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单纯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患者行经股动脉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与外科主动脉瓣置换术的短期疗效分析
1
作者 王华君 张航 +6 位作者 苏彤 廖红娟 陈子英 石凤梧 马千里 刘苏 安景辉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24年第8期739-744,共6页
目的对比分析经股动脉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与外科主动脉瓣置换术治疗单纯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患者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5月-2023年9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接受治疗的55岁以上的单纯主动脉瓣关闭不全(PAR... 目的对比分析经股动脉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与外科主动脉瓣置换术治疗单纯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患者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5月-2023年9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接受治疗的55岁以上的单纯主动脉瓣关闭不全(PAR)患者的临床资料,共102例,其中行经股动脉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F-TAVR)46例,行外科主动脉瓣置换术(SAVR)56例。对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并记录随访1个月经胸超声心动图的结果。结果TF-TAVR组(46例)较SAVR组(56例)患者平均年龄更高(P<0.05),STS评分更高(P<0.001),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更低(P<0.001)。两组患者性别、体重指数(BMI)及术前心功能分级、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房舒张末期内径(LAEDD)、术前合并基础疾病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心功能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LVEF均较术前升高,LVEDD较术前减小,LAEDD较术前无显著差异。两组患者在术后改善患者心功能及LVEDD上对比无显著差异。TF-TAVR组术后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术后ICU监护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较SAVR组显著缩短[(11.06±4.25)h比(20.25±8.17)h,(1.67±0.98)d比(2.92±1.08)d,(6.07±2.26)d比(9.90±2.16)d,P<0.001]。TF-TAVR组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率较SAVR组高。两组患者在术后肺部感染、重症肺炎、胸腔积液的发生率也无显著差异,两组患者术后均未出现脑卒中。虽然TF-TAVR组在轻度、中度瓣周漏/瓣中漏的发生率较SAVR组高,但均未出现中度及以上的瓣周漏/瓣中漏。TF-TAVR组术后无死亡病例,SAVR组有2例死亡病例,两组术后死亡率无显著差异。结论TF-TAVR与SAVR治疗≥55岁PAR患者的早期有效性及安全性方面无显著差异,但TF-TAVR术后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术后ICU监护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较SAVR组显著缩短,是治疗≥55岁PAR患者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纯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经股动脉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 外科主动脉瓣置换术 疗效对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0043例次经股动脉穿刺插管相关并发症分析 被引量:15
2
作者 杨业发 程红岩 +3 位作者 陈栋 徐爱民 陈汉 吴孟超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2年第5期335-337,共3页
目的 总结经股动脉穿刺插管介入治疗的临床经验 ,并对各并发症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 方法 采用Seldinger技术对 5 90 8例肝胆疾病患者共经股动脉穿刺插管行介入治疗 10 0 4 3例次。年龄5岁~ 86岁 ,平均 4 5 7岁 ,经股动脉穿刺插管 ... 目的 总结经股动脉穿刺插管介入治疗的临床经验 ,并对各并发症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 方法 采用Seldinger技术对 5 90 8例肝胆疾病患者共经股动脉穿刺插管行介入治疗 10 0 4 3例次。年龄5岁~ 86岁 ,平均 4 5 7岁 ,经股动脉穿刺插管 1次~ 13次 ,人均 1 7次。其中伴明显动脉粥样硬化 10 7例 ,双侧髂动脉严重钙化狭窄 2例。 结果 股动脉穿刺插管成功率为 99 8% ,首次插管第一针穿刺成功率为 95 % ,多次插管后第一针穿刺成功率为 76 %。并发症 2 78例 ,股动脉穿刺处局部出血或血肿 2 11例 (2 1% ) ;导丝或导管进入血管周围间隙 13例 ,进入下腔静脉 17例 ;动脉夹层 11例 ;术中股动脉痉挛 5例 ;导管未送入 18例 ,改对侧股动脉穿刺插管成功 16例 ,2例因双侧髂动脉严重钙化狭窄改肱动脉穿刺插管成功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3例。未发生严重并发症及操作死亡。 结论 经股动脉穿刺插管是安全、便捷的有效途径 ,熟练掌握穿刺插管技术是减少各项并发症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股动脉穿刺插管 并发症 介人治疗 肝胆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股动脉插管化疗治疗子宫颈癌68例临床观察 被引量:13
3
作者 陈秀娟 张师前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4期53-54,共2页
关键词 经股动脉插管 子宫颈癌 化疗治疗 例临床观察 手术前 患者 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股动脉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术后制动时间的循证实践 被引量:4
4
作者 沈志云 林颖 +3 位作者 周达新 陈瑜 黄晨旭 胡雁 《护士进修杂志》 2018年第21期1956-1960,共5页
目的将经股动脉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介入术后制动时间的最佳证据运用于临床实践,提高患者舒适度和满意度,减少护理工作量。方法 2017年6-12月,我院心内科采用JBI证据应用与转化模式,进行证据应用前基线审查、证据临床应用和应用后再审... 目的将经股动脉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介入术后制动时间的最佳证据运用于临床实践,提高患者舒适度和满意度,减少护理工作量。方法 2017年6-12月,我院心内科采用JBI证据应用与转化模式,进行证据应用前基线审查、证据临床应用和应用后再审查。采用现场观察法、问卷调查法、查阅护理文书进行资料收集。基于现有最佳证据,制定2条审查指标。(1)指标1:护士正确评估患者术后出血风险:年龄>80岁,导管直径≥10F,收缩压>180mmHg(1mmHg=0.133kPa)或舒张压>105mmHg。(2)指标2:经股动脉先心介入术后6h解除制动。并将证据应用于临床护理,分析应用过程中的障碍因素,寻找可利用的资源及解决方案,之后进行两轮的质量再审查。证据应用前后共纳入109例行经股动脉先心介入术的患者。结果证据应用之后,2条循证依从性较差的审查指标执行率均有显著性提高,且并没有增加患者出血、血肿、排尿困难、腰背部疼痛的发生率。结论经股动脉先心介入术后制动6h不会增加患者发生出血、血肿的风险,并可减少患者发生排尿困难及腰背部疼痛的风险,今后应扩大证据的临床应用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股动脉 介入 制动时间 循证护理 最佳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我管理在原发性肝癌行经股动脉插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患者围术期护理中的应用 被引量:3
5
作者 杨萍 张桂敏 朱俊军 《解放军护理杂志》 CSCD 2013年第19期33-35,共3页
目的探讨自我管理在原发性肝癌行经股动脉插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患者围术期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2年6-12月,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收治的原发性肝癌行TACE患者50例,按入院... 目的探讨自我管理在原发性肝癌行经股动脉插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患者围术期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2年6-12月,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收治的原发性肝癌行TACE患者50例,按入院先后将5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所有患者均给予术前健康教育,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系统的自我管理教育。测量两组患者术前15min、术中及术后15min的血压、心率、呼吸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术中及术后15min的血压、心率及呼吸的的频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自我管理的实施能有效降低原发性肝癌行TACE患者围术期的应激反应程度,有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我管理 原发性肝癌 经股动脉插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股动脉与经桡动脉介入治疗高龄冠心病对比研究 被引量:9
6
作者 郑志虹 王环宇 《中国实用医药》 2014年第35期145-146,共2页
目的探讨经股动脉与经桡动脉介入治疗高龄冠心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高龄冠心病患者172例,随机分成桡动脉组和股动脉组,各86例,股动脉组经股动脉进行穿刺治疗,桡动脉组经桡动脉进行穿刺治疗,比较两组术中情况、术后疗效及并发症。结果桡动... 目的探讨经股动脉与经桡动脉介入治疗高龄冠心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高龄冠心病患者172例,随机分成桡动脉组和股动脉组,各86例,股动脉组经股动脉进行穿刺治疗,桡动脉组经桡动脉进行穿刺治疗,比较两组术中情况、术后疗效及并发症。结果桡动脉组患者在更改介入治疗途径的比例与股动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其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股动脉与经桡动脉两种介入术治疗高龄冠心病均有较好的临床效果,但经桡动脉介入在更改介入途径的方面比例较高,所以临床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介入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股动脉 经桡动脉 介入手术 高龄冠心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桡动脉与经股动脉介入治疗高危冠心病临床对比观察 被引量:2
7
作者 张海勤 《中国实用医药》 2016年第10期95-96,共2页
目的研究分析经桡动脉与经股动脉介入治疗高危冠心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60例高危冠心病患者,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经股动脉介入疗法;观察组采用经桡动脉介入疗法。统计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卧床... 目的研究分析经桡动脉与经股动脉介入治疗高危冠心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60例高危冠心病患者,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经股动脉介入疗法;观察组采用经桡动脉介入疗法。统计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卧床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病死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平均住院以及卧床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接受治疗后的死亡率比对照组患者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经股动脉介入疗法,经桡动脉介入疗法手术时间短,成功率高,术后并发症较低,治疗效果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股动脉介入疗法 经桡动脉介入疗法 高危冠心病 临床治疗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式开叉病员裤在经股动脉穿刺行冠脉造影术后的应用和探讨
8
作者 陈丽娜 卢回芬 +4 位作者 周焕芳 许萍 刘海英 朱丽萍 钱茜 《成都医学院学报》 CAS 2012年第B09期28-29,共2页
目的:探讨改良武开叉病员裤在经股动脉穿刺行冠脉造影及介入治疗术后应用的效果。方法:实验组131例,术后穿改良式开又病员裤;对照组114例,术后穿传统病员裤。观察两组患者术后穿刺处渗血或出血的发生率及舒适度。结果:实验组术后... 目的:探讨改良武开叉病员裤在经股动脉穿刺行冠脉造影及介入治疗术后应用的效果。方法:实验组131例,术后穿改良式开又病员裤;对照组114例,术后穿传统病员裤。观察两组患者术后穿刺处渗血或出血的发生率及舒适度。结果:实验组术后穿刺处渗血或出血的发生率及患者舒适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O.01),且患者对术后护理满意度也显著提高(P〈O.01)。结论:改良式开叉病员裤在经股动脉穿刺行冠脉造影及介入治疗术后的应用,能有效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并提高患者舒适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式开叉病员裤 经股动脉穿刺行冠脉造影及介入治疗术 并发症 舒适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股动脉插管化疗后截瘫的诊断及处理(附2例报告)
9
作者 刘鹏飞 杨甲梅 +1 位作者 程红岩 吴孟超 《肝胆外科杂志》 1998年第5期304-304,共1页
关键词 经股动脉 插管化疗 造影剂 截瘫 诊断 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行经股动脉介入术的肝癌患者进行术中配合及并发症防护的效果研究
10
作者 刘幼方 唐碧英 +2 位作者 吕玉娥 黄秋萍 向贤宏 《当代医药论丛》 2015年第14期133-134,共2页
目的:探讨对行经股动脉介入术的肝癌患者进行术中配合及并发症防护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4年1月~2015年2月年期间在我院进行经股动脉介入术的1446例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我院对这1446例患者均进行了严密的术中配合及并... 目的:探讨对行经股动脉介入术的肝癌患者进行术中配合及并发症防护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4年1月~2015年2月年期间在我院进行经股动脉介入术的1446例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我院对这1446例患者均进行了严密的术中配合及并发症防护,然后观察其手术情况。结果 :这144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了手术。结论 :对行经股动脉介入术的肝癌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术中配合及并发症防护有利于缓解其在术中的不良反应,促进手术顺利进行。该护理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股动脉介入术 肝癌 术中配合 并发症防护 临床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规范化介入护理在经股动脉入路行经导管主动脉瓣膜置换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慧源 白彦越 曹慧 《中国社区医师》 2023年第24期116-118,共3页
目的:探讨规范化介入护理在经股动脉入路行经导管主动脉瓣膜置换术(TAVR)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1月—2022年4月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接受经股动脉入路行TAVR的主动脉瓣病变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 目的:探讨规范化介入护理在经股动脉入路行经导管主动脉瓣膜置换术(TAVR)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1月—2022年4月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接受经股动脉入路行TAVR的主动脉瓣病变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实施传统围术期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规范化介入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观察组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两组患者术后均未发生并发症。结论:规范化介入护理应用于经股动脉入路行TAVR的患者中,能缩短其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提高生活质量、护理满意度,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规范化介入护理 心脏瓣膜置换术 经股动脉入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经股动脉主动脉瓣膜置换术后预后的性别差异分析 被引量:4
12
作者 何同达 徐承义 苏晞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22年第2期171-177,共7页
目的探讨重度主动脉瓣狭窄(AS)患者经股动脉主动脉瓣膜置换术(TAVR)后预后的性别差异。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研究,连续纳入2016年1月至2020年7月在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行TAVR治疗的患者共111例,入选86例患者进行分析,按照性别分为两... 目的探讨重度主动脉瓣狭窄(AS)患者经股动脉主动脉瓣膜置换术(TAVR)后预后的性别差异。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研究,连续纳入2016年1月至2020年7月在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行TAVR治疗的患者共111例,入选86例患者进行分析,按照性别分为两组,其中男性组54例,女性组32例,比较两组间基线资料、术前超声心动图特征、手术过程资料和临床预后,主要终点为术后30 d和1年随访期内全因死亡率,次要终点为院内和术后30 d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女性组体表面积、股动脉动脉鞘和置入瓣膜直径更小,主动脉瓣平均跨瓣压差更高;男性组近期吸烟(<1年)、冠心病和球囊后扩张的比例更高。两组间院内和术后30 d的次要终点,包括血管并发症、出血事件、卒中、置入永久起搏器、中度及以上瓣周漏、急性肾损伤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发生心肌梗死。两组术后30 d死亡患者共3例,其中男性组心力衰竭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1例,心源性休克1例,女性组心脏原因死亡1例(具体不详);术后1年新增死亡患者4例,其中多脏器功能衰竭1例,呼吸衰竭1例,死亡原因不详2例,均在男性组。术后30 d和1年的全因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Kaplan-Meier曲线显示,两组1年的全因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度AS患者经股动脉TAVR治疗在不同性别之间预后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度主动脉瓣狭窄 经股动脉动脉瓣膜置换术 心血管预后 性别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股动脉入路和经桡动脉入路行全脑血管造影术的应用效果观察 被引量:15
13
作者 孔杰 占大权 《中国实用医药》 2020年第10期26-28,共3页
目的观察经股动脉入路和经桡动脉入路行全脑血管造影术的优缺点和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 97例行全脑血管造影术的患者,根据手术路径的不同分为经股动脉组(53例)和经桡动脉组(44例)。经股动脉组采用经股动脉入路行全脑血管造影术,经桡动... 目的观察经股动脉入路和经桡动脉入路行全脑血管造影术的优缺点和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 97例行全脑血管造影术的患者,根据手术路径的不同分为经股动脉组(53例)和经桡动脉组(44例)。经股动脉组采用经股动脉入路行全脑血管造影术,经桡动脉组采用经桡动脉入路行全脑血管造影术。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穿刺成功率、手术时间、手术成功率、术后并发症(栓塞事件、穿刺处大血肿、假性动脉瘤、尿潴留)发生情况。结果经股动脉组穿刺成功率100.00%高于经桡动脉组的90.9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桡动脉组手术成功率100.00%高于经股动脉组的90.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桡动脉组并发症发生率4.55%低于经股动脉组的18.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手术路径均能很好地完成全脑血管造影术,经股动脉入路穿刺难度较低,易于掌握,但并发症较多。经桡动脉入路并发症较少,但穿刺成功率较低,对术者要求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脑血管造影术 经股动脉入路 经桡动脉入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股动脉与经桡动脉穿刺介入治疗冠心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比较 被引量:5
14
作者 莫天权 《内科》 2018年第3期403-404,421,共3页
目的比较经股动脉与经桡动脉穿刺介入治疗冠心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至2017年4月我院收治的198例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穿刺途径不同将患者分为经股组、经桡组,每组99例。比较两组患者的穿刺时间、加压包扎... 目的比较经股动脉与经桡动脉穿刺介入治疗冠心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至2017年4月我院收治的198例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穿刺途径不同将患者分为经股组、经桡组,每组99例。比较两组患者的穿刺时间、加压包扎时间、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造影剂使用量;通过造影复查了解两组患者的冠状动脉残余狭窄情况,比较两组患者介入手术成功率及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经桡组患者穿刺时间、加压包扎时间、手术时间、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经股组,造影剂使用剂量显著少于经股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股组患者的手术成功率为90.91%,经桡组患者的手术成功率为96.67%,两组比较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桡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6.06%)显著低于经股组(27.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股动脉与经桡动脉穿刺介入治疗冠心病手术成功率均较高,与经股动脉穿刺比较经桡动脉穿刺介入治疗可以显著缩短患者穿刺时间、加压包扎时间、手术时间、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及造影剂使用量,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患者康复快,经济负担小,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介入治疗 经股动脉 经桡动脉 有效性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模式在经股动脉介入术后并发症预防中的应用
15
作者 李晓伟 刘怡 +1 位作者 袁卫 徐凤霞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3年第29期166-168,181,共4页
目的探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模式在经股动脉介入术后并发症预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2月至2022年1月江苏省南通市第六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经股动脉介入术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参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参照组实施常... 目的探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模式在经股动脉介入术后并发症预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2月至2022年1月江苏省南通市第六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经股动脉介入术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参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参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取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模式。比较两组护理质量、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护理后,观察组护理质量评分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模式能够促进经股动脉介入术后护理质量的提升,有效避免术后并发症风险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效模式 效应分析模式 经股动脉介入术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经股动脉插管的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治疗难治性大咯血的效果探讨
16
作者 肖维良 《当代医药论丛》 2018年第12期64-65,共2页
目的:探究用经股动脉插管的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治疗难治性大咯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核工业416医院在2015年10月至2017年11月期间收治的58例难治性大咯血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两组患... 目的:探究用经股动脉插管的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治疗难治性大咯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核工业416医院在2015年10月至2017年11月期间收治的58例难治性大咯血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为试验组患者采用经股动脉插管的支气管动脉栓塞术进行治疗。然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止血的成功率。结果:试验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100.00%)高于对照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79.07%),P<0.05。试验组患者止血的成功率(93.33%)高于对照组患者止血的成功率(76.74%),P<0.05。结论:用经股动脉插管的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治疗难治性大咯血的临床效果显著,可取得良好的止血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股动脉插管 支气管动脉栓塞术 难治性大咯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倾向性匹配评分的老年患者X线对比超声引导股动脉穿刺的安全性分析
17
作者 闫鹤 张冬燕 +4 位作者 郭旭 郭玉清 马宁 张建军 关晓楠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774-778,共5页
目的 分析老年患者应用X线对比超声引导经股动脉穿刺的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北京朝阳医院行经股动脉心脑血管介入治疗的患者480例,采用X线透视引导股动脉穿刺患者326例作为X线组,采用血管多普勒超声引导股动脉穿刺... 目的 分析老年患者应用X线对比超声引导经股动脉穿刺的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北京朝阳医院行经股动脉心脑血管介入治疗的患者480例,采用X线透视引导股动脉穿刺患者326例作为X线组,采用血管多普勒超声引导股动脉穿刺患者154例作为超声组。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PSM)以1?1比例进行分组,最终纳入患者270例,分为X线组135例,超声组135例。比较2组一般临床资料、穿刺成功率、穿刺位置及血管并发症。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血管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果 PSM前,2组皮肤皱褶到股总动脉分叉距离、褶皱到腹股沟韧带距离比较无显著差异[(2.5±1.0)cm vs(2.4±0.8)cm,P>0.05;(6.4±1.4)cm vs(6.3±1.7)cm,P>0.05]。PSM后,X线组穿刺位置位于股总动脉分叉以下发生率高于超声组(14.8%vs 6.7%,P<0.05),2组穿刺一次成功率、血管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穿刺位置非股总动脉和股动脉钙化是血管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OR=8.379,95%CI:3.561~19.717;OR=3.922,95%CI:1.664~9.242)。结论 X线与超声引导股动脉穿刺安全性无显著差异。在临床工作中根据不同患者选择合适的穿刺技术或者结合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线 内镜超声引导细针穿刺 超声检查 多普勒 危险因素 LOGISTIC模型 血管并发症 经股动脉穿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桡动脉与股动脉化疗栓塞治疗局部晚期宫颈癌疗效分析
18
作者 张国栋 陈刚 +1 位作者 陈海波 孙志超 《浙江临床医学》 2023年第9期1337-1339,1342,共4页
目的比较经桡动脉入路(TRA)与经股动脉入路(TFA)行子宫动脉化疗栓塞治疗局部晚期宫颈癌的疗效。方法30例病理证实FIGO分期为I B3~III B期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行子宫动脉化疗栓塞术,化疗药物选择顺铂、紫杉醇,栓塞物选择微球颗粒或明胶海... 目的比较经桡动脉入路(TRA)与经股动脉入路(TFA)行子宫动脉化疗栓塞治疗局部晚期宫颈癌的疗效。方法30例病理证实FIGO分期为I B3~III B期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行子宫动脉化疗栓塞术,化疗药物选择顺铂、紫杉醇,栓塞物选择微球颗粒或明胶海绵颗粒,以患者临床症状缓解及瘤体变化情况评价宫颈癌经TRA与TFA行子宫动脉化疗栓塞的临床疗效。结果30例患者中行2次介入治疗9例,仅行1次介入治疗21例;TRA组16例,TFA组14例。栓塞后外科手术20例,其中行1次化疗栓塞16例、行2次化疗栓塞4例。动脉栓塞或外科手术后行放疗26例。介入治疗后,除1例因术中腹痛不能耐受中止手术,其他患者症状均有缓解,复查MR病灶均有缩小,有效率为63.3%。介入治疗后行外科手术者Ⅰ期4例,Ⅱ期16例。TRA组与TFA组行子宫动脉化疗栓塞,辐射剂量(2543±92.71 mGy VS.2458±64.40 mGy)、手术时间(102.4±3.53 min VS.99.3±62.51 min)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子宫动脉化疗栓塞微创操作,可多次进行,且并发症少,是局部晚期宫颈癌综合治疗的重要方法之一,相比股动脉入路,桡动脉途径同样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经桡动脉入路 经股动脉入路 化疗 栓塞 新辅助化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总动脉及颅外段颈内动脉狭窄的血管内支架成形治疗及随访研究 被引量:11
19
作者 李生 李宝民 +4 位作者 邵如宏 林汉英 唐文捷 曹向宇 王君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2005年第3期208-211,共4页
目的:探讨颈总动脉及颅外段颈内动脉狭窄的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治疗及术后随访效果。材料和方法:96例颈总动脉及颅外段颈内动脉狭窄患者经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诊断后,均采用自膨式支架经股动脉入路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结果... 目的:探讨颈总动脉及颅外段颈内动脉狭窄的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治疗及术后随访效果。材料和方法:96例颈总动脉及颅外段颈内动脉狭窄患者经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诊断后,均采用自膨式支架经股动脉入路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结果:96例颈动脉(颈总动脉/颅外段颈内动脉)狭窄术后狭窄段的直径均较术前扩大,其中87例达到正常管径的6 0 %以上,9例达到4 0 % ,有症状的90例术后临床脑缺血症状和体征均明显改善。全部患者无并发症发生。电话随访2~35个月,均未再发生脑缺血,其中超声复查颈动脉2 2例( 2 7次) ,DSA复查1 0例,无再狭窄发生。结论: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颈动脉(颈总动脉/颅外段颈内动脉)狭窄的简便、安全、有效的方法之一,3年内随访效果较好,大宗病例的更长时间的随访结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内动脉狭窄 颈总动脉 颅外段 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 治疗 随访研究 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随访效果 自膨式支架 症状和体征 动脉 检查诊断 经股动脉 术后狭窄 无并发症 电话随访 随访结果 脑缺血 再发生 DSA 再狭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介入手术中动脉鞘直径及术后压迫时间对穿刺点血肿发生率的影响 被引量:5
20
作者 黄奇花 严家嫦 +2 位作者 陈凤慈 高伶娇 吴群英 《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 2017年第4期74-76,共3页
目的探讨动脉鞘直径和术后压迫时间与血管介入手术后穿刺点血肿发生率的关系。方法选取160例行经股动脉穿刺介入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随机分为A、B、C、D组,各40例。A组采用5F型穿刺针穿刺,术后压迫2 h;B组采用5F型穿刺针穿刺,术后压迫... 目的探讨动脉鞘直径和术后压迫时间与血管介入手术后穿刺点血肿发生率的关系。方法选取160例行经股动脉穿刺介入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随机分为A、B、C、D组,各40例。A组采用5F型穿刺针穿刺,术后压迫2 h;B组采用5F型穿刺针穿刺,术后压迫6 h;C组采用6F型穿刺针穿刺,术后压迫2 h;D组采用6F型穿刺针穿刺,术后压迫6 h。结果 A组与B组患者术后穿刺点血肿发生率均低于C组及D组(P<0.05)。A组与B组之间,C组与D组之间穿刺点血肿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降低术中动脉鞘直径可有效降低患者穿刺点血肿发生率,减少术后压迫时间并不会增加患者穿刺点血肿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鞘直径 术后压迫时间 经股动脉穿刺 介人治疗 穿刺点血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