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综合强度指数和受灾面积的区域性暴雨过程的客观识别及特征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赵亮 魏铁鑫 +1 位作者 王丽荣 张安凝知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30-442,共13页
本文提出一种基于综合强度指数和受灾面积的区域性暴雨过程客观识别标准确定方法。以河北省为例,利用1971~2020年河北省142个国家气象观测站逐日降水数据,选取最大过程降水量、最大日降水量、影响范围、持续时间、平均强度和平均范围为... 本文提出一种基于综合强度指数和受灾面积的区域性暴雨过程客观识别标准确定方法。以河北省为例,利用1971~2020年河北省142个国家气象观测站逐日降水数据,选取最大过程降水量、最大日降水量、影响范围、持续时间、平均强度和平均范围为评估指标,构建了6种区域性暴雨过程综合强度指数模型;基于综合强度指数与受灾面积相关性分析,判定最优的综合强度评估方法,进而确定了河北省区域性暴雨过程的最优客观识别标准。利用本标准对河北省区域性暴雨过程进行识别,并分析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本方法可有效确定区域性暴雨过程识别标准,识别结果与灾情资料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和相关性,适用于区域性暴雨过程客观化识别,易于应用推广。1971~2020年,河北省共发生区域性暴雨过程252次,年均5.0次,发生次数呈下降趋势,综合强度指数呈不明显下降;区域性暴雨过程4~11月均有发生,主要集中在7、8月,出现次数占全年总次数的77%;区域性暴雨过程发生站次分布呈西北少东南多的趋势,主要集中在中部、南部和环渤海地区,西北地区最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性暴雨过程 客观识别 综合强度指数 受灾面积 特征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综合强度指数的黄淮海地区干热风灾害时空特征 被引量:6
2
作者 李森 郭安红 +3 位作者 韩丽娟 张蕾 李祎君 黄彬香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76-83,共8页
干热风是影响黄淮海地区冬小麦后期生长和产量形成的重大气象灾害之一,本研究基于干热风综合强度指数(CID),利用黄淮海冬麦主产区65个站点1961—2015年的逐日气象数据和冬小麦生育期资料,分析了该地区干热风强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完成了... 干热风是影响黄淮海地区冬小麦后期生长和产量形成的重大气象灾害之一,本研究基于干热风综合强度指数(CID),利用黄淮海冬麦主产区65个站点1961—2015年的逐日气象数据和冬小麦生育期资料,分析了该地区干热风强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完成了过去55 a区域干热风年型的反演,表明黄淮海地区有半数以上的年份会出现区域性干热风灾害,55 a间分别有21 a、10 a达到轻度、重度干热风强度等级,其中1961、1965和2001年的强度分列前3位。干热风年型机遇的地理分布,河南中部和北部、山东中西部、河北和京津大部≥3遇/10 a,其中河北中南部、北京南部、山东北部、河南北部部分地区超过5遇/10 a,是干热风重点防范区域。从年际变化来看,黄淮海地区干热风强度总体呈减轻趋势,其中在干热风多发区、危害集中区减轻趋势更明显,表明研究区域内干热风威胁总体在减轻。但在气候变暖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部分年份仍存在发生较重干热风的可能,2001年和2014年小麦灌浆期间,黄淮海地区均出现了持续时间较长、重度干热风面积较广的干热风天气,成为进入21世纪以来两个典型的干热风年,因此对干热风的防御仍要给予高度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热风 综合强度指数 时空特征 黄淮海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的延安市土壤侵蚀强度等级评价 被引量:4
3
作者 史彩宁 常庆瑞 王春梅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8-31,F0002,共5页
以延安市为例,应用GIS技术依据水利部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进行土壤侵蚀强度等级评价。分析了延安市2006年土壤侵蚀强度等级及各县市侵蚀差异性,定量研究坡度衰减对土壤侵蚀评价结果的影响并将土壤侵蚀强度评价结果与2002年土壤侵蚀强... 以延安市为例,应用GIS技术依据水利部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进行土壤侵蚀强度等级评价。分析了延安市2006年土壤侵蚀强度等级及各县市侵蚀差异性,定量研究坡度衰减对土壤侵蚀评价结果的影响并将土壤侵蚀强度评价结果与2002年土壤侵蚀强度进行比对分析。结果表明:2006年延安市各县市中吴起县土壤侵蚀最为强烈,黄龙县最弱;经过坡度变换,延安市约68%的地区侵蚀增强;与2002年相比,2006年延安市轻度侵蚀和剧烈侵蚀面积减小,其它各侵蚀强度等级面积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侵蚀 GIS 坡度变换 综合侵蚀强度指数 延安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区域性暴雨过程的定量化评估及气候特征 被引量:44
4
作者 伍红雨 邹燕 刘尉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33-244,共12页
利用1961—2017年广东86个地面气象观测站逐日降水资料,定义广东区域性暴雨过程的标准,构建了综合考虑区域暴雨过程持续时间、暴雨范围、最大日降水量和最大过程降水量4个指标的广东区域性暴雨过程综合强度评估方法,由此分析近57年广东... 利用1961—2017年广东86个地面气象观测站逐日降水资料,定义广东区域性暴雨过程的标准,构建了综合考虑区域暴雨过程持续时间、暴雨范围、最大日降水量和最大过程降水量4个指标的广东区域性暴雨过程综合强度评估方法,由此分析近57年广东区域性暴雨过程次数、强度、雨涝年景等特征和变化。结果表明:近57年来,广东共出现1211次区域性暴雨过程,平均每年21. 2次,主要出现在4—9月,单次过程平均持续时间是2. 3 d;广东区域性暴雨过程的次数和强度存在明显的月际、年际和年代际变化,次数最多出现在5月,强度最大出现在6月;广东雨涝年景指数以0.17/(10 a)的速率显著上升;强和较强等级的广东区域性暴雨过程次数呈显著增加趋势,较弱等级区域性暴雨次数呈显著减少趋势。评估得到广东强雨涝年有5年:2008年、2001年、1973年、1994年、1993年,其中有4年出现在1990年以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东 区域性暴雨过程 综合强度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污水厂活性污泥胞外聚合物的三维荧光特性分析 被引量:26
5
作者 姚萌 罗红元 +3 位作者 谢小青 戴兰华 吴伟 张凯松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94-99,共6页
对厦门5个城市污水处理厂活性污泥溶解性有机物SMP,松散型胞外聚合物LB-EPS和紧密结合型胞外聚合物TB-EPS的三维荧光光谱分析表明,SMP,LB-EPS和TB-EPS都有3个明显的特征峰,其中Peak A(Ex/Em=225~230/335~350nm)和Peak B(Ex/Em=275~28... 对厦门5个城市污水处理厂活性污泥溶解性有机物SMP,松散型胞外聚合物LB-EPS和紧密结合型胞外聚合物TB-EPS的三维荧光光谱分析表明,SMP,LB-EPS和TB-EPS都有3个明显的特征峰,其中Peak A(Ex/Em=225~230/335~350nm)和Peak B(Ex/Em=275~280/330~350nm)都为类蛋白荧光物质,Peak C(Ex/Em=320~350/420~445nm)为腐殖酸类荧光物质.LB-EPS和TB-EPS荧光峰强度同其对应的TOC浓度有一定相关性.荧光强度综合指数FRI分析表明,微生物副产物更多的存在于TB-EPS中,其FRI总和同TOC浓度呈一定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胞外聚合物 三维荧光光谱 荧光强度综合指数 活性污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圳市土地利用对土壤侵蚀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0
6
作者 穆天龙 谢婧 +2 位作者 吴健生 王秀茹 郑茂坤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53-58,共6页
运用修正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USLE)对深圳市土壤侵蚀进行定量计算,并依据城市水土流失标准进行分级,应用并修正土壤侵蚀强度综合指数和区域土壤侵蚀强度综合指数,对深圳市全市及下辖各区的土地利用和土壤侵蚀关系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 运用修正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USLE)对深圳市土壤侵蚀进行定量计算,并依据城市水土流失标准进行分级,应用并修正土壤侵蚀强度综合指数和区域土壤侵蚀强度综合指数,对深圳市全市及下辖各区的土地利用和土壤侵蚀关系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深圳市较少侵蚀等级以上土壤侵蚀面积为81.588km2;全市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3570.676t/(hm2.a),土壤侵蚀模数最大值为447621.594t/(hm2.a);以土地利用类型划分,最易引起侵蚀的三种土地利用类型是采矿地、未利用地以及工地和推平未建地,最不易引起土壤侵蚀的三种土地利用类型是林地、草地和水田,最易引起土壤侵蚀并造成最大影响的用地类型是果园;而从区域分异来看,南山区和龙岗区发生土壤侵蚀的可能性较大,应及早预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土壤侵蚀 RUSLE 土壤侵蚀强度综合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驱油用水溶性乳化剂乳化性能的评价 被引量:3
7
作者 刘晓霞 朱友益 徐倩倩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23-226,232,共5页
结合改进后的水溶性乳化剂乳化力的测定方法以及现有乳化稳定性的评价方法,分别测定了驱油常用的磺酸盐类(阴离子型乳化剂)、甜菜碱类(两性离子型乳化剂)、聚氧乙烯烷基苯酚醚类(OP型,非离子型乳化剂)3类乳化剂的乳化力和乳化稳定性,并... 结合改进后的水溶性乳化剂乳化力的测定方法以及现有乳化稳定性的评价方法,分别测定了驱油常用的磺酸盐类(阴离子型乳化剂)、甜菜碱类(两性离子型乳化剂)、聚氧乙烯烷基苯酚醚类(OP型,非离子型乳化剂)3类乳化剂的乳化力和乳化稳定性,并计算了乳化剂的乳化强度综合指数。探究了乳化剂类型与碳链长度对乳化剂乳化性能的影响,并着重分析了乳化剂浓度对其乳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乳化剂疏水链中碳原子数相近时,甜菜碱类(两性离子型)乳化京-11原油的能力要优于磺酸盐类乳化剂(阴离子型)。当乳化剂疏水基含碳原子数与原油等效烷烃碳数相近时,同类型乳化剂的乳化性能随疏水链中碳原子数的增加而变弱;当两者相差较大时,乳化剂的乳化性能较差。其次,乳化剂的浓度越高,3种类型乳化剂的乳化稳定性均越强;当乳化剂浓度高于其CMC值时,乳化剂浓度对乳化剂的乳化力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化剂 乳化性能 乳化强度综合指数 性能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然灾害预警信息与传播手段自动适配策略研究——以湖北为例 被引量:3
8
作者 曹之玉 朱小祥 +3 位作者 兰海波 刘翔 姚志平 刘丽媛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80-183,共4页
为了提高预警信号发布的速度,节约人工操作选取预警传播手段的时间,提升信息发布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某一地区多发的自然灾害所造成的损失进行定量化分析,根据灾害所造成的损失,提出了综合致灾强度指数的概念及... 为了提高预警信号发布的速度,节约人工操作选取预警传播手段的时间,提升信息发布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某一地区多发的自然灾害所造成的损失进行定量化分析,根据灾害所造成的损失,提出了综合致灾强度指数的概念及计算方法。同时研究了预警信息发布效果评估所对应的评价指标与各种传播手段之间的关系,提出了预警传播效能的概念并给出了计算方法。将自然灾害灾种的综合致灾强度指数分级与传播手段效能进行适配,为预警信号在发布系统中的发布排序提供依据,进而为预警类型自动适配传播手段提出了客观的解决方法,可以有效提升系统的应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灾害 综合致灾强度指数 预警传播 适配技术 灰色关联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农耕区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侵蚀的影响
9
作者 周柽 邵东国 +1 位作者 顾文权 姚明磊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20-126,133,共8页
青藏高原是我国重要生态屏障。近年来,青藏高原大面积的退耕或开垦等土地利用变化,势必会减弱或诱发土壤侵蚀。为揭示青藏高原不同土地利用变化模式对土壤侵蚀的影响,以青藏高原农耕区为例,基于CSLE模型,解析了农耕区2015年土壤侵蚀状态... 青藏高原是我国重要生态屏障。近年来,青藏高原大面积的退耕或开垦等土地利用变化,势必会减弱或诱发土壤侵蚀。为揭示青藏高原不同土地利用变化模式对土壤侵蚀的影响,以青藏高原农耕区为例,基于CSLE模型,解析了农耕区2015年土壤侵蚀状态,首次提出了土壤侵蚀强度变化综合指数与减蚀贡献度的概念及计算公式,量化了耕地变化对土壤侵蚀造成的影响,分析了不同耕地变化模式对土壤减蚀的贡献。结果表明:(1)2015年青藏高原农耕区的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195.61t/(hm^(2)·a),潜在土壤流失量达446.51亿t/a;(2)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和未利用地转耕地的土壤侵蚀强度变化综合指数分别为-378.24、-118.54和-5.44 t/(hm^(2)·a),减蚀作用依次降低;草地、林地开垦为耕地和耕地退化为未利用地的土壤侵蚀强度变化综合指数分别为16.53、32.34和200.61t/(hm^(2)·a),增蚀作用依次增大;(3)2000-2015年间的土地利用变化使得青藏高原农耕区的土壤侵蚀强度减少245.54 t/(hm^(2)·a),较土地利用不变情景下降55.66%。在土壤侵蚀强度变化综合指数和面积的双重影响下,不同土地利用变化对农耕区土壤减蚀量的贡献排序为:退耕还草>退耕还林>未利用地转耕地>林地转耕地>耕地转未利用地>草地转耕地,为青藏高原农耕区水土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土壤侵蚀 CSLE模型 土壤侵蚀强度变化综合指数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