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鼻内镜颅底肿瘤切除术后颅内感染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21
1
作者 尹丽霞 高婷 +2 位作者 钱海鹏 刘燕 陈宝敏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76-180,共5页
目的:分析经鼻内镜颅底肿瘤切除术后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为预防感染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6年12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行经鼻内镜颅底肿瘤切除术(endoscopic endonasal skull base surgery,EESBS)患者共... 目的:分析经鼻内镜颅底肿瘤切除术后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为预防感染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6年12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行经鼻内镜颅底肿瘤切除术(endoscopic endonasal skull base surgery,EESBS)患者共150例,收集患者一般信息、基础疾病信息、手术信息、术后信息、抗菌药物使用信息等,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150例手术患者中27例发生颅内感染,感染率为18.0%;脑脊液培养结果阳性8例,阳性率为29.6%。27例颅内感染患者中18例(66.7%)发生脑脊液漏,脑脊液漏发生平均9.28天。23例患者(85.2%)术中脑室外引流或腰大池引流,22例患者(81.5%)颅底重建。经Logistic回归分析,未在术前0.5~1.0 h使用抗菌药物、术中脑室外引流或腰大池引流、术中颅底重建、BMI≥25 kg/m^2为颅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本研究筛选EESBS患者术后发生颅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为实现颅内感染精准防控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鼻内镜颅底肿瘤切除术 内感染 临床特征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鼻颅底富血供肿瘤栓塞后即刻切除术临床应用
2
作者 何钰 刘强 +6 位作者 洪汝建 吴佳伟 王思宇 李厚勇 余洪猛 王德辉 沙炎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302-1307,共6页
目的评价介入栓塞后即刻行肿瘤切除在鼻颅底富血供肿瘤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2月至2022年6月在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治疗的25例鼻颅底富血供肿瘤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于同日在介入栓塞后随即接受肿瘤切除术。... 目的评价介入栓塞后即刻行肿瘤切除在鼻颅底富血供肿瘤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2月至2022年6月在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治疗的25例鼻颅底富血供肿瘤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于同日在介入栓塞后随即接受肿瘤切除术。统计栓塞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肿瘤切除术中出血量、肿瘤切除情况及预后。结果2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介入栓塞并即刻切除肿瘤。介入栓塞采用动脉入路,全身麻醉下栓塞19例,局部麻醉下栓塞6例,均获成功且无栓塞并发症发生。肿瘤切除在鼻内镜、内镜引导经唇龈沟切口或口腔内镜下完成,均获成功且无切除并发症发生。肿瘤切除术中位出血量844 mL(100~2000 mL)。结论介入栓塞后即刻行肿瘤切除治疗鼻颅底富血供肿瘤患者安全可行,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入 栓塞 即刻切除 富血供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鼻内镜下鼻颅底肿瘤切除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张华 董林萍 +2 位作者 李瑾 公培培 王洪杨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7年第8期94-97,共4页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鼻颅底肿瘤切除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本院2012年3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鼻内镜下鼻颅底肿瘤切除术患者110例为研究对象,随访2年,记录患者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情况,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发生神经系...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鼻颅底肿瘤切除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本院2012年3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鼻内镜下鼻颅底肿瘤切除术患者110例为研究对象,随访2年,记录患者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情况,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发生神经系统并发症将其分为并发症组和无并发症组,对其手术前后的相关资料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10例患者无一例死亡,31例(28.18%)患者发生术后并发症,其中神经系统并发症26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病程、合并脑卒中、有无周围血管神经包绕、核分裂象及肿瘤有无侵袭性是鼻内镜下鼻颅底肿瘤切除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程≥5年、有周围血管神经包绕、肿瘤有侵袭性、核分裂象≥10个/10 HPF是患者术后发生神经系统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临床上应结合影像学表现、术中所见情况及病理学检查等综合判断,采取正确的手术方式,以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 肿瘤 并发症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患者内镜下经鼻入路颅底肿瘤术后呼吸循环监护 被引量:1
4
作者 孟蕾蕾 《护理学杂志》 2010年第14期33-34,共2页
对29例内镜下经鼻颅底肿瘤切除术的老年患者,术后24~72 h在做好专科护理观察的同时,加强呼吸循环监护。结果无继发大出血和新的神经功能缺损;无死亡病例;15例术后未出现明显呼吸循环障碍和其他异常情况,10~12 d出院;14例术后出现呼吸循... 对29例内镜下经鼻颅底肿瘤切除术的老年患者,术后24~72 h在做好专科护理观察的同时,加强呼吸循环监护。结果无继发大出血和新的神经功能缺损;无死亡病例;15例术后未出现明显呼吸循环障碍和其他异常情况,10~12 d出院;14例术后出现呼吸循环障碍的患者,经过综合治疗12~20 d康复出院。提出做好术后24~72 h呼吸、心率(律)、血氧饱和度和血压监护,早期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能够避免严重并发症,促进患者顺利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患者 肿瘤 内镜 呼吸监护 循环监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颅底额鼻眶区肿瘤切除颅底重建的手术配合
5
作者 权爱莲 赵艳 《护理学杂志》 2010年第6期13-14,共2页
对45例前颅底额鼻眶区沟通肿瘤患者应用显微神经外科、导航技术及内镜切除肿瘤及颅底重建,手术顺利,术后临床症状改善,无手术死亡、脑脊液漏、颅内感染及其他严重并发症。提出巡回护士术前访视充分了解病情,针对不同病例充分做好术前准... 对45例前颅底额鼻眶区沟通肿瘤患者应用显微神经外科、导航技术及内镜切除肿瘤及颅底重建,手术顺利,术后临床症状改善,无手术死亡、脑脊液漏、颅内感染及其他严重并发症。提出巡回护士术前访视充分了解病情,针对不同病例充分做好术前准备工作,保证颅底修补特殊器械准备到位及仪器设备的正常使用,熟悉手术流程,监督术者无菌技术操作,密切观察手术患者病情进展情况;器械护士熟悉颅底解剖知识及手术步骤,掌握手术所用特殊器械正确使用方法,台上物品准备充分、到位,是该手术配合的要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眶区沟通肿瘤 肿瘤切除 重建 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鼻内镜切除良性鼻-颅底肿瘤(附11例报告) 被引量:4
6
作者 于爱民 关兵 +3 位作者 罗兰 居富年 王中亮 李吉平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11年第8期725-726,745,共3页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切除良性鼻-颅底肿瘤的疗效。方法 2004年3月~2009年11月对11例良性鼻-颅底肿瘤,鼻内镜下先切除鼻腔鼻窦肿瘤,逐渐接近颅底,仔细辨认颈内动脉等重要解剖结构,然后分块切除肿瘤,最后修复颅底缺损。结果 11例鼻-颅底肿...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切除良性鼻-颅底肿瘤的疗效。方法 2004年3月~2009年11月对11例良性鼻-颅底肿瘤,鼻内镜下先切除鼻腔鼻窦肿瘤,逐渐接近颅底,仔细辨认颈内动脉等重要解剖结构,然后分块切除肿瘤,最后修复颅底缺损。结果 11例鼻-颅底肿瘤鼻内镜下全部切除,术中出血量100~450 ml,平均175 ml;手术时间105~210 min,平均146 min。术后未出现脑脊液鼻漏、细菌性脑膜炎等并发症。病理类型:巨大筛额窦囊肿2例,鼻咽纤维血管瘤3例,上颌窦内翻性乳头状瘤3例,蝶窦骨化纤维瘤1例,翼腭窝神经鞘瘤1例,侧颅底炎性肌母细胞瘤1例。11例随访6~58个月,平均41个月,鼻窦CT扫描和鼻内镜复查无肿瘤局部复发。结论鼻内镜手术利于辨别颅底重要的解剖结构和肿瘤的彻底切除,是治疗鼻-颅底良性肿瘤的理想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内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鼻内窥镜下齿状突切除术治疗颅底凹陷症合并扁平颅底及脊髓空洞1例报告 被引量:5
7
作者 王建华 徐夏 +4 位作者 王国良 夏虹 尹庆水 张东升 李洪吉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049-1052,共4页
颅底凹陷症又称为颅底陷入症,是指因颅颈交界区病变或者发育畸形,高位颈椎向上移位或者直接陷入枕骨大孔,导致脑干腹侧受压,从而引起~系列临床症状的疾病。其形成原因较多,发病机制复杂,
关键词 凹陷症 齿状突切除 内窥镜下 脊髓空洞 扁平 颈交界区病变 治疗 陷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颌面切除术治疗累及颅底的口腔颌面-头颈部肿瘤-单中心10年回顾性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李军 沈毅 +4 位作者 吴逸群 竺涵光 张陈平 张志愿 孙坚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6期796-802,共7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近10年颅颌面联合切除手术资料的基础上,探讨对该类手术适应证的选择。方法:2003年2 月至2013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共行颅颌面联合切除术治疗累及颅底的肿瘤116 例,根据CT及MRI 冠状位所示的... 目的:回顾性分析近10年颅颌面联合切除手术资料的基础上,探讨对该类手术适应证的选择。方法:2003年2 月至2013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共行颅颌面联合切除术治疗累及颅底的肿瘤116 例,根据CT及MRI 冠状位所示的颅底受肿瘤侵犯情况分为3 类,Ⅰ型为肿瘤紧邻颅底但尚未破坏颅底骨质(n= 45)、Ⅱ型为肿瘤破坏颅底骨质但硬脑膜完整(n= 30)、Ⅲ型为肿瘤侵犯硬脑膜但未侵犯脑实质(n= 41)。 116 例患者的肿瘤均行颅颌面联合切除手术,并根据缺损情况分别采用邻近局部或区域组织瓣(n= 62)和游离血管化组织瓣(n= 54)修复缺损。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颅颌面联合切除手术,未发生术中并发症。组织瓣转移成功率为 98.3%,游离组织瓣转移成功率为96.4%。3 例分别因术后颅内感染(n= 2)和颈内动脉出血(n= 1)死亡。围手术期的并发症率为14.7% ,死亡率为2.6% 。94例患者随访6 月~11年,36例发现肿瘤复发或远处转移,总复发及转移率为38.5% 。肿瘤复发转移所致的死亡率为17.7% ,恶性肿瘤复发转移的死亡率为23.2% 。结论:对于颅颌面联合切除术应严格把握其适应证,注意肿瘤根治和术后功能、生存率和生存质量之间的平衡,即注重功能和外形、生存率和生存质量、供区和受区、重要功能和次要功能之间的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颌面切除 适应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鞍区肿瘤经鼻蝶内镜下切除术后近期死亡原因及危险因素分析
9
作者 张鑫 王晓澍 +2 位作者 钱澳 陈松 霍钢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041-1047,共7页
目的探讨鞍区肿瘤患者行经鼻蝶内镜下切除术(endoscopic transsphenoidal surgery,ETS)后近期(术后30 d以内)死亡的原因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21年3月于我科行ETS的鞍区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死亡病例,分析死亡原因... 目的探讨鞍区肿瘤患者行经鼻蝶内镜下切除术(endoscopic transsphenoidal surgery,ETS)后近期(术后30 d以内)死亡的原因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21年3月于我科行ETS的鞍区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死亡病例,分析死亡原因,并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术后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纳入行ETS的鞍区肿瘤患者共1635例,其中包括内镜下经鼻蝶入路(endoscopic transsphenoidal approach,ETA)1470例,内镜下扩大经鼻蝶入路(extend endoscopic transsphenoidal approach,EETA)165例。术后近期死亡9例,死亡率0.55%(9/1635)。死亡原因包括:①术区出血及血肿3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残余肿瘤出血及术区血肿2例);②感染3例(颅内感染2例,血行感染1例);③下丘脑损伤1例;④血管损伤1例;⑤癫痫持续状态1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长径>3 cm、肿瘤质地坚韧、术中出血量多、术中脑脊液漏、术后顽固性脑脊液漏、肿瘤残余、EETA可能与术后患者死亡有关(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中脑脊液漏为ETS术后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鞍区肿瘤患者术区出血及血肿、颅内感染、血行感染为ETS术后近期死亡的主要原因。有术中脑脊液漏的患者更易发生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鞍区肿瘤 经鼻内镜切除 死亡原因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颅底入路切除颅鼻沟通瘤(附5例分析) 被引量:4
10
作者 周定标 张纪 +2 位作者 段国升 程东源 薛怀安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6期452-454,共3页
颅鼻沟通瘤因同时累及颅内、鼻旁窦和鼻腔,手术切除相当困难。近年来,作者经颅底入路切除5例,效果较满意。
关键词 沟涌瘤 切除 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镜垂体瘤切除术中鞍膈形态与肿瘤残余及并发症的关系 被引量:6
11
作者 李建民 周凯 +2 位作者 罗坤 张伟 张庭荣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14年第4期353-358,共6页
目的:探讨经鼻内镜垂体瘤切除术中鞍膈下降形态与肿瘤残余、尿崩症及术中脑脊液漏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2月~2013年3月我科80例鼻内镜垂体瘤切除术的临床资料。术中肿瘤切除后鞍膈下降形态分为4型:A型:鞍膈以垂体柄为中心对称... 目的:探讨经鼻内镜垂体瘤切除术中鞍膈下降形态与肿瘤残余、尿崩症及术中脑脊液漏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2月~2013年3月我科80例鼻内镜垂体瘤切除术的临床资料。术中肿瘤切除后鞍膈下降形态分为4型:A型:鞍膈以垂体柄为中心对称性降至鞍区;B型:鞍膈非对称性降至鞍区,垂体柄偏向一侧;C型:鞍膈对称性下降,垂体柄移至鞍背;D型:鞍膈未或仅有轻微下降,垂体柄位置模糊不清。结果 A、B、C、D四型鞍膈的肿瘤残余率、尿崩症发生率及脑脊液漏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χ2=11.069,P=0.011;χ2=11.483,P=0.009;χ2=8.890,P=0.031)。肿瘤残余多见于B、D型鞍膈,肿瘤残余发生率与A、C型鞍膈有统计学差异(Z=-2.409,P=0.016;Z=-2.062,P=0.039;Z=-2.477,P=0.013;Z=-2.245,P=0.025),但B型与D型肿瘤残余率无统计学差异(Z=-0.791,P=0.429)。尿崩症、术中脑脊液漏多见于A、C型鞍膈,发生率与B、D型鞍膈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A型与C型尿崩症、脑脊液漏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Z=-0.195, P=0.846;Z=-0.362,P=0.717)。结论鞍膈下降形态可以作为肿瘤残余、尿崩症及术中脑脊液漏的一个解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鞍膈 内镜垂体瘤切除 肿瘤残余 尿崩症 中脑脊液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镜经鼻蝶窦入路切除垂体肿瘤 被引量:2
12
作者 刘恩重 韩占强 韩风平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05年第1期11-15,共5页
关键词 经鼻 内镜 切除 蝶窦入路 垂体肿瘤 临床应用 咽喉 经蝶窦手 微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巨大后颅底沟通性脑膜瘤切除术的护理
13
作者 张燕 杜淑兰 +1 位作者 罗晓娟 李青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05-105,108,共2页
关键词 脑膜肿瘤 沟通性 切除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鞍底硬膜缝合及骨性重建与带蒂鼻中隔黏膜瓣技术在颅底重建中的作用及多因素分析 被引量:3
14
作者 曹明川 李瑞春 +5 位作者 杨刚 霍钢 周靖 张磊 王鹏 王晓澍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63-570,共8页
目的探讨鞍底硬膜缝合(不同方式)、骨性重建与鼻中隔带蒂黏膜瓣(pedicled nasoseptal flap,PNSF)对垂体瘤经鼻内镜术中发生中、高流量脑脊液漏的重建效能及其各自作用权重。方法收集我院2015年1月至2021年4月神经内镜标准经鼻入路垂体... 目的探讨鞍底硬膜缝合(不同方式)、骨性重建与鼻中隔带蒂黏膜瓣(pedicled nasoseptal flap,PNSF)对垂体瘤经鼻内镜术中发生中、高流量脑脊液漏的重建效能及其各自作用权重。方法收集我院2015年1月至2021年4月神经内镜标准经鼻入路垂体瘤切除术中发生2~3级脑脊液漏(Kelly分级)的病例资料。将鞍底硬膜缝合方式、骨性重建、PNSF使用情况及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糖尿病、肿瘤大小和漏口直径等相关因素进行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上述因素对术后脑脊液鼻漏持续时间和卧床时间的影响,重点分析硬膜缝合、骨性重建与PNSF对鞍底重建效果相关指标的影响强度(即效能强度)。结果共纳入病例281例,平均年龄(47±12.6)岁,男性占比52.6%,其中应用PNSF 93例次,骨性重建268例次,鞍底硬膜锚定式缝合109例次,补丁式缝合50例次,未缝合122例次。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PNSF、骨性重建和鞍底硬膜缝合的应用均显著减少术后鼻漏时间[分别减少18.524、35.876和16.983/19.791(锚定缝合/补丁缝合)h,均为P<0.001]与卧床时间[分别减少16.797、58.233和18.063/21.604(锚定缝合/补丁缝合)h,均为P<0.001],其中硬膜锚定式缝合与补丁式缝合方式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于缩短鼻漏时间,标准化系数后修补效能强度排序为鞍底缝合>PNSF>骨性重建[标准β=0.211/0.207(锚定缝合/补丁缝合)>0.200>0.165];对减少卧床时间的效能强度排序为骨性重建>鞍底缝合>PNSF[标准β=0.239>0.206/0.210(锚定缝合/补丁缝合)>0.164]。骨性重建技术经25~30例学习曲线稳定后平均耗时(3.9±0.4)min。鞍底缝合经30~40例学习曲线平稳后平均每针缝合耗时(3.7±0.3)min,每例术中平均缝合(3.7±1.0)针,每例术中平均耗时(13.6±2.7)min。结论鞍底硬膜锚定式或补丁式缝合均可有效缩短脑脊液鼻漏持续时间和卧床时间,骨性重建提高了重建稳定性,尤其利于早期起床活动,以上两者学习曲线合理且术中耗时经济,作用权重接近甚至超过PNSF,可作为PNSF的有效补充甚至替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鼻内镜 重建 缝合技 骨瓣 中隔带蒂黏膜瓣 垂体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面联合进路一次全切除颅底肿瘤7例报告
15
作者 张建 赖睿佳 许庚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1995年第2期85-87,共3页
颅面联合进路一次全切除颅底肿瘤7例报告张建,赖睿佳,许庚(暨南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耳鼻喉科,510630,广州)关键词颅面联合进路;前颅底;肿瘤中图分类号:R651.11;R739.4自1990年以来,我们... 颅面联合进路一次全切除颅底肿瘤7例报告张建,赖睿佳,许庚(暨南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耳鼻喉科,510630,广州)关键词颅面联合进路;前颅底;肿瘤中图分类号:R651.11;R739.4自1990年以来,我们采用颅面联合进路术式治疗7例前颅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联合进路 切除 肿瘤
全文增补中
以多平面重建为主的CT综合后处理在鼻颅底病变观察中的价值 被引量:5
16
作者 王瑾瑜 谢民强 +4 位作者 万良财 张涛 许熠铭 陈婧 舒繁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460-1462,共3页
目的:探讨以多平面重建为主的CT综合后处理,是否有利于鼻颅底病变的观察。方法:鼻内镜下鼻颅底手术的患者26例,共34组CT图像,由1名耳鼻喉科医师观察PACS终端原始图像、OsiriX软件MPR处理的图像及多技术综合处理的图像,并从病变轮廓、病... 目的:探讨以多平面重建为主的CT综合后处理,是否有利于鼻颅底病变的观察。方法:鼻内镜下鼻颅底手术的患者26例,共34组CT图像,由1名耳鼻喉科医师观察PACS终端原始图像、OsiriX软件MPR处理的图像及多技术综合处理的图像,并从病变轮廓、病变与周围组织关系方面对图像进行评分,采用秩和检验统计。结果:采用MPR处理后,在病变轮廓、病变与骨质关系方面评分高于PACS终端上的图像,在观察血管和神经方面无明显优势;多技术综合处理进一步提高了部分病例的观察评分。结论:以多平面重建为主的CT综合后处理,有助于准确评估鼻颅底病变,明确周围毗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三维重建 内镜 脑脊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眶上翼点入路显微手术切除26例鞍区肿瘤 被引量:1
17
作者 周旺宁 牟永告 +1 位作者 张湘衡 陈忠平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394-395,共2页
经Yasagil标准翼点入路可施行大部分的鞍内/鞍旁和鞍周肿瘤手术.眶上翼点(supraorbital-pterional approach,SOP)入路由Al-Mefty在20世纪80年代末首次报道,主要用来处理前中颅窝底病变,但有手术创伤大和并发症较多的缺陷.对于一部分鞍... 经Yasagil标准翼点入路可施行大部分的鞍内/鞍旁和鞍周肿瘤手术.眶上翼点(supraorbital-pterional approach,SOP)入路由Al-Mefty在20世纪80年代末首次报道,主要用来处理前中颅窝底病变,但有手术创伤大和并发症较多的缺陷.对于一部分鞍内肿瘤或鞍内向鞍上和鞍旁生长的肿瘤,经翼点入路手术时并不需要过多地显露颞叶,行标准翼点开颅并非必须.将眶上翼点入路加以改良,就能使鞍区及鞍旁结构得到良好显露,达到显微手术的需要并使肿瘤得以彻底切除.基于这种设想,我们采用改良眶上翼点入路,显微手术切除鞍区肿瘤26例,取得了满意效果,现结合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眶上翼点 显微手 切除 鞍区肿瘤 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鼻蝶窦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病人的护理 被引量:4
18
作者 何江明 朱松辉 《护理研究(上旬版)》 2010年第1期57-58,共2页
关键词 垂体腺瘤切除 经鼻蝶窦入路 护理人员 后并发症 肿瘤 风险 良性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侵犯前中颅底鼻咽纤维血管瘤病人的护理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海燕 陈爱华 +1 位作者 宋珺 马红岩 《护理研究(上旬版)》 2010年第4期894-895,共2页
关键词 咽纤维血管瘤 侵犯前中 咽腔 血管瘤病 护理 内镜 同时并发症 良性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颞部—颌下联合进路切除咽旁颞下区巨大肿瘤(附2例报道)
20
作者 邱前辉 李添应 +1 位作者 陈少华 苏志文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84-186,共3页
【目的】探讨切除侵犯中颅窝的咽旁颞下区巨大肿瘤安全而彻底的手术进路。利用颞部切口可充分暴露中颅窝底和颞下窝以及颌下进路显露咽旁区解剖的特点,联合进路切除2例咽旁颞下区巨大肿瘤。2例侵犯中颅窝底的咽旁颞下区肿瘤顺利切除,患... 【目的】探讨切除侵犯中颅窝的咽旁颞下区巨大肿瘤安全而彻底的手术进路。利用颞部切口可充分暴露中颅窝底和颞下窝以及颌下进路显露咽旁区解剖的特点,联合进路切除2例咽旁颞下区巨大肿瘤。2例侵犯中颅窝底的咽旁颞下区肿瘤顺利切除,患者术中组织损伤、出血量相对较少,术后无严重并发症。【结论】颞部-颌下联合进路适合于侵犯中颅窝底的咽旁颞下区肿瘤的手术切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切除 咽旁颞下区 肿瘤 进路 影像学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