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术中诱发电位及微血管多普勒监测预防前循环脑动脉瘤夹闭术后继发性脑梗死的意义 被引量:5
1
作者 张德鑫 郇林春 +4 位作者 宋启民 于建军 孙爱刚 孟凡国 李冰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5期2624-2625,共2页
继发性脑梗死(delayed cerebral infarction,DCI)是脑动脉瘤开颅手术过程中各种原因导致的缺血性脑卒中,是脑动脉瘤开颅术后致残和致死的主要原因[1]。预防DCI的发生是改善脑动脉瘤开颅术后疗效的关键之一。本研究选择了2004年7月至2016... 继发性脑梗死(delayed cerebral infarction,DCI)是脑动脉瘤开颅手术过程中各种原因导致的缺血性脑卒中,是脑动脉瘤开颅术后致残和致死的主要原因[1]。预防DCI的发生是改善脑动脉瘤开颅术后疗效的关键之一。本研究选择了2004年7月至2016年4月在临沂市人民医院行显微手术夹闭的307例颅内前循环脑动脉瘤患者,其中2010年后使用术中诱发电位(EP)及微血管多普勒(MVD)监测99例(监测组),2010年前未使用208例(未监测组),监测组术后继发性脑梗死发生率明显低于未监测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现总结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夹闭术 继发性脑梗死 多普勒监测 微血管多普勒 诱发电位 前循环 预防 cerebra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钻孔引流手术后继发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7
2
作者 王贝 谭波 +5 位作者 张钺 刘永东 杨佳强 邹学利 焦阳 孙海敬 《中国卒中杂志》 2023年第5期564-571,共8页
目的探索高血压性脑出血(hypertensive cerebral hemorrhage,HICH)患者钻孔引流手术后继发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连续纳入2017年1月—2020年1月在南京同仁医院神经外科行钻孔引流术治疗的HICH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术... 目的探索高血压性脑出血(hypertensive cerebral hemorrhage,HICH)患者钻孔引流手术后继发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连续纳入2017年1月—2020年1月在南京同仁医院神经外科行钻孔引流术治疗的HICH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术后1~7 d头颅CT检查是否存在继发性脑梗死,分为继发性脑梗死组和无继发性脑梗死组。通过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HICH患者继发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构建继发性脑梗死的风险预测模型。采用ROC曲线、校准曲线、临床决策曲线评价模型的区分度、准确度和有效性。结果本研究共纳入210例HICH患者,其中24例术后继发性脑梗死,发生率为11.43%。单因素分析显示,继发性脑梗死组高血压病史时间(年)、收缩压、舒张压、糖尿病比例、血肿量、脑水肿分布范围、脑组织移位距离、hs-CRP和尿酸(uric acid,UA)水平均高于无继发性脑梗死组,服用扩血管药物比例患者低于无继发性脑梗死组,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显示,高血压病史时间长(OR 1.642,95%CI 1.175~1.892,P<0.001)、高收缩压(OR 1.349,95%CI 1.048~2.071,P=0.013)、高舒张压(OR 1.299,95%CI 1.091~1.715,P=0.016)、合并糖尿病病史(OR 2.074,9%CI 1.192~2.891,P=0.027)、血肿量大(OR 1.457,95%CI 1.183~1.894,P=0.001)、脑水肿分布范围大(OR 1.516,95%CI 1.029~2.183,P=0.005)和脑组织移位距离大(OR 1.439,95%CI 1.167~2.446,P=0.008)是HICH患者钻孔引流手术后继发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服用扩血管药物(OR 0.774,95%CI 0.415~0.975,P=0.011)则是其保护因素。将上述因素用于构建评估患者继发性脑梗死发生风险的列线图模型。模型评价结果显示,一致性指数(C-index)为0.852(95%CI 0.773~0.920),区分度较好,准确度较高,具有较强的实用性。结论入院时高血压病史时间长、高收缩压、高舒张压、合并糖尿病病史、血肿量大、脑水肿分布范围大及脑组织移位距离大的HICH患者钻孔引流手术后继发性脑梗死的风险增高,术后服用扩血管药物可降低发病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性出血 钻孔引流手术 继发性脑梗死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蛛网膜下腔出血继发迟发性脑梗死临床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贺维亚 赵雪艳 王朝辉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784-784,共1页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发迟发性 治疗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丘脑梗死后丘脑放射纤维继发变性的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 被引量:9
4
作者 江山 梁志坚 +6 位作者 王进 秦超 赵伟佳 程道宾 刘竞丽 叶伟 戴旖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354-357,共4页
目的应用磁共振弥散张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技术动态观察局灶性丘脑梗死后丘脑放射纤维的弥散变化,探讨丘脑梗死后,病灶上方的丘脑放射纤维继发性损害的发生发展规律。方法连续收录首次发病、单侧丘脑梗死患者17例为实验组... 目的应用磁共振弥散张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技术动态观察局灶性丘脑梗死后丘脑放射纤维的弥散变化,探讨丘脑梗死后,病灶上方的丘脑放射纤维继发性损害的发生发展规律。方法连续收录首次发病、单侧丘脑梗死患者17例为实验组,选择健康志愿者17例作对照研究。患者分别在发病的第1周(W1)、第4周(W4)和第12周(W12)进行1次DTI检测,对照组进行1次DTI检测。每次DTI检测之前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评分(national institute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和Barthel生活指数(BI)以及自订的感觉障碍分级评分(Sensory disturbance rating,SDR)评定。结果梗死灶上方的半卵圆中心部分异向(fractional anisotropy,FA)值随时间延长逐渐减少(W1:0.42±0.02,W2:0.38±0.02,W12:0.34±0.03,P<0.01),而平均弥散量(mean diffu-sion,MD)却无明显变化。梗死灶上方的半卵圆中心FA值的变化百分数与NIHSS、和BI的变化百分数无明显相关(P>0.05),与SDR变化的百分数呈负相关(r=-0.246,P<0.05)。结论局灶性丘脑梗死可以引起丘脑放射纤维继发性损害,在12周内这种继发性损害逐渐加重,而且还可能阻碍患者感觉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性损害丘弥散张量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