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Wnt信号通路相关分子LGR5、CDK5和βcatenin在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2
1
作者 韦二丹 丘新泽 +5 位作者 吴江妮 彭鹏 李信 邹军 黄杰安 刘诗权 《广西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75-382,共8页
为探讨Wnt信号通路相关分子富含亮氨酸重复序列G蛋白偶联受体5(Leucine-rich repeat-containing 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 5,LGR5)、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5(Cyclin-Dependent Kinase 5,CDK5)和β-连环蛋白(β-catenin)在结直肠侧... 为探讨Wnt信号通路相关分子富含亮氨酸重复序列G蛋白偶联受体5(Leucine-rich repeat-containing 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 5,LGR5)、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5(Cyclin-Dependent Kinase 5,CDK5)和β-连环蛋白(β-catenin)在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aterally Spreading Tumor,LST)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收集2017年1月-2021年11月于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内镜治疗的56例LST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组织标本,另收集58例结直肠隆起型腺瘤(Protruded-type colorectal Adenoma,PA)、44例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和相应的正常组织及相应临床资料,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测定组织中Wnt通路相关分子LGR5、CDK5和β-catenin在LST、PA、CRC和正常组织中的表达。结果表明:LST不同亚型在性别、年龄、病变部位及病理类型上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病变大小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ST与PA在年龄、病变部位及病理学类型和病变大小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测定显示,LGR5、CDK5及β-catenin在正常组织、PA、LST和CRC中的表达逐渐增高,并且3种蛋白在LST组织的表达水平均高于正常组织和PA。Wnt信号通路相关分子LGR5、CDK5和β-catenin在正常组织、PA、LST和CRC中的阳性表达率逐渐增高,提示Wnt信号通路及其相关因子LGR5、CDK5和β-catenin可能在LST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 直肠 G蛋白偶联受体5 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5 β-连环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包括15例多发性病变的临床病理特征及癌变风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吉晓凤 金多晨 +1 位作者 党旖旎 张国新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35-541,共7页
目的:分析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aterally spreading tumor,LST)包括15例多发性病变的临床病理特征及癌变风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20年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经结肠镜检查确诊的209例LST患者的临床资... 目的:分析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aterally spreading tumor,LST)包括15例多发性病变的临床病理特征及癌变风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20年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经结肠镜检查确诊的209例LS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共222处LST病灶纳入研究,颗粒均一型LST 30处(13.5%),结节混合型LST 64处(28.8%),扁平隆起型LST 118处(53.2%),假凹陷型LST 10处(4.5%)。其中,多发性LST共15处病灶,好发于右半结肠(80.0%,12/15),病理以低级别上皮内瘤变为主(66.7%,10/15),以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为主要的治疗手段(60.0%,9/15),有肠息肉病史的患者更易出现多发性LST,多发性LST以颗粒均一型多见,单发性以扁平隆起型多见。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病灶长径>20 mm和内镜医师年资低(OR=5.074,95%CI:2.011~12.801,P<0.05)是LST癌变的独立风险因素,其中病灶长径≥40 mm(OR=5.468,95%CI:1.792~16.684,P<0.05)癌变风险更高。结论:病灶长径>20 mm和内镜医师年资低是LST癌变的独立风险因素,有肠息肉病史的患者更易出现多发性LST,且以颗粒均一型多见,单发性则以扁平隆起型多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侧向发育肿瘤 临床病理特征 手术方式 癌变 风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肠和结肠来源的侧向发育型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差异 被引量:7
3
作者 徐玫丽 吴杰 +2 位作者 汪春莲 霍继荣 吕梁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92-197,共6页
目的:研究直肠和结肠来源的侧向发育型肿瘤(laterally spreading tumor,LST)的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2012年1月至2017年1月确诊的198例LST患者(直肠116例,结肠82例)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198例患... 目的:研究直肠和结肠来源的侧向发育型肿瘤(laterally spreading tumor,LST)的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2012年1月至2017年1月确诊的198例LST患者(直肠116例,结肠82例)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198例患者按内镜分型来看,结节混合型127例(64.1%),颗粒均一型13例(6.6%),扁平隆起型41例(20.7%),假凹陷型17例(8.6%);结节混合型更常见于直肠(71.7%),扁平隆起型更常见于结肠(78.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直肠LST直径为(52.03±35.62)mm,结肠LST直径为(25.37±11.56)mm,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直肠LST与结肠LST相比较,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比例更高(分别为31.0%和18.3%),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比例则较低(分别为61.2%和75.6%)(均P<0.05);直肠LST与结肠LST相比较,结节混合型和颗粒均一型的直径更大,结节混合型拥有更高的恶性潜能(高级别瘤变+浸润癌的百分率分别为41.8%和22.2%)(均P<0.05);结肠LST多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直肠LST多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结论:直肠LST与结肠LST表现出某些不同的临床病理特征,结节混合型LST更常见于直肠,扁平隆起型LST更常见于结肠,直肠结节混合型LST可能具有更高的恶性潜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侧向发育肿瘤 内镜分 直肠肿瘤 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镜反转黏膜切除术治疗大型超低位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18例临床应用 被引量:3
4
作者 刘思德 张亚历 +7 位作者 周丹 万田谟 陈村龙 潘德寿 张振书 智发朝 周殿元 姜泊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6期1545-1548,共4页
目的研究内镜反转黏膜切除术(retroflex 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REMR)对大型超低位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治疗效果,并对其适应症、并发症和操作方法等问题进行讨论。方法选择直径大于3.0cm,肿瘤下缘距肛缘齿状线小于2cm,有内镜治... 目的研究内镜反转黏膜切除术(retroflex 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REMR)对大型超低位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治疗效果,并对其适应症、并发症和操作方法等问题进行讨论。方法选择直径大于3.0cm,肿瘤下缘距肛缘齿状线小于2cm,有内镜治疗适应证的18例超低位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应用内镜反转黏膜切除术(REMR)进行肿瘤切除,术后3~24个月行内镜随访确认有无残留,以评价切除效果,记录术中及术后发生的并发证及处理情况,并分析切除标本的病理组织学结果。结果接受REMR治疗的18例,平均手术时间为46.4min,其中16例经首次或再次REMR治疗病变完整清除,肛门功能完好,保肛治愈率为88.9%,术后病理报告浸润癌(SM癌)再追加外科根治手术者1例(5.6%);因病变残留转外科行经腹会阴联合切除手术者1例(5.6%)。并发症:本组18例术中平均出血20ml,最大出血160ml,均无需输血治疗,无穿孔发生,无术后并发症。结论内镜反转黏膜切除术是一种安全微创的内镜治疗手段,对大多数接近齿状线的超低位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能达到完全切除效果,并可完美保全肛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反转黏膜切除术 低位直肠 侧向发育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结肠巨大侧向发育型肿瘤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于劲 樊超强 +7 位作者 邓磊 谢霞 杨歆 廖忠莉 聂绪彪 谯秋健 杨仕明 柏健鹰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4期2492-2495,共4页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结肠巨大侧向发育型肿瘤(lateraly spreading tumor,LST)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对于28例直径大于5 cm的LST行ESD治疗,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归纳分析其...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结肠巨大侧向发育型肿瘤(lateraly spreading tumor,LST)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对于28例直径大于5 cm的LST行ESD治疗,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归纳分析其治愈性情况、病理特征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28例病变均为颗粒型(LST-G),其中颗粒均Ⅰ型7例,结节混合型21例,病变直径约(6.88±2.10)cm,最大病变直径约12 cm,其中环周病变为4例,手术操作时间为25-380 min,中位时间为72.5 min,病变整块切除率为92.2%(26/28);治愈性切除率为89.3%(25/28);穿孔发生率为10.7%(3/28);迟发性出血发生率为10.7%(3/28),术后狭窄发生率为10.7%(3/28),术后随访3-29个月未见局部复发。结论未侵犯黏膜下层的LST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是可行的,但其手术难度较大,因此必须要经验丰富的内镜医师在完善的内镜设备情况下进行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及较好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侧向发育肿瘤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肠镜检查误诊为直肠癌1例 被引量:1
6
作者 樊超强 于劲 +1 位作者 宋元鲲 王雷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33-33,49,共2页
1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81岁,因"间断血便1周,为少量鲜血附着于黄色大便表面"于2010年11月9日以"便血原因待查"收住我科。入院后肛门指检:直肠后壁触及一约2 cm扁平包块,质地柔软,活动差,边界不清,退出可见指套血染。入院后相关检... 1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81岁,因"间断血便1周,为少量鲜血附着于黄色大便表面"于2010年11月9日以"便血原因待查"收住我科。入院后肛门指检:直肠后壁触及一约2 cm扁平包块,质地柔软,活动差,边界不清,退出可见指套血染。入院后相关检查:血红蛋白109g/L,大便隐血实验(免疫法)阳性,肝肾功能和肿瘤标志物均正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侧向发育肿瘤 肠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的内镜诊治 被引量:33
7
作者 刘思德 李明松 +5 位作者 陈学清 岳辉 赖卓胜 智发朝 张亚历 姜泊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928-931,共4页
目的 回顾性分析南方医院近 2年内在肠镜检查中发现的 4 6例共 4 7个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 (LST)病变的检出及处理情况。方法 记录所有LST病变的部位、大小、形态特征及内镜下大体分型 ,所有病例均行放大内镜观察病变表面的pit形态 ,4 6... 目的 回顾性分析南方医院近 2年内在肠镜检查中发现的 4 6例共 4 7个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 (LST)病变的检出及处理情况。方法 记录所有LST病变的部位、大小、形态特征及内镜下大体分型 ,所有病例均行放大内镜观察病变表面的pit形态 ,4 6例LST患者中 ,4 2例共 4 2个病变接受内镜下治疗 ,其中 14例行注射法内镜下黏膜剥离切除术 (EMR)切除病变 ,2 4例行注射法内镜下黏膜剥离分片切除术 (EPMR)切除病变 ,1例行透明帽辅助EPMR切除病变 ,3例行单纯高频电热圈套切除术切除病变。结果 LST检出率 :常规肠镜检查中LST病变检出率为 0 8%。病变分布 :4 7个LST病变中 ,直肠 2 2个 ,乙状结肠 10个 ,降结肠 7个 ,横结肠 4个 ,升结肠 2个 ,盲肠 2个。内镜下病变大体分型 :颗粒均一型 2 5个 ,结节混合型 12个 ,平坦隆起型 8个 ,假凹陷型 2个。Pit形态 :Ⅱ型pit 2个 ,Ⅱ型 +ⅢL型pit8个 ,ⅢL型pit9个 ,IV型pit2 8个。病理形态 :绒毛状腺瘤 2 8例 ,均伴中度以上不典型增生 ,其中 7例有局部癌变 (6例m癌 ,1例sm1癌 ) ,但根部无癌残留 ;增生性息肉 2例 ;管状腺瘤 11例 ,10例合并中度不典型增生 ,1例局部癌变 (m癌 ) ;锯齿状腺瘤 (Serrated腺瘤 ) 6例。结论 大肠LST病变在我国有较高的检出率 ,其内镜形态具有一定特殊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侧向发育肿瘤 大肠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细胞株的建立及其鉴定 被引量:17
8
作者 赖卓胜 韩宇晶 +2 位作者 刘思德 王亚东 姜泊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934-937,共4页
目的 为了深入研究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 (LST)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发生发展的机制。方法 采用人LST组织进行肿瘤细胞建株及细胞分离与原代培养 ,传代至 70代进行细胞鉴定 ,包括细胞的形态结构分析、染色体分析和免疫组化分析等 ,并与... 目的 为了深入研究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 (LST)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发生发展的机制。方法 采用人LST组织进行肿瘤细胞建株及细胞分离与原代培养 ,传代至 70代进行细胞鉴定 ,包括细胞的形态结构分析、染色体分析和免疫组化分析等 ,并与非LST细胞作对比。结果 LST细胞为上皮来源的肿瘤细胞 ,多形性上皮细胞占大多数 ,其有近似肿瘤细胞的生长特性 ,群体倍增时间为 36h ;染色体数量为 4 2~6 6 ,85 %在三倍体范围内 ,并具有异常染色体核型 ;免疫组织化学观察ESA、CK2 0均呈阳性 ;超微结构具肿瘤细胞样表现和特征。结论 成功建立了 1个LST细胞株 ,并命名为LST R1细胞 ,为进一步深入研究LST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大肠癌的发生发展机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侧向发育肿瘤 大肠 细胞分离 细胞培养 细胞组织化学 生物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25例诊治报告 被引量:39
9
作者 姜泊 刘思德 +4 位作者 智发朝 潘德寿 周丹 万田谟 周殿元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89-191,共3页
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是指起源于大肠粘膜的一类隆起型病变,这类病变极少向肠壁深层垂直侵犯,而主要沿粘膜表面呈侧向浅表扩散,故被称为侧向发育型肿瘤,大肠LST的病变形态和发生发展有一定的特殊性,不同于一般的腺瘤,并与大... 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是指起源于大肠粘膜的一类隆起型病变,这类病变极少向肠壁深层垂直侵犯,而主要沿粘膜表面呈侧向浅表扩散,故被称为侧向发育型肿瘤,大肠LST的病变形态和发生发展有一定的特殊性,不同于一般的腺瘤,并与大肠癌的关系密切,目前大肠LST在国内尚未见报道,本文对2000年12月-2001年10月作者所在医院常规肠镜检查中发现的25例大肠LST患者的诊断及治疗进行了总结分析。该25例病例共发现26处病变,内镜下大体分型为颗粒均一型11处,结节混合型15处,病理检查发现粘膜内癌3例,锯齿状肿瘤2例;病变大小11-20删除th ,21-30mm9处,31mm以上11处,其中最大者60mm×12mm,26处病变的腺管开口类型以Ⅳ型为主,占61.54%916/26);ⅤA型2处,与另1处Ⅳ型共3处病理诊断为粘膜内癌,ⅢL型8处,病理诊断为管状绒毛状腺瘤,25例病例全部在发现病变的同时或择期进行粘膜剥离或分片粘膜剥离治疗,全部病例未发生任何出血或穿孔等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侧向发育肿瘤 大肠肿瘤 腺管开口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nt及整合素信号通路在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中的表达及与其内镜内镜形态学之间的关系 被引量:13
10
作者 吴杰 霍继荣 +2 位作者 王东 汪春莲 吕梁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234-1241,共8页
目的探究Wnt信号通路及整合素信号通路在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中的表达及与其内镜形态学之间的关系,以期对LST特殊生长方式的发生机制有一定的认识。方法随机选取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2010年1月1日~2015年6月10日期间确诊的LST 52例,... 目的探究Wnt信号通路及整合素信号通路在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中的表达及与其内镜形态学之间的关系,以期对LST特殊生长方式的发生机制有一定的认识。方法随机选取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2010年1月1日~2015年6月10日期间确诊的LST 52例,按内镜形态学分,结节混合型37例,颗粒均一型6例,扁平隆起型5例,假凹陷型4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Wnt信号通路中的β-catenin、磷酸化GSK-3β,及整合素信号通路中的Paxillin、ILK在此52例LST及对照组15例突起性腺瘤(PA)中的表达;应用统计学方法分析β-catenin、磷酸化GSK-3β、Paxillin、ILK在LST中的表达与其内镜形态学之间的关系。结果β-catenin在LST中的表达较PA中的表达升高(P<0.05);β-catenin、磷酸化GSK-3β、Paxillin、ILK在LST的假凹陷型中的表达较PA中的表达均升高(P<0.05);β-catenin、磷酸化GSK-3β、ILK,在LST中的表达存在一定的相关性(P<0.05),在PA中的表达不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 LST的假凹陷型,可能具有不同于其他内镜分型的特殊发生机制;LST中,ILK对Wnt信号通路的表达上调可能发挥一定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侧向发育肿瘤 WNT信号通路 整合素信号通路 Β-CATENIN 内镜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早期癌变8例内镜下治疗及随访 被引量:14
11
作者 刘思德 岳辉 +5 位作者 白岚 张亚历 智发朝 张振书 周殿元 姜泊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932-933,共2页
目的 探讨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早期癌变在内镜下治疗的新方法及疗效。方法 采用放大大肠镜与黏膜染色技术观察黏膜pit分型 ,发现LST早期癌变 ,并采用内镜下黏膜剥离切除术(EMR)对LST早期癌变进行治疗且随访疗效。结果 8例LST早... 目的 探讨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早期癌变在内镜下治疗的新方法及疗效。方法 采用放大大肠镜与黏膜染色技术观察黏膜pit分型 ,发现LST早期癌变 ,并采用内镜下黏膜剥离切除术(EMR)对LST早期癌变进行治疗且随访疗效。结果 8例LST早期癌变主要分布在直肠、乙状结肠和降结肠 ,占 75 % ;病变大于 30mm以上者占 75 % ;放大内镜下病变pit分型以Ⅳ型为主 ,占 75 % ;病理形态以绒毛状腺瘤癌变为主 ,占 6 2 5 % ,浸润深度以黏膜内癌为主 ,占 75 % (m +sm1占 87 5 % )。8例早期病变均进行EMR ,一次性完全切除成功 ,其中EMR和内镜下分片黏膜剥离切除术 (EPMR)各 4例。平均随访 2 0 7个月 ,随访期间均未发现肿瘤局部残留、复发及转移。结论 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早期癌变多为黏膜内癌 ,内镜下行EMR是一种有效的或可能治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侧向发育肿瘤 大肠 早期癌变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与根治性手术治疗直径大于5 cm的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比较 被引量:8
12
作者 徐玫丽 郭永红 +3 位作者 段天英 谭玉勇 吕梁 刘德良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014-1019,共6页
目的:比较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与根治性手术(radical surgery,RS)治疗直径>5 cm的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aterally spreading tumor,LST)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收集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2011年1月至2... 目的:比较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与根治性手术(radical surgery,RS)治疗直径>5 cm的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aterally spreading tumor,LST)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收集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2011年1月至2016年1月确诊的82例直径>5 cm的无深部黏膜下浸润的大肠LST患者(T1 SM2,≥1 000μm),其中52例接受ESD治疗,30例接受RS(包括腹腔镜辅助结肠切除术和开腹结肠切除术)治疗。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整块切除率、整块R0切除率、局部复发率、并发症、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结果:ESD组和RS组病灶大小分别为(5.80±1.20) cm和(5.53±0.69) cm(P>0.05)。两组整块切除率、整块R0切除率和局部复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ESD组并发症发生率(7.69%,4/52)明显低于根治性手术组(33.33%,10/30;P<0.01)。ESD组的住院时间和手术时间明显短于RS组(P<0.05)。结论:ESD是一种安全、微创、有效的治疗较大LST的方法。在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及短期并发症方面明显优于RS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根治性手术 侧向发育肿瘤 临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内镜下分型与术后病理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6
13
作者 彭学 樊超强 +9 位作者 于劲 杨歆 邓磊 谢霞 廖忠莉 聂绪彪 鲜承宏 刘恩 杨仕明 柏健鹰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4期2489-2491,共3页
目的探讨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aterally spreading tumor,LST)内镜下的形态特征与病理学类型的关系,为治疗方式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对我中心已行内镜手术或外科手术治疗的165例LST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165例患者中,行内镜手术... 目的探讨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aterally spreading tumor,LST)内镜下的形态特征与病理学类型的关系,为治疗方式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对我中心已行内镜手术或外科手术治疗的165例LST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165例患者中,行内镜手术126例,外科手术22例)。结果 165例LST患者中,其中颗粒均一型(LST-G-H)9个,结节混合型(LST-G-M)124个,平坦隆起型(LST-NG-F)32个,假凹陷型(LST-NG-PD)0个。病理结果:癌变16个,低级别上皮内瘤变74个,高级别上皮内瘤变55个,息肉或腺瘤20个。结节混合型的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及黏膜下癌的发生率47.58%(59/124),高于颗粒均一型22.22%(2/9),但无显著差异;平坦隆起型的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及黏膜下癌的发生率31.25%(10/32)。总体比较:各亚型的病理类型比例之间无显著性差异(χ2=7.6301,P=0.2665),各亚型和病理类型在形态特点的分布比例也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在颗粒型、非颗粒型中,LGIN、HGIN以及Cancer的分布具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大肠LST内镜形态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与大肠癌的关系密切,多发生于直肠。其内镜下各分型的癌变率及恶性潜能均较高,需引起临床高度重视,及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侧向发育肿瘤 内镜 病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镜黏膜剥离术治疗41例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9
14
作者 付兰英 王雷 +1 位作者 杨小军 赵晓晏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1期2200-2203,共4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内镜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对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ateralspreading tumor,LST)的治疗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5月至2012年3月间我科收治的41例LST患者行ESD治疗的手术操作时间、切除病灶... 目的回顾性分析内镜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对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ateralspreading tumor,LST)的治疗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5月至2012年3月间我科收治的41例LST患者行ESD治疗的手术操作时间、切除病灶直径、整切率、术中术后并发症、复发率及治愈率。结果 41例LST行ESD治疗,手术操作时间:10~115(63.2±24.3)min,病灶直径:1.2~12(4.0±2.7)cm,整切38例(38/41,92.3%),术中穿孔1例(1/41,2.4%),术后穿孔1例(1/41,2.4%),术后出血2例(2/41,4.8%),术后直肠狭窄1例(1/41,2.4%)。随访时间1~34(12.0±9.7)个月,残余灶1例,复发2例(2/41,4.9%),治愈40例(40/41,97.6%)。结论 ESD治疗LST的操作时间短、整切率高、复发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黏膜剥离术 大肠侧向发育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诊断及内镜治疗进展 被引量:13
15
作者 张艳飞 丁士刚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117-1120,1125,共5页
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aterally spreading tumor,LST)最早于1993年由日本学者Kudo提出,它是结直肠的一种特殊平坦型病变,直径&gt;1 cm,倾向于沿肠壁侧向生长或环肠壁生长,而不是向肠壁深部垂直生长([1])。LST形态多样,病理亚型较多... 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aterally spreading tumor,LST)最早于1993年由日本学者Kudo提出,它是结直肠的一种特殊平坦型病变,直径&gt;1 cm,倾向于沿肠壁侧向生长或环肠壁生长,而不是向肠壁深部垂直生长([1])。LST形态多样,病理亚型较多,常规内镜下很容易漏诊。LST与结直肠癌关系密切,随着病变直径增加,黏膜下浸润癌的发生率为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侧向发育肿瘤 内镜治疗 平坦病变 诊断 直肠 病理亚 LST 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型糖尿病合并结直肠癌患者肿瘤治疗前后体质量变化对血糖的影响 被引量:5
16
作者 滕家安 秦俭 +4 位作者 杨瑞平 陈露文 杨冬莲 黄迪迪 王克敏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6期3162-3165,共4页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结直肠癌患者肿瘤治疗前后体质量变化对血糖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4月—2014年10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住院的2型糖尿病合并结直肠癌患者122例,根据患者血糖情况调整降糖治疗方案,治疗用药均为胰岛素,在血...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结直肠癌患者肿瘤治疗前后体质量变化对血糖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4月—2014年10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住院的2型糖尿病合并结直肠癌患者122例,根据患者血糖情况调整降糖治疗方案,治疗用药均为胰岛素,在血糖达标后,根据患者肿瘤的病理、部位、分期及高危情况等选择不同的治疗方式:手术、放疗和化疗。肿瘤治疗结束4周后,根据血糖情况调整糖尿病治疗方案,使血糖控制达标。比较肿瘤治疗前后患者体质量、体质指数(BMI)、胰岛素用量;对体质量变化和胰岛素用量变化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肿瘤治疗前后,患者空腹血糖和餐后2 h血糖均达标,治疗前后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370、1.153,P>0.05)。肿瘤治疗后94.3%(115/122)的患者体质量下降;治疗前,患者体质量为(66.5±8.7)kg,BMI为(25.4±2.4)kg/m2;治疗后,患者体质量为(60.6±7.4)kg,BMI为(23.2±2.1)kg/m2。治疗后患者体质量、BMI均低于治疗前(t=5.738、6.580,P<0.01)。肿瘤治疗后95.1%(116/122)的患者胰岛素用量减少;治疗前,患者胰岛素用量为(24.7±8.0)U,治疗后胰岛素用量为(14.1±9.1)U,治疗后胰岛素用量低于治疗前(t=9.626,P<0.01)。Pearson直线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随着患者体质量减少幅度增大,胰岛素用量减少幅度也增加,两者呈正相关关系(r=0.921,P<0.01)。结论 2型糖尿病合并结直肠癌患者经过肿瘤治疗后体质量减轻对血糖有明显影响,因此在治疗期间需定期监测血糖,及时调整降糖治疗方案,避免低血糖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肿瘤 糖尿病 2 人体质量指数 胰岛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因芯片筛选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相关基因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6
17
作者 王新颖 姜泊 +2 位作者 赖卓胜 马文敏 耿焱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1023-1025,共3页
目的应用基因芯片初步筛选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相关基因,为进一步研究大肠癌的发病机制提供新的思路和线索。方法抽提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癌细胞株、SW480细胞株、LoVo细胞株的总RNA并纯化mRNA;将18 816种人类基因及LST片段PCR产物用... 目的应用基因芯片初步筛选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相关基因,为进一步研究大肠癌的发病机制提供新的思路和线索。方法抽提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癌细胞株、SW480细胞株、LoVo细胞株的总RNA并纯化mRNA;将18 816种人类基因及LST片段PCR产物用Biorobotics公司的BG600点样仪点样于纤维膜上,制成基因芯片。将3个样品的mRNA分别逆转录合成探针并33P标记,同芯片杂交。严格洗片后Fuji film公司FLA 3000扫描仪扫描芯片信号图象,ArrayGauge1.0软件分析比较3种细胞株中差异表达基因。结果和结论在18 816种人类基因中存在着一系列LST同普通大肠癌细胞株之间的差异表达基因。在本研究中共有差异表达基因97个,其中共上调58个,共下调39个。表明其可能存在不同的肿瘤发生机制,故进一步研究其相关基因,在分子水平上阐明其发生机制及与大肠癌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芯片 侧向发育肿瘤 大肠 基因 差异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原代培养细胞的电镜观察 被引量:5
18
作者 韩宇晶 赖卓胜 +3 位作者 王亚东 姜泊 周志涛 周殿元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79-80,84,共3页
目的研究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细胞经原代培养的细胞株的超微结构特点。方法将1例经肠镜切除的直肠LST细胞进行原代培养建株,然后进行扫描电镜及透射电镜观察,并与直肠腺癌及正常粘膜上皮细胞超微结构进行对照。结果LST原代培养的细... 目的研究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细胞经原代培养的细胞株的超微结构特点。方法将1例经肠镜切除的直肠LST细胞进行原代培养建株,然后进行扫描电镜及透射电镜观察,并与直肠腺癌及正常粘膜上皮细胞超微结构进行对照。结果LST原代培养的细胞表面被覆大量微绒毛,胞浆内有较多溶酶体、线粒体和吞噬颗粒,核异型性明显,核仁巨大,异型核沟。结论LST原代培养细胞具有高度恶性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侧向发育肿瘤 原代培养 细胞培养 电镜 超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胞膜表面Galectin-1抗体阻断对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细胞与Ⅰ型胶原黏附的影响 被引量:4
19
作者 童华生 张亚历 +1 位作者 姜泊 赖卓胜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10-212,共3页
目的观察细胞膜galectin-1抗体阻断对LST-R1细胞与Ⅰ型胶原黏附的影响。方法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galectin-1在LST-R1细胞膜表面的表达。galectin-1抗体预孵LST-R1细胞后种植于Ⅰ型胶原(20μl/孔)包被的48孔板中,观察黏附细胞形态学差异... 目的观察细胞膜galectin-1抗体阻断对LST-R1细胞与Ⅰ型胶原黏附的影响。方法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galectin-1在LST-R1细胞膜表面的表达。galectin-1抗体预孵LST-R1细胞后种植于Ⅰ型胶原(20μl/孔)包被的48孔板中,观察黏附细胞形态学差异;计数黏附细胞。结果galectin-1表达于LST-R1细胞膜表面,galectin-1抗体预孵LST-R1细胞后结合率为(38·2±0·92)%。ga-lectin-1抗体阻断组可见有渐多的不规则角形黏附细胞,且大部分细胞呈单个生长状态,而对照组大部分黏附细胞为圆形或类圆形,细胞主要呈聚集生长;黏附细胞数分别为40±4和30±4(P<0·01)。结论细胞膜表面galectin-1可能为LST病变呈浅表扩散的重要蛋白质分子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体 galectin-1 胶原 I 直肠肿瘤 细胞粘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9
20
作者 王新颖 姜泊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4年第5期446-449,共4页
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 (LST)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新类型大肠肿瘤 ,由于其在病变形态及发生、发展上有一定的特殊性 ,不同于一般的腺瘤 ,因此 ,日本学者将之单独列为一类肿瘤进行研究。LST与大肠癌有关 ,故近年来对其研究增多 ,本文作者就... 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 (LST)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新类型大肠肿瘤 ,由于其在病变形态及发生、发展上有一定的特殊性 ,不同于一般的腺瘤 ,因此 ,日本学者将之单独列为一类肿瘤进行研究。LST与大肠癌有关 ,故近年来对其研究增多 ,本文作者就其流行病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侧向发育肿瘤 大肠癌 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