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3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结构-过程”分析范式的权力观念质性研究
1
作者 赵书松 赵旭宏 +1 位作者 赵莉娜 张鹏程 《管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27-437,共11页
引入“结构-过程”分析范式,基于建构型扎根理论深入探讨权力观念,提炼出个体权力观念的6个核心维度并构建权力观念双维模型,以此为标准将权力观念区分为旧权力与新权力。研究结果发现,旧权力观念下权力主客体间冲突对立,权力由个人利... 引入“结构-过程”分析范式,基于建构型扎根理论深入探讨权力观念,提炼出个体权力观念的6个核心维度并构建权力观念双维模型,以此为标准将权力观念区分为旧权力与新权力。研究结果发现,旧权力观念下权力主客体间冲突对立,权力由个人利益为动机导向的少数人所掌握,自上而下流动,最终导致权力分配不均的结果;新权力观念下权力主客体间平等协作,权力由组织发展导向的员工群体所拥有,自下而上汇集,最终产生权力的增量与共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权力观念 新权力 旧权力 结构-过程范式 扎根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构-过程”框架下的环境政策协同评估——基于政策文本的量化分析
2
作者 保海旭 张晓卉 董战峰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9-110,共12页
无论是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抑或基层环境保护工作,均强调要广泛吸纳多方力量构建多元共治格局。立足自身方能展望未来,该研究以中国环境政策协同为切入点,围绕协同现状、短板剖析以及提升策略展开。评估环境政策协同的前提是环境政策的捕... 无论是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抑或基层环境保护工作,均强调要广泛吸纳多方力量构建多元共治格局。立足自身方能展望未来,该研究以中国环境政策协同为切入点,围绕协同现状、短板剖析以及提升策略展开。评估环境政策协同的前提是环境政策的捕获与协同要素的识别,故运用文本挖掘技术与“结构-过程”框架,为政策评估工作做前置准备。构建的环境政策数据池囊括1980—2022年共计871条政策,初步分解环境政策特质并抽离出效力位阶、时间间隔、发文机构和政策内容的标签信息。基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提出的“结构-过程”协同框架,贴合环境政策领域做出框架调试,形成由要素、层级与区域构成的结构性机制和生效、执行与参与构成的过程性机制。政策量化结果显示:环境政策中要素协同未与环境特性紧密结合,层级协同的路径依赖严重,区域协同依靠具象化的环境纽带,时间协同缺乏机制性保障,工具协同“重管制、轻激励”,主体协同形式依赖地方探索。在时间序列下观察环境政策的协同变化,发现结构性机制式微,并实现由单维引领向多维互动的转变。这意味着,为提升环境政策协同效果,在结构性机制中应加强对环境特性的关注,推动精细化管理;优化垂直管理层级结构,畅通双向信息通道;加强内生性价值观念的培养,减少对具象化环境纽带的依赖。在过程性机制中将时间纳入政策制定的考虑范围,进行科学的计划和安排;融合刚性环境规制与柔性激励工具,实现更加灵活和有效的政策运用;同时,加强环境多元共治的社会结构建设,确保地方探索成功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策量化 结构-过程 协同度 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切口形式的框架-剪力墙结构爆破拆除倒塌过程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张翼翔 赵国臣 +2 位作者 林世镔 王誉瑾 刘昌邦 《爆破》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1-119,共9页
基于武汉某实际7层框架—剪力墙结构爆破拆除工程,开展了不同切口形式的框架—剪力墙结构爆破拆除倒塌过程研究。采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精细化有限元数值模型,对支撑立柱的钢筋和混凝土采用分离式建模,对上部塌落体采用整体式建模,... 基于武汉某实际7层框架—剪力墙结构爆破拆除工程,开展了不同切口形式的框架—剪力墙结构爆破拆除倒塌过程研究。采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精细化有限元数值模型,对支撑立柱的钢筋和混凝土采用分离式建模,对上部塌落体采用整体式建模,以精确模拟支撑立柱的力学行为并提高计算效率。此外,基于已建模型构建三角形切口形式的数值模型,与实际工程中的梯形切口形式对比分析。通过分析两种不同切口形式下,目标结构支撑柱的受力形式、后坐距离以及塌落体运动特征,讨论了不同切口形式对框架—剪力墙结构的倒塌过程影响。结果表明,数值模拟计算结果与实际倒塌过程在倒塌时间、塌落体运动特征和倒塌历程等方面高度吻合,验证了建模方法的有效性;相对于梯形切口形式,三角形切口形式重心低,起爆后迅速以切口的一个顶点为轴心开始倾斜,后排支撑柱短时间承受大偏心压力,从而迅速失效,塌落体触地时间更短,触地速度更大,塌落体解体更为充分;两种切口形式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后坐,因三角形切口形式产生的水平向动能较大,导致其产生的后坐距离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框架-剪力墙结构 爆破拆除 倒塌过程 数值模拟 切口形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层治理共同体助推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一种迭代的“结构-过程”分析范式 被引量:2
4
作者 何继新 刘怡辰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0-152,共13页
基层治理共同体的建设对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发展产生日益深刻的影响,把握其规律是我国实现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和积极老龄化战略的重要前提。以“结构-过程”分析范式为基础,明晰共同体意识如何跨越理论上的“迭代点”,并持续推动老年友... 基层治理共同体的建设对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发展产生日益深刻的影响,把握其规律是我国实现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和积极老龄化战略的重要前提。以“结构-过程”分析范式为基础,明晰共同体意识如何跨越理论上的“迭代点”,并持续推动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发展,指出理念、功能和情感的契合联动是基层治理共同体积极影响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的关键因素。在基层治理共同体建设中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发展路径可以概括为“观念调适、资源融汇、权利获取、技术互联、网络交互、效能提升”六个层次,构建了一个“结构-过程”新分析范式,并结合该范式及路径,以纽带激活内在动力、关系优化治理结构、规范完善治理制度(即“三关键”)为切入点,探讨基层治理共同体如何助推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进而提出创新老年人参与基层治理共同体建设方式、完善老年人共建共治共享基层治理体系、不断优化社区“适老化”环境、重视基层治理共同体的社会关系特征、打造具有“关系存在”的老年人社会关系体系等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层治理共同体 老年友好型社会 结构-过程分析范式 迭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鸭-虾种养模式中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5
作者 荆煜宸 徐智威 顾泽茂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3-64,共12页
为了精准把握稻-鸭-虾种养模式的投喂及水质调控,2023年3月-2024年1月连续监测了稻-鸭-虾种养模式(rice-duck-crayfish integrated model,RDCI)和稻-虾连作模式(rice-crayfish continuous culture model,RCCC)水体浮游植物及水体理化因... 为了精准把握稻-鸭-虾种养模式的投喂及水质调控,2023年3月-2024年1月连续监测了稻-鸭-虾种养模式(rice-duck-crayfish integrated model,RDCI)和稻-虾连作模式(rice-crayfish continuous culture model,RCCC)水体浮游植物及水体理化因子,以探究稻-鸭-虾种养模式中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显示:RDCI中共检出浮游植物8门214种,高于RCCC中的8门196种,2种模式群落组成均以绿藻门、硅藻门和裸藻门为主。RDCI中优势种(Y≥0.02)共有18种,多于RCCC中的14种。RDCI中浮游植物密度的变化范围为0.52×10^(8)~2.19×10^(8)ind/L,最大和最小值分别出现在4月和6月;生物量的变化范围为3.10~29.41 mg/L,最大和最小值分别出现在5月和7月;浮游植物Margalef丰富度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的全年均值分别为2.45、0.67和1.15。与RCCC相比,RDCI中浮游植物密度在养虾期和越冬期较低,浮游植物生物量和多样性指数在养虾期、越冬期和水稻成熟期较高。冗余分析结果显示RDCI中浮游植物优势种受到水温、溶氧、总氮和总磷的影响。综上所述,相较于RCCC,RDCI中浮游植物多样性更高,均匀度更好,表明其群落结构较为复杂和稳定。浮游植物的物种组成及相关指数反映出RDCI在养虾期和越冬期降低了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同时在种稻期增加了水体养分,这有利于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促进农业的绿色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虾种养模式 浮游植物 群落结构 生物多样性 冗余分析 环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构-过程-结果三维质量评价模式在手术室感染控制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32
6
作者 胡伟 杨芬 +1 位作者 张丽娜 赵美勤 《解放军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62-65,共4页
目的探讨结构-过程-结果三维质量评价模式在手术室感染控制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便利抽样法选取2015年1-12月某院应用传统常规管理法进行感染控制期间的12 869例手术患者和手术室卫生学监测样本1929件作为对照组;同法选取2016年1-12月某... 目的探讨结构-过程-结果三维质量评价模式在手术室感染控制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便利抽样法选取2015年1-12月某院应用传统常规管理法进行感染控制期间的12 869例手术患者和手术室卫生学监测样本1929件作为对照组;同法选取2016年1-12月某院应用结构-过程-结果模式进行感染控制期间的12 376例手术患者和手术室卫生学监测样本2148件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切口感染率和卫生学监测样本的合格率。结果观察组中Ⅰ类手术、Ⅱ类手术的切口感染率和总感染率分别为0.17%、0.35%和0.22%,均低于对照组的0.36%、0.72%和0.4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观察组除物体表面和消毒液两项指标外,其他各指标卫生学监测合格率和总合格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结构-过程-结果三维质量评价模式是控制手术室感染的有效手段,建议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过程-结果模式 手术室 感染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走向统纳式:社会组织高质量党建新思路——基于“结构-功能-过程”分析框架 被引量:10
7
作者 张冉 张瑞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5-65,共11页
任务导向的社会组织党建实践缺乏针对高质量的图景识别,一定程度导致对有形而非有效的关注。破解社会组织党建的理论与实践双重困局亟待回应“何为高质量党建的应然样态”。为此,跳出传统宏中观的分析定式,在“嵌入”与“统合”模式的... 任务导向的社会组织党建实践缺乏针对高质量的图景识别,一定程度导致对有形而非有效的关注。破解社会组织党建的理论与实践双重困局亟待回应“何为高质量党建的应然样态”。为此,跳出传统宏中观的分析定式,在“嵌入”与“统合”模式的基础上提出“统纳式”社会组织高质量党建新模式。同时,纳入“过程”维度以调和结构功能主义的静态逻辑,构建起“结构-功能-过程”的理论框架,继而从系统结构关系、功能维度呈现、动态周期过程三维度微观呈现了统纳式党建的应然图景。“统纳式”党建应体现结构上的系统性、关系上的柔性化、流程上的动态性,具体可通过“结构”维度的组织群域关系、“功能”维度的多维要素呈现以及“过程”维度的不同生命周期得以阐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组织 高质量党建 “统纳式”党建 结构-功能-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灾害治理组织网络的演化机理:一个“结构-过程-价值”整合性分析框架 被引量:6
8
作者 郑石明 宋悦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0-113,共14页
解构灾害全过程治理组织网络特征及规律,揭示其在历时性演进中的变化特征,可为组织网络结构与过程的演变提供理论支撑。本文以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为例,构建灾害全过程治理组织网络,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刻画灾前、灾中... 解构灾害全过程治理组织网络特征及规律,揭示其在历时性演进中的变化特征,可为组织网络结构与过程的演变提供理论支撑。本文以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为例,构建灾害全过程治理组织网络,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刻画灾前、灾中和灾后不同阶段的组织网络形态,从整体上分析网络结构演变、核心-边缘区域变化特征,探究网络中核心、边缘区域的组织变化。研究发现,灾前、灾中和灾后各阶段组织网络结构变化遵循了“紧密耦合型-松散集中型-多核心结构型”的演变过程;随着灾害治理网络不同阶段的演化,组织网络的收缩性特征凸显,处于边缘区域的组织逐步退出组织网络;在“核心-边缘”结构上,灾前、灾中和灾后网络中组织的进入和退出具有较大差异,对于实际响应过程涌现的组织,随着情境的变化很难持续发挥作用。文章提出“结构-过程-价值”整合性分析框架,解释组织主体权力关系与网络结构,环境变化与核心边缘特征,并对价值进行回应,为组织网络演变的理论解释提供参考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网络 社会网络分析 核心-边缘结构 结构-过程-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过程-结构”视角的环境合作治理模式比较与选择 被引量:13
9
作者 李胜 裘丽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43-51,共9页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也是当代中国公共治理中极为紧迫而又突出的薄弱环节。围绕着如何打破“公地悲剧”和实现环境公共品的有效供给,学界提出了科层型、契约型和网络型三种合作治理模式。在总结三种模式基本特点...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也是当代中国公共治理中极为紧迫而又突出的薄弱环节。围绕着如何打破“公地悲剧”和实现环境公共品的有效供给,学界提出了科层型、契约型和网络型三种合作治理模式。在总结三种模式基本特点的基础上,文章从“过程-结构”的视角出发,通过阅读大量文本案例和结合一定的实地研究,精选出太湖流域的河长制治理、库布齐沙漠的修复治理以及三江源曲麻莱县巴干乡的虫草与垃圾治理等三个现阶段环境合作治理的代表性案例,深入分析了三种环境合作治理模式在具体实践情境中的选择和运行机理、比较优势和局限,并讨论了特定情境下环境问题与治理模式的契合性。研究表明,环境合作治理模式的选择是既定制度(政策)、结构与作为能动者的组织、个人互动的结果,对环境合作治理模式优劣的评价不能脱离特定的情境和场域,每一具体的合作治理模式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局限与适用条件。研究同时表明,环境合作治理模式的选择必须适应特定环境问题的物理、生物和社会属性,必须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及所具备的资源禀赋相匹配。最后,文章从政府的“元治理”、互信契约、利益共享和社会资本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环境合作治理模式所“共享”的增进合作的规则及条件,认为环境问题的特殊性决定了政府必须摒弃以自身为单一主体的环境治理模式,并积极推动各种适用于不同情境的环境合作治理模式,以积累更多的推动环境治理集体行动的社会资本和提高整体性治理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程-结构 环境合作治理 模式 案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型钢-钢纤维混凝土局部组合梁受力性能 被引量:2
10
作者 伍凯 杨毅恒 +3 位作者 诸睿哲 张雁杰 梁庆庆 王世龙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3-163,共11页
为解决型钢混凝土结构的施工困难,充分发挥各部分材料的性能优势,将钢筋笼离散化为随机分布的钢纤维,并将钢纤维混凝土集中应用于受压区,形成型钢-钢纤维混凝土局部组合梁。对18根不同钢纤维体积率(ρ_(sf))、剪跨比(λ)、型钢受压翼缘... 为解决型钢混凝土结构的施工困难,充分发挥各部分材料的性能优势,将钢筋笼离散化为随机分布的钢纤维,并将钢纤维混凝土集中应用于受压区,形成型钢-钢纤维混凝土局部组合梁。对18根不同钢纤维体积率(ρ_(sf))、剪跨比(λ)、型钢受压翼缘上下部混凝土保护层厚度(C_(ss)、C_(sv))和型钢规格(I_(s))的组合梁试件进行四点弯试验。分析试验参数对破坏模式、荷载-挠度曲线以及破坏对称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大ρ_(sf)对小剪跨比试件(λ为1.5或1.7)的界面黏结性能具有积极改善作用,试件破坏模式由界面破坏转为弯扭破坏;混凝土保护层厚度须随I_(s)同步增大,确保混凝土保护层对型钢提供足够的“握裹效应”,避免或削弱弯扭变形的不利影响。通过高斯分布拟合,得到试件整体性能开始出现严重退化时的挠度退化系数,进而对构件整体性能开始出现严重退化时的挠度进行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合结构 型钢混凝土 钢纤维混凝土 破坏模式 荷载-挠度曲线 能量耗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木-混凝土螺栓连接力学性能试验及承载力计算模型
11
作者 熊海贝 武喆 +2 位作者 欧阳禄 王治方 陈佳炜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4-48,共15页
连接节点的设计是保证木-混凝土混合结构中两种材料协同工作的基础.为研究常用工程木-混凝土螺栓连接节点的力学性能及破坏模式,分别选用正交胶合木(Crosslaminated timber,CLT)-混凝土螺栓连接和云杉-松木-冷杉(Spruce Pine Fir,SPF)... 连接节点的设计是保证木-混凝土混合结构中两种材料协同工作的基础.为研究常用工程木-混凝土螺栓连接节点的力学性能及破坏模式,分别选用正交胶合木(Crosslaminated timber,CLT)-混凝土螺栓连接和云杉-松木-冷杉(Spruce Pine Fir,SPF)规格材-混凝土螺栓连接作为试验对象,设计了27组单调加载试验和低周往复加载试验,归纳并对比了两类木-混凝土螺栓连接的典型破坏模式.结果表明:木-混凝土螺栓连接节点承载力大小与螺栓屈服模式相关,CLT-混凝土螺栓连接相较于SPF-混凝土螺栓连接更易发生双铰破坏,且CLT-混凝土螺栓连接具有更好的延性.基于对两类连接力学性能差异的影响机理分析,考虑钢垫板对承载力的影响,并引入CLT等效截面,提出了木-混凝土螺栓连接的承载力力学模型.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的平均误差为12.18%,表明计算值与试验值吻合良好,可为木-混凝土螺栓连接的设计与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凝土混合结构 螺栓连接 破坏模式 力学性能 计算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上扬子克拉通海西-印支期(泥盆纪-中三叠世)沉积层序充填过程与演化模式 被引量:50
12
作者 陈洪德 张成弓 +1 位作者 黄福喜 侯明才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2281-2298,共18页
以"构造控盆、盆地控相、相控组合"的思路和"过程-响应"原理为指导,即壳-幔耦合、板块活动和构造运动形成盆地,盆地沉积充填形成层序与相带组合的时空展布,而不同级别层序格架中层序结构、体系域叠加样式及相带的... 以"构造控盆、盆地控相、相控组合"的思路和"过程-响应"原理为指导,即壳-幔耦合、板块活动和构造运动形成盆地,盆地沉积充填形成层序与相带组合的时空展布,而不同级别层序格架中层序结构、体系域叠加样式及相带的时空组合与盆地沉积充填过程密切相关。在前人对中上扬子克拉通盆地取得丰富的研究与勘探成果基础上,加强沉积环境、层序结构与沉积充填过程等方面的研究,对深化研究区认识以及油气资源勘探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通过层序剖面结构、体系域叠加样式和相带组合的沉积响应记录,分析这些记录特征的时空变化规律来有效地揭示盆地沉积充填过程。具体以反映盆地整体特性的构造-层序(二级层序)为基础,以反映盆地充填格架的层序地层(三级层序)为单元,以反映层序沉积充填过程的层序结构、体系域叠置方式(四级以上层序)和相带分布规律为剖析对象"的技术路线,探讨和实践了中上扬子克拉通盆地海西-印支期沉积层序充填过程,剖析典型盆地的充填特征,与分阶段建立沉积演化模式。研究认为,中上扬子克拉通海西-印支期与加里东期的相似性是均由克拉通内和克拉通边缘两大沉积域组成,经历了克拉通边缘伸展和由伸展到挤压的2个盆地演化阶段,差异性是该期盆地类型与演化分异明显。典型盆地沉积充填特征表明,不同时期盆地充填特征的差异性决定于沉积充填控制因素的变化,各因素的控制作用因时因地而异。构造-层序充填过程的控制因素复杂多样,包括同沉积断裂、古地理格局、古隆起、碳酸盐生产率变化、相对海平面变化、基底构造特征和构造运动等,各种控制因素通过对层序沉积充填的边界条件、古地理背景、沉积环境、物源性质、层序结构和叠加样式等方面的影响来控制层序的发育,而且是造成沉积层序充填特征差异性的根本原因。各阶段沉积模式具有个性鲜明的充填背景、沉积建造类型、相带展布规律、演化过程和控制因素。海西-印支期中上扬子克拉通台地内保持隆坳相间,台缘以台盆相间为特征,优质储层发育于台地内和台缘高能礁滩环境,台内滞留环境和台盆区为有利盖层和烃源岩发育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上扬子 克拉通 海西-印支期 沉积层序 充填过程 沉积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泊水-沉积物界面三相结构模式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8
13
作者 金相灿 王圣瑞 姜霞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z1期1-5,10,共6页
论述了湖泊水-沉积物界面研究中传统的两相结构模式及其存在的不足,讨论了生物相在湖泊水-沉积物界面中的存在和作用,初步构建了界面三相结构模式,明确了其结构模式和特征,并提出了今后关于界面研究的重点科学问题。
关键词 湖泊水-沉积物界面 生物相 结构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民上楼:风险与治理——基于“结构-过程”的分析框架 被引量:22
14
作者 叶继红 孙崇明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62-72,共12页
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一项战略规划,农民集中居住内蕴着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然而,作为一种强制性制度变迁,农民上楼项目的快速推进却引致了一系列的结构性风险。通过引入“结构-过程”的分析框架,发现伴随着征地拆迁和集中居住的... 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一项战略规划,农民集中居住内蕴着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然而,作为一种强制性制度变迁,农民上楼项目的快速推进却引致了一系列的结构性风险。通过引入“结构-过程”的分析框架,发现伴随着征地拆迁和集中居住的不同阶段,农民上楼先后经历了不同的风险类型,大致可分为“物质性结构风险”与“非物质性结构风险”。这些风险的生成既有系统性的原因也有制度性的原因。因此,在推进农民上楼过程中,要根据农民上楼风险的呈现特点和发生学逻辑,采取更为精准的治理策略,包括强化系统思维和对农民上楼风险的整体性认知,完善农民上楼的风险辨识防控机制,健全农民上楼的相关配套保障性机制,提升农民上楼后的空间治理水平,采取“小步走”的渐进式推进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上楼 结构-过程 风险 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数据驱动的公共安全风险治理--基于“结构-过程-价值”的分析框架 被引量:26
15
作者 沙勇忠 王超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11,共11页
大数据驱动被视为应对公共安全风险治理失灵,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路径。在分析当前大数据驱动的公共安全风险治理存在结构模糊、过程脱节和价值失衡三种现实困境的基础上,提出了大数据驱动公共安全风险治理的"结构-过程-价值&... 大数据驱动被视为应对公共安全风险治理失灵,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路径。在分析当前大数据驱动的公共安全风险治理存在结构模糊、过程脱节和价值失衡三种现实困境的基础上,提出了大数据驱动公共安全风险治理的"结构-过程-价值"三维分析框架。从结构维度看,大数据驱动公共安全风险治理是以大数据共建共享和风险联防联控为核心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协同-企业参与"的网络型治理体系;从过程维度看,大数据驱动公共安全风险治理是以双重生命周期为理论逻辑的"情景-数据-决策-行动"一体化过程;从价值维度看,大数据驱动公共安全风险治理是由"情景价值-治理价值-发展价值"构成的多层价值涌现的活动。最后,从技术治理视角提出了几点反思,以促进学界和实务界共同思考与行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数据驱动 公共安全风险 风险治理 大数据治理 结构-过程-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构-定向”教学模式在运动训练专业网球教学中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0
16
作者 窦洪茵 张樯 +1 位作者 彭放 姚建波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73-77,共5页
将沈阳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专业网球课的教学运用"结构-定向"教学模式进行尝试,运用"结构-定向"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网球课程教学的质量,旨在推广"结构-定向"教学模式以及完善网球教学体系提供一些启迪。
关键词 结构-定向”教学模式 运动训练专业 网球教学 心理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澜沧老厂矿床线-环结构模式拟建及成矿预测 被引量:11
17
作者 王瑞雪 高建国 杨世瑜 《国土资源遥感》 CSCD 2007年第3期51-55,I0007,共6页
根据矿床遥感地质理论,解译分析老厂矿床线、环构造及蚀变信息,并结合地质、物化探信息,拟建老厂矿床线-环结构模式。在区域性北西向线性构造带遥感地质背景下,南北轴向南老环和东西轴向透镜体系列叠加形成老厂环-环横叠式结构,二者分... 根据矿床遥感地质理论,解译分析老厂矿床线、环构造及蚀变信息,并结合地质、物化探信息,拟建老厂矿床线-环结构模式。在区域性北西向线性构造带遥感地质背景下,南北轴向南老环和东西轴向透镜体系列叠加形成老厂环-环横叠式结构,二者分别反映华力西期火山洼地和燕山-喜山期隐伏中酸性岩体,其叠加地段是有利成矿部位。影像上受北北西向线性构造控制的色调异常斑块显示了近矿围岩蚀变的范围,并据此模式进行成矿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性构造 环形构造 矿床线-结构模式 老厂矿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方钢管混凝土柱-钢桁架结构破坏模式分析 被引量:3
18
作者 李志强 王伟 陈以一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13-520,共8页
基于叠加原理,假定钢桁架与钢管混凝土柱的变形互不耦合,提出针对这种框架的节点子结构受力机理简化分析模型并采用试验验证.其中,钢桁架的荷载-位移曲线由铰接机制、刚接机制叠加得到;钢管混凝土柱的荷载-位移曲线则基于弯矩-曲率方程... 基于叠加原理,假定钢桁架与钢管混凝土柱的变形互不耦合,提出针对这种框架的节点子结构受力机理简化分析模型并采用试验验证.其中,钢桁架的荷载-位移曲线由铰接机制、刚接机制叠加得到;钢管混凝土柱的荷载-位移曲线则基于弯矩-曲率方程与等效剪切刚度计算得到.通过对钢桁架、方钢管混凝土柱承载力的分析,可判断结构的破坏模式与承载力.简化模型预测的破坏模式、荷载-位移曲线均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承载力与试验值接近.针对方钢管混凝土柱-钢桁架结构的不同破坏模式,还对其与抗震性能的相关性做了进一步的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钢管混凝土柱-钢桁架结构 破坏模式 简化分析模型 试验验证 荷载-位移关系 承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构-制度分析,还是过程-事件分析?——从多元话语分析的视角看 被引量:107
19
作者 谢立中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4期12-31,共20页
"过程-事件分析"(或"实践社会学")的倡导者批评"结构-制度分析"把社会现实当作一种静态的结构来加以看待,因而不能揭示社会生活的真实奥秘。他们主张只有采用"过程-事件分析"的研究策略,把社... "过程-事件分析"(或"实践社会学")的倡导者批评"结构-制度分析"把社会现实当作一种静态的结构来加以看待,因而不能揭示社会生活的真实奥秘。他们主张只有采用"过程-事件分析"的研究策略,把社会现实当作一种动态的、流动的过程来加以看待,才能够对社会现实作出更为适当的描述和理解。"结构-制度分析"的倡导者则对此种看法进行了严正的反驳。其实,从多元话语分析学者的立场来看,这两种研究策略都只不过是我们可以用来建构社会现实的两种不同的话语系统而已。在它们的引导和约束之下,我们能够采用不同的话语策略来对社会现实做出不同的话语建构。但对于这两种话语系统及人们在它们各自的引导和约束之下所完成的那些话语建构之间到底孰优孰劣这样的问题,我们却难以做出绝对的判断和回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程-事件分析 实践社会学 结构-制度分析 多元话语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多失效模式的桩-土结构体系稳健性设计 被引量:4
20
作者 杜修力 曹秀秀 +2 位作者 钟紫蓝 侯本伟 王威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23-30,共8页
针对桩基础设计中岩土参数和荷载的不确定性,首先,提出考虑多失效模式的桩-土结构体系的稳健性设计(RGD)方法,综合分析单桩竖向承载能力极限状态(ULS)、竖向正常使用极限状态(SLS)、水平强度失效和水平变形失效4种失效模式;其次,采用蒙... 针对桩基础设计中岩土参数和荷载的不确定性,首先,提出考虑多失效模式的桩-土结构体系的稳健性设计(RGD)方法,综合分析单桩竖向承载能力极限状态(ULS)、竖向正常使用极限状态(SLS)、水平强度失效和水平变形失效4种失效模式;其次,采用蒙特卡罗模拟(MCS)法和点估计法(PEM)嵌套的方法计算桩-土结构体系的失效概率均值和标准差,以失效概率标准差作为衡量结构稳健性的指标;最后,以稳健性和经济成本作为优化目标,确定单桩的最优设计。结果表明:多失效模式下,不同的单桩设计尺寸,起决定作用的失效模式不同;随着单桩设计几何尺寸的增加,桩-土结构体系的主控失效模式逐渐由桩水平强度控制转为由竖向正常使用极限状态控制;主控失效模式的变化,对结构体系的失效概率变化梯度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体系 多失效模式 可靠度分析 稳健性设计(RGD) 多目标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