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TER第一壁铍-铜界面缺陷的热应力及弹塑性结构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冷桢 谌继明 +2 位作者 王坤 康伟山 黄攀 《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99-204,共6页
为保障第一壁板铍/铜连接的性能满足ITER运行要求,需通过高热负荷疲劳试验评估缺陷的影响,确定可接受的缺陷尺寸、形状、位置等。针对该试验用增强热负荷(EHF)第一壁小模块,通过温度场及弹塑性结构分析,研究试验工况下铍/铜界面预制人... 为保障第一壁板铍/铜连接的性能满足ITER运行要求,需通过高热负荷疲劳试验评估缺陷的影响,确定可接受的缺陷尺寸、形状、位置等。针对该试验用增强热负荷(EHF)第一壁小模块,通过温度场及弹塑性结构分析,研究试验工况下铍/铜界面预制人工缺陷对模块性能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缺陷位置和尺寸都会对缺陷附近的弹塑性应变产生直接影响,从而影响模块的热疲劳性能;缺陷越大,影响范围越大;边缘型缺陷的影响远大于中心位置缺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TER第一壁 界面缺陷 热应力 塑性结构分析 高热负荷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钢筋混凝土连续梁塑性铰转动能力的计算 被引量:2
2
作者 曾德光 周东华 韦俊峰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2856-2860,共5页
在考虑塑性的结构分析中,结构破坏标志是结构中出现了足够多的塑性铰,结构变成可变体系,从而破坏。因此,结构中出现的第一个塑性铰必须有足够的转动能力,以保证在继续加载后,其他截面也出现塑性铰。利用有限元法对钢筋混凝土连续梁的塑... 在考虑塑性的结构分析中,结构破坏标志是结构中出现了足够多的塑性铰,结构变成可变体系,从而破坏。因此,结构中出现的第一个塑性铰必须有足够的转动能力,以保证在继续加载后,其他截面也出现塑性铰。利用有限元法对钢筋混凝土连续梁的塑性铰转动能力进行计算,以确定结构出现的第一个塑性铰有足够的转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筋混凝土连续梁 结构塑性分析 塑性 转动能力 有限元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杆内时模型初探 被引量:1
3
作者 张硕英 韩福娥 邹胜利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91-294,316,共5页
对杆内时模型在描述杆恢复力特性方面的可行性及其特点进行了初步探讨.介绍了模型的建立过程及其数值计算方法,并针对双弯条件下的单柱讨论了模型中截面综合内时的定义.初步研究表明,杆内时模型适合于反复和复合受力杆的恢复力特性描述... 对杆内时模型在描述杆恢复力特性方面的可行性及其特点进行了初步探讨.介绍了模型的建立过程及其数值计算方法,并针对双弯条件下的单柱讨论了模型中截面综合内时的定义.初步研究表明,杆内时模型适合于反复和复合受力杆的恢复力特性描述及结构弹塑性分析,与其他杆模型相比具有以下特点:弹性与塑性本构方程统一;加、卸载本构方程统一;模型中的所有参数可由各维单一受力条件完全确定,复合受力时则各塑性维之间自然耦合;分析过程适用于各种材料组成的杆.单柱在单弯和双弯条件下的算例表明,杆内时模型在描述杆单向弯曲和双向弯曲本构特性方面是合理、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杆恢复力模型 结构塑性分析 复合受力 杆内时模型 截面内时本构方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新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考虑场地土特性的人工波生成及可靠性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项梦洁 秦云 +2 位作者 王宪杰 杨思昭 龙诗琪 《计算力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45-351,共7页
基于新《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对场地土特性和人工波选择的要求,将地震动作为随机过程,利用修正胡聿贤-周锡元模型以及基于Hartley正交基的地震动随机过程经双调制生成不同场地土特性的人工地震波,以6层钢筋混凝土结构非线性随机地震反应... 基于新《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对场地土特性和人工波选择的要求,将地震动作为随机过程,利用修正胡聿贤-周锡元模型以及基于Hartley正交基的地震动随机过程经双调制生成不同场地土特性的人工地震波,以6层钢筋混凝土结构非线性随机地震反应分析为例,研究了不同场地土特性人工波对结构位移可靠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场地土因素对人工波生成以及结构的动力响应影响较大,不同场地土人工波具有明显的统计学特性,均满足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选波要求,为最新《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要求考虑大量不同场地土效应的地震波生成提供了新的解决办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场地类别 随机过程 结构塑性分析 可靠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震耗能机构的优化算法及其应用
5
作者 刘军 欧海龙 程国亮 《世界地震工程》 CSCD 2002年第2期110-114,共5页
本文建立了用于结构弹塑性时程分析的耗能机构参数优化方法,通过约束条件限制结构体系在整个地震时程中的最大层间位移角和层间侧移延性比,用多层复形法对摩擦耗能机构参数进行优化。本文方法可靠、实用,用于耗能机构的抗震结构参数设... 本文建立了用于结构弹塑性时程分析的耗能机构参数优化方法,通过约束条件限制结构体系在整个地震时程中的最大层间位移角和层间侧移延性比,用多层复形法对摩擦耗能机构参数进行优化。本文方法可靠、实用,用于耗能机构的抗震结构参数设计非常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震耗能机构 优化算法 多层复形法 结构塑性时程分析 抗震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tability and reinforcement analysis of rock slope based on elasto-plastic finite element method 被引量:2
6
作者 刘耀儒 武哲书 +2 位作者 常强 李波 杨强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7期2739-2751,共13页
The rigid body limit equilibrium method(RBLEM) and finite element method(FEM) are two widely used approaches for rock slope's stability analysis currently. RBLEM introduced plethoric assumptions; while traditional... The rigid body limit equilibrium method(RBLEM) and finite element method(FEM) are two widely used approaches for rock slope's stability analysis currently. RBLEM introduced plethoric assumptions; while traditional FEM relied on artificial factors when determining factor of safety(FOS) and sliding surfaces. Based on the definition of structure instability that an elasto-plastic structure is not stable if it is unable to satisfy simultaneously equilibrium condition, kinematical admissibility and constitutive equations under given external loads, deformation reinforcement theory(DRT) is developed. With this theory, plastic complementary energy(PCE) can be used to evaluate the overall stability of rock slope, and the unbalanced force beyond the yield surface could be the identification of local failure. Compared with traditional slope stability analysis approaches, the PCE norm curve to strength reduced factor is introduced and the unbalanced force is applied to the determination of key sliding surfaces and required reinforcement. Typical and important issues in rock slope stability are tested in TFINE(a three-dimensional nonlinear finite element program), which is further applied to several representatives of high rock slope's stability evaluation and reinforcement engineering practice in southwest of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ability analysis rock slope plastic complementary energy(PCE) unbalanced forces elasto-plasticity FE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华大学固体力学重点学科点介绍
7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CSSCI 1993年第1期27-27,共1页
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固体力学专业,从事有关固体力学基础理论和工程应用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是我国首批博士学位授权点,1987年定为国家级重点学科,设有博士后流动站。该学科点主要研究方向有:(1)结构弹塑性分析;(2)破坏理论;(3)计算固... 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固体力学专业,从事有关固体力学基础理论和工程应用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是我国首批博士学位授权点,1987年定为国家级重点学科,设有博士后流动站。该学科点主要研究方向有:(1)结构弹塑性分析;(2)破坏理论;(3)计算固体力学;(4)机械振动与流固耦台;(5)实验固体力学。这些研究方向的设置反映了固体力学横跨理工、联系诸多工程科学领域的特点。该学科点坚持基础研究与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两手抓的方针,在“七五”期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振动 计算固体力学 学科点 重点学科 清华大学 工程应用 研究方向 工程力学 结构塑性分析 两手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