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直升机结构响应主动控制飞行试验 被引量:17
1
作者 陆洋 顾仲权 +1 位作者 凌爱民 李明强 《振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4-29,共6页
为验证结构响应主动控制方法在直升机振动控制中的有效性,以某轻型直升机为验证机,基于具有在线识别功能的时域自适应控制算法,进行了直升机结构响应主动控制飞行试验研究。给出了飞行试验方法、试验系统组成、试验内容及其过程。通过... 为验证结构响应主动控制方法在直升机振动控制中的有效性,以某轻型直升机为验证机,基于具有在线识别功能的时域自适应控制算法,进行了直升机结构响应主动控制飞行试验研究。给出了飞行试验方法、试验系统组成、试验内容及其过程。通过对飞行试验数据的处理分析,对减振效果进行了评估。试飞结果表明:ACSR(Active Control of Structure Response)系统对各测点的垂向振动均有减振效果,各速度状态下的全机垂向减振效率在30%~66%之间,巡航速度状态下具有最佳的减振效率;此外,各测点的侧向振动水平也有一定程度的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升机 结构响应主动控制 飞行试验 减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升机结构响应主动控制中传感器优选问题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陆洋 顾仲权 凌爱民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58-61,73,共5页
针对直升机结构响应主动振动控制问题,提出一种传感器优选方法,该方法能够在不减少待减振点数目的前提下,减少传感器数目并优化其位置,且保证系统全局减振效果基本不变,从而有效降低了整个控制系统的控制规模。优化过程采用遗传算法进... 针对直升机结构响应主动振动控制问题,提出一种传感器优选方法,该方法能够在不减少待减振点数目的前提下,减少传感器数目并优化其位置,且保证系统全局减振效果基本不变,从而有效降低了整个控制系统的控制规模。优化过程采用遗传算法进行求解。以Z11直升机为例对该方法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结果分析表明,利用该优选方法,能够得到传感器数目最少,且全局减振效果降低有限的传感器最优布置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升机 结构响应主动控制 传感器 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升机结构响应主动控制频域法的改进算法 被引量:1
3
作者 赵灿峰 顾仲权 《振动.测试与诊断》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631-636,667-668,共6页
传统的频域结构响应自适应控制都是基于确定性最优准则求控制量,该方法计算量大,且对外扰敏感,常常导致求得的电压有较大波动,尤其在控制开始时刻。为抑制发散及增加平稳性,在传统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双归一化LMS法,对控制通道频响矩阵... 传统的频域结构响应自适应控制都是基于确定性最优准则求控制量,该方法计算量大,且对外扰敏感,常常导致求得的电压有较大波动,尤其在控制开始时刻。为抑制发散及增加平稳性,在传统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双归一化LMS法,对控制通道频响矩阵与外扰响应幅进行在线识别与最优控制量求取均采用NLM S法;在参数识别采用LM S法的基础上,进行Kalman二次滤波。仿真结果表明了两种改进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频域 结构响应主动控制 确定性最优原则 最小均方法 KALMAN滤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升机结构响应自适应双陷波多频控制
4
作者 沈晓宇 宋来收 夏品奇 《振动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61-767,共7页
高效的控制算法是提升直升机减振性能的关键,本文针对直升机振动的多阶频率特征,构建自适应陷波响应分离器和控制器,建立直升机结构响应自适应双陷波控制算法,陷波响应分离器分离控制误差响应中的各阶频率成分,结合陷波控制器实现时域... 高效的控制算法是提升直升机减振性能的关键,本文针对直升机振动的多阶频率特征,构建自适应陷波响应分离器和控制器,建立直升机结构响应自适应双陷波控制算法,陷波响应分离器分离控制误差响应中的各阶频率成分,结合陷波控制器实现时域中对各阶频率响应的独立控制。基于某直升机动力学相似模型,对自适应双陷波控制进行了仿真分析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自适应双陷波控制算法在多频率激励条件下具有良好的控制性能和更快的收敛速度,并能提升临界收敛步长,从而增强控制系统鲁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升机 结构响应主动控制 自适应双陷波器算法 试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升机结构振动频域主动控制的时域仿真 被引量:6
5
作者 赵灿峰 顾仲权 《系统仿真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0期6347-6351,共5页
降低直升机的振动水平一直是直升机研制过程中最为关键的技术问题之一。研究直升机结构振动主动控制的频域控制算法和流程,并基于某型直升机空测数据与其控制通道频响函数实测数据,进行从时域到频域再返回时域的振动控制全过程的仿真,... 降低直升机的振动水平一直是直升机研制过程中最为关键的技术问题之一。研究直升机结构振动主动控制的频域控制算法和流程,并基于某型直升机空测数据与其控制通道频响函数实测数据,进行从时域到频域再返回时域的振动控制全过程的仿真,探讨与比较在线系统参数识别的两种方法(最小均方法和卡尔曼滤波法)、频域法的时域控制中重要参数的设置等,得出有价值的结论,为真实工程应用中方法的选择提供参考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升机结构响应主动控制 最小均方法 卡尔曼滤波 参数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升机结构响应自适应控制的频域双LMS法 被引量:1
6
作者 赵灿峰 顾仲权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95-198,共4页
传统的频域结构响应自适应控制都是根据确定性最优准则求得控制量,这种方法计算量大,且对外扰敏感常常导致求得的电压有较大波动,尤其在控制开始时刻。提出对控制通道频响矩阵与外扰响应幅进行在线识别与最优控制量求取的双LMS法。对某... 传统的频域结构响应自适应控制都是根据确定性最优准则求得控制量,这种方法计算量大,且对外扰敏感常常导致求得的电压有较大波动,尤其在控制开始时刻。提出对控制通道频响矩阵与外扰响应幅进行在线识别与最优控制量求取的双LMS法。对某型直升机空测数据与其控制通道频响函数实测数据进行仿真,结果表明改进方法在保证控制效果和识别结果与原方法基本不变的同时,不仅能大大降低计算量,减少调整参数,而且能有效地缓和控制量的波动,具有更好的鲁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频域 结构响应主动控制 确定性最优原则 最小均方法 直升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升机结构响应混合鲁棒控制研究
7
作者 梅振景 顾仲权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102-105,111,共5页
为解决满足控制系统的自适应性与在线计算量小的要求,本文提出了多输入、多输出直升机结构响应混合鲁棒控制决策,首先利用混合灵敏度设计方法设计出鲁棒反馈控制器,在此基础上引入基于FXLMS方法设计的自适应前馈控制器,形成自适应前馈-... 为解决满足控制系统的自适应性与在线计算量小的要求,本文提出了多输入、多输出直升机结构响应混合鲁棒控制决策,首先利用混合灵敏度设计方法设计出鲁棒反馈控制器,在此基础上引入基于FXLMS方法设计的自适应前馈控制器,形成自适应前馈-鲁棒反馈的混合控制,设计控制器的原始参数取自离线计算与识别,将计算工作量放在设计阶段,而只需很小的在线调整前馈控制器的计算量。进行了直升机结构模型的鲁棒控制仿真计算,与自由-自由梁的鲁棒控制与混合鲁棒控制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本文方法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响应主动控制 鲁棒控制 混合灵敏度设计 FXLMS算法 混合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emi-active predictive control strategy for seismically excited structures using MRF-04K dampers 被引量:2
8
作者 徐龙河 李忠献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2年第9期2496-2501,共6页
The theoretical study of a semi-active predictive control(SAPC) system with magnetorheological(MR) dampers to reduce the responses of seismically excited structures was presented.The SAPC scheme is based on a predicti... The theoretical study of a semi-active predictive control(SAPC) system with magnetorheological(MR) dampers to reduce the responses of seismically excited structures was presented.The SAPC scheme is based on a prediction model of the system response to obtain the control actions by minimizing an object function,which has a function of self-compensation for time delay occurring in real application.A double-ended shear mode combined with a valve mode MR damper,named MRF-04K damper,with the maximum force of 20 kN was designed and manufactured,and parameters of the Bouc-Wen hysteresis model were determined to portray the behavior of this damper.As an example,a 5-story building frame equipped with 2 MRF-04K dampers was presented to demonstrate the performance of the proposed SAPC scheme for addressing time delay and reducing the structural responses under different earthquakes.Comparison with the uncontrolled structure,the passive-off and passive-on cases indicates that both the peak and the norm values of structural responses are all clearly reduced,and the SAPC scheme has a better performance than the two passive cas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mi-active control predictive control time delay compensation magnetorheological (MR) dampe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