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OM/DSS诱导建立结肠炎-癌转化大鼠模型的组织学评价及肠道菌群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魏秀楠 孙大娟 +3 位作者 梁峻尉 刘佳卉 李公义 迟莉丽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369-1378,共10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建立一种表征炎症性肠病炎-癌转化的大鼠模型,并探讨其肠道菌群特征。方法将成年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及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fate sodium,DSS)不同干预周期的模型组(M1、M2、M3组)。模型组大鼠均采用单次腹... 目的本研究旨在建立一种表征炎症性肠病炎-癌转化的大鼠模型,并探讨其肠道菌群特征。方法将成年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及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fate sodium,DSS)不同干预周期的模型组(M1、M2、M3组)。模型组大鼠均采用单次腹腔注射氧化偶氮甲烷(azoxymethane,AOM)联合自由饮用3个周期DSS的方法诱导结肠炎-癌转化,期间记录疾病活动指数(disease active index,DAI)评分,于DSS第1、2、3周期结束时分别处死M1、M2、M3组大鼠,留取脾、结肠组织及结肠内容物。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等方法对各组大鼠结肠组织学损伤及癌变情况进行评估,并采用16S rRNA测序技术分析其肠道菌群的特征性改变。结果AOM/DSS造模导致了显著的DAI评分上升、结肠缩短及脾指数升高。从M1组到M3组,肠黏膜屏障逐渐破坏,病理评分逐渐升高,依次出现了异常隐窝灶、息肉、低级别上皮内瘤变、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和黏膜内癌,同时,该病理演变过程表现出与人体炎症性肠病癌变相似的特征。在16S rRNA测序中,采用Wilcoxon和ALDEx2两种差异丰度检验工具筛选得到以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单球菌属(Monoglobus)为代表的菌群丰度变化可能参与了结肠炎-癌转化的进展,并观察到差异菌群的功能主要富集到了脂质代谢、碳水化合物代谢等代谢途径。结论AOM/DSS诱导建立的大鼠模型能较贴切地动态模拟结肠炎-癌转化的病理特点,同时伴随着特定肠道菌群丰度的改变,可能与菌群介导的代谢途径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炎相关性结直肠 结肠炎-癌转化 组织病理学 16S rRNA测序 肠道菌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