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统计参数映射分析女性全身关节过度活动中跳深运动变异性
1
作者 黄龙 江文娟 +2 位作者 李磊 李晨 刘晔 《医用生物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96-1004,共9页
目的 基于统计参数映射(statistical parametric mapping, SPM),分析全身关节过度活动(generalized joint hypermobility, GJH)女性下肢跳深运动变异性特征。方法 根据Beighton评分招募15名GJH女性(GJH组),并匹配15名健康女性(正常组)... 目的 基于统计参数映射(statistical parametric mapping, SPM),分析全身关节过度活动(generalized joint hypermobility, GJH)女性下肢跳深运动变异性特征。方法 根据Beighton评分招募15名GJH女性(GJH组),并匹配15名健康女性(正常组)。使用Qualisys红外光点运动捕捉系统和Kistler三维测力台同步采集两组受试者运动学与动力学数据。利用OpenSim计算关节运动角度和力矩;通过自定义Matlab脚本计算关节运动角度标准差曲线,并基于SPM分析两组受试者在跳深离心、耦合、向心阶段运动变异性差异;同时计算关节屈曲最大角度、力矩的均值与标准差进行佐证,并通过Cohen’s d值评估效应量。结果 两组受试者在跳深不同阶段均存在显著差异时段;在所有具有统计学差异的时段,GJH组关节运动角度标准差均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差异主要集中于关节屈伸运动。在耦合阶段不同高度下,GJH组膝关节屈伸运动角度标准差均显著高于正常组(P<0.001)。离散变量分析显示,不同高度下膝关节最大屈曲角度标准差存在显著组别差异:在30 cm高度下,P=0.001、Cohen’s d=2.520;在40 cm高度下,P=0.014、Cohen’s d=1.739;在50 cm高度下,P=0.005、Cohen’s d=1.768。关节屈曲最大角度均值以及力矩的均值与标准差均为未观察到显著组别差异。结论 GJH女性在跳深过程中运动变异性高于正常女性,尤其在耦合阶段膝关节屈伸运动中更为显著。这种过高的变异性反映了动作控制能力不足,降低了其抵抗外界干扰能力,容易导致高风险运动模式(如过度屈曲、过度膝外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身关节过度活动 运动变异性 跳深 统计参数映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统计参数映射弹性护踝对蹬跨步时下肢关节力矩的影响
2
作者 邓力威 吴冰冰 +1 位作者 徐玉娇 王勇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501-501,共1页
目的踝关节损伤是运动中最常见的损伤,严重影响比赛成绩和运动表现,有研究认为弹性护踝能够有效预防踝关节损伤,但可能对膝关节产生影响。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统计参数映射分析弹性护踝对蹬跨步动作时下肢关节力矩的影响,比较整个蹬跨... 目的踝关节损伤是运动中最常见的损伤,严重影响比赛成绩和运动表现,有研究认为弹性护踝能够有效预防踝关节损伤,但可能对膝关节产生影响。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统计参数映射分析弹性护踝对蹬跨步动作时下肢关节力矩的影响,比较整个蹬跨阶段中有无弹性护踝时的数据差异,为预防踝关节损伤提供参考。方法随即招募14名测试者,要求近1年无下肢损伤,在不佩戴弹性护踝和佩戴弹性护踝时,进行蹬跨步动作,使用Qualisys和测力台同步捕捉生物力学数据,使用统计参数映射配对样本t检验,对比分析有无弹性护踝情况下,踝关节内外翻力矩和膝关节内外翻力矩的异同。结果佩戴弹性护踝时,蹬跨步蹬跨阶段的踝关节内外翻力矩在51%~70%支撑阶段显著低于不佩戴弹性护踝(P<0.01);同时,佩戴弹性护踝和不佩戴弹性护踝两种条件下,膝关节内外翻力矩在蹬跨阶段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相对于传统统计学方法,统计参数映射能够更加精确揭示具有显著性差异的局部特征。本研究结果显示,在支撑期51%~70%时,弹性护踝能够减少踝关节内外翻力矩,减少踝关节损伤的风险,同时,未发现蹬跨阶段膝关节内外翻力矩的显著性差异,表示弹性护踝未对膝关节产生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关节损伤 配对样本t检验 统计参数映射 下肢损伤 关节力矩 无弹性 护踝 跨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统计参数映射分析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6个月跑步时双下肢生物力学差异
3
作者 傅升星 时会娟 刘卉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491-491,共1页
目的探究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重建术后恢复跑步运动早期阶段,健患侧下肢各关节在整个跑步支撑期的生物力学差异,为改善跑步运动表现提供指导。方法纳入25名ACL重建术后6个月男性患者进行跑步生物力学测试。使用V... 目的探究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重建术后恢复跑步运动早期阶段,健患侧下肢各关节在整个跑步支撑期的生物力学差异,为改善跑步运动表现提供指导。方法纳入25名ACL重建术后6个月男性患者进行跑步生物力学测试。使用Vicon红外高速运动捕捉系统和AMTI三维测力台采集下肢运动学和动力学数据。采用统计参数映射(statistical parametric mapping,SPM)配对t检验分析整个跑步支撑期术侧与健侧矢状面髋、膝、踝关节角度和力矩差异。结果在运动学方面,与健侧相比,术侧下肢髋关节屈伸角度在跑步支撑期9%~68%阶段较小(P=0.001)、膝关节屈伸角度在支撑期4%~80%阶段较小、踝关节屈伸角度在支撑期1%~98%阶段较小(P<0.001)。在动力学方面,与健侧相比,术侧下肢髋关节屈伸力矩在支撑期16%~66%阶段较小(P<0.001)、膝关节屈伸力矩在支撑期7%~78%阶段较小(P<0.001)、踝关节屈伸力矩在支撑期1%~15%阶段较小(P=0.006)。结论在ACL重建术后6个月的男性患者中,几乎在整个跑步支撑期内,术侧下肢各关节屈伸角度均小于健侧。这可能与神经肌肉功能改变或运动恐惧有关,且较小的关节角度导致力矩输出减小。ACL重建术后康复应关注跑步下肢整体运动模式的变化,减少由运动学改变造成的膝关节累积异常负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叉韧带 神经肌肉功能 生物力学测试 统计参数映射 患侧下肢 踝关节 关节角度 髋关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渐增负荷对男性运动员水下海豚腿质心速度的影响——基于统计参数映射分析
4
作者 王书新 沈宇鹏 《中国体育科技》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5-30,75,共7页
目的:评估水下海豚腿(underwater dolphin kick,UDK)的负荷-速度曲线(loadvelocity profiles,LVP),采用统计参数映射(statistical parametric mapping,SPM)方法分析渐增负荷对UDK质心水平速度的影响。方法:招募8名大学生游泳运动员,通... 目的:评估水下海豚腿(underwater dolphin kick,UDK)的负荷-速度曲线(loadvelocity profiles,LVP),采用统计参数映射(statistical parametric mapping,SPM)方法分析渐增负荷对UDK质心水平速度的影响。方法:招募8名大学生游泳运动员,通过半牵引游泳方法进行7轮渐增负荷的UDK测试(负荷分别为21 N、33 N、45 N、57 N、69 N、81 N、93 N)。采用最小二乘法拟合受试者个性化LVP,并使用混合线性模型或SPM检验不同负荷水平下离散型变量(平均质心水平速度)和连续型变量(质心水平速度)的差异。结果:UDK的LVP表现出显著的线性关系(R2=0.896±0.057,SEE=0.069±0.035)。在渐增负荷影响下,平均质心水平速度呈现线性递减趋势(ES=2.24~7.65,P<0.01)。采用SPM分析发现,渐增负荷对质心水平速度的影响是非线性的,当负荷超过57 N后,负荷对质心水平速度的影响急剧增大(差异时间:11%~63%),其影响主要集中在上打阶段。结论:LVP可作为评估游泳运动员UDK水平的有效手段。在制定水中抗阻训练方案时,应谨慎考虑渐增负荷对运动员游泳技术的持续影响,并结合离散型和连续型变量的分析结果,选择适合运动员的个性化负荷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下海豚腿 负荷-速度曲线 统计参数映射 质心速度 半牵引游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基于统计参数映射融合独立成分分析的新的激活区探测方法
5
作者 雷震 胡德文 +1 位作者 周宗谭 朱文珍 《国防科技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96-99,共4页
统计参数映射在某种程度上依赖于广义线性模型和高斯场理论。广义线性模型的缺陷在于这些假设不能很好地表示fMRI数据,并且脑活动分布模式和血液动力学模型也不能由广义线性模型回归方程来恰如其分地模拟。而独立成分分析不能够提供每... 统计参数映射在某种程度上依赖于广义线性模型和高斯场理论。广义线性模型的缺陷在于这些假设不能很好地表示fMRI数据,并且脑活动分布模式和血液动力学模型也不能由广义线性模型回归方程来恰如其分地模拟。而独立成分分析不能够提供每一独立成分激活区的显著性估计,这使得实验者不能够很好地解释所获得的结果。提出一种将SPM和ICA技术进行融合的方法,此方法可以将ICA自身的某些优势和GLM的假设检验方法结合起来,互相取长补短。实验结果证明了这种方法在探测由运动任务所产生的激活区方面是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统计参数映射 独立成分分析 功能磁共振成像 广义线性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一维统计参数映射分析跑者跑步地面反作用力差异 被引量:10
6
作者 梅齐昌 相亮亮 +2 位作者 李建设 Justin FERNANDEZ 顾耀东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684-691,共8页
目的通过一维统计参数映射(statistical parametric mapping,SPM)对比分析男、女性跑者及左右侧地面反作用力(ground reaction force,GRF)差异。方法30名男、女性跑者在测力跑台上以12 km/h速度进行跑步测试,记录连续5个支撑期GRF,采用... 目的通过一维统计参数映射(statistical parametric mapping,SPM)对比分析男、女性跑者及左右侧地面反作用力(ground reaction force,GRF)差异。方法30名男、女性跑者在测力跑台上以12 km/h速度进行跑步测试,记录连续5个支撑期GRF,采用一维统计参数映射独立样本t检验与配对样本t检验分别对比男、女性跑者及左右侧GRF差异。结果男、女性跑者的垂直平均负荷加载率(vertical average loading rate,VALR)左右侧均存在不对称,且男性跑者左侧VALR显著高于女性,而右侧无显著差异;男女性跑者右侧垂直GRF在蹬离期及横向GRF在落地期存在差异,男、女性跑者左侧横向GRF在落地期及支撑中期存在差异;男性跑者左右侧前后GRF在蹬离期、垂直GRF在落地和蹬离期及横向GRF在落地期均在存在差异;女性跑者左右侧GRF仅在垂直方向的落地期和蹬离期存在差异。结论介绍SPM在GRF数据分析中的应用,阐释相关步骤及原理,对比SPM连续值检验与特征值检验的差异,并讨论参数性SPM与非参数性SPM的差异与特征,为该方法在运动生物力学研究中的应用提供参考。通过对男、女性跑者间及左右侧GRF对比分析发现在落地期、支撑中期及蹬离期等阶段的性别差异及左右侧对称性差异,相关结果为后续进一步探究跑步相关损伤原理及防治措施铺垫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统计参数映射 一维数据 地面反作用力 对称性 性别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统计参数映射分析跑鞋跟掌落差对下肢关节负荷的影响 被引量:8
7
作者 张马森 周兴龙 刘卉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158-1164,共7页
目的 探讨在相同跑速下穿着不同落差跑鞋对下肢关节负荷的影响,为跑鞋设计和跑步者选购跑鞋提供依据。方法 18名男性跑步者分别穿着零落差和10 mm落差跑鞋以(4.0±0.2) m/s速度完成测试,使用红外高速运动捕捉系统和三维测力台同步... 目的 探讨在相同跑速下穿着不同落差跑鞋对下肢关节负荷的影响,为跑鞋设计和跑步者选购跑鞋提供依据。方法 18名男性跑步者分别穿着零落差和10 mm落差跑鞋以(4.0±0.2) m/s速度完成测试,使用红外高速运动捕捉系统和三维测力台同步采集下肢运动学参数和地面反作用力(ground reaction force, GRF)。使用统计参数映射法(statistical parameter mapping, SPM)分析跑鞋跟掌落差对支撑期垂直GRF、下肢关节三维力矩的影响。结果 跑鞋跟掌落差对垂直GRF无影响,对下肢关节部分力矩-时间序列影响显著。与穿着零落差跑鞋相比,穿着10 mm落差跑鞋在27%~38%支撑期髋关节内旋力矩增加,在47%~75%支撑期膝关节伸展力矩增加,在16%~33%、25%~30%、12%~25%支撑期踝关节跖屈力矩、外翻力矩和外旋力矩降低。结论 与穿着零落差跑鞋相比,穿着10 mm落差跑鞋在支撑前期髋关节负荷增加,踝关节负荷降低,在支撑中期膝关节负荷增加。建议跑步者结合自身特点及跑鞋跟掌落差对下肢关节负荷特征的影响,选择适合自己的跑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统计参数映射 跟掌落差 地面反作用力 下肢关节负荷 运动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统计参数映射分析不同习惯落地模式跑者跑步过程中地面反力的差异 被引量:4
8
作者 魏震 王琳 《应用力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74-480,共7页
比较不同足落地模式跑者地面反力(ground reaction force, GRF)特征值是否存在差异,并基于一维统计参数映射(statistical parametric mapping, SPM)探索不同足落地模式跑者足触地期间GRF-时间连续性数据的差异。研究纳入32名习惯后足落... 比较不同足落地模式跑者地面反力(ground reaction force, GRF)特征值是否存在差异,并基于一维统计参数映射(statistical parametric mapping, SPM)探索不同足落地模式跑者足触地期间GRF-时间连续性数据的差异。研究纳入32名习惯后足落地跑者(rearfoot strike, RFS)和27名习惯非后足落地跑者(non-rearfoot strike, NRFS),跑者以12 km/h的速度在构建的橡胶跑道上进行跑步,Kistler测力台被用于采集跑步过程中GRF的数据。采用SPM分析不同足落地模式跑者足触地期间三维方向GRF-时间连续性数据的差异。GRF特征值方面,RFS跑者的垂直平均负荷率和触地时前-后方向GRF均显著大于NRFS跑者。SPM结果发现,相较于NRFS跑者,RFS跑者的GRF曲线在站立相前-后方向的5%~10%显著较大,内-外方向的4%~12%显著较小,垂直方向的0~3%显著较小,8%~14%显著较大。对比GRF特征值和SPM分析结果,发现通过特征值分析不足以代表足触地期间GRF-时间连续性数据的变化,应建立连续性假设检验了解跑步过程中的生物力学变化,进而更好为跑步损伤预防提供一定的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统计参数映射 一维数据 地面反力 跑步爱好者 足落地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水平射箭运动员撒放阶段动作特征的差异研究——基于统计参数映射
9
作者 邢睿 张璟 +1 位作者 周兴龙 曲峰 《中国体育科技》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3-9,共7页
目的:基于统计参数映射法(statistical parametric mapping,SPM),探讨不同水平射箭运动员在撒放阶段的动作姿态特征和姿势控制能力差异。方法:20名男子射箭运动员按运动员技术等级分为健将组(n=10)和一级组(n=10),运用Qualisys红外光点... 目的:基于统计参数映射法(statistical parametric mapping,SPM),探讨不同水平射箭运动员在撒放阶段的动作姿态特征和姿势控制能力差异。方法:20名男子射箭运动员按运动员技术等级分为健将组(n=10)和一级组(n=10),运用Qualisys红外光点运动捕捉系统采集成绩在10环区域以内的射箭运动学数据,采用统计参数映射法对比分析不同水平射箭运动员在撒放阶段的动作特征差异。结果:不同水平射箭运动员持弓侧与拉弓侧的姿态角向量场在整个撒放阶段均存在统计学差异,结合事后SPM两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该差异主要来源于,与一级组相比,健将组:1)在撒放前,持弓侧肩关节屈曲角、水平屈曲角更大(P=0.001),拉弓侧肘关节屈曲角、前臂旋转角更大(P=0.001);2)撒放后,拉弓侧各肩关节姿态角变化速率更小(P=0.001),且2组运动员肘关节屈伸角在撒放后即刻表现出相反的变化趋势。此外,在撒放前,健将组的持弓侧肩点与腕点、拉弓侧肩点与肘点,以及弓点的晃动体积均显著小于一级组(P<0.05)。结论:不同水平射箭运动员在撒放阶段的姿态特征以及姿势控制方面存在差异。姿态特征方面,在撒放前,健将级运动员身体与弓箭系统之间的距离相对较远,且拉弓侧前臂外旋更多;姿势控制方面,健将级运动员在撒放前对近端环节及弓的稳定控制能力更强,在撒放后即刻对拉弓侧肩关节的姿势控制能力较高,能够有效减少惯性对其姿态的影响;此外,应注重撒放后即刻对远端环节肢体的控制,降低撒放动作对箭支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箭 撒放阶段 统计参数映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麻雀搜索算法的主动配电网故障区段定位
10
作者 武晓朦 韩康 +3 位作者 党博 赵研博 王连豪 杨忠达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8期12059-12067,共9页
在“双碳”目标的推动下,大规模的分布式电源投入配电网,导致故障电流方向由单向变为双向,使得传统配电网故障定位方法不再适用。提出一种基于改进麻雀搜索算法的主动配电网故障区段定位方法。利用统计参数映射(statistical parametric ... 在“双碳”目标的推动下,大规模的分布式电源投入配电网,导致故障电流方向由单向变为双向,使得传统配电网故障定位方法不再适用。提出一种基于改进麻雀搜索算法的主动配电网故障区段定位方法。利用统计参数映射(statistical parametric mapping,SPM)混沌映射生成高质量初始麻雀种群,在发现者路径中融合正余弦算法,引入非线性惯性权重,平衡局部与全局搜索能力,加速算法收敛。同时在追随者路径引入螺旋搜索和Levy飞行,增强对未知区域探索,利于跳出局部最优。建立适用于主动配电网的开关状态函数,对传统目标函数加入防误判因子,以防信息失真。算例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适应多重故障区段和不同位置分布式电源投切,定位准确率和收敛速度均有明显优势,具有良好容错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故障定位 主动配电网 麻雀搜索算法(SSA) 统计参数映射(SPM)混沌映射 正余弦算法 螺旋搜索 Levy飞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坐立过程的动力学特征 被引量:9
11
作者 周鑫 赵雄 +4 位作者 曹奔 孔令军 吴志伟 朱清广 房敏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58-264,共7页
目的研究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患者在坐立过程中疼痛对腰椎和髋关节力矩的影响。方法应用AMTI测力台采集20例健康对照与20例LDH受试者的动力学数据,通过统计参数映射(statistical parametric mapping,SPM)分析两... 目的研究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患者在坐立过程中疼痛对腰椎和髋关节力矩的影响。方法应用AMTI测力台采集20例健康对照与20例LDH受试者的动力学数据,通过统计参数映射(statistical parametric mapping,SPM)分析两组受试者坐立任务中腰椎与髋关节在矢状面和冠状面的力矩差异。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LDH受试者从站立回到坐位过程中腰椎最大屈曲力矩与髋关节最大内收力矩明显增高(P<0.05)。SPM分析显示,在站立初期阶段(37%~42%),LDH组髋关节外展力矩大于健康对照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7)。结论LDH受试者在坐立过程中腰椎骨盆不够稳定,尤其站立静止阶段,难以使身体达到平衡状态,需增加髋关节外展力矩来维持骨盆稳定。在临床评估治疗中应重点关注脊柱与骨盆的稳定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 髋关节 统计参数映射 力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18)F-FDG PET的帕金森病脑葡萄糖代谢特征的纵向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冯蓓 王蓉 +4 位作者 李玲 刘莹 王会伟 董逸远 赵倩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26-232,249,共8页
目的建立帕金森病(PD)不同时期的脑葡萄糖代谢模式,分析目标感兴趣区(ROI)随时间的变化规律,探讨不同时期ROI与认知或运动的关系。资料与方法收集帕金森进展标志物研究项目在线数据2010年6月—2022年9月42例早期PD患者的临床数据,并在... 目的建立帕金森病(PD)不同时期的脑葡萄糖代谢模式,分析目标感兴趣区(ROI)随时间的变化规律,探讨不同时期ROI与认知或运动的关系。资料与方法收集帕金森进展标志物研究项目在线数据2010年6月—2022年9月42例早期PD患者的临床数据,并在基线、12、24、36和48个月行FDG PET成像。从该数据库中获得8例与PD患者同期的健康志愿者(对照组)数据。评估PD患者脑葡萄糖代谢的纵向变化及PD相关的脑区ROI与平均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评分的关系。结果PD患者位于额叶和顶叶联合区的活动相对减少,小脑、壳核和扣带回的活动相对增加。PD患者尾状核、壳核、苍白球和小脑的ROI最初高于对照组,随后下降;而扣带回、黑质的ROI与之相反。壳核、苍白球和尾状核代谢活性在36个月时与平均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评分呈正相关(r=0.6595、0.6787、0.7167,P均<0.05),而在24个月时呈负相关(r=-0.5418、-0.8789、-0.8876,P均<0.05)。结论本研究获得了早期PD的18F-FDG成像结果的5年纵向数据,PD患者尾状核、壳核和苍白球的糖代谢活性与平均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评分具有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正电子发射断层摄影术 氟脱氧核糖F18 统计参数映射 代谢 纵向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定量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在成人骨质疏松管理中的临床应用:2015年国际临床骨密度学会官方共识(第三部分) 被引量:7
13
作者 王燕 张伟 程晓光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261-1266,1288,共7页
国际临床骨密度学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Clinical Densitometry,ISCD)就无校准体模的计算机断层扫描(如来源于结肠成像术)的临床应用发布了新的官方立场,并提出机会性骨质疏松筛查技术。ISCD定量CT工作组综述了这些新技术临床... 国际临床骨密度学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Clinical Densitometry,ISCD)就无校准体模的计算机断层扫描(如来源于结肠成像术)的临床应用发布了新的官方立场,并提出机会性骨质疏松筛查技术。ISCD定量CT工作组综述了这些新技术临床应用的证据,并在2015年ISCD官方大会上提出一份报告和建议。该文将讨论与ISCD官方立场相关的支持证据、理论说明、争议和进一步研究建议,综述了统计参数映射方法的最新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同步和内部校准 机会筛选 骨质疏松 定量计算机断层扫描 统计参数映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坐立时的运动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7
14
作者 周鑫 朱清广 +7 位作者 孔令军 宋朋飞 吴志伟 张帅攀 曹奔 孙武权 程艳彬 房敏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713-719,共7页
目的研究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患者在坐-立-坐任务中腰部和臀部的运动学与关节协调性变化。方法应用Vicon三维运动捕捉系统采集20例健康对照与20例LDH受试者的运动学数据,通过统计参数映射(statistical parametri... 目的研究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患者在坐-立-坐任务中腰部和臀部的运动学与关节协调性变化。方法应用Vicon三维运动捕捉系统采集20例健康对照与20例LDH受试者的运动学数据,通过统计参数映射(statistical parametric mapping,SPM)比较两组在坐立任务中腰椎与髋关节的运动模式差异。结果在坐立任务中,LDH受试者腰椎屈伸活动度与髋关节外展角度明显受限,髋关节屈曲角度增加;SPM分析显示,两组在从坐到立的起始阶段(10%~13%),腰椎屈曲角度存在统计学差异,LDH受试者屈曲角度明显减少,而2%~14%阶段LDH受试者髋关节屈曲角度明显增加;在从立到坐阶段(65%~68%),LDH受试者则表现为髋关节外展角度增加。结论LDH受试者在坐立过程中腰椎屈曲及髋关节外展功能受限,需代偿以髋关节屈曲活动增加来完成功能任务。在临床评估中,应重点关注脊柱与臀部的运动功能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脊柱 髋关节 统计参数映射 运动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