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43篇文章
< 1 2 1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植入式静脉给药装置护理技术》团体标准解读
1
作者 孙红 王蕾 +1 位作者 林琴 李旭英 《中国护理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49-352,共4页
规范的护理技术是植入式静脉给药装置安全使用的重要保障。2023年中华护理学会发布了《植入式静脉给药装置护理技术》团体标准,对植入式静脉给药装置护理技术的核心流程及要点进行了规范。文章对该标准中的核心要点进行简要解读,旨在促... 规范的护理技术是植入式静脉给药装置安全使用的重要保障。2023年中华护理学会发布了《植入式静脉给药装置护理技术》团体标准,对植入式静脉给药装置护理技术的核心流程及要点进行了规范。文章对该标准中的核心要点进行简要解读,旨在促进技术的同质化,推动静脉治疗护理专业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入式静脉给药装置 护理标准 解读 静脉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中药口服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
作者 汤波 朱江 +2 位作者 胡爱红 陈丽华 侯坤 《中成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570-1574,共5页
中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由于中药多组分的复杂性和个体差异,现代中药口服给药系统的研究面临着诸多挑战。近年来,随着缓控释给药系统和纳米医学等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对解决传统中药口服制剂溶... 中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由于中药多组分的复杂性和个体差异,现代中药口服给药系统的研究面临着诸多挑战。近年来,随着缓控释给药系统和纳米医学等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对解决传统中药口服制剂溶解度低、吸收率差、生物利用度低等缺点将起到重要作用。本文探讨现代中药口服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重点从缓控释给药系统和基于纳米技术的靶向平台给药系统着手,分析了各种给药系统的优势和局限性,并对中药口服给药系统的未来发展方向和促进中药口服给药系统研发策略进行了分析和展望,以期为其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服给药系统 剂型 天然产物 现代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外模拟单室血管外给药染毒模型的构建及其与经典体外染毒模型在硝酸镧诱导HepG2细胞死亡中的比较
3
作者 付大维 付于津 +6 位作者 闫赖赖 陈洁 刘芷毓 付娟玲 姚碧云 郝卫东 赵鹏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85-295,I0001,I0002,共13页
目的以硝酸镧﹝La(NO_(3))_(3)﹞为受试物,构建体外模拟单室血管外给药染毒模型,并探究其与经典体外染毒模型在La(NO_(3))_(3)诱导Hep G2细胞死亡中的差异。方法根据毒动学房室模型理论,自主设计由储液室、混合室、染毒室和废液室组成... 目的以硝酸镧﹝La(NO_(3))_(3)﹞为受试物,构建体外模拟单室血管外给药染毒模型,并探究其与经典体外染毒模型在La(NO_(3))_(3)诱导Hep G2细胞死亡中的差异。方法根据毒动学房室模型理论,自主设计由储液室、混合室、染毒室和废液室组成的染毒装置,采用蠕动泵软管连接各室以单向和定速传输液体,根据预设的吸收半衰期(T_(1/2a))和消除半衰期(T_(1/2))等毒动学参数构建La(NO_(3))_(3)体外模拟单室血管外给药染毒模型。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测定不同时间点染毒室中La(NO_(3))_(3)含量。采用PKsolver和Graph Pad Prism 8.0软件对La(NO_(3))_(3)浓度-时间曲线进行分析。通过比较毒动学参数实测值和根据假定的T_(1/2a)和T_(1/2)计算得到的理论值对染毒模型进行评估。以模拟单室血管外给药染毒模型和经典体外染毒模型对Hep G2细胞给予La(NO_(3))_(3)染毒处理,采用Hoechst 33342/碘化丙啶染色测定细胞死亡率。结果在峰值浓度(Cmax)3.91~1000.00μmol·L^(-1)范围内,体外模拟单室血管外染毒模型实测的La(NO_(3))_(3)浓度-时间曲线几乎与相应理论曲线一致,测量值与理论值呈良好线性相关性(r均>0.9980);包括消除速率常数(Ke)、T1/2、吸收速率常数(Ka)、T_(1/2a)、达峰时间(T_(max))、C_(max)、清除率(CL)和曲线下面积(AUC_(0-∞))在内的各毒动学参数实测值均与相应理论值接近;各实验组浓度-时间曲线拟合系数R2均>0.9900,符合单室血管外给药的房室模型。模拟单室血管外给药染毒模型中,La(NO_(3))_(3)各剂量组均未观察到Hep G2细胞出现明显死亡。经典体外染毒模型中,La(NO_(3))_(3)0.500 mmol·L^(-1)组细胞死亡率显著高于溶剂对照组;0.119和0.243 mmol·L^(-1)组未见明显细胞死亡。Cmax或C染毒为0.500 mmol·L^(-1)时,经典体外染毒诱导Hep G2细胞死亡率显著高于模拟单室血管外给药染毒。AUC相等时,2种染毒模型间La(NO_(3))_(3)诱导Hep G2细胞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本研究设计的染毒装置可体外模拟单室血管外给药染毒,使体外毒性测试更接近体内情况,为优化体外毒性测试染毒方法提供了初步实验依据。模拟的单室血管外给药染毒方式和经典体外染毒方式间La(NO_(3))_(3)诱导Hep G2细胞死亡存在差异,提示不同体外染毒模式可能影响毒性测试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模拟单室血管外给药染毒模型 经典体外染毒模型 毒动学 曲线下面积 硝酸镧 细胞死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护士无针输液接头间歇性给药后消毒知信行现状及影响因素
4
作者 黄萍 李黎 +2 位作者 林源 叶赟 江淑芳 《护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59-64,共6页
目的了解护士无针输液接头间歇性给药后消毒知信行现状及影响因素,为改善无针输液接头无菌管理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江苏省苏南、苏中、苏北10所医院共978名护士,采用自制护士无针输液接头间歇性给药后消毒知信行问卷进行... 目的了解护士无针输液接头间歇性给药后消毒知信行现状及影响因素,为改善无针输液接头无菌管理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江苏省苏南、苏中、苏北10所医院共978名护士,采用自制护士无针输液接头间歇性给药后消毒知信行问卷进行调查。结果护士无针输液接头间歇性给药后消毒知识、态度、行为得分分别为10.00(5.00,20.00)、12.00(12.00,16.00)分、6.00(2.00,14.00)分。广义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临床工作年限、职称、科室、静疗组成员、静疗专科护士及接受过相关培训为护士无针输液接头间歇性给药后消毒知信行主要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护士无针输液接头间歇性给药后消毒的知识储备水平不高,态度尚可但行动力不够,应基于护士的不同特征,针对性进行无针输液接头间歇性给药后消毒相关知识与临床实践培训,以预防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护士 无针输液接头 间歇性给药 消毒 知识 态度 行为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壳聚糖基微针透皮药物递送系统研究进展
5
作者 庄梓昊 林玉红 赵凯 《化学与生物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8,共8页
微针递送系统是一种新型的微创透皮给药技术,能有效穿透皮肤角质层,在真皮层中实现无痛药物递送。与传统的递送系统相比,微针递送系统表现出更高的吸收效率,已在生物制药、伤口愈合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生物可降解性聚合物微针,不仅... 微针递送系统是一种新型的微创透皮给药技术,能有效穿透皮肤角质层,在真皮层中实现无痛药物递送。与传统的递送系统相比,微针递送系统表现出更高的吸收效率,已在生物制药、伤口愈合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生物可降解性聚合物微针,不仅制备过程简便,还能有效实现药物的可控递送和释放。壳聚糖是一种天然高分子聚合物,因原料易得、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降解性出色而成为构建微针的理想材料。在简要介绍壳聚糖基微针制备方法的基础上,综述了近年来壳聚糖基微针透皮药物递送系统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研究进展,为天然高分子聚合物微针的制备和深入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聚糖 聚合物微针 物递送系统 透皮给药 制备 生物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右美托咪定不同给药途径对患者术后恢复影响的研究进展
6
作者 赖思旭 闵苏 《临床麻醉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644-649,共6页
右美托咪定是一种高选择性的α_(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具有广泛的镇静、镇痛、催眠等效应,且相关不良反应较少,适用于丰富的临床场景。但不同的给药途径,如静脉给药、鼻内给药、口服给药、神经阻滞等,其使用剂量及不良反应等可能会存... 右美托咪定是一种高选择性的α_(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具有广泛的镇静、镇痛、催眠等效应,且相关不良反应较少,适用于丰富的临床场景。但不同的给药途径,如静脉给药、鼻内给药、口服给药、神经阻滞等,其使用剂量及不良反应等可能会存在差异,对于术后恢复的影响也不尽相同。本综述将系统阐述右美托咪定在不同给药途径下的临床情景并分析对术后恢复的影响,旨在为麻醉科医师提供更科学、更合理的用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美托咪定 术后恢复 给药途径 加速术后康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降眼压药物对雷珠单抗兔眼内代谢的影响
7
作者 周天洋 杨晶晶 +4 位作者 李翔 夏慧芸 何继军 袁征 张俊杰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38-442,共5页
目的比较不同降眼压机制药物布林佐胺噻吗洛尔(B&T)滴眼液和盐酸地匹福林(DH)滴眼液点眼对兔眼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眼内代谢的影响。方法取普通级健康雄性新西兰白兔18只,随机平均分为B&T组、DH组和对照组。均以右眼为实验眼,B... 目的比较不同降眼压机制药物布林佐胺噻吗洛尔(B&T)滴眼液和盐酸地匹福林(DH)滴眼液点眼对兔眼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眼内代谢的影响。方法取普通级健康雄性新西兰白兔18只,随机平均分为B&T组、DH组和对照组。均以右眼为实验眼,B&T组和DH组分别采用DH、B&T点眼,每日2次,每次30μl,对照组不点眼。分别于首次点眼前和次日点眼后1 h测量双眼眼压,眼压测定结束后,各组实验眼玻璃体内均注射雷珠单抗0.25 mg。分别于注射后1、3、7、10、14、21、28 d抽取房水。采用ELISA试剂盒测定房水中雷珠单抗的质量浓度,计算雷珠单抗在兔眼内的达峰时间(t max)、达峰浓度(C max)、半衰期(t 1/2)、药时曲线下面积(AUC)。结果对照组、B&T组和DH组房水中雷珠单抗的t max均为1 d,C max分别为(8.122±2.445)、(13.079±3.140)和(8.299±0.899)μg/ml。除对照组第3 d外(P=0.130),B&T组在注射后各时间点房水中雷珠单抗的质量浓度均显著高于DH组和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对照组、B&T组和DH组房水中雷珠单抗的t 1/2分别为(2.90±0.29)、(3.36±0.35)和(2.80±0.29)d,AUC 0-t分别为(52.697±10.178)、(80.244±11.249)和(51.985±8.734)μg/ml·d,B&T组房水中雷珠单抗的t 1/2和AUC 0-t显著高于DH组和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B&T组的平均生物利用度相对于对照组提高52.3%。结论B&T滴眼可显著延长兔眼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后代谢的半衰期,大幅提高其眼内生物利用度;DH对雷珠单抗的眼内代谢则无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珠单抗 玻璃体腔注射给药 盐酸地匹福林滴眼液 布林佐胺噻吗洛尔滴眼液 房水循环 眼部代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个体化给药辅助软件对感染性心内膜炎手术患者万古霉素谷浓度预测能力评估
8
作者 钱正月 傅遥 +1 位作者 荆朝辉 荣晓松 《医药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14-319,共6页
目的评估Smart Dose、PharmVan及JPKD软件对感染性心内膜炎(IE)手术患者万古霉素谷浓度的预测能力,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2年12月静脉用万古霉素的IE手术患者临床资料,使用上述软件预测稳态谷浓度,比较预测值... 目的评估Smart Dose、PharmVan及JPKD软件对感染性心内膜炎(IE)手术患者万古霉素谷浓度的预测能力,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2年12月静脉用万古霉素的IE手术患者临床资料,使用上述软件预测稳态谷浓度,比较预测值与实测值之间相对预测误差和绝对权重偏差(AWE),依据AWE分为预测准确组(AWE<30%)、预测不准确组(AWE≥30%),利用单因素及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影响因素,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影响因素的预判价值。结果共纳入患者27例,测得初始浓度27例次,调整浓度35例次。PharmVan预测调整浓度时AWE为24.84(11.54,39.78)%,准确性高于其他预测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PharmVan在预测调整浓度时,预测准确组的年龄明显小于预测不准确组(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高龄是影响其预测准确性的危险因素[OR=0.856,95%CI为(0.757,0.969),P=0.014],且当年龄>48.5岁时,增加预测不准确的风险,敏感度为78.9%,特异度为93.7%。结论PharmVan预测调整浓度时准确性较高,但结合ROC曲线分析结果,使用时仍需谨慎。因此IE手术患者使用万古霉素时应关注肾功能,积极监测血药浓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万古霉素 感染性心内膜炎 治疗物监测 个体化给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右美托咪定在比格犬不同黏膜给药部位的药动学及镇静效果研究
9
作者 王盛源 李先福 +3 位作者 刘圆圆 赵子明 王增明 郑爱萍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419-424,共6页
目的 评价右美托咪定(DEX)经比格犬鼻腔、口颊及舌下黏膜给药后的药动学与镇静效果。方法建立测定比格犬血浆中右美托咪定含量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法并进行验证。分别在比格犬鼻腔、口颊或舌下黏膜给予DEX 10μg·... 目的 评价右美托咪定(DEX)经比格犬鼻腔、口颊及舌下黏膜给药后的药动学与镇静效果。方法建立测定比格犬血浆中右美托咪定含量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法并进行验证。分别在比格犬鼻腔、口颊或舌下黏膜给予DEX 10μg·kg^(-1),在给药前及给药后5、10、15、30、45、60、120、240和360 min采集血样,用建立的UPLC-MS/MS方法检测血浆中DEX浓度,用Phoenix软件拟合药动学参数;并结合行为学及Ramsay评分评估鼻腔、口颊、舌下黏膜部位的镇静效果。结果 DEX在0.05~100μg·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经方法学验证满足定量检测要求。鼻腔给药达峰最快,T_(max)为0.25 h,C_(max)为(4.43±1.19)μg·L^(-1),AUC_(0-6 h)(8.92±2.07)μg·h·L^(-1);口颊及舌下给药T_(max)分别为0.92和1 h,C_(max)分别为(2.87±0.69)和(2.70±0.41)μg·L^(-1),AUC_(0-6 h)分别为(7.99±1.77)和(7.01±2.09)μg·h·L^(-1);鼻腔给药起效最快,起效时间为7 min,镇静持续36 min;口颊与舌下给药起效时间分别为33和35 min,镇静持续38和37 min。结论 所建方法可定量分析比格犬血浆中DEX含量,鼻腔黏膜给予DEX较口颊及舌下黏膜起效快、镇静效果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美托咪定 黏膜给药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代动力学 镇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给药系统在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及挑战
10
作者 朱森林 徐华娥 全丹毅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007-1016,1058,共11页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分类复杂且危害严重,由于特殊生理结构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BBB)的存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在药物递送方面存在较大困难。经皮给药系统(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system,TDDS)作为一种新型药物递送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分类复杂且危害严重,由于特殊生理结构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BBB)的存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在药物递送方面存在较大困难。经皮给药系统(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system,TDDS)作为一种新型药物递送系统,通过皮肤将药物送入血液循环,近年来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其中透皮贴剂由于其无痛、给药方便等独特优势,具有良好的患者依从性和治疗效果,显著降低首过效应和不良反应。文章综述了透皮贴剂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以及精神疾病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治疗中的应用现状,重点探讨了纳米载体、微针技术等新型技术在提升药物递送效率方面的研究进展。但个体差异及长期用药安全性等仍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未来研究应着重于新型递药技术开发及临床转化应用,以推动TDDS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治疗中的进一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给药系统 透皮贴剂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呼吸道局部给药的方法和装置的现状及其进展
11
作者 林敏敏 李琪 +2 位作者 王雪艳 王丽君 周向东 《海南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954-960,共7页
近年来我国呼吸道疾病发病率有所上升,基层医疗机构雾化及家庭雾化治疗普及率明显上升,呼吸道局部给药已成为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重要手段。呼吸道局部给药是指药物经特殊的给药装置雾化成气溶胶后,经患者吸入呼吸道发挥局部或全身治疗... 近年来我国呼吸道疾病发病率有所上升,基层医疗机构雾化及家庭雾化治疗普及率明显上升,呼吸道局部给药已成为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重要手段。呼吸道局部给药是指药物经特殊的给药装置雾化成气溶胶后,经患者吸入呼吸道发挥局部或全身治疗作用的给药方式,相比于全身用药,其具有起效快速、靶向给药、副作用小、避免肝脏首过效应和更高的生物利用度等优势,是一种极具前景的给药方式,近年来已成为研究热点方向。本文以近几年国内外文献为依据,综述了呼吸道的药物递送及生理防御、呼吸道局部给药的方法和装置的结构特点和所采用雾化技术的基本原理等内容的现状及其进展。用于呼吸道局部给药的装置包括压力定量吸入气雾剂、吸入粉雾器、雾化器和软雾吸入器,为呼吸道局部给药提供了稳定、高效的雾化方式。理想的吸入装置应该将药物以精确和一致的剂量直接输送到肺部的特定区域,并确保药物的稳定性,还应具备体积小、结构简单、便于患者使用和低成本等特点。本文综述了呼吸道局部给药的方法和装置的现状及其进展,为未来吸入装置的研发及临床工作者合理选择吸入装置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吸道 局部给药 吸入装置 雾化技术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替考拉宁游离药物浓度的个体化给药研究进展
12
作者 孙丹 岳宝森 +1 位作者 吕楠 韩瑞英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34-339,共6页
金黄色葡萄球菌特别是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 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是威胁全球人类健康的主要病原菌之一。2022年中国细菌耐药监测网显示MRSA检出率为28.3%[1]。2019年全球有超10万的患者因感染MRSA而... 金黄色葡萄球菌特别是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 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是威胁全球人类健康的主要病原菌之一。2022年中国细菌耐药监测网显示MRSA检出率为28.3%[1]。2019年全球有超10万的患者因感染MRSA而死亡[2]。及时有效地使用抗MRSA药物治疗可显著降低患者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死亡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替考拉宁 游离物浓度 治疗物监测 个体化给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信息化情境下给药错误的原因分析与改善策略应用
13
作者 吴筱筱 刘庚 张辰 《中国护理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02-606,共5页
目的:应用根本原因分析法对信息化情境下给药错误情况进行分析,并实施改善策略,为减少给药错误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某三级甲等医院2018年1月至2024年5月发生的17例给药错误事件,绘制鱼骨图分析主要原因,采用“5WHY”法分析根本原因,并... 目的:应用根本原因分析法对信息化情境下给药错误情况进行分析,并实施改善策略,为减少给药错误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某三级甲等医院2018年1月至2024年5月发生的17例给药错误事件,绘制鱼骨图分析主要原因,采用“5WHY”法分析根本原因,并根据原因制定改善策略。结果:通过对扫码执行率进行监测,各类扫码执行率均有所提高;对护士行为进行监管,修订并细化给药流程,优化自备药打码流程,进行溶媒效期智能化管理,减少了给药错误的发生。结论:在信息化情境下,管理者需要针对给药错误的根本原因,不断进行优化与完善,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更好地辅助护士给药,降低用药错误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给药错误 信息化 根本原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祛胎毒中药凝胶贴膏的基质优化及体外释放透皮研究
14
作者 章烨雯 周育毅 臧青民 《世界中医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269-1273,1280,共6页
目的:优化祛胎毒中药凝胶贴膏的基质配方并考察其体外释放与透皮特性。方法:以黏接力、初黏力和内聚力为指标,采用D-最优混料试验设计确定凝胶贴膏的最优基质配方。建立有效成分栀子苷(GP)高效液相色谱含量测定方法。以GP为指标,采用Fr... 目的:优化祛胎毒中药凝胶贴膏的基质配方并考察其体外释放与透皮特性。方法:以黏接力、初黏力和内聚力为指标,采用D-最优混料试验设计确定凝胶贴膏的最优基质配方。建立有效成分栀子苷(GP)高效液相色谱含量测定方法。以GP为指标,采用Franz扩散池法研究凝胶贴膏的体外释放与经皮渗透性能,并进行模型拟合。结果:祛胎毒中药复方凝胶贴膏的基质配方为聚丙烯酸钠700,甘羟铝,酒石酸,甘油,聚乙烯吡咯烷酮K90,蒸馏水(6∶0.4∶0.4∶30∶4∶49.2)。凝胶贴膏中GP 24 h平均累积释放率为(81.15±3.93)%,24 h累积透过率为(15.30±4.87)%。GP体外释放符合一级方程,释放机制为溶蚀和扩散双重作用。体外透皮接近零级方程,渗透机制为溶蚀作用。结论:最优基质处方下制备的凝胶贴膏具有良好的黏弹性,GP的累积释药率高于累积透过率,皮肤屏障起到一定的限速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祛胎毒 凝胶贴膏 基质配方 D-最优混料试验设计 体外释放 透皮评价 经皮给药 栀子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黄酮类化合物干预银屑病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15
作者 黄梅 肖娟 +4 位作者 王飘 李正芬 徐智 李江 余晓玲 《中成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612-2618,共7页
银屑病是一种常见的难治性皮肤病,临床表现以红斑、鳞屑、表皮增厚为主,并伴有皮肤瘙痒,且多数患者需要终身治疗,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近年来,生物制剂用于银屑病的治疗取得较大突破,但其价格昂贵且储存运输要求较高,限制了推广使... 银屑病是一种常见的难治性皮肤病,临床表现以红斑、鳞屑、表皮增厚为主,并伴有皮肤瘙痒,且多数患者需要终身治疗,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近年来,生物制剂用于银屑病的治疗取得较大突破,但其价格昂贵且储存运输要求较高,限制了推广使用。中药黄酮类化合物作为重要的中药活性成分,具有来源广、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少等优点。现代研究表明,中药黄酮类化合物主要通过调控JAK/STAT、NF-κB、MAPK信号通路发挥抗炎、抗氧化、抑制增殖、抑制血管生成、免疫调节作用,进而改善银屑病的皮肤损伤,具有开发为银屑病治疗药物的潜力。本文对中药黄酮类化合物干预银屑病的信号通路、作用机制及相关新型给药系统的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中药黄酮类化合物临床运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酮类化合物 银屑病 JAK/STAT信号通路 NF-κB信号通路 MAPK信号通路 新型给药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猪场新质给药方式及应用
16
作者 周钟胜 《浙江畜牧兽医》 2025年第2期49-50,共2页
传统给药方式在猪场应用有很多局限性,如传统的注射给药和拌料给药需要大量的人工操作,这不仅增加了劳动强度,也提高了人力成本。尤其是注射给药,在注射给药过程中,如果针头消毒不彻底,可能会增加疾病传播的风险。由于需要人猪接触,容... 传统给药方式在猪场应用有很多局限性,如传统的注射给药和拌料给药需要大量的人工操作,这不仅增加了劳动强度,也提高了人力成本。尤其是注射给药,在注射给药过程中,如果针头消毒不彻底,可能会增加疾病传播的风险。由于需要人猪接触,容易引起猪只的应激反应,影响其生长性能和免疫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给药方式 注射给药 猪场 拌料给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痰热清注射液联合清燥救肺汤立体时相给药治疗放射性肺炎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王静 易宣洪 +1 位作者 汪萍 王志武 《世界中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72-676,共5页
目的:观察痰热清注射液联合清燥救肺汤加减立体时相给药对放射性肺炎(RP)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接受胸部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同时中医辨证为痰热阻肺型的肺癌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单纯... 目的:观察痰热清注射液联合清燥救肺汤加减立体时相给药对放射性肺炎(RP)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接受胸部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同时中医辨证为痰热阻肺型的肺癌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单纯放疗,观察组在放疗基础上,给予痰热清静脉注射联合清燥救肺汤加减立体时相给药,于治疗结束后评估2组患者临床疗效及RP发生率,观察2组放疗前、中、后中医证候评分及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白细胞介素-6(IL-6)的水平变化,观察患者放疗前后肺功能指标卡诺夫斯凯计分(KPS)评分的变化。结果:观察组RP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临床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2组中医证候评分及血清TNF-α、TGF-β1、IL-6水平于放疗后不同时期均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放疗后2个月、4个月及放疗结束时中医证候评分及血清TNF-α、TGF-β1、IL-6水平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肺活量(VC)、用力肺活量(FVC)、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EV1)、FEV1/FVC肺功能指标及KPS评分较对照组显著提高(P<0.05)。结论:痰热清注射液联合清燥救肺汤立体时相给药可有效减轻放射治疗所致的放射性肺炎,通过降低血清炎症介质水平,改善肺功能起到减毒增效作用,对提升患者生命质量,提高放疗安全性和有效性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痰热清注射液 清燥救肺汤 立体时相给药 肺肿瘤 放射性肺炎 痰热壅肺 中医证候积分 炎症介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典藏药如意珍宝片多次给药的靶器官-脑组织的成分探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侯红平 王彩霞 +10 位作者 彭博 刘荣霞 李冰 陈腾飞 李峰 车向宜 宋玲 高云航 罗倩 叶祖光 张广平 《世界中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9-146,共8页
目的:探讨经典藏药如意珍宝片多次给药后,其靶器官脑组织的活性成分,分析其可能的作用特点。方法:6只斯泼累格·多雷(SD)雄性大鼠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2组,连续给药7 d,在最后一次给药后1 h处死动物,取血浆和脑组织,分析入血成分,并... 目的:探讨经典藏药如意珍宝片多次给药后,其靶器官脑组织的活性成分,分析其可能的作用特点。方法:6只斯泼累格·多雷(SD)雄性大鼠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2组,连续给药7 d,在最后一次给药后1 h处死动物,取血浆和脑组织,分析入血成分,并对潜在入脑成分进行检测和验证。结果:采用Full mass/dd-MSMS模式,以目标峰的一级谱图的分子量的组成及二级质谱图的分子离子峰进行定性分析;并依据入血成分作为潜在入脑成分,将其输入到包含列表内,进行样品检测。结合数据库mzcloud和ChemSpider的结果,对潜在入脑成分进行搜索,根据保留时间、一级质量数和二级质谱数据,共发现了13个入脑成分,其中大豆苷、胆酸、紫苜蓿酮、3′-O-methylviolanone、胡椒碱已用标准品验证。色氨酸、茴香脑、异木香酸和腺苷已通过mzCloud数据库进行二级碎片信息比对。结论:如意珍宝片中的降香、荜茇、甘草膏、肉桂、木香、黄葵子、牛黄、红花等药物的有效成分能够进入靶器官脑组织中,发挥其疗效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典藏 如意珍宝片 多次给药 组织定性 脑组织 靶器官 牛黄 红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激光辅助给药循证医学临床实践指南》解读 被引量:1
19
作者 丁颖 石晨龙 +3 位作者 陶丛敏 彭鹰 黎炜 易阳艳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621-624,共4页
激光辅助给药(LADD)是一种通过激光设备改善经皮给药吸收率的治疗方法,可在不增加患者全身不良事件的情况下提高药物疗效。近年来,LADD引起了越来越多皮肤科医生的关注,但有关LADD一直缺少基于循证医学的指南。鉴于此,由美国皮肤病学、... 激光辅助给药(LADD)是一种通过激光设备改善经皮给药吸收率的治疗方法,可在不增加患者全身不良事件的情况下提高药物疗效。近年来,LADD引起了越来越多皮肤科医生的关注,但有关LADD一直缺少基于循证医学的指南。鉴于此,由美国皮肤病学、血液病学、肿瘤学、内科学和整形外科学的专家组成了多学科专家组,经过文献检索、系统回顾和小组讨论,多学科专家组于2022年8月发布了《激光辅助给药循证医学临床实践指南》,对LADD的适应证、禁忌证、操作参数、安全性等方面提出了推荐意见。本文对其进行解读,以期为皮肤科医生使用LADD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辅助给药 点阵激光 剥脱性 点阵激光 非剥脱性 安全性 循证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黑膏药双相微观结构的新型经皮给药基质制备
20
作者 袁橙 李德宝 +4 位作者 刘婷婷 刘畅 韩翠艳 李永吉 王艳宏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411-3416,共6页
目的制备基于黑膏药双相微观结构的与新型经皮给药基质。方法采用静电纺丝技术建立纤维相,以热熔压敏胶为连续相,构建两相比例与黑膏药基质一致的载药双相结合体系。再对狗皮膏及双相结合体系的微观结构、黏性、机械性能、水蒸气透过性... 目的制备基于黑膏药双相微观结构的与新型经皮给药基质。方法采用静电纺丝技术建立纤维相,以热熔压敏胶为连续相,构建两相比例与黑膏药基质一致的载药双相结合体系。再对狗皮膏及双相结合体系的微观结构、黏性、机械性能、水蒸气透过性能、XRD、DTA、稳定性及体外释药进行表征。结果双相结合体系具有高孔隙率及适宜的黏性、机械性能、水蒸气通过性能。大黄素分布在纤维相中不易结晶,而在连续相中易结晶;桂皮醛分布在纤维芯层中稳定性增加,而在连续相中稳定性减弱。分布在不同相的桂皮醛和大黄素体外释放存在明显差异,与狗皮膏中2种药物分布部位相同时均可持续缓慢释放36 h以上。结论本实验成功建立新型经皮给药基质,可为中药复方经皮给药制剂的传承与创新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膏 新型经皮给药基质 双相微观结构 制备工艺 静电纺丝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