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秦岭佛坪变质结晶岩系年龄和物质组成特征——SHRIMP锆英石U-Pb年代学和全岩Sm-Nd年代学数据 被引量:25
1
作者 张宗清 宋彪 +3 位作者 唐索寒 张寿广 杨永成 王进辉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4年第2期161-168,共8页
秦岭是长期多阶段发展的复杂大陆碰撞造山带。本文报道了位于造山带中部佛坪变质结晶杂岩系的SHRIMP锆英石U-Pb年龄和全岩Sm-Nd年龄同位素分析结果。变质岩SHRIMP锆英石U-Pb年龄十分复杂,除有少量太古宇形成的锆英石外,还存在大量元古... 秦岭是长期多阶段发展的复杂大陆碰撞造山带。本文报道了位于造山带中部佛坪变质结晶杂岩系的SHRIMP锆英石U-Pb年龄和全岩Sm-Nd年龄同位素分析结果。变质岩SHRIMP锆英石U-Pb年龄十分复杂,除有少量太古宇形成的锆英石外,还存在大量元古宇至显生宇的锆英石,并在2000Ma,1200Ma,800Ma,400Ma,200Ma左右形成峰期。片麻岩Nd模式年龄tDM1372~2081Ma。佛坪变质结晶岩系主体可能形成于古元古代,年龄2000Ma左右。在后期强烈地质作用中有少量地幔物质加入。岩系形成于新太古代的意见笔者没有得到证实。秦岭造山带中部可能存在或存在过太古宙结晶基底岩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 大陆碰撞造山带 变质结晶岩系 年龄 SHRIMP锆英石U-Pb年龄 Sm-Nd年代学 同位素年代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喜马拉雅造山带东段错那地区高喜马拉雅结晶岩系的变质作用与构造意义 被引量:4
2
作者 丁慧霞 张泽明 +2 位作者 李梦梅 牛志祥 张宁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2357-2376,共20页
位于造山带核部的高喜马拉雅结晶岩系是由印度大陆俯冲到亚洲大陆之下经历变质作用的产物,是研究喜马拉雅造山带形成与演化过程的理想载体。本文对造山带东段错那地区高喜马拉雅结晶岩系上部构造层位的正片麻岩进行了岩石学、相平衡模拟... 位于造山带核部的高喜马拉雅结晶岩系是由印度大陆俯冲到亚洲大陆之下经历变质作用的产物,是研究喜马拉雅造山带形成与演化过程的理想载体。本文对造山带东段错那地区高喜马拉雅结晶岩系上部构造层位的正片麻岩进行了岩石学、相平衡模拟,锆石与独居石U-Pb年代学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这些岩石的峰期矿物组合为石榴石+斜长石+钾长石+黑云母+白云母+石英+钛铁矿,保留有深熔作用的结构特征。岩石中的石榴石具有生长成分环带。相平衡模拟表明,岩石的峰期变质条件为710~750℃和9.0~10.5kbar,具有一个顺时针型变质作用P-T轨迹,其进变质过程以升温、升压和部分熔融为特征,退变质作用为降温、降压过程。锆石与独居石U-Pb定年表明,这些正片麻岩具有510~490Ma的原岩年龄,和27~11Ma的退变质时间。本研究表明高喜马拉雅结晶岩系的上部构造层位经历了高角闪岩相变质作用与部分熔融,为造山带的构造演化提供了重要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级变质作用 部分熔融 渐新世 高喜马拉雅结晶岩系 喜马拉雅造山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喜马拉雅变质作用和花岗岩研究及其与高喜马拉雅结晶岩系的对比 被引量:4
3
作者 任留东 陈炳蔚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7期397-404,共8页
沿北喜马拉雅(拉轨岗日山脉)分布一条变质-花岗岩带,其变质级别沿垂直于走向方向呈高低起伏变化,而不是单调递增或递减。花岗岩与围岩以和谐过渡为主,岩体不同部位的矿物、岩石成分均有相当程度的变化,熔融程度较低;而高喜马拉雅花岗岩... 沿北喜马拉雅(拉轨岗日山脉)分布一条变质-花岗岩带,其变质级别沿垂直于走向方向呈高低起伏变化,而不是单调递增或递减。花岗岩与围岩以和谐过渡为主,岩体不同部位的矿物、岩石成分均有相当程度的变化,熔融程度较低;而高喜马拉雅花岗岩是低共熔的结果。北喜马拉雅变质-花岗岩带与高喜马拉雅结晶岩相比,从变质作用到岩浆活动均有很大的相似性。本文认为,二者形成的构造环境相似,但时间上又有一定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喜马拉雅 变质作用 花岗 结晶岩系 高喜马拉雅 浆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南亚东地区前寒武纪亚东岩群的建立及其特征 被引量:8
4
作者 张祥信 刘文灿 +2 位作者 周志广 赵兴国 梁定益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41-347,共7页
藏南亚东地区前寒武纪结晶岩系以往统称为“聂拉木群”。本次研究发现该结晶岩系可划分为上、下两部分,二者之间原始接触关系为角度不整合。下部结晶岩系为本次新建的“亚东岩群”,其岩石组合为:下部为多种片麻岩夹少量细粒石英岩和黑... 藏南亚东地区前寒武纪结晶岩系以往统称为“聂拉木群”。本次研究发现该结晶岩系可划分为上、下两部分,二者之间原始接触关系为角度不整合。下部结晶岩系为本次新建的“亚东岩群”,其岩石组合为:下部为多种片麻岩夹少量细粒石英岩和黑云片岩;中部为多种混合岩;上部为多种片麻岩夹少量变粒岩、石英岩和片岩。不同部位的片麻岩和混合岩中含辉石岩、高压麻粒岩等“暗色”包体。研究表明,亚东岩群为角闪岩相─高角闪岩相变质作用的产物,经历了多期深部构造层次的韧性变形,与“聂拉木群”显著不同。因此,认为“聂拉木群”代表喜马拉雅地区全部“前寒武系”是值得商榷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寒武纪结晶岩系 亚东 亚东地区 藏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南亚东混合岩的成因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1
5
作者 苟正彬 刘函 +3 位作者 李俊 张士贞 赵晓东 王生伟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79-287,共9页
高喜马拉雅结晶岩系中广泛发育规模不等、形态各异的混合岩,是研究地壳部分熔融作用的天然实验室。尽管观察表明,藏南许多混合岩与淡色花岗岩具有一定的时空联系,但混合岩与淡色花岗岩是否具有成因联系还存在较大的争议。本文对藏南亚... 高喜马拉雅结晶岩系中广泛发育规模不等、形态各异的混合岩,是研究地壳部分熔融作用的天然实验室。尽管观察表明,藏南许多混合岩与淡色花岗岩具有一定的时空联系,但混合岩与淡色花岗岩是否具有成因联系还存在较大的争议。本文对藏南亚东地区的混合岩中进行了野外地质、岩相学、岩石地球化学和年代学等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亚东混合岩主要是部分熔融作用的产物,具有(近)原地熔融的特征,熔融方式以白云母和黑云母脱水熔融为主,并叠加了分离结晶作用。亚东混合岩与淡色花岗岩在成因上具有紧密联系。相关认识为建立造山带构造演化模型提供新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 淡色花岗 部分熔融 成因联 高喜马拉雅结晶岩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喜马拉雅混合岩特征及其成因 被引量:2
6
作者 杨永鑫 杨晓松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61-277,共17页
混合岩是深熔作用的存在标志,对研究中下地壳深熔作用机制、地壳流变以及造山带演化和花岗岩的成因具有重要意义。文中对西藏林芝地区和聂拉木地区的混合岩进行了详细的岩相学、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岩相学特征显示,研究区的混... 混合岩是深熔作用的存在标志,对研究中下地壳深熔作用机制、地壳流变以及造山带演化和花岗岩的成因具有重要意义。文中对西藏林芝地区和聂拉木地区的混合岩进行了详细的岩相学、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岩相学特征显示,研究区的混合岩可划分为浅色体、中色体和暗色体3个基本组成部分。对三者切割分离,分别进行了主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的分析。结果表明:浅色体由迁移的熔体结晶形成;中色体可以是未发生熔融的原岩,也可以经由未发生迁移的熔体与熔融残留体反应形成;暗色体是由迁移汇集后的熔体与中色体反应形成。由于聚集的熔体可以为暗色矿物的结晶提供良好的结晶空间和物质来源,因此暗色体多数以窄条带产出于浅色体边缘。浅色体和暗色体通常具有岩浆岩的结构,矿物粒径粗大且分布不具有定向性,这是其区别于中色体的重要特征。浅色体显示出明显Eu正异常,暗示长石大量参与了部分熔融过程,并且初始熔体在近源区的冷凝过程中长石优先结晶。浅色花岗岩的Eu负异常可能与熔体在源区的长石结晶有关。退变质反应有可能使部分熔融反应形成的矿物完全消失,因此不宜将反应矿物存在与否作为发生过脱水熔融的判别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 深熔作用 暗色体 浅色体 中色体 高喜马拉雅结晶岩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喜马拉雅中段基性捕虏体的变质作用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1
7
作者 张鑫刚 刘小汉 +1 位作者 刘小兵 周学君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78-289,共12页
西藏南部聂拉木—樟木剖面出露的高喜马拉雅变质带主要由副变质片麻岩和花岗质片麻岩组成,其次为伟晶岩和淡色花岗侵入体,区域变质程度为角闪岩相。我们对其中的变质基性捕虏体进行详细的变质作用研究,内容包括变质矿物组合,矿物变质反... 西藏南部聂拉木—樟木剖面出露的高喜马拉雅变质带主要由副变质片麻岩和花岗质片麻岩组成,其次为伟晶岩和淡色花岗侵入体,区域变质程度为角闪岩相。我们对其中的变质基性捕虏体进行详细的变质作用研究,内容包括变质矿物组合,矿物变质反应结构和变质作用的温度—压力条件分析。基性捕虏体中的石榴子石角闪片麻岩和斜长角闪片麻岩均保存了两期变质矿物组合。温度与压力计算结果表明,石榴子石角闪片麻岩早期变质阶段(M1)温度约为829℃,压力为7.3 kbar;晚期(M2)变质温度为625℃,压力为4.3 kbar。斜长角闪片麻岩所经历的早期变质阶段(M1)温度约为776℃、压力约为10.6 kbar;晚期(M2)变质温度超过692℃,压力为7.4 kbar。石榴子石角闪片麻岩和斜长角闪片麻岩捕虏体均记录了典型的顺时针P-T轨迹,表明高喜马拉雅变质带曾向北俯冲到下地壳深度,之后被抬升到地表剥蚀出露。变质基性捕虏体的研究说明高喜马拉雅结晶岩系经历过较高温度—压力的变质作用,支持了其沿着藏南拆离系和主中央逆冲断裂系向南挤出的大地构造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喜马拉雅结晶岩系 聂拉木-樟木剖面 基性捕虏体变质作用 高角闪 P-T轨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喜马拉雅造山带亚东地区晚新生代剥露历史及其构造意义:来自磷灰石和锆石(U-Th)/He数据的约束 被引量:5
8
作者 李晓蓉 张波 +2 位作者 张进江 陈思雨 张磊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143-1162,共20页
喜马拉雅造山带中部亚东地区位于藏南拆离系与南北向裂谷交汇处,是研究青藏高原南北向伸展和东西向伸展构造体制转换的关键地区,该地区新生代构造变形与冷却剥蚀过程对理解青藏高原的隆升历史和深部-浅部动力学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 喜马拉雅造山带中部亚东地区位于藏南拆离系与南北向裂谷交汇处,是研究青藏高原南北向伸展和东西向伸展构造体制转换的关键地区,该地区新生代构造变形与冷却剥蚀过程对理解青藏高原的隆升历史和深部-浅部动力学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亚东地区开展两个剖面的磷灰石和锆石(U-Th)/He低温热年代学以及QTQt热史模拟分析,结果显示亚东地区大喜马拉雅结晶岩系剖面的10个磷灰石(U-Th)/He年龄分布范围为11.23~4.87 Ma,亚东-谷露裂谷剖面的锆石和磷灰石(U-Th)/He年龄分别介于9.02~6.48 Ma和8.63~6.13 Ma。综合区域热年代学资料提出亚东地区大喜马拉雅结晶岩系自中新世以来经历了两期快速冷却事件:第一期为中新世中期(16~11 Ma),由藏南拆离系(哲古拉拆离断层)伸展拆离作用控制的快速冷却,11 Ma前后冷却速率的明显转折变化指示了剥蚀驱动机制的转变,高原伸展体制开始向东西向伸展转换;第二期为中新世晚期到上新世(10~5 Ma),期间存在由于亚东-谷露裂谷伸展活动而导致的构造剥露,产生了9~6 Ma极快速冷却,平均冷却速率为290℃/Ma,约束了亚东-谷露裂谷的启动时间为10 Ma左右。沿亚东藏南拆离系向南剖面上,磷灰石(U-Th)/He年龄数据总体呈现“老—新—老”的变化趋势,暗示了经历过部分熔融的大喜马拉雅结晶岩系通过中下地壳渠道流侧向挤出。综合已有的大喜马拉雅结晶岩系的结晶、冷却年代数据,提出大喜马拉雅结晶岩系的剥蚀冷却过程呈现多阶段和不等速特征,即存在25~11 Ma、10~5 Ma以及约3 Ma以来三个主要快速冷却阶段,受控于区域构造活动或者气候剧烈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喜马拉雅结晶岩系 亚东-谷露裂谷 (U-Th)/He年龄 构造-热演化 晚新生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南定结地区喜马拉雅造山带新生代的隆升剥蚀历史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2
9
作者 凌逸云 张进江 +2 位作者 王佳敏 王洋 刘世然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375-1388,共14页
本文利用裂变径迹方法研究藏南定结地区喜马拉雅造山带新生代的隆升和剥露过程,并探讨内动力和外动力地质作用共同塑造地貌形态的耦合性。由于构造活动的阶段性,可能导致大喜马拉雅结晶岩系(GHC)的冷却剥蚀在构造强烈时期主要由构... 本文利用裂变径迹方法研究藏南定结地区喜马拉雅造山带新生代的隆升和剥露过程,并探讨内动力和外动力地质作用共同塑造地貌形态的耦合性。由于构造活动的阶段性,可能导致大喜马拉雅结晶岩系(GHC)的冷却剥蚀在构造强烈时期主要由构造活动控制,在构造活动平静期主要与外动力地质作用密切相关。在定结地区的GHC选取两个剖面进行磷灰石裂变径迹(AFT)研究,剖面高程跨度为3800~4500m,其年代学结果范围为11~2Ma,揭示了中新世以来经历了3个阶段的冷却剥蚀历史。不同的冷却剥蚀阶段具有不同的驱动力,中新世晚期11Ma左右的隆升剥蚀阶段,主要是由构造活动驱动;7~3Ma的缓慢冷却剥蚀阶段,构造活动趋于平静,主要与区域内的河流侵蚀作用密切相关;上新世晚期3Ma以来较快速的冷却剥蚀阶段,以河流侵蚀为主的外动力作用加强。定结GHC在3Ma以来冷却剥蚀速率迅速增强,并且驱动力主要为外动力地质作用,暗示了GHC经历了中新世强烈的构造隆升之后已经确定了现有地貌格局,在3Ma已达到显著高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喜马拉雅结晶岩系 磷灰石裂变径迹 剥蚀速率 上新世晚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述世界8000米以上高峰的分布与形成
10
作者 贺榴 赵佩心 《地域研究与开发》 1985年第2期97-98,共2页
世界上海拔8000米以上著名山峰的分布究竟有多少座,其成因又如何呢?据中国登山队和科学工作者考察认为,目前世界上海拔在8000米以上的山峰有14座(见下表), 从表得知,这些高峰主要集中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中段和喀喇昆仑山脉中段.这一带... 世界上海拔8000米以上著名山峰的分布究竟有多少座,其成因又如何呢?据中国登山队和科学工作者考察认为,目前世界上海拔在8000米以上的山峰有14座(见下表), 从表得知,这些高峰主要集中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中段和喀喇昆仑山脉中段.这一带号称“世界屋脊”,甚至有人将喜马拉雅山脉中段的珠穆朗玛峰誉为“地球的第三极”(见下图).国际上的“板块构造学”专家认为,山脉是由两个板块相碰撞形成的,或一个板块俯冲下去形成的边缘褶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马拉雅山脉 分布与形成 上高峰 略述 喀喇昆仑山 印度板块 结晶岩系 朗玛 板块构造学 登山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一个銅鎳矿床成因的初步認識
11
作者 李万亨 《地质学报》 1961年第3期399-407,共9页
区域地质简述该区出露地层基本上可分为前震旦纪基底岩系与新生代盖层。基底岩系为已遭受强烈区域变质的结晶片岩系。按其岩性、沉积旋迥、成层顺序,可进一步由老到新划分为七层:底部(Pt_(1))为腸状、眼球状片麻岩,混合岩化强烈;Pt_(2)... 区域地质简述该区出露地层基本上可分为前震旦纪基底岩系与新生代盖层。基底岩系为已遭受强烈区域变质的结晶片岩系。按其岩性、沉积旋迥、成层顺序,可进一步由老到新划分为七层:底部(Pt_(1))为腸状、眼球状片麻岩,混合岩化强烈;Pt_(2)为条带状贯入片麻岩;Pt_(3)为黑云母斜长片麻岩夹薄层石英岩;Pt_(4)为薄一中层石英岩与片麻岩互层;Pt_(5)为薄一中层石英岩,夹黑云母条带状片麻岩或黑云母斜长鉀长片麻岩;Pt_(6)为条带状黑云母斜长片麻岩与黑云母鉀长片麻岩互层,偶夹薄层石英岩;Pt_(7)为白色厚层石英岩夹少量条带状黑云母斜长片麻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銅鎳矿床 结晶 地层 初步認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