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灵枢·经筋篇》理论体系的独立性浅析 被引量:4
1
作者 石璞砚 于铁成 《江西中医药》 2010年第3期22-23,共2页
现在学者将经筋看做是经络系统的一个附属部分,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具有连缀四肢百骸、主司关节运动的作用。本文作者通过研读《内经》后提出,《经筋篇》和《经脉篇》相比,在经脉的起始、循行... 现在学者将经筋看做是经络系统的一个附属部分,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具有连缀四肢百骸、主司关节运动的作用。本文作者通过研读《内经》后提出,《经筋篇》和《经脉篇》相比,在经脉的起始、循行走向、命名以及文体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经筋篇》有自己独立的理论体系,不可能是《经脉篇》的子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筋 经脉篇 理论体系 独立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是动病”“所生病”与十二经脉辑要 被引量:2
2
作者 戢杨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15年第12期21-24,共4页
"是动病""所生病"雏形源自《阴阳十一脉灸经》《足臂十一脉灸经》,到《灵枢·经脉篇》内容、形式完整描述,《难经·二十二难》归纳成"是动病"和"所生病"两个专用名词,后世各医家之辞,... "是动病""所生病"雏形源自《阴阳十一脉灸经》《足臂十一脉灸经》,到《灵枢·经脉篇》内容、形式完整描述,《难经·二十二难》归纳成"是动病"和"所生病"两个专用名词,后世各医家之辞,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多元的发展,逐渐完善其诊断、治疗学意义与病候转归,还包括利用现代文献整理统计学思想系统考察的经脉归属和病候(群)关联;古代医家多从病位和病因解释和区分,结合语境及《内经》其他篇章理解,言简意赅,虽存争议,但总归于"变化-病"分析思路,包含气血先后、经络脏腑、内因外因及阴阳相对、穴动诊病、病症主治,借十二经脉条文中某类特殊情况发挥至整体,其中气血说、经络脏腑说、阴阳说等说服力欠佳;现代医家分析更丰富,通过临床观察、试验加以验证。研究方式多样,值得进一步完善,发扬及论证。古文献流传存在易遗漏、衍文、不同时代文字完善不足等,现今概念阐释与早期学术思想真实意义之间仍存在差异,缺乏验证的客观依据,需要进一步去伪存真、传承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是动病 所生病 变化-病 气血先后 经络脏腑 内因外因 阴阳相对 穴动诊病 病症主治 阴阳十一脉灸经 足臂十一脉灸经 灵枢·经脉篇 难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素问》“饮入于胃”的水行过程看《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治水方义
3
作者 孙史奇 张丽芬 《环球中医药》 2025年第1期100-104,共5页
《伤寒杂病论》未详述诸方之成方思路,需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与相关典籍互参,才能知其所以然。本文以《黄帝内经·素问·经脉别论篇》中“饮入于胃”一段所述水行过程为理论基础,解析《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中常用治... 《伤寒杂病论》未详述诸方之成方思路,需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与相关典籍互参,才能知其所以然。本文以《黄帝内经·素问·经脉别论篇》中“饮入于胃”一段所述水行过程为理论基础,解析《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中常用治水方剂的组方思路,学习张仲景对于水病的辨治法门。本文将《经脉别论篇》中的水行过程概括为“游溢精气”“通调水道”与“三步流程”,其中“三步流程”即由脾至肺、由肺至表再至膀胱、膀胱气化三步。防己黄芪汤与防己茯苓汤用于表虚而里未亏的水停之证,其补泻思路可从“三步流程”中得出。防己黄芪汤主“三步流程”的前两步,偏于扶正;而防己茯苓汤主后两步,偏于祛邪。甘草麻黄汤与越婢汤主“通调水道”,用于水道闭塞不通的实证,其中甘草麻黄汤用于偏寒者,越婢汤用于偏热者。麻黄附子汤专为“游溢精气”而设,主水病之属少阴者,令水行过程中的每一个主要环节都在其中得到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匮要略》 张仲景 水气病 经方 方解 《黄帝内经》 经脉别论 饮入于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论“肾开窍于耳” 被引量:1
4
作者 王进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S1期14-14,共1页
关键词 肾开窍于耳 足少阴肾经 先天之精 《灵枢·经脉篇 十二经脉 耳中策策痛 中医藏象学说 《诸病源候论》 《医学心悟》 手少阳三焦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经》中有关精的作用有哪些
5
作者 杨德明 《现代中医药》 CAS 1995年第1期3-3,共1页
《内经》中有关精的论述,没有专篇记载,而是散见于各篇中。为了便于学习,现仅就精的作用整理归纳如下: 1 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如《灵枢·经脉篇》云:“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后脑髓生”。
关键词 《内经》 《灵枢·经脉篇 整理归纳 构成人体 基本物质 精气溢泻 素问 肾气实 天癸至 主生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