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论英国对印度殖民统治体制的形成及影响
被引量:10
- 1
-
-
作者
郭家宏
-
机构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
出处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50-56,共7页
-
文摘
从美国独立到拿破仑战争结束这32年时间内,英国调整了对印度的殖民统治政策。受工业革命以及福音教派运动的影响,英国政府改变了过去那种赤裸裸的殖民掠夺、殖民压迫政策,而在表面上代之以为土著人殖民地建立良好的政府,消除暴政、杜绝腐败、发展教育,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殖民地经济文化的发展,从而“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英国对印度殖民新的统治体制的形成,对于英帝国的发展壮大意义重大。
-
关键词
英国
英属印度殖民地
殖民统治体制
-
Keywords
Britain
British India Colony
Colonial system
-
分类号
K561.4
[历史地理—世界史]
-
-
题名16至19世纪中日“统治体制”变革思想之比较研究
- 2
-
-
作者
田毅鹏
-
机构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
-
出处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7-67,93,共12页
-
文摘
16至19世纪,在西力东侵、西学东渐的背景下,中日两国思想界关于统治秩序和统治体制变革诸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从时间上看,日本思想精英率先对幕藩体制提出质疑,并围绕"体制转换"问题展开了激烈论争。而同时期的中国其"政体改革"声音则较微弱,两国存在明显的"时间差"。在体制变革路向的问题上,日本的"政体变易"思想并非简单模仿西方"民主体制",而是采取了"王政复古"的方式,建立了以天皇绝对主义为特征的政权,其实质是从纯粹的封建国家体制向封建主义的最后政治形态专制王制的转变。而同时期中国的统治体制变革思想及运动则启动较晚,表现出较为激进的发展态势。尤其在19世纪末叶温和的政治改革运动宣告失败后,迅速出现革命风潮,最终在1912年推翻清王朝,建立了亚洲首个共和国。中日两国关于统治体制变革思想不同趋向的演进,对中日两国近代国家体制的形成及现代化的不同命运产生了巨大影响。
-
关键词
统治体制
变革
比较研究
-
Keywords
ruling system
transformation
nation state
-
分类号
K207
[历史地理—中国史]
K313
[历史地理—世界史]
-
-
题名16世纪西班牙殖民统治体制探微
- 3
-
-
作者
王松亭
-
出处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48-53,6,共7页
-
文摘
16世纪,欧洲霸国西班牙在美洲建起了一个庞大的殖民帝国。这个帝国存活了三百余年,当今拉美有18个国家是在它的统治下生长起来的。不言而喻,前者对后者在历史上的影响是相当深远的。因此,研究现代乃至当代拉美国家的政治制度及社会发展的特点,有必要追本溯源,对16世纪西属美洲殖民地的统治体制进行细致人微的考察。本文拟从行政制度和社会结构入手对此问题作一探讨,望同行指教。 16世纪时,西班牙的殖民统治机构已臻于完备。这是一个自上而下的、金字塔式的官僚行政系统。立于这座金字塔顶峰的自然是哈布斯堡王朝的专制君主西班牙国王。按照16世纪欧洲通行的“君权神授”的政治理论,国王受命于上帝去统治一种特定的人民或民族,其行为只向上帝负责。因此,国王是一切制度的核心,是一切事物的起点和终点,而不应受到任何挑战。16世纪殖民制度的基调就是这种皇道政治。西班牙国王之所以能凌驾于全部殖民统治机器之上。
-
关键词
西班牙人
美洲殖民地
印第安人
哈布斯堡王朝
统治体制
统治机构
委员会
法院
殖民统治
西属美洲
-
分类号
K0
[历史地理—历史学]
-
-
题名试论10、11世纪西欧修道院改革运动
- 4
-
-
作者
王亚平
-
机构
东北师大历史系
-
出处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1年第6期57-62,共6页
-
文摘
修道院改革运动是西欧中世纪史中重要的历史事件之一,历时两个世纪之久,对西欧封建社会制度、社会经济的发展都起了重要的作用。本文根据所掌握的史料试图说明修道院改革运动所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介绍在改革运动中不同地区、不同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3个重要的改革派别——克吕尼修道院改革派、高尔茨修道院改革派、希尔绍修道院改革派;阐述修道院改革运动对于巩固西欧封建政治体制,促进罗马教会的兴起,诱发政教斗争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
关键词
修道院
改革运动
改革派
封建主阶级
西欧社会
罗马教廷
政教斗争
世纪初
统治体制
特许权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