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7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颅直流电刺激结合抗阻训练对大学生引体向上成绩的影响作用及潜在机制
1
作者 王乐军 马童昕 +3 位作者 闫嘉淇 李倩 龚铭新 牛文鑫 《医用生物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70-579,共10页
目的 探讨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DCS)结合抗阻训练对大学生完成引体向上成绩的影响作用,并从神经肌肉活动控制角度探讨训练干预产生作用的潜在机制。方法 25名男性大学生志愿者随机分为tDCS结合抗... 目的 探讨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DCS)结合抗阻训练对大学生完成引体向上成绩的影响作用,并从神经肌肉活动控制角度探讨训练干预产生作用的潜在机制。方法 25名男性大学生志愿者随机分为tDCS结合抗阻训练组(试验组)和单纯抗阻训练组(对照组),12名对照组受试者接受持续8周、每周3次、每次4组、每组12次动作重复的高位下拉力量训练干预,13名试验组受试者在对照组所采用的训练基础上,在每次训练前进行20 min的tDCS干预。在训练干预前后分别对受试者进行高位下拉静态自主最大收缩力(maximal voluntary contraction,MVC)、80%一次最大重复(one repetition maximum,1RM)负荷高位下拉最大重复次数和常规引体向上动作测试。在引体向上动作测试过程中记录上肢主要用力肌肉的表面肌电信号。结果 训练干预后,试验组和对照组引体向上完成次数分别提高了1.74倍和1.42倍,两组受试者MVC和80%1RM负荷高位下拉最大重复次数也都显著提升,但两组受试者上述指标差异皆无统计学意义。训练后两组受试者主动肌肱桡肌、三角肌后束、胸大肌的激活水平皆显著下降。此外,试验组受试者在训练后拮抗肌肱三头肌的共激活水平由0.50±0.22显著下降到0.37±0.09,而对照组在干预前后无显著变化。结论 持续8周的tDCS结合抗阻训练和单纯抗阻训练显著提升大学生引体向上成绩,可能与两种训练皆可以显著提升主动的肌肉收缩能力有关。tDCS结合抗阻训练可以更有效地降低引体向上动作过程中肱三头肌的共激活水平,提高肘关节肌肉的收缩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颅直流电刺激 高位下拉 引体向上 共激活 神经肌肉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阳极经颅直流电刺激结合抗阻训练对健康成年人下肢力量和无氧功率的影响
2
作者 李丹阳 贾彬彬 +1 位作者 裴月萌 陈瑞博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54-462,共9页
目的:探究阳极经颅直流电刺激(a-tDCS)结合抗阻训练对健康成年人下肢力量和无氧功率的训练效果。方法:选取30名有丰富抗阻训练经验的(19.70±1.47)岁健康成年人,并随机分配到复合训练组(a-tDCS+抗阻训练,n=15)和单一训练组(n=15);2... 目的:探究阳极经颅直流电刺激(a-tDCS)结合抗阻训练对健康成年人下肢力量和无氧功率的训练效果。方法:选取30名有丰富抗阻训练经验的(19.70±1.47)岁健康成年人,并随机分配到复合训练组(a-tDCS+抗阻训练,n=15)和单一训练组(n=15);2组受试者每周均进行2次颈后杠铃深蹲训练,复合训练组需要在每次深蹲训练前进行20 min a-tDCS(电流2mA)干预,训练时长为5周;采用双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干预方式×测试阶段),探讨上述自变量对受试者的下肢最大力量和无氧功率指标的影响,包括峰值功率(PP)、平均功率(AP)以及功率衰减(PD)。结果:5周训练干预后,2组受试者后测的1RM深蹲成绩相较前测均有显著提高(p<0.05),且复合训练组受试者1RM深蹲成绩的提高效果显著于单一训练组〔复合训练组(19.20±7.38)kg对比单一训练组(12.27±8.66)kg,p<0.05〕;复合训练组和单一训练组的PP、AP、PD在干预前后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结论:a-tDCS结合抗阻训练对下肢肌力的增强作用显著于单一抗阻训练,a-tDCS可以作为健康成年人增强下肢力量的一种辅助训练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颅直流电刺激 抗阻训练 下肢肌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颅直流电刺激技术干预警觉度下降效应的警觉度量化方法
3
作者 谢松云 段珂懿 +2 位作者 刘瑞镇 谢辛舟 张欣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57-367,共11页
准确量化和监测人员在执行长时间任务后的低警觉状态,并及时进行调控干预,是目前的研究热点之一。针对当前警觉度监测及警觉度量化方法研究中选取分类标签的主观性强、现有基于深度学习的分类模型可解释性不佳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3层... 准确量化和监测人员在执行长时间任务后的低警觉状态,并及时进行调控干预,是目前的研究热点之一。针对当前警觉度监测及警觉度量化方法研究中选取分类标签的主观性强、现有基于深度学习的分类模型可解释性不佳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3层模糊逻辑的警觉度量化方法。通过对多个与警觉度下降相关的脑电特征的合并推理,确定出明确的警觉度量化映射关系,以长时间任务诱发的客观行为表现作为标签,实现高警觉、中等警觉、疲劳的三分类,并评估经颅直流电刺激技术对于警觉度下降效应的干预效果。实验结果证明基于三层模糊逻辑的警觉度量化方法的平均准确度达到90.9%,在明确了警觉度量化的映射关系的基础上,验证了经颅直流电刺激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弱警觉度下降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颅直流电刺激 警觉度 警觉度下降 模糊逻辑 脑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颅直流电刺激对高水平足球运动员运动疲劳后知觉预测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张鑫碧 于瀛 +2 位作者 陈晓萍 蒋长好 亓丰学 《中国体育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0-29,共10页
目的:探讨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DCS)干预左背侧前运动皮质(dorsal premotor cortex,PMd)对高水平足球运动员运动疲劳后知觉预测能力的影响。方法:24名国家一级足球运动员在完成60%最大骑行功率(Pow... 目的:探讨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DCS)干预左背侧前运动皮质(dorsal premotor cortex,PMd)对高水平足球运动员运动疲劳后知觉预测能力的影响。方法:24名国家一级足球运动员在完成60%最大骑行功率(Powermax)恒定负荷力竭骑行后,以平衡抵消法接受2 mA tDCS正极刺激左侧PMd 10 min和伪刺激,随后进行视觉搜索任务、预测足球突破过人任务和预测足球罚点球任务测试。结果:足球运动员疲劳后,进行tDCS正极刺激的视觉搜索任务反应时在3(P=0.039)和6(P=0.017)数量型与伪刺激相比显著降低,预测足球突破过人任务的准确率在240 ms条件与伪刺激相比显著增高(P<0.001)。但是视觉搜索任务准确性、预测足球突破过人任务的反应时以及预测足球罚点球任务的准确性和反应时在tDCS正极刺激条件和伪刺激条件之间没有显著差异。结论:tDCS正极干预左侧PMd 10 min能够有效改善高水平足球运动员运动疲劳后的知觉预测表现。tDCS可以作为有效工具在足球运动员运动训练和比赛中用以缓解疲劳造成的知觉预测能力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颅直流电刺激 足球运动员 运动疲劳 知觉预测 背侧前运动皮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颅直流电刺激在慢性疼痛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5
作者 黄运健 杜涛 +3 位作者 倪兵 卢光 王云鹏 朱宏伟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36-342,共7页
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DCS)作为一种非侵入性神经调控技术已被用于治疗各种神经精神类疾病。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疼痛脑网络机制的逐步深入认识,tDCS在疼痛学相关研究中逐渐成为热点内容。然而,tDCS... 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DCS)作为一种非侵入性神经调控技术已被用于治疗各种神经精神类疾病。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疼痛脑网络机制的逐步深入认识,tDCS在疼痛学相关研究中逐渐成为热点内容。然而,tDCS治疗慢性疼痛的镇痛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临床应用仍处于起步阶段,其适应证选择、刺激靶点、调控方法和远期疗效仍需探索。本文就tDCS治疗慢性疼痛的镇痛机制和应用进展进行综述,为该技术的基础研究和临床推广提供科学依据和全新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颅直流电刺激 神经调控 慢性疼痛 疼痛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眼针联合经颅直流电刺激对脑外伤后微意识状态患者的促醒作用
6
作者 张海达 王宇 +5 位作者 王哲 欧小凤 周文姬 吴玉丽 宋涛 林小余 《辽宁中医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75-179,共5页
目的探讨眼针联合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DCS)对颅脑外伤微意识状态(minimally conscious state,MCS)患者意识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0月—2023年2月因颅脑外伤住院的MCS患者44例,随机分为试验... 目的探讨眼针联合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DCS)对颅脑外伤微意识状态(minimally conscious state,MCS)患者意识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0月—2023年2月因颅脑外伤住院的MCS患者44例,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予以西医内科以及常规康复治疗,试验组在此基础上予以眼针联合tDCS治疗方案。眼针选取肝区、上焦区、肾区、下焦区,留针30 min;tDCS选取左背外侧前额叶,直流电强度2 mA,治疗20 min。1次/d,5次/周,疗程为4周。通过对比两组治疗前后改良国际昏迷恢复量表(coma recovery scale-revised,CRS-R)评分、哥拉斯改良预后评分量表(Glasgow outcome scale E,GOS-E)评分、哥拉斯昏迷评价量表(Glasgow coma scale,GCS)评分及两组治疗后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生活质量评定量表(quality of life after traumatic brain injury,QOLIBRI)评分以明确两组意识状态、生活质量等方面的改善。结果两组治疗后CRS-R评分、GCS评分、GOS-E评分及QOLIBRI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均P<0.05),试验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其中CRS-R子评分中运动、听觉、视觉方面,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GCS子评分中运动、睁眼方面,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眼针联合tDCS可以促进颅脑外伤后MSC患者的意识恢复,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其疗效优于内科及康复治疗,值得应用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针 经颅直流电刺激 脑外伤 微意识状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精度经颅直流电刺激联合上肢机器人对缺血性脑卒中上肢功能的效果 被引量:4
7
作者 王潇珺 王哈妮 +2 位作者 俞红 李元梅 周煜达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8-224,共7页
目的探讨高精度经颅直流电刺激(HD-tDCS)联合上肢机器人对缺血性脑卒中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2023年1月至2024年3月,选择浙江康复医疗中心住院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伴上肢功能障碍患者5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28例。两组均接受综... 目的探讨高精度经颅直流电刺激(HD-tDCS)联合上肢机器人对缺血性脑卒中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2023年1月至2024年3月,选择浙江康复医疗中心住院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伴上肢功能障碍患者5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28例。两组均接受综合治疗和上肢机器人训练,对照组给予伪HDtDCS,试验组给予HD-tDCS,共4周。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Wolf运动功能测试(WMFT)、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定,记录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皮质振幅、皮质潜伏期和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治疗后,两组FMA-UE、WMFT、MBI评分,皮质振幅、皮质潜伏期和CMCT明显改善(t>3.177,P<0.01),试验组更优(t>3.610,P<0.01)。FMA-UE和WMFT评分与皮质潜伏期、CMCT呈负相关,与皮质振幅呈正相关(|r|>0.448,P<0.001)。结论HD-tDCS可进一步提高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并改善皮质脊髓运动传导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上肢 高精度经颅直流电刺激 康复机器人 运动诱发电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补中益气法针刺联合经颅直流电刺激治疗中风后单侧空间忽略的临床疗效观察
8
作者 秦丽娟 孙三峰 王娟 《辽宁中医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74-177,共4页
目的观察补中益气法针刺联合经颅直流电刺激治疗中风后单侧空间忽略的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6月—2022年7月于北京市怀柔区中医医院康复科住院的60例中风后单侧空间忽略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经颅直流电刺激组)和治疗组(补中益气法针刺联... 目的观察补中益气法针刺联合经颅直流电刺激治疗中风后单侧空间忽略的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6月—2022年7月于北京市怀柔区中医医院康复科住院的60例中风后单侧空间忽略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经颅直流电刺激组)和治疗组(补中益气法针刺联合经颅直流电刺激组),每组30例。每周治疗5次,连续治疗4周,分别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线段等分实验(LBT)评分、Albert划消实验评分,以及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及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4周后,治疗组患者LBT及Albert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MMSE及M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补中益气法针刺联合经颅直流电刺激治疗方案能提高中风后单侧空间忽略临床疗效、改善认知功能、提升患者日常生活能力,适宜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中益气法针刺 经颅直流电刺激 中风 单侧空间忽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颅直流电刺激对运动想象脑电信号特征影响研究
9
作者 李闻宇 罗志增 金荣杭 《传感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79-287,共9页
运动想象(MI)具有激活大脑皮层细胞、促进神经重塑的潜力,由于运动障碍患者皮层受损,难于准确完成MI任务,研究了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对MI的影响。设计了4种不同的刺激和MI组合范式,选用脑电信号相关去同步化(ERD)、功率谱密度(PSD)特... 运动想象(MI)具有激活大脑皮层细胞、促进神经重塑的潜力,由于运动障碍患者皮层受损,难于准确完成MI任务,研究了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对MI的影响。设计了4种不同的刺激和MI组合范式,选用脑电信号相关去同步化(ERD)、功率谱密度(PSD)特征以及聚类系数,研究了tDCS不同范式对MI脑电信号的影响,用支持向量机(SVM)验证tDCS后的MI分类准确度。得出tDCS刺激后,左、右手MI任务中mu节律ERD特征均得到增强,tDCS组左右手运动想象平均分类准确率分别为88.95%和88.43%,较伪刺激组显著提高。结果表明,tDCS能显著提高MI-BCI的识别率、改善脑机接口(BCI)的性能,为运动障碍患者康复提供了更多可行的技术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机接口 运动想象 经颅直流电刺激 事件相关去同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颅直流电刺激改善膝关节损伤后运动表现及神经机制研究进展
10
作者 高思垚 周倩雯 +2 位作者 梁计陵 唐嘉岭 陈志斌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495-502,共8页
目的:梳理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DCS)在改善膝关节损伤后运动恢复和运动表现方面的应用,探讨其通过调控神经可塑性改善膝关节损伤的作用机制,剖析现有不足并提出展望,以期为后续tDCS临床应用及科学... 目的:梳理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DCS)在改善膝关节损伤后运动恢复和运动表现方面的应用,探讨其通过调控神经可塑性改善膝关节损伤的作用机制,剖析现有不足并提出展望,以期为后续tDCS临床应用及科学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检索Web of Science、Pubmed以及中国知网等数据库,筛选t DCS与膝关节损伤的相关研究,并对现有文献数据进行综合分析。结果:1)通过刺激初级运动皮层(primary motor cortex,M1)、背外侧前额叶(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DLPFC)等与运动相关的大脑皮层区域,tDCS在增强肌肉力量、改善运动控制、优化本体感觉和平衡能力以及预防二次损伤方面具有一定的效果和潜在优势;2)tDCS能够增强前额叶和感觉运动皮层的神经元兴奋性,促进神经递质释放,调控神经可塑性,从而减轻患者的疼痛及炎症症状,缓解不良情绪;3)tDCS的个体化差异、最优刺激方案的选择以及家庭t DCS应用的安全性仍是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结论: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t DCS有望成为膝关节损伤患者个性化、科学化治疗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未来的研究需进一步验证tDCS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探索其与其他康复技术的结合应用,以形成多模式、多靶点的综合治疗体系,提高膝关节损伤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颅直流电刺激 膝关节损伤 运动表现 神经可塑性 康复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颅直流电刺激联合音乐治疗对卒中后认知障碍影响的临床研究
11
作者 孛学平 陈苏徽 +1 位作者 汪澄 吴鸣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17-224,共8页
目的观察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联合音乐治疗对卒中后认知障碍(PSCI)患者认知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2023年1月至2024年12月入住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康复医学科的亚急性期(卒中后2周~... 目的观察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联合音乐治疗对卒中后认知障碍(PSCI)患者认知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2023年1月至2024年12月入住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康复医学科的亚急性期(卒中后2周~6个月)PSCI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亚急性早期(卒中后2周~<3个月)、亚急性晚期(卒中后3~6个月)患者分别随机分配至试验组与对照组。收集所有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卒中类型(脑出血、脑梗死)、病灶侧别(左、右)、病程、受教育程度、吸烟史、饮酒史、卒中部位(基底节、颞叶、额叶)、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其中试验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干预基础上实施tDCS联合音乐治疗(主动式音乐治疗联合被动式音乐治疗),对照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干预基础上实施tDCS治疗。两组治疗均持续2周,并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Rivermead行为记忆测验(RBMT)及数字跨度测试(DST)评估PSCI患者的整体认知功能、记忆力及注意力,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估PSCI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共纳入40例PSCI患者,两组各20例;试验组和对照组中亚急性早期卒中患者分别为17、18例,亚急性晚期卒中患者分别为3、2例。(1)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治疗前,试验组MoCA、RBMT、DST中位评分分别为(15.00±3.71)、(2.90±1.07)、(4.05±1.47)分,对照组MoCA、RBMT、DST中位评分分别为(13.45±2.61)、(2.75±0.77)、(3.35±0.99)分,两组治疗前MoCA、RBMT、DST中位评分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2周后,试验组MoCA、RBMT、DST中位评分分别为(19.05±4.35)、(5.15±1.50)、(5.85±1.66)分,对照组MoCA、RBMT、DST中位评分分别为(15.90±2.73)、(3.45±1.15)、(4.35±1.18)分。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MoCA、RBMT、DST评分的时间及组别的交互效应(F时间×组别值分别为15.716、45.762、14.140,均P<0.01)、组别主效应(F组别值分别为4.876、7.140、7.074,均P<0.05)、时间主效应(F时间值分别为259.370、165.762、173.209,均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治疗前,试验组与对照组MBI评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6.00±7.18)分比(55.25±5.73)分,P>0.05];治疗2周后,试验组与对照组MBI评分分别为(63.00±6.77)、(60.50±5.36)分,两组治疗2周后MBI评分时间及组别的交互效应、组别主效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时间×组别=1.677,P>0.05;F组别=0.751,P>0.05),时间主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82.196,P<0.01)。结论tDCS联合音乐治疗可改善PSCI患者的认知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且效果优于单一tDCS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颅直流电刺激 音乐治疗 康复 卒中后认知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电流密度经颅直流电刺激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障碍疗效分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张大华 宋为群 +3 位作者 程亦男 袁英 汪洁 马佳妮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88-192,共5页
目的对比分析不同电流密度经颅直流电刺激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障碍的疗效。方法选择2019年3月至2022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收治的45例脑卒中后上肢运动障碍患者,随机予以低电流密度(0.028 mA/cm2,低密度组)、中等电流密度(0.057 mA... 目的对比分析不同电流密度经颅直流电刺激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障碍的疗效。方法选择2019年3月至2022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收治的45例脑卒中后上肢运动障碍患者,随机予以低电流密度(0.028 mA/cm2,低密度组)、中等电流密度(0.057 mA/cm2,中密度组)和高电流密度(0.080 mA/cm2,高密度组)电刺激(每组各15例),于治疗前和治疗后1周采用Fugl‑Meyer上肢评价量表(FMA‑UE)和上肢动作研究测验量表(ARAT)评价上肢运动功能,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价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不同电流密度组患者治疗后FMA‑UE(F=284.343,P=0.000)、ARAT(F=180.427,P=0.000)和mBI(F=487.159,P=0.000)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各组间FMA‑UE(F=2.293,P=0.000)和ARAT(F=2.572,P=0.000)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高密度组和中密度组FMA‑UE(t=2.426,P=0.029;t=2.140,P=0.035)和ARAT(t=2.537,P=0.024;t=2.353,P=0.028)评分均高于低密度组。结论经颅直流电刺激可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尤以电流密度0.057和0.080 mA/cm2效果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颅直流电刺激 卒中 运动障碍 上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颅直流电刺激对卒中后传导性失语症患者语言功能的治疗效果研究
13
作者 张大华 宋为群 +3 位作者 张甜甜 程亦男 汪洁 赵钰婷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678-683,共6页
目的探讨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干预左侧大脑外侧裂后部颞顶联合区对卒中后传导性失语症患者语言功能的治疗效果。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2021年6月至2024年4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康复医学科治疗的卒中后失语症患者。本研究采用自身交叉... 目的探讨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干预左侧大脑外侧裂后部颞顶联合区对卒中后传导性失语症患者语言功能的治疗效果。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2021年6月至2024年4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康复医学科治疗的卒中后失语症患者。本研究采用自身交叉随机对照试验,入组患者经西方失语成套测验诊断标准评估为传导性失语。将12例卒中后传导性失语症患者完全随机分为A组(治疗顺序:A期—洗脱期—B期)和B组(治疗顺序:B期—洗脱期—A期),各6例。A期为tDCS真干预联合言语语言训练,B期为tDCS假干预联合言语语言训练,洗脱期仅接受言语语言训练,每期均训练5 d。tDCS阳极为刺激电极,放置于刺激靶点;阴极为参考电极,放置于右侧肩部。tDCS的强度为1.4 mA,真刺激为20 min/次,假刺激仅30 s/次后自动停止,均2次/d,共治疗10次。言语语言训练30 min/次,2次/d,共训练10次。A、B期治疗前和治疗后立即进行复述和视图命名(训练项和非训练项)功能检查,并比较A期与B期治疗前后复述和视图命名(训练项和非训练项)功能评分的差值。结果(1)A组与B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受教育程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康复治疗前,A组与B组患者复述和视图命名(训练项、非训练项)功能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A组与B组内洗脱期治疗前后复述和视图命名(训练项、非训练项)功能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4)与B期治疗前后的差值比较,A期患者治疗前后复述功能、视图命名(训练项)、视图命名(非训练项)功能评分的差值均较高[分别为(6.9±1.4)分比(2.2±1.0)分,t=9.604;(6.2±1.2)分比(1.8±1.1)分,t=9.277;(6.5±1.0)分比(1.5±1.0)分,t=12.247;均P<0.01]。结论初步分析显示,tDCS对左侧大脑外侧裂后部颞顶联合区脑组织的干预可能有助于改善卒中后传导性失语症患者复述和视图命名(训练项和非训练项)能力。本研究样本量较少,结果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命名不能 失语 传导性 经颅直流电刺激 复述功能 视图命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颅直流电刺激对帕金森病睡眠障碍的影响 被引量:4
14
作者 卢健军 韩雨 +6 位作者 余秋敏 刘佳文 朱明华 林劲芝 张阳 张勇 王锦坚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488-1493,共6页
目的探讨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对帕金森病(PD)患者睡眠障碍的疗效。方法选取2021年7月至2023年7月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外科PD伴睡眠障碍的患者,参照入选及排除标准,将入组患者分为假刺激组(28例)和真刺激组(tDCS)(29例),应用MDS-UPDR... 目的探讨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对帕金森病(PD)患者睡眠障碍的疗效。方法选取2021年7月至2023年7月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外科PD伴睡眠障碍的患者,参照入选及排除标准,将入组患者分为假刺激组(28例)和真刺激组(tDCS)(29例),应用MDS-UPDRS、PDSS等评定量表,对两组患者疗效进行评估,并在tDCS治疗前后使用MS-11进行智能睡眠监测,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基线及治疗前后的睡眠障碍改善情况。结果tDCS治疗前两组一般情况及各量表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多导睡眠监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假刺激组中患者睡眠监测结果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真刺激组中患者睡眠时长、睡眠效率明显升高,夜间清醒时长、夜间觉醒次数、MDS-UPDRS-Ⅲ评分和LEDD剂量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同时配合tDCS治疗,对PD患者睡眠障碍及运动功能有一定的疗效,可以一定程度增加PD睡眠障碍患者的睡眠时间、睡眠效率,减少夜间清醒时长、夜间觉醒次数,从而改善白天的疲劳感症状,同时能够提升PD常规药物治疗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睡眠障碍 经颅直流电刺激 智能睡眠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靶点经颅直流电刺激治疗头面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高鑫 黄运健 +3 位作者 倪兵 卢光 朱宏伟 杜涛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928-933,共6页
目的:探究双靶点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DCS)治疗头面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craniofacial postherpetic neuralgia,C-PHN)的疗效。方法:选取2024年2月至2024年5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就诊的C-PHN病... 目的:探究双靶点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DCS)治疗头面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craniofacial postherpetic neuralgia,C-PHN)的疗效。方法:选取2024年2月至2024年5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就诊的C-PHN病人40例,采用计算机随机数字生成方式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初级运动皮质(primary motor cortex,M1)和前额叶背外侧部(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DLPFC)双靶点t DCS交替刺激,对照组采用假刺激,两组均刺激10天。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评估刺激前后的变化值,评价两组病人疼痛、抑郁和睡眠的改善情况,分析影响疼痛变化的相关因素。结果:从第6次刺激后,治疗组VAS评分改善情况开始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在第10次刺激后即刻和刺激后1个月,治疗组VAS评分、HAMD评分和PSQI评分的改善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病程≤2个月是影响病人疗效的保护因素(OR=30.881,P=0.047)。结论:M1和DLPFC双靶点tDCS是治疗C-PHN的有效方法,病程≤2个月者治疗效果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面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经颅直流电刺激 运动皮质 前额叶背外侧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焦点经颅直流电刺激激活运动皮层对骑行耐力表现的影响 被引量:4
16
作者 梁志强 王亚杰 +4 位作者 刘稳进 于经伦 亓朔 吕娇娇 刘宇 《体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1-50,88,共11页
目的:以前额叶皮层和运动皮层为目标脑区,在健康人群中探索多焦点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DCS)同时刺激多脑区对骑行耐力表现的影响。方法:受试者在功率自行车上进行递增负荷耐力运动,期间采用功能性... 目的:以前额叶皮层和运动皮层为目标脑区,在健康人群中探索多焦点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DCS)同时刺激多脑区对骑行耐力表现的影响。方法:受试者在功率自行车上进行递增负荷耐力运动,期间采用功能性近红外光谱脑成像系统监测目标皮层运动终止时的血流动力学表现,通过分析皮层激活与运动时间的相关性确定目标脑区。其后采用多焦点tDCS针对性刺激目标脑区,分析和比较刺激前后最后阶段运动表现和下肢肌肉均方根振幅(root mean square amplitude,RMS),评估刺激干预对骑行耐力表现的影响。结果:1)前额叶皮层和运动皮层在运动终止时大面积激活,其中运动皮层FC1h、FC2h、C1h和C2h的激活与运动时间显著负相关。2)相比刺激前,运动中的心率在多焦点tDCS刺激后显著降低;相比Sham组,多焦点tDCS刺激显著提高运动的做功量和骑行转速。3)推进期,相比刺激前,股直肌、股四头肌内侧、股四头肌外侧和胫骨前肌的RMS在多焦点tDCS刺激后显著降低;相比Sham组,多焦点tDCS组股二头肌RMS在刺激后呈现低的激活水平。提拉期,相比刺激前,股二头肌RMS在多焦点tDCS刺激后显著降低;相比Sham组,多焦点tDCS组股四头肌内侧的RMS在刺激后呈现高的激活水平,腓肠肌外侧RMS在刺激后呈现低的激活水平。结论:多焦点tDCS特异性激活运动皮层提高了骑行耐力表现和机体对运动的适应性,多焦点tDCS可能是增强耐力运动表现的一种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近红外光谱脑成像 经颅直流电刺激 骑行 皮层激活 耐力运动表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灸联合经颅直流电刺激治疗脑卒中伴认知障碍的随机对照试验 被引量:10
17
作者 张雪婷 周楠 李晴 《世界中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2-56,共5页
目的:观察针灸联合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治疗脑卒中后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疗效及对同型半胱氨酸(Hcy)、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1月至2022年11月陕西省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收治的... 目的:观察针灸联合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治疗脑卒中后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疗效及对同型半胱氨酸(Hcy)、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1月至2022年11月陕西省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伴认知障碍患者102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针刺联合组(34例,脱落2例)、tDCS联合组(34例,脱落1例)和西药组(34例),进行为期4周的治疗。结果:治疗后,针灸联合组的蒙特利尔认知评分、洛文斯坦因作业疗法认知评定(LOTCA)评分、巴塞尔(Barthel)指数评分和血清BDNF均明显升高(P<0.05),且高于其他2组;针灸联合组和tDCS组的行为记忆测验评分均显著提高(P<0.05),且优于西药组;治疗后,3组的血清Hcy和NSE水平均明显降低,且针灸联合组明显低于其他2组(P<0.05)。结论:针灸联合tDCS治疗能显著改善脑卒中伴认知障碍患者的认知功能,提高日常活动能力和生命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认知功能 针灸 经颅直流电刺激 同型半胱氨酸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随机对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靶区经颅直流电刺激对健康成年人工作记忆-姿势控制双任务表现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周治宁 周容 +3 位作者 肖燕文 王博文 吕娇娇 刘宇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1-28,共8页
目的探究多靶区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和单靶区tDCS对健康成年人工作记忆-姿势控制双任务表现的影响,并比较两种刺激方案的调控效果。方法2020年11月至2021年2月,招募上海体育大学19例健康成年人,随机接受多靶区tDCS、单靶区tDCS和假刺激... 目的探究多靶区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和单靶区tDCS对健康成年人工作记忆-姿势控制双任务表现的影响,并比较两种刺激方案的调控效果。方法2020年11月至2021年2月,招募上海体育大学19例健康成年人,随机接受多靶区tDCS、单靶区tDCS和假刺激,任意两种刺激之间至少间隔1周。其中,多靶区tDCS的目标靶区为左侧背外侧前额叶(LDLPFC)和双侧初级运动皮质(M1);单靶区tDCS仅刺激L-DLPFC。在每种刺激前后,所有受试者进行单任务和双任务条件下的步行和站立平衡测试,双任务中的第二任务为N-back任务。刺激前后观察双任务姿势控制表现、双任务消耗(DTC)和工作记忆表现。结果刺激后,3种刺激间双任务步行的步幅变异性(F=3.792,P=0.029)、步幅变异性_DTC(F=3.412,P=0.040)以及双任务站立平衡的压心摆动速度(Vcop)(F=3.815,P=0.029)有显著性差异。与假刺激相比,多靶区tDCS后,步幅变异性(P=0.047)和Vcop(P=0.015)降低,步幅变异性_DTC有降低趋势(P=0.073);单靶区tDCS后,步幅变异性(P=0.011)、步幅变异性_DTC(P=0.014)和Vcop(P=0.025)均降低。与单靶区tDCS相比,多靶区tDCS后,压心摆动面积的双任务消耗降低(P=0.035)。3种刺激后受试者工作记忆表现改变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多靶区tDCS和单靶区tDCS均可调控健康成年人的工作记忆-姿势控制双任务表现;且与单靶区tDCS相比,多靶区tDCS在调控站立平衡双任务姿势控制效果上具有一定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任务 姿势控制 工作记忆 背外侧前额叶 初级运动皮质 经颅直流电刺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颅直流电刺激在脑卒中康复中应用的文献计量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杨彬 刘明月 +1 位作者 高丹 李哲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75-685,共11页
目的对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应用于脑卒中康复的相关研究进行可视化分析。方法检索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和中国知网自建库至2023年3月31日收录的tDCS用于脑卒中康复研究的相关文献,采用CiteSapce 6.2.R2软件绘制学科、发文量、国家、... 目的对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应用于脑卒中康复的相关研究进行可视化分析。方法检索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和中国知网自建库至2023年3月31日收录的tDCS用于脑卒中康复研究的相关文献,采用CiteSapce 6.2.R2软件绘制学科、发文量、国家、关键词以及共被引的可视化图谱。结果共纳入英文文献732篇,中文文献322篇,年发文量均呈上升趋势。英文发文量最多的国家是美国,被引频次最高的期刊是Stroke。较高关注度的关键词为虚拟现实、上肢、经颅磁刺激等。共被引文献的聚类词有失语症、稳态可塑性、运动恢复等。结论tDCS用于脑卒中康复领域的研究热度逐年提升,研究方向呈现出多元化趋势。研究热点包括脑卒中后运动、言语功能的恢复,以及与其他治疗手段(如重复经颅磁刺激、针刺等)的联合应用。未来tDCS与脑机接口、虚拟现实等新康复手段的结合,以及选择个性化刺激参数构建以患者为中心的tDCS模型,可能是该领域的研究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经颅直流电刺激 康复 文献计量学 知识图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线和离线高精度经颅直流电刺激对健康成年人手指运动技能学习效果的随机对照试验 被引量:1
20
作者 牛茂林 赵潭 +1 位作者 刘晓丽 郭峰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957-964,共8页
目的观察高精度经颅直流电刺激(HD-tDCS)不同刺激时机(在线刺激、离线刺激)对健康成年人手指运动技能学习效果的影响。方法2022年3月至11月,在沈阳体育学院招募右利手男性受试者31例,随机分为3组。分别在HD-tDCS在线刺激、离线刺激以及... 目的观察高精度经颅直流电刺激(HD-tDCS)不同刺激时机(在线刺激、离线刺激)对健康成年人手指运动技能学习效果的影响。方法2022年3月至11月,在沈阳体育学院招募右利手男性受试者31例,随机分为3组。分别在HD-tDCS在线刺激、离线刺激以及假刺激下,完成顺序视觉等距捏力任务学习,共3 d。观察每天运动技能学习量、运动技能学习总量和速度-精度函数(SAF)。结果各组运动技能学习量均增加,在线刺激组增加最多(F=24.692,P<0.001),且第3天时,显著高于离线刺激组(t=4.732,P<0.001)和假刺激组(t=3.839,P=0.004)。运动技能学习总量:在线刺激组=离线刺激组>假刺激组。在线刺激组SAF高于离线刺激组和假刺激组。结论HD-tDCS刺激可提高健康受试者手指运动技能学习效果,在线刺激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复高精度经颅直流电刺激 在线刺激 离线刺激 运动技能学习 随机对照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