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籼粳交重组自交系亚种属性判别及维管束性状的变异 被引量:8
1
作者 朱春杰 徐海 +3 位作者 郭艳华 王嘉宇 刘宏光 徐正进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619-624,共6页
以典型籼稻七山占和典型粳稻秋光构建的重组自交系群体为研究对象,利用程氏指数法和维管束分类性状分别对其不同世代(F6和F8)群体进行籼粳亚种属性判别。发现群体表现为中间类型占优势的偏粳分布,具有明显籼粳亚种间差异的维管束性状在... 以典型籼稻七山占和典型粳稻秋光构建的重组自交系群体为研究对象,利用程氏指数法和维管束分类性状分别对其不同世代(F6和F8)群体进行籼粳亚种属性判别。发现群体表现为中间类型占优势的偏粳分布,具有明显籼粳亚种间差异的维管束性状在群体内实现了重组,理论上通过籼粳杂交可以实现优良维管束性状的组合。穗颈大小维管束比、倒2节间和穗颈大维管束比在确认群体的籼粳属性时与程氏指数法判别结果相似,且较穗颈大、小维管束数和倒2节间大、小维管束数在世代间表现稳定,可作为鉴别群体籼粳属性的参考指标。群体内多数株系还属于分化不彻底的中间类型,造成穗颈大小维管束比、倒2节间和穗颈大维管束比对某些株系的判别存在一定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重组自交系 分类 维管束性状 亚种属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籼粳稻杂交后代维管束性状与穗部性状的关系 被引量:7
2
作者 陈书强 徐正进 +5 位作者 陈温福 徐海 刘宏光 朱春杰 王韵 王嘉宇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8-14,共7页
以籼稻中优早8号和粳稻丰锦杂交育成的重组自交系F6代群体为试材,研究了水稻维管束性状与穗部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水稻穗颈和倒二节间大小维管束数、大维管束效率和一次枝梗效率与一二次枝梗数、一二次枝梗总长度、一二次枝梗实粒数... 以籼稻中优早8号和粳稻丰锦杂交育成的重组自交系F6代群体为试材,研究了水稻维管束性状与穗部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水稻穗颈和倒二节间大小维管束数、大维管束效率和一次枝梗效率与一二次枝梗数、一二次枝梗总长度、一二次枝梗实粒数、一二次枝梗总粒数、二次粒率、穗颈粗、穗长、穗重、着粒密度、穗实粒数、穗总粒数和单株产量都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穗数呈极显著负相关,且与二次枝梗性状关系更为紧密。倒二节间大小维管束数比、大维管束数比、小维管束数比与穗部性状关系却相反。维管束性状与结实率、千粒重、穗型指数和第1节位长度关系不大。逐步回归及通径分析表明:一次枝梗效率对穗总粒数、一二次枝梗数、一二次枝梗总粒数的直接作用都较大,对单株产量直接作用最大;而大维管束效率对穗部性状的间接作用都较大,对单株产量间接作用最大。籼型和偏籼型水稻大维管束效率>1/2,而粳型和偏粳型<1/2。粳型和偏粳型水稻一次枝梗效率接近1,而籼型和偏籼型在1/2左右。大维管束效率和一次枝梗效率与穗部性状和单株产量关系密切,在亲本及杂交后代中所分化的程度明显不同,能反映出穗部性状良好的形态和机能,可以作为选择良好穗部性状的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籼粳稻杂交 维管束性状 穗部性状 维管束效率 一次枝梗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维管束性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3
作者 荆彦辉 徐正进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6期467-471,共5页
对近年水稻维管束性状的遗传、解剖结构、微细解剖结构和运流机能及亚种分类、生长发育影响因素方面的研究进行了回顾 ,对水稻超高产育种中“流”限制因子问题 ,提出了解决对策。
关键词 水稻 维管束性状 遗传 解剖结构 微细解剖 运流机能 亚种分类 生长发育影响 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籼粳交后代亚种特性的变化及其与维管束性状的关系 被引量:2
4
作者 郭艳华 徐海 +1 位作者 朱春杰 徐正进 《种子》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4,8,共5页
以七山占/秋光重组自交系群体为试材,研究亚种特性的变化及其与维管束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籼粳交后代亚种特征性状、维管束性状都呈现连续变异,表现数量性状的遗传特点。籼粳交后代程氏指数与大小维管束比,大维管束比的相关达到极显... 以七山占/秋光重组自交系群体为试材,研究亚种特性的变化及其与维管束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籼粳交后代亚种特征性状、维管束性状都呈现连续变异,表现数量性状的遗传特点。籼粳交后代程氏指数与大小维管束比,大维管束比的相关达到极显著。依程氏指数法与维管束数目比法对籼粳交后代亚种分类的符合度不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籼粳杂交 亚种特征性状 维管束性状 籼粳亚种分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籼粳稻维管束性状关系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孙玉友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2年第1期4-6,共3页
选用5份粳稻和4份籼稻材料,对不同品种水稻维管束的数量进行比较研究,同时结合程氏指数调查,探讨了籼稻和粳稻之间的维管束差异。结果表明:籼稻穗颈维管束数明显高于粳稻,其大维管束效率较高;籼稻的穗颈维管束数与穗一次枝梗数之比(V/R... 选用5份粳稻和4份籼稻材料,对不同品种水稻维管束的数量进行比较研究,同时结合程氏指数调查,探讨了籼稻和粳稻之间的维管束差异。结果表明:籼稻穗颈维管束数明显高于粳稻,其大维管束效率较高;籼稻的穗颈维管束数与穗一次枝梗数之比(V/R)也显著高于粳稻,大小维管束比也较高。籼稻程氏打分均较低,而粳稻的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维管束性状 维管束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籼粳稻杂交后代倒二节间维管束性状与穗部性状的关系
6
作者 李质斌 徐海 徐正进 《北方水稻》 CAS 2010年第3期4-8,共5页
以典型籼稻七山占和典型粳稻秋光所构建的重组自交系群体为试材,对维管束性状与穗部性状进行了相关分析的结果表明:倒二节间大维管束韧皮部面积与颖花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大小维管束数、大维管束韧皮部面积与一、二次枝梗数呈极显著正相关... 以典型籼稻七山占和典型粳稻秋光所构建的重组自交系群体为试材,对维管束性状与穗部性状进行了相关分析的结果表明:倒二节间大维管束韧皮部面积与颖花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大小维管束数、大维管束韧皮部面积与一、二次枝梗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倒二节间大维管束木质部面积和大维管束面积与一、二枝梗结实率和结实率呈显著正相关。说明在倒二节间大、小维管束数量多的前提下,大维管束韧皮部面积,大维管束木质部面积等性状的优良,有利于改善穗部性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倒二节间 维管束性状 穗部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籼粳亚种间杂交后代穗颈维管束数与穗部性状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9
7
作者 徐正进 权太勇 +1 位作者 马艳梅 王佳多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7年第1期1-6,共6页
籼粳亚种间杂交后代穗颈大维管束数与穗颈小维管束数、1次枝梗数、1次枝梗粒数、2次枝梗数、2次枝梗粒数和穗粒数均呈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穗颈小维管束数与1次枝梗数、2次枝梗数、2次枝梗粒数和穗粒数亦呈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 籼粳亚种间杂交后代穗颈大维管束数与穗颈小维管束数、1次枝梗数、1次枝梗粒数、2次枝梗数、2次枝梗粒数和穗粒数均呈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穗颈小维管束数与1次枝梗数、2次枝梗数、2次枝梗粒数和穗粒数亦呈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穗粒数主要由2次枝梗粒数决定,而2次枝梗粒数主要由2次枝梗数决定,穗颈大、小维管束数和1次枝梗数通过2次枝梗数影响穗粒数;穗颈维管束性状主要受遗传因素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籼粳 亚种间杂交 穗颈维管束性状 穗部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减氮对辽粳5号/秋田小町RIL群体茎秆维管束、穗部和产量性状的影响及其相互关系 被引量:5
8
作者 程艳双 胡美艳 +6 位作者 杜志敏 闫秉春 李丽 王祎玮 鞠晓堂 孙丽丽 徐海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964-973,共10页
以辽宁稻区典型的直立穗型品种辽粳5号与日本典型的优质米品种秋田小町杂交构建的重组自交系群体(recombination inbred lines, RIL)为试材,在高氮和低氮2种施肥模式下种植,调查RIL群体茎秆维管束、穗部和产量性状,分析减氮对三者的影... 以辽宁稻区典型的直立穗型品种辽粳5号与日本典型的优质米品种秋田小町杂交构建的重组自交系群体(recombination inbred lines, RIL)为试材,在高氮和低氮2种施肥模式下种植,调查RIL群体茎秆维管束、穗部和产量性状,分析减氮对三者的影响及其相互关系,探讨在减少氮肥施用量的同时维持产量稳定的可能途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施氮模式下,RIL群体的茎秆维管束性状、穗部及产量性状均呈现连续变异,符合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遗传特点。氮肥减施后, RIL群体水稻的单茎穗颈和倒二节间维管束数目、单株穗颈和倒二节间维管束面积减少,一次枝梗数减少,一次和二次枝梗结实率、总体结实率和千粒重增加,单穗重增加,穗数减少,产量降低。茎秆维管束性状与穗部和产量性状关系密切,单茎维管束性状与穗颈粗、一次枝梗数、二次枝梗数、穗粒数、着粒密度、千粒重和单穗重大多呈显著至极显著的正相关,单株维管束面积与穗数和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氮肥减施后,RIL群体中不减产类型株系的主要特征是:低氮条件下仍能维持稳定的分蘖和茎秆维管束的分化,保证穗数和穗颈粗稳定,单茎穗颈和倒二节大、小维管束数目、单茎倒二节大维管束面积和单株倒二节大维管束面积无显著变化,一次枝梗数变化不显著。在减施氮肥的条件下,选用茎秆维管束发达,穗数和穗颈粗稳定的水稻品种,有可能实现减氮不减产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氮 茎秆维管束性状 穗部性状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耐热性水稻品种维管束解剖性状的比较 被引量:3
9
作者 王锋尖 黄英金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62-264,共3页
从穗颈节间、一次枝梗、叶片、二次枝梗、叶鞘等不同部位比较了不同耐热性水稻品种的维管束解剖性状。结果表明,不同耐热性水稻品种间的维管束解剖性状存在较大的差异,耐热品种穗颈的大、小维管束个数之比大于不耐热品种,耐热品种穗颈... 从穗颈节间、一次枝梗、叶片、二次枝梗、叶鞘等不同部位比较了不同耐热性水稻品种的维管束解剖性状。结果表明,不同耐热性水稻品种间的维管束解剖性状存在较大的差异,耐热品种穗颈的大、小维管束个数之比大于不耐热品种,耐热品种穗颈的大维管束面积/茎壁面积大于不耐热品种,耐热品种叶片主脉的韧皮部面积/导管面积大于不耐热品种。这些差异有望作为水稻耐热性育种中单株选择的指标,以利于水稻耐热资源的筛选、鉴定与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耐热性 维管束解剖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籼粳稻杂交后代群体形态分化与遗传分化的比较 被引量:9
10
作者 毛艇 徐海 +4 位作者 郭艳华 朱春杰 陈凯 王嘉宇 徐正进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23-326,共4页
以典型籼稻七山占和典型粳稻秋光构建的F8、F9重组自交系为试材,研究表型性状所揭示的形态分化与籼粳特异SSR标记所揭示的遗传分化差异,探讨维管束性状与形态分化和遗传分化的关系。形态分化和遗传分化所揭示的群体后代籼粳属性均呈偏... 以典型籼稻七山占和典型粳稻秋光构建的F8、F9重组自交系为试材,研究表型性状所揭示的形态分化与籼粳特异SSR标记所揭示的遗传分化差异,探讨维管束性状与形态分化和遗传分化的关系。形态分化和遗传分化所揭示的群体后代籼粳属性均呈偏粳分布,遗传分化所揭示的更加偏粳。依程氏指数、大小维管束比、大维管束比的分类结果与遗传分化相符度均为50%左右,将维管束性状作为程氏指数补充所得总分值与遗传分化的相符度为80%左右,相符度显著增高。维管束数量比可以作为籼粳分类的补充性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重组自交系 程氏指数 维管束性状 微卫星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