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反应修正系数能力分析
1
作者 陈伟宏 姜绍飞 +1 位作者 崔双双 吴波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1-17,共7页
目的研究我国现行抗震规范所设计结构的反应修正系数能力值的取值及其变化规律,解决我国现行抗震规范对不同材料的所有结构体系均采用单一的结构影响系数,无法体现不同结构形式的延性区别的问题.方法分别考虑VI、VII、VIII三个设防烈度... 目的研究我国现行抗震规范所设计结构的反应修正系数能力值的取值及其变化规律,解决我国现行抗震规范对不同材料的所有结构体系均采用单一的结构影响系数,无法体现不同结构形式的延性区别的问题.方法分别考虑VI、VII、VIII三个设防烈度,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设计了17个不同层数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通过结构拟静力试验对Open Sees有限元模型进行验证,并对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地震反应进行非线性静力分析.结果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设计的VI、VII、VIII度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反应修正系数能力值的最小值分别为15、10、5;与美国UBC规范规定值8相比,其最低值取值较保守.结论通过得到的结构反应修正系数能力值,可以综合量化评估"临界倒塌状态"时,结构承载能力和非弹性变形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线性静力分析方法 结构拟静力试验 RC框架结构 结构反应修正系数能力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能力需求比的RC框架结构反应修正系数评定 被引量:1
2
作者 崔双双 孙浩 +2 位作者 陈伟宏 韩旭 宋鹏彦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271-276,共6页
我国现行抗震规范隐含的结构反应修正系数为一个常数R≈3.0,为了评定RC结构反应修正系数的取值是否合理,引入了反应修正系数能力需求比的概念。按我国现行抗震设计规范设计了不同层数、不同设防烈度的17个RC框架结构,基于OpenSees有限... 我国现行抗震规范隐含的结构反应修正系数为一个常数R≈3.0,为了评定RC结构反应修正系数的取值是否合理,引入了反应修正系数能力需求比的概念。按我国现行抗震设计规范设计了不同层数、不同设防烈度的17个RC框架结构,基于OpenSees有限元平台,采用Pushover分析方法对结构进行抗倒塌能力进行分析,得到“临界倒塌状态”时的结构反应修正系数能力值;分别采用静力能力谱和动力能力谱分析方法,对结构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的需求进行分析,得到反应修正系数需求值及其变化规律;进而得到反应修正系数能力需求比λ,其值均大于1,结构满足“罕遇地震作用下结构不发生倒塌”这一性能目标,且按VIII度设防设计的结构的反应修正系数较合理,按VII度设防设计的结构的反应修正系数偏于保守,按VI度设防设计的结构的反应修正系数过于保守,VI度设防时结构反应修正系数可以安全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C框架结构 结构反应修正系数 能力需求比 静力能力谱方法 动力能力谱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钢管混凝土框架-两边连接钢板组合剪力墙结构反应修正系数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戎芹 侯健 +1 位作者 郭兰慧 张素梅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S2期45-50,共6页
钢管混凝土框架-钢板组合剪力墙结构体系(CFST-CSPSW)具有良好的延性和耗能能力,在实际工程中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文章采用Open Sees有限元软件建立了CFST-CSPSW结构体系分析模型,基于增量动力时程分析法(IDA法),评估了CFST-CSPSW结构... 钢管混凝土框架-钢板组合剪力墙结构体系(CFST-CSPSW)具有良好的延性和耗能能力,在实际工程中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文章采用Open Sees有限元软件建立了CFST-CSPSW结构体系分析模型,基于增量动力时程分析法(IDA法),评估了CFST-CSPSW结构体系的抗震性能,分析了结构层数、跨数、自振周期等参数对结构性能参数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钢管混凝土框架-钢板组合剪力墙结构体系是一种抗震性能优越的双重抗侧力结构体系,其结构反应修正系数R和位移放大系数C_d随结构自振周期、层数、跨数的增大略有减小,结构性能系数变化趋势均随结构高度的增大逐渐减小趋于平缓。基于本文分析模型,提出了钢管混凝土框架-两边连接钢板组合剪力墙结构体系的结构反应修正系数R平均值为3.27,位移放大系数C_d平均值为3.05,为基于性能的组合结构体系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管混凝土 钢板组合剪力墙 两边连接 结构反应修正系数 抗震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钢结构的地震反应修正系数 被引量:2
4
作者 顾强 申永康 李成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工程技术版)》 CAS 2011年第4期18-24,共7页
现代结构抗震设计利用结构的延性和超强,并引入地震反应修正系数对设防地震下的单质点弹性反应谱进行折减,得出结构的设计地震作用后按弹性设计结构。结构地震反应修正系数的取值是否合理关系到结构抗震设计的安全与经济,采用Pushover... 现代结构抗震设计利用结构的延性和超强,并引入地震反应修正系数对设防地震下的单质点弹性反应谱进行折减,得出结构的设计地震作用后按弹性设计结构。结构地震反应修正系数的取值是否合理关系到结构抗震设计的安全与经济,采用Pushover推覆、改进的能力谱法计算了按我国规范设计的12个抗弯钢框架、15个V型偏心支撑钢框架的地震反应修正系数、延性折减系数、超强系数,并与国内现行抗震规范隐含的地震反应修正系数进行了对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 静力推覆 能力谱方法 地震反应修正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动力能力谱法的RC结构位移放大系数 被引量:6
5
作者 陈伟宏 蒋认 +1 位作者 崔双双 吴波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4期39-44,58,共7页
结构位移放大系数是预测结构在某一地震设防水准作用下的最大弹塑性变形,从而指导结构设计的参数。我国现行抗震设计规范尚未引入结构位移放大系数。考虑6、7、8三个设防烈度,设计了3、5、8、10、12层共15个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建立其... 结构位移放大系数是预测结构在某一地震设防水准作用下的最大弹塑性变形,从而指导结构设计的参数。我国现行抗震设计规范尚未引入结构位移放大系数。考虑6、7、8三个设防烈度,设计了3、5、8、10、12层共15个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建立其有限元模型,并采用结构振动台试验对有限元模型进行验证,进而对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反应进行分析。采用文中提出的动力能力谱方法,研究按我国抗震设计规范设计的RC框架结构在不同设防水准下的位移放大系数需求值,并与传统静力能力谱法得到的位移放大系数需求值进行对比分析。6、7、8度设防的RC框架结构的位移放大系数需求值在中震作用下分别为0.51-1.91、0.49-1.93、0.56-2.24;在大震作用下分别为1.28-4.82、1.40-4.89、1.37-5.56。中震作用下,按我国抗震设计规范设计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未发生整体屈服,表明我国抗震设计规范比较保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力能力谱方法 静力能力谱方法 结构位移放大系数 需求 RC框架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位移放大系数能力分析 被引量:4
6
作者 陈伟宏 崔双双 +1 位作者 吕大刚 李雁军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47-55,共9页
结构位移放大系数能力值是预测结构最大变形能力,确定结构之间最小距离,防止结构在地震作用时因相互碰撞而发生倒塌的关键设计参数。但是目前我国结构抗震规范中并没有引入结构位移放大系数的概念。考虑不同设防烈度,不同层数严格按现... 结构位移放大系数能力值是预测结构最大变形能力,确定结构之间最小距离,防止结构在地震作用时因相互碰撞而发生倒塌的关键设计参数。但是目前我国结构抗震规范中并没有引入结构位移放大系数的概念。考虑不同设防烈度,不同层数严格按现行抗震规范设计了17个典型RC框架结构,采用OpenSees进行有限元建模与分析,并采用结构振动台试验数据和拟静力试验数据对有限元模型进行验证。分别采用非线性静力方法和非线性动力方法,对所设计典型结构的地震反应进行了分析,得到了按现行抗震规范所设计结构的位移放大系数能力值的取值及其变化规律。分析结果表明,采用结构位移放大系数能力值,可以预测结构临界倒塌状态时的结构最大弹塑性变形。按我国现行抗震规范设计的VI、VII、VIII度RC框架结构,位移放大系数能力值的最小值分别为15、10、5,具有良好的变形能力。结构位移放大系数与结构反应修正系数的比值(Cd/R)在0.8~1.2范围内,这和NEHRP推荐条文中的取值相近,但稍微偏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位移放大系数能力 结构振动台试验 钢筋混凝土结构 非线性静力分析方法 非线性动力分析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延性折减系数能力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崔双双 吴波 陈伟宏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86-591,共6页
结构延性折减系数反映了结构非弹性变形能力的大小,它是基于承载力抗震设计中确定的设计地震力的关键因素,也是基于性能抗震设计中确定的等延性非弹性反应谱的主要依据。考虑不同设防烈度、不同层数,严格按现行抗震规范设计了17个典型R... 结构延性折减系数反映了结构非弹性变形能力的大小,它是基于承载力抗震设计中确定的设计地震力的关键因素,也是基于性能抗震设计中确定的等延性非弹性反应谱的主要依据。考虑不同设防烈度、不同层数,严格按现行抗震规范设计了17个典型RC框架结构,采用OpenSees进行有限元建模与分析,并采用结构拟静力试验数据对有限元模型进行验证。通过比较弹性与非弹性体系在同一强度地震动作用下的反应,得到了按现行抗震规范所设计的结构延性折减系数能力值的取值及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采用结构延性折减系数能力值,可以定量评定结构在强震作用下的非弹性耗能能力。按我国现行抗震规范设计的6、7、8度的RC框架结构,结构延性折减系数能力值的最小值分别为3.7、3.5、3.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延性折减系数能力 非线性静力分析方法 非弹性耗能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力系数反应谱教学中极值法的应用及案例分析
8
作者 张士科 肖建清 于锦彩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第2期133-137,共5页
基于高等数学中极值法求最值的原理,结合力学的实践特点,提出了用极值法分析任意动力荷载作用下动力系数反应谱的思想。以线性渐增荷载为例,介绍了极值法求解动力反应的过程,推导了在动力荷载作用下的动力系数与动荷载时间比值之间的函... 基于高等数学中极值法求最值的原理,结合力学的实践特点,提出了用极值法分析任意动力荷载作用下动力系数反应谱的思想。以线性渐增荷载为例,介绍了极值法求解动力反应的过程,推导了在动力荷载作用下的动力系数与动荷载时间比值之间的函数关系式。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有效地进行结构动力学强迫振动部分的动力反应分析,同时也方便了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自学,对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帮助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都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动力学 动力系数 反应 强迫振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剪切波速不确定性对地表反应谱平台值的影响
9
作者 周惠康 刘宇 刘红帅 《世界地震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15-121,共7页
剪切波速不确定性对场地地震反应具有显著的影响。基于不同场地类别的228个实际工程场地剖面,采用一维等效线性化波动分析程序LSSRLI-1。研究了不同地震动输入下土层剪切波速的不确定性对地表反应谱平台值的影响;提出了用地表反应谱平... 剪切波速不确定性对场地地震反应具有显著的影响。基于不同场地类别的228个实际工程场地剖面,采用一维等效线性化波动分析程序LSSRLI-1。研究了不同地震动输入下土层剪切波速的不确定性对地表反应谱平台值的影响;提出了用地表反应谱平台值变化率表征剪切波速的不确定性引起的地表反应谱平台值的相对改变量;建立了地表反应谱平台值变化率与剪切波速变异率之间的函数关系;建议了考虑土层剪切波速的不确定性对地表反应谱平台值影响的修正公式,并给出了相应的修正系数,所得到的成果为工程抗震设计定量考虑剪切波速的不确定性对地表反应谱平台值的影响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剪切波速 不确定性 地表反应谱平台 修正公式 修正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规范弹性反应谱建立需求谱的方法 被引量:26
10
作者 何浩祥 李宏男 《世界地震工程》 CSCD 2002年第3期57-63,共7页
阐述了通过力的折减系数R和延性系数μ建立弹塑性反应谱的原理,并由新《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的加速度反应谱建立了弹塑性需求谱,为结合新抗震规范应用能力谱方法进行结构弹塑性分析奠定了基础。同时本文比较了不同的R-... 阐述了通过力的折减系数R和延性系数μ建立弹塑性反应谱的原理,并由新《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的加速度反应谱建立了弹塑性需求谱,为结合新抗震规范应用能力谱方法进行结构弹塑性分析奠定了基础。同时本文比较了不同的R-μ关系对需求谱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折减系数 延性系数 弹塑性反应 能力谱方法 需求谱 抗震设计 建筑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塑~坚硬状粘性土压缩模量在实际受荷压力段的取值探讨
11
作者 程少彬 丁少润 江毅 《广州建筑》 2005年第5期9-12,共4页
根据粘性土室内侧限压缩试验曲线,理论上推导出地基土在实际受荷压力段的压缩模量当量值,并考虑原土结构性和有效应力损失等因素对该值进一步修正,得到可塑~坚硬状粘性土压缩模量比较合理的数值。
关键词 压缩模量 实际受荷压力段 修正系数 土压缩模量 粘性土 压力段 试验曲线 应力损失 结构 当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条形基础宽度确定的探讨
12
作者 燕连纯 于涛 《林业科技情报》 1999年第2期33-34,共2页
条形基础的宽度,一般根据该墙段所承受的线荷载的大小,用下式给予确定: B=q/(f-r.D)式中 B—条形基础宽度 q—条形基础线荷载设计值 f—地基承载力设计值 γ—基础容重与土的有效重度的平均值,一 般取 20kN/m^3 D—基础埋置深度 若不考... 条形基础的宽度,一般根据该墙段所承受的线荷载的大小,用下式给予确定: B=q/(f-r.D)式中 B—条形基础宽度 q—条形基础线荷载设计值 f—地基承载力设计值 γ—基础容重与土的有效重度的平均值,一 般取 20kN/m^3 D—基础埋置深度 若不考虑纵横基础的交叉重叠问题,或对重叠部分只作粗糙的处理,则所得基础的面积实际上小于或大于上部结构所需的基础面积,造成工程质量的隐患或材料的浪费。 处理纵横基础交叉重叠问题,常有三种方法: 方法一:直接修正纵横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条形基础宽度 上部结构 地基承载力 基础埋置深度 线荷载 基础面积 整板基础 设计 建筑物基础 修正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