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0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面神经磁运动诱发电位的颅内刺激部位
1
作者 高志强 张连山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175-178,共4页
采用面神经磁运动诱发电位(MEP)测试技术,对30例正常人头颅顶枕部磁刺激。结果在同侧额肌诱发的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s)的潜伏期比常规在茎乳孔进行电刺激(ENOG)诱发的潜伏期长1.3±0.6ms。面神经传导速度约为50~60mm/m... 采用面神经磁运动诱发电位(MEP)测试技术,对30例正常人头颅顶枕部磁刺激。结果在同侧额肌诱发的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s)的潜伏期比常规在茎乳孔进行电刺激(ENOG)诱发的潜伏期长1.3±0.6ms。面神经传导速度约为50~60mm/ms,面神经自脑干发出至茎乳处的长度约为65mm,依此计算出面神经自脑干至茎乳了孔的传导时间应为1.1~1.3ms,提示面神经MEP的刺激部位在该神经自脑干发出至进入内听道口前这一段,并可能更靠近脑干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颅刺激 运动诱发电位 面神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术中经颅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监测评估颅内动脉瘤术后运动功能 被引量:9
2
作者 史琤莉 周倩 +1 位作者 张明铭 蒋宇钢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44-249,共6页
目的:探讨经颅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MEP)监测颅内动脉瘤患者运动功能缺损的应用价值。方法i69例颅内动脉瘤夹闭手术患者,术中行MEP监测,比较术前及术后神经功能的改变和MEP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69例患者中9例表现出MEP的异常,其... 目的:探讨经颅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MEP)监测颅内动脉瘤患者运动功能缺损的应用价值。方法i69例颅内动脉瘤夹闭手术患者,术中行MEP监测,比较术前及术后神经功能的改变和MEP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69例患者中9例表现出MEP的异常,其中6例术中采取相应措施后,1~40min内MEP逐渐恢复正常,术后未出现新发神经功能障碍。手术结束时3例MEP未能恢复到基线水平,与术后神经功能障碍的发生具有一致性。结论:MEP的改变可较早地获得脑缺血的证据,预测患者术后肢体功能障碍,指导载瘤动脉的临时阻断时间。经颅电刺激面神经运动诱发电位(FNMEP)在巨大及复杂动脉瘤术中是一种安全、有效地监测面神经通路完整性的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动脉瘤 术中监测 经颅刺激运动诱发电位 经颅电刺激面神经运动诱发电位 运动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神经肌肉阻滞程度对经颅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MEPs)的影响 被引量:5
3
作者 李彩霞 徐振东 梁伟民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34-237,共4页
目的 比较不同神经肌肉阻滞程度对经颅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motor evoked potentials,MEPs)的影响,为术中MEPs监测选择合适的神经肌肉阻滞程度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择期神经外科手术患者20例,年龄22~65岁,ASAⅠ~Ⅱ级。选择拇短展肌... 目的 比较不同神经肌肉阻滞程度对经颅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motor evoked potentials,MEPs)的影响,为术中MEPs监测选择合适的神经肌肉阻滞程度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择期神经外科手术患者20例,年龄22~65岁,ASAⅠ~Ⅱ级。选择拇短展肌作为记录肌肉,采用经颅电刺激技术记录MEPs,刺激参数为:电压300 V,频率1 000 Hz,持续时间75 μs,脉冲数6个/串。采用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维库溴铵持续输注维持肌松,分别记录4个成串刺激(train of four stimulations,TOF)为0、1、2和4时的MEPs波幅和潜伏期变化情况。结果 TOF为0~4时均可记录到MEPs波幅。TOF为0与TOF为1、2和4之间的波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TOF为1、2和4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MEPs潜伏期变化不显著(F=0.050,P=0.980)。结论 在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下,神经肌肉阻滞剂对MEPs有显著的抑制作用,MEPs波幅随着神经肌肉阻滞程度的加深而减小,但在较深的神经肌肉阻滞程度下(TOF=1)仍可监测MEP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诱发电位(MEPs) 刺激 神经肌肉阻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频阈上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梗死患者运动诱发电位及神经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4
4
作者 邹蓉 赵合庆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9年第2期65-69,共5页
目的研究低频阈上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梗死患者运动诱发电位(MEP)及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收集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梗死患者30例,随机分为刺激患侧组、刺激健侧组及自然恢复组(不接受磁刺激治疗),每组10例。在发病后3~5d... 目的研究低频阈上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梗死患者运动诱发电位(MEP)及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收集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梗死患者30例,随机分为刺激患侧组、刺激健侧组及自然恢复组(不接受磁刺激治疗),每组10例。在发病后3~5d,对刺激组患者行rTMS治疗,频率为0.5Hz,70%输出强度(3.0T),900脉冲/d,连续10d。在治疗前(试验第1天)和治疗后第10、40天记录患侧脑区运动诱发电位(MEP)的潜伏期、波幅、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值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结果①刺激患侧组与自然恢复组、刺激健侧组及自身治疗前比较,治疗后第10和40天MEP的潜伏期缩短,波幅加大,CMCT加快,且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差异更显著(均P〈0.05或〈0.01)。刺激健侧组和自然恢复组比较,上述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此两组自身比较,第40天波幅和CMCT均较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刺激组与自然恢复组和自身治疗前比较,第10和40天NIHSS及ADL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第40天差异更显著(P〈0.01)。治疗前两刺激组比较,各时间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③不同时间点MEP的潜伏期和CMCT均与NIHSS呈正相关,与ADL评分呈负相关;波幅与NIHSS呈负相关,与ADL评分呈正相关(P〈0.05或〈0.01)。结论rTMS作用于脑梗死患者患侧脑区,对MEP有明显影响,对神经功能恢复有促进作用;作用于健侧脑区仅对神经功能恢复有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颅刺激 脑梗死 诱发电位 运动 功能恢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皮层体感诱发电位及经颅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联合监护在脊柱畸形矫正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4
5
作者 刘新宇 王芳 +2 位作者 原所茂 翟永华 郑燕平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12-215,共4页
目的:探讨脊柱畸形矫正术中皮层体感诱发电位(CSEP)及经颅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TES-MEP)联合监护在脊柱畸形矫正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对我院收治的脊柱畸形患者根据术中监护方法分为两组:A组37例,其中男25例,女12例,年龄13~42岁,平均26.1... 目的:探讨脊柱畸形矫正术中皮层体感诱发电位(CSEP)及经颅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TES-MEP)联合监护在脊柱畸形矫正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对我院收治的脊柱畸形患者根据术中监护方法分为两组:A组37例,其中男25例,女12例,年龄13~42岁,平均26.1岁,术中进行CSEP及TES-MEP联合监护;B组29例,其中男10例,女19例,年龄13~20岁,平均15.8岁,单纯采用CSEP监护作为对照组。术中持续观察CSEP及TES-MEP波幅及潜伏期变化,出现波幅下降50%、潜伏期延长10%或刺激强度高于初始刺激强度100V仍未引出者,停止手术并对症处理,术后给予激素治疗。结果:A组术中出现CSEP异常者4例(10.8%),TES-MEP异常者19例(60%)。术中CSEP及TES-MEP均异常者4例(10.8%),无术中CSEP异常而TES-MEP正常者。2例(陈旧性结核并后凸畸形1例,陈旧性骨折并后凸畸形1例)术中合拢截骨平面时,TES-MEP波形均消失,但仅1例出现CSEP异常,经术中积极处理,至手术结束时波形仍未恢复至术前水平,术后均出现神经功能障碍。余35例患者术后无神经功能损伤(假阴性率0%)。B组9例(21%)术中出现CSEP波形异常,其中2例虽经减少矫形角度及激素冲击治疗,术后仍出现双下肢瘫,余术后未出现神经功能障碍。3例术中监护未见异常者,术后出现重度不可逆性脊髓损伤(假阴性率10%)。结论:CSEP结合TES-MEP联合监护能较可靠、准确的反映术中脊髓功能状态,可降低监护假阴性率,为手术治疗过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层体感诱发电位 经颅刺激运动诱发电位 监护 脊柱畸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梗死大鼠运动诱发电位皮质潜伏时和中枢运动传导时间的影响 被引量:21
6
作者 马玉娟 黄杰 +2 位作者 方征宇 王秋 尤春景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898-902,共5页
目的:观察不同刺激强度的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梗死大鼠运动诱发电位(MEP)的影响。方法:43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假刺激组、rTMS组(按不同刺激强度分80%MT亚组、100%MT亚组、120%MT亚组)。测定运动阈值(MT)后制备大脑... 目的:观察不同刺激强度的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梗死大鼠运动诱发电位(MEP)的影响。方法:43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假刺激组、rTMS组(按不同刺激强度分80%MT亚组、100%MT亚组、120%MT亚组)。测定运动阈值(MT)后制备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模型成功24h后给予20Hz,刺激时间2s,间隔时间28s,总脉冲数为1200的rTMS刺激,连续刺激14d。观察术前、术后1d、治疗7d和治疗14d时双侧中枢传导时间(CMCT)和皮质潜伏时(CL)的变化。结果:①术前各组左右侧CMCT、CL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术后1d左侧CMCT、CL较术前和右侧缩短(P<0.01)。③治疗7d时,双侧CMCT、CL各组之间以及各组双侧CMCT、CL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④治疗14d时,100%MT亚组左侧CMCT、CL较正常组和治疗7d时均缩短(P<0.05),双侧CMCT、CL均较术前缩短(左侧P<0.01,右侧P<0.05);80%MT亚组右侧CMCT、CL较术后1d缩短(P<0.05)。结论:本实验结果提示20HzrTMS有助于促进脑梗死大鼠双侧CMCT和CL缩短使双侧大脑达到某种平衡或者代偿,80%MT和100%MT两种强度的rTMS作用可能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经颅刺激 运动诱发电位 中枢传导时间 皮质潜伏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经颅磁及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波幅及潜伏期特征的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余科炜 李家顺 +5 位作者 贾连顺 袁文 胡玉华 石志才 戴伯军 何海龙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7期625-628,共4页
目的 :比较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 ( MEP)与电刺激 MEP在刺激方式、信号特征和临床意义等方面的异同。方法 :2 0只雄性 SD大鼠经静脉麻醉后采用 Mag2型磁刺激仪和 Cantada型肌电图仪分别进行单次经颅磁及电刺激 ,观察不同刺激强度下 ,在 T1... 目的 :比较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 ( MEP)与电刺激 MEP在刺激方式、信号特征和临床意义等方面的异同。方法 :2 0只雄性 SD大鼠经静脉麻醉后采用 Mag2型磁刺激仪和 Cantada型肌电图仪分别进行单次经颅磁及电刺激 ,观察不同刺激强度下 ,在 T1 2 硬膜外和双侧前肢伸肌和后肢腓肠肌记录的 MEP变化特征。结果 :磁刺激脊髓 MEP先正后负 ,以 P1 或 N1 波最显著 ,波形不够稳定 ,个体间差异较大 ,随着刺激强度增大 ,MEP潜伏期缩短 ,波幅增大。近阈值电刺激 MEP与相应的超强磁刺激 MEP潜伏期相近 ,波幅也相差不大。结论 :采用单次磁或电刺激 MEP仍能客观反映脊髓运动传导束的功能状态 ,电和磁刺激的 MEP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同源成分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诱发电位 刺激 刺激 脊髓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功能性便秘患者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的研究 被引量:10
8
作者 倪敏 丁义江 +2 位作者 丁曙晴 金洵 王静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674-1678,共5页
目的:研究功能性便秘(FC)患者皮层-腰骶-肛门直肠神经通路的功能状态,探索FC潜在的神经机制。方法:FC组患者60例,男28例,女32例,平均年龄(49.44±15.38)岁;正常对照组25例,男11例,女14例,平均年龄(24.67±7.14)岁。通过经颅磁... 目的:研究功能性便秘(FC)患者皮层-腰骶-肛门直肠神经通路的功能状态,探索FC潜在的神经机制。方法:FC组患者60例,男28例,女32例,平均年龄(49.44±15.38)岁;正常对照组25例,男11例,女14例,平均年龄(24.67±7.14)岁。通过经颅磁刺激皮层(TMS)和磁刺激腰脊神经根直肠内记录运动诱发电位(MEP)的检测方法观察神经反应电位的改变。结果:①TMS引出MEP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FC组MEP波幅显著降低(P<0.05),波潜伏期和峰间期无显著变化;FC组波形分化不良,重复性差;FC组和正常对照组双侧MEP各参数比较均无显著差异;②磁刺激腰脊神经根MEP结果:FC组波潜伏期延长,波幅下降,差异显著(P<0.05)。结论:皮层-腰骶-肛门直肠神经通路的传导障碍可能是FC患者发病的潜在神经生理学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便秘 经颅刺激 运动诱发电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肌松程度对脊柱外科手术经颅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监测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5
9
作者 李传翔 宋伏虎 +3 位作者 王怡 金大地 宋冬梅 陈力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2686-2688,共3页
目的研究新型肌肉松弛药顺式阿曲库铵应用于脊柱外科手术,满足手术需要的不同肌松程度对经颅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影响。方法选择ASAI~II级,欲行择期脊柱外科手术病人60例,随机均分为5组。5组病人在首次推注插管剂量的顺式阿曲库铵后,连... 目的研究新型肌肉松弛药顺式阿曲库铵应用于脊柱外科手术,满足手术需要的不同肌松程度对经颅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影响。方法选择ASAI~II级,欲行择期脊柱外科手术病人60例,随机均分为5组。5组病人在首次推注插管剂量的顺式阿曲库铵后,连续监测T1,以肌松监测反馈调控输注模式调整不同剂量进行持续输注,维持分组的不同肌松程度,观察五组病例术中MEP的D1的波幅及潜伏期。同时对肌松分级进行主观评定。结果在不同的肌松程度下,I组、II组患者的波幅与基准值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III组、IV组、V组患者的波幅与基准值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肌松主观评定:IV组、V组的肌松评价为差的例数与I组、II组、III组比较有统计学差义(P<0.05)。结论 T1值在10%~15%,既能维持MEP监测的要求,又满足手术需要的肌松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顺式阿曲库铵 肌松程度 经颅刺激运动诱发电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麻下经颅电和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监测脊髓功能的比较 被引量:6
10
作者 王巧恒 左明章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24-25,共2页
目的比较全麻下经颅电刺激(tcEMEPs)和磁刺激(tcMMEPs)运动诱发电位有关参量的变化,为术中监测脊髓功能提供参考。方法15例择期行脊髓手术的患者,在麻醉开始15min后随机应用tcEMEPs和tcMMEPs进行刺激,并记录各自的波幅和潜伏期值。结果t... 目的比较全麻下经颅电刺激(tcEMEPs)和磁刺激(tcMMEPs)运动诱发电位有关参量的变化,为术中监测脊髓功能提供参考。方法15例择期行脊髓手术的患者,在麻醉开始15min后随机应用tcEMEPs和tcMMEPs进行刺激,并记录各自的波幅和潜伏期值。结果tcMMEPs的波幅与tcEMEPs的波幅相比显著降低(P<0.05),tcMMEPs的潜伏期比tcEMEPs的潜伏期显著延长(P<0.01)。结论tcEMEPs监测比tcMMEPs监测更适合应用于手术中对运动通路系统进行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诱发电位 经颅刺激 经颅刺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七氟醚对不同肌肉记录的经颅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监测的影响 被引量:4
11
作者 李彩霞 徐振东 梁伟民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72-175,共4页
目的评价不同呼气末浓度七氟醚对不同肌肉经颅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motorevoked potentials,MEPs)监测的影响,为临床进行MEPs监测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择期神经外科手术患者20例,年龄23~62岁,ASAⅠ~Ⅱ级。采用经颅电刺激技术记录MEPs。... 目的评价不同呼气末浓度七氟醚对不同肌肉经颅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motorevoked potentials,MEPs)监测的影响,为临床进行MEPs监测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择期神经外科手术患者20例,年龄23~62岁,ASAⅠ~Ⅱ级。采用经颅电刺激技术记录MEPs。上肢选择三角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肱桡肌、伸指总肌、拇短展肌和小指展肌;下肢选择股直肌、胫前肌、腓肠肌和拇展肌作为记录肌肉。分别于清醒和七氟醚呼气末浓度0.5、0.75、1.0和1.3MAC时,记录和比较不同肌肉MEPs的波幅和潜伏期差异。结果①在清醒及七氟醚呼气末浓度为0.5MAC时,上肢及下肢肌肉中分别以拇短展肌、拇展肌记录的MEPs波幅最大(P<0.05),0.75和1.0MAC时,拇短展肌、伸指总肌和小指展肌MEPs波幅无显著差异;②清醒及七氟醚呼气末浓度为0.5、0.75和1.0MAC时,拇短展肌和拇展肌记录MEPs的成功率均为100%;1.3MAC时分别为95%(19/20例)和90%(18/20例);③清醒和七氟醚不同呼气末浓度时,拇短展肌和拇展肌MEPs波幅呈显著下降趋势(P<0.05);潜伏期均呈上升趋势。结论拇短展肌和拇展肌可作为记录MEPs理想的部位,临床可根据监测需要选取。在0.5~1.0MAC七氟醚呼气末浓度时可获得较稳定的MEP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诱发电位 七氟醚 刺激 拇短展肌 拇展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梗死患者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的特点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0
12
作者 陈纯 王淳 +3 位作者 张标 廖断修 刘平 付秀全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5年第6期260-262,共3页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MEP)变化特点及与病情严重程度、预后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31例单侧大脑半球脑梗死患者为疾病组,50名健康者为对照组,均行MEP检查。观察两组第7颈椎棘突旁大鱼际肌、第4腰椎棘突旁胫前肌、...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MEP)变化特点及与病情严重程度、预后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31例单侧大脑半球脑梗死患者为疾病组,50名健康者为对照组,均行MEP检查。观察两组第7颈椎棘突旁大鱼际肌、第4腰椎棘突旁胫前肌、皮质手区及皮质脚区潜伏期和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的变化;分析疾病组患侧皮质潜伏期和CMCT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良爱丁堡斯堪的纳维亚量表,MESSS)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Barthel指数,BI)的相关性。结果疾病组患侧上肢皮质手区潜伏期及CMCT分别为(24.7±2.8)ms、(11.1±2.7)ms;健侧为(22.8±2.5)ms、(7.9±2.0)ms;对照组为(22.4±3.2)ms、(7.6±1.3)ms。下肢皮质腿区潜伏期及CMCT分别为(31.7±3.7)ms、(17.6±4.8)ms;健侧为(29.6±3.1)ms、(15.3±3.1)ms;对照组为(29.4±3.4)ms、(15.2±3.6)ms。疾病组患侧的皮质潜伏期和CMCT与对照组及健侧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意义(P<0.01,P<0.05)。脑梗死患者患侧皮质潜伏期和CMCT与MESSS呈正相关,与BI呈负相关。结论MEP可客观地反映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缺失的情况,并具有一定的病情判断和预后评估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颅刺激运动诱发电位 脑梗死患者 临床意义 Barthel指数 中枢运动传导时间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CMCT 病情严重程度 日常生活能力 潜伏期 对照组 变化特点 大脑半球 大鱼际肌 颈椎棘突 腰椎棘突 患侧上肢 功能缺失 预后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髓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诊断臂丛神经损伤1例报告
13
作者 申风琴 李六一 +1 位作者 温菊梅 宋新光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SCD 1995年第3期124-124,共1页
脊髓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诊断臂丛神经损伤1例报告申风琴,李六一,温菊梅,宋新光患者,男,42岁。右肩部砸伤后不能上举40d于1993年12月15日入院。检查:右上、前臂肌力0级,拇内收、小指外展肌力Ⅳ级;右上臂近端痛觉... 脊髓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诊断臂丛神经损伤1例报告申风琴,李六一,温菊梅,宋新光患者,男,42岁。右肩部砸伤后不能上举40d于1993年12月15日入院。检查:右上、前臂肌力0级,拇内收、小指外展肌力Ⅳ级;右上臂近端痛觉减退,前臂以下痛觉过敏;右肱二、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臂丛神经损伤 运动诱发电位 脊髓 刺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颅磁刺激对帕金森氏病患者的运动诱发电位的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康君芳 张宝荣 +1 位作者 尹厚民 冯蔚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725-728,共4页
目的:本研究主要通过经颅磁刺激(TMS)检测帕金森氏病(PD)患者的运动诱发电位(MEP),总结PD患者的MEP特点,探讨PD患者的运动皮质兴奋性。方法:选取健康志愿者2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A组),男12例,女8例,年龄52-79岁,平均(62.3±16.7)岁。... 目的:本研究主要通过经颅磁刺激(TMS)检测帕金森氏病(PD)患者的运动诱发电位(MEP),总结PD患者的MEP特点,探讨PD患者的运动皮质兴奋性。方法:选取健康志愿者2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A组),男12例,女8例,年龄52-79岁,平均(62.3±16.7)岁。通过TMS检测左右两侧MEP,作左右侧比较。选取2007年5月-8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或门诊的PD患者共21例(B组),均症状左右不对称,男12例,女9例,年龄46-80岁,平均(63.3±16.7)岁,按症状轻重程度比较MEP,且将PD组与正常组比较。结果:正常对照组左右侧MEP参数无显著差异。PD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静息运动阈值(RMT)降低,波幅(Amp)升高,皮质潜伏期(CL)缩短,有显著差异,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改变无显著差异。PD症状重侧与轻侧相比较,重侧的RMT更低,有显著差异,AMP、CL、CMCT改变无显著差异。结论:PD患者的运动皮质兴奋性增高,且与症状严重程度相关。利用PD患者的MEP特点有助于辅助诊断,有助于评估症状严重程度,以RMT敏感性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氏病 经颅刺激 诱发电位 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对脊髓损伤的评价及法医学意义 被引量:2
15
作者 杨蕾 刘兴本 +3 位作者 朱镕霆 徐晓明 郑传斐 周禹鑫 《法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3年第3期172-175,共4页
目的为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的法医临床学鉴定寻找客观且准确的检查方法。方法采用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motor evoked potential,TMS-MEP)测定68例SCI患者(颈段损伤23例,胸腰段损伤45... 目的为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的法医临床学鉴定寻找客观且准确的检查方法。方法采用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motor evoked potential,TMS-MEP)测定68例SCI患者(颈段损伤23例,胸腰段损伤45例)拇短展肌和胫前肌的皮层起始潜伏期、N1峰潜伏期、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entral motor conduction time,CMCT)和波宽,并以30例正常人作为对照,比较两组差异。结果实验组随拇短展肌、胫前肌肌力下降或消失,皮层起始潜伏期、N1峰潜伏期、CMCT延长,波宽增宽,且实验组中的2、3级肌力者上述指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TMS-MEP检测可以直接、客观地反映脊髓锥体束的运动功能状态,为法医学鉴定提供更客观、准确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医学 脊髓损伤 诱发电位 运动 经颅刺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颅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和体感诱发电位在脊柱侧弯矫形术中监测脊髓损伤的价值 被引量:6
16
作者 陈雨 魏飞彪 +3 位作者 张梓铭 韦星 魏延丽 李六一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709-713,共5页
目的:探讨经颅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MEP)及体感诱发电位(SSEP)在脊柱侧弯矫形术中监测脊髓损伤的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于河南省人民医院接受脊柱侧弯矫形术的69例患者,分析其术中MEP、SSEP出波情况及报警情况(ME... 目的:探讨经颅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MEP)及体感诱发电位(SSEP)在脊柱侧弯矫形术中监测脊髓损伤的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于河南省人民医院接受脊柱侧弯矫形术的69例患者,分析其术中MEP、SSEP出波情况及报警情况(MEP报警标准为波形消失;SSEP报警标准为相比基线,潜伏期延长大于10%或波幅下降大于50%)。结果:股外侧肌、胫前肌、踇展肌的MEP出波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酶展肌出波率最高。术中所有病例均成功获取SSEP波形。股外侧肌、胫前肌、踇展肌MEP报警的敏感度分别为100.00%、100.00%、60.00%,特异度分别为97.96%、95.58%、97.67%,假阳性率分别为2.04%、4.42%、2.33%;将单侧下肢视为整体,整体MEP报警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假阳性率分别为100.00%、92.48%及7.52%;SSEP波幅下降大于50%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假阳性率分别为100.00%、86.47%及13.53%;SSEP联合MEP报警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假阳性率分别为100.00%、98.50%及1.50%。结论:MEP、SSEP监测对于脊柱侧弯矫形术中脊髓损伤均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两者联合不仅能提高监测的敏感度和特异度,还能够降低监测的假阳性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颅刺激运动诱发电位 体感诱发电位 脊柱侧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检测应用进展及法医学意义 被引量:1
17
作者 曹磊 陈维忠 张玲莉 《法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1年第2期139-141,共3页
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motor evoked potential,TMS-MEP)检查是评价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一种神经电生理检查方法,其法医学应用价值已逐步得到一些法医学者的关注。本文综述了TMS-MEP的发展概况、原... 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motor evoked potential,TMS-MEP)检查是评价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一种神经电生理检查方法,其法医学应用价值已逐步得到一些法医学者的关注。本文综述了TMS-MEP的发展概况、原理、优势以及目前在评价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和临床治疗方面的研究和应用进展,探讨了TMS-MEP在法医学中的应用价值,尤其是对中枢神经系统损伤者客观肌力评定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医学 诱发电位 运动 综述[文献类型] 经颅刺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穴位电刺激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及运动诱发电位的影响 被引量:27
18
作者 彭源 张瑾 +3 位作者 苏常春 张顺喜 温璐璐 陈钰杰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547-550,571,共5页
目的:探讨经皮穴位电刺激(TAES)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偏瘫上肢功能及运动诱发电位(MEP)的影响。方法:41例脑卒中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TAES组(n=21)和安慰刺激组(n=20)。TAES组采用TAES治疗仪治疗于患侧上肢的肩髃、曲池、外关和合谷4个穴位... 目的:探讨经皮穴位电刺激(TAES)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偏瘫上肢功能及运动诱发电位(MEP)的影响。方法:41例脑卒中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TAES组(n=21)和安慰刺激组(n=20)。TAES组采用TAES治疗仪治疗于患侧上肢的肩髃、曲池、外关和合谷4个穴位行频率100Hz、脉宽0.2ms和患者可耐受最大强度的电刺激治疗,1次/d,1h/次,5次/周,连续3周;安慰刺激组接受TAES安慰刺激(即仅连接TAES治疗仪,不开机)。治疗前、治疗第2周、治疗第3周时行患侧上肢Fugl-Meyer评分和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MBI)评定及患侧皮质MEP的检测。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基线资料类似(P>0.05)。治疗第2周和第3周两组患者的FMA-UE、MBI评分及MEP与治疗前比较均改善(P<0.05);TAES组FMA-UE、MBI评分及MEP的改善较安慰刺激组明显(P<0.01)。结论:TAES治疗能改善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上肢功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推测其机制可能与增强脑卒中患者患侧大脑皮质兴奋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穴位刺激 脑卒中 上肢 运动诱发电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患者上肢体感及运动诱发电位的影响 被引量:22
19
作者 刘慧华 燕铁斌 +1 位作者 刘非 陈月桂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793-796,共4页
目的:观察功能性电刺激(FES)对脑卒中患者上肢体感诱发电位(SEP)及运动诱发电位(MEP)的影响。方法:符合入选标准的13例脑卒中患者分为FES组(9例)和FES安慰刺激组(4例)。患侧上肢腕背伸拇外展肌群接受FES治疗(30min)或安慰刺激(30min),FE... 目的:观察功能性电刺激(FES)对脑卒中患者上肢体感诱发电位(SEP)及运动诱发电位(MEP)的影响。方法:符合入选标准的13例脑卒中患者分为FES组(9例)和FES安慰刺激组(4例)。患侧上肢腕背伸拇外展肌群接受FES治疗(30min)或安慰刺激(30min),FES治疗频率30Hz,脉宽200μs,强度为患者最大耐受量;治疗前后分别接受SEP及MEP检测,记录SEP检测中N9及N20潜伏期和波幅,MEP检测中正中神经的肘部刺激点,臂丛区刺激点,C7刺激点及皮质刺激点潜伏期和波幅;比较同一测试时间点MEP重复检测的信度,并对组内同侧治疗前后,组间治疗前后SEP、MEP变化率进行比较。结果:2组患者MEP值各部位5次测量值的相关系数值均在0.8317—1.0000之间;2组患者患侧皮质MEP均未引出;FES组治疗后患侧SEP及MEP潜伏期均有缩短,波幅明显增高(P<0.05);FES组健侧和安慰刺激组双侧刺激后SEP及MEP变化不明显;刺激前后变化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患者患侧上肢FES后SEP及MEP潜伏期有缩短,波幅有增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刺激 体感诱发电位 运动诱发电位 脑卒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功能性电刺激对健康青年受试者体感及运动诱发电位影响的对照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刘非 刘慧华 +1 位作者 燕铁斌 陈月桂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790-792,共3页
目的:观察功能性电刺激(FES)对健康青年体感诱发电位(SEP)及运动诱发电位(MEP)的影响。方法:采用经颅磁刺激仪(TMS)及肌电图仪,分别测量15例健康青年,其中男10例,女5例,平均年龄(22.9±0.7)岁。单次FES前、后检测SEP值及MEP值,其中1... 目的:观察功能性电刺激(FES)对健康青年体感诱发电位(SEP)及运动诱发电位(MEP)的影响。方法:采用经颅磁刺激仪(TMS)及肌电图仪,分别测量15例健康青年,其中男10例,女5例,平均年龄(22.9±0.7)岁。单次FES前、后检测SEP值及MEP值,其中11例完成两周FES(每天1次,每次30min),并再次接受SEP及MEP检测。结果:健康青年者单次及2周FES后SEP及MEP值的潜伏期缩短,波幅增高,与FES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非FES侧变化不明显。结论:健康青年者FES前后SEP及MEP值均有变化,尤以波幅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刺激 体感诱发电位 运动诱发电位 刺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