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感染经静脉导线拔除后的再评估和再植入策略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苑翠珍 昃峰 +6 位作者 李鼎 段江波 周旭 吴寸草 何金山 王龙 李学斌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206-1210,共5页
目的:对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CIED)感染患者经静脉导线拔除(TLE)后个体化再评估和再植入策略进行临床分析。方法:纳入2015年1月至2021年1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因CIED感染行TLE的患者。根据患者的病史、感染类型和心脏检查结果,决定是... 目的:对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CIED)感染患者经静脉导线拔除(TLE)后个体化再评估和再植入策略进行临床分析。方法:纳入2015年1月至2021年1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因CIED感染行TLE的患者。根据患者的病史、感染类型和心脏检查结果,决定是否再植入以及再植入策略,统计患者再植入率、装置类型、植入部位和并发症情况。结果:本研究共纳入因CIED感染行TLE的患者993例,其中囊袋感染840例(84.6%)。TLE临床成功率为98.3%(976例),围术期死亡率为0.9%(9例)。除围术期死亡病例外,984例患者再评估后,186例(18.9%)无再植入指征,69例(7.0%)拒绝再植入,729例(74.1%)选择再植入。根据患者临床情况制定个体化再植入策略:再植入传统装置703例(71.4%),均植入感染对侧以降低再感染风险;再植入无导线起搏器24例(2.4%),再植入全皮下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2例(0.2%),主要用于有特定适应证的患者;TLE术中同台再植入率为19.4%(191/984),主要是囊袋感染患者中的心脏起搏器依赖者。CIED升级或降级70例(7.1%)。对984例患者随访(3.9±2.6)年,全因死亡率8.9%(88例),再植入后囊袋感染率1.5%(15例)。结论:TLE后,对CIED感染患者进行个体化再评估能够帮助优化再植入决策,避免不必要的再植入及相关并发症。再植入策略的选择严格基于临床情况。传统装置应优先选择在感染对侧植入,以降低再感染风险;无导线起搏器和全皮下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适用于特定适应证患者。部分囊袋感染患者在TLE术中同台再植入是可行的,但仍需进一步研究评估其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 经静脉导线拔除 再植入 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静脉导线拔除后植入全皮下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的临床结果
2
作者 苑翠珍 昃峰 +6 位作者 李鼎 段江波 吴寸草 何金山 周旭 王龙 李学斌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781-784,共4页
目的:评估没有起搏指征的静脉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TV-ICD)患者经静脉导线拔除(TLE)后植入全皮下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S-ICD)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连续纳入2018年6月至2023年10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行TLE后再植入S-ICD的所有患者... 目的:评估没有起搏指征的静脉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TV-ICD)患者经静脉导线拔除(TLE)后植入全皮下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S-ICD)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连续纳入2018年6月至2023年10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行TLE后再植入S-ICD的所有患者。统计并分析TLE指征、S-ICD植入适应证、除颤阈值(DFT)测试、并发症及术后随访情况。结果:共有11例TV-ICD患者在TLE后接受了S-ICD植入,男性8例,中位年龄56(44,65)岁。TLE的指征为感染和导线功能障碍。ICD二级预防的有9例患者,最常见的植入原因是离子通道疾病(5例)。S-ICD的手术时间为51(48,58)min,未发现围术期并发症。8例患者进行了DFT测试,全部成功。在中位30(9,39)个月的随访中,2例患者共发生6次适当的治疗,无并发症发生,包括不适当的治疗、无效治疗、感染、导线故障和死亡。结论:本研究为S-ICD作为TV-ICD移除后的替代提供了依据。TLE后植入S-ICD是安全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 全皮下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 经静脉导线拔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经静脉导线拔除非完全成功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与验证
3
作者 张欣欣 昃峰 +6 位作者 李学斌 张海澄 段江波 杨丹丹 李鼎 王龙 何金山 《中国循环杂志》 2025年第8期806-812,共7页
目的:筛选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CIED)经静脉导线拔除(TLE)非完全成功危险因素,依据结果构建预测模型并评估其预测能力。方法:纳入2014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行CIED TLE的1029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分成训练集(n=720)和... 目的:筛选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CIED)经静脉导线拔除(TLE)非完全成功危险因素,依据结果构建预测模型并评估其预测能力。方法:纳入2014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行CIED TLE的1029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分成训练集(n=720)和验证集(n=309)。训练集根据TLE结局是否完全成功分为完全成功组(n=664)和非完全成功组(n=56)。采用单因素分析筛选非完全成功的相关指标,再行多因素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非完全成功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及列线图。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评价模型区分TLE患者非完全成功的能力,使用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评价模型预测风险与实际风险的一致性。结果:训练集和验证集各变量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非完全成功组比,完全成功组患者首次植入CIED时年龄更大,拔除的导线数目更少,拔除导线的最长植入时间更短,存在废弃导线患者比例更低,需要特殊工具牵引拔除患者比例更低,拔除导线数目>3根患者比例更少,双侧植入患者比例更低,菌血症、导线故障或脱落、囊袋感染等TLE指征的患者比例更高(P均<0.05)。多因素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存在废弃导线(OR=2.252,95%CI:1.111~4.564,P=0.024)、拔除导线的最长植入时间(OR=1.009,95%CI:1.005~1.012,P<0.001)、拔除的导线数目>3根(OR=3.177,95%CI:1.306~7.733,P=0.011)是CIED TLE非完全成功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发现,训练集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0(95%CI:0.75~0.85,P<0.001);验证集的AUC为0.81(95%CI:0.72~0.90,P<0.001)。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显示,训练集P=0.089,验证集P=0.136。结论:存在废弃导线、拔除导线的最长植入时间、拔除的导线数目>3根是CIED TLE患者非完全成功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以上因素构建的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具有较强的预测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静脉导线拔除 危险因素 废弃导线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静脉电极导线拔除后无导线起搏器植入单中心经验 被引量:7
4
作者 昃峰 李鼎 +7 位作者 周旭 王龙 段江波 吴寸草 苑翠珍 何金山 杨丹 李学斌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238-1244,共7页
目的:探讨经静脉电极导线拔除后再植入无导线起搏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连续纳入2020年1月至2022年4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行无导线起搏器(LP)植入的患者,分为电极导线拔除后再植入LP组(再植入LP组)和首次植入LP组,对比分析两组的手... 目的:探讨经静脉电极导线拔除后再植入无导线起搏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连续纳入2020年1月至2022年4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行无导线起搏器(LP)植入的患者,分为电极导线拔除后再植入LP组(再植入LP组)和首次植入LP组,对比分析两组的手术时间、植入部位、释放次数、术后QRS时限。随访两组植入1周、1个月、3个月、1年时起搏参数情况。结果:共入选51例LP植入患者,其中男性30例(58.8%),平均年龄(73.2±13.6)岁。再植入LP组33例(64.7%),其中男性18例(54.5%),平均年龄(69.9±12.2)岁。首次植入LP组18例(35.3%),其中男性12例(66.7%),平均年龄(79.2±14.2)岁。再植入LP组31例(93.9%)患者因囊袋感染行电极导线拔除手术。所有患者LP均植入成功,1例(2.0%)术中发生心包积液,穿刺引流后好转。48例(94.1%)患者植入间隔部位。与首次植入LP组相比,再植入LP组释放≤2次比例、起搏阈值、感知、阻抗、手术时间、起搏QRS波群时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中位随访时间为20.1(11.3,31.3)个月,无起搏相关的并发症。1年随访时,与首次植入LP组相比,再植入LP组起搏阈值、感知、阻抗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经静脉电极导线拔除后植入LP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静脉电极导线拔除 起搏器再植入 导线起搏器 心脏植入电子装置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