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全身炎症反应指数对早期结直肠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非治愈性切除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1
1
作者 朱吉玥 张波 +1 位作者 李亚茹 黄留业 《实用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16-723,共8页
目的探讨全身炎症反应指数(systemic inflammation response index,SIRI)对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早期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时发生非治愈性切除的预测价值,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方... 目的探讨全身炎症反应指数(systemic inflammation response index,SIRI)对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早期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时发生非治愈性切除的预测价值,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1月至2024年8月期间收住院且行ESD治疗的235例早期CRC患者的相关资料,绘制ROC曲线分析SIRI等炎性指标对ESD术后非治愈性切除的预测价值,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非治愈性切除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所得危险因素构建预测模型,并对模型进行内部验证。结果入组患者中非治愈性切除的发生率为26.38%(62/235),炎性指标SIRI、全身免疫炎症指数(SII)对早期CRC患者RSD术后的非治愈性切除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其中SIRI(AUC=0.704)的预测价值更高,年龄、家族史、癌胚抗原(CEA)、SIRI、SII是影响非治愈性切除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基于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选取年龄、家族史、CEA、SIRI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C-index为0.741(0.675~0.806),应用Bootstrap法检验预测模型,决策曲线提示模型的预测价值良好。结论SIRI相对于SII在预测早期CRC患者ESD术后的非治愈性切除中具有更高的价值,年龄、家族史、CEA、SIRI、SII是影响ESD术后非治愈性切除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上述危险因素中年龄、家族史、CEA、SIRI构建的列线图预测模型能有效预测ESD术后非治愈性切除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身炎症反应指数 早期直肠 内镜黏膜下剥离 非治愈性切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结直肠腺瘤切除术后复发相关性的回顾性队列研究
2
作者 尹志豪 孟灵梅 +2 位作者 薛艳 宋志强 周丽雅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457-463,共7页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感染对结直肠腺瘤(colorectal adenoma,CRA)切除术后复发的影响,并探讨其他复发预后因素。方法本项单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05年1月~2022年10月同时接受结肠镜检查、息肉切除及胃...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感染对结直肠腺瘤(colorectal adenoma,CRA)切除术后复发的影响,并探讨其他复发预后因素。方法本项单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05年1月~2022年10月同时接受结肠镜检查、息肉切除及胃镜检查的808例CRA患者。根据H.pylori感染状态分为3组:持续阴性组(A组,n=626),阳性转阴组(B组,n=141),持续阳性组(C组,n=41)。评估各组复发及高危CRA/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发生情况,分析复发的预后因素。结果中位随访1.6(1.1,2.4)年,复发率56.4%(456/808),包括高危CRA/CRC 124例(15.3%)[其中CRC 5例(0.6%)],低危CRA 332例(41.1%)。3组复发率分别为55.4%(347/626)、60.3%(85/141)和58.5%(24/41),差异无显著性(log-rankχ2=0.525,P=0.769)。3组高危CRA/CRC复发率分别为14.9%(93/626)、17.7%(25/141)和14.6%(6/41),3组间差异同样无显著性(log-rankχ2=0.340,P=0.844)。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增长(HR=1.011,95%CI:1.002~1.021,P=0.020)和基线高危CRA(HR=1.428,95%CI:1.183~1.724,P<0.001)是复发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本研究未观察到H.pylori感染与CRA切除术后复发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年龄增长和基线高危CRA是复发的预后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直肠腺瘤 息肉切除 复发 预后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直肠息肉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后迟发性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6
3
作者 杨美华 庞利 +2 位作者 李慧 马又嘉 袁顺琼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8年第6期182-184,共3页
目的探讨结直肠息肉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后迟发性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结直肠息肉患者573例为研究对象,均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观察术后迟发性出血发生情况,按照是否发生迟发性出血分为出血组(26例)... 目的探讨结直肠息肉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后迟发性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结直肠息肉患者573例为研究对象,均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观察术后迟发性出血发生情况,按照是否发生迟发性出血分为出血组(26例)和未出血组(547例)。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迟发性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的573例结直肠息肉患者发生术后迟发性出血26例,发生率为4.54%。两组患者性别、术前服用阿司匹林/华法林/氯吡格雷例数、血红蛋白水平、吸烟例数、息肉数量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_均>0.05);出血组中年龄≥50岁、合并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术中出血、追加镇静药物、息肉直径≥0.9 cm的患者均显著多于未出血组(P_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50岁、合并高血压、术中出血、追加镇静药物为影响结直肠息肉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后迟发性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结直肠息肉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后迟发性出血受多种因素影响,为预防其发生,应做好相应的预防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息肉 内镜下黏膜切除 迟发性出血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直肠息肉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后迟发出血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47
4
作者 罗哲 浦江 +6 位作者 王晓辉 王少鑫 于兰 闫志辉 王巍 李辉 崔立红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769-773,共5页
目的分析结直肠息肉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后迟发出血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为预防术后出血提供指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8年5月于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消化内科住院行大肠息肉EMR治疗的922例患者的病例资料,按照术后... 目的分析结直肠息肉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后迟发出血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为预防术后出血提供指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8年5月于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消化内科住院行大肠息肉EMR治疗的922例患者的病例资料,按照术后是否出血分为出血组(n=37)和未出血组(n=885)。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合并疾病、经EMR切除的息肉情况、EMR操作情况等进行比较;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EMR治疗后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出血组长期吸烟的患者比例(37.8%)明显高于未出血组(18.8%,P<0.05),而合并高血压病、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慢性肝肾疾病的比例与未出血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组中息肉分布于多个肠段的患者比例(35.1%)高于未出血组(18.2%,P<0.05),且切除数量[(1.81±1.08)枚]、最大基底直径[(0.95±0.35)cm]、基底直径[(0.83±0.31) cm]均明显高于未出血组[(1.43±0.85)枚、(0.76±0.27) cm、(0.71±0.23) cm,P<0.05]。出血组钛夹放置稀疏、创面覆盖不全、倒伏的比例(40.5%、43.2%、48.7%)均明显高于未出血组(11.2%、10.1%、22.3%,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长期吸烟、息肉最大基底直径大以及钛夹放置稀疏、覆盖不全、倒伏是EMR治疗后迟发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长期吸烟、息肉基底直径大、钛夹封闭不佳的患者在EMR治疗后易发生出血。术后以钛夹对创面进行高质量的封闭是预防迟发出血的重要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息肉 内镜下黏膜切除 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直肠息肉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后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41
5
作者 李培培 王宇晴 +2 位作者 倪永 沙林玉 于莲珍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60-364,374,共6页
目的:消化道出血是结直肠息肉切除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本研究探讨结直肠息肉内镜下黏膜切除(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术后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11例结直肠息肉EMR术后出血的患者和176例未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 目的:消化道出血是结直肠息肉切除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本研究探讨结直肠息肉内镜下黏膜切除(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术后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11例结直肠息肉EMR术后出血的患者和176例未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共有5个变量对结直肠息肉EMR术后出血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男性(P=0.008)、息肉数目(≥3枚)(P=0.001)、息肉直径(≥10 mm)(P <0.001)、息肉分布部位(右半结肠)(P=0.036)、抗栓药的使用(P=0.015)。对上述5个变量及高血压(P <0.1)、病理类型(腺瘤)(P <0.1)进行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其中男性、息肉直径(≥10 mm)、息肉数目(≥3枚)为结直肠息肉EMR术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 <0.05)。结论:男性、息肉直径(≥10 mm)、息肉数目(≥3枚)为EMR息肉切除术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上应多加注意,以预防术后出血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下黏膜切除 息肉切除 出血 直肠息肉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结直肠肿瘤 被引量:16
6
作者 汪芳裕 朱人敏 +3 位作者 刘炯 张晓华 许文安 金鑫鑫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469-471,共3页
目的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早期大肠癌及癌前病变,探讨病变大体分型和表面形态与病理组织学分型之间的关系.方法 2002年12月~2004年12月共完成结直肠肿瘤EMR手术58例(其中男性49例,女性9例,平均年龄65.8岁),共计70个病变,对切除... 目的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早期大肠癌及癌前病变,探讨病变大体分型和表面形态与病理组织学分型之间的关系.方法 2002年12月~2004年12月共完成结直肠肿瘤EMR手术58例(其中男性49例,女性9例,平均年龄65.8岁),共计70个病变,对切除标本进行常规病理组织学观察.术后内镜随访1~23个月.结果 70个病灶均为完全切除,除3例发生可控制出血外,未发生其他与手术相关的并发症.病理报告:3个病灶为早期癌,53个为腺瘤伴1~3级异型增生,其余14个均为炎性增生.随访期间所有病例均无复发.结论 EMR可作为治疗黏膜层及黏膜下浅层早期大肠癌或癌前病变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下黏膜切除 直肠肿瘤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和黏膜剥离术治疗结直肠隆起性病变的对照研究 被引量:14
7
作者 徐莹 蒯榕 +4 位作者 李吉 杨大明 周锋利 金云菲 彭海霞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105-1108,共4页
目的评估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结直肠隆起性病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分析影响EMR治疗后局部复发的危险因素,以改善EMR及ESD治疗的适应证。方法回顾性总结427例(606枚)EMR治疗和70例(80枚)ESD治疗结直肠隆... 目的评估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结直肠隆起性病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分析影响EMR治疗后局部复发的危险因素,以改善EMR及ESD治疗的适应证。方法回顾性总结427例(606枚)EMR治疗和70例(80枚)ESD治疗结直肠隆起性病变患者的临床及手术资料,并分析获得随访的145例EMR和30例ESD患者的临床及手术资料。比较2组在手术并发症、局部复发率方面的差异,分析EMR组中局部复发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ESD组中手术并发症为7.14%(5/70),EMR组为2.58%(11/427),2组在穿孔、大出血等并发症上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6);EMR组的局部复发率为22.76%(33/145),明显高于ESD组3.33%(1/30)(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结直肠非单发病灶为EMR术后发生局部复发的危险因素。结论虽然ESD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高于EMR,但可更完整地切除病灶,术后局部复发率也更低;对于存在结直肠多发病灶的患者,EMR治疗后需密切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下黏膜切除 内镜下黏膜剥离 直肠隆起性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结肠切除回肠直肠肌鞘内拖出术治疗结肠多发性息肉病21例 被引量:2
8
作者 孙嵩洛 任学群 周忠勇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303-304,共2页
关键词 切除 直肠粘膜切除 回肠造瘘 肠多发性息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的非整块切除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7
9
作者 张渝昕 刘珣 +1 位作者 顾芳 丁士刚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885-890,共6页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结直肠肿瘤发生非整块切除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1年1月~2022年12月结直肠ESD临床病理资料,经病理证实为腺瘤、锯齿状病变、早期结肠癌共1251例患者1312个...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结直肠肿瘤发生非整块切除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1年1月~2022年12月结直肠ESD临床病理资料,经病理证实为腺瘤、锯齿状病变、早期结肠癌共1251例患者1312个病变,比较整块切除组与非整块切除组的临床病理特征,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ESD非整块切除的影响因素。结果1312个病变长径(25.8±16.3)mm。腺瘤728个(55.5%),锯齿状病变193个(14.7%),腺癌391个(29.8%)。1306个病变完成ESD治疗,因穿孔或操作困难中止切除6个。病变整块切除率89.5%(1174/1312),完全切除率73.8%(968/1312),治愈性切除率70.6%(926/1312)。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病变长径≥40 mm(OR=6.329,95%CI:4.278~9.384,P<0.001)、抬举征阴性(OR=2.384,95%CI:1.424~3.903,P=0.005)、瘢痕部位病变(OR=2.997,95%CI:1.310~6.484,P=0.023)、隆起型(OR=8.458,95%CI:2.678~40.453,P=0.008)、侧向发育型(OR=5.898,95%CI:1.917~27.796,P=0.025)、混合ESD切除(OR=10.162,95%CI:5.705~19.692,P<0.001)是ESD治疗早期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非整块切除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病变长径≥40 mm、抬举征阴性、瘢痕部位病变、隆起型病变、侧向发育型病变、混合ESD切除是ESD非整块切除结直肠肿瘤的独立影响因素,术前应进行严格评估,提高ESD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黏膜下剥离 早期直肠 腺瘤 有效性 完全切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直肠不同部位1~3cm大小息肉内镜下切除不同术式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10
10
作者 沈颖筱 凌鑫 +3 位作者 杨柳 周春晓 张金坤 余强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11-114,共4页
目的:评价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与环周预切开的内镜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 with circumferential incision,EMR-CI)在结直肠早期病变中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纳入我院2013年7月—2... 目的:评价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与环周预切开的内镜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 with circumferential incision,EMR-CI)在结直肠早期病变中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纳入我院2013年7月—2017年8月收治的结直肠早期病变患者91例,根据息肉部位及治疗方式分为结肠息肉ESD组、结肠息肉EMR-CI组、直肠息肉ESD组、直肠息肉EMR-CI组,共4组。比较不同治疗组的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复发率,评估临床疗效及手术安全性。结果:结肠息肉ESD组与EMR-CI组比较,操作时间明显延长[(77.93±56.78)min vs.(57.79±34.04)min,P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在直肠中,操作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1.07±44.08)min vs.(47.86±23.07)min,P> 0.05]。结肠和直肠两类息肉在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息肉复发率上均无显著差异。结论:在结肠1~3 cm的息肉可以优先选择行EMR-CI手术。但是ESD可能仍是>3.0 cm大小的结直肠息肉的首选方法,而当进行ESD操作困难时,EMR-CI可作为二线治疗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息肉 内镜黏膜下剥离 环周预切开的内镜黏膜切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肠镜辅助下结直肠息肉切除术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术后疼痛、胃肠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8
11
作者 柴晓霞 张秋丽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S02期181-183,共3页
目的观察结肠镜辅助下结直肠息肉切除的临床效果。方法90例结直肠息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采用结肠镜下结直肠息肉切除治疗,观察组采用盐酸达克罗宁局部喷洒联合结肠镜辅助下结肠息肉切除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术后... 目的观察结肠镜辅助下结直肠息肉切除的临床效果。方法90例结直肠息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采用结肠镜下结直肠息肉切除治疗,观察组采用盐酸达克罗宁局部喷洒联合结肠镜辅助下结肠息肉切除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术后并发症、疼痛及胃肠功能。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1.11%,71.11%,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6.67%,24.44%,P<0.05)。两组术后疼痛程度均呈明显下降趋势,术后第4天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同组术后第1天(P<0.05)。两组同时间段内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首次肛门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均早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盐酸达克罗宁局部喷洒联合结肠镜辅助下结肠息肉切除,临床效果优于结肠镜下结直肠息肉切除,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疼痛改善明显,胃肠功能恢复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镜 直肠息肉切除 疼痛 胃肠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横结肠息肉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后迟发性肠穿孔保守治疗成功一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14
12
作者 曹远 石益海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9期3689-3691,共3页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现已广泛应用于消化道黏膜表浅病变的治疗。电凝综合征和迟发性肠穿孔作为内镜下治疗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两者早期临床表现相似,但治疗方法和预后存在较大差异,迟发性肠穿孔保守治疗效果欠...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现已广泛应用于消化道黏膜表浅病变的治疗。电凝综合征和迟发性肠穿孔作为内镜下治疗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两者早期临床表现相似,但治疗方法和预后存在较大差异,迟发性肠穿孔保守治疗效果欠佳。本文报道1例横结肠息肉患者行EMR后发生迟发性肠穿孔,经抗感染、腹腔穿刺及引流等保守治疗后,患者恢复良好,为迟发性肠穿孔保守治疗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息肉 内镜下黏膜切除 肠穿孔 电凝综合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圈套器冷切除术与热切除术在治疗结直肠小息肉安全性与有效性的回顾性对比研究 被引量:22
13
作者 何金龙 陈磊 +5 位作者 陈静 冯晓峰 陈瑶 段丽霞 房殿春 吉清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3期2429-2434,共6页
目的评价内镜下圈套器冷切除术(cold snare polypectomy,CSP)与热切除术(hot snare polypectomy,HSP)治疗结直肠小息肉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收集2020年1月1日到2021年8月31日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3750例行结直肠小息肉内镜... 目的评价内镜下圈套器冷切除术(cold snare polypectomy,CSP)与热切除术(hot snare polypectomy,HSP)治疗结直肠小息肉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收集2020年1月1日到2021年8月31日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3750例行结直肠小息肉内镜下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CSP组1796例,HSP组1954例。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及钛夹使用数量、使用率、完整切除率、标本回收率、迟发性出血发生率、穿孔率、腹部不适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年龄、性别、BMI、息肉数量、大小、部位、形态、病理类型)和合并基础疾病(高血压、糖尿病)分布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SP组钛夹使用率及平均使用数量均显著低于HSP组[11.19%vs 19.55%,P<0.001;(0.16±0.49)vs(0.27±0.63)枚,P<0.001];CSP组完整切除率与HSP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3.99%vs 95.04%,P=0.158);CSP组标本回收率优于HSP组(99.55%vs 98.26%,P<0.001);CSP组迟发性出血发生率明显低于HSP组(0.06%vs 0.46%,P=0.037);CSP组未发生穿孔,HSP组发生1例(0.05%),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21);CSP组腹部不适发生率明显低于HSP组(4.18%vs 9.31%,P<0.001)。结论CSP在治疗结直肠小息肉中与HSP相比,钛夹使用率及平均使用数量更低,标本回收率更高,且并发症发生率更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息肉 切除 切除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透明帽辅助黏膜切除术治疗直肠巨大广基息肉 被引量:2
14
作者 俞春波 施月芳 +4 位作者 李东 严卫忠 宋伟平 汤兰顺 郭晓雷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11年第7期655-656,共2页
随着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已广泛用于切除消化道广基型病灶,操作技术简单,并发症少,疗效满意。EMR方法很多,其中透明帽辅助黏膜切除法(Cap.EMR)是借助于负压吸引,将病灶... 随着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已广泛用于切除消化道广基型病灶,操作技术简单,并发症少,疗效满意。EMR方法很多,其中透明帽辅助黏膜切除法(Cap.EMR)是借助于负压吸引,将病灶吸入透明帽内再进行切除的一种方法。对于直径〈1.5cm广基型病灶可以一次完整切除;直径〉2.0cm的病灶,往往通过分次切除的方法来进行^(1,2),但不能获得完整的病理学诊断资料,肿瘤局部残留和复发的概率也大为增加。我们对此加以改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下黏膜切除 透明帽 广基息肉 直肠 治疗 改良 内镜技 操作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肿瘤部位及临床病理特征对不同TNM分期行结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术患者预后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43
15
作者 韩晶 王贵英 +5 位作者 张难 张雪 张安度 周欣亮 冯莉 王俊艳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8期2275-2283,共9页
背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证实,晚期结直肠癌的肿瘤部位、临床病理特征影响患者的预后及靶向药物的治疗疗效。但是对于已行结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术的患者,不同肿瘤部位是否对其预后产生不同影响,尚未有明确定论。目的探讨不同TNM分期... 背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证实,晚期结直肠癌的肿瘤部位、临床病理特征影响患者的预后及靶向药物的治疗疗效。但是对于已行结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术的患者,不同肿瘤部位是否对其预后产生不同影响,尚未有明确定论。目的探讨不同TNM分期行结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术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并重点分析肿瘤部位及临床病理特征对不同TNM分期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08年1月—2015年3月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收治的符合研究标准的行结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术的结直肠癌患者2097例。按照发病部位以脾区为界分为左半结直肠癌组(n=1711)及右半结直肠癌组(n=386)。回顾性收集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包括性别、年龄、病理类型、家族史及术前肠梗阻、TNM分期、T分期、N分期、M分期、脉管瘤栓情况。采用电话、门诊随访、定期复查方式随访患者生存情况,截至2016-01-31。比较左半结直肠癌组与右半结直肠癌组患者临床病理特征;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探究结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术后患者死亡的影响因素;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不同肿瘤部位结直肠癌患者的生存曲线,比较不同TNM分期患者总生存期(OS)(其中Ⅱ~Ⅲ期患者细分为结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术后是否接受辅助化疗);记录并比较随访满5年的左半结直肠癌组与右半结直肠癌组患者生存时间≥5年的发生情况。结果左半结直肠癌组与右半结直肠癌组患者病理类型、术前肠梗阻、TNM分期、T分期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理类型、家族史、术前肠梗阻、N分期、M分期是结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术后患者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Ⅰ期结直肠癌患者中,左半结直肠癌患者OS优于右半结直肠癌患者(χ^2=3.843,P=0.049)。Ⅱ期结直肠癌患者中,左、右半结直肠癌患者O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3,P=0.956)。结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术后未接受辅助化疗的Ⅱ期患者中,左、右半结直肠癌患者O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45,P=0.422)。结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术后接受辅助化疗的Ⅱ期患者中,左、右半结直肠癌患者O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78,P=0.780)。Ⅲ期结直肠癌患者中,左半结直肠癌患者OS优于右半结直肠癌患者(χ^2=7.612,P=0.006)。结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术后未接受辅助化疗的Ⅲ期患者中,左、右半结直肠癌患者O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51,P=0.356)。结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术后接受辅助化疗的Ⅲ期患者中,左半结直肠癌患者OS优于右半结直肠癌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098,P=0.008)。Ⅳ期结直肠癌患者中,左、右半结直肠癌患者O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04,P=0.478)。2097例患者中703例患者随访满5年,其中左半结直肠癌组591例(其中直肠癌464例),右半结直肠癌组112例。随访满5年的患者中,左半结直肠癌组患者生存时间≥5年所占比例〔72.9%(431/591)〕高于右半结直肠癌组〔60.7%(68/112)〕(χ^2=6.818,P=0.009)。结论病理类型、家族史、术前肠梗阻、N分期、M分期是结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术后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肿瘤部位对不同TNM分期结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术后患者预后的影响不同,其中TNM分期为Ⅰ期的结直肠癌患者中,左半结直肠癌患者OS较右半结直肠癌患者有明显优势;Ⅲ期患者中,左半结直肠癌患者OS优于右半结直肠癌患者。Ⅱ、Ⅳ期患者中,左、右半结直肠癌OS未见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肿瘤 左半直肠 右半直肠 预后 切除 肿瘤分期 疾病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消化道无蒂及亚蒂息肉 被引量:31
16
作者 骆泉 张周娟 +2 位作者 蒋月芳 楼玉英 马阿火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13年第1期46-48,共3页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治疗消化道无蒂及亚蒂息肉的安全性及效果。方法 2010年6月~2012年4月,胃息肉85例(88枚)、大肠息肉62例(113枚),直径<1.0 cm 95枚,1.0~2.0 cm 101枚,2.0~3.5 cm 5枚;无...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治疗消化道无蒂及亚蒂息肉的安全性及效果。方法 2010年6月~2012年4月,胃息肉85例(88枚)、大肠息肉62例(113枚),直径<1.0 cm 95枚,1.0~2.0 cm 101枚,2.0~3.5 cm 5枚;无蒂72枚,亚蒂129枚。最多一例为5枚。采用黏膜下注射-切除法治疗直径<2.0 cm的无蒂或亚蒂胃、大肠息肉;透明帽负压吸引切除(EMR-C)治疗直径>2.0 cm的无蒂胃息肉,圈套困难的直径<2.0 cm的无蒂及亚蒂胃息肉;分片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picemeal mucosal resection,EPMR)治疗直径>2.0 cm的亚蒂胃息肉,直径>2.0 cm的无蒂、亚蒂大肠息肉。结果 1枚胃窦部扁平息肉行EMR-C;5枚直径>2.5 cm的大肠亚蒂、无蒂息肉行EPMR;其余均行黏膜下注射-切除法。术中、术后无出血、穿孔。术后病理检查增生性息肉69枚,管状腺瘤64枚,炎性息肉47枚,管状绒毛状腺瘤10枚,绒毛状腺瘤5枚,锯齿状腺瘤2枚,腺瘤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2例(2枚),腺瘤伴局部癌变2例(2枚)。腺瘤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2例中,1例行肠段切除术,术后病理检查未见病变残留;1例EMR术后6个月未复查。腺瘤伴局部癌变的2例中,1例即行结肠癌根治术,术后病理直肠黏膜局部缺损,未见病变残留,区域淋巴结转移癌;1例拒绝手术,亦未复查。16例胃息肉及10例肠息肉术后1年内镜复查,2例肠息肉术后2年肠镜复查,均未见息肉复发。结论采用EMR治疗无蒂和亚蒂息肉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黏膜切除 息肉 穿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结直肠扁平癌前期病变和黏膜内癌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14
17
作者 钟芸诗 姚礼庆 +5 位作者 周平红 陈世耀 徐美东 马丽黎 王萍 王红美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6期1539-1541,共3页
目的评价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结直肠扁平癌前期病变和黏膜内癌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06年11月至2009年2月,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行ESD术的35例术前活检病理证实结直肠重度不典型增... 目的评价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结直肠扁平癌前期病变和黏膜内癌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06年11月至2009年2月,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行ESD术的35例术前活检病理证实结直肠重度不典型增生和黏膜内癌患者资料,评价ESD手术的安全性和疗效。结果35例患者包括重度不典型增生21例,黏膜内癌14例;其中男性21例,女性14例,年龄23~87(62±12)岁。低位直肠(据肛缘7cm以下)病变14例,中高位直肠7例,乙状结肠4例,肝区病变5例和盲升结肠病变5例。病灶直径2.0~8.5(2.4±2.3)cm。患者均顺利完成了内镜切除手术,手术时间15~114(中位数38)min,出血量5~400(中位数32)ml。其中术中穿孔3例,术中出血7例,术后迟发性出血3例,通过保守治疗好转。35例患者均接受了随访,随访时间3~23(11±5)个月,无复发病例。结论ESD治疗较大的、扁平的结直肠癌前期病变和黏膜内癌具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 内镜黏膜下剥离 癌前期病变 黏膜内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术后迟发性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50
18
作者 王洪波 刘苗 +4 位作者 徐明垚 郭银 潘夏 胡俊杰 陈清波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978-981,986,共5页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早期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术后迟发性出血的可能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2年10月至2016年10月湖北省肿瘤医院内镜科采用ESD治疗的138例早期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资料,分别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非条...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早期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术后迟发性出血的可能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2年10月至2016年10月湖北省肿瘤医院内镜科采用ESD治疗的138例早期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资料,分别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引起迟发性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 ESD治疗的138例早期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患者中,10例发生迟发性出血,发生率为7.2%。卡方检验发现,发生迟发性出血组和未发生迟发性出血组在病灶位置(P=0.022)、病灶黏膜下层纤维化(P=0.016)、术中有无明显出血(P=0.032)及是否熟练手术者(P=0.045)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以上四个危险因素经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后发现,病灶位于直肠(P=0.003,OR=4.64,95%CI:1.71~12.58)及病灶黏膜下层重度纤维化(P=0.009,OR=4.83,95%CI:1.49~15.60)是早期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ESD术后发生延迟性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病灶位于直肠及病灶黏膜下层重度纤维化的早期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患者ESD术后易发生迟发性出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直肠 癌前病变 内镜黏膜下剥离 迟发性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对直肠巨大广基息肉的治疗价值 被引量:11
19
作者 阮荣蔚 王实 +3 位作者 刘永军 陶亚利 俞江平 朱舒文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603-606,共4页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对直肠巨大广基息肉(基底直径≥2cm)的治疗价值。方法:通过对21例行ESD治疗的直肠巨大广基息肉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价ESD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21例...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对直肠巨大广基息肉(基底直径≥2cm)的治疗价值。方法:通过对21例行ESD治疗的直肠巨大广基息肉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价ESD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21例病变基底直径在2~4cm之间,其中2~3cm的15例,>3cm的6例,位于距肛缘4~15cm之间。20例病变一次性完整剥离,1例转外科手术,ESD治疗成功率95.2%。ESD治疗时间43~139min(平均87min)。并发穿孔1例,迟发性出血4例,经保守治疗后痊愈。ESD术后病理示管状腺瘤4例,管状-绒毛状腺瘤12例,绒毛状腺瘤4例,其中2例伴癌变,8例伴腺体高级别上皮内瘤变,10例伴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切除标本基底及边缘均无病变组织残留。术后所有患者定期随访(>6个月),无残留及复发病例。结论:ESD可切除范围广,局部复发率低,对直肠巨大广基息肉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息肉 内镜黏膜下剥离 内窥镜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镜粘膜切除术在结直肠肿瘤诊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被引量:4
20
作者 林建江 崔峻辉 +1 位作者 毛伟芳 顾秀珍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2001年第4期161-163,166,共4页
目的 :探讨内镜粘膜切除术 (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在结直肠肿瘤诊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 1 996年 6月~ 1 998年 2月间电子肠镜检出的 34例 38个病变行 EMR,并比较 EMR标本与普通活检标本对早期癌的检出率。结果 :... 目的 :探讨内镜粘膜切除术 (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在结直肠肿瘤诊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 1 996年 6月~ 1 998年 2月间电子肠镜检出的 34例 38个病变行 EMR,并比较 EMR标本与普通活检标本对早期癌的检出率。结果 :对 34例 38个病变施行 EMR成功 37次 ,失败 1次 ,成功率 97.4% (37/ 38)。成功的 37次中包括分割切除 (Endoscopic Picemeal MucosalResection:EPMR) 9次 .EPMR术中并发少量出血 2例 (5.4% )。病理检查发现多发息肉癌变率(1 0 0 % )高于单发息肉 (2 9.41 % ) ,P=0 .0 0 1 .肿瘤最大径 <1 .5cm腺瘤癌变率为 36 .37% (8/ 2 2 )、≥ 1 .5cm为 73.33% (1 1 / 1 5) ,P=0 .0 45;EMR标本与普通活检标本对早期癌的检出率分别是52 %和 2 6 % (P<0 .0 0 1 ) ,而且普通活检的漏检率达 50 % (8/ 1 6病变 )。结论 :内镜下大肠粘膜切除术能够对常规圈套法不能摘除的肿瘤样病灶切取活检 ,以达到病理学诊断定性质、定范围、定深度的理想要求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粘膜切除 内镜息肉切除 诊断 直肠肿瘤 EM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