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DEM数据的地形效应经验预测模型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郝明辉 张郁山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86-96,共11页
采用基于透射边界的有限元—有限差分计算方法,以凸起地形为研究对象,利用地形对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以及不同控制周期点反应谱的放大倍数描述地形效应。首先研究输入地震动类型、输入地震波波型、(SV、SH)、入射角度、地形几何参数(宽度... 采用基于透射边界的有限元—有限差分计算方法,以凸起地形为研究对象,利用地形对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以及不同控制周期点反应谱的放大倍数描述地形效应。首先研究输入地震动类型、输入地震波波型、(SV、SH)、入射角度、地形几何参数(宽度、高度、坡角等)、介质阻尼、相邻地形相互动力作用等不同因素对地形效应的影响。由于地形坡度是影响地形放大效应的重要参数,而且,在数字化地形数据(DEM)中,地形的坡度也是最容易获取的几何参数。因此,选择地形坡度作为地形对地震动反应谱放大效应经验预测模型的参数。在坡度固定的条件下,考虑上述不同因素均对最终所得预测模型的不确定性影响,最终采用分位数的方式给出相应于不同地震动参数的地形放大倍数经验预测模型,并利用实际观测数据对该模型的计算结果进行校验。最后,利用该模型,基于数字化地形数据(DEM)给出南北地震带不同地点对应不同地震动参数的地形放大倍数,以期为工程抗震设计提供参考并为特大地震风险评估工作中合理地考虑地形效应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形效应 经验预测模型 透射边界 反应谱 DEM 南北地震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经验统计的弃渣场失稳致灾距预测模型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张勇 姚赫 +3 位作者 江宁 项宇 孙宇 魏玉杰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65-69,共5页
弃渣场失稳滑坡是一种严重的山地灾害,而对其致灾距离的预测对于灾害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收集多组山地灾害数据,并经过处理后提出了滑坡碎屑流致灾距的经验预测模型,并基于此,进一步提出了弃渣场失稳滑坡致灾距的经验预测模型,模... 弃渣场失稳滑坡是一种严重的山地灾害,而对其致灾距离的预测对于灾害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收集多组山地灾害数据,并经过处理后提出了滑坡碎屑流致灾距的经验预测模型,并基于此,进一步提出了弃渣场失稳滑坡致灾距的经验预测模型,模型考虑了弃渣体内部因素可能造成的影响,并通过数据拟合对模型的适用性进行了验证。其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弃渣场 滑坡碎屑流 经验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鲁中南山区坡面草业用地水土流失预测经验模型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张子雪 吕兰州 +1 位作者 杨吉华 陈安强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4-29,共6页
以临朐、蒙阴、曲阜三个水土保持试验站不同草本植物、不同坡度、不同盖度条件下径流小区内的不同降雨量、不同降雨强度所产生的径流量和侵蚀量观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相同坡度不同草本植物、不同坡度相同盖度、不同盖度相同坡... 以临朐、蒙阴、曲阜三个水土保持试验站不同草本植物、不同坡度、不同盖度条件下径流小区内的不同降雨量、不同降雨强度所产生的径流量和侵蚀量观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相同坡度不同草本植物、不同坡度相同盖度、不同盖度相同坡度条件下,草本植物径流小区内的降雨量与径流量、降雨量与侵蚀量均呈线性回归关系,降雨强度与径流量、降雨强度与侵蚀量均呈对数关系,径流量和侵蚀量均随降雨量和降雨强度的增大而增大;得出在综合因子影响下的鲁中南山区坡面草业用地径流量预测经验模型和侵蚀量预测经验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中南山区 草业用地 径流量 侵蚀量 预测经验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梅雨降水季节预测的多方法比较 被引量:3
4
作者 李琳菲 杨颖 +1 位作者 朱志伟 王蔚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13-329,共17页
基于1961—2000年逐月降水观测资料和全球大气再分析资料,分析了6—7月长江中下游(108°~123°E,27°~33°N)梅雨的时空分布特征。通过观测诊断和数值试验确定了影响梅雨异常偏多的3个前期因子:4—5月平均的西北太平洋... 基于1961—2000年逐月降水观测资料和全球大气再分析资料,分析了6—7月长江中下游(108°~123°E,27°~33°N)梅雨的时空分布特征。通过观测诊断和数值试验确定了影响梅雨异常偏多的3个前期因子:4—5月平均的西北太平洋海平面气压正异常;3月至5月北大西洋海平面气压负变压倾向;1月至4月西伯利亚的2 m温度负倾向。利用这3个具有物理意义的影响因子构建了梅雨季节预测模型,该模型在训练期(1961—2000年)和独立预测期(2001—2022年)均具有显著的预测技巧(相关系数分别为0.79和0.77,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59和0.68)。同时,基于相似的潜在预测因子,对比了利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方法和5种机器学习方法(随机森林、轻量级梯度提升机、自适应提升、类别型特征提升、极端梯度提升)建立的预测模型的技巧。虽然训练期(1961—2000年)偏最小二乘回归和机器学习建模拟合效果更高,但在独立预测期(2001—2022年)上述模型的预测技巧显著降低(相关系数均低于0.44,均方根误差均大于0.93),出现了明显的过拟合问题。本研究强调梅雨的短期气候预测应建立在物理机制基础之上,而使用机器学习方法需谨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雨 季节预测 物理经验预测模型 机器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抛光硬质合金刀片对车削工件表面质量的研究
5
作者 文娟 胡自化 +3 位作者 吴火飞 倪高明 王鹏 向良雄 《工具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3-77,共5页
使用抛光后不同表面粗糙度的硬质合金刀片对GH4169镍基高温合金进行干式车削加工试验,研究切削速度、切削深度、进给量、刀片表面粗糙度4个因素对工件表面粗糙度的影响规律,利用多元回归法建立工件表面粗糙度的经验预测模型。试验证明,... 使用抛光后不同表面粗糙度的硬质合金刀片对GH4169镍基高温合金进行干式车削加工试验,研究切削速度、切削深度、进给量、刀片表面粗糙度4个因素对工件表面粗糙度的影响规律,利用多元回归法建立工件表面粗糙度的经验预测模型。试验证明,硬质合金刀片表面粗糙度越低,工件表面粗糙度越低,该方法在车削镍基高温合金时对硬质合金刀片表面粗糙度的选择和表面质量控制具有指导意义;建立的经验预测模型精度为90.43%,可实现加工前根据工艺参数较准确地预测工件表面粗糙度并进行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抛光硬质合金刀片 经验预测模型 表面粗糙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下掺再生骨料及纤维混凝土物理力学性能研究
6
作者 刘新伟 任皎龙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86-195,共10页
目前关于可再生纤维混凝土的性能研究较为充分,但对其高温处理后性能变化认识不足。为此,针对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50%粗骨料替代超高性能混凝土(50%R-UHPC)以及50%粗骨料替代-1.0%钢纤维超高性能混凝土(50%R-1.0%S-UHPC)进行高温处理... 目前关于可再生纤维混凝土的性能研究较为充分,但对其高温处理后性能变化认识不足。为此,针对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50%粗骨料替代超高性能混凝土(50%R-UHPC)以及50%粗骨料替代-1.0%钢纤维超高性能混凝土(50%R-1.0%S-UHPC)进行高温处理(200℃、400℃、600℃、800℃),研究高温对它们力学性能(单轴抗压强度、弹性模量、劈裂抗拉强度以及抗弯强度等)、抗渗性能以及导热性能的影响,并建立了各项性能指标与孔隙率之间的经验预测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再生粗骨料的添加会弱化UHPC的力学性能、抗渗性能和导热性能,导致抗压强度、抗拉强度和抗弯强度降低,提高UHPC的孔隙率和渗透率;钢纤维的添加会提升UHPC力学性能和导热性能,但会弱化UHPC的抗渗性能。高温处理后UHPC的力学性能、抗渗性能和导热性能会逐渐减弱,并呈现出明显的温度门槛值效应,即400℃之前UHPC力学性能、抗渗性能和导热性能的弱化效应不明显,一旦超过温度门槛值后它们会迅速减弱;对于UHPC和50%R-UHPC来说,随着处理温度的升高,它们的力学性能和导热性能之间的差距会逐渐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性能混凝土 再生骨料 钢纤维 高温处理 力学性能 抗渗性能 导热性能 经验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省山前平原区河道渗漏特征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卢胜勇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CAS CSCD 2009年第A02期114-118,共5页
正确分析河道的渗漏特征,对于合理开发利用和评价水资源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通过对河北省山前平原区三个典型河段的河道渗漏特征共性进行分析研究,认识到,上游来水量(∑Wu)与单位河长渗漏率(φ)均呈显著的负相关,随着上... 正确分析河道的渗漏特征,对于合理开发利用和评价水资源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通过对河北省山前平原区三个典型河段的河道渗漏特征共性进行分析研究,认识到,上游来水量(∑Wu)与单位河长渗漏率(φ)均呈显著的负相关,随着上游来水量增大到一定程度,河道渗漏能力趋于稳定。通过地下水埋深调查结合对历史资料的分析对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粗略预估河水的渗漏量范围。以统计分析为手段,实测数据为依据建立了上游来水量与单位河长渗漏率的经验预测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前平原区 河道渗漏 单位河长渗漏率 经验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铁路沿线负温填土长期动力力学特性试验研究
8
作者 董亮 姚昌瑞 +2 位作者 田爽 王柯 苏永华 《工程科学与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0-58,共9页
为了评价冻土区路基的稳定性,本文对土体长期振动荷载下的动力特性进行研究,通过室内试验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手段对青藏铁路沿线填土的动力力学特性(动剪切模量和阻尼比)进行了分析。首先开展了室内固结不排水长期循环三轴试验,分析了... 为了评价冻土区路基的稳定性,本文对土体长期振动荷载下的动力特性进行研究,通过室内试验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手段对青藏铁路沿线填土的动力力学特性(动剪切模量和阻尼比)进行了分析。首先开展了室内固结不排水长期循环三轴试验,分析了不同负温、循环应力比对路基粉质黏土和地基砂土的动剪切模量和阻尼比等动力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路基粉质黏土的动剪切模量与温度呈现明显的负相关性,且随着循环应力比增大而呈现出较明显的增长趋势,阻尼比随着动剪切模量的增长而减小;地基砂土的动剪切模量和阻尼比受温度的影响与粉质黏土的响应规律呈现相同趋势,在温度为–10℃与循环应力比为0.2的相同条件下动剪切模量增至1.22倍,而阻尼比则减少到0.66倍。值得注意的是,砂土动剪切模量在循环应力比约为1时响应达到峰值,即动应力幅值达到围压时循环应力比增大,阻尼比增大而动剪切模量则呈现减小的趋势。随后在Wichtmann提出的高周循环模型基础上,建立了动剪切模量预测模型,能良好地反映动剪切模量在温度和循环应力比影响下,随振动次数变化的响应规律,通过拟合参数w0反映动剪切模量随循环应力比先增后减的规律,拟合数学关系显示长期振动次数约在13000次或振动时长8 min以上时,土体的动力响应规律发生了明显变化。最后,基于Hardin-Drnevich双曲线模型对动剪切模量和阻尼比的试验结果进行拟合,得到了动剪切模量与阻尼比的函数关系式,从而能大致预测阻尼比随动剪切模量变化的趋势及范围,随着归一化剪切模量的增大阻尼比呈现出减小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铁路 负温动三轴试验 动力力学参数 循环应力比 高周循环预测经验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