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验取样法在组织行为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18
1
作者 张银普 石伟 +2 位作者 骆南峰 邢璐 徐渊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943-954,共12页
在组织行为学研究中,研究者对个体的日常经验和短期过程越来越感兴趣,经验取样法为研究这些过程提供了必要的工具。尽管近年来经验取样法的研究成果在逐渐增加,但是研究者尤其是国内研究者对该方法在组织行为学研究中所适用的主题并未... 在组织行为学研究中,研究者对个体的日常经验和短期过程越来越感兴趣,经验取样法为研究这些过程提供了必要的工具。尽管近年来经验取样法的研究成果在逐渐增加,但是研究者尤其是国内研究者对该方法在组织行为学研究中所适用的主题并未有整体的认识。通过分析发表在4种组织行为学国际顶级期刊《应用心理学期刊》(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组织行为学杂志》(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人事心理学》(Personnel Psychology)和《组织行为和人的决策过程》(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中最新发表的67篇实证文章,以及国内期刊中相关的7篇成果,发现该方法主要应用在捕捉个体短时或瞬时的状态和感受,本文将目前运用该方法的前沿研究主题分为四大类,分别为工作感受、工作体验、工作行为和工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验取样法 特质 状态 情绪 压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移动经验取样法:促进真实情境下的用户信息行为研究 被引量:28
2
作者 胡蓉 唐振贵 +1 位作者 赵宇翔 朱庆华 《情报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046-1059,共14页
移动互联时代,个人信息世界的内容与边界获得前所未有的拓展,信息行为正经历着全新的嬗变。从方法论的角度,信息行为领域的学者亟须寻求研究范式上的突破性变革,实现自顶向下涵盖思想工具和实用工具的两层转换。本文以个人信息世界理论... 移动互联时代,个人信息世界的内容与边界获得前所未有的拓展,信息行为正经历着全新的嬗变。从方法论的角度,信息行为领域的学者亟须寻求研究范式上的突破性变革,实现自顶向下涵盖思想工具和实用工具的两层转换。本文以个人信息世界理论为基础,在明确以移动思维、日常思维、情境思维、纵向思维、个体思维五大思想工具转换基础上,尝试性引入实用工具层面上的移动经验取样法(mobile Experience Sampling Method,mESM)。通过厘清该方法的源流与特征,系统梳理其严密的执行框架,探测mESM的方法革新与工具现状,及其在用户信息行为研究中的适用性,并进一步探讨其方法张力与工具黏性,以及mESM在用户行为计算方面的多源数据获取支撑能力,析出mESM的应用领域、方法价值和应用挑战问题。鉴于当前国内mESM工具较为稀缺,倡导国内用户信息行为领域的学者聚焦本土化的mESM工具开发,力求更加有效地支撑并促进移动互联环境下的用户信息行为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动经验取样法 用户信息行为 抽样方 纵向研究 移动互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验取样法——一种收集“真实”数据的新方法 被引量:56
3
作者 张银普 骆南峰 石伟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05-316,共12页
经验取样法是一种有效的密集纵向研究数据收集方法。该方法的优点正逐渐被广大研究者所认同,国外运用经验取样法取得的研究成果越来越多,而国内学者对经验取样法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运用此方法的实证研究更是凤毛麟角。通过对《应用... 经验取样法是一种有效的密集纵向研究数据收集方法。该方法的优点正逐渐被广大研究者所认同,国外运用经验取样法取得的研究成果越来越多,而国内学者对经验取样法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运用此方法的实证研究更是凤毛麟角。通过对《应用心理学期刊》(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最近5年(2010-2014年)发表的26篇采用经验取样法的实证研究论文的内容分析,发现这些文章全面体现了经验取样法的特点、研究内容、样本量、激励方式、数据收集和操作过程等该方法的操作要素。对其进行总结不仅有利于对经验取样法在组织行为学中的应用状况进行总结,而且也能促进这一方法在未来的组织行为学和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发展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验取样法 日记 轨迹 《应用心理学期刊》(JA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动态评估的取样法:经验取样法 被引量:44
4
作者 段锦云 陈文平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110-1120,共11页
研究结果的普适性是心理学研究的黄金标准之一。为达到此目标,研究者不断创造生态效度更高,也更具现实意义的研究方法。通过在现实情境下对被试多次重复测量进行数据收集的研究方法--经验取样法(experience sampling method),一经提出... 研究结果的普适性是心理学研究的黄金标准之一。为达到此目标,研究者不断创造生态效度更高,也更具现实意义的研究方法。通过在现实情境下对被试多次重复测量进行数据收集的研究方法--经验取样法(experience sampling method),一经提出就备受研究者的青睐。文章在综合介绍经验取样法的概念、实施过程和数据处理的基础上,比较和阐述了该方法的优劣势,以及该方法的主要应用领域。文章最后对经验取样法的应用领域和未来发展作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验取样法 一般问卷 日记 生态效度 个体内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移动经验取样法的量化自我参与流程及内在机理研究 被引量:9
5
作者 朱庆华 徐孝婷 +1 位作者 赵宇翔 杨梦晴 《情报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17-228,共12页
量化自我作为个人健康管理的重要手段受到众多群体的青睐,对我国公民树立个人健康意识、培养健康生活方式、践行《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相关研究缺乏从微观角度分析行动体在执行量化自我时的具体参与流程。... 量化自我作为个人健康管理的重要手段受到众多群体的青睐,对我国公民树立个人健康意识、培养健康生活方式、践行《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相关研究缺乏从微观角度分析行动体在执行量化自我时的具体参与流程。基于此,本研究利用移动经验取样法(mobile experience sampling method,mESM),对15位被试开展为期两周的纵向实验并结合事后访谈的方法,最终获取了日志、个人汇报以及访谈等数据,以此编码并归纳量化自我具体参与流程、不同阶段中的关键信息行为和主要障碍以及相关内在机理。最终,将量化自我参与流程划分为初始、保持和发现三个阶段。其中,初始阶段中用户参与的关键信息行为包括确定量化工具、内容及目标,存在的主要障碍涉及工具选择困难以及信息过载;保持阶段中关键信息行为主要是数据查看、收集和分享,主要障碍有提醒不及时、系统不稳定、可视化分散、数据缺乏标准、多重输入、隐私安全、数据使用权不明等;发现阶段中关键信息行为包括用户对数据的比较、反思和解读,主要障碍有数据联系复杂、系统反馈异常、数据理解困难以及数据无法兼容等。同时,量化自我参与流程的不同阶段表现出递进、迭代以及重叠等内在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量化自我 参与流程 关键信息行为 主要障碍 内在机理 移动经验取样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即时数据采集与分析的学习投入纵向研究——基于经验取样法与交叉滞后分析的综合应用 被引量:16
6
作者 马志强 岳芸竹 《电化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71-77,共7页
在在线与混合式学习投入研究中,如何采集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即时投入数据,刻画不同群体的投入特征,探索认知、行为与情感投入之间的复杂关系是研究者面临的重要挑战。研究提出面向即时过程数据的学习投入动态分析框架,其包含即时性、持续... 在在线与混合式学习投入研究中,如何采集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即时投入数据,刻画不同群体的投入特征,探索认知、行为与情感投入之间的复杂关系是研究者面临的重要挑战。研究提出面向即时过程数据的学习投入动态分析框架,其包含即时性、持续性、多维性,并据此提出学习投入纵向研究设计思路,综合采用经验取样法、交叉滞后分析与聚类分析法对混合式学习投入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基于认知、情感与行为子投入水平可将学习者聚类成四类群体:浅层投入、中等投入、深层投入与愉悦投入,学习者在认知、行为与情感维度的投入是不均衡的。认知、情感与行为子投入之间的预测关系很可能受到时间、学习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研究结果也进一步表明:面向即时数据采集与分析的纵向研究设计为精准刻画学习者投入特征提供有效路径,也为深入揭示学习投入子维度之间的预测关系及中介因素提供了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习投入 学习分析 经验取样法 交叉滞后分析 纵向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验取样法(ESM):促进真实情境下的学习体验研究 被引量:9
7
作者 万力勇 赵呈领 许梦 《远程教育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9-31,共13页
经验取样法是一种有效的密集纵向研究数据采集方法 ,在捕捉真实情境下个体的瞬时体验数据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该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心理学和组织行为学研究领域,而教育研究者对经验取样法的研究和使用尚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经验取样法... 经验取样法是一种有效的密集纵向研究数据采集方法 ,在捕捉真实情境下个体的瞬时体验数据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该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心理学和组织行为学研究领域,而教育研究者对经验取样法的研究和使用尚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经验取样法将日记法的非侵入性和标准问卷测量的精确性相结合,拥有一套系统严格的操作步骤和操作方法。其在学习体验研究领域的适用性和优势体现在:数据采集的即时性和准确性,体验描述多维性,体验监测动态性等方面。目前,经验取样法在学习体验研究中的应用,主要集中在学习者参与、学习者情绪、学习者日常体验和学习者心流体验四个领域,且在具体研究设计和数据分析方法上具有多元性。针对该方法在学习体验研究领域中的应用局限性,可以从数据采集优化和数据分析优化两个方面加以改进,从而促进其在学习体验研究中的推广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验取样法 ESM 学习体验 学习参与 心流体验 学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即时数据采集的经验取样法:应用、价值与展望 被引量:11
8
作者 卢国庆 谢魁 +3 位作者 张文超 刘清堂 张妮 梅镭 《电化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9-26,共8页
经验取样法是一种在自发、自然的情境下,多次采集人们在事件发生时的主观体验的方法。“互联网+”时代,不断涌现的新技术与工具促进了经验取样法的发展,使之成为教育研究与应用领域的新手段。传统上,经验取样法借助辅助工具(如闹钟)提... 经验取样法是一种在自发、自然的情境下,多次采集人们在事件发生时的主观体验的方法。“互联网+”时代,不断涌现的新技术与工具促进了经验取样法的发展,使之成为教育研究与应用领域的新手段。传统上,经验取样法借助辅助工具(如闹钟)提醒被试,使被试在随机或事件发生等诸多瞬间自我报告,从而达到自动采集自然情境下即时数据的目的。与其他自陈测验方法(如问卷法)相比,经验取样法是一种测量个体随情境、时间而变化的研究方法,在时间与空间上更加接近于真实情境,有利于降低被试的社会期许与回忆偏差。该方法强调在学习发生的真实情境下纵向动态地开展教育研究,侧重学习者内在状态的真实性与情境性,关注个体内在学习体验的动态性与规律性,有助于提升教育量化研究的质量与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验取样法 研究方 即时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人的交往对象和人格特质对社会交往与情绪体验的调节作用
9
作者 王晓丽 覃晓意 李西营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5-142,共8页
目的:探讨老年人的社会交往与情绪体验的关系及社会交往对象、人格特质在其关系间的调节作用。方法:选取208名老年人,采用自编人口学信息问卷和大五人格问卷(NEOPI)进行测量,使用罗切斯特交往记录单(RIR)记录14天的交往活动,并在每次交... 目的:探讨老年人的社会交往与情绪体验的关系及社会交往对象、人格特质在其关系间的调节作用。方法:选取208名老年人,采用自编人口学信息问卷和大五人格问卷(NEOPI)进行测量,使用罗切斯特交往记录单(RIR)记录14天的交往活动,并在每次交往后用积极-消极情感量表(PANAS)评估情感。采用Mplus多水平模型(MLM)进行模型建构。结果:模型建构发现,开放性和交往质量的交互作用有统计学意义(β=0.45,P<0.05),当因变量为积极情感时,老年人开放性越高,交往质量和积极情感的联系越强;当交往对象为非家人时,开放性和交往质量的交互作用有统计学意义(β=0.52,P<0.05),老年人开放性越高,交往质量和积极情感的联系越强。结论:中等及以上开放性人格的老年人在和非家人进行社会交往时,其开放性越高交往质量和积极情感的联系越强,即交往质量越高越能促进积极情感的增加,但不能降低消极情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交往质量 情绪体验 交往对象 开放性 日常经验取样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技术辅助的补充工作对家庭角色绩效和主动行为的影响
10
作者 董念念 刘全智 +1 位作者 尚新生 刘娟 《管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053-1061,共9页
基于努力-恢复模型理论框架,采用经验取样法,通过连续10个工作日对被试进行每日两次问卷调研,获取个体内834个有效观测值,探讨了员工每晚技术辅助的补充工作通过心理脱离对每晚家庭角色绩效和第二天工作主动行为的影响,并考察特质韧性... 基于努力-恢复模型理论框架,采用经验取样法,通过连续10个工作日对被试进行每日两次问卷调研,获取个体内834个有效观测值,探讨了员工每晚技术辅助的补充工作通过心理脱离对每晚家庭角色绩效和第二天工作主动行为的影响,并考察特质韧性的跨层次调节作用。多层次路径分析结果发现:每晚技术辅助的补充工作通过降低心理脱离对每晚家庭角色绩效产生间接影响;特质韧性不仅调节了每晚技术辅助的补充工作与心理脱离之间的关系,还调节了每晚技术辅助的补充工作通过降低心理脱离影响每晚家庭角色绩效这一间接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辅助的补充工作 心理脱离 主动行为 家庭角色绩效 经验取样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制”之外:不确定性视角下在线健康信息搜寻行为与健康焦虑交互作用机制
11
作者 金燕 张晓涵 +2 位作者 孙倬 杨瑞仙 赵祖伟 《图书情报知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5-117,共13页
[目的/意义]探究在线健康信息搜寻行为与健康焦虑间的关系,以及不确定性因素在其中的作用机制,为个体缓解健康焦虑、管理健康不确定性提供参考。[研究设计/方法]采用经验取样和事后访谈相结合的混合方法,研究用户健康信息搜寻行为与其... [目的/意义]探究在线健康信息搜寻行为与健康焦虑间的关系,以及不确定性因素在其中的作用机制,为个体缓解健康焦虑、管理健康不确定性提供参考。[研究设计/方法]采用经验取样和事后访谈相结合的混合方法,研究用户健康信息搜寻行为与其健康焦虑的作用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不确定性因素随搜寻阶段演进的过程模型。[结论/发现]个体认知的不确定性与外部信息环境的不确定性共同作用于在线健康信息搜寻与健康焦虑的关系,导致二者之间并非仅存在单一维度的线性联系,也存在一种循环往复的非线性关系。随着搜寻过程的展开,不确定性因素在非线性关系模式中呈现出一种“此消彼长”的演化模式,即在信息搜寻的不同阶段,影响搜寻行为的不确定性因素及其作用显著性各有差异。特别地,对于身患疾病的个体而言,不确定性可能预示着治疗希望和康复机会。[创新/价值]在用户健康信息行为研究中引入不确定性因素,为更好地理解健康信息搜寻行为与健康焦虑的关系提供新的视角和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在线健康信息搜寻行为 健康焦虑 不确定性 经验取样法 三元交互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共数字文化移动服务平台用户隐性需求和显性需求识别 被引量:7
12
作者 贾宇婷 吴丹 《图书馆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3-103,共11页
识别用户对公共数字文化移动服务平台的隐性需求和显性需求,进行满意度分析,能够助益公共数字文化移动服务平台建设。文章构建公共数字文化移动服务平台的隐性需求和显性需求识别模型,运用mESM移动经验取样法、归纳式内容分析法,以故宫... 识别用户对公共数字文化移动服务平台的隐性需求和显性需求,进行满意度分析,能够助益公共数字文化移动服务平台建设。文章构建公共数字文化移动服务平台的隐性需求和显性需求识别模型,运用mESM移动经验取样法、归纳式内容分析法,以故宫陶瓷馆三类移动服务平台为例,通过具体实践得到用户理想的公共数字文化移动服务平台和三种移动服务平台的隐性需求和显性需求识别结果及三种移动服务平台各指标要素的满意度,并进行关联对比分析。结果发现:用户更满意小程序,且平台的美观性和是否能提升个人素养会对满意度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文章从需求和平台两方面提出公共数字文化移动服务平台优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数字文化移动服务平台 隐性需求 显性需求 KANO模型 移动经验取样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弹幕用户信息规避行为过程与情感演化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孙晓宁 景雨田 《图书情报知识》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7-99,共13页
[目的/意义]探索视频网站中弹幕用户信息规避行为规律,为改进弹幕系统功能设计、多维度提升弹幕用户体验、优化弹幕视频网站环境提供参考。[研究设计/方法]综合使用经验取样法和事后访谈,探索弹幕用户信息规避行为的关键过程、情感变化... [目的/意义]探索视频网站中弹幕用户信息规避行为规律,为改进弹幕系统功能设计、多维度提升弹幕用户体验、优化弹幕视频网站环境提供参考。[研究设计/方法]综合使用经验取样法和事后访谈,探索弹幕用户信息规避行为的关键过程、情感变化及二者之间的潜在作用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弹幕用户的信息规避过程模型。[结论/发现]弹幕用户在浏览弹幕过程中的信息规避行为及情感由“注意触发-消极主导”“评估判断-趋于平静”“行为反馈-积极居上”“深度体验-从容应对”四种状态阶段构成,同时受信息、感知、能力、行为和环境等多重因素影响。特别地,用户的弹幕信息规避包括完全性信息规避和选择性信息规避两种行为,且各自具有不同的规避策略。[创新/价值]拓展了用户信息规避行为的研究结构,从过程视角丰富了对于弹幕信息规避机制的理解,并为弹幕视频网站优化功能设计提供实践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弹幕 信息规避 情感演化 经验取样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互动视角的组织社会化动态跟踪研究 被引量:23
14
作者 李超平 苏琴 宋照礼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09-417,共9页
以3项不同时间尺度的跟踪研究,探索新员工组织社会化的动态与交互过程。首先,通过在入职最初3个月每月为期1周的即时调研,探索新员工与主管的沟通特征与机制;然后通过为期3个月、时间间隔为1周,针对新员工与其主管的配对短期跟踪调研,... 以3项不同时间尺度的跟踪研究,探索新员工组织社会化的动态与交互过程。首先,通过在入职最初3个月每月为期1周的即时调研,探索新员工与主管的沟通特征与机制;然后通过为期3个月、时间间隔为1周,针对新员工与其主管的配对短期跟踪调研,探索社会化过程中学习与认同的动态特征与内部变化机制,以及互动作用的动态变化特征;最后通过为期1年、时间间隔为3个月的长期跟踪调研,考察新员工主动参与组织社会化、领导者主动提供社会化支持的影响因素,以及组织社会化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动视角 组织社会化 变革型领导 主动人格 经验取样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观幸福感测量研究 被引量:13
15
作者 耿晓伟 王惠萍 张峰 《心理学探新》 CSSCI 2013年第3期266-270,共5页
主观幸福感回溯式自陈报告测量存在一定的不足,在此基础上研究者们发展了关注时间因素的即时测量方法,如经验取样法(ESM),生态瞬时评定法(EMA),日重现法(DRM),U指数(The U-Index)等。从传统测量走向多样化测量大大提高了主观幸福感测量... 主观幸福感回溯式自陈报告测量存在一定的不足,在此基础上研究者们发展了关注时间因素的即时测量方法,如经验取样法(ESM),生态瞬时评定法(EMA),日重现法(DRM),U指数(The U-Index)等。从传统测量走向多样化测量大大提高了主观幸福感测量的生态效度,同时也为国民幸福指数的构建与评估提供了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观幸福感 经验取样法 生态瞬时评定 日重现 U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顾客不当行为影响员工工作投入的边界条件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王晓晖 张艳清 吴海波 《南方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29-146,共18页
文章基于资源保存理论,采取经验取样法探讨了顾客不当行为对员工工作投入的负面影响,并进一步识别了工作常规化和主动性人格两个边界条件对顾客不当行为负面影响的调节作用。通过对128位医护人员连续测量10个工作日的调查,获得1023份数... 文章基于资源保存理论,采取经验取样法探讨了顾客不当行为对员工工作投入的负面影响,并进一步识别了工作常规化和主动性人格两个边界条件对顾客不当行为负面影响的调节作用。通过对128位医护人员连续测量10个工作日的调查,获得1023份数据。研究发现,每日顾客不当行为对员工第二天早上的工作投入具有显著负向影响,且工作常规化和主动性人格对每日顾客不当行为的负面影响有显著弱化作用。此外,研究进一步揭示了工作常规化和主动性人格的三重调节效应。这些结论对服务型企业有以下启示:需要关注顾客行为对员工工作态度和行为的影响;甄选员工和培训员工要重视其主动性人格,提升工作常规化水平;员工主动性人格和工作常规化可以有效缓解顾客不当行为造成的员工工作投入低下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顾客不当行为 工作投入 工作常规化 主动性人格 经验取样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间微休息对员工创造力的影响——基于事件系统理论的解释 被引量:2
17
作者 戴万亮 吴洁 +1 位作者 路文玲 金彦龙 《科技进步与对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0期141-149,共9页
员工是组织创新体系中的基本单元,如何激发员工创造力成为企业创新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基于事件系统理论,对工间微休息与员工创造力间关系进行分析,解释工作繁荣与员工特质正念在此过程中的中介作用和调节作用,采用经验取样法对研究对... 员工是组织创新体系中的基本单元,如何激发员工创造力成为企业创新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基于事件系统理论,对工间微休息与员工创造力间关系进行分析,解释工作繁荣与员工特质正念在此过程中的中介作用和调节作用,采用经验取样法对研究对象进行5个连续工作日的多时点追踪调查,利用SPSS23.0、Mplus7.4等统计软件对655份上下级配对数据进行跨层次分析。结果表明:在个体内层次,每日工间微休息对当天员工创造力不具有显著直接影响;每日工作繁荣在当天工间微休息与员工创造力关系间发挥中介作用;员工特质正念不仅可以调节每日工间微休息对当天工作繁荣的影响,而且可以调节工作繁荣的中介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间微休息 员工创造力 工作繁荣 特质正念 经验取样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视频用户间歇性中辍行为反复机理及优化研究 被引量:8
18
作者 王文韬 宋天骁 +2 位作者 唐思捷 钱鹏博 余艺凡 《现代情报》 CSSCI 2023年第12期51-62,共12页
[目的/意义]以抖音短视频为例,对其用户的间歇性中辍行为进行全流程解构,研究其行为的影响因素及规律,明晰弱关系社交媒体用户间歇性中辍行为流程、内在机理、发生规律,对相关信息平台的建设提供优化策略。[方法/过程]基于理性行为理论... [目的/意义]以抖音短视频为例,对其用户的间歇性中辍行为进行全流程解构,研究其行为的影响因素及规律,明晰弱关系社交媒体用户间歇性中辍行为流程、内在机理、发生规律,对相关信息平台的建设提供优化策略。[方法/过程]基于理性行为理论,结合相关文献构建模型;采用移动经验取样法获取抖音用户间歇性中辍行为的原始数据;利用PLS-SEM对数据进行模型验证,揭示影响因素之间的路径效应。[结果/结论]用户的间歇性中辍行为表现为“中辍—再次采纳—(中辍—再次采纳—……)中辍”这一循环往复的过程。其中感知成本、系统质量、群体规范刺激用户产生中辍意向,进而产生中辍行为;社交需求、感知愉悦性、转换障碍、群体规范刺激用户产生再次采纳意向,进而产生再次采纳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视频 间歇性中辍行为 社交媒体用户 抖音 理性行为理论 移动经验取样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理脱离对工作投入的影响:促进还是抑制? 被引量:5
19
作者 万金 周雯珺 +2 位作者 周海明 李平平 时勘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09-222,共14页
心理脱离是指非工作时间内个体在时空和心理两个层面均从工作中脱离出来,不被工作相关问题所干扰,并停止对工作的思考。主流研究认为心理脱离对工作投入具有正向影响,但也有研究发现两者为负向关系。不同研究结果的矛盾是由于未区分心... 心理脱离是指非工作时间内个体在时空和心理两个层面均从工作中脱离出来,不被工作相关问题所干扰,并停止对工作的思考。主流研究认为心理脱离对工作投入具有正向影响,但也有研究发现两者为负向关系。不同研究结果的矛盾是由于未区分心理脱离状态和心理脱离行为、下班时间和工作间歇心理脱离,或是由于心理脱离程度差异造成,或是两者间存在方向相反的作用机制,或受其他变量的调节?目前的研究尚未给出一个整合的解释。因此,本研究提出应区分心理脱离行为和心理脱离状态,先综合采用质性与定量分析检验各自的内涵,在此基础上依据工作要求-资源模型(Job Demands-Resources Model,简称JD-R模型)构建一个综合模型,采用经验取样法和情景实验法,分别考察下班时间和工作间歇中的心理脱离行为和心理脱离状态对工作投入的影响及机制,并考察任务紧急性和职业使命感等任务和个体特征的调节作用。预期对以往的矛盾结论给予一个整合的理论解释,并提出相关的心理脱离管理对策,以提升员工心理脱离状态,从而促进其工作投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脱离 工作投入 经验取样法 情景实验 工作要求-资源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瘾物质使用的生态瞬时评估与干预 被引量:7
20
作者 陈明瑞 周萍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47-252,共6页
生态瞬时评估通过自我监测和经验取样两种方法,高效、实时、准确的获取被试在日常生活中的物质使用行为,渴求感和情境、情绪等因素的数据信息,对被监测者的物质使用情况进行全面的实时评估,该方法与现代移动科技结合,具有比传统评估方... 生态瞬时评估通过自我监测和经验取样两种方法,高效、实时、准确的获取被试在日常生活中的物质使用行为,渴求感和情境、情绪等因素的数据信息,对被监测者的物质使用情况进行全面的实时评估,该方法与现代移动科技结合,具有比传统评估方法不可比拟的优势,因此逐渐受到物质成瘾领域研究者的青睐。因此不少研究者开始将生态瞬时评估应用到临床测评和干预中,对干预对象提供实时而又更具针对性的指导和训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质使用 生态瞬时评估 经验取样法 干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