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界面蛋白质分子结构与动力学的和频振动光谱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魏锋 谈军军 +4 位作者 张佳慧 李传召 汪文婷 罗毅 叶树集 《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32-145,共14页
蛋白质与界面相互作用是自然界中一种非常普遍但又十分复杂的现象,其在物理、生物技术、化学工程、药物、环境科学等诸多领域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生物膜界面蛋白质的错误折叠引起的功能障碍与许多疾病的发生和发展直接相关。原位... 蛋白质与界面相互作用是自然界中一种非常普遍但又十分复杂的现象,其在物理、生物技术、化学工程、药物、环境科学等诸多领域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生物膜界面蛋白质的错误折叠引起的功能障碍与许多疾病的发生和发展直接相关。原位、实时、精确地表征界面蛋白质分子构象变化与动力学行为是揭示界面蛋白质功能的核心,对阐明与蛋白质聚集相关的神经退化型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机理非常重要。但目前对其结构与动力学的了解相当匮乏,蛋白质折叠仍是分子生物学中心法则中至今尚未解决的一个重大生物学问题。这主要是因为其表征技术不仅要求具有足够高的结构分辨度和时间分辨度,还需满足时间、空间、活体、非介入性等要求,但同时满足这些要求的技术甚少。而和频振动光谱是一种可以在分子层次上探测界面蛋白质分子结构与动力学的表征方法。本文详细介绍了和频振动光谱技术在界面蛋白质结构与动力学表征方面的应用。通过原位实时探测不同蛋白质骨架振动的酰胺Ⅰ,酰胺Ⅲ与酰胺A谱带,可以实现界面蛋白质分子结构、构象变化与动力学特征的精确测量,进而揭示蛋白质–细胞膜相互作用、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蛋白质聚集的分子机理。本综述将为人们研究复杂界面体系物理与化学问题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界面蛋白质 和频振动光谱 酰胺谱带 构象 结构与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杂系统结构及动力学现象的统计物理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汤雷翰 赵鸿 +2 位作者 刘宗华 周涛 汪秉宏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409-417,共9页
近年来生物学、信息学和社会科学海量数据的积累,推动了各类定量分析手段的发展.统计力学作为联系多体系统微观与宏观描述的数学理论,在复杂性科学的发展历程中正发挥着作用.本文结合复杂网络和非平衡态系统的若干研究成果,对统计物理... 近年来生物学、信息学和社会科学海量数据的积累,推动了各类定量分析手段的发展.统计力学作为联系多体系统微观与宏观描述的数学理论,在复杂性科学的发展历程中正发挥着作用.本文结合复杂网络和非平衡态系统的若干研究成果,对统计物理方法在复杂现象的描述、主要变量及其相互依赖关系的确定、模型的提出与分析、及普适性规律的发现等方面的进展作一简单介绍,并探讨统计物理学与相应学科深层次交叉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系统 统计物理 多层次结构与动力学 海量数据分析与建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及邻区瑞利面波高分辨率层析成像及其地球动力学意义
3
作者 朱介寿 曹家敏 严忠琼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7年第5期759-767,共9页
用分布于欧亚大陆及西太平洋地区106个宽频带数字地震台站约2万多个长周期波形记录,挑选出沿10600条大圆路径传播的瑞利面波,采用频散分析及波形拟合反演方法,对中国及相邻地区地壳上地幔进行高分辨率三维层析成像。瑞利面波高分辨率速... 用分布于欧亚大陆及西太平洋地区106个宽频带数字地震台站约2万多个长周期波形记录,挑选出沿10600条大圆路径传播的瑞利面波,采用频散分析及波形拟合反演方法,对中国及相邻地区地壳上地幔进行高分辨率三维层析成像。瑞利面波高分辨率速度成像表明,从上地壳到70km深,在东亚东部及西太平洋边缘海地区均为高速分布,西部以青藏高原为中心呈极低速分布。从100~250km深,在东亚东部及西太平洋边缘海,自北向南显示出一条宽2500~4000km,长约8000km的巨型低速异常带。在深度300~400km的平面图上,速度差异幅度不大,塔里木—扬子地块仍然显示为高速分布。东西两部分岩石圈与软流圈的结构有着巨大的差异。西部主要是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引起的岩石圈汇聚增厚区,东部则主要是由于软流圈上涌(地幔热物质上升)引起的岩石圈拉张减薄区。古新世印度与欧亚大陆的碰撞汇聚,岩石圈板片以低角度下插到青藏高原之下,引起高原隆起和地壳增厚,西部地区成为岩石圈汇聚区。中生代中晚期东亚大陆东缘岩石圈解体,软流圈物质上涌,岩石圈减薄张裂,形成巨型低速带,并演化为东亚裂谷系。现今的西太平洋边缘海、沟弧盆体系是新生代中晚期太平洋板块、澳大利亚板块与欧亚板块相互作用形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及邻近陆域海区 瑞利面波层析成像 岩石圈结构与动力学 东亚巨型裂谷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cCO2溶剂中金纳米颗粒界面性质的分子模拟 被引量:5
4
作者 胡瑶 杨晓宁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95-300,共6页
基于经典的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了不同的超临界CO2(scCO2)溶剂密度下,金纳米颗粒周围溶剂分子的结构与动力学性质。结果表明,由于金纳米颗粒对scCO2溶剂分子有较大的吸引作用,使scCO2分子紧密地围绕在其表面周围并形成了两个较明显... 基于经典的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了不同的超临界CO2(scCO2)溶剂密度下,金纳米颗粒周围溶剂分子的结构与动力学性质。结果表明,由于金纳米颗粒对scCO2溶剂分子有较大的吸引作用,使scCO2分子紧密地围绕在其表面周围并形成了两个较明显的溶剂层。随着溶剂密度的增加,纳米颗粒在scCO2中的溶剂化程度会减小。通过分析固液界面不同区域内scCO2分子的均方位移及停留时间分布,考察了界面CO2分子的传递性质。研究结果将对金属纳米颗粒在超临界二氧化碳中溶剂化结构和性质提供微观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颗粒 超临界二氧化碳 分子动力学 结构与动力学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