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3G、25G联合经结膜免缝合微创玻璃体切割术治疗黄斑前膜 被引量:11
1
作者 王震 荣翱 莫利娟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53-256,共4页
目的探讨23G、25G联合经结膜免缝合微创玻璃体切割术(transconjunctival sutureless vitrectomy,TSV)治疗黄斑前膜疗效。方法收集我院22眼应用23G、25G联合TSV治疗黄斑前膜的手术资料。对手术前后最佳矫正视力、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 目的探讨23G、25G联合经结膜免缝合微创玻璃体切割术(transconjunctival sutureless vitrectomy,TSV)治疗黄斑前膜疗效。方法收集我院22眼应用23G、25G联合TSV治疗黄斑前膜的手术资料。对手术前后最佳矫正视力、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检查黄斑前膜进行对比分析。术后随访2~9个月,观察对比手术前后视力和OCT检查的黄斑中心凹厚度。结果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视力均明显提高,末次随访最佳矫正视力好于术前矫正视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术后视力提高0.15~0.2者6眼,提高0.1者12眼,提高0.05~0.1者4眼。末次随访时OCT显示术后黄斑中心凹厚度明显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3G、25G联合TSV治疗黄斑前膜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3G、25G经结膜免缝合微创玻璃体切割术 黄斑前膜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25G经结膜无缝合玻璃体切割系统治疗特发性黄斑前膜 被引量:5
2
作者 毛新帮 游志鹏 赵菊莲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73-275,共3页
目的观察应用25G经结膜无缝合玻璃体切割系统(TSV25G)治疗特发性黄斑前膜的治疗效果。方法经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及眼底照相检查诊断为特发性黄斑前膜的患者13例(13眼),所有患眼经25G玻璃体切割系统在局部麻醉下行三通道玻璃体切割术,术中... 目的观察应用25G经结膜无缝合玻璃体切割系统(TSV25G)治疗特发性黄斑前膜的治疗效果。方法经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及眼底照相检查诊断为特发性黄斑前膜的患者13例(13眼),所有患眼经25G玻璃体切割系统在局部麻醉下行三通道玻璃体切割术,术中以25G眼内镊将黄斑前膜撕除,4例患眼行C3F8气体填充,对手术时间、术后最佳矫正视力、视物变形、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眼底照相等资料进行观察,随访2~12个月,平均6个月。结果手术时间为12~18min,平均为15min;最佳矫正视力:>0.05~0.10者1眼,>0.10~0.30者3眼,>0.30~0.50者5眼,>0.50者4眼;视物变形消失者9眼,减轻者4眼;OCT检查提示术后所有患者黄斑前膜均消退,黄斑水肿消退者10眼,减轻者3眼;术后无低眼压、眼内炎、医源性白内障、医源性视网膜脱离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应用TSV25G系统治疗特发性黄斑前膜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能明显提高视力,改善视物变形,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5G 经结膜无缝合玻璃体切割系统 治疗 特发性黄斑前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结膜入路微创手术摘除眶内海绵状血管瘤疗效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刘秀明 王曙红 王文奇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8期3460-3460,共1页
眶内肿瘤是最常见的眼眶疾病,约占40%,且多为良性肿瘤。海绵状血管瘤因肿瘤内有较大的血管窦腔呈海绵状而得名。又叫窦状血管瘤.是成人最常见的原发于眶内的肿瘤.约占眶内肿瘤手术量的15%~20%。海绵状血管瘤常引起渐进性轴性突... 眶内肿瘤是最常见的眼眶疾病,约占40%,且多为良性肿瘤。海绵状血管瘤因肿瘤内有较大的血管窦腔呈海绵状而得名。又叫窦状血管瘤.是成人最常见的原发于眶内的肿瘤.约占眶内肿瘤手术量的15%~20%。海绵状血管瘤常引起渐进性轴性突眼.部分有视力下降,一般需手术摘除。本文收集我院2007年7月至2009年5月收治的眼眶海绵状血管瘤12例.现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眶内海绵状血管瘤 手术摘除 经结膜入路 疗效分析 眼眶海绵状血管瘤 微创 眶内肿瘤 2009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玻璃体手术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术后角膜厚度的影响 被引量:6
4
作者 邵彦 胡博杰 +1 位作者 刘慧 李筱荣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73-77,共5页
背景玻璃体切割手术对糖尿病患者角膜厚度影响的研究具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目的观察比较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眼玻璃体切割术术后角膜厚度的变化趋势。方法前瞻性队列研究。收集因DR行单纯玻璃体切割术的连续病例70例75眼,采用Pen... 背景玻璃体切割手术对糖尿病患者角膜厚度影响的研究具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目的观察比较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眼玻璃体切割术术后角膜厚度的变化趋势。方法前瞻性队列研究。收集因DR行单纯玻璃体切割术的连续病例70例75眼,采用Pentacam三维眼前节分析仪,由同一检查医师检查。于术前和术后7d、1个月、3个月测量角膜顶点、角膜最薄处及距角膜顶点4mm垂直线与右眼240°、120°、60°交点或与左眼300°、120°、60°的交点共5个部位的角膜厚度进行动态分析,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进行手术前后角膜厚度的比较性研究。进一步研究不同角膜部位是否行23g玻璃体切割术、手术持续时间、不同玻璃体腔填充物对角膜厚度变化率的影响。结果玻璃体切割术前,术后7d、1个月、3个月角膜平均厚度分别为(639.9±103.1)、(689.5±119.3)、(666.5±113.7)、(650,8±108,6)μm。按糖尿病病程为13年、年龄为57.2岁水平修正角膜厚度变化率,术后各随访时间点角膜厚度变化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10.928,P=0.000);不同部位角膜厚度变化率不同(F=24.843,P=0.000),角膜厚度变化率按大小顺序依次为P4〉P,〉P3〉P2〉P1。行23g经结膜无缝合玻璃体切割术(TSV)对角膜厚度的影响小于传统的20g手术(F=53.843,P=0.000);玻璃体内填充惰性气体对角膜厚度的影响明显大于填充平衡盐溶液者(F=5.288,P=0.022);但是不同的手术持续时间对角膜厚度变化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233,P=0.293)。结论DR有晶状体眼行玻璃体切割手术对于角膜是安全的,23gTSV及平衡盐溶液填充对角膜的影响更小。Pentaeam眼前节分析仪不仅能获得中央角膜厚度值,同样可以获得周边角膜厚度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厚度/中央 周边 经结膜无缝合玻璃体切割术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5G玻璃体手术系统在厚的后发性白内障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
5
作者 莫利娟 荣翱 +1 位作者 李雯 李厚硕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975-976,979,共3页
目的探讨应用25G玻璃体手术系统治疗厚的后发性白内障的疗效。方法应用25G经结膜无缝合玻璃体切割术对16例(16眼)厚的后发性白内障患者行后囊膜切开+前段玻璃体切割术。术后随访2~6个月,记录视力、眼压,观察晶状体后囊膜切开区情况及... 目的探讨应用25G玻璃体手术系统治疗厚的后发性白内障的疗效。方法应用25G经结膜无缝合玻璃体切割术对16例(16眼)厚的后发性白内障患者行后囊膜切开+前段玻璃体切割术。术后随访2~6个月,记录视力、眼压,观察晶状体后囊膜切开区情况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视力均明显提高,术后1周和末次随访时最佳矫正视力≥0.5的术眼分别占75.0%(12/16)、81.3%(13/16)。除1眼术后发生暂时性低眼压(术后3d恢复正常)外,其余患眼随访期内眼压均在正常范围。全部术眼晶状体后囊膜中央均形成直径为3.0~4.0mm的圆形透明区,视轴区透明,术中、术后均未见明显并发症发生。结论 25G经结膜无缝合玻璃体切割系统通过切开晶状体后囊膜和切除前段玻璃体治疗厚的后发性白内障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发性白内障 25G玻璃体手术系统 后囊膜切开 经结膜无缝合玻璃体切割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