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4篇文章
< 1 2 2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非稳态线源传热理论的弱结构岩体导热系数测试方法研究
1
作者 梁昌明 高强 +1 位作者 何剑波 骆进 《中国测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5-61,共7页
泥岩、弱胶结砂岩和砾岩等弱结构岩体取样、运输和加工过程容易造成结构扰动,不适宜进行室内热物性测试,而现有现场测试方法无法克服测孔与岩体间空隙的影响,造成测试结果失真。鉴于此,该文基于非稳态线热源理论修正,研发一种考虑探针... 泥岩、弱胶结砂岩和砾岩等弱结构岩体取样、运输和加工过程容易造成结构扰动,不适宜进行室内热物性测试,而现有现场测试方法无法克服测孔与岩体间空隙的影响,造成测试结果失真。鉴于此,该文基于非稳态线热源理论修正,研发一种考虑探针和热耦合剂相结合的测试方法。通过室内测试对比,验证仪器的测试误差小于5%,表明其准确性满足要求。此外,深入分析砂岩表面粗糙度对结果的影响,有无耦合剂的导热系数测试差异为14.1%。形貌分析揭示样品表面粗糙度较大,证明探头与岩体较接触不良会显著影响测试精度。因此,该文提出的方法能够较好地克服传统方法的局限,为弱结构岩体导热系数测试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岩体 线热源理论 导热系数测试 表面粗糙程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锚索加固边坡碎裂结构岩体模型试验 被引量:6
2
作者 曾祥勇 唐树名 邓安福 《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8期128-131,135,共5页
当前山区公路建设中,碎裂结构岩体边坡常常采用锚索加固。为深入研究锚索布置方式对碎裂结构岩体的加固效果,针对锚索加固后的碎裂结构岩体进行了室内模型试验。根据多种锚固方案试件的试验结果,分析了锚索锚固碎裂结构岩体模型的强度... 当前山区公路建设中,碎裂结构岩体边坡常常采用锚索加固。为深入研究锚索布置方式对碎裂结构岩体的加固效果,针对锚索加固后的碎裂结构岩体进行了室内模型试验。根据多种锚固方案试件的试验结果,分析了锚索锚固碎裂结构岩体模型的强度变形特征。通过试验中不同布锚方式的锚索对模型试件强度变形的不同影响,对比了锚索布锚方式在各种模型试件中的锚固效果。分析得出:为充分发挥锚索的锚固能力,锚索的布置角度应与碎裂结构节理走向呈正交,且锚索应布置在碎裂结构岩体边坡的较高部位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型试验 边坡 碎裂结构岩体 锚索 布锚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沙江上游快速隆升河段复杂结构岩体灾变特征与机理 被引量:15
3
作者 陈剑平 李会中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153-1167,共15页
横断山脉北麓金沙江上游河段沟壑纵横,水能资源丰富。中、晚更新世以来,快速隆升的新构造活动导致该河段复杂结构岩体在重力场的持续作用下灾变频繁。笔者阐述了该河段高地应力的基础地质背景与金沙江板块构造结合带蛇绿岩套的复杂结构... 横断山脉北麓金沙江上游河段沟壑纵横,水能资源丰富。中、晚更新世以来,快速隆升的新构造活动导致该河段复杂结构岩体在重力场的持续作用下灾变频繁。笔者阐述了该河段高地应力的基础地质背景与金沙江板块构造结合带蛇绿岩套的复杂结构岩体基本特征,提出了快速隆升河段的基本认知,建议将≥5mm/a作为快速隆升河段的界限值;列举了21.4km河段内不同时期、不同类型4处大规模堵江事件的证据和基本特征,阐述了其与快速隆升之间的关系;运用地质过程机制法分析了4个堵江体的致灾机理,指出早期堵江残体为未来人类工程活动的潜灾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速隆升河段 复杂结构岩体 堵江残 潜灾 金沙江上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块状结构岩体力学的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2
4
作者 石丙飞 陈剑平 +1 位作者 王清 蔡可易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S1期40-43,共4页
从结构面的特性、块状结构岩体的局部稳定性、块体结构岩体的整体稳定性、块状结构岩体的力学参数、块状结构岩体渗流五个方面,简要地回顾了具有块状结构特征的岩体力学发展过程及研究现状。指出块状结构的岩体本身是一 种特殊的工程材... 从结构面的特性、块状结构岩体的局部稳定性、块体结构岩体的整体稳定性、块状结构岩体的力学参数、块状结构岩体渗流五个方面,简要地回顾了具有块状结构特征的岩体力学发展过程及研究现状。指出块状结构的岩体本身是一 种特殊的工程材料,不确定、非均质、各向异性、非连续、非线性是其主要特征。认为块状结构岩体力学的发展方向应进一步采用不确定性理论、现代非线性系统动力学原理与传统理论结合的研究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力学 块状结构岩体 回顾 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石边坡块状结构岩体稳定分析和可靠性评价 被引量:10
5
作者 杨坤 于冬梅 +2 位作者 阎雪莲 杨丽 赵宁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 2004年第3期54-57,61,共5页
对边坡稳定性进行评价和预测是整个边坡工程的关键.以矢量和可靠性计算为手段建立了块状结构岩体数学模型,分别运用确定性和不确定方法对块状结构岩体进行稳定性分析,为岩质边坡稳定性评价提供了新的途径.利用所建模型分析了三峡工程永... 对边坡稳定性进行评价和预测是整个边坡工程的关键.以矢量和可靠性计算为手段建立了块状结构岩体数学模型,分别运用确定性和不确定方法对块状结构岩体进行稳定性分析,为岩质边坡稳定性评价提供了新的途径.利用所建模型分析了三峡工程永久船闸边坡关键块体的稳定概率.结果表明,边坡中可动快体失稳概率较大,需采取相应的加固措施.工程实践证明,所建模型的实用性较强、应用前景广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矢量分析 结构岩体 关键块 全空间赤平投影 可靠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非线性分析法的碎裂结构岩体力学参数预测 被引量:5
6
作者 刘汉东 张世英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年第6期78-84,共7页
确定岩体物理力学参数的方法有很多,近年来最常用的是非线性分析法。鉴于各种非线性分析法的局限性,基于BP神经网络,利用遗传算法(Genetic Algorithm,GA)对神经网络的初始权值和阈值进行优化从而改进预测方法,并利用工程实例验证其有效... 确定岩体物理力学参数的方法有很多,近年来最常用的是非线性分析法。鉴于各种非线性分析法的局限性,基于BP神经网络,利用遗传算法(Genetic Algorithm,GA)对神经网络的初始权值和阈值进行优化从而改进预测方法,并利用工程实例验证其有效性。以前坪水库右坝肩碎裂结构岩体为研究对象,利用52组岩体的物理力学参数试验结果,基于改进的神经网络程序,建立了岩体力学参数预测模型,并将岩体力学参数的预测结果与实测结果相比较,以验证模型的有效性。结果表明:GA-BP神经网络模型可以解决常规预测方法中的结构不合理、个别结果误差较大等问题;预测结果的精度可达到0.95以上,能够有效预测前坪水库坝址区岩体的力学参数。该方法可为碎裂结构岩体力学参数的优化选取提供一种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碎裂结构岩体 BP神经网络 遗传算法 力学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碎裂结构岩体路堑边坡锚间距的断裂力学探讨
7
作者 罗强 李亮 唐树名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44-47,52,共5页
锚索间距是进行边坡锚固设计的关键参数,由于碎裂岩体结构边坡潜在破裂面的形成受其内部主要裂纹的控制,为确定碎裂结构岩体路堑边坡锚固锚索间距,采用断裂力学理论,通过分析裂纹尖端应力场,结合边坡设计的安全性要求,提出了基于断裂力... 锚索间距是进行边坡锚固设计的关键参数,由于碎裂岩体结构边坡潜在破裂面的形成受其内部主要裂纹的控制,为确定碎裂结构岩体路堑边坡锚固锚索间距,采用断裂力学理论,通过分析裂纹尖端应力场,结合边坡设计的安全性要求,提出了基于断裂力学理论的该类边坡锚间距分析方法,经过实际工程应用,验证了该方法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碎裂结构岩体 路堑边坡 断裂力学 锚间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层状结构岩体变形的各向异性特征分析 被引量:13
8
作者 李深圳 沙鹏 +1 位作者 伍法权 伍劼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S2期366-373,共8页
岩体的各向异性特征不仅与结构面的性质有关,还与岩体所处的应力状态紧密相联。基于岩体结构面参数统计,结合应变能推导层状结构岩体本构关系,能够直接确定岩体弹性模量等变形参数。引入各向异性指数的概念,定量地描述岩体变形的各向异... 岩体的各向异性特征不仅与结构面的性质有关,还与岩体所处的应力状态紧密相联。基于岩体结构面参数统计,结合应变能推导层状结构岩体本构关系,能够直接确定岩体弹性模量等变形参数。引入各向异性指数的概念,定量地描述岩体变形的各向异性特征。在该基础上,结合某高速公路工程实例探讨岩体结构特征及应力状态对含单组结构面岩体变形各向异性特征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结构面法向密度增加,岩体弹性模量各向异性弱化愈加显著;结构面产状的改变控制岩体弹性模量呈'V'型变化,而岩体变形的各向异性特征不受影响;围压增大可使岩体弹性模量增大,岩体变形的各向异性特征随之逐渐减弱直至完全消失。基于上述结论,解释新建兰-渝铁路碳质板岩隧道中出现的各向异性变形破坏现象,较大的结构面密度与开挖导致围压卸载导致层状围岩弹性模量发生各向异性弱化,是隧道发生各向异性大变形的主要原因。结构面产状决定了弹性模量出现极值的方位,控制掌子面产生局部过大变形的具体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状结构岩体 统计力学 弹性模量 各向异性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碎裂结构岩体似连续介质特征的一点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周洪福 韦玉婷 聂德新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2008年第1期17-21,共5页
通常情况下认为碎裂结构的岩体具有非连续介质的特征。但是随着西部大量水电工程的勘查和建设,遇到了一类比较特殊的岩体,这类岩体中裂隙发育,结构面间距很小,按照国标划分为碎裂结构岩体,但是其本身又具有较高的力学性质,表现为具有较... 通常情况下认为碎裂结构的岩体具有非连续介质的特征。但是随着西部大量水电工程的勘查和建设,遇到了一类比较特殊的岩体,这类岩体中裂隙发育,结构面间距很小,按照国标划分为碎裂结构岩体,但是其本身又具有较高的力学性质,表现为具有较高的变形模量、抗剪强度参数和完整性系数,并且具有似连续介质的特征,这与通常的碎裂结构岩体有本质的区别。本文将利用两个实例工程对这一现象进行初步的分析,得到了水电工程可利用岩体的一种新的评价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电站 结构 完整性系数 裂隙间距 力学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充填胶结碎裂结构岩体的成因机制及工程地质特性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周洪福 聂德新 韦玉婷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10年第2期108-112,共5页
本文以工程实例为依托,在现场大量调查、测试、试验的基础上,对一种新型碎裂结构岩体—充填胶结碎裂岩体的工程地质特性和成因机制进行了分析。此类岩体表观碎裂,但是由于岩块之间被钙质充填、胶结,使得表观碎裂的岩体在原位状态没有受... 本文以工程实例为依托,在现场大量调查、测试、试验的基础上,对一种新型碎裂结构岩体—充填胶结碎裂岩体的工程地质特性和成因机制进行了分析。此类岩体表观碎裂,但是由于岩块之间被钙质充填、胶结,使得表观碎裂的岩体在原位状态没有受到大的扰动的情况下具有较高的力学性能,其可以用作坝基岩体,与普通的碎裂岩体有着本质上的差别。该类岩体一旦受到外界大的扰动,其力学性能迅速降低,在施工中应该特别注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充填胶结碎裂 结构 成因机制 工程地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空区地表斜坡层状结构岩体移动特征
11
作者 胡德富 孔宪立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1995年第3期276-280,共5页
通过对江苏苏州阳山矿斜坡的调查和模型试验的成果分析,论述采空区地表斜坡层状连续结构和层状碎裂结构岩体的变形破坏现象.内容包括:岩体结构在覆岩移动中的作用;覆岩的累进性破坏作用;采空区地表斜坡岩体移动特征.
关键词 采空区 斜坡 结构 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三维点云岩体结构面半自动识别方法 被引量:2
12
作者 朱涛 史文兵 +2 位作者 刘永志 王勇 梁风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5-103,共9页
结构面在评价岩体力学性质和边坡稳定性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相比于传统测量,一种准确、高效的结构面参数识别方法尤为重要。提出了一种基于支持向量机(SVM)的三维点云岩体结构面提取的新方法,首先获取点云坐标、RGB、法向量、曲率... 结构面在评价岩体力学性质和边坡稳定性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相比于传统测量,一种准确、高效的结构面参数识别方法尤为重要。提出了一种基于支持向量机(SVM)的三维点云岩体结构面提取的新方法,首先获取点云坐标、RGB、法向量、曲率和密度等作为机器学习模型的特征向量作为输入,结合人工和自动挑选学习样本,随后把学习样本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用于训练SVM模型并测试模型,将被接受的模型用于点云的预测分类,进而识别结构面和提取信息。将该方法应用于公开边坡数据集和发耳镇某采区边坡结构面调查,结果表明:使用LOF与PCA结合方法有效地提高了法向量估计的准确性,而DetRD-PCA方法用于估计单个结构面的法向量并计算产状时得到结果更加准确;对公开点云数据集的结构面进行识别,SVM识别881552个点时间仅需9 s,成功提取了四组结构面,与前人结果对比,倾向平均偏差最大3.12°,倾角平均偏差最大1.54°;将方法应用于发耳镇某采区边坡的结构面调查中,SVM识别1450148个点仅需18 s,成功提取了两组结构面,与经典的三点法估算比较,倾向和倾角的偏差为0.7°~3.3°和0.1°~3.3°;该方法对于小样本的训练数据依然能够表现出较高的正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点云 支持向量机 结构 半自动识别 产状计算 工程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遗传模拟退火算法的岩体结构面产状优势组数划分
13
作者 刘伟城 阮云凯 +2 位作者 陈锦资 黄炜 王玉林 《工程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12-620,共9页
岩体结构面影响着岩体的力学性质及水力性质,在对岩体结构特性进行分析评价时,需要将结构面根据一些性质的相似程度分到相同的组,从而了解到岩体中不同性质结构面的发育情况。模糊C均值聚类算法作为工程中常用的聚类方法,存在着容易受... 岩体结构面影响着岩体的力学性质及水力性质,在对岩体结构特性进行分析评价时,需要将结构面根据一些性质的相似程度分到相同的组,从而了解到岩体中不同性质结构面的发育情况。模糊C均值聚类算法作为工程中常用的聚类方法,存在着容易受到初始中心影响、容易陷入局部最优解的缺陷,本文提出基于遗传模拟退火算法及模糊C均值聚类算法(GSA-FCM)的岩体结构面产状优势组数划分方法。该法原理简单,计算速度快,将模拟退火算法的Metropolis准则融合到遗传算法,利用遗传模拟退火算法确定结构面的聚类中心,并对模糊C均值算法的分组结果进行优化,以期克服传统模糊C均值聚类算法受初始中心影响、易陷入局部最优解的缺陷。根据计算机模拟生成的结构面产状数据分析结果,本文方法较传统模糊C均值聚类算法有明显优势。最后将GSA-FCM应用到云南怒江马吉水电站的实测结构面数据分组中。结果表明:该方法聚类精度高,聚类结果准确,具有较强的工程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模拟退火 结构 产状 优势组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细观岩体结构力学实验方法及其在石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前景
14
作者 李丽慧 黄北秀 +2 位作者 乔斯嘉 高歌 梁超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889-1903,共15页
岩体是国家重大战略工程的主要地质载体,岩体宏观变形破坏和工程稳定性均与其内部微细观结构密切相关。传统岩体结构力学侧重于阐述宏观尺度的岩体结构及岩体结构力学效应,难以揭示微细观结构的作用机理。本文在梳理国际微细观岩石力学... 岩体是国家重大战略工程的主要地质载体,岩体宏观变形破坏和工程稳定性均与其内部微细观结构密切相关。传统岩体结构力学侧重于阐述宏观尺度的岩体结构及岩体结构力学效应,难以揭示微细观结构的作用机理。本文在梳理国际微细观岩石力学研究进展的基础上,介绍了几种常用的微细观岩体结构力学实验系统、原理及研究案例,包括微米CT在位测试系统、MTI-LM实时加载-观测-采集试验系统、微/纳米压痕仪联合大面积矿物扫描技术和原子力显微镜等。微细观岩体结构力学实验方法对样品尺寸、形状和数量的要求较传统岩石力学试验显著降低,且属于微损或无损测试,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特别是与石质文物保护需遵循的“最小扰动”原则极为契合。本文以纹层砂岩石窟为例,进一步阐述了微细观岩体结构力学实验方法在石质文物岩体结构精细刻画、跨尺度力学特性及加固效果检验等方面的应用前景,以期为石质文物精细化预防性保护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细观尺度 结构力学 跨尺度 石质文物 预防性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进的区域生长算法在三维激光点云识别岩体结构面中的应用 被引量:9
15
作者 徐志华 郭戈 +3 位作者 孙钱程 丰光亮 何钰铭 谢迪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1-112,共12页
交错分布的结构面构成了岩体中的薄弱部位,准确高效的岩体结构面识别和特征信息提取可为岩体稳定性评价提供重要依据。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可以极大地提高结构面勘测效率和精度,但目前主流的点云分析算法存在结构面边缘识别模糊、点云分割... 交错分布的结构面构成了岩体中的薄弱部位,准确高效的岩体结构面识别和特征信息提取可为岩体稳定性评价提供重要依据。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可以极大地提高结构面勘测效率和精度,但目前主流的点云分析算法存在结构面边缘识别模糊、点云分割准确性不能满足结构面特征信息提取精度等问题。因此,考虑岩体结构面点云位置与其邻域的空间关系,利用KD-tree数据结构进行最邻近搜索的体素下采样,在稳健随机Hough变换的基础上改进了区域生长算法,通过多特征值对区域生长分割参数进行修正,依据点云法向量差值和特征终值进行结构面分割,实现了结构面产状、间距、延展度信息的提取。研究结果表明:与传统的主成分分析法和随机抽样一致法相比,在室内块体模型组成的24个结构面中,该方法在相同区域具有更高的识别率和准确率,既能在复杂变化的平面区域保证数据的完整识别,也能在平面的尖锐位置较好地分割边缘点云。利用该方法可以将24个结构面分为6组,并在识别数据中获取对应的结构面特征信息,与实际测量结果相比,角度信息误差约为1°,距离信息误差1cm以内。利用该方法在长江干流蟒蛇寨斜坡岩体中成功识别出3组结构面同时计算各组结构面间距与延展度信息,并采用赤平投影图分析不同结构面组对斜坡稳定性的影响。所提出的方法在室内模型及现场斜坡验证效果良好,可以为岩体结构面识别分割提供稳定且有效的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激光扫描 点云信息提取 区域生长算法 智能识别 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体结构面循环剪切设备和剪切力学特性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被引量:2
16
作者 尹敬涵 盛谦 +2 位作者 陈健 张茂础 崔臻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02-1230,共29页
总结了岩体结构面在循环荷载作用下的力学特性若干重要问题的研究进展,包括4个方面:(1)岩体结构面表面形态信息;(2)岩体结构面循环剪切试验设备;(3)循环剪切试验影响因素;(4)结构面力学特性的描述与表征。在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评述的基... 总结了岩体结构面在循环荷载作用下的力学特性若干重要问题的研究进展,包括4个方面:(1)岩体结构面表面形态信息;(2)岩体结构面循环剪切试验设备;(3)循环剪切试验影响因素;(4)结构面力学特性的描述与表征。在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评述的基础上指出了需要解决的问题和今后的发展方向。目前,结构面粗糙度描述缺乏统一的评判标准,在单向剪切中足以模拟地震动荷载的剪切设备仍有待进一步研发,且法向循环加载试验,特别是切向和法向循环荷载耦合剪切试验还有待研究,此外针对循环加载试验,仍缺乏一个完备的理论能够综合考虑所有影响因素;结构面的变形和强度公式如何选择也是一个较难解决的问题。研发新的动态、多自由度循环剪切设备,进行完备的循环剪切变形和强度公式研究是岩体结构面动态剪切问题研究的必由之路。希望本文可为今后的相关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 循环剪切设备 结构面力学特性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t-SNE的多参数岩体结构面分步聚类方法 被引量:5
17
作者 李新正 王述红 +1 位作者 侯钦宽 董福瑞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540-1550,共11页
结构面聚类是进行岩体稳定性评价的重要步骤。常用聚类方法多以产状作为分组依据,忽略了结构面物理特性指标对岩体稳定性的影响。针对分组依据单一化的不足,综合考虑结构面倾向、倾角、迹长、张开度、填充状态和粗糙度的影响,提出一种... 结构面聚类是进行岩体稳定性评价的重要步骤。常用聚类方法多以产状作为分组依据,忽略了结构面物理特性指标对岩体稳定性的影响。针对分组依据单一化的不足,综合考虑结构面倾向、倾角、迹长、张开度、填充状态和粗糙度的影响,提出一种基于学生分布随机邻近嵌入(student-distributed stochastic neighbor embedding,简称t-SNE)的多参数岩体结构面分步聚类方法。首先,利用t-SNE算法对除产状外的结构面特征进行数据降维;进而利用模拟退火算法搜索K-means算法的全局最优初始值,并采用分步聚类思想完成聚类。研究表明:所提方法有效地解决了高维空间样本稀疏的问题,同时保留了数据的局部结构与全局结构。新方法相比于传统方法能对空间分布相似区内结构面的物理特性进行精确划分,分组精度更高,且在避免复杂权重值计算的条件下,能有效区分产状与物理特性参数对岩体稳定性的影响差异。最后,将所提方法应用于中国新疆某露天矿坡结构面实测数据分析中,所得分组结果合理可靠,进一步证明该方法在实际工程中的有效性。研究方法可为多参数岩体结构面的分步聚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 多参数 分步聚类 t-SNE K-MEANS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窟寺多尺度岩体结构发育特征与三维精细化建模方法研究——以安岳圆觉洞为例 被引量:2
18
作者 刘长青 包含 +5 位作者 兰恒星 吕洪涛 尹培杰 李黎 刘建辉 陈卫昌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904-1915,共12页
石窟寺岩体中发育的结构面尺度多变、分布复杂,对石窟寺长期稳定性造成严重威胁。以安岳圆觉洞为例,由无人机、三维激光扫描仪、探地雷达、相机及人工调查统计形成一套综合探测方法,对石窟寺多尺度结构面参数与空间分布特征开展了系统... 石窟寺岩体中发育的结构面尺度多变、分布复杂,对石窟寺长期稳定性造成严重威胁。以安岳圆觉洞为例,由无人机、三维激光扫描仪、探地雷达、相机及人工调查统计形成一套综合探测方法,对石窟寺多尺度结构面参数与空间分布特征开展了系统的分析。结果表明,石窟寺以长大尺度的卸荷裂隙和层理以及中、小尺度的次生风化裂隙为主,洞窟顶板表面与内部的结构面数量均呈现出北侧多于南侧的空间差异性分布特征。分区统计显示顶板结构面的产状符合Fisher分布,不同尺度的结构面均存在有近NW330°的优势走向,具有一致性的发育规律;而结构面的迹长、间距、深度主要服从负指数或对数正态分布。在此基础上,融合Agisoft Metashape—Cloudcompare—Geomagic Studio—HyperMesh—3DEC多软件处理的方法,提出一种针对石窟寺多源结构面信息的三维建模技术,得到了石窟寺岩体结构面数字化分布信息。本文可为石窟寺关键块体和整体稳定性的分析以及加固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窟寺 结构 无损探测 三维重构 离散裂隙网络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东北缘平地泉组岩体结构特征与三维模型构建 被引量:1
19
作者 黄北秀 李丽慧 +3 位作者 薛媛 李承隆 高歌 李晓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34-1248,共15页
纹层和天然裂缝制约着页岩储层的压裂改造效果,精细刻画储层岩体结构是实现储层压裂改造体积最大化的首要前提。本文对准噶尔盆地东北缘平地泉组烃源岩中的纹层和天然裂缝进行了详细研究,并构建了三维岩体结构模型。首先,通过无人机近... 纹层和天然裂缝制约着页岩储层的压裂改造效果,精细刻画储层岩体结构是实现储层压裂改造体积最大化的首要前提。本文对准噶尔盆地东北缘平地泉组烃源岩中的纹层和天然裂缝进行了详细研究,并构建了三维岩体结构模型。首先,通过无人机近景航摄和数码照相,获取了平地泉组烃源岩直立剖面的高分辨率影像数据,然后基于影像数据构建了剖面的高精度三维数字模型并对天然裂缝和纹层结构进行了识别和解译。在此基础上,联合人工现场测量的天然裂缝及纹层参数,通过聚类分析确定了剖面主要发育3组高陡倾角裂缝,裂缝迹长均服从对数正态分布;纹层平均厚度为0.57 m,整体纹层厚度服从负指数概率分布。最后,基于天然裂缝和纹层的统计特征,利用蒙特卡罗模拟技术,分别构建了天然裂缝模型和层面模型,通过将二者叠加生成了融合天然裂缝和层面的三维岩体结构模型并得到了实测剖面的验证。该研究通过引入无人机技术获取烃源岩高陡剖面的影像数据,同步解译天然裂缝和纹层结构信息,有效提高了岩体结构表征的精细化水平,可为该盆地平地泉组烃源岩的数值模拟或物理模拟提供更加可靠的三维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平地泉组 天然裂缝 纹层 结构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高斯过程回归的岩体结构面粗糙度系数预测模型 被引量:1
20
作者 郑可馨 吴益平 +2 位作者 李江 苗发盛 柯超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52-261,共10页
岩体结构面粗糙度系数(JRC)的估算是岩体力学性质评价的重要环节,由于单一统计参数法难以全面表征岩体结构面的复杂粗糙形貌,单一统计参数法建立的JRC计算模型精度较低。选取表征结构面粗糙形态的8种统计参数,结合主成分分析法(PCA)和... 岩体结构面粗糙度系数(JRC)的估算是岩体力学性质评价的重要环节,由于单一统计参数法难以全面表征岩体结构面的复杂粗糙形貌,单一统计参数法建立的JRC计算模型精度较低。选取表征结构面粗糙形态的8种统计参数,结合主成分分析法(PCA)和高斯过程回归(GPR)算法,构建基于多参数融合的JRC预测模型。以公开的112条岩体结构面剖面线数据集(其中95条作为训练样本,17条为验证样本)为例进行分析研究,最后将预测所得JRC与实测值对比并分析预测效果。结果表明:由高斯过程回归构建的JRC预测模型决定系数(R^(2))高达0.972,均方根误差(MSE)为0.517,反映出高斯过程回归方法在小样本条件下构建多统计参数与JRC值隐式关系的适用性,为今后人工智能在JRC指标预测方面实现合理预测提供了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 粗糙度 高斯过程回归 统计参数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