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7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敲低结肠癌转移相关基因1促进RSL3诱导的结直肠癌细胞铁死亡
1
作者 孙硕 黄鑫 +5 位作者 李国东 张春云 卢泽梅 张伟伟 李泽彦 杨清竹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3-178,共6页
目的探讨结肠癌转移相关基因1(MACC1)对RAS选择性致死化合物3(RSL3)诱导的结直肠癌细胞铁死亡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体外培养结直肠癌细胞SW620,HCT116,LOVO及RKO细胞,Western blot实验检测细胞中MACC1表达;以SW620细胞为实验材料,MT... 目的探讨结肠癌转移相关基因1(MACC1)对RAS选择性致死化合物3(RSL3)诱导的结直肠癌细胞铁死亡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体外培养结直肠癌细胞SW620,HCT116,LOVO及RKO细胞,Western blot实验检测细胞中MACC1表达;以SW620细胞为实验材料,MTT法检测不同浓度(0、2.5、5、10、20、40μmol/L)铁死亡诱导剂RSL3以及不同浓度(0、5、10、20μmol/L)铁死亡抑制剂Fer-1对SW620细胞存活率的影响,分析单独使用10μmol/L RLS3以及10μmol/L RLS3和10μmol/LFer-1联合作用对SW620细胞存活率的影响,并检测干扰MACC1后不同浓度RSL3对SW620细胞存活率的影响;实时定量RT-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不同浓度RSL3(0、2.5、5、10μmol/L)对MACC1在mRNA和蛋白水平的影响,并检测干扰MACC1后GPX4在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流式细胞仪及激光共聚焦实验检测干扰MACC1后,SW620细胞中脂质过氧化Lipid ROS水平的变化。结果4种结直肠癌细胞中SW620细胞MACC1表达量最高;铁死亡诱导剂RSL3抑制SW620细胞的存活率,细胞存活率随RSL3浓度升高而降低,呈剂量依赖性;不同浓度的铁死亡抑制剂Fer-1对SW620细胞的存活率没有影响;与对照Ctrl组细胞存活率相比,单独使用RSL3细胞存活率降低了50%(P<0.01),而联合使用RSL3与Fer-1处理SW620细胞,细胞的存活率得到恢复(P>0.05);不同浓度的RSL3作用于SW620细胞后,细胞中MACC1基因在mRNA和蛋白水平被显著抑制(P<0.01),具有一定的药物浓度依赖性。siRNA干扰MACC1基因表达后,增强RSL3对SW620细胞毒作用,并抑制细胞中GPX4的表达(P<0.01),增加细胞中Lipid ROS水平(P<0.05)。结论MACC1通过调控GPX4影响RSL3诱导的结直肠癌细胞铁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S选择性致死化合物3 铁死亡 结肠癌转移相关基因1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期别卵巢上皮性癌组织中结肠癌转移相关基因1表达 被引量:5
2
作者 张瑞涛 任芳 史惠蓉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47-51,共5页
目的 研究结肠癌转移相关基因1(MACC1)在不同期别卵巢上皮性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产科2008年5月至2010年8月住院的卵巢上皮性癌患者52例,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这些患者... 目的 研究结肠癌转移相关基因1(MACC1)在不同期别卵巢上皮性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产科2008年5月至2010年8月住院的卵巢上皮性癌患者52例,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这些患者原发病灶组织样本中的MACC1 mRNA和蛋白表达,比较不同临床分期患者组织中的MACC1表达水平,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MACC1表达与卵巢癌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 MACC1 mRNA在Ⅰ~Ⅳ期卵巢癌样本中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72±0.01、0.75±0.01、0.78±0.01和0.81±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1.305,P=0.000);MACC1 蛋白在Ⅰ~Ⅳ期卵巢癌样本中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71±0.04、0.73±0.02、0.76±0.01和0.84±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5.142,P=0.000).截至2012年12月随访结束,Ⅲ~Ⅳ期中复发及死亡患者组织样本中MACC1蛋白的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病情稳定患者(0.85±0.03比0.74±0.05,F=72.324,P=0.000).相对于MACC1表达较低的Ⅰ~Ⅱ期患者,MACC1表达较高的Ⅲ~Ⅳ期患者的生存时间明显缩短(χ^2=29.804,P=0.000).结论 MACC1表达增加可能提示卵巢上皮性癌患者预后不良,MACC1可作为晚期卵巢上皮性癌的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癌转移相关基因1 卵巢上皮性癌 临床分期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肠癌转移相关因子-1、肝细胞生长因子和C-met信号通路在子宫内膜异位症中的表达 被引量:11
3
作者 骆婕 郭妹 +1 位作者 吴瑾柔 陶莹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924-927,共4页
目的探讨结肠癌转移相关因子-1(MACC1)及其参与调控的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和C-met受体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异位内膜组织的表达及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MACC1、HGF和C-met蛋白在40例子宫内膜异位症异位内膜、在位内... 目的探讨结肠癌转移相关因子-1(MACC1)及其参与调控的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和C-met受体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异位内膜组织的表达及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MACC1、HGF和C-met蛋白在40例子宫内膜异位症异位内膜、在位内膜及20例对照组内膜的表达情况,分析其在子宫内膜异位症中表达的相关性及与临床预后的关系。结果 MACC1、HGF和C-met蛋白在异位内膜分别为0.65±0.14、0.86±0.09、0.71±0.14;在位内膜的表达分别为0.34±0.12、0.43±0.08、0.42±0.05,两组表达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内膜(P <0.05);而其中异位内膜组织中的表达又高于在位内膜组织中的表达(P <0.05);且MACC1、HGF和C-met蛋白的表达呈正相关,具有统计学意义。将子宫内膜异位症按ASRM进行分期,分析MACC1、HGF和C-met蛋白在不同分期异位内膜及在位内膜组织中的表达,结果MACC1、HGF和C-met蛋白的表达在Ⅰ期与Ⅱ期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但Ⅲ期中表达较Ⅰ/Ⅱ期明显升高,Ⅳ期中的表达较Ⅲ期更高(P <0.05)。结论 MACC1、HGF和C-met可能协同参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及发展,且与疾病的临床预后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异位症 异位内膜 在位内膜 结肠癌转移相关因子-1 肝细胞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组学与人工智能在预测和诊断结直肠癌肝转移中的应用
4
作者 王立坤 郝琦 +6 位作者 金炜涵 董时正 武雪亮 胡晓峰 武亮 荀敬 马洪庆 《实用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070-1078,共9页
结直肠癌是全球癌症相关发病率和病死率的主要原因之一,肝转移显著影响患者的预后。传统的诊断方法,如影像学检查和生物标志物检测,往往缺乏足够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凸显了对更精确技术的需求。近年来,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 结直肠癌是全球癌症相关发病率和病死率的主要原因之一,肝转移显著影响患者的预后。传统的诊断方法,如影像学检查和生物标志物检测,往往缺乏足够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凸显了对更精确技术的需求。近年来,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和表观遗传学等技术的出现彻底改变了对结直肠癌生物学机制的理解。这些方法能够全面分析基因突变、基因表达、蛋白质变化和代谢重编程,所有这些因素均参与了转移过程的形成。本文围绕人工智能技术在分析复杂的多组学数据、提高诊断准确性以及协助个性化治疗策略方面的先进的能力,探讨了AI在多组学分析的数据质量、模型可解释性和临床转化方面的挑战,以及单细胞测序和空间组学等新兴技术结合大规模、多中心的研究进一步增强这些工具的临床应用的未来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癌转移 人工智能 基因组学 转录组学 蛋白质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呋喹替尼治疗相关心血管毒性发生率和风险的Meta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王笑林 李秋月 +2 位作者 周彦君 张金辉 梁涛 《中国全科医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3期2934-2940,共7页
背景38.4%的结直肠癌患者死于非癌症疾病,其中心血管疾病是最主要原因,占总死亡人数的20.3%。靶向治疗相关的心血管毒性并不少见,最突出的为高血压。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呋喹替尼治疗相关心血管毒性的发生率和风险。... 背景38.4%的结直肠癌患者死于非癌症疾病,其中心血管疾病是最主要原因,占总死亡人数的20.3%。靶向治疗相关的心血管毒性并不少见,最突出的为高血压。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呋喹替尼治疗相关心血管毒性的发生率和风险。方法系统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Web of Science、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数据库中有关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呋喹替尼治疗的单臂临床试验和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4年5月。由2名研究者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及质量评价,使用R 4.3.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8篇文献,涉及6项单臂临床试验、3项随机对照试验。Meta分析结果显示:全级别高血压和出血的发生率为35%(95%CI=0.25~0.45)和24%(95%CI=0.10~0.37)。在高级别事件中,高血压发生率为15%(95%CI=0.10~0.20),出血发生率为1%(95%CI=0~0.02),血栓栓塞发生率为3%(95%CI=0.02~0.05),心脏疾病发生率为1%(95%CI=0~0.02)。呋喹替尼与全级别、高级别高血压及全级别出血的风险增加相关,RR分别为3.93(95%CI=2.95~5.24)、12.33(95%CI=5.31~28.63)及1.84(95%CI=1.36~2.50),但与高级别的出血(RR=1.06,95%CI=0.35~3.23)、血栓栓塞事件(RR=3.35,95%CI=0.89~12.55)及心脏疾病(RR=0.62,95%CI=0.18~2.14)无关。结论呋喹替尼与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心血管毒性发生率和风险增加显著相关,但主要针对的是低级别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移肠癌 呋喹替尼 心血管毒性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钇^(90)微球在结直肠癌肝转移治疗中的应用
6
作者 朱晓阳 邵国良 《介入放射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5-120,共6页
肝脏是结直肠癌最常见的转移部位,治疗相对困难。目前钇^(90)微球选择性内放疗(selective internal radiotherapy,SIRT)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colorectal cancer liver metastasis,CRLM)在国内已进入临床应用。这种新型内放射治疗虽有其... 肝脏是结直肠癌最常见的转移部位,治疗相对困难。目前钇^(90)微球选择性内放疗(selective internal radiotherapy,SIRT)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colorectal cancer liver metastasis,CRLM)在国内已进入临床应用。这种新型内放射治疗虽有其技术难点,但与传统治疗相比也具有独特优势。其可有效控制肿瘤进展,并为暂时无法手术切除肿瘤患者增加未来残余肝体积(future liver remnant,FLR),从而达到R0切除或理想的放射消融创造条件。其联合一、二线化疗可改善肝转移瘤局部区域反应,为患者提供化疗间期。对于化疗失败且肿瘤不可切除患者,SIRT可更好地控制肿瘤进展、延长患者生存期。未来联合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也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该文主要就钇^(90)微球及其在CRLM中的应用和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钇^(90) 微球 肠癌转移 选择性内放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质金属蛋白酶19在结直肠癌及其肝转移中的作用与预后价值
7
作者 何泽平 徐军明 《实用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1987-1996,共10页
目的探究基质金属蛋白酶19(MMP-19)在结直肠癌(CRC)及肝转移(CRLM)中的功能及分子机制。方法整合并分析TCGA、GEO数据库中CRC及CRLM患者的转录组、单细胞数据与临床资料。通过RNA测序数据分析与MMP-19表达相关的生物学功能,并采用qRT-PC... 目的探究基质金属蛋白酶19(MMP-19)在结直肠癌(CRC)及肝转移(CRLM)中的功能及分子机制。方法整合并分析TCGA、GEO数据库中CRC及CRLM患者的转录组、单细胞数据与临床资料。通过RNA测序数据分析与MMP-19表达相关的生物学功能,并采用qRT-PCR、Western blot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MMP-19在原发灶与肝转移灶中的表达差异。此外,通过体外功能实验验证MMP-19对结直肠癌细胞增殖、侵袭及迁移的作用。结果MMP-19在CRC组织中呈高表达,且与CRC、CRLM患者的不良预后显著相关。测序结果及功能富集分析表明MMP-19参与上皮间质转化、氨基酸蛋白转运、细胞增殖、细胞外基质组织构成及MAPK信号通路等生物学功能。单细胞分析显示在CRC原发灶及肝转移灶中,MMP-19在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的表达高于正常组织。体外实验证实,MMP-19可增强结直肠癌细胞的增殖、侵袭及迁移能力。结论MMP-19可能通过诱导上皮间质转化及重塑免疫微环境,促进CRC的发生发展及增加术后复发及肝转移风险,有望成为CRC、CRLM诊断和治疗的新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质金属蛋白酶 肠癌 肠癌转移 上皮间质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过表达RGL1通过激活CDC42/RAC1复合体上调运动型黏着斑组装促进结直肠癌转移
8
作者 翁诺舟 谭彬 +3 位作者 曾文涛 古家宇 翁炼基 郑克鸿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31-1038,共8页
目的探究Ral鸟嘌呤核苷酸解离激活样因子1(RGL1)在转移性结直肠癌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分析GEO数据库中RGL1在结直肠癌转移性和非转移性中的表达差异。收集珠江医院2020年1月~2022年12月50例临床转移性与非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采用qPCR... 目的探究Ral鸟嘌呤核苷酸解离激活样因子1(RGL1)在转移性结直肠癌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分析GEO数据库中RGL1在结直肠癌转移性和非转移性中的表达差异。收集珠江医院2020年1月~2022年12月50例临床转移性与非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采用qPCR和免疫组化分析RGL1与结直肠癌转移的关系。体外构建稳定过表达和稳定干扰RGL1基因的细胞株,分别分组为:过表达对照组(veh)与过表达组(RGL1+),敲低对照组(shNC)与敲低组(shRGL1)。Western blotting实验验证过表达和干扰效率。Transwell实验体外验证细胞表型,明确RGL1对肿瘤细胞侵袭、迁移能力的影响。体内实验采用小鼠盲肠原位种植肝转移模型验证动物表型,明确RGL1对肿瘤转移的影响。细胞-基质黏附检测实验、免疫荧光实验验证RGL1与黏着斑形成的关系,免疫共沉淀实验探究RGL1与GTP酶活化的关系。结果与非转移性结直肠癌相比,RGL1在转移性结直肠癌中高表达(P<0.05)。与对照组相比,过表达RGL1细胞中该基因上调(P<0.05),细胞迁移、侵袭能力增强(P<0.05),小鼠出现结直肠癌肝转移;并且加速了结直肠癌细胞运动型黏着斑的组装(P<0.05),促进了运动型黏着斑的形成,上调CDC42/RAC1的活化态与RGL1的结合。结论RGL1在转移性结直肠癌中高表达,通过激活CDC42/RAC1复合体上调运动型黏着斑组装,从而促进结直肠癌转移。RGL1有望成为防治结直肠癌转移的新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GL1 转移肠癌 运动型黏着斑 CDC42 RAC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转移性结直肠癌细胞通过分泌KLF4诱导M2型巨噬细胞极化对结直肠癌免疫逃逸的影响
9
作者 尚靖 路畅 +4 位作者 侯阳波 袁沁 李炜 王海静 陈进宝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036-1042,共7页
目的探讨高转移性结直肠癌细胞HCT116诱导M2型巨噬细胞极化对结直肠癌免疫逃逸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将结直肠癌细胞条件培养基(CM)与佛波酯(PMA)诱导的M0型巨噬细胞共培养后,通过流式细胞术、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CR)和酶联免疫... 目的探讨高转移性结直肠癌细胞HCT116诱导M2型巨噬细胞极化对结直肠癌免疫逃逸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将结直肠癌细胞条件培养基(CM)与佛波酯(PMA)诱导的M0型巨噬细胞共培养后,通过流式细胞术、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CR)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观察M2型巨噬细胞极化状态;将CMM0、CMSW480-Mφ和CM_(HCT116-Mφ)与HCT116细胞共培养后,通过Western blot和qPCR检测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D-L1)的表达情况,同时将刺激后的HCT116细胞与人源T淋巴细胞共培养,检测HCT116细胞存活情况及上清液中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干扰素-γ(IFN-γ)水平;用Western blot、qPCR和ELISA检测SW480和HCT116细胞中Kruüppel样因子4(KLF4)表达差异;用KFL4抑制剂肯帕罗酮(Ken)预处理HCT116细胞后,将CM_(HCT116-Mφ)和CM_((HCT116+Ken)-Mφ)与M0型巨噬细胞共培养,通过流式细胞术、qPCR、ELISA实验观察M2型巨噬细胞极化状态。将CM_(HCT116-Mφ)和CM_((HCT116+Ken)-Mφ)与HCT116细胞共培养后,通过Western blot和qPCR检测PD-L1的表达情况。结果M0型巨噬细胞在CM刺激后,HCT116-Mφ细胞中CD11b+CD206+细胞比例更高,M2型巨噬细胞标志物白细胞介素(IL)-10及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表达更高;相比于CMSW480-Mφ组,CM_(HCT116-Mφ)组的PD-L1蛋白表达水平更高;与T淋巴细胞共培养后,CM_(HCT116-Mφ)组细胞存活最多,同时TNF-α和IFN-γ水平最低;加入Ken后,M2型巨噬细胞极化比例及标志物均降低。与CM_(HCT116-Mφ)组相比,CM_((HCT116+Ken)-Mφ)组HCT116细胞PD-L1表达下降。结论高转移性结直肠癌细胞通过分泌KLF4诱导M2型巨噬细胞极化促进结直肠癌细胞PD-L1表达,促进肿瘤免疫逃逸。该研究有望为提高临床免疫治疗效果提供潜在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移肠癌细胞 KLF4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 免疫逃逸 PD-L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波消融在潜在可切除的结直肠癌伴同时性多发肝转移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3
10
作者 韩磊 武雪亮 +5 位作者 郭飞 郗宇宁 常晓燕 张春泽 张剑锋 马鹏程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1-168,共8页
目的分析微波消融在初始评估为潜在可切除的结直肠癌伴同时性多发肝转移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0月1日至2020年10月1日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普通外科、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中西医肿瘤微创医学中心、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 目的分析微波消融在初始评估为潜在可切除的结直肠癌伴同时性多发肝转移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0月1日至2020年10月1日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普通外科、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中西医肿瘤微创医学中心、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外二科收治的潜在可切除的结直肠癌伴同时性多发肝转移患者,统计其一般资料、病理特征、治疗方式和临床疗效,根据治疗方式,分为转化治疗+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肝病灶切除组(手术切除组)和转化治疗+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肝病灶微波消融组(微波消融组),比较两组患者相关手术指标(手术时间、术后肛门首次排气时间、住院时间等)和术后并发症(吻合口狭窄、吻合口出血、切口感染等),同时进行生存期随访,包括总生存期和无疾病生存期,绘制生存曲线,分析两种治疗方式的临床疗效。结果共纳入潜在可切除的结直肠癌伴同时性多发肝转移患者198例,经FOLFOX或FOLFIRI方案行新辅助化疗成功后66例,其中,手术切除组30例,均达到了根治效果,微波消融组36例,共消融57个肿瘤;54个肿瘤在第1次消融后达到完全消融(94.74%),后经再次消融后均达到无疾病证据;微波消融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首次排气时间、进流质饮食时间、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均显著少于手术切除组(P均<0.001);微波消融组患者术后视觉模拟评分法疼痛评分显著低于手术切除组(P<0.001),切口感染(P=0.740)、吻合口漏(P=1.000)、吻合口狭窄(P=1.000)等并发症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总生存时间(P=0.191)和无疾病生存时间(P=0.934)两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初始评估为潜在可切除的结直肠癌伴同时性多发肝转移患者,经转化治疗后两组均安全、有效,且有着相似的生存结局,但微波消融组在术后恢复、经济及耐受性方面更具优势,建议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消融 潜在可切除 肠癌伴同时性多发肝转移 诊疗 生存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黄胶囊辅助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的疗效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11
作者 翁桢泓 罗玮 +5 位作者 李丽琳 孔庆豪 罗建华 谢应槟 蔡康余 陈筱婷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005-1010,共6页
目的探讨西黄胶囊辅助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12例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服用西黄胶囊将患者分为对照组(56例)和观察组(56例),对两组患者的疗效、生活质量改善情况、... 目的探讨西黄胶囊辅助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12例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服用西黄胶囊将患者分为对照组(56例)和观察组(56例),对两组患者的疗效、生活质量改善情况、毒副作用及免疫功能等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在疾病控制率(DCR)和生活质量改善率方面均显著超越对照组,而癌胚抗原(CEA)水平及骨髓抑制、肝肾功能损害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则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外周血CD4^(+)、CD8^(+)T细胞百分比、CD8^(+)/CD4^(+)T细胞及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白细胞介素2(IL-2)水平较治疗前均显著升高;亚组分析发现基线生存质量评分(KPS)≤80、CD8^(+)/CD4^(+)T细胞比值高及HMGB1含量高的患者在观察组中的客观缓解率(ORR)显著升高,而KPS≤80、CD8^(+)/CD4^(+)T细胞比值低及CEA、IL-2含量高的IVB期患者在观察组中具有更显著的DCR。结论西黄胶囊辅助治疗对晚期结直肠癌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有助于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化疗毒副作用,改善患者免疫功能状态,尤其是对于肿瘤负荷较大的患者获益更为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黄胶囊 转移肠癌 免疫功能 有效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ACC1激活HGF/c-MET通路促进结直肠癌侵袭迁移的机制研究
12
作者 熊漫 谭益冰 +3 位作者 杨明 孙晓宁 刘思德 宋阳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6-93,共8页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转移相关基因-1(metastasis-associated in colon cancer-1,MACC1)对结直肠癌增殖、侵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分析TCGA数据库中结直肠癌样本和癌旁样本中MACC1的表达及MACC1高低表达组患者的生存差异;将HCT116细胞分...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转移相关基因-1(metastasis-associated in colon cancer-1,MACC1)对结直肠癌增殖、侵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分析TCGA数据库中结直肠癌样本和癌旁样本中MACC1的表达及MACC1高低表达组患者的生存差异;将HCT116细胞分为Vector(不做任何处理组)、MACC1 OE组(转染pcDNA3.1-MACC1过表达质粒),si-NC组(转染siRNA阴性对照)、si-MACC1组(转染MACC1 siRNA);MTT实验检测细胞活力;EDU和细胞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增殖;划痕及侵袭实验分别检测细胞的迁移和侵袭情况;RT-qPCR检测肝细胞生长因子受体(cellular-mesenchymal to epithelial transition factor, c-MET)的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ting检测MACC1、c-MET的蛋白表达情况。将转染MACC1 OE的结直肠癌细胞HCT116接种至裸鼠皮下建立肿瘤模型,测量肿瘤体积及质量。结果 结直肠癌组织及结直肠细胞株中MACC1表达升高(P<0.05)。MACC1高表达组的患者总生存期低于MACC1低表达组(P=0.003)。MACC1过表达可提高HCT116细胞活力(F=86.070,P<0.001)。与si-NC组相比,si-MACC1组的HCT116细胞增殖能力、迁移、侵袭及克隆形成能力降低(P<0.01)。MACC1与c-MET蛋白的表达呈正相关(r=0.802,P=0.002)。过表达MACC1可提高c-MET的表达(t=13.532,P<0.001),而干扰MACC1可降低c-MET的表达(t=14.626,P<0.001);荧光素酶报告实验表明,MACC1可激活c-MET转录。MACC1过表达可提高裸鼠肿瘤体积及质量(P<0.01)。结论 MACC1可通过激活肝细胞生长因子(hepatocyte growth factor, HGF)/c-MET通路促进结直肠癌的侵袭和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癌 肠癌转移相关基因-1(MACC1) 肝细胞生长因子(HGF) 肝细胞生长因子受体(c-MET) 侵袭 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D-1/PD-L1抑制剂在转移性结直肠癌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3
作者 徐思蕾 莫文慧 +6 位作者 何霞 白妞妞 袁梦莹 李志敏 白义凤 张娇 刘浩 《医药导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251-1258,共8页
结直肠癌是目前全球常见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由于早期结直肠癌具有症状隐匿的特点,多数患者初诊时已发展为中晚期。对于IV期的转移性结直肠癌(mCRC),手术辅以放化疗治疗mCRC患者的5年生存率较低。随着近年来... 结直肠癌是目前全球常见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由于早期结直肠癌具有症状隐匿的特点,多数患者初诊时已发展为中晚期。对于IV期的转移性结直肠癌(mCRC),手术辅以放化疗治疗mCRC患者的5年生存率较低。随着近年来免疫学的发展,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D-L1)抑制剂已在多种恶性肿瘤的治疗中取得突破性进展,能提高部分mCRC患者尤其是错配修复缺陷/微卫星高度不稳定型患者的疗效,并获得指南的推荐;但对于临床上占比达90%以上的错配修复完整/微卫星稳定型mCRC患者,应用PD-1/PD-L1抑制剂治疗效果差,但也有不同临床研究报道了部分该类型的mCRC能获得一定的受益。该文围绕PD-1/PD-L1抑制剂的抗肿瘤机制以及不同类型mCRC患者的PD-1/PD-L1抑制剂临床应用进展和研究现状作一综述,探究PD-1/PD-L1抑制剂联合治疗的可行性,以期为错配修复完整/微卫星稳定型患者获益和优化PD-1/PD-L1抑制剂在mCRC治疗中的用药方案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D-1/PD-L1抑制剂 转移肠癌 抗肿瘤机制 合理用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肠道菌群探讨艾灸“足三里”“肝俞”穴抑制裸鼠结肠癌细胞肝转移机制
14
作者 宋亚芳 张晓梅 +3 位作者 蒋诗媛 庄艺 王宇航 孙建华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3118-3126,共9页
目的通过观察艾灸“足三里”、“肝俞”穴对抑制裸鼠结肠癌细胞肝转移肠道菌群的影响,探讨艾灸抑制结肠癌肝转移的潜在机制。方法运用脾脏注射法接种HCT116-GFP结肠癌细胞。将60只SPF级BALB/c雄性裸鼠分为4组:模型对照组、预防组、艾灸... 目的通过观察艾灸“足三里”、“肝俞”穴对抑制裸鼠结肠癌细胞肝转移肠道菌群的影响,探讨艾灸抑制结肠癌肝转移的潜在机制。方法运用脾脏注射法接种HCT116-GFP结肠癌细胞。将60只SPF级BALB/c雄性裸鼠分为4组:模型对照组、预防组、艾灸组、预防+艾灸组。穴位选用双侧“肝俞”和“足三里”穴,每天1次,每次10 min。计算各组间成瘤率及肝转移率、转移灶数目,运用16S rRNA法检测肠道菌群多样性变化。结果艾灸可显著降低肝转移率,减少转移灶数目。与模型对照组相比,预防组罗伊氏乳杆菌、Robinsoniella_peoriensis显著降低(P<0.05);艾灸组乳酸杆菌显著降低,耳蜗形梭菌、丹毒丝菌属-多枝梭菌显著升高(P<0.01);预防+艾灸组乳酸杆菌显著降低,丹毒丝菌属-多枝梭菌、嗜黏蛋白阿克曼菌、耳蜗形梭菌显著升高(P<0.05)。LEfSe差异分析显示预防组以粪芽孢菌属改变为主;艾灸组以Muribaculaceae、丹毒丝菌为标志;预防+艾灸组以疣微菌门、嗜黏蛋白阿克曼菌、丹毒丝菌为标志。结论艾灸“足三里”“肝俞”穴可抑制裸鼠结肠癌细胞肝转移,尤其给予5周的造模前后艾灸干预,抑制肝转移效果最好,其机制可能与调节肠道微生物群失衡状态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灸 经脾注射法 肠癌转移 肠道菌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像组学与深度学习在结直肠癌肝转移早期预测及疗效评估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卓府 叶兆祥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6-40,共5页
基于影像组学的结直肠癌肝转移(colorectal cancer liver metastases,CCLM)早期预测及疗效评估,对于CCLM患者的个体化管理与治疗方式选择具有重要意义。以卷积神经网络为基础的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DL)具有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 基于影像组学的结直肠癌肝转移(colorectal cancer liver metastases,CCLM)早期预测及疗效评估,对于CCLM患者的个体化管理与治疗方式选择具有重要意义。以卷积神经网络为基础的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DL)具有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参与度高、可重复性强、性能可靠等优势,提高了模型的预测效能,应用前景值得期待。随着多模态融合模型、多中心大样本数据库的逐步构建,影像组学和DL将在CCLM管理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本综述介绍了影像组学及DL的主要步骤,总结归纳其在CCLM早期状态预测及不同治疗方式疗效评估的应用价值,并展望其在CCLM临床管理中的深入应用潜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像组学 深度学习 肠癌转移 早期预测 疗效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RAF V600E型转移性结直肠癌治疗进展
16
作者 孟令桦 潘利华 +2 位作者 李瑞东 孙力军(综述) 叶书成(审校)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09-213,共5页
转移性结直肠癌(metastatic colorectal cancer,mCRC)患者中约8%~15%存在BRAF基因突变,V600E是BRAF最常见的突变形式。BRAF V600E突变型的mCRC患者预后差,初始标准化疗效果不佳,强烈治疗的效果有限,并且在初始治疗失败后,后续治疗疗效甚... 转移性结直肠癌(metastatic colorectal cancer,mCRC)患者中约8%~15%存在BRAF基因突变,V600E是BRAF最常见的突变形式。BRAF V600E突变型的mCRC患者预后差,初始标准化疗效果不佳,强烈治疗的效果有限,并且在初始治疗失败后,后续治疗疗效甚微,疾病进展迅速,患者总生存期短,这类患者治疗现状不容乐观。因此,应寻找对于BRAF V600E突变型mCRC患者的更为有效治疗方案。本文将详细介绍BRAF V600E突变与mCRC患者预后及疗效预测方面的相关研究及治疗进展,以期为延长患者生存期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移肠癌 BRAF V600E 一线治疗 分子靶向治疗 免疫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肿瘤临床》文章推荐:影像组学与深度学习在结直肠癌肝转移早期预测及疗效评估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7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5-105,共1页
基于影像组学的结直肠癌肝转移(CCLM)早期预测及疗效评估,对于CCLM患者的个体化管理与治疗方式选择具有重要意义。以卷积神经网络为基础的深度学习(DL)具有人工智能(AI)参与度高、可重复性强、性能可靠等优势,提高了模型的预测效能,应... 基于影像组学的结直肠癌肝转移(CCLM)早期预测及疗效评估,对于CCLM患者的个体化管理与治疗方式选择具有重要意义。以卷积神经网络为基础的深度学习(DL)具有人工智能(AI)参与度高、可重复性强、性能可靠等优势,提高了模型的预测效能,应用前景值得期待。随着多模态融合模型、多中心大样本数据库的逐步构建,影像组学和DL将在CCLM管理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癌转移 影像组学 疗效评估 卷积神经网络 深度学习 个体化管理 早期预测 多模态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移性结直肠癌中HER-2不同分类标准的判读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洋 宋燕燕 +3 位作者 郭玉虹 刘岩雪 魏婷 孙燕 《中国肿瘤临床》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4期1255-1260,共6页
目的:在抗体偶联药物(antibody drug conjugate,ADC)逐渐兴起的背景下,基于Hofmann标准与HERACLES标准,评估转移性结直肠癌(metastatic colorectal cancer,mCRC)中HER-2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收集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天津医... 目的:在抗体偶联药物(antibody drug conjugate,ADC)逐渐兴起的背景下,基于Hofmann标准与HERACLES标准,评估转移性结直肠癌(metastatic colorectal cancer,mCRC)中HER-2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收集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经明确病理诊断的mCRC患者的转移灶(105例)及对应原发灶组织(70例),应用两种标准对HER-2进行三分类(HER-20、HER-2低表达和HER-2阳性)评估,比较两种标准的一致性及配对转移灶与原发灶的一致性,并分析HER-2表达与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结果:基于两种标准,mCRC转移灶中HER-2阳性率均为3.8%(4/105),原发灶中的HER-2阳性率分别为7.1%(5/70)和5.7%(4/70)。不论原发灶还是转移灶,Hofmann标准对HER-2低表达患者的检出率均高于HERACLES标准(28.6%vs.25.7%;20.0%vs.11.4%)。两种标准评估HER-2表达的一致性较好(kappa=0.828)。不论基于何种评价标准,原发灶和转移灶中HER-2表达存在差异性(差异率28.6%)。结论:本研究发现m CRC中HER-2阳性及HER-2低表达在转移灶与原发灶之间均存在差异性,建议临床可以同时检测以提高检出率。Hofmann标准对HER-2低表达患者检出率高于HERACLES标准,鉴于目前对于CRC中HER-2表达尚无统一判读标准,ADC药物的临床疗效与不同判读标准下HER-2表达的关系还需要进一步大样本、多中心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R-2低表达 转移肠癌 Hofmann标准 HERACLES标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妥昔单抗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19
作者 许建江 刘涛 +2 位作者 王旭 马明礼 姜雷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1期1120-1124,共5页
西妥昔单抗是一种针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的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y,mAb),应用于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metastatic colorectal cancer,mCRC)。然而,大多数接受西妥昔单抗治疗的患者会因出... 西妥昔单抗是一种针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的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y,mAb),应用于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metastatic colorectal cancer,mCRC)。然而,大多数接受西妥昔单抗治疗的患者会因出现继发性耐药而导致疾病进展,耐药是西妥昔单抗治疗中面临的严峻挑战。西妥昔单抗的耐药机制不仅与RAS/RAF/PIK3CA基因突变相关,还与PI3K/AKT/mTOR、Wnt/β-catenin、c-MET/HGF以及RAS-MAPK等信号通路的异常激活密切相关。此外,HER2和MET扩增、微卫星不稳定、肿瘤代谢的改变及肿瘤微环境的变化等因素也可能导致患者对西妥昔单抗产生耐药。本文就西妥昔单抗治疗mCRC过程中耐药的潜在分子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克服西妥昔单抗耐药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移肠癌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西妥昔单抗 耐药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直肠癌中MACC1的表达及与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 被引量:8
20
作者 邱丽浈 吴共发 +3 位作者 刘钰君 黄绮亭 曾宇婷 李海刚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1期3577-3580,共4页
目的研究结肠癌转移相关基因-1(MACC1)在结直肠癌(CRC)中的表达及与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方法免疫组化检测MACC1在77例CRC及其癌旁正常黏膜组织中的表达,免疫细胞化学检测不同转移潜能CRC细胞株的MACC1表达。结果 MACC1在CRC的阳性率为7... 目的研究结肠癌转移相关基因-1(MACC1)在结直肠癌(CRC)中的表达及与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方法免疫组化检测MACC1在77例CRC及其癌旁正常黏膜组织中的表达,免疫细胞化学检测不同转移潜能CRC细胞株的MACC1表达。结果 MACC1在CRC的阳性率为76.62%,显著高于癌旁黏膜的11.69%(χ2=65.83,P=0.00)。对无淋巴结和有淋巴结转移行单因素分析,分化程度、肿瘤大小、浸润深度、MACC1表达、神经侵犯和临床分期与淋巴结转移有关(P <0.05)。Logistic回归分析示MACC1表达、神经侵犯、浸润深度和临床分期是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 <0.05)。免疫细胞化学示MACC1在高淋巴结转移潜能的SW620中高表达,在低淋巴结转移潜能的SW480中低表达。结论 MACC1的异常高表达参与了CRC的恶性进展,是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癌 结肠癌转移相关基因-1 淋巴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