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72篇文章
< 1 2 5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iFlow技术预测急性下肢缺血患者接受血运重建术后30天内大截肢事件
1
作者 李锐东 李承志 +2 位作者 张艳 王晓白 李王海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4-78,共5页
目的观察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iFlow技术用于预测急性下肢缺血(ALLI)患者接受血运重建术后30天内发生大截肢事件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310例接受血运重建术ALLI患者,根据术后30天内接受大截肢手术与否将其分为大截肢组(n=36)与无大截... 目的观察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iFlow技术用于预测急性下肢缺血(ALLI)患者接受血运重建术后30天内发生大截肢事件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310例接受血运重建术ALLI患者,根据术后30天内接受大截肢手术与否将其分为大截肢组(n=36)与无大截肢组(n=274)。对血运重建后DSA图像进行后处理获得iFlow参数,包括达峰时间(TTP)和峰值(Peak);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获取TTP和Peak预测术后大截肢的最佳截断值并将其转换为二分类变量,与其他参数共同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可用于预测术后大截肢的独立因素。结果大截肢组TTP高于、而Peak低于无大截肢组(P均<0.05)。ROC曲线分析显示,以TTP及Peak预测术后30天内大截肢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31及0.712,其最佳截断值分别为16 s及1.5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心房颤动(AF)[OR(95%CI)=3.048(1.076,8.632)]、皮肤花斑[OR(95%CI)=6.035(2.323,15.677)]、血运重建后TTP≥16 s[OR(95%CI)=8.414(3.116,22.723)]及术后48 h高肌红蛋白[OR(95%CI)=1.001(1.001,1.001)]均为ALLI患者接受血运重建术后30天内发生大截肢事件的独立预测因子,而Peak二分类变量并非独立预测因子[OR(95%CI)=0.485(0.183,1.283),P=0.145]。结论DSA iFlow参数中的TTP可用于预测接受血运重建术ALLI患者30天内发生大截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 下肢 截肢术 外科性 血管造影 数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脑中央区浅静脉的显微解剖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对比观察 被引量:1
2
作者 贤俊民 杨伟民 +2 位作者 武庆杰 苗磊 丰育功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39-643,共5页
目的探讨大脑中央区浅静脉的显微解剖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观察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9月至2023年3月在菏泽市立医院行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的50例(100侧)患者的影像学资料,观测大脑中央区浅静脉的形态构成... 目的探讨大脑中央区浅静脉的显微解剖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观察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9月至2023年3月在菏泽市立医院行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的50例(100侧)患者的影像学资料,观测大脑中央区浅静脉的形态构成、走行路径、并测量其管径。将20具(40侧)尸头标本的动、静脉分别使用红、蓝色乳胶进行灌注,显微镜下观测中央区浅静脉的形态构成、走行路径、并测量其管径。然后将两者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DSA图像显示中央区浅静脉构成有6型:①中央前静脉型,②Trolard静脉型,③中央沟静脉型,④中央后静脉型,⑤混合型,⑥中央区浅静脉缺如型。中央前静脉管径:左(3.84±1.24)mm,右(3.68±1.43)mm;中央沟静脉管径:左(4.12±1.11)mm,右(4.03±1.16)mm;Trolard静脉管径:左(1.12±0.41)mm,右(1.21±0.48)mm;中央后静脉管径:左(1.07±0.78)mm,右(1.14±0.67)mm。显微解剖观察发现20具(40侧)标本中,中央区浅静脉共有5型:①中央前静脉型,②中央沟静脉型,③混合型,④Trolard静脉型,⑤中央后静脉型。中央前静脉管径:左(3.79±1.04)mm,右为(3.51±0.97)mm;中央沟静脉管径:左(4.02±1.07)mm,右(3.93±1.03)mm;Trolard静脉管径:左(1.06±0.61)mm,右(1.13±0.59)mm;中央后静脉管径:左(1.45±0.44)mm,右为(1.72±0.75)mm。两种方法所测量的管径大小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显微解剖、影像学显影发现大脑中央区浅静脉的形态构成和回流位置是多种多样的。显微解剖及临床影像学资料,均能为神经外科医师提供较详细的中央区浅静脉的形态学信息,有利于手术医师的术前计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 神经解剖学 数字血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血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高分辨率分割网络设计 被引量:1
3
作者 崔颖 付瑞 +3 位作者 朱佳 高山 陈立伟 张广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86-793,共8页
针对现存卷积神经网络对脑血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分割精度不高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U-Net的改进网络(IC-Net)。通过融合使用Inception和CAM通道注意力模块,以多种感受域提取更丰富的血管特征信息,并对特征信息进行筛选。增加7×... 针对现存卷积神经网络对脑血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分割精度不高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U-Net的改进网络(IC-Net)。通过融合使用Inception和CAM通道注意力模块,以多种感受域提取更丰富的血管特征信息,并对特征信息进行筛选。增加7×7卷积层,通过压缩特征层分辨率的方式减少训练过程中产生的数据量。本文所提模型与U-Net、R2U-Net、Attention U-Net相比,IOU、Accuracy、F1-Score和ROC曲线下面积4项指标平均提升了1.82%、0.014%、1.19%和0.73%。结果验证了IC-Net模型明显提升了脑血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虚弱血管和血管末端的检测能力,提升了分辨伪影噪声的能力,为医生识别脑血管中产生的病变提供有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分割 特征提取 血管 数字血管造影 U-Net Inception模块 通道注意力 降维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柔性减影CE-Boost技术联合低对比剂用量用于CT肺动脉血管造影
4
作者 徐伟健 毕正宏 +5 位作者 郭怡菁 沈蕾蕾 陆金娟 赵梓程 曾蒙苏 王明亮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150-1153,共4页
目的观察柔性减影CE-Boost技术结合低对比剂用量用于CT肺动脉血管造影(CTPA)的可行性。方法前瞻性纳入68例疑诊肺栓塞(PE)而接受CTPA检查患者,以区组随机化法将其均分为试验组(n=34)与对照组(n=34)。对试验组以流率2.5 ml/s注射25 ml对... 目的观察柔性减影CE-Boost技术结合低对比剂用量用于CT肺动脉血管造影(CTPA)的可行性。方法前瞻性纳入68例疑诊肺栓塞(PE)而接受CTPA检查患者,以区组随机化法将其均分为试验组(n=34)与对照组(n=34)。对试验组以流率2.5 ml/s注射25 ml对比剂、对照组以流率3.5 ml/s注射50 ml对比剂,之后以相同参数行CTPA。对试验组先行混合迭代重建、后行柔性减影CE-Boost后处理,获得CE-Boost CTPA图像;以混合迭代重建获得对照组常规CTPA图像。对比组间图像质量主、客观评价结果;以临床最终诊断为标准,对比2组CTPA诊断PE准确率。结果于试验组检出7例肺动脉主干PE、15例肺叶级肺动脉PE,于对照组分别检出8及17例。组间CTPA图像主观评分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CTPA所示肺动脉主干、双侧肺动脉干及双肺下叶肺动脉CT值、信噪比及对比度噪声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诊断肺动主干PE[100%(7/7)vs.100%(8/8)]及肺叶级肺动脉PE[86.67%(13/15)vs.88.24%(15/17)]准确率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柔性减影CE-Boost技术联合低对比剂用量用于CTPA可降低对比剂用量而不影响图像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动脉 血管造影 柔性CE-Boost 前瞻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远端桡动脉入路与常规桡动脉入路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的可行性及安全性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任伟超 杨海华 +3 位作者 袁景林 段春苗 马宁 王铁军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40-646,共7页
目的对比远端桡动脉入路(distal transradial artery access,dTRA)与常规桡动脉入路(transradial approach,TRA)行DSA的可行性和安全性,优化神经介入治疗的穿刺入路策略。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2022年7月—2023年1月北京市大兴区人民医院... 目的对比远端桡动脉入路(distal transradial artery access,dTRA)与常规桡动脉入路(transradial approach,TRA)行DSA的可行性和安全性,优化神经介入治疗的穿刺入路策略。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2022年7月—2023年1月北京市大兴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拟行DSA的患者,按计算机产生随机数字的方法,将患者分为dTRA组和TRA组。将按照预定入路成功完成穿刺的患者纳入分析,收集两组患者的人口学信息、既往病史等基线资料,比较两组患者穿刺血管内径、穿刺时间、穿刺次数等手术过程指标,以及手臂疼痛、麻木、肿胀、桡动脉闭塞、动静脉瘘等术后并发症情况。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dTRA首次穿刺成功率的影响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320例拟行DSA的患者,其中306例患者纳入分析,dTRA组和TRA组各153例患者。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TRA组的穿刺血管内径较TRA组更小[(1.97±0.42)mm vs.(2.23±0.44)mm,P<0.001]。两组患者首次穿刺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与TRA组相比,dTRA组的穿刺时间更长(P=0.008)、穿刺次数更多(P=0.022)、总手术时间更长(P=0.003)、射线剂量更大(P=0.027)。与TRA组相比,dTRA组术后手臂疼痛评分更低(P<0.001),麻木、肿胀发生率更低(P<0.001),桡动脉闭塞发生率更低(P=0.002);TRA组患者术后均未发生动静脉瘘,dTRA组有2例患者发生动静脉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远端桡动脉内径(OR 3.860,95%CI 1.364~10.924,P=0.011)及心房颤动病史(OR 0.121,95%CI 0.018~0.831,P=0.032)是影响dTRA首次穿刺成功率的危险因素。结论与TRA相比,dTRA可降低患者桡动脉闭塞、麻木、肿胀以及疼痛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舒适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血管造影 远端桡动脉入路 常规桡动脉入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引导下经鞘管内钳夹活检辅助诊断肺动脉梗阻性疾病
6
作者 侯荣娜 周学良 +5 位作者 宋梦瑶 张程智 孙占国 方毅 韩新巍 焦德超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390-392,共3页
目的 观察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引导下经鞘管内钳夹活检辅助诊断肺动脉梗阻性疾病的有效性及其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6例因肺动脉梗阻性疾病而接受经股静脉途径钳夹活检患者资料,记录其临床表现,以取材满足病理学诊断所需为技术成功... 目的 观察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引导下经鞘管内钳夹活检辅助诊断肺动脉梗阻性疾病的有效性及其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6例因肺动脉梗阻性疾病而接受经股静脉途径钳夹活检患者资料,记录其临床表现,以取材满足病理学诊断所需为技术成功;根据病理学结果诊断恶性病变,将活检病理为良性且其后半年及以上病情无明显变化,或手术病理良性者归为良性病变,二者均不符合为“未确诊”。记录钳夹活检操作时间、技术成功率、诊断效能、并发症及活检前、后肺动脉压改变。结果 16例中,9例表现为间断胸闷、4例胸痛伴胸闷、2例胸痛、1例无明显症状;10例病灶位于左肺、6例位于右肺,增强CT显示病变肺动脉内存在充盈缺损。对16例共行16次钳夹活检,平均操作时间(31.02±6.02)min,技术成功率100%。10例恶性肿瘤中,1例肺癌钳夹活检结果呈假阴性;6例良性病变中,钳夹活检均正确诊断。活检后2例出现一过性胸痛伴胸闷加重,均经对症治疗后缓解。活检前[(53.38±14.28)mmHg]、后[(53.69±14.15)mmHg]肺动脉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SA引导下经鞘管内钳夹活检能安全、有效地辅助诊断肺动脉梗阻性疾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动脉 血管造影 数字 活组织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YOLOX目标检测模型用于自动识别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图中的血管腔内介入器械 被引量:3
7
作者 丰蕊 冯浩 +2 位作者 宋超 夏士博 陆清声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0-104,共5页
目的 观察YOLOX目标检测模型用于自动识别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图中的血管腔内介入器械的价值。方法 收集37例接受腹部血管腔内介入治疗患者的DSA资料,截取4 435幅图像作为数据集,并按照9∶1比例将其分为训练集(n=3 991)与验证集(n=444... 目的 观察YOLOX目标检测模型用于自动识别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图中的血管腔内介入器械的价值。方法 收集37例接受腹部血管腔内介入治疗患者的DSA资料,截取4 435幅图像作为数据集,并按照9∶1比例将其分为训练集(n=3 991)与验证集(n=444)。对数据集中的6种介入器械进行标记后,以YOLOX算法对训练集数据进行深度学习训练,构建YOLOX目标检测模型;基于验证集评估该模型自动识别DSA图中的介入器械的效能。结果共对4 435幅DSA图像设置6 668个标签,分别针对Terumo 0.035in泥鳅导丝(n=587)、Cook Lunderquist超硬导丝(n=990)、Optimed 5F带刻度猪尾导管(n=1 680)、Cordis MPA多功能导管(n=667)、Boston Scientific V-18可控导丝(n=1 330)及Terumo 6F长鞘(n=1 414);训练集分别含上述标签527、875、1 466、598、1 185及1 282个,验证集分别含60、115、214、69、145及132个。YOLOX目标检测模型自动识别验证集中上述器械的像素准确率分别为95.23%、97.32%、99.18%、98.97%、97.60%及98.19%,平均像素准确率达97.75%。结论 YOLOX目标检测模型能够自动识别DSA图中的多种血管腔内介入器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造影 数字 手术器械 深度学习 自动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体内导管纤维蛋白鞘形成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23
8
作者 武中林 刘玉芝 +2 位作者 王建新 吴勇超 李顺宗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56-358,363,共4页
目的分析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CVPAS)体内导管纤维蛋白鞘形成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08年12月—2014年4月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CVPAS导管功能障碍患者131例为研究对象。DSA下经静脉港蝶翼针外接口,手推造影剂行D... 目的分析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CVPAS)体内导管纤维蛋白鞘形成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08年12月—2014年4月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CVPAS导管功能障碍患者131例为研究对象。DSA下经静脉港蝶翼针外接口,手推造影剂行DSA,分析DSA表现。结果 CVPAS体内导管纤维蛋白鞘形成51例(38.9%),其中CVPAS体内导管末端局部纤维蛋白鞘形成43例(84.3%,43/51),CVPAS体内导管弥漫性纤维蛋白鞘形成5例(9.8%,5/51),CVPAS体内导管广泛性纤维蛋白鞘形成3例(5.9%,3/51)。DSA可见沿体内导管外壁走形的线样、柱状或不规则状高密度影包裹体内导管,被包裹的导管管径明显增粗,造影剂可向上反流进入腔静脉、CVPAS植入侧皮下软组织或输液座周围皮下软组织内。结论纤维蛋白鞘形成是造成CVPAS导管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DSA可有效评估CVPAS体内导管纤维蛋白鞘形成,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造影 数字 植入式静脉输液港 体内导管 纤维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肾动静脉畸形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诊断及栓塞治疗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11
9
作者 陈耀庭 许林锋 +1 位作者 林天歆 孙宏亮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40-444,共5页
【目的】探讨肾动静脉畸形(rAVM)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诊断价值及经动脉栓塞治疗(TAE)的方法及其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0月至2009年1月期间我院5例以肉眼血尿为主要表现的rAVM患者的诊断经过以及TAE治疗的效果,术后随访1... 【目的】探讨肾动静脉畸形(rAVM)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诊断价值及经动脉栓塞治疗(TAE)的方法及其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0月至2009年1月期间我院5例以肉眼血尿为主要表现的rAVM患者的诊断经过以及TAE治疗的效果,术后随访10~60个月(平均38个月)。【结果】患者经DSA检查后均诊断为静脉曲张型rAVM,自发性、无痛性、全程肉眼血尿是此型rAVM的惟一临床表现。肾动脉DSA能清晰显示rAVM的畸形血管和动静脉瘘,其中1例副肾动脉供血,1例第2次DSA时出现自然消退。DSA后5例均顺利以PVA和(或)微钢圈行超选择TAE,术后栓塞肾与全肾的体积平均比为(8.51±4.84)%(范围4.52%~18.31%)。术后肉眼血尿于1h明显改善,15~48h(平均28h)内消失,随访期间未见血尿复发,无并发症。【结论】临床诊断rAVM困难,在所有影像学检查中,肾动脉DSA是诊断rAVM的金标准。PVA和(或)微钢圈TAE治疗rAVM安全、简单、微创,中远期临床疗效明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动静脉畸形 数字血管造影 栓塞 经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癌伴肝动脉-门静脉瘘的螺旋CT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类型及介入治疗 被引量:4
10
作者 丁汇清 张海军 +4 位作者 张名忠 陈岩 黄小明 朱云炜 乔乃春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35-138,共4页
目的:探讨肝癌伴肝动脉-门静脉瘘(APF)的发生机制,研究螺旋CT(HCT)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其的分型及介入治疗中的问题。方法:48例肝癌伴APF的患者均行CT增强扫描和DSA检查。根据HCT和DSA表现,APF可分为周围型、肝段型和中央型。结果... 目的:探讨肝癌伴肝动脉-门静脉瘘(APF)的发生机制,研究螺旋CT(HCT)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其的分型及介入治疗中的问题。方法:48例肝癌伴APF的患者均行CT增强扫描和DSA检查。根据HCT和DSA表现,APF可分为周围型、肝段型和中央型。结果:HCT对48例患者的APF分型为:周围型14例(14/48)、肝段型15例(15/48)、中央型19例(19/48)。DSA对患者的APF分型为:周围型13例(13/48)、肝段型16例(16/48)、中央型19例(19/48)。HCT和DSA对APF分型的相关性Kappa=0.779,u=10.17(P<0.01);HCT和DSA对APF分型的一致性为85.42%。19例(19/48)肝癌伴中央型APF的患者接受介入栓塞治疗后11例APF消失,6例减轻,无效和APS再通各1例;29例(29/48)伴肝段型和周围型APF的肝癌患者经介入栓塞治疗后20例APF消失,8例减轻,1例无效。结论:HCT和DSA对APF的分型对于指导肝癌伴APF患者的介入治疗有一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静脉 放射学 介入性 体层摄 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 数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髂静脉压迫综合征的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断与介入治疗 被引量:17
11
作者 罗传斌 欧光乾 +1 位作者 斯光晏 杨彬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576-578,共3页
髂静脉压迫综合征(iliac vein compression syndromeIVCS)又称May-Thurner综合征、Cockett综合征,是由于左侧髂总静脉受压导致左下肢静脉回流障碍而引起左下肢肿胀、侧支循环开放、静脉血栓形成等一系列并发症的临床综合征[1]。影像... 髂静脉压迫综合征(iliac vein compression syndromeIVCS)又称May-Thurner综合征、Cockett综合征,是由于左侧髂总静脉受压导致左下肢静脉回流障碍而引起左下肢肿胀、侧支循环开放、静脉血栓形成等一系列并发症的临床综合征[1]。影像学检查是IVCS的主要诊断方法,主要采用数字减彤血管造影(DSA)、直接或间接CT血管成像(CTA)等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压迫综合征 体层摄 螺旋计算机 血管造影 数字 放射学 介入性 气囊扩张术 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下手术取栓及溶栓等综合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 被引量:4
12
作者 韩建明 李为苏 +2 位作者 吴性江 曹建民 黎介寿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5年第8期716-718,共3页
目的:总结严重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治疗的经验,探讨其治疗方法. 方法:30例(中央型4例,混合型26例)不同发病时间的严重急性下肢DVT患者,采用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监视下手术切开股静脉,用Forgarty球囊导管... 目的:总结严重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治疗的经验,探讨其治疗方法. 方法:30例(中央型4例,混合型26例)不同发病时间的严重急性下肢DVT患者,采用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监视下手术切开股静脉,用Forgarty球囊导管清除髂股静脉内血栓,继之用尿激酶或巴曲酶、肝素、低分子右旋糖酐等溶栓、抗凝、祛聚治疗.术后通过DSA造影或下肢彩色多谱勒超声检查,观察下肢深静脉通畅情况和瓣膜功能. 结果:术后即刻下肢胀痛显著好转,25例7~10天后无下肢肿胀,5例下床活动后患肢轻度肿胀;行DSA或下肢彩色多谱勒超声检查,显示下肢深静脉血流通畅,无严重并发症和死亡.术后随访3个月,27例无肢体不适,下肢深静脉血流通畅,瓣膜功能良好;3例患肢深静脉瓣膜关闭不良.本组患者术后无肺栓塞表现. 结论:严重急性下肢DVT行DSA下手术,可保证取栓的彻底性,提高术后溶栓、抗凝、祛聚治疗的效果.发病时间超过1周者,亦可采用上述综合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血栓形成 血栓清除术 溶栓疗法 数字血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态MR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诊断颅内静脉系统病变 被引量:4
13
作者 宋清伟 郎志谨 +2 位作者 孙美玉 徐斌 魏强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09年第2期155-158,共4页
目的应用椭圆中心野规序和动态MR数字减影造影术(DSA-MRV)对颅内静脉系统进行成像及评价。方法对31例患者应用椭圆中心野规序的DSA-MRV进行颅内静脉系统成像,并与2D-TOF法MR血管造影进行比较。结果31例患者中,DSA-MRV法显示10例正常、1... 目的应用椭圆中心野规序和动态MR数字减影造影术(DSA-MRV)对颅内静脉系统进行成像及评价。方法对31例患者应用椭圆中心野规序的DSA-MRV进行颅内静脉系统成像,并与2D-TOF法MR血管造影进行比较。结果31例患者中,DSA-MRV法显示10例正常、11例静脉窦血栓、9例脑动静脉畸形和1例毛细血管瘤。在正常10例中,6例一侧横窦在2D-TOF法未显示,而DSA-MRV法可显示,DSA-MRV对静脉窦血栓显示率高于2D-TOF法,在11例静脉窦血栓中,5例2D-TOF法未显示而DSA-MRV法可显示。毛细血管瘤1例于2D-TOF法未见显示。结论应用椭圆中心野规序技术的DSA-MRV是一种无创伤、高分辨力的颅内静脉血管造影术,对颅内正常静脉及静脉窦解剖显示满意,对脑静脉血栓、脑动静畸形诊断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动态 数字血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加重建技术在硬脊膜动静脉瘘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4
作者 何跃 于加省 +5 位作者 陈如东 李振强 杨勇 陈洋 胡威 雷霆 《放射学实践》 2012年第12期1387-1390,共4页
目的:探讨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及重建技术在硬脊膜动静脉瘘诊断及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9年6月8例经旋转DSA及重建后处理的硬脊膜动静脉瘘患者的完整影像学及临床资料。结果:二维与三维DSA图像均能清晰的显示瘘口位... 目的:探讨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及重建技术在硬脊膜动静脉瘘诊断及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9年6月8例经旋转DSA及重建后处理的硬脊膜动静脉瘘患者的完整影像学及临床资料。结果:二维与三维DSA图像均能清晰的显示瘘口位置。经MPR软件重建后,还能显示瘘口、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与周围骨质结构的关系。6例选择手术治疗的病例经图像90°翻转模拟手术入路,2例选择介入治疗的病例经重建后指导微导管超选到位。所有患者均成功地切断或闭塞瘘口。结论:旋转DSA加重建技术可多角度立体观察,更清晰的显示瘘口及周围结构的关系,指导手术或介入治疗过程的顺利进行,有效的避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造影 数字 静脉 图像处理 计算机辅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矢状窦旁桥静脉解剖形态的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表现 被引量:2
15
作者 张丽娟 吕发金 +1 位作者 谢惠 蒋孝先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016-1020,共5页
目的通过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VCTDSA)探讨上矢状窦旁桥静脉的解剖学表现及蛛网膜颗粒与桥静脉的关系。方法分析102例患者的资料,观测上矢状窦旁桥静脉的数目、形态、大小、汇入上矢状窦的部位和角度;蛛网膜颗粒的部位、大小及与桥... 目的通过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VCTDSA)探讨上矢状窦旁桥静脉的解剖学表现及蛛网膜颗粒与桥静脉的关系。方法分析102例患者的资料,观测上矢状窦旁桥静脉的数目、形态、大小、汇入上矢状窦的部位和角度;蛛网膜颗粒的部位、大小及与桥静脉的关系。结果 102例共有桥静脉837支,以中部最多(约2支/侧),后部最少(约1支/侧),前部主要集中在起始点附近;桥静脉大致有三类形态:圆管状或带状(65.95%)以前部和后部居多、扁平不规则形(24.73%)以中部居多、扁平筛孔状(9.31%)主要位于中部;桥静脉汇入上矢状窦的部位前部以窦基底部汇入为主,中部以窦中部水平汇入稍多,后部则主要从窦下缘汇入;桥静脉汇入上矢状窦的角度前部主要以直角汇入为主(84.25%、80.14%),其次为锐角汇入(13.70%,13.70%),中部以直角汇入为主(71.35%、66.45%),后部均以钝角汇入(100%);102例中发现135个蛛网膜颗粒,均小于5mm,大部分(68.89%)与桥静脉无关,部分(22.22%)位于桥静脉狭窄处。结论 VCTDSA是显示上矢状窦旁桥静脉的理想影像学方法 ,可从不同角度充分显示其解剖形态及与蛛网膜颗粒的关系,有助于临床各种纵裂间手术时保护桥静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矢状窦 静脉 血管造影 数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周软组织动静脉畸形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下无水乙醇血管内治疗的护理 被引量:1
16
作者 周燕春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0年第14期1078-1079,共2页
目的探讨外周软组织动静脉畸形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下无水乙醇血管内治疗的护理对策,以减轻并发症所致的不良后果,促进康复。方法对25例外周软组织动静脉畸形DSA下无水乙醇血管内治疗的患者进行详细... 目的探讨外周软组织动静脉畸形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下无水乙醇血管内治疗的护理对策,以减轻并发症所致的不良后果,促进康复。方法对25例外周软组织动静脉畸形DSA下无水乙醇血管内治疗的患者进行详细术前宣教和心理疏导,加强DSA术后常规护理,对治疗时或治疗后出现的各种不良反应进行严密观察和相应处理。结果 25例患者术后病灶大小均有部分或完全性缩小。皮温接近正常,搏动或震颤感减弱或消失。结论软组织动静脉畸形DSA下无水乙醇血管内治疗疗效好,但风险较高。术后给予患者精心的护理,是保证疗效的重要环节。200011上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畸形 数字血管造影 无水乙醇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在经颈静脉肝内门腔分流术中的应用
17
作者 曾军 郑传胜 +5 位作者 梁惠民 余建明 冯敢生 曾祥阶 梁波 周汝明 《同济医科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46-48,共3页
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对7例肝硬化伴门脉高压患者行经颈静脉肝内门腔分流术(TIPSS)获得成功。本文探讨了直接和间接门脉造影、肝静脉造影的方法和作用及应用不同的减影程序和角度投照方法是清晰显示靶血管解剖形态... 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对7例肝硬化伴门脉高压患者行经颈静脉肝内门腔分流术(TIPSS)获得成功。本文探讨了直接和间接门脉造影、肝静脉造影的方法和作用及应用不同的减影程序和角度投照方法是清晰显示靶血管解剖形态,获取定位图像的关键,并对各种门脉定位方法的价值进行了评价,认为间接门脉造影结合体外超声导引是门脉定位的最佳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造影 数字 TIPSS 门脉 高血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与匹配蒙片去骨法对颅内动静脉畸形诊断价值的比较 被引量:5
18
作者 郑婉琳 姜雪 +3 位作者 李王佳 郭浩明 郑伊能 吕发金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280-1284,共5页
目的:比较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volume CT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VCTDSA)与匹配蒙片去骨(matched mask bone elimination,MMBE)对颅内动静脉畸形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至2018年2月于我院行头部或头颈CTA... 目的:比较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volume CT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VCTDSA)与匹配蒙片去骨(matched mask bone elimination,MMBE)对颅内动静脉畸形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至2018年2月于我院行头部或头颈CTA检查并经DSA或手术确诊为颅内动静脉畸形的37例患者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由同一操作者使用VCTDSA法与MMBE法对CTA原始图像进行重建处理,评价病灶畸形血管团、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以及自动、手动减影后整体图像质量等级,并比较两者后处理时间。结果:2种技术的自动、手动及总体减影时间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0),VCTDSA法自动减影时间短于MMBE法,而手动减影时间及总体减影时间长于MMBE法。37例颅内动静脉畸形患者图像质量比较,自动减影图像质量MMBE法Ⅱ级者更多(59.5%,22/37),VCTDSA法Ⅲ级者更多(62.2%,23/37),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手动减影图像质量VCTDSA法Ⅰ级者更多(56.8%,21/37),MMBE法Ⅱ级者更多(62.2%,23/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19例位于浅表脑实质的动静脉畸形中,VCTDSA法对引流静脉显示优于MMBE法(P=0.035),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VCTDSA法与MMBE法对37例患者畸形血管团、供血动脉显示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317,P=0.739)。结论:VCTDSA显示位于浅表脑实质的动静脉畸形效果较好,尤其是对引流静脉的显示明显优于MMBE,而MMBE去骨更彻底,自动减影图像质量优于VCTDSA,减影后处理时间更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颈部 静脉畸形 体层摄 血管造影 数字 图像后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旋转重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引导植入支架治疗髂静脉压迫综合征1例 被引量:6
19
作者 王强 梁思渊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521-522,共2页
患者男,55岁,左下肢静脉曲张20年,未经治疗,近1年酸胀肿痛;无其他特殊病史。查体:左下肢静脉曲张,左足踝部色素沉着,临床-病因-解剖-病理生理(clinical-etiology-anatomy-pathophysiology,CEAP)分级4级。实验室检查未见明显异常。下肢... 患者男,55岁,左下肢静脉曲张20年,未经治疗,近1年酸胀肿痛;无其他特殊病史。查体:左下肢静脉曲张,左足踝部色素沉着,临床-病因-解剖-病理生理(clinical-etiology-anatomy-pathophysiology,CEAP)分级4级。实验室检查未见明显异常。下肢深静脉顺行造影示髂静脉受压≥50%,盆腔侧支显影。诊断:左髂静脉压迫综合征。于三维旋转重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设备引导下行左髂静脉支架植入术。穿刺左股静脉,置入4F血管鞘(Terumo),确定真腔后更换9F血管鞘(Terumo),调整曝光范围为股静脉至下腔静脉约L2水平,于透视下定位;造影见左髂静脉汇入下腔静脉处受压≥50%,盆腔侧支、右髂静脉显影(图1A),重建图像显示左髂静脉汇入下腔静脉处及髂总静脉、髂外静脉受压压迹(图1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 支架 血管造影 数字 May-Thurner综合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颅颈交界区硬脑膜动静脉瘘手术中的作用 被引量:4
20
作者 佟献增 叶明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90-197,共8页
目的探讨三维DSA(3D DSA)在颅颈交界区硬脑膜动静脉瘘(CCJDAVF)手术中的作用,并对手术预后进行总结。方法回顾性纳入2019年2月至2021年11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神经外科(2例)和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14例)经第一作... 目的探讨三维DSA(3D DSA)在颅颈交界区硬脑膜动静脉瘘(CCJDAVF)手术中的作用,并对手术预后进行总结。方法回顾性纳入2019年2月至2021年11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神经外科(2例)和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14例)经第一作者主刀或第一作者与通信作者共同主刀行显微外科手术切断瘘口的CCJDAVF患者16例(共17个动静脉瘘)。术前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6例;非出血性病例10例,其中9例因脑干和(或)颈髓水肿表现为脑干和(或)颈髓功能障碍,1例因静脉瘤压迫颈部神经表现为颈肩部疼痛。本组患者均在术前行DSA和3D DSA成像。通过3D DSA对CCJDAVF的血管构筑充分认识,包括供血动脉、瘘口位置、引流静脉的走行以及是否伴有动脉瘤或静脉瘤等。将3D DSA与颅颈交界区骨质的融合图像用于术前评估和手术计划。术后进行全脑血管造影,术前、术后以及术后1个月随访时对患者进行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结果(1)影像学检查结果:3D DSA显示,16例中,1例供血动脉仅由咽升动脉硬膜支供血,余15例共16个CCJDAVF均由椎动脉脑膜支供血(其中1例同时由同侧枕动脉供血,1例同时由同侧咽升动脉供血,1例同时由脊髓前动脉软膜支供血并伴有动脉瘤样结构);11例瘘口位于齿状韧带的前方、椎动脉穿硬膜处周围,3例瘘口位于枕髁内上方硬膜下,2例由椎动脉发出的脑膜后动脉供血的CCJDAVF瘘口位于枕骨大孔后缘附近中线硬膜下;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CCJDAVF引流方向主要通过髓前静脉向上引流,表现为脑干和(或)颈髓水肿和神经功能障碍的CCJDAVF引流方向通过髓周静脉向下引流。(2)治疗及随访结果:16例患者瘘口均行电凝切断,术后出院前DSA检查示瘘口均消失,CCJDAVF不显影。术后1个月随访,15例患者mRS评分0~1分,1例mRS评分3分。结论3D DSA有助于对CCJDAVF的血管构筑进行更为直观的认识,并有助于手术计划和手术实施,可作为一项指导CCJDAVF显微外科手术的有效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造影 数字 血管造影 数字 三维 颅颈交界区硬脑膜动静脉 显微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