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政府利益论 被引量:22
1
作者 林子英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1999年第4期97-102,共6页
关键词 政府利益 国家利益 利益格局 地方政府 国家公务员 地方利益 中央政府 利益主体 价值取向 统治阶级利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类社会的共同生活任何时候都需要法律——法是否阶级社会特有现象研究
2
作者 陈桢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7年第1期92-98,106,共8页
我们是从社会关系的角度、而不是仅仅从阶级关系的角度观察法律现象的。把法律和阶级、阶级斗争联系起来看,在阶级社会这个历史范围内无疑是正确的。然而以为无阶级社会则无法律的观点却一直在马克思主义法学界占据统治地位。我们怀疑... 我们是从社会关系的角度、而不是仅仅从阶级关系的角度观察法律现象的。把法律和阶级、阶级斗争联系起来看,在阶级社会这个历史范围内无疑是正确的。然而以为无阶级社会则无法律的观点却一直在马克思主义法学界占据统治地位。我们怀疑上述观点的真理性。既然目前马克思主义法学界找不到有一个人愿意否认我国法学落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关系 阶级社会 人类社会 阶级 社会集团 强制力 统治阶级 统治地位 统治阶级利益 意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公共政策本质的思考 被引量:11
3
作者 刘学锋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年第4期71-76,共6页
公共政策是一定社会统治阶级通过执政党和政府以公共和社会的名义对社会进行统治和管理的一定表现形式和行为方式。它包括:利益表达和利益确认、利益平衡和利益裁决、利益分配和利益实现等环节。
关键词 公共政策 统治阶级利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墨学中绝原因浅探 被引量:5
4
作者 任重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3期12-16,共5页
墨子在我国历史上是与孔子齐名的文化伟人。他所创立的墨学与孔子所创立的儒学,在战国时代被并称为“显学”。儒、墨两个学派都具有极大的影响,拥有众多的学者。在战国某一阶段,墨学的势力甚至超过了儒学,以致当时“天下非杨(朱)即墨(翟... 墨子在我国历史上是与孔子齐名的文化伟人。他所创立的墨学与孔子所创立的儒学,在战国时代被并称为“显学”。儒、墨两个学派都具有极大的影响,拥有众多的学者。在战国某一阶段,墨学的势力甚至超过了儒学,以致当时“天下非杨(朱)即墨(翟)”而引起儒学大师孟子的恐惶不安。可是,墨学的显赫只维持了一两百年,到了秦汉之际便突然衰落,终至湮没无闻。直至清代中叶,才有一批学者从被遗忘的角落里搜寻、发掘出墨学的残迹加以整理和研究,墨学才重新被世人认识和重视。从战国末年至清代中叶,墨学中绝达两千年之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墨子 儒学 孔子 学派 孟子 墨家 劳动人民 统治 统治阶级利益 显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犯罪模式论的反思与构想 被引量:3
5
作者 谢望原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5期60-65,共6页
传统的犯罪构成理论存在六大问题:1.“四大要件等量齐观、简单相加的构成论,既不符合辩证唯物主义,也不符合系统论的观点;2.把“犯罪客体”看作是刑法保护的社会关系是不合理的;3.正统的“四要件”结构体系没有充分突出行为的重要地位;4... 传统的犯罪构成理论存在六大问题:1.“四大要件等量齐观、简单相加的构成论,既不符合辩证唯物主义,也不符合系统论的观点;2.把“犯罪客体”看作是刑法保护的社会关系是不合理的;3.正统的“四要件”结构体系没有充分突出行为的重要地位;4.对犯罪对象存在严重误解;5.忽略了法人作为刑事犯罪主体的地位;6.没有说明犯罪构成与犯罪诸要件的关系,也没有科学地阐明各要件的关系和层次结构。因此,必须对犯罪模式进行大胆构想,提出犯罪模式的宏微系统,从而改变以往在同一平面内研究犯罪构成的方法,建立起犯罪构成的主体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关系 统治阶级利益 宏观模式 犯罪构成要件 犯罪对象 核心地位 资产阶级 层次性 犯罪客体 行为主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我国封建社会的人才问题
6
作者 刘东昌 《学习与探索》 1984年第4期36-39,共4页
人才问题是关系到社会、国家的大问题。“得人者昌,失人者亡。”我国历史上朝代的更替、国祚的兴衰,无不与是否敢于和善于任用人才,形成较为一致的因果曲线。是重用人才,还是疏远人才,这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的重大问题。在我国长期的封... 人才问题是关系到社会、国家的大问题。“得人者昌,失人者亡。”我国历史上朝代的更替、国祚的兴衰,无不与是否敢于和善于任用人才,形成较为一致的因果曲线。是重用人才,还是疏远人才,这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的重大问题。在我国长期的封建社会里,封建阶级为了巩固其统治地位,总是根据本阶级或最高统治者个人的意志,选拔和培养他们所需要的人才。这种完全根据统治阶级利益选拔和培养出来的人才,有时也能同社会的需要一致,给社会带来一点益处,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却是同社会的需要相违拗,把人才扭曲成为歪才,成为社会的祸害。“前车之覆,后车之鉴。”为了不犯历史上曾经出现的错误,研究一下我国封建社会的人才问题,就显得极为必要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才问题 中国封建社会 培养人才 基本需要 统治阶级利益 封建统治 社会需要 知识分子 阶级社会 人才素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法律观的三个理论层次
7
作者 杜万华 《现代法学》 1986年第2期10-13,共4页
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法律观,是对人类存在的法律社会现象的高度概括和理论抽象。它客观地反映了法律的本质,作用、产生、发展、消亡的一般规律,是我们具体认识各种法律现象的正确方法论。因此,正确认识和掌握这一理论,对健全社会主义... 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法律观,是对人类存在的法律社会现象的高度概括和理论抽象。它客观地反映了法律的本质,作用、产生、发展、消亡的一般规律,是我们具体认识各种法律现象的正确方法论。因此,正确认识和掌握这一理论,对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限于文章的篇幅,本文只从历史的剖面分析历史唯物主义法律观的三个理论层次。一、法律利益论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法律观的第一理论层次马克思认为,“法律应该是社会共同的、由一定物质生产方式所产生的利益和需要的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唯物主义法律观 马克思恩格斯 共同利益 理论层次 统治阶级利益 法律现象 客观必然性 法律意志 利益关系 社会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简论唐初的法学思想
8
作者 邹身城 《浙江学刊》 1981年第3期101-103,共3页
从我国法制史的发展历程看来,到了唐代,随着封逃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国家进入比较发达的阶段,作为其重要统治武器的法学思想也达到了新的高度。唐太宗贞观年间(627—649年),是我国封建社会最著名的“治世”之一,也是封建法制较健全的时... 从我国法制史的发展历程看来,到了唐代,随着封逃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国家进入比较发达的阶段,作为其重要统治武器的法学思想也达到了新的高度。唐太宗贞观年间(627—649年),是我国封建社会最著名的“治世”之一,也是封建法制较健全的时期。我国封建社会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法典——《唐律》,就是在那时制定的。那时司法制度比较完备,执法也颇为严格。这固然应该从当时封建经济和政治的高度发展来作解释,但是也不可忽略法学思想所起的作用。在一定意义上说,统治阶级的意志和利益,统治阶级总结历代法制实践的经验,都要通过法学思想而体现在法律制度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封建社会 统治阶级利益 法学思想 意志 政治 发展历程 唐太宗 政教 制度比较 比较发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析“宪法”词条释义的变化──评《新华字典》新旧版差异
9
作者 易朝晖 《理论月刊》 CSSCI 1999年第Z3期36-38,共3页
关键词 《新华字典》 成文宪法 权利义务 释义 国家机关 社会制度 法律效力 统治阶级意志 宪法至上 统治阶级利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法是特定的社会规范
10
作者 王才松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0年第4期106-113,共8页
法的阶级性问题,是法学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研究法这个社会现象,也如同研究其他社会现象一样,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作为我们研究工作的向导.只有马克思主义的法学理论,才能对法的本质,即法的阶级性问题作出确切的、科学... 法的阶级性问题,是法学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研究法这个社会现象,也如同研究其他社会现象一样,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作为我们研究工作的向导.只有马克思主义的法学理论,才能对法的本质,即法的阶级性问题作出确切的、科学的回答. 随着我国的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已经消灭之后,我国社会主义法究竟还有没有阶级性的问题,在法学界引起很大的兴趣,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例如,《法学研究》1980年第一期上刊登的周凤举同志《法单纯是阶级斗争工具吗?——兼论法的社会性》一文,就认为法是人类社会固有的社会现象,只是在人类社会进入阶级社会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规范 阶级 社会现象 统治阶级利益 人类社会 阶级社会 马克思恩格斯 社会关系 社会性 性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彻底废止肉刑,切实保障人身自由,是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 被引量:2
11
作者 张希坡 《社会科学辑刊》 1979年第4期132-142,共11页
刑讯逼供、乱打乱杀是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产物犯罪和刑罚这些法律术语,是个政治的历史的概念。不是从来就有的,是生产发展到一定的历史阶段社会分裂为阶级时的产物,是阶级斗争的表现。统治阶级把危害统治阶级利益和统治秩序的行为定... 刑讯逼供、乱打乱杀是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产物犯罪和刑罚这些法律术语,是个政治的历史的概念。不是从来就有的,是生产发展到一定的历史阶段社会分裂为阶级时的产物,是阶级斗争的表现。统治阶级把危害统治阶级利益和统治秩序的行为定为“犯罪”,对犯罪者施以各种惩罚手段,即为“刑罚”。所谓“肉刑”,是指剥削者国家残害受审判者肉体的各种刑罚方法。与此相联系的“刑讯逼供”,就是对受审者的肉体施以酷刑而逼取口供的各种审讯方法。在奴隶制和封建制国家,广泛适用肉刑和死刑,并且明文规定在法律文件中。在奴隶制度下,“奴隶不仅不算公民,而且不算是人,罗马法把奴隶看作一种物品”,“对他不仅可以随便使用暴力,就是把他杀死,也不算犯罪。”我国在商、周奴隶制时代,就已形成了五种残酷的刑罚:墨刑(刺刻面额涂以墨色)、劓刑(割鼻)、剕刑(断足)、宫刑(男子割生殖器,女子幽禁宫中)、大辟(处死)。此外,还有剖腹、炮烙,活埋等酷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讯逼供 变相肉刑 人身自由权利 统治秩序 刑罚方法 死刑 审讯方法 统治阶级利益 法律术语 犯罪分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宋江——“水浒”问题研究之一
12
作者 苗得雨 《文史哲》 1955年第1期32-37,共6页
“水浒”,是描写北宋末年一次农民起义的故事。宋江,是这次农民起义的首领,而在作品中又是被主要描写的人物。因此,宋江问题,关系着整个“水浒”这部作品问题,关系着作品中所描写的农民起义这个事件问题。宋江同鲁智深、李逵、武松等一... “水浒”,是描写北宋末年一次农民起义的故事。宋江,是这次农民起义的首领,而在作品中又是被主要描写的人物。因此,宋江问题,关系着整个“水浒”这部作品问题,关系着作品中所描写的农民起义这个事件问题。宋江同鲁智深、李逵、武松等一样,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是“妇孺皆知”的。宋江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呢?说法不一致。有的说,他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忠实奴才。他领导梁山泊起义农民所做的事情,完全是维护封建统治阶级利益的,不是为了别的。一开始就在封建统治政权之中当小吏,他盼望着一步一步爬上去,目的在於更多的为封建统治阶级出力。由於某些“奸臣不?”,被迫走上梁山。上了梁山,反“贪官污吏”,在於建功立绩,以达朝廷“中用”,好来向他们“招安”。由於他的积极追求,结果受了“招安”。受了“招安”以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封建统治 宋江 问题研究 民族 农民起义 梁山泊 首领 北宋末年 统治阶级利益 水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谈宋江的两次自杀
13
作者 曹子宏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76年第2期67-67,共1页
在党的九届二中全会上,林彪一伙抛出反革命政治纲领后狂呼:“刀搁在脖子上也不收回”。以死来表示反革命决心,历来反动阶级中都大有人在,《水浒》里那个在和宋王朝官军作战紧急时“拨马便跑”的怕死鬼宋江也是这样。宋江因杀了小老婆,... 在党的九届二中全会上,林彪一伙抛出反革命政治纲领后狂呼:“刀搁在脖子上也不收回”。以死来表示反革命决心,历来反动阶级中都大有人在,《水浒》里那个在和宋王朝官军作战紧急时“拨马便跑”的怕死鬼宋江也是这样。宋江因杀了小老婆,断配江州途中,梁山英雄想救他上山,他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江 宋王朝 反革命 自杀 梁山 政治纲领 统治阶级利益 反动阶级 英雄 地主阶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尊重历史,但不能赞扬封建毒素》一文的一点意见
14
作者 王启兴 《文史哲》 1965年第1期79-80,共2页
编者同志: 您刊1964年第5期刊登的张庄同志的《尊重历史,但不能赞扬封建毒素》一文,对《三国演义》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错误观点,进行了严肃的批评,这对清除封建思想的影响,正确地认识、评价这部颇有影响的著作是有益处的。文中关于《桃园... 编者同志: 您刊1964年第5期刊登的张庄同志的《尊重历史,但不能赞扬封建毒素》一文,对《三国演义》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错误观点,进行了严肃的批评,这对清除封建思想的影响,正确地认识、评价这部颇有影响的著作是有益处的。文中关于《桃园结义的实质是什么?》一节,作者为了说明在封建社会中存在着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毒素 封建道德 尊重历史 封建社会 错误观 统治阶级利益 封建思想 意见 维护 道德观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孟轲家乡劳动人民反孔斗争的见证
15
作者 王轩 《齐鲁学刊》 1974年第3期11-15,共5页
历史上一切反动统治阶级都是尊孔派,一切革命阶级部是反孔派。在封建社会中,农民的反孔斗争,是劳动人民反封建斗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上的农民起义,不仅反抗地主阶级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而且在思想战线上总是把矛头直接指... 历史上一切反动统治阶级都是尊孔派,一切革命阶级部是反孔派。在封建社会中,农民的反孔斗争,是劳动人民反封建斗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上的农民起义,不仅反抗地主阶级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而且在思想战线上总是把矛头直接指向维护地主阶级利益的孔孟之道。他们用革命的暴力,一再冲击、捣毁孔孟的老巢,对于为封建统治阶级利益服务的孔孟之道给以有力的打击。公元一○三六年(北宋景祐三年),北宋王朝在孟轲的家乡邹县城东北二十五华里的四基山,孟轲陵墓之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人民 农民起义军 邹县 统治阶级利益 重要组成部分 反孔 地主阶级 孔孟 历史上 反封建斗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