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发生栓塞综合征的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高明珠 贺克武 +1 位作者 郭广静 李丽丽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225-1228,共4页
目的分析研究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后发生栓塞综合征(PES)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21年2月至2023年3月期间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07例接受TACE的肝癌患者,其中56例发生PES,纳入PES并发组,51例未发生PES,纳入PES未并发组。比... 目的分析研究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后发生栓塞综合征(PES)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21年2月至2023年3月期间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07例接受TACE的肝癌患者,其中56例发生PES,纳入PES并发组,51例未发生PES,纳入PES未并发组。比较两组患者人口学资料,病史、病理资料及实验室指标、手术相关资料,分析PES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患者肿瘤直径、白蛋白(ALB)、术前体力状态(ECOG)评分、栓塞剂类型、载药微球、微球数量、载药剂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载药微球、微球数量、载药剂量是TACE后发生PE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使用载药微球、微球数量多、载药剂量高的肝癌患者TACE后发生PES的风险更大,围手术期对具备上述危险因素的患者制定对应干预策略可能利于规避PES发生,提高TACE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 并发症 栓塞综合征 危险因素 干预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洛铂在肝动脉化疗栓塞术中治疗原发性肝癌的近期疗效观察 被引量:18
2
作者 韩成龙 马亦龙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3期2160-2162,共3页
目的:通过病例分析.观察含洛铂方案在原发性肝癌行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治疗中的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2012年6月至2013年9月在我院介入科治疗的中晚期肝癌患者120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60例,对照组行含奥沙利铂方案介入治疗,... 目的:通过病例分析.观察含洛铂方案在原发性肝癌行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治疗中的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2012年6月至2013年9月在我院介入科治疗的中晚期肝癌患者120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60例,对照组行含奥沙利铂方案介入治疗,观察组行含洛铂方案介入治疗,4~5周为1个疗程,行1~4次介入术后观察。因失访或后续治疗方案更改,最后完成疗效评估及不良反应分析的病例为77例,对照组40例,观察组37例。结果:两组在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上均无明显差异.结论:含洛铂的介入方案在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中近期疗效、不良反应与含奥沙利铂的介入方案无明显差异。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临床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经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 洛铂 奥沙利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持续经动脉灌注联合栓塞治疗胃癌肝转移疗效评价 被引量:9
3
作者 王凯 王丽英 +5 位作者 刘国兴 倪田强 张宗鹏 刘国斌 夏宝枢 尹春辉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160-1162,共3页
目的探讨持续动脉灌注(TAI)联合动脉栓塞(TAE)治疗肝脏转移瘤的可行性、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41例胃癌肝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测量肝脏转移瘤的最大直径,根据m RECIST标准计算近期有效率,统计术后发热、腹痛、恶心等并发症的发... 目的探讨持续动脉灌注(TAI)联合动脉栓塞(TAE)治疗肝脏转移瘤的可行性、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41例胃癌肝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测量肝脏转移瘤的最大直径,根据m RECIST标准计算近期有效率,统计术后发热、腹痛、恶心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41例患者中CR 4例(9.7%),PR 20例(48.7%),SD 8例(19.5%),PD 8例(19.5%),总有效率58.4%。中位生存期25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期17个月。大部分患者在栓塞后出现栓塞后综合征(发热、呕吐、肝区疼痛),Ⅲ度骨髓抑制(发生率12.2%)、腹泻(发生率19.5%)等并发症,给予对症治疗后均好转,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持续TAI联合TAE治疗肝转移安全、有效,能够显著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移瘤 经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 介入栓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肝癌切除术后预防性经肝动脉介入治疗疗效观察 被引量:1
4
作者 李科 《世界中医药》 CAS 2017年第A02期81-81,共1页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切除术后预防性经肝动脉介入治疗效果。方法将本院2013年5月~2016年5月期间诊疗的10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依据病例编号单偶数,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50例。其中,A组患者采用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B组患者采用经肝动脉...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切除术后预防性经肝动脉介入治疗效果。方法将本院2013年5月~2016年5月期间诊疗的10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依据病例编号单偶数,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50例。其中,A组患者采用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B组患者采用经肝动脉化疗灌注术,对比2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A组患者复发率为10.00%,B组患者复发率为24.00%,即2组患者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无瘤生存期明显较差于A组,2组患者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100例患者共实施介入治疗220次,A组106次、B组114次。治疗后,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和肝区疼痛等症状,68例患者体温升高,且波动范围在37.2~41.0℃,持续时间为1~7天。经对症治疗后,上述症状均在1周内得以缓解。结论无论是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还是采用经肝动脉化疗灌注术,均可对患者肝癌复发率和无瘤生存期予以控制,但前者治疗效果相对较优,推荐临床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 经肝动脉化疗栓塞 经肝动脉化疗灌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雷替曲塞TACE治疗胃癌术后肝转移的近期疗效观察 被引量:24
5
作者 姚玮 张君儒 +5 位作者 陈连锁 巩祥胜 郭丽 张振山 王旭初 冯娜娜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25-128,共4页
目的探讨雷替曲塞在TACE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胃癌术后肝转移患者52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26)和对照组(n=26)。观察组:雷替曲塞(3mg/m2)联合奥沙利铂(100mg/m2)、吡柔... 目的探讨雷替曲塞在TACE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胃癌术后肝转移患者52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26)和对照组(n=26)。观察组:雷替曲塞(3mg/m2)联合奥沙利铂(100mg/m2)、吡柔比星(40mg/m2)行TACE治疗;对照组:5.氟尿嘧啶(500mg/m2)联合奥沙利铂(100mg/m2)、吡柔比星(40mg/m2)行TACE治疗。每间隔4~6周行1次TACE。TACE术2个周期根据改良的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RECIST)评价疗效。评价两组介入治疗的客观有效率(RR)、疾病控制率(DCR)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RR分别为50.0%、19.2%(P(0.05);DCR分别为84.6%、53.8%(P〈0.05)。两组的不良反应主要为恶心、呕吐、骨髓抑制、发热及转氨酶升高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雷替曲塞较5.氟尿嘧啶在TACE治疗胃癌术后肝转移近期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可耐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转移 经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 雷替曲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AIC联合靶向和免疫治疗晚期肝癌伴门脉主干癌栓的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刘琦 张颖 +3 位作者 张精文 陈路皓 杨奕 刘岩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738-744,共7页
目的 评估以mFOLFOX为基础的肝动脉灌注化疗术(HAIC)联合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治疗HCC伴门静脉癌栓(PVTT,Vp3,Vp4)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本回顾性研究纳入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介入... 目的 评估以mFOLFOX为基础的肝动脉灌注化疗术(HAIC)联合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治疗HCC伴门静脉癌栓(PVTT,Vp3,Vp4)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本回顾性研究纳入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介入科接受以mFOLFOX为基础的HAIC联合TKI和ICI治疗的37例患者进行分析,主要终点是PVTT反应的客观缓解率,次要终点是6个月、1年生存率和总生存期(OS),评估了相应的不良反应事件及并发症。使用ITK-SNAP软件评估PVTT反应,寿命表计算6个月及1年的生存率,Kaplan-Meier生存曲线评估总OS,logistic回归及Cox回归分析了与PVTT反应及OS相关的风险因素。结果 37例患者中7例(18.92%)PVTT体积完全消失(CR),21例(56.76%)患者PVTT体积减少超过50%(PR)。PVTT的客观缓解率(ORR)为75.68%。6个月生存率为89%,1年生存率为66%,中位OS为15.8个月。在单变量分析中,治疗中出现门静脉海绵样变(CTPV)(P=0.010)与PVTT反应相关,Child-Pugh评分(P=0.010)、治疗中出现PVTT反应(P=0.004)作为预测OS的重要因素;在多变量分析中,癌栓治疗前体积(P=0.033)、门静脉海绵样变(P=0.007)是预测PVTT反应的重要因素,Child-Pugh评分(P=0.035)、治疗中出现PVTT反应(P=0.015)作为预测OS的重要因素。在不良反应及并发症方面,与HAIC相关的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与奥沙利铂相关的疼痛(30.80%)和血小板减少症(22.59%),其中10例(27%)发生了3级的疼痛,4例(11%)出现了3级的血小板计数减少,在出现疼痛后通过减慢泵入速度及相应的止痛治疗后都可得到缓解;与靶向及免疫治疗相关的常见不良反应为手足反应(16.45%),其中6例(16%)发生了3级手足反应。结论 以FOLFOX为基础HAIC联合靶向及免疫治疗诱导了75.68%的PVTT客观缓解率,为肝内肿瘤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癌 门静脉癌栓 经肝动脉灌注化疗术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免疫抑制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雷替曲塞联合洛铂、吡柔比星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的疗效及安全性 被引量:13
7
作者 张梅 王荣耀 +2 位作者 王彩霞 张俊 刘新疆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600-603,共4页
目的探讨应用雷替曲塞联合洛铂、吡柔比星行TACE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的近期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90例无外科切除适应证的原发性肝癌患者,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43例)和对照组(47例),观察组给予雷... 目的探讨应用雷替曲塞联合洛铂、吡柔比星行TACE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的近期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90例无外科切除适应证的原发性肝癌患者,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43例)和对照组(47例),观察组给予雷替曲塞联合洛铂、吡柔比星行TACE,对照组给予吡柔比星联合洛铂行TACE治疗。以上治疗每4~6周1次,末次随访时间为2019年3月30日。观察两组治疗的有效率(RR)、疾病控制率(DCR)、无进展生存(PFS)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RR分别为67.44%、40.25%,DCR分别为90.69%、68.08%,中位PFS(mPFS)分别为11个月、8个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主要以栓塞后综合征为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雷替曲塞联合洛铂、吡柔比星行TACE,可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术后不良反应小,可耐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替曲塞 原发性 经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肝癌的综合性微创介入治疗研究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14
8
作者 冀春亮 陈正光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04-310,共7页
目的:分析经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TACE)和TACE+射频消融(RFA)两种治疗方案对原发性大肝癌的疗效,并分析大肝癌的预后影响因素,旨在探索出一套规范化的介入治疗模式,提高大肝癌的治疗效果,并为大肝癌的预后评估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 目的:分析经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TACE)和TACE+射频消融(RFA)两种治疗方案对原发性大肝癌的疗效,并分析大肝癌的预后影响因素,旨在探索出一套规范化的介入治疗模式,提高大肝癌的治疗效果,并为大肝癌的预后评估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行TACE及TACE+RFA介入方案治疗的原发性大肝癌患者的病例资料,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治疗情况、肿瘤情况、检查情况等,并观察患者病情的变化情况。对影响肝癌治疗及预后的相关因素行Cox回归分析。结果:TACE+RFA组肿瘤有效缩小率为70%,TACE组肿瘤有效缩小率为3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ACE组和TACE+RFA组治疗前后AFP差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20,P<0.05)。TACE组和TACE+RFA组术后6个月、1年及2年的生存率分别为83.33%、56.67%、30.00%和90.00%、75.00%、55.00%,其中位生存期分别为13个月和17个月,两组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59,P<0.05)。Cox回归多因素分析表明,HbsAg(+)、治疗前主瘤直径、治疗方式及治疗后肿瘤有效缩小率与预后显著相关。结论:TACE+RFA疗效显著优于单纯TACE。HbsAg(+)、治疗前主瘤直径、治疗方式及治疗后肿瘤缩小率是影响大肝癌介入治疗预后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经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 射频消融 COX回归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