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25年1月7日定日地震震源特性及对申扎-定结裂谷活动的启示
1
作者 万永革 王润妍 +1 位作者 靳志同 兰从欣 《地震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06-819,共14页
2025年1月7日西藏定日发生6.8级地震。该地震发生在申扎-定结裂谷带上,矩震级达7.2,在裂谷带发生如此大的地震较为罕见。为理解该地震的震源特性,文中搜集所能得到的该地震的地震矩张量解,采用将对应矩张量元素求平均值的方法得到该地... 2025年1月7日西藏定日发生6.8级地震。该地震发生在申扎-定结裂谷带上,矩震级达7.2,在裂谷带发生如此大的地震较为罕见。为理解该地震的震源特性,文中搜集所能得到的该地震的地震矩张量解,采用将对应矩张量元素求平均值的方法得到该地震的中心地震矩张量。采用中心地震矩张量理解震源特性,不仅考虑了不同来源的地震矩张量结果,而且算法简单,优于前人的震源机制中心解算法。将中心地震矩张量分解为位错源部分和补偿线性矢量偶极部分,发现位错源部分在近垂向挤压和近EW向拉张的力学状态下发生,补偿线性矢量偶极部分呈现垂向和SN向同时挤压和EW向拉张的矩释放模式。通过综合分析前人地质调查得到的申扎-定结裂谷带为陡倾角的正断层,我们推测定日地震的非双力偶矩张量为浅部倾角较陡、深部倾角较缓的铲形断裂滑动角自浅到深逐步变化的连续性滑动导致的综合结果。文中还搜集了定日地震余震的震源机制资料和周围历史地震的地震矩张量资料,分别求得了余震和历史地震的综合地震矩张量,并对其开展了同样的分析,发现得到的位错源部分和补偿线性矢量偶极部分的模式与主震一致,佐证了主震震源特性的分析结果。青藏高原SN向裂谷带的成因机制存在多种假说,定日地震的震源特性分析支持岩浆活动或下地壳底劈侵入和印度板块物质共同挤入的相关模型。根据定日地震的中心地震矩张量解和裂谷带形状推测,地震矩张量中的非双力偶源于弯曲断层和滑动角的改变,为直观解释地震矩张量的非双力偶部分提供了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日地震 中心地震张量 补偿线性矢量偶极 综合地震矩张量 裂谷区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米亚罗断裂活动与汶川地震序列活动的关系 被引量:2
2
作者 李振月 万永革 盛书中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72-83,共12页
在挤压应力的背景下,龙门山断裂带南段的米亚罗断裂在汶川地震序列过程中却发生了大量的走滑型地震。为研究其原因,分区反演了米亚罗断裂附近的应力张量。结果显示:米亚罗断裂南北两侧主压应力轴走向近乎垂直于龙门山断裂带走向,倾角近... 在挤压应力的背景下,龙门山断裂带南段的米亚罗断裂在汶川地震序列过程中却发生了大量的走滑型地震。为研究其原因,分区反演了米亚罗断裂附近的应力张量。结果显示:米亚罗断裂南北两侧主压应力轴走向近乎垂直于龙门山断裂带走向,倾角近水平;主张应力轴走向近竖直。而米亚罗断裂主压应力轴走向为SWW-NEE,倾角近水平;主张应力轴走向为NNW-SSE,倾角近水平,与该断裂受到左旋剪切力的应力状态相符。据此推测米亚罗断裂在汶川地震序列过程中的活动是由于该断层两侧受力不均衡导致撕裂引起的。为理解以上分区内余震的破裂模式,将各区余震的矩张量进行叠加得到各区的综合地震矩张量,发现米亚罗断裂南侧与北侧综合地震矩张量各分量分布趋势相似(表明其破裂模式具有一致性),且南侧大部分分量大于北侧,尤其是垂直于龙门山断裂带走向的水平压缩分量和竖直方向的膨胀分量,说明南侧向SE逆冲的分量大于北侧的对应分量,两者的差异导致了米亚罗断裂的撕裂,并且这种撕裂的分量与南北两侧逆冲分量的差异大致在同一量级,故完全可以由南北两侧的逆冲差异解释其活动原因。根据以上研究提出了能对上述现象进行解释的米亚罗断裂活动的动力学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门山断裂带 米亚罗断裂 撕裂 综合地震矩张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