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复合稻田生态系统温室气体交换及其综合增温潜势 被引量:44
1
作者 展茗 曹凑贵 +2 位作者 汪金平 蔡明历 袁伟玲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5461-5468,共8页
研究稻田CO2、CH4、N2O等温室气体的综合增温潜势,有助于科学评价复合稻田生态系统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减缓全球变暖方面的作用,为稻鸭、稻鱼复合种养模式的发展提供依据。2006年采用静态箱法研究了养鸭稻田(RD)、养鱼稻田(RF)和常规... 研究稻田CO2、CH4、N2O等温室气体的综合增温潜势,有助于科学评价复合稻田生态系统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减缓全球变暖方面的作用,为稻鸭、稻鱼复合种养模式的发展提供依据。2006年采用静态箱法研究了养鸭稻田(RD)、养鱼稻田(RF)和常规淹水稻田(CK)的CH4、N2O的排放量。水稻整个生育期间,RD、CK和RF的CH4排放量分别是19.11、26.71g/m2和25.01g/m2;N2O排放量分别是0.237、0.229、0.237g/m2。采用干物质积累法测得,水稻整个生长期内RD处理地上稻株对CO2的净固定量为2766.4g/m2,RF为2759.59g/m2,CK为2533.9g/m2。采用土壤有机碳库的变化估算土壤CO2净交换通量,水稻整个生育期间,三类稻田土壤亚系统均表现为对CO2的净固定,相当于固定CO2量分别为RD675.55g/m2、CK575.43g/m2、RF562.62g/m2。三类稻田温室气体的交换均表现为CO2的净吸收、CH4、N2O的净排放,综合增温潜势以RD为最低。稻田养鸭能显著减少甲烷排放,降低增温潜势,其减缓综合温室效应的潜力是常规淹水稻田的1.6倍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田 复合生态系统 CH4 CO2 N2O 综合增温潜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控释肥对稻田温室气体排放及水稻产量的影响
2
作者 王飞飞 陈春 +3 位作者 李凡 郭新亚 史玉良 陈卫军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55-260,共6页
水稻低碳种植意义重大,为研究控释肥对稻田温室气体排放和产量的影响,为控释肥在水稻减排方面提供科学依据,以苏北地区稻田为研究对象,试验设置6个处理,(1)CK:不施肥;(2)ZC:常规氮肥;(3)F1:控释氮肥;(4)F2:控释氮肥减氮10%;(5)F3:控释... 水稻低碳种植意义重大,为研究控释肥对稻田温室气体排放和产量的影响,为控释肥在水稻减排方面提供科学依据,以苏北地区稻田为研究对象,试验设置6个处理,(1)CK:不施肥;(2)ZC:常规氮肥;(3)F1:控释氮肥;(4)F2:控释氮肥减氮10%;(5)F3:控释氮肥减氮20%;(6)F4:控释氮肥减氮30%。控释氮肥为聚氨酯包衣尿素(N含量≥44%)。结果表明,各处理CO_(2)、CH4和N2O排放通量变化趋势总体相似。各处理CO_(2)的排放总量为ZC>F2>F1>F3>F4>CK,F1、F2、F3和F4处理较ZC分别减少了15.2%、11.9%、18.7%、26.0%(P<0.05);各处理CH4的通量值呈双峰变化,分蘖期和抽穗期排放较高,各处理CH4排放总量为ZC>F1>F2>F3>F4>CK,F1、F2、F3和F4处理较ZC分别减少24.3%、40.5%、48.0%、59.1%(P<0.05);各处理N2O排放总量为ZC>F1>F2>F3>F4>CK,F1、F2、F3和F4处理较ZC分别减少了34.2%、45.6%、59.5%和70.9%(P<0.05)。F1、F2、F3和F4处理水稻产量较ZC处理增产幅度分别为-11.7%、-5.2%、1.7%、0.1%。与CK相比,ZC、F1、F2、F3和F4处理综合增温潜势分别增加99.9%、72.0%、46.4%、29.8%和39.9%。温室气体排放强度为ZC>F1>CK>F2>F4>F3。总体而言,施肥处理显著增加了CO_(2)、CH4和N2O的排放,控释肥减氮20%处理下全球增温潜势、温室气体排放强度最低,水稻产量最高,有利于水稻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气体排放 控释肥 综合增温潜势 水稻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囊化脲酶抑制剂与硝化抑制剂对棕壤温室气体排放和玉米产量的影响
3
作者 刘凯 李雅群 +8 位作者 王文宇 王炜 张坤 李东伟 李景元 王帅 连瑞源 张清 李杰 《中国土壤与肥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7-116,共10页
研究旨在评估微囊化脲酶抑制剂正丁基硫代磷酰三胺(NBPT)微囊和硝化抑制3,4-二甲基吡唑磷酸盐(DMPP)微囊对棕壤温室气体氧化亚氮(N_(2)O)、甲烷(CH_(4))、二氧化碳(CO_(2))排放和玉米产量的影响,并与其原剂型NBPT和DMPP的作用效果进行比... 研究旨在评估微囊化脲酶抑制剂正丁基硫代磷酰三胺(NBPT)微囊和硝化抑制3,4-二甲基吡唑磷酸盐(DMPP)微囊对棕壤温室气体氧化亚氮(N_(2)O)、甲烷(CH_(4))、二氧化碳(CO_(2))排放和玉米产量的影响,并与其原剂型NBPT和DMPP的作用效果进行比较,验证抑制剂微囊新剂型的优越性,为抑制剂微囊的研发与优化提供科学依据。选取棕壤作为供试土壤开展田间试验,设置6种处理方式:不施氮肥处理(CK)、单施尿素处理(U)、尿素配施NBPT处理(NBPT)、尿素配施DMPP处理(DMPP)、尿素配施NBPT微囊处理(微囊N)以及尿素配施DMPP微囊处理(微囊D)。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测定玉米生育期土壤温室气体的排放通量,并计算综合增温潜势(GWP)和温室气体排放强度(GHGI),同时,采集各处理区域0~20 cm表层土壤样本,用于测算铵态氮(NH_(4)^(+)-N)和硝态氮(NO_(3)^(-)-N)的含量,玉米成熟期测量产量。分析施用NBPT微囊和DMPP微囊对农田温室气体排放、增温潜势、土壤矿质氮(NH_(4)^(+)-N和NO_(3)^(-)-N)含量以及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显示,微囊D和微囊N相比传统剂型DMPP和NBPT在多方面都表现出了更优异的效果。与NBPT和DMPP处理相比,微囊N和微囊D处理分别显著降低了N_(2)O排放10.67%和21.43%,且微囊D比微囊N处理进一步显著减少了N_(2)O排放17.91%。同时,微囊N和微囊D处理显著增加了棕壤对CH_(4)的累计吸收,分别提高了57.88%和51.13%,二者之间差异不显著。在CO_(2)排放方面,微囊N和微囊D处理分别减少了6.61%和5.36%。此外,微囊N和微囊D相比NBPT和DMPP处理,分别显著降低了GWP 14.63%和27.05%,以及GHGI 18.76%和30.06%。在玉米产量上,微囊N和微囊D处理分别显著提高了5.07%和4.27%。微囊D处理相对于微囊N处理,显著减少了GWP和GHGI,分别为19.23%和18.80%。在土壤矿质氮含量方面,与传统剂型NBPT和DMPP相比,微囊N和微囊D均有效降低了土壤中NH_(4)^(+)-N、NO_(3)^(-)-N的含量。综合来看,微囊D和微囊N相比传统剂型DMPP和NBPT,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降低综合增温潜势和温室气体排放强度、提高玉米产量等方面表现出显著优势,且微囊D的整体效果优于微囊N。由此可见,抑制剂微囊新剂型在农业生产中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囊 脲酶抑制剂NBPT 硝化抑制剂DMPP 室气体排放 玉米产量 综合增温潜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怀豆和黑麦草绿肥残体还田对旱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谈光野 IHSAN Muhammad +1 位作者 杨彩迪 王俊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45-253,263,共10页
以怀豆和黑麦草两种绿肥为对象,分别进行了为期63 d的不同绿肥残体还田量和残体混合比例室内培养试验,其中绿肥残体还田量试验分别设0、1、2、4、6 t·hm^(-2)共5个水平;残体混合比例试验设100%怀豆、25%怀豆+75%黑麦草、50%怀豆+50... 以怀豆和黑麦草两种绿肥为对象,分别进行了为期63 d的不同绿肥残体还田量和残体混合比例室内培养试验,其中绿肥残体还田量试验分别设0、1、2、4、6 t·hm^(-2)共5个水平;残体混合比例试验设100%怀豆、25%怀豆+75%黑麦草、50%怀豆+50%黑麦草、75%怀豆+25%黑麦草和100%黑麦草共5个处理,还田量均为4 t·hm^(-2)。采用气相色谱法观测了培养期间土壤温室气体(CO_(2)、N_(2) O、CH_(4))通量变化。结果表明:(1)与未添加绿肥残体相比,绿肥残体还田土壤CO_(2)累积排放通量提高了11.3%~80.2%,土壤N_(2) O排放提高了15.8%~51.1%,综合增温潜势(GWP)提高了11.9%~79.4%(P<0.05)。随绿肥残体还田量的增加,土壤CO_(2)排放通量和综合增温潜势(GWP)均呈线性增加,土壤CH_(4)吸收通量则呈线性下降趋势,而土壤N_(2) O排放通量呈现先增后减趋势,并在还田量约为3 t·hm^(-2)时达到最大。相同还田量下添加黑麦草残体较怀豆残体具有更高的土壤CO_(2)排放和CH_(4)吸收,而添加怀豆残体较黑麦草残体显著促进了土壤N_(2) O排放;(2)土壤温室气体累计通量与绿肥残体混合物中黑麦草比例存在线性相关,随黑麦草添加比例的提高,土壤CO_(2)排放通量显著增加了5.8%~19.7%(P<0.05),GWP显著增加了5.3%~17.7%(P<0.05),而N_(2) O排放通量显著下降了11.2%~41.5%(P<0.05),CH_(4)吸收通量则显著下降了13.4%~50.9%(P<0.05)。综合来看,选择非豆科作物比例较低的绿肥残体,并以较低生物量进行还田,能在保持低GWP的同时获得生态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怀豆 黑麦草 绿肥残体还田 室气体排放 综合增温潜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生物炭对玉米农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26
5
作者 屈忠义 高利华 +1 位作者 李昌见 张娜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11-118,共8页
通过大田试验,采用静态暗箱-气象色谱法研究玉米农田不施生物炭(C0),施生物炭分别为15 t/hm2(C15)、30 t/hm2(C30)和45 t/hm2(C45)后温室气体(CO_2、CH_4和N_2O)的排放特征,并估算CH_4和N_2O的综合增温潜势(GWP)及排放强度(GHGI)。结果... 通过大田试验,采用静态暗箱-气象色谱法研究玉米农田不施生物炭(C0),施生物炭分别为15 t/hm2(C15)、30 t/hm2(C30)和45 t/hm2(C45)后温室气体(CO_2、CH_4和N_2O)的排放特征,并估算CH_4和N_2O的综合增温潜势(GWP)及排放强度(GHGI)。结果表明:添加生物炭显著降低CO_2和N_2O的季节累积排放总量,与C0处理相比,CO_2最大降幅为24.6%(C15),N_2O最大降幅为110.35%(C45),且其随着生物炭施用量的增加而降低;CH_4的季节累积排放总量由小到大依次为:C15、C30、C0、C45,其中,C15处理较C0处理降低幅度最大为259.62%,添加生物炭同时也降低CH_4和N_2O的综合增温潜势(GWP)及排放强度(GHGI),处理C15、C30和C45的GWP值较对照C0分别降低88.2%、123.2%和109.9%,GHGI分别降低88.86%、121.60%和100.03%。施用适量的生物炭可以有效增加玉米产量,处理C15、C30和C45的增幅分别为6.28%、7.27%和1.69%。处理C30显著降低CH_4和N_2O的综合增温潜势及其排放强度,并且产量的增幅最大。因此,在当前玉米农田管理措施下,生物炭施用量为30 t/hm2时可实现玉米增产和固碳减排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秸秆生物炭 室气体 综合增温潜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还田对农田土壤碳库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29
6
作者 马小婷 隋玉柱 +2 位作者 朱振林 王勇 李新华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4-20,共7页
农田土壤是十分活跃的有机碳库,也是温室气体排放的源和汇。秸秆是农业活动的必然产物,研究秸秆还田对农田土壤碳库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对于增加土壤碳库、缓解全球变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秸秆还田对农田土壤固碳、土壤有机碳含... 农田土壤是十分活跃的有机碳库,也是温室气体排放的源和汇。秸秆是农业活动的必然产物,研究秸秆还田对农田土壤碳库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对于增加土壤碳库、缓解全球变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秸秆还田对农田土壤固碳、土壤有机碳含量、CH_4和N_2O排放的影响,并从系统和经济的角度探究了其对全球综合增温潜势和作物产量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农田土壤 碳库 室气体排放 全球综合增温潜势 作物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基包膜抑制型尿素对土壤温室气体排放及小青菜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4
7
作者 刘楚桐 陈松岭 +4 位作者 邹洪涛 叶旭红 陈春羽 雷洋 张玉龙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677-684,共8页
为研究生物基包膜氮肥对土壤温室气体排放及小青菜(Brassica chinensis)产量的影响,采用密闭式静态箱-气相色谱法测定盆栽试验条件下施用不同类型包膜尿素对土壤温室气体的排放特征,探究不同类型包膜尿素对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综合增温潜势... 为研究生物基包膜氮肥对土壤温室气体排放及小青菜(Brassica chinensis)产量的影响,采用密闭式静态箱-气相色谱法测定盆栽试验条件下施用不同类型包膜尿素对土壤温室气体的排放特征,探究不同类型包膜尿素对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综合增温潜势(GWP)、排放强度(GHGI)及小青菜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抑制型尿素(I)、生物基包膜尿素(CRU)、生物基包膜抑制型尿素(CIRU)能够显著降低N_(2)O、CO_(2)、CH_(4) 3种温室气体的累积排放量。与普通尿素(U)相比,处理I、CRU和CIRU的N2O累积排放量显著降低了20.79%~79.52%,CO2的累积排放量显著降低了46.53%~62.24%,CH4的累积排放量显著降低了25.38%~30.11%。与处理U相比,处理I、CRU和CIRU的GWP分别显著降低了40.44%、60.66%和65.02%;温室气体GHGI与GWP呈现出同样的趋势,处理I、CRU和CIRU分别显著降低了26.32%、70.53%和78.95%。与其他处理相比,处理CIRU具有最优的温室气体减排效果。处理CIRU的小青菜产量最高,为1 960.00 kg·hm^(-2),较处理U显著增产68.00%。研究表明,生物基包膜抑制型尿素在提高小青菜产量的同时还可以减少菜地温室气体排放及氮素气态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基包膜抑制型尿素 生化抑制剂 室气体减排 综合增温潜势 小青菜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土壤改良剂对盐渍化农田土壤改良及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10
8
作者 张瑶 屈忠义 +1 位作者 丁艳宏 王凡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36-41,47,共7页
全球气候不断变暖已是不争的事实,而农田土壤所排放的温室气体为其做出了很大贡献,同时土壤盐渍化亦成为制约目前农田发展的重要颈瓶,为农田土壤盐渍化并同步缓解农田温室气体排放和发展可持续低碳农业,推进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本文选... 全球气候不断变暖已是不争的事实,而农田土壤所排放的温室气体为其做出了很大贡献,同时土壤盐渍化亦成为制约目前农田发展的重要颈瓶,为农田土壤盐渍化并同步缓解农田温室气体排放和发展可持续低碳农业,推进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本文选用秸秆生物炭、石膏、石膏+有机肥作为土壤改良剂,采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对盐渍化农田土壤温室气体(CO2、CH4、N2O)进行原位采集,分析不同处理对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为抑制和降低农业领域温室气体的排放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共设4个试验处理,即生物炭(DC)、石膏(DS)、石膏+有机肥(DSF)和空白(CK),每个处理设3个重复,同时辅以相同的灌溉与施肥措施。结果表明:各处理的CO2平均排放通量差异性显著(p<0.05),石膏对抑制CH4和N2O排放通量的效果最好。DC、DSF、CK处理温室气体排放强度(GHGI)差异性不显著,但与DS差异性显著。与对照相比,DSF、DC、DS温室气体排放强度(GHGI)均表现为降低趋势,分别降低了5.57%、16.77%、34.93%。施加生物炭和石膏对降低盐渍化土壤pH和EC有明显效果。盐渍化农田施加生物炭和石膏加有机肥可显著提高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含量改善土壤理化性。综合分析各处理对温室气体指标的影响,石膏对抑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效果最佳,生物炭效果次之。而对土壤改良效果生物炭较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渍化农田 改良剂 室气体 排放通量 综合增温潜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降水格局下填闲种植对旱作冬小麦农田夏闲期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7
9
作者 戈小荣 王俊 +2 位作者 张祺 付鑫 李志鹏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27-38,共12页
田间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降水格局下填闲种植对冬小麦农田夏闲期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试验采用控制降水格局(自然降水和减半降水)和填闲作物(黑麦草单播、长武怀豆单播、黑麦草和怀豆混播、裸地对照)双因素处理设计,利用静态箱-气相... 田间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降水格局下填闲种植对冬小麦农田夏闲期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试验采用控制降水格局(自然降水和减半降水)和填闲作物(黑麦草单播、长武怀豆单播、黑麦草和怀豆混播、裸地对照)双因素处理设计,利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土壤CO_2、N_2O和CH_4排放通量进行观测。结果表明:1)各处理土壤是CO_2、N_2O的排放源,是CH_4的弱吸收汇。2)降水格局和填闲种植对土壤温室气体排放均具有显著影响。与自然降水相比,减半降水的土壤CO_2日均排放通量降低了33%,N_2O日均排放通量降低了17.9%,但对CH_4通量影响不大。3)与裸地对照相比,单播黑麦草、长武怀豆和二者混播日均CO_2排放通量提高了140.8%、135.6%和137.7%,不同填闲处理间差异不显著。而日均N_2O排放通量分别降低了8.0%、21.8%和27.4%,其中单播长武怀豆和混播处理与单播黑麦草处理差异显著。单播长武怀豆处理土壤日均CH_4吸收通量较裸地对照、单播黑麦草和混播处理分别降低了65.8%、63.7%和68.9%。4)与自然降水相比,减半降水农田综合增温潜势平均下降了26.1%,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平均提高了47.2%。而与裸地对照相比,单播黑麦草、单播长武怀豆和二者混播处理综合增温潜势平均分别提高了67.9%、65.5%和67.8%,且各填闲作物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与单播黑麦草和混播处理相比,在冬小麦夏闲期单播长武怀豆具有更高的地上生物量和更低的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在自然降水条件下能够兼顾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适宜在本地区加以推广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格局 填闲作物 室气体 综合增温潜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肥减量配施生物炭基肥对玉米产量及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13
10
作者 于衷浦 杨浩鹏 +5 位作者 纪利成 卫诚成 江飞 李茂森 李孝良 李飞跃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22年第5期742-749,共8页
【目的】通过玉米田间试验,研究化肥减量配施生物炭基肥对玉米产量及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特征的影响。【方法】试验共设置6个处理,分别为不施肥(CK)、单施化肥(UF)、单施生物炭基肥(BCF)、生物炭基肥配施不同比例化肥(3个比例,即60%、80%、... 【目的】通过玉米田间试验,研究化肥减量配施生物炭基肥对玉米产量及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特征的影响。【方法】试验共设置6个处理,分别为不施肥(CK)、单施化肥(UF)、单施生物炭基肥(BCF)、生物炭基肥配施不同比例化肥(3个比例,即60%、80%、100%,分别记为BCF60、BCF80、BCF100)。【结果】在玉米生长期内,CH_(4)-C累计排放量为BCF100=BCF80=BCF>UF=CK>BCF60,其中,BCF、BCF80、BCF100排放量最高且相同,较UF处理增加5%;N_(2)O-N的累计排放量BCF60处理最高,与UF处理相比累计排放量增加4%,而BCF、BCF80处理减排效果明显,与UF处理相比累计排放量降低17%和15%;CO_(2)-C的累计排放量为BCF60处理最高较UF处理相比增加1%,BCF、BCF80、BCF100处理与UF处理相比累计排放量分别降低9%、7%、2%。单施生物炭基肥(BCF)处理与UF处理相比玉米产量降低3%,然而,生物炭基肥配施化肥提高了玉米产量,和UF处理相比,BCF60、BCF80、BCF100玉米产量分别增加15%、21%和9%;温室气体综合增温潜势表现为BCF60>UF处理>BCF100>BCF80>CK>BCF,而温室气体排放强度表现为CK>UF>BCF>BCF100>BCF60>BCF80,表明与UF处理相比,BCF60处理玉米季温室气体的综合增温潜势增加了1.5%,而BCF80处理与UF处理相比玉米季综合增温潜势和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分别降低了25%和38%,表明化肥减量20%配施生物炭基肥,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全球增温潜势。【结论】化肥减量20%配施生物炭基肥可降低温室气体累计排放量、综合增温潜势和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同时短时间内增加玉米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基肥 室气体排放通量 综合增温潜势 室气体排放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用生物炭和秸秆还田对华北农田CO_2、N_2O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38
11
作者 刘杏认 张星 +2 位作者 张晴雯 李贵春 张庆忠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0期6700-6711,共12页
以华北农田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连续6a施用生物炭和秸秆还田的土壤为研究对象,于2013年10月—2014年9月,采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对CO_2、N_2O通量进行了整个轮作周期的连续观测,探究施用生物炭与秸秆还田对其排放通量的影响。试验共... 以华北农田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连续6a施用生物炭和秸秆还田的土壤为研究对象,于2013年10月—2014年9月,采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对CO_2、N_2O通量进行了整个轮作周期的连续观测,探究施用生物炭与秸秆还田对其排放通量的影响。试验共设4个处理:CK(对照)、C1(低量生物炭4.5 t hm^(-2)a^(-1))、C2(高量生物炭9.0 t hm^(-2)a^(-1))和SR(秸秆还田straw return)。结果表明:在整个轮作周期内,各处理CO_2、N_2O通量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随着生物炭施用量的增加,CO_2排放通量分别增加了0.3%—90.3%(C1)、1.0%—334.2%(C2)和0.4%—156.3%(SR)。其中,C2处理对CO_2累积排放量影响最大,增幅为42.9%。对N_2O而言,C2处理显著降低了N_2O累积排放量,但增加了CO_2和N_2O排放的综合增温潜势,C1和SR处理对N_2O累积排放量及综合增温潜势均没有显著影响。相关分析表明,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是影响CO_2通量最主要的因素,两者之间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N_2O通量与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NO_3^--N和NH_4^+-N均表现出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与土壤p H值表现出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由此可见,添加生物炭对于减少氮素的气体损失具有较大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秸秆还田 CO2 N2O 综合增温潜势 华北农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灌溉模式和施氮处理下稻田CH_4和N_2O排放 被引量:29
12
作者 董艳芳 黄景 +5 位作者 李伏生 王楷 方泽涛 刘靖雯 黄忠华 罗维钢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78-588,共11页
【目的】研究不同灌溉模式和施氮处理稻田CH_4和N_2O的排放规律、综合增温潜势和综合排放强度,以期获得降低稻田CH_4和N_2O排放的灌溉模式和施氮管理。【方法】2015~2016年在广西南宁市灌溉试验站进行晚稻和早稻大田试验,两次试验均设3... 【目的】研究不同灌溉模式和施氮处理稻田CH_4和N_2O的排放规律、综合增温潜势和综合排放强度,以期获得降低稻田CH_4和N_2O排放的灌溉模式和施氮管理。【方法】2015~2016年在广西南宁市灌溉试验站进行晚稻和早稻大田试验,两次试验均设3种灌溉模式:常规灌溉(CIR)、"薄浅湿晒"灌溉(TIR)和干湿交替灌溉(DIR)。2种尿素-N和猪粪-N比例:100%尿素-N(FM1),50%尿素-N+50%猪粪-N(FM2)。共设CIR-FM1、TIR-FM1、DIR-FM1、CIR-FM2、TIR-FM2和DIR-FM2 6个处理,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测定了水稻生育期内稻田CH_4和N_2O排放通量,分析了早晚稻生育期内CH_4和N_2O累积排放量和综合增温潜势,并结合产量分析了CH_4和N_2O综合排放强度。【结果】DIR下FM2处理早稻产量和两季总产量比FM1处理分别提高18.8%和17.7%,FM2下TIR和DIR模式早稻产量分别比CIR模式提高20.9%和37.4%以及DIR模式两季总产量比CIR模式提高21.5%。不同处理早晚稻生育前期CH_4排放通量较高,生育中后期CH_4排放通量较低。水稻生育期内TIR和DIR模式CH_4累积排放量低于CIR模式,FM1处理CH_4累积排放量低于FM2处理。不同处理早晚稻生育前期N_2O的排放通量为负值或者较低,N_2O排放主要集中在晒田完成复水之后及成熟期稻田水分落干时,DIR模式N_2O累积排放量显著高于CIR模式,FM2处理N_2O累积排放量高于FM1处理。不同处理稻田CH_4和N_2O的排放彼此间存在消长关系。CH_4对综合增温潜势的贡献率达99%以上,而N_2O的贡献率不足1%。3种灌溉模式下FM1处理CH_4或N_2O增温潜势、CH_4和N_2O综合增温潜势和排放强度均低于FM2处理,2种施氮处理下TIR和DIR模式CH_4和N_2O综合增温潜势和排放强度低于CIR模式。【结论】与常规灌溉相比,"薄浅湿晒"灌溉水稻产量和N_2O排放有所提高,但是降低CH_4排放量及CH_4和N_2O综合增温潜势和排放强度;干湿交替灌溉增加水稻产量和N_2O排放,但是降低CH_4的排放量及CH_4和N_2O综合增温潜势和排放强度,因此,"薄浅湿晒"和干湿交替灌溉模式是有效降低稻田CH_4和N_2O综合增温潜势和排放强度的两种灌溉模式。在这两种灌溉方式下,与猪粪尿素配施相比,单施尿素显著降低CH_4和N_2O综合增温潜势和排放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浅湿晒”灌溉 干湿交替灌溉 猪粪 CH4和N2O综合增温潜势 综合排放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虾共作模式下龙虾品种和养殖密度对CH_(4)和N_(2)O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9
13
作者 罗加伟 钱开国 +7 位作者 徐博 李虹颖 刘少君 熊启中 李硕 孙瑞波 张朝春 叶新新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852-1859,共8页
为探究稻虾共作体系中不同龙虾品种和养殖密度对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本研究通过设置不同龙虾品种和养殖密度试验,采取密闭静态箱-气相色谱法研究稻虾共作对温室气体排放规律、排放量及综合增温潜势(GWP)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整个稻... 为探究稻虾共作体系中不同龙虾品种和养殖密度对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本研究通过设置不同龙虾品种和养殖密度试验,采取密闭静态箱-气相色谱法研究稻虾共作对温室气体排放规律、排放量及综合增温潜势(GWP)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整个稻虾共作期间,各处理CH_(4)和N_(2)O排放规律基本一致,均在拔节期出现排放高峰;CH_(4)累积排放量表现为DZ(水稻单作)>DA(水稻澳龙共作)>DD(水稻低密度克氏原螯虾共作)>DG(水稻高密度克氏原螯虾共作),而N_(2)O累积排放量表现为DG>DD>DA>DZ;GWP表现为DZ>DA>DD>DG,与DZ处理相比,DG、DD和DA处理GWP分别降低36.9%、30.7%和18.1%。土壤氧化还原电位、水体溶解氧、铵态氮、硝态氮与CH_(4)排放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N_(2)O排放呈显著正相关(P<0.05)。研究表明,稻虾共作降低稻田CH_(4)排放,增加N_(2)O排放,减少GWP,其中DG处理减缓GWP效果最好。在稻虾共作体系中,为了更有效降低稻田系统中温室气体的排放,需要考虑龙虾品种和养殖密度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虾共作 室气体 综合增温潜势 养殖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