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2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式现代化与“综合创新”文化观
1
作者 杨学功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0,共10页
自从近代中西文化相遇并发生剧烈碰撞与交融以来,中国思想界和知识界所必须面对的核心问题或焦点问题,就是如何处理中西文化关系的问题。为此,中国思想家们提出了多种不同的方案,历史上形成和现实中较有影响的主要有“中体西用论”“综... 自从近代中西文化相遇并发生剧烈碰撞与交融以来,中国思想界和知识界所必须面对的核心问题或焦点问题,就是如何处理中西文化关系的问题。为此,中国思想家们提出了多种不同的方案,历史上形成和现实中较有影响的主要有“中体西用论”“综合创新论”“中国本位论”“全盘西化论”“中西古今论”“西体中用论”“河东河西论”“中国模式论”等。在这些方案中,“综合创新论”无论在方法论上还是在文化实践上都更具有合理性和优越性。“综合创新”文化观自20世纪30年代被提出以来不断传承发展,经历了张申府、张岱年的“三流合一”论,方克立的“马魂中体西用”论,以及第三期发展的历史进程。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今天,“综合创新”文化观具有无可置疑的当代价值,它也应该以“中国式现代化”为时代主题而得到提升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今中西之争” 文化的民族性和时代性 综合创新”文化观 中国式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化学与语文课程科际整合的可能、限度及途径——评《应用化学综合创新实验》
2
作者 陈俊 《化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I0009-I0009,共1页
课程的科际整合,是指将不同学科之间的元素相互融合,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然而,当前应用课程科际整合存在一些问题,包括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部分教师对科际整合的理解不够深入,方法不够科学,影响了整合效果。因此,... 课程的科际整合,是指将不同学科之间的元素相互融合,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然而,当前应用课程科际整合存在一些问题,包括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部分教师对科际整合的理解不够深入,方法不够科学,影响了整合效果。因此,通过分析应用化学与语文课程科际整合的可能、限度及途径等相关内容,对于促进应用化学与语文课程深度融合,提高跨学科融合质量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用化学 科际整合 语文课程 综合创新实验 跨学科融合 整合效果 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课程深度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语文教学方法在应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评《应用化学综合创新实验》
3
作者 陈俊 《化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I0009-I0009,共1页
应用化学作为自然科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其内容丰富而复杂。在学习应用化学的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实验、观察等活动来培养实践能力。传统的应用化学教学方法存在着知识与实践相互脱节的问题,学生缺乏对于所学知识的深入理解。因此,如何将... 应用化学作为自然科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其内容丰富而复杂。在学习应用化学的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实验、观察等活动来培养实践能力。传统的应用化学教学方法存在着知识与实践相互脱节的问题,学生缺乏对于所学知识的深入理解。因此,如何将语文教学方法与应用化学教学相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文教学方法 应用化学 综合创新实验 知识与实践 教学中的应用 培养实践能力 教学相结合 自然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融合论的文化转型论批判——兼评张岱年、方克立的“综合创新”文化观 被引量:7
4
作者 顾乃忠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 2005年第2期102-104,共3页
中国的文化转型并非如文化融合论 (以及综合创新论 )所理解的是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相互融合。要正确理解中国的文化转型 ,必须确立文化形态的观念 ;文化形态理论认为 ,中国的文化转型是由传统的农业文化向近代工业文化的转型。
关键词 文化转型 综合创新 融合论 张岱年 文化观 方克立 批判 综合创新 相互融合 西方文化 东方文化 正确理解 文化形态 形态理论 工业文化 农业文化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综合创新论与“马魂、中体、西用”——关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探讨 被引量:12
5
作者 李毅 寇清杰 +2 位作者 张允熠 刘仲林 陈卫平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11,共11页
李毅、寇清杰认为,方克立长期关注中国新文化的体用问题,20多年来发表了多篇相关论文。20世纪80年代,张岱年比较系统地阐述了综合创新的文化观,方克立是其最有力的支持者、阐释者和发挥者之一。"马魂、中体、西用"一方面是对... 李毅、寇清杰认为,方克立长期关注中国新文化的体用问题,20多年来发表了多篇相关论文。20世纪80年代,张岱年比较系统地阐述了综合创新的文化观,方克立是其最有力的支持者、阐释者和发挥者之一。"马魂、中体、西用"一方面是对近代中国体用之争进行历史反思的新成果,另一方面是运用张岱年综合创新论考察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实际的新收获。张允熠认为,"马魂、中体、西用"论是直接对张岱年运用体用观念阐述"马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文化观或文化价值论的一种细化和发展,也是对张岱年"文化的综合创新"论在时代高度上的一次重新解读和提升,"综合创新"系综合命题,"马魂、中体、西用"论为分析命题。但这种表述方法也有需进一步推敲和完善其论证之处。刘仲林认为,中国哲学的创新,不仅要厘定马、中、西的价值定位,还要关注哲学创新所需具备的要素。张岱年也将文化的综合创新称之为"文化创造主义",并阐明了融会中西、激励精神、创发原则、应用科学四要素,这四要素皆可归结于创造精神。陈卫平认为,"马魂、中体、西用"是受到张岱年"综合创新"论的启发,是对其"对理法"的发挥结果。"马魂、中体、西用"作为对"综合创新"论的继承和发展,深得"对理法"真髓,不仅指出了三者在当代中国新文化建设中各自的价值定位,也有见于三者既有长短又能互补的辩证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魂 中体 西用” 综合创新 张岱年 新文化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处理综合创新实验平台的建设及实践 被引量:9
6
作者 陆谢娟 解清杰 +2 位作者 任拥政 付四立 章北平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2008年第5期123-126,共4页
针对综合性研究型人才培养目标,必须建设具有设计性、综合性和创新性的教学实验平台,使学生自主开展实验研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文中详细介绍了水处理综合创新实验平台的内容和特点,并结合实验教学改革探索了水处理综合创... 针对综合性研究型人才培养目标,必须建设具有设计性、综合性和创新性的教学实验平台,使学生自主开展实验研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文中详细介绍了水处理综合创新实验平台的内容和特点,并结合实验教学改革探索了水处理综合创新实验的开展,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处理 综合创新实验平台 教学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综合创新生态系统下“创新、创业、创投和创客”联动发展研究:来自深圳龙岗区的经验 被引量:13
7
作者 毛冠凤 陈建安 殷伟斌 《科技进步与对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59-65,共7页
随着区域创新系统从创新生态系统到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再到综合创新生态系统演进,中国部分城市甚至城区将综合创新生态系统构建与完善作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践的着力点。其中,"创新、创业、创投、创客"联动是构建综合创新生态... 随着区域创新系统从创新生态系统到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再到综合创新生态系统演进,中国部分城市甚至城区将综合创新生态系统构建与完善作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践的着力点。其中,"创新、创业、创投、创客"联动是构建综合创新生态系统的关键。剖析了"创新、创业、创投、创客"四创联动内在机制;分析了龙岗区促进"四创"联动发展的做法,归纳了龙岗区促进"四创"联动发展的经验,包括高端创新要素集聚、以创客创业者为主体、市场主导、创新链与产业链联动等,相关经验对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创新生态系统 四创联动 资源聚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寻根·现代化·综合创新:文化武术思想的3种路向 被引量:13
8
作者 刘祖辉 戴国斌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42-47,共6页
改革开放后的文化武术思想是在寻根与现代化思想路向不断冲突与反思中,逐步走上一条综合创新之路。寻根武术努力塑造了"传统文化"的知识空间,彰显了武术"传统性"话语;现代化武术是摆脱已经规定的传统武术文化研究范... 改革开放后的文化武术思想是在寻根与现代化思想路向不断冲突与反思中,逐步走上一条综合创新之路。寻根武术努力塑造了"传统文化"的知识空间,彰显了武术"传统性"话语;现代化武术是摆脱已经规定的传统武术文化研究范式,展示属于"西方"的现代化面目;综合创新武术是全力挣脱中西、古今之分的精神束缚,在"综合创新"中凸显个性,展示"文化武术"的学术研究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武术思想 寻根 现代化 综合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射频微波与天线类课程综合创新性实验系统设计 被引量:14
9
作者 傅世强 李婵娟 房少军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204-207,共4页
为了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全面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提出一套射频微波与天线类课程综合创新性实验教学系统。对实验系统的设计思想、整体功能及各部分电路的组成进行了阐述,并以如何开展微带八木天线实验为例,对实验教学方法进行了详... 为了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全面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提出一套射频微波与天线类课程综合创新性实验教学系统。对实验系统的设计思想、整体功能及各部分电路的组成进行了阐述,并以如何开展微带八木天线实验为例,对实验教学方法进行了详细设计。所开发的综合创新性实验教学系统,不仅设计思路模块化和形象化,而且实验内容更具设计性,易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系统 综合创新 模块化设计 可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QTD-III型组合实验系统的机构综合创新实验的设计 被引量:4
10
作者 翁慧燕 徐静 章海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2008年第8期44-47,共4页
该文介绍了利用QTD-Ⅲ型组合实验系统,研究开发机械原理常见机构的综合性创新实验,为更好地开展实验教学提供了便捷的方法。
关键词 组合实验系统 机构 综合创新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的“综合创新”发展观与我国民族体育的现代化--与学者万义、白晋湘商榷 被引量:3
11
作者 袁致远 曾玉华 许万林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16-19,23,共5页
对万义、白晋湘等学者的民族体育发展"全盘西化论"观点提出质疑,就张岱年先生的"综合创新"理论与民族体育现代化问题进行了探讨。通过对民族体育"综合创新"发展观的历史梳理,并运用"综合创新"... 对万义、白晋湘等学者的民族体育发展"全盘西化论"观点提出质疑,就张岱年先生的"综合创新"理论与民族体育现代化问题进行了探讨。通过对民族体育"综合创新"发展观的历史梳理,并运用"综合创新"文化思想和理论,研究了我国民族体育的发展问题。结果表明:"综合创新"是民族体育的科学发展观,必须辩证地看待中西体育的民族性和时代性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体育 综合创新 文化形态史观 中西体育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进制造模式的综合创新战略分析:以总装化造船为例 被引量:5
12
作者 于逢平 肖洪钧 姜照华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0年第1期11-15,共5页
文章通过对某造船企业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提升,论述从工艺专业化转向中间产品专业化的生产方式变革驱动的综合创新战略。在流程创新上,与基于消除"瓶颈"因素的解除约束不同,提出主辅流程分离的框架结构,以提高核心能力和生产效... 文章通过对某造船企业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提升,论述从工艺专业化转向中间产品专业化的生产方式变革驱动的综合创新战略。在流程创新上,与基于消除"瓶颈"因素的解除约束不同,提出主辅流程分离的框架结构,以提高核心能力和生产效率、外化辅助能力;在组织结构创新上,提出由专业生产群落、分段基地、总装中心、服务中心等构成的动态联盟式的、网络化的造船集群组织结构,并对成组技术、敏捷造船技术与模块化装配技术基础上的集成创新进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进制造模式 总装化造船 综合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团队成员身份情境下团队间多样性对员工综合创新的影响机制研究 被引量:9
13
作者 段光 庞长伟 《管理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285-1294,共10页
以员工同时参与多个工作团队为研究情境,分别从员工学习和身份冲突两个不同视角,研究团队间知识多样性与团队间氛围多样性对员工综合创新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团队间知识多样性会促进员工学习,进而提升员工的综合创新;团队间氛围... 以员工同时参与多个工作团队为研究情境,分别从员工学习和身份冲突两个不同视角,研究团队间知识多样性与团队间氛围多样性对员工综合创新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团队间知识多样性会促进员工学习,进而提升员工的综合创新;团队间氛围多样性会导致员工身份冲突,进而抑制员工的综合创新。对二元路径相互影响的分析则表明,身份冲突会强化员工学习与员工综合创新的正向关系,而员工学习则会弱化身份冲突与员工综合创新的负向关系。研究结论完善了团队多样性理论,也为多团队成员身份模式管理实践提供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团队间知识多样性 团队间氛围多样性 员工学习 身份冲突 综合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科研成果的大学生综合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被引量:5
14
作者 王生怀 Li Tukun +2 位作者 徐风华 陈育荣 邓小雯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9-12,共4页
为了培养适应时代需要,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结合精密测量科研成果,提出了基于精密测量科研成果的大学生综合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并进行了初步实施。结果表明,这种模式可充分利用科研成... 为了培养适应时代需要,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结合精密测量科研成果,提出了基于精密测量科研成果的大学生综合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并进行了初步实施。结果表明,这种模式可充分利用科研成果培养在校大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使科学研究和教书育人结合起来,相互促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创新能力 培养模式 精密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会通中西 综合创新——国学大师张岱年访谈录 被引量:13
15
作者 张岱年 张拴平 《社会科学家》 2000年第3期6-8,共3页
关键词 人物访谈 张岱年 文化建设 中华文化 综合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民族传统体育的综合创新及其产业化发展 被引量:34
16
作者 龙佩林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1-3,共3页
笔者论述了民族传统体育在新时代要实现自身的生存与发展 ,为全民健身服务 ,并走向世界 ,必须主动适应体育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要求 ,走综合创新和产业化发展的道路。同时 ,指出了确定优先发展领域 ,加快产业人才培养 ,完善产业运作机制 ... 笔者论述了民族传统体育在新时代要实现自身的生存与发展 ,为全民健身服务 ,并走向世界 ,必须主动适应体育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要求 ,走综合创新和产业化发展的道路。同时 ,指出了确定优先发展领域 ,加快产业人才培养 ,完善产业运作机制 ,加强对外交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传统体育 综合创新 产业化 市场经济 产业人才培养 对外交流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综合创新”与“返本开新”——儒学现代化的两条不同路径 被引量:3
17
作者 张三萍 关心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6,共6页
"综合创新"论和"返本开新"论代表了儒学及中国现代化的两条不同道路,二者对传统文化和儒学的界定不同、研究传统的方法不同、对儒学的精华和糟粕的取舍标准不同,进而导致其实现儒学现代化的程度不同。认识二者的区... "综合创新"论和"返本开新"论代表了儒学及中国现代化的两条不同道路,二者对传统文化和儒学的界定不同、研究传统的方法不同、对儒学的精华和糟粕的取舍标准不同,进而导致其实现儒学现代化的程度不同。认识二者的区别,是为了更好地处理马克思主义与现代新儒学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学 综合创新 返本开新 “马魂中体西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科学时代的基础研究、核心技术和综合创新 被引量:8
18
作者 蔡曙山 《学术前沿》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6-35,共20页
大科学就是综合时代的科学与技术、学科知识和人类认知能力的大综合。21世纪的大科学由认知科学、聚合科技引领,呈现一种包含人类五个层级的认知能力,全部人类知识和学科体系,聚合纳米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认知科学,反映人类心智... 大科学就是综合时代的科学与技术、学科知识和人类认知能力的大综合。21世纪的大科学由认知科学、聚合科技引领,呈现一种包含人类五个层级的认知能力,全部人类知识和学科体系,聚合纳米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认知科学,反映人类心智和人工智能协同进化的综合结构。在分析的时代,我们取得了各门学科知识的丰硕成果,但人类知识也被分割得支离破碎;在综合的时代,我们重新将这些学科知识整合成“四部十二门”立体结构,并给交叉综合学科留下充分的发展空间。在此基础上,我们明确了基础学科和基础理论、应用学科和核心技术、科学技术综合创新,并对芯片技术综合创新、数据科学和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与通用智能、意识问题与自主人工智能等一些重要创新领域进行了示例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科学时代 基础理论 核心技术 综合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MCW雷达综合创新性实验教学系统设计与实现 被引量:2
19
作者 傅世强 邵雨萌 +1 位作者 李婵娟 房少军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49-53,共5页
为全面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设计出一套低成本的FMCW雷达近程测距实验教学系统。该系统包括直流供电模块、信号调制模块、中频放大及滤波模块、射频模块和雷达信号处理模块,涵盖低频电路、射频电路、微波天线、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 为全面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设计出一套低成本的FMCW雷达近程测距实验教学系统。该系统包括直流供电模块、信号调制模块、中频放大及滤波模块、射频模块和雷达信号处理模块,涵盖低频电路、射频电路、微波天线、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等多门课程知识。该系统工作在ISM开放频段2.45GHz,采用模块化设计思路,每个模块都可单独进行测试和调试。给出了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教学方法,学生可以综合运用多门课程的知识来进行系统模块设计,并代入系统进行工程验证。该综合创新性实验教学系统便携性强、简单实用,易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满足了教学与科研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频连续波雷达 实验教学 综合创新性实验 模块化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代中西文明的冲突与融合——兼论文化的“综合创新”和“创造性转化” 被引量:5
20
作者 张允熠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34-43,共10页
传统观点认为中国近代史从1840年开始。文章认为中国近代史的发端大致与欧洲相仿,应在16世纪末至17世纪40年代,但被大大延阻了。"中西文明"之间实质性的直接接触、冲撞、互动和融合正是缘起于400多年前的16世纪末。如果说明... 传统观点认为中国近代史从1840年开始。文章认为中国近代史的发端大致与欧洲相仿,应在16世纪末至17世纪40年代,但被大大延阻了。"中西文明"之间实质性的直接接触、冲撞、互动和融合正是缘起于400多年前的16世纪末。如果说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之间的互动主要表现为"冲突",那么,1840年之后则主要表现为"融合"。这种融合,不是无原则的混合,而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创造性综合、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即"马中西"三派文化辩证地"综合于一"。"一"是什么?"一"就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中外文化经历数百年的互动、冲撞与融合,最终促成中华古老文化的新生,推动了中华民族伟大文明的复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文明 综合创新 创造性转化 创新性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