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京市城近郊区光化学烟雾模拟研究 被引量:32
1
作者 石玉珍 王庚辰 徐永福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84-92,共9页
利用EKMA(Empirical Kinetic Modeling Approach)-经验动力学模拟方法及其内置的CB-IV化学反应机理对2000年夏季北京市近郊区光化学污染进行研究,得到了前体物VOC、NOx与O3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即EKMA曲线。模拟过程中对前体物VOC、NOx和C... 利用EKMA(Empirical Kinetic Modeling Approach)-经验动力学模拟方法及其内置的CB-IV化学反应机理对2000年夏季北京市近郊区光化学污染进行研究,得到了前体物VOC、NOx与O3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即EKMA曲线。模拟过程中对前体物VOC、NOx和CO的逐时排放进行两种假定,排放1:假定逐时排放量为全天排放的24 h平均值;排放2:假定来自流动源的排放量与机动车流量线性相关,其他源的排放仍遵循排放1的假定。同时,对混合层以上的污染物浓度进行了6种情况的敏感性检验。结果表明,混合层以上的污染物浓度变化对O3模拟值影响不大,当混合层以上污染物浓度设置为它们在300 m处初始浓度的10%以下时,O3最大小时浓度模拟值与实测值的偏差都较小,O3模拟值与实测值吻合较好的点均落在EKMA脊线的左侧或者脊线上,说明O3模拟值与前体物VOC逐时排放的变化密切相关。敏感性实验表明VOC排放量减半引起O3模拟值降低16%左右,而NOx排放量减半只引起O3模拟值下降8%,说明影响北京地区光化学烟雾产生的主要前体物是VO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化学烟雾 O3 前体物 经验动力学模拟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观测的我国典型地区臭氧局地化学生成及其关键前体物来源 被引量:12
2
作者 刘跃辉 刘禹含 +7 位作者 龚元均 周明 刘欣 关茜妍 陈仕意 曾立民 陆克定 张远航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2235-2244,共10页
为研究近年来我国重点区域(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成渝地区及汾渭平原)臭氧局地化学生成的控制因素,利用2014−2019年这些区域共8个代表性站点的夏秋季臭氧及前体物浓度数据,比较分析五大重点区域8个站点的挥发性... 为研究近年来我国重点区域(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成渝地区及汾渭平原)臭氧局地化学生成的控制因素,利用2014−2019年这些区域共8个代表性站点的夏秋季臭氧及前体物浓度数据,比较分析五大重点区域8个站点的挥发性有机物(VOCs)组成特征及其与臭氧化学生成之间关系.结果表明:①这5个重点区域的VOCs浓度主要由烷烃组成,而活性组分则以烯烃、含氧VOCs和芳香烃为主.②以泰安和成都作为郊区和城市站点的案例研究表明,环境条件发生变化(平均温度增加2℃、辐射增加20%或天然源排放增加20%)可能对当地臭氧生成量产生一定影响,但它们并不足以改变对臭氧生成控制区的判定.③通过采用VOCs来源解析技术和相对增量反应活性的方法,发现机动车尾气、工业和溶剂使用等人为源类别是影响局地臭氧化学生成的关键VOCs排放源,而在农村或郊区(如望都、泰安等站点),天然源VOCs对臭氧生成贡献很大.研究显示,实现降低各城市臭氧峰值浓度,则需要制定并实施差异化的前体物减排策略,以便根据每个城市的VOCs排放特征及其对当地臭氧生成的影响来进行有效控制;同时认为,重点控制人为源VOCs是有效控制夏季臭氧污染的关键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 VOCS 源解析 敏感性 经验动力学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观测数据的成都市城区臭氧敏感性研究及减排策略 被引量:2
3
作者 田伟男 周家斌 +3 位作者 韩丽 王成辉 李英杰 陈军辉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50-256,共7页
近年来成都市臭氧(O_(3))污染频发,O_(3)污染问题日益突出。采用零维大气盒子(F0AM)模型结合经验动力学模拟方法(EKMA)和相对增量反应活性(RIR)法对成都市2019年8月典型污染时段O_(3)生成进行模拟,并研究成都市O_(3)生成敏感性,由此进... 近年来成都市臭氧(O_(3))污染频发,O_(3)污染问题日益突出。采用零维大气盒子(F0AM)模型结合经验动力学模拟方法(EKMA)和相对增量反应活性(RIR)法对成都市2019年8月典型污染时段O_(3)生成进行模拟,并研究成都市O_(3)生成敏感性,由此进一步分析O_(3)污染控制策略。结果表明,模拟日内O_(3)光化学反应过程中,芳香烃减少的比例最大(81.36%),其次为烯烃和炔烃,3者对于O_(3)光化学反应过程有重要作用;EKMA曲线显示成都市城区O_(3)生成处于挥发性有机物(VOCs)控制区;RIR结果显示,人为源VOCs(AVOCs)对成都市城区O_(3)生成最为敏感,其次是植物源VOCs(BVOCs)和CO,而氮氧化物(NOx)为负敏感性,在AVOCs中,芳香烃和烯烃对成都市城区O_(3)生成最为敏感,应加强芳香烃和烯烃相关排放源的管控;以O_(3)日最大小时浓度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中的二级浓度限值为目标,VOCs减排40%,NOx减排10%是较合适的减排比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都市 经验动力学模拟方法 相对增量反应活性 O_(3)控制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