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番茄青枯病抗、感品种(系)结构性差异初探 被引量:17
1
作者 乐素菊 梁承愈 吴定华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6年第2期50-53,共4页
显微观察表明,青枯病菌在番茄抗病试验材料与感病试验材料植株根内的扩展差异显著;青枯病菌可存在于感病试验材料皮层薄壁细胞间隙,瓦解细胞壁,形成溶生腔。在抗病试验材料维管组织中青枯病菌则被细胞壁所吸附;抗病试验材料的导管... 显微观察表明,青枯病菌在番茄抗病试验材料与感病试验材料植株根内的扩展差异显著;青枯病菌可存在于感病试验材料皮层薄壁细胞间隙,瓦解细胞壁,形成溶生腔。在抗病试验材料维管组织中青枯病菌则被细胞壁所吸附;抗病试验材料的导管分子比感病试验材料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茄 青枯病 结构性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津冀城市群各城市的区域发展结构性差异与协同发展路径 被引量:15
2
作者 董微微 谌琦 《工业技术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41-48,共8页
本文基于新发展理念构建了京津冀城市群各城市发展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和变异系数法对京津冀13个地级以上城市发展差距综合指数和分类指数进行测度,结果显示,京津冀各城市发展差距逐步缩小,其中绿色发展和开放发展差距明显缩小,协调发... 本文基于新发展理念构建了京津冀城市群各城市发展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和变异系数法对京津冀13个地级以上城市发展差距综合指数和分类指数进行测度,结果显示,京津冀各城市发展差距逐步缩小,其中绿色发展和开放发展差距明显缩小,协调发展、创新发展和共享发展上的差距有所加大,并提出推动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的路径,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深入实施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冀 城市群 结构性差异 协同发展 变异系数法 熵权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结构性差异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曾光 王选华 王玲玲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02-105,共4页
文章通过采集2010年度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数据,使用因子分析法研究了消费支出的结构性差异,结果表明: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的规模主要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气候等两个因素影响;在综合消费支出中,部分西部地区近年消费支出水平位居前列... 文章通过采集2010年度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数据,使用因子分析法研究了消费支出的结构性差异,结果表明: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的规模主要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气候等两个因素影响;在综合消费支出中,部分西部地区近年消费支出水平位居前列,高于大部分中部地区;在个别地区的消费支出中,衣着支出增加并不一定就是气候原因,还可能是时尚等元素导致。因此,政府在制定消费政策时,要针对不同地区的特征有针对性出台相关政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费支出 因子分析 结构性差异 消费政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人口增长的结构性差异及其政策调整 被引量:1
4
作者 赵曦 熊理然 成卓 《人口与发展》 CSSCI 2008年第1期40-42,共3页
关键词 发展中国家 人口增长 结构性差异 政策 人均资源 人口基数 增长速度 社会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市家族企业薪酬机制与代理成本的关系——基于结构性差异视角的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陈建林 《经济经纬》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93-97,共5页
笔者采用分类研究的方法,探讨了不同类型家族企业的薪酬机制对代理成本影响效果的结构性差异。研究发现:(1)从全体上市家族企业来看,高管人员薪酬机制对降低代理成本的作用很显著,高管人员年度报酬、高管人员持股比例和薪酬差距都与代... 笔者采用分类研究的方法,探讨了不同类型家族企业的薪酬机制对代理成本影响效果的结构性差异。研究发现:(1)从全体上市家族企业来看,高管人员薪酬机制对降低代理成本的作用很显著,高管人员年度报酬、高管人员持股比例和薪酬差距都与代理成本负相关。(2)对职业经理人和家族经理人薪酬机制效果的分类研究表明,职业经理人薪酬机制降低代理成本的效果更明显。(3)依据家族自利倾向分类,家族控制权与现金流权的偏离系数越大,高管人员薪酬机制对降低代理成本的作用效果越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族企业 薪酬水平 薪酬差距 代理成本 结构性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农村建设视域下的西部农民科学素质现状及结构性差异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马昊 《科技进步与对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43-46,共4页
立足《中国公民人文素质调查》课题数据库,从科学意识、科学常识及科学行为三个二级维度,对我国西部809名农民的科学素质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其在各维度上存在不同差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 西部农民 科学素质 新农村 结构性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互联网对家庭消费影响的结构性差异——基于CFPS2018微观数据的分析 被引量:17
7
作者 刘大为 李淑文 《中国流通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40-50,共11页
互联网的使用改变了家庭消费偏好与约束条件,可以在全面促进消费中发挥积极作用。由于消费本身的复杂性以及不同消费领域中信息技术应用程度存在的差异,互联网在促进消费中对各类型消费的影响会产生不同效果。基于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 互联网的使用改变了家庭消费偏好与约束条件,可以在全面促进消费中发挥积极作用。由于消费本身的复杂性以及不同消费领域中信息技术应用程度存在的差异,互联网在促进消费中对各类型消费的影响会产生不同效果。基于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CFPS)2018年数据,运用倾向得分匹配(PSM)方法,估计互联网使用对家庭总消费和食物、衣着、居住、生活、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医疗保健等七类消费支出的影响程度,研究发现:在促进家庭总消费的过程中,不同于传统消费影响因素对总消费和各类消费影响表现出的同步性,互联网对各类消费的影响效果具有明显的结构性差异。首先,互联网使用可以显著降低医疗保健消费,提高在其他方面的购买能力;互联网对生存类消费的促进效果有限,对提升生活品质或有助于家庭长远发展的消费促进效果更加明显,有助于家庭消费质量提升。其次,在全面促进消费中互联网影响的结构性差异主要取决于消费的需求弹性,对缺乏弹性的消费需求促进效果有限,对富有弹性的消费需求促进效果更加明显。再次,加快互联网等新型消费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有力推动强大国内市场的形成和流通效率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联网 家庭消费 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 需求弹性 结构性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民族“直过区”的结构性差异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杨林兴 张晖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14-118,共5页
云南民族"直过区"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与其他地区存在明显的结构性差异,并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特点和体现,影响着云南民族"直过区"的社会发展变迁。当前应从"直过区"群众教育程度低、科技落后、对扶贫资... 云南民族"直过区"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与其他地区存在明显的结构性差异,并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特点和体现,影响着云南民族"直过区"的社会发展变迁。当前应从"直过区"群众教育程度低、科技落后、对扶贫资金依赖较大等特点出发,推进国家边疆治理措施的创新,将"直过区"作为一个特殊的区域专门制定相关政策,加大对这一区域社会事业的投入,解决其与体制变革、时代发展不适应的矛盾,扩展其社会发展渠道,才能使其实现全面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直过区” 结构性差异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析经济模式转换过程中的结构性差异及其社会影响
9
作者 王敏 《社会》 1988年第6期3-5,共3页
本文所要探讨的中心主题是:如何用一种社会—经济—文化全方位的视野,研究现代化过程中的社会经济过程。
关键词 结构性差异 经济模式 经济部门 现代化过程 经济起飞 经济过程 职工平均工资 经济发展过程 产业结构 收入水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融科技与银行流动性创造差异化:基于DID准自然实验的实证分析
10
作者 赵莉娜 周丹 周昕瑾 《管理现代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5-75,共11页
银行金融科技赋能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抑或亦是一把双刃剑?本文从银行流动性创造效率视角,实证研究了银行金融科技对于银行流动性创造效率的差异化影响。利用我国金融科技发展政策的准自然实验,本文实证研究发现:银行金融科技对于流... 银行金融科技赋能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抑或亦是一把双刃剑?本文从银行流动性创造效率视角,实证研究了银行金融科技对于银行流动性创造效率的差异化影响。利用我国金融科技发展政策的准自然实验,本文实证研究发现:银行金融科技对于流动性创造的影响存在着显著结构性差异,以及个体特征效应;银行金融科技的流动性创造效应得益于成本下降与结构优化,但同时也显著受到信贷风险水平的制约,即信贷风险水平越低,银行金融科技的流动性创造效应越大;准自然实验的检验结果也验证了上述结论。本文的实证结论为个性化、有针对性的制定和执行金融科技发展政策,为银行防控金融科技赋能中的信贷风险,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和经验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融科技 银行流动性 结构性差异 准自然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企业结构性信贷需求如何影响银行风险承担 被引量:3
11
作者 古波 温思美 《金融经济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50-160,共11页
利用2011~2017年中国16家上市商业银行的微观数据集,构建实证模型研究企业结构性信贷需求对银行机构风险承担的影响,结果表明,小微型企业的信贷需求越强,银行机构的风险承担水平越大;而大中型企业的信贷需求对银行风险水平并没有产生明... 利用2011~2017年中国16家上市商业银行的微观数据集,构建实证模型研究企业结构性信贷需求对银行机构风险承担的影响,结果表明,小微型企业的信贷需求越强,银行机构的风险承担水平越大;而大中型企业的信贷需求对银行风险水平并没有产生明显影响。该结论在银行机构中呈现出一定的异质性。良好的银行业发展环境和较强的业务竞争能力是维系银行机构风险稳定的重要条件;且企业规模越大,银行机构越能从其信贷需求中获取更高的经济绩效。因此,商业银行应当优化其信贷考核制度,针对小微企业信贷需求进行单列考核;同时,地方政府应当积极主动介入,针对小微企业的信贷需求提供一定的信贷辅助支持,以更好地激发国民经济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企业信贷需求 银行风险承担 结构性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技术创新源头的结构性和非结构性分析
12
作者 吴强军 郭晶 吕品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2002年第5期39-42,共4页
本文通过对浙江省技术创新源头的结构性分析和非结构性分析 ,得出浙江省技术创新能力较弱不是结构上的问题 ,而是非结构性问题。因此如何解决技术创新的非结构性问题就成为解决浙江技术创新源头建设的关键。
关键词 浙江 结构性分析 技术创新 结构性差异 企业 技术创新能力 资金 人才 科研体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杠杆率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结构差异和时变特征——基于居民、政府、企业三部门的国别比较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中国人民银行贵阳中心支行青年课题组 任丹妮 +5 位作者 李良元 石实 孙怡 封明川 蒋昕 尹继东 《金融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26-34,共9页
采用TVP-VAR模型考察了我国总杠杆率及非金融企业、居民和政府三部门杠杆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差异和时变特征,并在对比分析其他国家杠杆率影响经济增长不同情况的基础上,讨论了去杠杆过程中全要素生产率等因素变化对于稳增长的作用。研... 采用TVP-VAR模型考察了我国总杠杆率及非金融企业、居民和政府三部门杠杆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差异和时变特征,并在对比分析其他国家杠杆率影响经济增长不同情况的基础上,讨论了去杠杆过程中全要素生产率等因素变化对于稳增长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总杠杆率及各部门杠杆率对经济增长的短期影响明显,但中长期效果有限;目前总杠杆率和各部门杠杆率对经济增长冲击的长期影响虽然仍为正,但长期影响均已处于或接近零左右水平。从波动情况看,我国经济增长对总杠杆率、企业和政府部门杠杆率的冲击响应以金融危机前为顶点,基本呈"倒U形"。从时点上看,经济增长对居民和政府部门杠杆率的冲击响应在金融危机前、中、后期表现出大体一致的趋势,而对企业部门杠杆率的冲击响应则表现出结构性改变特征。与中国相比,美国经济增长对各杠杆率冲击的长期响应也保持在零左右水平,但除金融危机时期外其整体波动较为平稳。对全球39个国家样本的进一步延伸考察发现,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能够较为稳定地降低杠杆对经济增长的不利影响,且这种影响在金融危机前表现更加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杠杆率 经济增长 冲击响应 结构性差异 时变性特征 金融危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民族工业国际竞争力及其结构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佘镜怀 王淑贤 《经济问题》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34-36,共3页
民族工业国际竞争力所描述的实际上是不同国家在工业领域的国际竞争中所表现出的竞争能力。中国民族工业国际竞争力已经有了较大提高 ,但是总体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一定差距 ,而且表现出明显的结构性差异。
关键词 民族工业 国际竞争力 结构性差异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一个结构主义视角 被引量:1
15
作者 纪玉山 代栓平 《经济与管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36-40,共5页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主要任务就是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经济结构调整是消除结构性利益差别的重要方式,它因高低端产品价格“剪刀差”的平抑需要而发生,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原因。经济结构调整本质上是对原有经济利益的重新安排,...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主要任务就是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经济结构调整是消除结构性利益差别的重要方式,它因高低端产品价格“剪刀差”的平抑需要而发生,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原因。经济结构调整本质上是对原有经济利益的重新安排,考虑到调整后的利益结构的稳定性和反馈效应,在经济结构调整的同时建立相适应的制度来协调和稳定经济系统内的利益关系是非常必要的。这种结构主义的观点对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有重要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老工业基地 结构主义 结构性差异 制度变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市场化进程差异、动力替代与一个发达省份的行为
16
作者 谌新民 谢斌 《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47-50,共4页
我国典型的"转型经济"特征导致了改革开放以来商品市场、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发展的不协调。对市场化程度差异的比较分析表明,广东经济30年的增长是逐步替代的市场化进程与转型经济特征相吻合,才使得改革成本相对较低。今后... 我国典型的"转型经济"特征导致了改革开放以来商品市场、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发展的不协调。对市场化程度差异的比较分析表明,广东经济30年的增长是逐步替代的市场化进程与转型经济特征相吻合,才使得改革成本相对较低。今后应大力开展资本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使整个经济市场化进程协调发展,确保后30年经济又好又快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场化进程 劳动力市场 结构性差异 动力替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保守的世俗主义”——当代中国人的职业(工作)价值观 被引量:7
17
作者 李路路 范文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13,共13页
本文主要借助"世界价值观调查"数据,从职业世俗性、工作进取心、职业冒险性三个维度,来分析当代中国社会职业(工作)价值观的基本模式及其变迁趋势,并试图揭示该模式"保守的后世俗主义"的基本特征。本文的分析表明,... 本文主要借助"世界价值观调查"数据,从职业世俗性、工作进取心、职业冒险性三个维度,来分析当代中国社会职业(工作)价值观的基本模式及其变迁趋势,并试图揭示该模式"保守的后世俗主义"的基本特征。本文的分析表明,这一基本模式在中国社会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认同,并且在近20多年来的转型过程中得以延续。但是,伴随中国社会的转型过程,区域间的差异和世代间的更替逐渐开始显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业价值观 保守性 世俗主义 结构性差异 社会变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地方政府非税收入竞争的增长效应研究——基于空间杜宾模型的经验分析 被引量:3
18
作者 李波 张胜利 《商业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32-42,共11页
本文利用我国2008—2017年省级面板数据,采用空间杜宾模型研究非税收入空间竞争的增长效应。结果显示:虽然区域非税收入会显著促进区域经济增长,但区域间非税收入竞争不利于区域经济增长;并且,非税收入及其空间竞争的增长效应存在显著... 本文利用我国2008—2017年省级面板数据,采用空间杜宾模型研究非税收入空间竞争的增长效应。结果显示:虽然区域非税收入会显著促进区域经济增长,但区域间非税收入竞争不利于区域经济增长;并且,非税收入及其空间竞争的增长效应存在显著的结构性差异,其中,政府名义或特权类非税收入及其空间竞争均有利于区域经济增长,国有产权类非税收入及其空间竞争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是一正一负,而行政事业性收费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仅体现于空间竞争,罚没收入及其空间竞争则对经济增长无影响;进一步地,由于各区域非税收入负担程度、各项非税收入依据及征收性质的差异,非税收入及其空间竞争的增长效应在东、中、西三大区域内的表现也不尽相同,且各类非税收入在各大区域内的影响也存在显著的结构差异。结论表明,在“减税降费”政策调整的现实背景下,各区域应合理把握不同类别非税收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避免陷入“无序竞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税收入 非税收入竞争 结构性差异 区域差异 经济增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商贸流通业对我国城镇居民消费行为影响实证分析 被引量:31
19
作者 韩术斌 肖歆 《商业经济研究》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4-35,共2页
在适应经济新常态的情况下,促进消费结构升级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具有广泛关联性的商贸流通业与消费结构升级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本文采用面板数据固定效应模型,从商贸流通业发展对不同收入组和不同消... 在适应经济新常态的情况下,促进消费结构升级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具有广泛关联性的商贸流通业与消费结构升级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本文采用面板数据固定效应模型,从商贸流通业发展对不同收入组和不同消费类别影响的两个角度出发,实证分析得出商贸流通产业发展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具有结构性的差异。其中,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对中低收入阶层的促进作用较强,对文教娱乐和医疗保健两种享受发展型消费支出表现出的促进作用相对较弱。整体而言,商贸流通业发展缓慢,其对中高层次的消费影响程度较低,不利于我国消费结构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贸流通业 消费升级 结构性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接触与采纳:基于人工智能早期体验者的创新扩散研究 被引量:12
20
作者 王袁欣 刘德寰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78-87,共10页
数字化转型和社会变迁中,创新扩散是创新研究的关键问题。围绕人工智能产品采用问卷调查法(n=2999)和深度访谈法(n=22),通过回归模型分析智能产品早期体验者的特征,结合深度访谈的经验资料探讨早期体验者的接触渠道和驱动因素。研究发现... 数字化转型和社会变迁中,创新扩散是创新研究的关键问题。围绕人工智能产品采用问卷调查法(n=2999)和深度访谈法(n=22),通过回归模型分析智能产品早期体验者的特征,结合深度访谈的经验资料探讨早期体验者的接触渠道和驱动因素。研究发现:人工智能产品的早期体验者具有年轻化、城市化、学历高、社会经济地位高的特征,创新扩散历程凸显社会结构中的人群边界及结构性不平等;社会经济地位影响个体对智能产品的体验行为,同质化有利于推动创新在同一圈层内扩散,但也有可能减缓创新在社会系统内垂直方向的发展;在被动型接触和主动型接触中,家庭纽带成为弥合数字鸿沟和幼儿启蒙的重要衔接,从众心理的社交需求与人格特质是关键驱动性因素;智能技术创新扩散可能呈现非线性、递进式扩散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扩散理论 早期采用者 结构性差异 参考群体 人工智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