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dentifiler体系在绒毛取样术中取材鉴定的应用 被引量:1
1
作者 吴菁 麦明琴 +3 位作者 张畅斌 尹爱华 潘小英 钟燕芳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B06期232-233,共2页
[目的]研究利用Identifiler体系对孕早期绒毛取材进行鉴定,以避免母体DNA的污染影响产前诊断的准确性。[方法]收集15例需行绒毛取样产前诊断的早孕期病人,用Identifiler体系的16基因位点进行检测病人外周血及绒毛DNA,判断绒毛DNA是否存... [目的]研究利用Identifiler体系对孕早期绒毛取材进行鉴定,以避免母体DNA的污染影响产前诊断的准确性。[方法]收集15例需行绒毛取样产前诊断的早孕期病人,用Identifiler体系的16基因位点进行检测病人外周血及绒毛DNA,判断绒毛DNA是否存在污染,从而决定是否利用绒毛进行产前基因诊断。[结果]检出2例存在母体DNA污染,于孕中期重新取羊水进行产前基因诊断,13例判断不存在污染的绒毛DNA进行基因诊断,其结果与出生后新生儿的结果完全符合。[结论]Identifiler体系在判断孕早期绒毛取样术取材的污染鉴定方面,有着非常准确的作用,可以考虑采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dentifiler体系 绒毛取样术 取材鉴定 DNA污染 产前基因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用二代测序技术产前诊断ZMPSTE24基因突变 被引量:1
2
作者 麦明琴 王逾男 +6 位作者 赵馨 丁红珂 卢建 尹爱华 陈燕 王文 易慧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53-458,共6页
【目的】探讨二代测序技术结合Sanger测序验证法在一原发性部分性绒毛膜羊膜病理性分离家系致病基因检测的作用,探索临床罕见胎儿疾病的产前诊断思路与方法。【方法】采用全基因外显子高通量测序方法,在ZMPSTE24基因中发现两个致病突变... 【目的】探讨二代测序技术结合Sanger测序验证法在一原发性部分性绒毛膜羊膜病理性分离家系致病基因检测的作用,探索临床罕见胎儿疾病的产前诊断思路与方法。【方法】采用全基因外显子高通量测序方法,在ZMPSTE24基因中发现两个致病突变,随后对先证者及其父母的致病位点进行Sanger测序验证,明确致病位点后,对第3次妊娠胎儿行绒毛取样术实施产前诊断,分析致病位点。【结果】检测到先证者在ZMPSTE24基因第10个外显子上发生了框移突变(c.1389至c.1390缺失AG,来源于母亲)以及在ZMPSTE24基因第8个外显子上发生了错义突变(c.1006G>C双重杂合改变,来源于父亲)。再次妊娠产前诊断结果提示胎儿为基因突变(c.1006G>C)携带者,突变来源于父亲。【结论】本研究运用全外显子测序技术成功分离出ZMPSTE24基因的两个新突变,对一曾出现相同两次原发性部分性绒毛膜羊膜病理性分离的孕妇再次妊娠行早期绒毛取样术产前诊断。该ZMPSTE24基因突变与mandibuloacral dysplasia with type B相关。新突变可能是该原发性部分性绒毛膜羊膜病理性分离病例的病因。为临床上罕见疾病的病因检测及胎儿宫内诊断提供参考方法与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绒毛膜羊膜分离 二代测序技 Sanger测序 产前诊断 经腹绒毛取样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