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63篇文章
< 1 2 3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引导下血管腔内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近期疗效
1
作者 包东明 郭赟 吴文泽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2025年第2期159-162,共4页
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引导下血管腔内成形术(PTA)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LE)的近期疗效。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3月于邛崃市医疗中心医院介入科及长江大学附属荆州医院放射介入科就诊的ASO-LE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 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引导下血管腔内成形术(PTA)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LE)的近期疗效。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3月于邛崃市医疗中心医院介入科及长江大学附属荆州医院放射介入科就诊的ASO-LE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施下肢动脉旁路移植术(LEABG)治疗的LEABG组(n=30)和实施DSA引导下PTA治疗的DSA结合PTA组(n=30)。两组术后均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恢复行走时间、住院时间等围手术期指标,手术前后疼痛情况,随访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术前和术后3个月下肢神经传导速度与足背动脉血流动力学,术后1、3、6个月血管通畅率,术前和术后1、3、6个月踝肱指数(ABI)及术前和术后6个月生活质量。DSA结合PTA组手术时间、术后恢复行走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LEABG组,术中平均出血量低于LEABG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1、3 d两组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均呈逐渐降低趋势,且DSA结合PTA组低于LEABG组(P<0.05)。术后3个月,两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足背动脉内径(D)、血流量(BF)、血流峰速(PV)均高于术前,且DSA结合PTA组高于LEABG组(P<0.05)。术后6个月,DSA结合PTA组血管通畅率为93.33%,高于LEABG组的73.33%;术后6个月LEABG组血管通畅率低于术后1个月的96.67%(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1、3、6个月两组ABI呈升高趋势,且DSA结合PTA组高于LEABG组(P<0.05)。术后6个月,两组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术前,且DSA结合PTA组高于LEABG组(P<0.05)。随访期间,DSA结合PTA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67%,低于LEABG组的26.67%(P<0.05)。与LEABG比较,DSA引导下PTA治疗ASO-LE术中出血量更少,围手术期疼痛更轻,下肢神经传导速度、足背动脉血流动力学及患肢缺血程度改善效果更好,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更佳,近期效果显著,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血管成形术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下肢动脉旁路移植术 近期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术后即时疗效观察 被引量:1
2
作者 张邢炜 周亮 +4 位作者 徐坚 李雄 孙建辉 吴欣 李佩璋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02年第2期112-113,共2页
目的 对糖尿病 (DM )合并冠心病和非DM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及冠状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 (PTCA)作对比研究。方法 从 2 0 0 0年 5月至 2 0 0 2年 1月对 2 4 3例冠心病患者进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 (PTCA) ,其中DM患者 30例 ,... 目的 对糖尿病 (DM )合并冠心病和非DM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及冠状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 (PTCA)作对比研究。方法 从 2 0 0 0年 5月至 2 0 0 2年 1月对 2 4 3例冠心病患者进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 (PTCA) ,其中DM患者 30例 ,非DM患者 2 13例 ,PTCA术后即刻行冠状动脉造影观察疗效。结果 DM组冠状动脉狭窄程度重 ,复杂病变多 ,多支病变比率高 (43.3% )、非DM组多支病变比率为 16 .9% ,两组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PTCA术后 :DM组术前平均狭窄 (91.3± 12 .6 ) % ,显著高于非DM组 (86 .7± 5 .7) % (P <0 .0 1) ,术后残余狭窄DM组为 (15 .7± 9.7) % ,非DM组为 (7.3± 3.1) % ,临床成功率无显著性差异 ,分别为 92 .3%与94 .2 %。结论 PTCA是合并DM的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即时再通有效、安全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冠状动脉心脏病 血管成形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冠状动脉经腔血管成形术术后再狭窄机制研究及其防治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艾尔肯.阿吉 徐新娟 +1 位作者 祖菲娅.斯马义 张尘君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2年第5期487-490,共4页
关键词 经腔血管成形术 经皮冠状动脉 冠状动脉疾病 外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腕部内瘘吻合口旁狭窄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分析:一项单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姚国明 胡日红 +3 位作者 杨媛媛 黄加力 欧斐 陈洪宇 《中国血液净化》 CSCD 2024年第7期546-551,共6页
目的分析腕部桡动脉-头静脉内瘘(radial-cephalic arteriovenous fistula,RC-AVF)吻合口旁狭窄首次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后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单中心前瞻性分析2021年1月—2022年6月在浙江... 目的分析腕部桡动脉-头静脉内瘘(radial-cephalic arteriovenous fistula,RC-AVF)吻合口旁狭窄首次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后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单中心前瞻性分析2021年1月—2022年6月在浙江中医院大学附属杭州市中医院接受PTA治疗的自体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fistulas,AVF)患者,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病变特征、技术因素及辅助检查结果,使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评估PTA后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120例患者,114例RC-AVFs患者成功完成了首次PTA治疗,手术成功率为95.0%(114/120)。112例患者完成了随访,PTA后90、180、360、540天一期通畅率分别为:94.6%、81.3%、56.1%、33.3%;一期辅助通畅率分别为:97.3%、95.5%、85.1%、70.1%;二期通畅率分别为:100%、100%、95.7%、85.7%。COX回归分析显示球囊直径(HR=0.62,95%CI:0.43~0.89,P=0.009)是PTA手术后一期通畅率丢失的独立预测因素,ROC曲线分析AUC为0.614(95%CI:0.510~0.718,P=0.037),临界值为6.0 mm;狭窄长度(HR=1.04,95%CI:1.02~1.07,P<0.001)、狭窄数量(HR=3.73,95%CI:1.32~10.54,P=0.013)是PTA手术后一期辅助通畅率丢失的独立预测因素,狭窄长度AUC为0.686(95%CI:0.543~0.838,P=0.009),临界值为17.5 mm;狭窄数量AUC为0.685(95%CI:0.559~0.810,P=0.010),临界值为2。结论RC-AVF吻合口旁静脉狭窄首次PTA后的复发率较高,球囊直径与RC-AVF吻合口旁静脉狭窄首次PTA后再狭窄相关,使用最大直径<6 mm的球囊是手术后一期通畅率丢失的独立预测因素。长段狭窄(≥17.5 mm)和多发狭窄(≥2个)是一期辅助通畅率丢失的独立预测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体动静脉内瘘 吻合口旁狭窄 经皮血管成形术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巴酚丁胺负荷超声评价行经皮经腔冠状动脉成形术及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 被引量:4
5
作者 赵秀峰 常超 +4 位作者 赵艳明 信栓力 王玉芬 李琴 牛丽杰 《临床荟萃》 CAS 2010年第17期1495-1497,共3页
目的探讨多巴酚丁胺负荷超声心动图(DSE)评价行经皮经腔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及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39例行PTCA或支架植入术后1~12个月的患者,在造影前1周内接受DSE检查,多巴酚丁胺剂量递增方案为5、10、20、30... 目的探讨多巴酚丁胺负荷超声心动图(DSE)评价行经皮经腔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及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39例行PTCA或支架植入术后1~12个月的患者,在造影前1周内接受DSE检查,多巴酚丁胺剂量递增方案为5、10、20、30、40μg.kg-1.min-15个级别,每级负荷维持3分钟。比较DSE和造影检查结果的一致性。结果 DSE评价PTCA及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的敏感度为75.0%,特异度为92.6%,准确度为87.2%。结论 DSE评价PTCA及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具有准确、安全可行的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血管成形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多巴酚丁胺 超声心动描记术 支架 再狭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疗效和安全性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1
6
作者 孙宝贵 王毅 +5 位作者 温沁竹 何奔 张建军 金炜 张国兵 周国伟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3年第4期224-226,共3页
目的 评价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 13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 ,根据年龄分为≥ 70岁组 (43例 )和 <70岁组 (92例 )。比较两组手术成功率及住院随访结果。结果 ≥... 目的 评价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 13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 ,根据年龄分为≥ 70岁组 (43例 )和 <70岁组 (92例 )。比较两组手术成功率及住院随访结果。结果 ≥ 70岁组与 <70岁组比较 ,手术成功率 (97.6 %vs 97.9%)和因介入需要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率 (2 .3%vs1%)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 70岁组精神症状显著高于 <70岁组 (11.6 %vs2 .1%)。结论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是安全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症 心肌梗塞 血管成形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治疗等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腔内支架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45例 被引量:13
7
作者 王成刚 吴丹明 +3 位作者 周玉斌 易巍 贾琪 孙雨莘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6年第6期461-462,共2页
目的 探讨血管腔内支架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疗效. 方法 采用经皮穿刺股动脉或切开动脉直视下穿刺,造影明确病变动脉部位及病变长度后,利用导丝或超声消融导管开通闭塞段,球囊导管行扩张成形后置入血管内支架. 结果 45例(53... 目的 探讨血管腔内支架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疗效. 方法 采用经皮穿刺股动脉或切开动脉直视下穿刺,造影明确病变动脉部位及病变长度后,利用导丝或超声消融导管开通闭塞段,球囊导管行扩张成形后置入血管内支架. 结果 45例(53条患肢)血管腔内支架均释放成功,踝肱指数由0.36±0.14增至术后7 d 0.77±0.21 (t=2.397, P=0.021),45例随访6~54个月,平均23个月,一期肢体通畅率90.6%(48/53). 结论 血管腔内支架成形术操作简便、微创、安全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硬化闭塞症 血管成形术 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肱动脉穿刺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40例临床观察 被引量:2
8
作者 林英忠 王风 +3 位作者 徐广马 林虹 伍广伟 刘伶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70-70,共1页
关键词 冠状动脉成形术 经皮肱动脉穿刺 临床观察 冠心病患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腔镜采集桡动脉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的术后护理 被引量:1
9
作者 齐雯 谢晓莉 +2 位作者 苏云艳 伍梦雅 徐灿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49-51,共3页
总结21例经腔镜采集桡动脉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的术后护理经验。术后护理要点包括预防桥血管痉挛,控制心率和血压,做好容量管理、血气指标监测、抗栓治疗护理、手术切口护理及患肢康复护理。21例患者采集桡动脉的伤口均Ⅰ期愈合。... 总结21例经腔镜采集桡动脉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的术后护理经验。术后护理要点包括预防桥血管痉挛,控制心率和血压,做好容量管理、血气指标监测、抗栓治疗护理、手术切口护理及患肢康复护理。21例患者采集桡动脉的伤口均Ⅰ期愈合。随访11~26个月,无1例患者出现桥血管堵塞现象,均未发生心绞痛复发及心肌梗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动脉 血管 外科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99m)Tc-MIBI运动-静息心肌灌注显像对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术后患者的预后估价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晓丽 王翠英 +5 位作者 刘秀杰 史蓉芳 高润霖 何作祥 陈纪林 杨跃进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02年第2期85-88,共4页
目的 本研究旨在评估运动 静息心肌灌注显像对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后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对 16 0例PTCA术后行99mTc 甲氧异丁基异腈 (MIBI)运动 静息心肌灌注显像的患者 ,随访 (36± 2 8)个月。结果 随访期间 ,34... 目的 本研究旨在评估运动 静息心肌灌注显像对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后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对 16 0例PTCA术后行99mTc 甲氧异丁基异腈 (MIBI)运动 静息心肌灌注显像的患者 ,随访 (36± 2 8)个月。结果 随访期间 ,34例 (2 1.3% )患者发生心脏事件 ,其中心肌显像提示的心肌缺血组 (n =4 3)心脏事件发生率为 6 2 .8% ,明显高于心肌梗死组 (n =32 ,12 .5 % ,χ2 =19.3,P <0 .0 0 0 1) ,而且也明显高于心肌显像正常组(n =85 ,3.5 % ,χ2 =5 7.4 4 ,P <0 .0 0 0 1)。心肌缺血组的无心脏事件生存率在 1年 ,3年 ,5年和 10年分别为 5 6 % ,32 % ,2 6 %和 2 6 % ,而正常组在相同时间内的无心脏事件生存率为 99% ,97% ,94 %和 94 %。多元线性分析显示 ,可逆性心肌灌注缺损节段是预测PTCA术后发生心脏事件的最重要的独立危险因子 (RR =5 .13,P <0 .0 0 0 1)。结论 99mTc MIBI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放射性核素显像 血管成形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中术后低血压原因分析及护理 被引量:131
11
作者 程敏 《护士进修杂志》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48-50,共3页
分析 16 7例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术中、术后低血压的原因 ,结果 35例患者 (36次 )在术中或术后出现低血压 (2 1 6 % ) ,其中低血容量性占 19例 (5 2 8% ) ;再灌注、血管痉挛或硝酸甘油类药物引起的低血压13例 (36 1% ) ;由... 分析 16 7例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术中、术后低血压的原因 ,结果 35例患者 (36次 )在术中或术后出现低血压 (2 1 6 % ) ,其中低血容量性占 19例 (5 2 8% ) ;再灌注、血管痉挛或硝酸甘油类药物引起的低血压13例 (36 1% ) ;由于拔管引起迷走神经反射而致的神经源性低血压 4例 (11 1% )。低血压出现的时间以术中及术后 4h内为最多。根据观察结果 ,提出减少低血压的护理要点 :术中监测与患者返回CCU的最初 4h是观察再灌注损伤的最重要阶段 ;PTCA术后患者护理中应特别重视术后输液速度及量 ;对于术后需静脉肝素维持的患者 ,应密切观察出血情况 ,防止失血性低血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 术后 低血压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球囊成形术治疗冠状动脉对角支病变疗效观察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彦方 刘建英 +3 位作者 郑晓晖 胡丰朝 葛慧敏 王培 《山东医药》 CAS 2013年第31期68-69,共2页
目的观察经皮冠状动脉腔内球囊成形术治疗冠状动脉对角支病变的疗效。方法使用球囊导管对28例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对角支进行扩张。术前口服阿司匹林、氢氯吡格雷、阿托伐他汀钙片、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等。术后继续服用阿司匹林、阿... 目的观察经皮冠状动脉腔内球囊成形术治疗冠状动脉对角支病变的疗效。方法使用球囊导管对28例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对角支进行扩张。术前口服阿司匹林、氢氯吡格雷、阿托伐他汀钙片、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等。术后继续服用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钙片、氢氯吡格雷。酌情服用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统计手术成功率。术后1、3、6个月复查随访心电图、血脂情况,并询问有无心绞痛症状。结果手术成功率为85.71%(24/28),病变部位狭窄程度由术前的81.7%±9.3%降至术后的30.4%±8.5%。术后患者的心绞痛症状较术前明显减轻或消失,活动耐量显著增加。随访6个月,3例心绞痛复发,均为手术不成功患者,无AMI及死亡病例。结论经皮冠状动脉腔内球囊成形术治疗冠状动脉对角支病变成功率高,效果较好,值得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冠状动脉内球囊成形术 冠状动脉病变 冠脉介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诊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健 赵振涛 岳园 《中国实用医药》 2008年第36期36-37,共2页
目的探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价值。方法对4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发病后12h内进行急诊PTCA,术后即刻行血管造影并进行随访(6~12个月)观察,评价其疗效。结果48例患者共扩张57支血管,其中左前降支36... 目的探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价值。方法对4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发病后12h内进行急诊PTCA,术后即刻行血管造影并进行随访(6~12个月)观察,评价其疗效。结果48例患者共扩张57支血管,其中左前降支36支,左回旋支12支,右冠状动脉9支;完全闭塞性病变24支,成功率为75.0%(18/24),而不完全闭塞性病变33支,成功率97.0%(32/33)(P<0.05)。随访6~12个月,40例(83.3%)无靶血管再狭窄及与其相关的心绞痛、心肌梗死,8例(16.7%)因靶血管再狭窄而进行支架植入治疗。结论急诊PTCA治疗急性心肌梗死近期疗效显著,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成形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急性心肌梗死 急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与冠脉内支架安放术前后血清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的变化 被引量:4
14
作者 王光公 孔宪明 +2 位作者 陈纪林 刘海波 杨朝宽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00年第3期232-235,共4页
目的 :探讨冠脉成形术引起早期炎性反应的机制。方法 :观察 3 7例冠脉成形术病人术前及术后 4小时血清白细胞介素 6(IL -6)、肿瘤坏死因子α(TNF -α)水平。对成形术中球囊阻断冠脉引起的缺血的强度进行量化。结果 :有侧支循环者 (有侧... 目的 :探讨冠脉成形术引起早期炎性反应的机制。方法 :观察 3 7例冠脉成形术病人术前及术后 4小时血清白细胞介素 6(IL -6)、肿瘤坏死因子α(TNF -α)水平。对成形术中球囊阻断冠脉引起的缺血的强度进行量化。结果 :有侧支循环者 (有侧支循环组 ,n =10 )与无侧支循环者 (无侧支循环组 ,n =2 7)术前IL -6、TNF -α无显著差异 (P >0 0 5 )。有侧支循环组与无侧支循环组术后 4小时IL -6、TNF -α水平均显著高于术前。有侧支循环组术后IL -6、TNF -α显著低于无侧支循环组。从手术情况看 ,有侧支循环组缺血强度低于无侧支循环组 ,机械损伤则大于无侧支循环组。等级相关分析显示 ,冠脉成形术后IL -6、TNF -α水平升高幅度之间 ,以及升高幅度与缺血强度之间相关性良好 (P均 <0 0 1)。结论 :IL -6、TNF -α是反映PTCA术后早期炎性反应的敏感指标。PTCA诱发早期炎性反应的主要机制为术中球囊操作造成的心肌缺血 /再灌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 侧支循环 IL-6 TNF-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血管腔内超声显像临床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贾如意 王涛 +3 位作者 岳文伟 柳翠霞 浦艳华 殷洁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04年第10期792-794,共3页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造影 (CAG)的局限性及冠状动脉内超声 (IntracoronaryUltrasound ,ICUS)应用价值。 方法 对初步诊断为冠心病的 39例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 (CAG)检查 ,并且CAG示无明显狭窄的 5 0处冠状动脉血管段行ICUS检查。结果 I...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造影 (CAG)的局限性及冠状动脉内超声 (IntracoronaryUltrasound ,ICUS)应用价值。 方法 对初步诊断为冠心病的 39例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 (CAG)检查 ,并且CAG示无明显狭窄的 5 0处冠状动脉血管段行ICUS检查。结果 ICUS检查发现 ,39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内膜增厚 ;6例患者有内膜钙化 ;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者 (即所谓冠状动脉正常 )为 15例 (仅占 33% ) ;2 2例患者有不同类型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12例得有钙化斑块 ;2 2例患者有纤维斑块。 6例患者左主干有斑块 ,狭窄程度 (面积 ) (37.6± 5 .9) % (35 .6 %~ 5 0 % ) ,2例患者左主干有斑块 ,但狭窄程度 (面积 ) <(2 0± 5 .9) % ;12例患者狭窄程度 (面积 )在 (32 .9± 5 .7) % (2 0 %~ 6 0 % ) ;有 3例患者狭窄程度 (面积 )超过 6 0 % (6 2 .3%、70 %、76 .1% )。结论 ICUS在显示血管壁的形态结构 ,斑块性质方面敏感性高于CAG。与ICUS相比 ,CAG低估冠脉病变的严重程度。ICUS能准确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超声 冠状动脉疾病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冠状动脉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动脉炎胸腹主动脉狭窄的腔内血管成形术 被引量:2
16
作者 吴庆华 寇镭 +7 位作者 陈忠 杨宝钟 邓鸿儒 罗小云 唐小斌 吴章敏 刘晖 韩延民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2年第6期372-374,共3页
目的 总结应用经皮穿刺血管腔内成形术 (Percutaneoustransluminalangioplasty ,PTA)治疗 12例大动脉炎胸腹主动脉狭窄的经验。 方法  1987年~ 2 0 0 1年 ,我科应用PTA治疗 12例胸腹主动脉型多发性大动脉炎 ,以扩张前后动脉造影以... 目的 总结应用经皮穿刺血管腔内成形术 (Percutaneoustransluminalangioplasty ,PTA)治疗 12例大动脉炎胸腹主动脉狭窄的经验。 方法  1987年~ 2 0 0 1年 ,我科应用PTA治疗 12例胸腹主动脉型多发性大动脉炎 ,以扩张前后动脉造影以及术中狭窄段两端测压判断疗效。术后应用上、下肢Doppler和彩色超声检查作为随访手段。 结果  12例PTA均获得成功 ,除 1例患儿术后发生髂股动脉急性血栓形成外 ,无其它严重并发症出现 ,无死亡率。本组病例扩张后病变狭窄均小于 5 0 %。扩张前狭窄段近远端压力差为 2 5mmHg~ 46mmHg ,平均 37 7mmHg;扩张后压力差降至 5 0mmHg~ 10 5mmHg ,平均7 2mmHg。本组病例术后随访 12月~ 72月 ,无再狭窄或阻塞。 结论 PTA治疗胸腹主动脉型多发性大动脉炎 ,安全、有效、经济。PTA是短段狭窄的胸腹主动脉型多发性大动脉炎的首选治疗方法。对长段狭窄的病例PTA仍是可行而有效的治疗手段。操作时不必勉强将狭窄段动脉扩张至正常管径 ,有效地降低跨狭窄段压力差即可取得满意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 胸腹主动脉狭窄 经皮穿刺血管成形术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及支架植入术的护理 被引量:13
17
作者 杨雪珍 《护士进修杂志》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30-131,共2页
关键词 冠状动脉成形术 支架植入 护理 PTC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防治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后再狭窄的实验及临床研究概况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华亭 蔡生业 姚成芳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8期17-19,共3页
关键词 中医药疗法 实验 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 再狭窄 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闭合装置在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后的应用 被引量:1
19
作者 夏志琦 罗剑锋 刘幼文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05年第7期488-489,共2页
目的比较心血管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CI)后采用经皮血管闭合装置(per-close)止血与人工压迫止血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280例心血管病患者在行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后,分为人工压迫止血组(145例)和per-close止血组(135例),观察2组止... 目的比较心血管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CI)后采用经皮血管闭合装置(per-close)止血与人工压迫止血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280例心血管病患者在行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后,分为人工压迫止血组(145例)和per-close止血组(135例),观察2组止血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术后血管并发症等。结果止血组与人工压迫组相比,止血时间与下床活动时间显著缩短,血管并发症明显减少。应用per-close的成功率达95%。结论此研究显示,PCI术后应用经皮血管闭合装置,是一个快速、有效的止血方法,缩短了止血与下床活动时间,并可减少穿刺点并发症发生率及患者不适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闭合装置 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内血管成形术和冠状动脉支架治疗 被引量:3
20
作者 王东亚 李小鹰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0年第5期350-353,共4页
老年冠心病人随着社会的老龄化而不断增加 ,这是一组有着特殊临床病理生理的人群 ,在选择介入治疗时应当充分考虑年龄、合并的慢性疾病、心功能状态、病变局部的解剖以及能否进行完全性血运重建等因素。老年冠心病人的介入治疗同样可以... 老年冠心病人随着社会的老龄化而不断增加 ,这是一组有着特殊临床病理生理的人群 ,在选择介入治疗时应当充分考虑年龄、合并的慢性疾病、心功能状态、病变局部的解剖以及能否进行完全性血运重建等因素。老年冠心病人的介入治疗同样可以获得理想的成功率。严格的病例选择标准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冠状动脉疾病 血管戍形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