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改进的经验统计地形校正模型及其应用 被引量:2
1
作者 韩晓静 邢立新 +3 位作者 潘军 刘立文 周彩彩 于一凡 《国土资源遥感》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87-191,共5页
在地形起伏较大的地区,不同地表部位所接收到的太阳辐射会有所不同,使得对地物的识别和分类变得更加困难。为了提高遥感图像的分类精度,就必须对图像上的地形信息进行校正。传统的经验统计地形校正模型是一种基于统计学的经验校正模型,... 在地形起伏较大的地区,不同地表部位所接收到的太阳辐射会有所不同,使得对地物的识别和分类变得更加困难。为了提高遥感图像的分类精度,就必须对图像上的地形信息进行校正。传统的经验统计地形校正模型是一种基于统计学的经验校正模型,它将坡面像元接收的辐射通过对应的线性回归关系旋转到水平位置,从而达到校正的目的。但是,如果坡面角度不同(即坡度有差异),上述校正方法必将对校正精度产生一定的影响。为此,该文通过坡度分级对原经验统计地形校正模型进行了改进:首先对研究区进行坡度分级,然后通过对应的线性回归关系将不同的坡度级别分别旋转到水平位置。以ASTER图像为例,分别用原模型和改进模型进行地形校正的结果表明:改进的经验统计地形校正模型既能够有效去除地形的影响,使得同类地物在同一图像上波谱信息一致;同时又能很好地保持地物本身的波谱特征,校正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形校正 坡度分级 经验统计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立经验统计遥感信息模型时数据处理中的C Toolkit方法 被引量:2
2
作者 刘丹丹 刘合林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36-38,共3页
在分析建立经验统计模型过程的基础上,为解决样地点数据与遥感影像的自动配准问题,采用C Toolkit模块,运用EML(Erdas Macro Language)语言和Visual C++6.0语言,开发了数据自动转换模块,并将模块镶嵌在ERDAS软件中。结果表明:该模块具有... 在分析建立经验统计模型过程的基础上,为解决样地点数据与遥感影像的自动配准问题,采用C Toolkit模块,运用EML(Erdas Macro Language)语言和Visual C++6.0语言,开发了数据自动转换模块,并将模块镶嵌在ERDAS软件中。结果表明:该模块具有强大的数据转换功能,并具有实用价值;运用C Toolkit模块进行二次开发,打破了运用空间建模工具进行二次开发的局限性,简化建模过程,避免手工输入引起的误差,提高了反演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验统计模型 C Toolkit模块 C++语言 样地点数据 自动转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集成物理统计模型在南海夏季风预测中的应用
3
作者 郑彬 李春晖 +2 位作者 林爱兰 谷德军 何超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579-588,共10页
利用影响南海夏季风年际变化的主要气候现象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l Nino-Southern Oscillation,ENSO)和对流层准两年振荡(Tropospheric Biennial Oscillation,TBO)相关的气候因子,提出了以过程判别函数确定物理过程的持续性,建立年际尺... 利用影响南海夏季风年际变化的主要气候现象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l Nino-Southern Oscillation,ENSO)和对流层准两年振荡(Tropospheric Biennial Oscillation,TBO)相关的气候因子,提出了以过程判别函数确定物理过程的持续性,建立年际尺度的集成物理统计预测模型,而非年际尺度变率由经验统计模型预测,二者相结合,发展了集成物理-经验统计预测模型。经验模型在拟合时段的回报结果很好,但在独立样本预测时效果明显降低,其中预测评分(PS)降低了23%,距平相关系数(ACC)降低了63%;相比之下,集成物理-经验统计预测模型在独立样本预测时比经验模型有更好的预测结果(PS评分提高了9.5%,ACC提高了75%),且预测结果相对稳定。此外,集成物理-经验统计预测模型对南海夏季风降水的空间分布也有一定预测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厄尔尼诺-南方涛动 对流层准两年振荡 物理统计模型 经验统计模型 南海夏季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叶绿素含量的高光谱估算模型研究 被引量:35
4
作者 宋开山 张柏 +2 位作者 李方 段洪涛 王宗明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1095-1097,共3页
关键词 玉米 叶绿素 含量测定 高光谱传感器 经验统计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内坡面土壤侵蚀预报模型述评 被引量:10
5
作者 贾媛媛 郑粉莉 +1 位作者 杨勤科 王占礼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2004年第4期109-112,共4页
坡面侵蚀预报模型的研究可加深对土壤侵蚀过程及其机理的认识,为坡面水土保持措施配置提供科学支持。我国坡面侵蚀预报模型研究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1)利用主要水蚀区径流小区观测资料,基于美国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SLE(UniversalSoilLossE... 坡面侵蚀预报模型的研究可加深对土壤侵蚀过程及其机理的认识,为坡面水土保持措施配置提供科学支持。我国坡面侵蚀预报模型研究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1)利用主要水蚀区径流小区观测资料,基于美国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SLE(UniversalSoilLossEquation)建立坡面侵蚀预报统计模型研究;(2)结合黄土高原侵蚀特点,考虑陡坡地浅沟侵蚀,建立坡面侵蚀预报经验模型研究;(3)基于物理成因的坡面侵蚀预报模型研究。根据我国坡面侵蚀产沙的特殊性及地形的复杂性,提出建立我国坡面侵蚀预报模型应加强的研究领域,即浅沟侵蚀过程及机理、坡面薄层水流、细沟水流以及浅沟水流的水流剥离方程、坡面水沙汇集传递关系和陡坡地侵蚀过程模拟等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坡面 侵蚀预报模型 经验统计模型 物理过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坝震害评估模型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郭恩栋 张丽娜 +2 位作者 王亚东 王再荣 王琼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3667-3671,共5页
为了快速准确地对遭受地震影响的土坝工程的破坏状态进行评估,以土坝震害经验统计判断模型为基础,选取了更为合理的土坝震害影响因素,采用最小二乘法重新对土坝震害数据资料进行回归分析,得到了各震害影响因素在不同条件下的回归系数取... 为了快速准确地对遭受地震影响的土坝工程的破坏状态进行评估,以土坝震害经验统计判断模型为基础,选取了更为合理的土坝震害影响因素,采用最小二乘法重新对土坝震害数据资料进行回归分析,得到了各震害影响因素在不同条件下的回归系数取值,从而建立了一个改进的土坝震害经验统计判断模型。与原模型相比,改进模型既剔除了不合理的震害影响因子,同时又使回归模型的预测准确度得到提高,其相关系数为0.908,标准差为0.459,均比原模型要好。采用两种模型对汶川地震中遭到破坏的47座土坝进行震害评估,并与实际震害进行了对比分析,初步验证了改进模型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坝 震害 改进的经验统计模型 汶川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流域土壤侵蚀预报模型研究动态评述 被引量:5
7
作者 王玲玲 姚文艺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03年第9期28-29,共2页
流域尺度土壤侵蚀预报模型的研究对流域水土保持规划、国土利用和水土流失的治理十分重要。我国流域土壤侵蚀经验统计模型有:皇甫川流域、黄土高原多沙粗沙区、陕北地区、三峡库区、长江中上游小流域模型等。通过对土壤侵蚀模型的研究,... 流域尺度土壤侵蚀预报模型的研究对流域水土保持规划、国土利用和水土流失的治理十分重要。我国流域土壤侵蚀经验统计模型有:皇甫川流域、黄土高原多沙粗沙区、陕北地区、三峡库区、长江中上游小流域模型等。通过对土壤侵蚀模型的研究,可建立一套土壤侵蚀动力学体系和适合我国国情的预报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侵蚀 预报模型 经验统计模型 理论模型 皇甫川流域 黄土高原 陕北地区 三峡库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布式土壤侵蚀模型研究概述 被引量:4
8
作者 焦凤红 于显威 《亚热带水土保持》 2005年第2期32-33,39,共3页
分布式模型是近年在经验统计模型和物理过程模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土壤侵蚀模型。本文分析了几种分布式侵蚀模型的特征及物理过程,对其中的网格划分、网格单元侵蚀量的计算、流域出口侵蚀量的计算、模型参数的采用等主要技术环节进行... 分布式模型是近年在经验统计模型和物理过程模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土壤侵蚀模型。本文分析了几种分布式侵蚀模型的特征及物理过程,对其中的网格划分、网格单元侵蚀量的计算、流域出口侵蚀量的计算、模型参数的采用等主要技术环节进行了讨论,并展望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侵蚀模型 研究概述 物理过程模型 经验统计模型 分布式模型 网格划分 网格单元 技术环节 模型参数 研究方向 侵蚀量 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土壤氧化亚氮排放模型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9
作者 廖千家骅 颜晓元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817-825,共9页
农业土壤产生的氧化亚氮气体(N2O)是重要人为N2O源。农业土壤N2O排放模型众多,根据模型建立方法的不同,可分为过程机理模型和经验模型。为探讨产生N2O的具体过程(硝化过程和反硝化过程)和关键因子,着重介绍了DNDC、DAYCENT、Ecosys、WNM... 农业土壤产生的氧化亚氮气体(N2O)是重要人为N2O源。农业土壤N2O排放模型众多,根据模型建立方法的不同,可分为过程机理模型和经验模型。为探讨产生N2O的具体过程(硝化过程和反硝化过程)和关键因子,着重介绍了DNDC、DAYCENT、Ecosys、WNMM等机理过程模型,指出尽管各个模型的N循环过程类似,但不同侧重因子造成N2O排放量不同,并列出不同模型的特点和应用现状。对目前应用得比较广泛的经验统计模型,如经验归纳模型、回归模型以及其他统计模型等,归纳了其特点并介绍了国内外研究进展。通过对比过程机理模型和经验统计模型的优缺点,指出前者参数较多、过程复杂,用于点位模拟准确度高,后者所需参数少,适用区域范围模拟,点位模拟结果不确定性差。在此基础上指出区域N2O模拟排放量和排放特性将是以后发展的重点方向,并提出区域模拟关键问题的解决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亚氮 农业土壤 机理过程模型 经验统计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空间尺度下的土壤侵蚀模型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0
作者 李辉 陈晓玲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2006年第4期621-624,共4页
土壤侵蚀模型的研究在于预报水土流失、侵蚀产沙量以及非点源污染的时空分布与变化,指导水土保持措施的配置.综述了国内外基于坡面、流域和区域3个不同空间尺度的侵蚀模型,从模型结构、功能、优缺点等方面对模型进行了简要分析;从经验... 土壤侵蚀模型的研究在于预报水土流失、侵蚀产沙量以及非点源污染的时空分布与变化,指导水土保持措施的配置.综述了国内外基于坡面、流域和区域3个不同空间尺度的侵蚀模型,从模型结构、功能、优缺点等方面对模型进行了简要分析;从经验模型和物理过程模型的分类角度,分别比较分析了不同尺度模型的特点,并对发展趋势予以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侵蚀 空间尺度 经验统计模型 物理过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圳市土壤侵蚀预测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3
11
作者 党晨席 郝明龙 +1 位作者 何伟 郭睿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A04期215-218,共4页
根据深圳市水土流失调查资料和产沙观测数据,通过选取影响水土流失的主要因子:地形、植被、降雨、土壤、城市化人为影响因子等,建立了符合深圳地区的多元回归方程,其中城市化人为影响因子是根据城市水土流失现状提出的,并通过深圳3个水... 根据深圳市水土流失调查资料和产沙观测数据,通过选取影响水土流失的主要因子:地形、植被、降雨、土壤、城市化人为影响因子等,建立了符合深圳地区的多元回归方程,其中城市化人为影响因子是根据城市水土流失现状提出的,并通过深圳3个水保试验站的调查资料反推求得。通过两组实测资料检验,表明建立的模型具有较高的精度,能够较好的反映深圳地区的水土流失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圳市 城市土壤侵蚀预测模型 经验统计模型 城市化人为影响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圳市城市土壤侵蚀预测模型的初步建立 被引量:4
12
作者 王小杰 李跃明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71-74,共4页
根据深圳市全市水土流失斑块的调查资料和产沙观测结论,通过选取水土流失主要影响因子:地形、植被、降雨、土壤、城市化人为影响因子,建立侵蚀量与这些影响因子之间的多元回归关系方程,属深圳市首例。其中城市化人为影响因子是反映城市... 根据深圳市全市水土流失斑块的调查资料和产沙观测结论,通过选取水土流失主要影响因子:地形、植被、降雨、土壤、城市化人为影响因子,建立侵蚀量与这些影响因子之间的多元回归关系方程,属深圳市首例。其中城市化人为影响因子是反映城市水土流失特点的一个因子,反推求得。建立的模型通过2组实测资料的检验,具有较高的精度,能够较科学地反映深圳地区城市水土流失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侵蚀预测模型 经验统计模型 城市化人为影响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45年来降水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潮河流域年径流量的影响 被引量:44
13
作者 李子君 李秀彬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809-813,共5页
近45a来,随着流域降水量减少,以及修建水利工程、引水、实施水土保持等人类活动的增加,潮河流域年径流量呈明显减少趋势。利用降水-径流经验统计模型,定量评估了潮河流域降水变化与人类活动对流域年径流量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198... 近45a来,随着流域降水量减少,以及修建水利工程、引水、实施水土保持等人类活动的增加,潮河流域年径流量呈明显减少趋势。利用降水-径流经验统计模型,定量评估了潮河流域降水变化与人类活动对流域年径流量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1981—1990、1991—2000、2001~2005、1981—2005年,受人类活动影响所产生的年均减水量分别为1.32、0.67、1.46、1.09×10^8m^3,占相应时段总减水量的95.1%,98.9%,60.7%和83.2%;受降水变化影响所产生的年均减水量分别为0.07、0.01、0.95、0.22×10^8m^3,占相应时段总减水量的4.9%,1.1%,39.3%和16.8%。人类活动因素的贡献率远大于降水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变化 人类活动 年径流量 降水一径流经验统计模型 潮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47年来降水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滦河流域年径流量的影响 被引量:13
14
作者 袁喆 杨志勇 董国强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66-69,80,共5页
近47年来,随着流域降水量的减少,以及水利工程的修建、林草地的减少等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双重因素的作用下,滦河流域年径流量呈现出显著的减少趋势。现基于降水-径流经验统计模型的构建,定量评估了滦河流域降水变... 近47年来,随着流域降水量的减少,以及水利工程的修建、林草地的减少等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双重因素的作用下,滦河流域年径流量呈现出显著的减少趋势。现基于降水-径流经验统计模型的构建,定量评估了滦河流域降水变化和人类活动对该地区年径流量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①1983年以前,滦河流域年径流量受环境变化影响较小,1983年以后,年径流量受到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较为显著;②1984年-2006年期间,受人类活动影响所产生的年均减水量为11.97亿m3,占该时段减水量的84.42%,受降水变化所产生的年均减水量为2.21亿m3,占该时段减水量的15.58%,人类活动的贡献率远大于降水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变化 人类活动 年径流量 降水-径流经验统计模型 滦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石坝震害快速评估方法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刘春辉 景冰冰 李永强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56-162,共7页
土石坝震害评估经验统计模型具有概念清晰、方法简单、计算量小等优点,成为应用最为广泛的模型之一。但是随着震害资料的积累以及其自身不足,需要对其进行改进完善。本文对袁一凡1提出的统计回归模型,补充了汶川地震土石坝震害资料,并... 土石坝震害评估经验统计模型具有概念清晰、方法简单、计算量小等优点,成为应用最为广泛的模型之一。但是随着震害资料的积累以及其自身不足,需要对其进行改进完善。本文对袁一凡1提出的统计回归模型,补充了汶川地震土石坝震害资料,并依据灰色关联分析理论对经验统计模型中各影响因子的权重进行了计算分析,给出了经验统计公式新的回归参数;此外,还对我国东部和西部地区的土石坝进行了分区研究,并给出了不同地区的回归统计参数,经检验本文新给出的回归系数使得经验统计模型理论上更加合理,并提高了评估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验统计模型 震害因子 灰色绝对关联度 权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来源水沙对黄河入海泥沙通量的影响 被引量:12
16
作者 许炯心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536-545,共10页
文中研究了黄河入海泥沙通量与流域上、中游不同来源区的水沙量之间的关系 ,并以年系列和洪水系列水文泥沙资料 ,建立了表达这一关系的经验统计模型。所建立的模型表明 ,来自不同来源区的泥沙 ,对于入海泥沙通量的影响是不同的。来自多... 文中研究了黄河入海泥沙通量与流域上、中游不同来源区的水沙量之间的关系 ,并以年系列和洪水系列水文泥沙资料 ,建立了表达这一关系的经验统计模型。所建立的模型表明 ,来自不同来源区的泥沙 ,对于入海泥沙通量的影响是不同的。来自多沙细沙区的每 1t泥沙 ,输送入海的为 0 .85t(年系列 )和 0 .72t(洪水系列 ) ;而来自多沙粗沙区的每 1t泥沙 ,输送入海的仅为 0 .34t(年系列 )和 0 .2 1t(洪水系列 )。 70年代以来入海泥沙通量的减少 ,与多沙细沙区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有密切关系。将文中的模型与已建立的黄河流域水土保持减水、减沙模型相耦合 ,可以用来预测未来因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而使不同来源区的水沙进一步减少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入海泥沙通量 流域来水来沙 流域系统 黄河 洪水 人类活动 气候变化 经验统计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遥感数据估算近地面PM_(2.5)浓度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7
作者 杨晓辉 肖登攀 +3 位作者 王卫 柏会子 唐建昭 范丽行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40-50,共11页
卫星反演的气溶胶光学厚度(AOD)具有广泛的空间覆盖度和相对较高的时空分辨率.基于AOD与PM_(2.5)的相关关系来估算PM_(2.5)浓度已成为监测近地面PM_(2.5)的有效途径,其估算结果较可靠,能够为治理PM_(2.5)污染提供数据基础和科学依据.从... 卫星反演的气溶胶光学厚度(AOD)具有广泛的空间覆盖度和相对较高的时空分辨率.基于AOD与PM_(2.5)的相关关系来估算PM_(2.5)浓度已成为监测近地面PM_(2.5)的有效途径,其估算结果较可靠,能够为治理PM_(2.5)污染提供数据基础和科学依据.从反演AOD数据集和PM_(2.5)浓度估算模型2个方面进行梳理归纳,从卫星轨道运行类型角度分析各类传感器的产品特征,并对缺失AOD的插补方法进行分类评价;对PM_(2.5)浓度的估算模型进行比较分析,指出不同模型的优缺点和适应性.结果表明:①各类卫星传感器均具有特定功能及优缺点,其中地球同步轨道(GEO)卫星的快速发展,使其在估算PM_(2.5)浓度的应用上越来越广泛.②插补后的AOD比AOD初始产品具有更连续的时空分布和更高的准确性,基于模型的多变量估算不仅可以实现数据的全面覆盖,还可以获得更好的估算精度.③组合模型成为估算PM_(2.5)浓度的重要方法,机器学习模型的加入能够有效提高PM_(2.5)浓度的估算精度.研究显示,利用AOD估算近地面PM_(2.5)浓度不仅弥补了地面PM_(2.5)监测的空间不连续性,更有助于解析PM_(2.5)浓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及污染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_(2.5) 气溶胶光学厚度(AOD) 插补方法 经验统计模型 遥感反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