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45例结节性硬化症的临床表型及TSC1/TSC2基因变异分析
1
作者 梅道启 张兵兵 +7 位作者 汤继宏 王媛 王莉 梅世月 高超 王潇娜 马远宁 董世杰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935-941,共7页
目的总结45例经基因诊断确诊的结节性硬化症(TSC)临床特点及TSC1/TSC2基因变异分析,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1月至2021年10月确诊的45例TSC1/TSC2基因变异相关结节性硬化症合并癫痫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及分析。结果4... 目的总结45例经基因诊断确诊的结节性硬化症(TSC)临床特点及TSC1/TSC2基因变异分析,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1月至2021年10月确诊的45例TSC1/TSC2基因变异相关结节性硬化症合并癫痫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及分析。结果45例患儿中44例患儿以癫痫起病,包括婴儿痉挛发作25例、全面强直-阵挛发作23例、肌阵挛发作8例、失神发作6例、失张力5例、局灶性发作20例。45例均有皮肤色素脱失斑,6例伴发颜面部血管纤维瘤。25例智力低下;12例有运动发育落后;6例心脏错构瘤;8例肾囊肿;1例多囊肾;8例视网膜错构瘤。15例患者检出TSC1基因杂合突变,其中8例新生突变,7例为遗传性突变;移码突变4例,无义突变7例,错义突变2例,剪切突变2例。30例患者检出TSC2基因杂合突变,其中21例为新生突变,9例为遗传性突变;移码突变7例,无义突变4例,错义突变7例,整码突变3例;剪切突变7例,大片段缺失1例,延长突变1例。1例TSC1基因变异与10例TSC2基因变异之前未见报道。结论结节性硬化症临床表现多样,基因型-表型关联复杂。临床上对于疑诊结节性硬化的患者应尽早行TSC1/TSC2基因分析以期及早诊断、对症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节硬化 TSC1/TSC2基因 癫痫 新生变异 MTOR抑制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节性硬化症TSC2基因5238-5255 del 18 bp及2713 C>T基因突变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方玲 吴志英 +4 位作者 王柠 赵桂宪 陈万金 林珉婷 慕容慎行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550-553,共4页
目的检测并分析2例中国汉族结节性硬化症(tuberous sclerosis complex,TSC)患者TSC2基因突变特点。方法采用直接测序法对31个家系的34例TSC患者及其父母33名进行TSC1基因和TSC2基因全长编码外显子基因检测。测序后发现第25家系先证者为T... 目的检测并分析2例中国汉族结节性硬化症(tuberous sclerosis complex,TSC)患者TSC2基因突变特点。方法采用直接测序法对31个家系的34例TSC患者及其父母33名进行TSC1基因和TSC2基因全长编码外显子基因检测。测序后发现第25家系先证者为TSC2基因外显子40的框内移码突变5238-5255 del 18 bp,第11家系先证者为TSC2基因外显子23错义突变Arg905Trp。进一步采用变性凝胶电泳及内切酶技术在患者与120名正常对照中检测这两种突变。结果第25家系先证者外显子40出现5238-5255d el CATCAAGCGGCTCCGCCA突变,导致6个氨基酸缺失的框内移码突变(1746-1751del His-Ile-Lys-Arg-Leu-Gly),第11家系先证者外显子23出现2713 C>T(Arg905Trp)错义突变,2713位碱基由胞嘧啶(C)改变为胸腺嘧啶(T),导致第905位氨基酸精氨酸被色氨酸替代。120名正常对照未检测到这两种突变。结论TSC2基因5238-5255 del 18 bp及2713 C>T突变为两种致病性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节硬化 TSC2基因 基因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节性硬化症TSC1和TSC2基因型与临床表型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8
3
作者 梅道启 符娜 秦炯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678-682,共5页
目的探讨结节性硬化症TSC1和TSC2基因型与临床表型相关性。方法对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就诊的30例临床诊断为结节性硬化症的患儿行TSC1、TSC2基因分析,并进行基因型-表型关系分析。结果 30例患儿中,男22例、女8例,中位年龄6.45岁。5例发... 目的探讨结节性硬化症TSC1和TSC2基因型与临床表型相关性。方法对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就诊的30例临床诊断为结节性硬化症的患儿行TSC1、TSC2基因分析,并进行基因型-表型关系分析。结果 30例患儿中,男22例、女8例,中位年龄6.45岁。5例发现TSC1基因突变、22例发现TSC2基因突变,突变率90%。TSC1和TSC2基因突变类型有5种,错义突变、无义突变、大片段缺失、移码突变和剪切突变,以无义突变、剪切突变和移码突变的发生率最高。其中TSC1基因仅发现剪切突变和移码突变;TSC2基因上述5种突变均有发现。共发现12种结节性硬化症的临床表型,其中以面部血管纤维瘤、癫痫和智力低下的发生率最高。癫痫发生在TSC2和TSC1基因型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节性硬化症临床表型和突变类型较多,TSC2基因突变频率大于TSC1基因,TSC2基因突变更易引发严重的结节性硬化症的临床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节硬化 TSC1基因 TSC2基因 临床表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内结节性硬化症基因突变与临床表型综合分析 被引量:14
4
作者 黄国强 翟琼香 +3 位作者 汤志鸿 王春 卓木清 王林淦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5年第4期322-328,共7页
目的总结国内结节性硬化症(TSC)临床表现、基因突变位点分布特点和突变类型,探讨基因型与临床表型之间的关系。方法共检出3例存在致病性基因突变的结节性硬化症患儿,同时收集国内160例有明确致病性基因突变的结节性硬化症患者,对其基因... 目的总结国内结节性硬化症(TSC)临床表现、基因突变位点分布特点和突变类型,探讨基因型与临床表型之间的关系。方法共检出3例存在致病性基因突变的结节性硬化症患儿,同时收集国内160例有明确致病性基因突变的结节性硬化症患者,对其基因检测结果和临床资料进行汇总分析。结果共163例患者中31例(19.02%)发生TSC1基因突变,第15、21、18号外显子分别占32.26%(10/31)、16.13%(5/31)、12.90%(4/31),132例(80.98%)发生TSC2基因突变,第37、40、33号外显子分别占9.85%(13/132)、7.58%(10/132)、6.82%(9/132)。TSC1突变碱基置换率为41.94%(13/31)、TSC2突变为52.27%(69/132)。男性患者室管膜下结节或钙化灶发生率(χ2=8.016,P=0.005)、散发性患者大脑皮质结节发生率(χ2=6.273,P=0.012)、TSC2基因突变患者色素脱失斑发生率(χ2=6.756,P=0.009)和错义突变患者面部血管纤维瘤发生率(χ2=4.438,P=0.035),分别高于女性患者、家族性患者、TSC1基因突变患者和其他突变类型患者。结论 TSC1基因突变主要发生于第15、21、18号外显子,TSC2基因突变以第37、40、33号外显子多见。其基因型与临床表型间关系的研究有助于结节性硬化症的个体化治疗和预后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节硬化 基因 突变 表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节性硬化症家系临床特点与基因分析 被引量:9
5
作者 李亚勤 操基清 +9 位作者 杨娟 张保锋 冯善伟 王艳云 张瑶 陈菲 孔杰 郑民缨 张旭 张成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2年第3期300-306,共7页
目的分析结节性硬化症家系患者的临床与影像学表现,以及基因突变特点,增加对其认识。方法收集结节性硬化症三家系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分析。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和DNA直接测序法对家系1先证者进行TSC2基因检测及分析,明确其基因突变位点。... 目的分析结节性硬化症家系患者的临床与影像学表现,以及基因突变特点,增加对其认识。方法收集结节性硬化症三家系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分析。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和DNA直接测序法对家系1先证者进行TSC2基因检测及分析,明确其基因突变位点。结果三家系先证者均以癫发作为首发症状,伴精神发育迟滞、自闭倾向、皮肤白斑脱失。影像学检查显示颅内结节性钙化点。脑电图呈棘慢复合波、尖波。家系1中三代共5例患病,男性2例、女性3例,均有面部皮脂腺瘤和癫发作症状和体征,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特点。先证者TSC2基因分析显示c.14442A>C基因突变。结论对以癫发作为首发症状,同时伴有精神发育迟滞、自闭倾向,以及皮脂腺瘤或色素脱失斑等皮肤异常表现的婴幼儿,当影像学检查显示颅内结节性钙化点时,高度提示结节性硬化症。通过对TSC1和TSC2基因分析可明确其基因突变位点,有助于对患病家系成员进行遗传学咨询和产前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节硬化 基因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系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节性硬化症5家系临床及基因突变分析 被引量:8
6
作者 李敏 张继要 +2 位作者 董伟 赵亚梅 罗强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541-544,共4页
目的分析结节性硬化症的临床表现及基因变异情况。方法回顾分析5个结节性硬化症家系成员的临床资料及基因检测结果。结果 5个家系受累者多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癫痫发作、色素脱失斑、智力低下。家系1先证者TSC1基因存在c.2074C>T杂合无... 目的分析结节性硬化症的临床表现及基因变异情况。方法回顾分析5个结节性硬化症家系成员的临床资料及基因检测结果。结果 5个家系受累者多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癫痫发作、色素脱失斑、智力低下。家系1先证者TSC1基因存在c.2074C>T杂合无义突变,其父母该位点未见异常;家系2先证者TSC2基因存在c.2545+10C>T杂合变异,为新发现的剪切变异,其父亲该位点为杂合子;家系3先证者TSC1基因存在c.2497C>T杂合无义变异,其母亲和姐姐该位点均为杂合子;家系4先证者TSC2基因存在c.4375C>T杂合变异,为新发现的无义变异,其母亲、姐姐及哥哥该位点均为杂合变异;家系5先证者未发现明确致病变异。结论具有相同TSC1变异位点的结节性硬化症患儿的临床表现可各不相同;发现新的TSC1致病变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节硬化 TSC1基因 TSC2基因 新突变 临床表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例结节性硬化症的基因突变分析
7
作者 袁丞达 常小丽 +7 位作者 吴要群 刘琴 高敏 肖风丽 周伏圣 杨森 刘建军 张学军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05-208,共4页
目的检测两例中国汉族结节性硬化症散发病例的基因突变位点。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扩增结节性硬化症患者、患者家庭中的正常人及100例健康对照的TSC1和TSC2基因的全部外显子,并进行DNA序列分析。结果患者ⅠTSC2基因第268位碱基由胞嘧啶... 目的检测两例中国汉族结节性硬化症散发病例的基因突变位点。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扩增结节性硬化症患者、患者家庭中的正常人及100例健康对照的TSC1和TSC2基因的全部外显子,并进行DNA序列分析。结果患者ⅠTSC2基因第268位碱基由胞嘧啶(C)变成胸腺嘧啶(T),导致第90位氨基酸谷氨酰胺处提前出现终止密码子;患者ⅡTSC2基因第5227位碱基由胞嘧啶(C)变成胸腺嘧啶(T),导致第1743位精氨酸被色氨酸替代;而患者家庭中的正常人和100例健康对照均无此改变。结论无义突变c.268C>T和错义突变c.5227C>T可能是导致这两例患者临床表型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节硬化 TSC基因 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节性硬化基因1/2突变与肝细胞癌进展及预后的关系
8
作者 张勇 毛正发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84-88,共5页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HCC)患者结节性硬化基因1/2(TSC1/2)突变与HCC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为HCC的诊断及治疗提供可行性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20年1月江苏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HCC患者492例,其中59例患者出现TSC1/2基因突变(TSC1突变20...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HCC)患者结节性硬化基因1/2(TSC1/2)突变与HCC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为HCC的诊断及治疗提供可行性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20年1月江苏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HCC患者492例,其中59例患者出现TSC1/2基因突变(TSC1突变20例,TSC2突变41例,共同突变2例),分析TSC1/2突变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及TSC1/2突变与HCC临床分期相关性。对35例突变组和35例未突变组患者进行3年随访,观察TSC1/2突变对HCC预后的影响。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秩和检验;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相关性,随访资料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492例HCC患者中,TSC1/2基因总体突变率为11.99%。TSC1、TSC2基因突变组患者性别、年龄、Child-Pugh评分及肿瘤大小与未突变组相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组肿瘤个数、肝外转移情况及P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SC1/TSC2基因突变与HCC临床分期严重程度呈正相关(OR=1.706,P<0.05)。随访结果显示,TSC1/2突变组患者的生存率明显低于未突变组,前者3年病死率高达60.3%,与未突变组(38.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23,P<0.05)。结论TSC1/2基因突变可能早期预测HCC的恶性进展,TSC1/2突变的患者预后更差,应用基因突变靶向药物治疗对于延缓HCC发展可能具有一定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 结节硬化 基因 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发现TSC1基因杂合错义突变c.T1967C致结节性硬化症的1例散发病例 被引量:1
9
作者 姚梦莎 刘军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881-884,共4页
报道1例通过第2代高通量基因检测技术诊断为结节性硬化症的29岁中国汉族女性散发病例。该患者因反复癫痫发作26年,头晕头痛3个月入院;查体可见面部弥漫性血管纤维瘤、腰背部散在鲨鱼皮样斑块、躯干四肢散在色素减退斑片;头颅磁共振见病... 报道1例通过第2代高通量基因检测技术诊断为结节性硬化症的29岁中国汉族女性散发病例。该患者因反复癫痫发作26年,头晕头痛3个月入院;查体可见面部弥漫性血管纤维瘤、腰背部散在鲨鱼皮样斑块、躯干四肢散在色素减退斑片;头颅磁共振见病灶累及侧脑室、小脑蚓部、左侧颞叶,伴两侧广泛脑皮质异常信号改变。基因测序发现该患者TSC1基因16号外显子c.T1967C杂合错义突变,且此突变位点为一新发现致病性突变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节硬化 TSCI基因 错义突变 散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节性硬化症患儿基因突变规律及其与临床表型关系 被引量:2
10
作者 刘莉 刘晓鸣 +1 位作者 岳璇 陈娇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85-189,共5页
目的:检测结节性硬化症(TSC)患儿TSC1,TSC2基因突变类型,探讨其基因突变规律以及基因型与临床表型关系,为TSC分子遗传学研究提供资料。方法:收集2014~2016年徐州市儿童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及住院临床诊断为TSC患儿24例,提取血液标本的基因... 目的:检测结节性硬化症(TSC)患儿TSC1,TSC2基因突变类型,探讨其基因突变规律以及基因型与临床表型关系,为TSC分子遗传学研究提供资料。方法:收集2014~2016年徐州市儿童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及住院临床诊断为TSC患儿24例,提取血液标本的基因组DNA,二代基因测序技术(illumina/Solexa平台)进行检测。结果:(1)24例TSC患儿中23例检测到基因突变,突变率95.83%,其中TSC1基因突变4例(4/23,17.39%),TSC2基因突变19例(19/23,82.61%),新发突变18例(18/23,78.26%)。(2)TSC基因突变类型包括移码突变、错义突变、无义突变、剪切突变,大片段缺失,除2例患儿突变位点相同外,余均不相同。(3)TSC1基因突变患儿均为家族型,TSC2基因突变患儿5例为家族型(5/19,26.31%)。(4)癫痫发作类型TSC2基因突变患儿以痉挛发作为主(13/19,68.42%),TSC1基因突变患儿以局灶性发作为主(3/4,75.00%);癫痫3月完全控制率TSC2基因突变患儿为46.00%,TSC1基因突变患儿为75.00%,明显高于TSC2基因突变患儿(P<0.01)。(5)TSC2基因突变患儿中智力发育落后(15/19,78.94%)明显多于TSC1基因突变患儿(1/4,25.00%,P<0.01)。结论:TSC基因突变率较高,以TSC2为主,且无明显突变热点,新发突变多见。TSC1基因突变以家族型为主,TSC2基因突变以散发型为主。TSC2基因突变患儿临床表型相对TSC1基因突变患儿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节硬化 儿童 基因突变 临床表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胎儿心脏占位为首发表现的结节性硬化症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1
11
作者 朱融和 孙媛媛 +3 位作者 梁雅琴 陈斌 殷薇薇 钱燕 《临床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481-484,共4页
目的探讨结节性硬化症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1例结节性硬化症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征及基因突变结果。结果患儿,女,36日龄,胎儿及生后超声心动图发现异常回声结节,考虑为多发心脏横纹肌瘤;躯干部及双下肢有多处色素脱失斑;头颅磁... 目的探讨结节性硬化症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1例结节性硬化症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征及基因突变结果。结果患儿,女,36日龄,胎儿及生后超声心动图发现异常回声结节,考虑为多发心脏横纹肌瘤;躯干部及双下肢有多处色素脱失斑;头颅磁共振成像示皮质结节、室管膜下结节和脑白质辐射状迁移线;高通量二代测序发现TSC2基因突变(c.4541-4544 del CAAA),确诊为结节性硬化症。结论基因检测有助于早期确诊结节性硬化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节硬化 TSC2基因 心脏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2基因突变致3-酮硫解酶缺乏症 被引量:2
12
作者 李莉 朱岷 +2 位作者 毛会英 朱丹丹 熊丰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83-686,共4页
目的:在非糖尿病性酮症酸中毒病例中寻找3-酮硫解酶(3-ketothiolase,3KT)(以下简称T2)基因异常情况,进一步为3KT缺乏症(3-ketothiolase deficiency,3KTD)的诊断提供依据,揭示T2在异亮氨酸代谢过程中的作用,并探讨基因突变导致该疾病的... 目的:在非糖尿病性酮症酸中毒病例中寻找3-酮硫解酶(3-ketothiolase,3KT)(以下简称T2)基因异常情况,进一步为3KT缺乏症(3-ketothiolase deficiency,3KTD)的诊断提供依据,揭示T2在异亮氨酸代谢过程中的作用,并探讨基因突变导致该疾病的潜在机制。方法:采集先证者及家属外周血,同时采集50例正常儿童外周血为正常对照,提取外周血DNA,用PCR法扩增T2基因全部外显子及其侧翼,对扩增产物进行直接测序,检测突变位点。结果:先证者外显子5第46位C突变为T,该突变导致T2蛋白第127位氨基酸由丙氨酸突变为缬氨酸,先证者父母、哥哥及正常对照组该位点均未见突变;先证者外显子1、内含子5、内含子8发现多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结论:T2基因外显子5 A127V,可能是3KTD的潜在病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酮硫解酶 非糖尿病酸中毒 异亮氨酸代谢 3-羟基丁酸 T2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浓度葡萄糖条件下罗格列酮对NIT-1细胞FOXO1、TSC2基因表达及细胞分泌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乔伟 刘丹 +2 位作者 孙情 梁瑜祯 冯乐平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52-257,共6页
目的:研究罗格列酮在不同浓度葡萄糖条件下,对胰岛β细胞增殖凋亡与胰岛素分泌以及叉头转录因子-1(FOXO1)和结节性硬化症-2(TSC2)表达的影响。方法:将NIT-1细胞按每孔5×104个放置于24孔细胞培养板,培养48h后随机分为各处理组:5.6、... 目的:研究罗格列酮在不同浓度葡萄糖条件下,对胰岛β细胞增殖凋亡与胰岛素分泌以及叉头转录因子-1(FOXO1)和结节性硬化症-2(TSC2)表达的影响。方法:将NIT-1细胞按每孔5×104个放置于24孔细胞培养板,培养48h后随机分为各处理组:5.6、7.8、11.1、16.7、22.2和27.6mmol.L-1葡萄糖组,继续培养24h后再分别施加1×10-5mol.L-1罗格列酮,分别于干预24和48h后取细胞培养上清液,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胰岛素水平和免疫荧光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RT-PCR半定量法检测FOXO1和TSC2mRNA表达水平。结果:①1×10-6~1×10-5mol.L-1罗格列酮可以分别在不同浓度葡萄糖培养条件下使胰岛NIT-1细胞增殖(P<0.05),且这种变化趋势随剂量的增加而增加(即1×10-5mol.L-1罗格列酮组>1×10-6mol.L-1罗格列酮组>1×10-7mol.L-1罗格列酮组)。1×10-5mol.L-1的罗格列酮干预后,可见细胞凋亡百分率增加趋势随着葡萄糖浓度不断升高;②在同一浓度罗格列酮作用下,当葡萄糖浓度为11.1mmol.L-1时,胰岛素分泌水平最高,高于其他各组(均P<0.05),随着葡萄糖浓度增加,胰岛素分泌量逐渐下降(11.1mmol.L-1葡萄糖组>16.7mmol.L-1葡萄糖组>22.5mmol.L-1葡萄糖组>27.6mmol.L-1葡萄糖组),而葡萄糖为5.6mmol.L-1时,胰岛素分泌量最低;③在1×10-5mol.L-1罗格列酮干预后,FOXO1和TSC-2mRNA的表达水平均较未干预组明显下降,且呈现出5.6mmol.L-1组<11.1mmol.L-1组<16.7mmol.L-1组<22.5mmol.L-1组<27.6mmol.L-1组的变化趋势,而且葡萄糖浓度>16.7mmol.L-1的各组均较前面小剂量葡萄糖组(≤11.1mmol.L-1各组)表达明显。结论:罗格列酮可以通过直接影响胰岛β细胞内FOXO1和TSC2表达促进胰岛β细胞的增殖及影响细胞胰岛素分泌功能,提示通过调控FOXO1和TSC2表达,可以直接影响胰岛β细胞的生物学功能,如分泌功能、细胞的增殖与凋亡以及改善胰岛素抵抗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糖 胰岛β细胞 结节性硬化症-2基因 叉头转录因子-1基因 罗格列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节性硬化症伴发神经精神障碍1例并家系分析
14
作者 黄凡凡 余明 +2 位作者 卢文婷 赵晓川 王学义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439-443,共5页
报告1例TSC2基因杂合缺失变异致结节性硬化症(tuberous sclerosis complex,TSC)患者及家系的临床资料。先证者为9岁男性,表现为反复肢体抽搐,情绪不稳定,注意力不集中,活动多,以神经精神障碍为突出表现。体格检查可见鲨鱼皮样斑等特征... 报告1例TSC2基因杂合缺失变异致结节性硬化症(tuberous sclerosis complex,TSC)患者及家系的临床资料。先证者为9岁男性,表现为反复肢体抽搐,情绪不稳定,注意力不集中,活动多,以神经精神障碍为突出表现。体格检查可见鲨鱼皮样斑等特征性皮肤损害。先证者的父亲和弟弟主要表现为反复肢体抽搐及皮肤损害。先证者、其父亲及其弟弟全外显子组测序和qPCR验证结果提示在染色体16p13.3区域检出杂合缺失变异,该变异类型既往未见报道。本例考虑结节性硬化症所致精神障碍,给予药物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后患者病情好转出院。通过本例TSC案例及相关文献复习,本文阐述TSC相关神经精神障碍的识别及诊治要点,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节硬化 神经精神障碍 先证者 家族 临床特点 TSC2 基因 基因突变 影像学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BN2基因突变与遗传性结缔组织病的发生 被引量:3
15
作者 徐福如 蒋文君 +3 位作者 张涛 姜倩 张瑞雪 毕宏生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919-927,共9页
遗传性结缔组织病发生后通常会累及人全身各个系统,该类疾病的发生与构成结缔组织的纤维蛋白基因发生突变引起的蛋白异构有关。原纤维蛋白-2(fibrillin-2,FBN2)是微纤维重要组成部分,参与全身结缔组织中弹性纤维的形成。FBN2基因突变与... 遗传性结缔组织病发生后通常会累及人全身各个系统,该类疾病的发生与构成结缔组织的纤维蛋白基因发生突变引起的蛋白异构有关。原纤维蛋白-2(fibrillin-2,FBN2)是微纤维重要组成部分,参与全身结缔组织中弹性纤维的形成。FBN2基因突变与遗传性结缔组织病,如先天性挛缩性蜘蛛指样症(congenital contractural arachnodactyly,CCA),黄斑变性(macular degeneration,MD),肌病等密切相关。研究发现FBN2基因是目前唯一已知的CCA致病基因,且不同位点的突变与CCA患者一系列临床表症的关系密切。该基因也是MD的致病基因,是肌病的风险基因,并与其他结缔组织病的发生有关。本文对FBN2基因突变引起的CCA、黄斑变性以及肌病等其他遗传性结缔组织病的临床表症及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以期为深入探究FBN2基因突变致病的具体分子机制提供基础,为研究针对FBN2基因突变造成的难治性疾病的治疗药物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纤维蛋白-2 基因突变 先天挛缩蜘蛛样 黄斑变 遗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厄贝沙坦对单侧输尿管梗阻大鼠基质金属蛋白酶-2的影响 被引量:2
16
作者 刘蒙 宋恩峰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204-1206,共3页
目的:观察厄贝沙坦对单侧输尿管梗阻(UUO)大鼠肾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采用UUO肾间质纤维化模型。将24只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8只,即假手术组、UUO组、厄贝沙坦组。厄贝沙坦组给予厄贝沙坦10mg/(kg&... 目的:观察厄贝沙坦对单侧输尿管梗阻(UUO)大鼠肾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采用UUO肾间质纤维化模型。将24只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8只,即假手术组、UUO组、厄贝沙坦组。厄贝沙坦组给予厄贝沙坦10mg/(kg·d)治疗。术后2周处死大鼠,光镜下观察Masson和HE染色肾间质纤维化指数,观察肾组织病理改变,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肾组织MMP-2的表达。结果:(1)UUO组与假手术组相比,血尿素氮(BUN)、血肌酐(Scr)水平均显著增加(P<0.05)。(2)与假手术组相比,肾组织行HE染色UUO组可见弥漫的肾小管上皮细胞空泡变性、扩张、部分萎缩,偶见坏死,肾间质增宽,大量的炎细胞浸润和间质纤维化,肾小球病理改变不明显,厄贝沙坦组上述改变均有所减轻。(3)与假手术组相比,Masson染色结果显示UUO组可见肾间质增宽、有大量胶原纤维增生,肾小球病变不明显,厄贝沙坦组上述改变均有所减轻。(4)MMP-2在假手术组大鼠肾间质中呈棕黄色颗粒状表达,UUO组中大鼠肾间质仅有少量表达且着色稀疏,厄贝沙坦组MMP-2表达较假手术组轻,但仍高于UUO组(P<0.05)。结论:厄贝沙坦可增强MMP-2的表达,进而减缓肾纤维化的病程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尿管梗阻 肾小球硬化 病灶 厄贝沙坦 基质金属蛋白酶-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持续低剂量率辐射下HepG_2细胞辐射敏感性与ATM磷酸化的关系
17
作者 梅雀林 杨建勇 +2 位作者 杜端明 陈在中 刘鹏程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1391-1395,共5页
目的探讨持续低剂量率辐射下HepG2细胞ATM磷酸化的变化及其对HepG2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的HepG2细胞分别接受持续低剂量率(7.76cGy/h)和高剂量率(4500cGy/h)电离辐射,比较同等剂量下低剂量率和高剂量率辐射后HepG2细胞ATM... 目的探讨持续低剂量率辐射下HepG2细胞ATM磷酸化的变化及其对HepG2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的HepG2细胞分别接受持续低剂量率(7.76cGy/h)和高剂量率(4500cGy/h)电离辐射,比较同等剂量下低剂量率和高剂量率辐射后HepG2细胞ATM磷酸化程度和细胞存活分数。结果无论给予低剂量率或高剂量率照射,HepG2细胞接受0.5Gy的电离辐射时,ATM蛋白均可达到最大的磷酸化。随着辐射剂量的增加,在持续低剂量率辐射下,HepG2细胞ATM磷酸化蛋白表达逐渐减弱;而在高剂量率辐射下,ATM磷酸化蛋白稳定不变。当高、低剂量率辐射诱导产生的ATM磷酸化程度相当时,两者的存活分数无明显差异(P>0.05);当持续低剂量率辐射组ATM磷酸化蛋白表达明显弱于高剂量率辐射组时,HepG2细胞的存活分数显著低于高剂量率辐射组(P<0.01)。结论持续低剂量率辐射增加了HepG2细胞的辐射敏感性,其机制与持续低剂量率辐射下部分ATM磷酸化蛋白失活有关。抑制ATM磷酸化,可以增加HepG2肝癌细胞的辐射敏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Γ-辐射 肝肿瘤 HEPG2细胞 辐射敏感 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突变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例TSC2基因低比例突变嵌合体基因学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金筱筱 金鹏珍 +2 位作者 严恺 钱叶青 董旻岳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86-590,共5页
目的:对一例临床表现不典型的结节性硬化症(TSC)患者进行基因突变分析以明确诊断。方法:收集一例临床上拟诊TSC的患者及其父母的外周血,通过全外显子组测序技术对先证者TSC1和TSC2基因的全部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进行测序,确定候选致病突... 目的:对一例临床表现不典型的结节性硬化症(TSC)患者进行基因突变分析以明确诊断。方法:收集一例临床上拟诊TSC的患者及其父母的外周血,通过全外显子组测序技术对先证者TSC1和TSC2基因的全部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进行测序,确定候选致病突变位点,同时对先证者及其父母的外周血DNA进行Sanger测序验证,并用液滴数字PCR技术确定先证者体细胞中该突变嵌合比例。结果:先证者的TSC2基因第11号外显子存在c.1096G>T(p.E366*)杂合无义突变,为微小突变峰,突变比例未高于其突变阈值,不排除嵌合体的可能。液滴数字PCR结果提示,先证者为c.1096G>T点突变嵌合体,嵌合比例为14%。结论:先证者TSC2基因发生体细胞镶嵌突变,c.1096G>T可能是该TSC患者的致病原因。液滴数字PCR有助于体细胞镶嵌突变嵌合体的确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节硬化 TSC2 诊断 全外显子组测序 Sanger测序 镶嵌现象 液滴数字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腺苷酸激活蛋白酶介导糖尿病大鼠心肌线粒体自噬的机制与TSC2的关系研究
19
作者 宋春晖 纪云西 龚志刚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38-342,共5页
目的:探讨腺苷酸激活蛋白酶(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介导糖尿病大鼠心肌线粒体自噬的机制与结节性硬化复合物-2(tuberous sclerosis complex-2,TSC2)的关系。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模型+AMPK激... 目的:探讨腺苷酸激活蛋白酶(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介导糖尿病大鼠心肌线粒体自噬的机制与结节性硬化复合物-2(tuberous sclerosis complex-2,TSC2)的关系。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模型+AMPK激动剂AICAR组(AICAR组)。采用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建立大鼠糖尿病大鼠模型。AICAR组大鼠连续皮下注射AICAR 12周。采用超声诊断仪检测所有大鼠的心功能: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volume,LVEDV)、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eft ventricular end-systolic volume,LVESV)、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心率(heart rate,HR)、舒张早期血流峰值速度(peak velocity of early diastolic flow,E)、舒张晚期血流峰值速度(peak velocity of late diastolic flow,A)、E/A。取心肌组织,采用免疫共沉淀法检测AMPK和TSC2的结合水平;Western blot检测AMPK、TSC2、p-TSC2、LC3-Ⅱ、LC3-Ⅰ、Beclin-1和P62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AICAR组LVEDV、LVEF、E和E/A均高于模型组,而A低于模型组(P=0.004,P=0.001,P=0.000,P=0.011,P=0.027);AICAR组AMPK和TSC2蛋白表达水平高于模型组(0.71±0.06 vs.0.36±0.09,P=0.003;0.80±0.02 vs.0.40±0.05,P=0.017);AICAR组结合水平高于模型组(0.49±0.09 vs.0.23±0.03,P=0.002);AICAR组p-TSC2蛋白水平高于模型组(1.48±0.07 vs.0.92±0.07,P=0.029);AICAR组LC3-Ⅱ/LC3-Ⅰ、Beclin-1和P62均高于模型组(P<0.05)。结论:AMPK介导糖尿病大鼠心肌线粒体自噬的机制可能与其对TSC2的磷酸化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大鼠 线粒体自噬 腺苷酸激活蛋白酶 结节硬化复合物-2 心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