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皮骶髂关节螺钉内固定治疗骶骨纵行骨折的围手术期护理 被引量:2
1
作者 金文姬 汤骏 +2 位作者 祝崇雪 淦细红 王谊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053-1054,共2页
目的:总结经皮骶髂关节螺钉固定治疗骶骨纵形骨折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对45例经皮骶髂关节螺钉固定术治疗骶骨纵形骨折的患者做好术前护理、术后病情观察、并发症预防及功能锻炼指导。结果:45例患者住院期间未发生护理并发症,2~3个月... 目的:总结经皮骶髂关节螺钉固定治疗骶骨纵形骨折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对45例经皮骶髂关节螺钉固定术治疗骶骨纵形骨折的患者做好术前护理、术后病情观察、并发症预防及功能锻炼指导。结果:45例患者住院期间未发生护理并发症,2~3个月后骨折均达临床愈合,随访6~34个月45例均已恢复正常工作。结论:经皮骶髂关节螺钉固定治疗骶骨纵形骨折的治疗方法具有疗效好、创伤小、恢复快的优点。科学有效的围手术期护理能提高手术疗效,减少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折 经皮骶髂关节螺钉固定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拉力螺钉内固定骶髂关节的影像学与三维重建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汪海清 尹维刚 +3 位作者 史增元 林荣 范永盛 陈一勇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44-147,154,共5页
目的为经髂后下棘与髂结节连线置入拉力螺钉内固定骶髂关节术式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用60例正常成人骨盆CT数据(男、女各30例)导入mimcs15.01进行三维重建,从骶骨耳状面长轴与S1、S2、S3椎弓根中轴的交点置入螺钉。测量各螺钉与冠状面... 目的为经髂后下棘与髂结节连线置入拉力螺钉内固定骶髂关节术式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用60例正常成人骨盆CT数据(男、女各30例)导入mimcs15.01进行三维重建,从骶骨耳状面长轴与S1、S2、S3椎弓根中轴的交点置入螺钉。测量各螺钉与冠状面夹角α及水平面的夹角β。结果 (1)3根螺钉在髂骨翼外侧的穿出点在髂后下棘与髂结节的连线上(2)α、β角分别为男:α1(13.6±3.7)°、α2(4.3±1.8)°、α3(10.0±4.4)°;β1(19.1±5.3)°、β2(9.5±4.1)°、β3(4.0±1.5)°。女:α1(12.4±3.4)°、α2(4.5±2.1)°、α3(10.7±4.0)°;β1(17.5±4.6)°、β2(10.0±4.1)°、β3(3.7±1.5)°。结论经髂后下棘与髂结节连线上确定的进针点置入拉力螺钉内固定骶髂关节安全简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骶髂关节 三维重建 拉力螺钉 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骶髂关节前路钢板螺钉固定手术安全区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刘佳 孙善全 +2 位作者 倪卫东 蒋电明 高仕长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71-274,共4页
目的通过对骶髂关节周围解剖和CT重建进行研究,明确骶髂关节前路钢板螺钉固定的安全区。方法选15具成人尸体骨盆,做以下测量:L4、L5神经前支到骶髂关节线的水平距离及到骶骨翼的垂直距离;L4、L5神经根从椎间孔到真骨盆缘的长度及其中点... 目的通过对骶髂关节周围解剖和CT重建进行研究,明确骶髂关节前路钢板螺钉固定的安全区。方法选15具成人尸体骨盆,做以下测量:L4、L5神经前支到骶髂关节线的水平距离及到骶骨翼的垂直距离;L4、L5神经根从椎间孔到真骨盆缘的长度及其中点直径;在CT冠状位二维重建中测量:骶髂关节切线与矢状面的夹角;骶髂关节骶骨侧宽度。结果 L4、L5神经根从上到下距离骶髂关节线的距离逐渐减小,最宽处分别为(2.1±0.2)cm和(2.6±0.2)cm,最窄处分别为(1.2±0.2)cm和(1.5±0.2)cm;L4神经根距离骶骨面的垂直距离从上到下也是逐渐减少,最高处约10 mm,最低处则紧贴骨膜,L5神经根前支则全长紧贴于骨膜;从出椎间孔到真骨盆边缘L4神经根的长度为(7.4±0.8)cm,其中点直径为(2.7±0.8)mm;L5神经根的长度为(3.9±0.5)cm,其中点直径为(7.3±1.4)mm;CT重建中观察结果:骶髂关节面与矢状面的角度约为30度;骶髂关节线到椎管外侧缘的距离从上到下逐渐减少,最宽处3.3 cm,最窄处2.3 cm;到椎间孔外侧缘的距离较为恒定,约2 cm;结论骶髂关节前路钢板螺钉的安全区:钢板应置于骶髂关节的中、上部,上钢板向骶骨侧剥离不超过2.5 cm,下钢板向骶骨剥离不超过1.5 cm,螺钉内倾30°植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骶髂关节 钢板螺钉固定安全区 应用解剖学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辅助导航经皮骶髂螺钉内固定路径 被引量:8
4
作者 陈练 王晨 +1 位作者 杨亚安 吴开云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52-55,共4页
目的:探讨CT辅助导航经皮骶髂螺钉内固定术的定位和路径。方法:60个成年健康志愿者行S1~3多层螺旋CT扫描,由计算机重构图像后测量通过椎弓根狭窄处中心点与正中矢状面之间的角度、椎弓根高度和宽度等参数,根据这些数据确定体表进钉点... 目的:探讨CT辅助导航经皮骶髂螺钉内固定术的定位和路径。方法:60个成年健康志愿者行S1~3多层螺旋CT扫描,由计算机重构图像后测量通过椎弓根狭窄处中心点与正中矢状面之间的角度、椎弓根高度和宽度等参数,根据这些数据确定体表进钉点、进钉角度和螺钉长度。结果:S1进针点距离后正中线(91.03±10.62)mm,同侧髂嵴后部(41.16±8.80)mm,位于通过髂后上棘连线的骶骨层面头侧(11.29±5.87)mm,进钉方向与水平面夹角(30.76±5.34)°,矢状面(48.76±9.43)°,最佳长度(84.59±5.29)mm。S2体表进针点距离后正中线(127.82±15.63)mm,同侧髂嵴后部(59.34±9.03)mm,位于通过髂后上棘连线的骶骨层面尾侧(15.35±5.50)mm,进钉方向与水平面夹角(30.76±5.34)°,矢状面(61.15±8.38)°,最佳长度(64.04±6.65)mm。仰卧位和俯卧位骶骨倾斜度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经多层螺旋CT扫描图像分析确立的体表进钉点、进钉角度和螺钉长度可直接引导经皮骶髂螺钉内固定术;(2)分析确立的由CT扫描导航经皮骶髂螺钉内固定手术定位和路径为临床骶髂关节修复手术提供了一种快速、准确、安全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骶髂关节 骨盆骨折 修复手术 多层螺旋CT 体表定位 螺钉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期前路病灶清除联合后路经S2骶髂关节螺钉内固定治疗腰骶椎感染 被引量:2
5
作者 张永远 孙宏慧 +5 位作者 姜超 陈喆 王致远 王晓晖 张海平 郝定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45-151,共7页
目的:评估一期前路病灶清除联合后路经S2骶髂关节螺钉内固定治疗腰骶椎感染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8年1月因腰骶椎感染行一期前路病灶清除联合后路经S2骶髂关节(second sacral alar-iliac,S2AI)螺钉内固定患者10例,男7例,... 目的:评估一期前路病灶清除联合后路经S2骶髂关节螺钉内固定治疗腰骶椎感染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8年1月因腰骶椎感染行一期前路病灶清除联合后路经S2骶髂关节(second sacral alar-iliac,S2AI)螺钉内固定患者10例,男7例,女3例;年龄50~75岁,平均61.8±7.7岁。10例患者均系自发感染,其中3例合并糖尿病。所有患者均排除结核、布氏杆菌感染。所有患者术前完善白细胞计数、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以及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等检查。术前根据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应用抗生素。术后继续使用敏感抗生素,监测白细胞计数、ESR以及CRP以指导抗生素使用。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前腰背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术前腰椎JOA评分、末次随访VAS评分及JOA评分。影像学随访观察内固定及植骨融合情况。结果:1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165~225min,平均193.5±20.6min,术中出血量为200~450ml,平均310.0±81.0ml。手术切口一期愈合。抗生素使用时间83~97d,平均89.2±4.5d。术后3个月时所有患者白细胞计数、ESR及CRP均降至正常。随访期间未发现感染复发的患者。腰背痛VAS评分由术前6.4±1.0分降至末次随访时的1.4±1.0分(P<0.05),JOA评分由术前14.4±2.8分上升至末次随访时的24.3±2.9分(P<0.05)。末次随访时,所有病例内固定位置良好,植骨区融合良好。结论:一期前路病灶清除联合后路S2AI螺钉固定治疗腰骶椎感染,可获得坚强的固定和满意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骶椎 感染 经S2骶髂关节螺钉固定 手术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骶髂螺钉LX固定方式的生物力学特性分析 被引量:4
6
作者 李明 徐荣明 +3 位作者 王以进 校佰平 傅国美 薛波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2006年第1期72-76,共5页
目的研究骶髂螺钉LX固定方式与目前常规骶髂螺钉固定方式的拔出强度、刚度、能量吸收,确定比较符合人体生物力学要求的固定方式。方法8具甲醛固定湿润成人尸体的正常骨盆标本,平均年龄23~45岁。骨密度测量排除骨质疏松,排除畸形、肿瘤... 目的研究骶髂螺钉LX固定方式与目前常规骶髂螺钉固定方式的拔出强度、刚度、能量吸收,确定比较符合人体生物力学要求的固定方式。方法8具甲醛固定湿润成人尸体的正常骨盆标本,平均年龄23~45岁。骨密度测量排除骨质疏松,排除畸形、肿瘤、外伤等异常。将骨盆等分锯成两半,左侧组采用骶髂螺钉LX固定,置入正、负应力骶髂拉力螺钉,沿着骶髂关节复合体的压力带和张力带轴线,分别置入骶髂关节复合体的张力带和压力带;右侧组置入常规骶髂拉力螺钉。测量拧紧力矩、轴向拔出力、相对位移、应变、能量吸收。结果拧紧力矩与骨密度、拧紧力矩与轴向拔出力、轴向拔出力与骨密度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P<0.05)。左侧组拔出力为(1158.10±29.20)N,比右侧组(791.2±44.6)N高32%(P<0.05)。右侧组的吸收能量为(6.52±0.78)J,左侧组的吸收能量为(11.75±1.45)J,左右两侧总的能量相比,左侧比右侧大(P<0.05)。结论骶髂螺钉LX固定方式的强度和刚度均高于常规骶髂螺钉固定,拔出螺钉需要的能量亦大,具有生物力学优势,有利于骶髂复合体修复,更符合人体工程学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骶髂关节 螺钉 固定 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S1骶髂螺钉参数测定及经皮螺钉导向器可行性的数字模型 被引量:7
7
作者 卢超 宋迎春 +1 位作者 高波华 王钢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869-874,共6页
目的:探讨一种新的第一骶椎(S1)骶髂螺钉定位方式,为导向器引导经皮骶髂螺钉固定的可行性提供应用解剖学基础。方法纳入100例正常成人骨盆CT原始数据,重建骨盆三维模型。利用Mimics软件中的相关功能寻找到以体表骨性标志定位的S1... 目的:探讨一种新的第一骶椎(S1)骶髂螺钉定位方式,为导向器引导经皮骶髂螺钉固定的可行性提供应用解剖学基础。方法纳入100例正常成人骨盆CT原始数据,重建骨盆三维模型。利用Mimics软件中的相关功能寻找到以体表骨性标志定位的S1骶髂螺钉理想操作平面,继而逐步测量该平面上的置钉参数,包括进针点、进针角度γ及安全范围,最后利用数字模型检验新的置钉参数的准确性。结果(1)髂前后上棘骨性突出点(分别为A、B)与S1椎体棘突中点构成的平面可作为操作平面;(2) AB连线中后1/3交点可作为此平面上的有效进针点;(3)男性角γ范围:101.4°~117.2°,女性:109.5°~120.78°,左右无差异,性别间有差异;(4)按照新的参数置钉,80例半骨盆模型中置钉成功率统计:男性成功率:92.5%,女性成功率:90%。结论以A、B和S1椎体棘突中点定位操作平面,AB连线中后1/3交点为进针点,男性采取角γ=110°,女性采取γ=115°置钉满意,可作为新的螺钉定位方式及进一步研发经皮导向器设计的应用解剖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骶髂关节 拉力螺钉 固定 应用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建钢板结合骶髂关节螺钉治疗复杂骶髂关节骨折脱位 被引量:5
8
作者 赵红卫 邹戟 +2 位作者 肖运祥 刘扬 张思胜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8期3085-3086,共2页
目的:评价重建钢板结合骶髂关节螺钉技术治疗复杂骶髂关节骨折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1例髂骨翼骨折合并骶髂关节脱位的TileC型骨盆骨折病例,采用后路重建钢板结合骶髂关节螺钉技术固定骨盆后环,8例同时固定骨盆前环,采用Matta评分标... 目的:评价重建钢板结合骶髂关节螺钉技术治疗复杂骶髂关节骨折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1例髂骨翼骨折合并骶髂关节脱位的TileC型骨盆骨折病例,采用后路重建钢板结合骶髂关节螺钉技术固定骨盆后环,8例同时固定骨盆前环,采用Matta评分标准和Majeed功能评分进行疗效评定。结果:8例前后环同时固定者,术后2周骨盆疼痛消失;3例未行前环固定者,骨盆疼痛消失时间需6周以上,1例骶髂螺钉发生松动。根据Matta评分标准评定,优9例,良2例。根据Majeed功能评分评定,优7例,良4例。结论:对于骶髂关节骨折脱位的TileC型骨盆骨折,联合重建钢板和骶髂关节螺钉可重建骨盆后环的稳定性,同时固定前环可更快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盆骨折 骶髂关节螺钉 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变性脊柱畸形患者经第2骶椎骶髂螺钉骨盆固定术中与术后骨盆入射角的变化 被引量:3
9
作者 李韦彪 马鸿儒 +11 位作者 胡宗杉 李劼 许彦劼 阿布都哈卡尔·克拉木 汤子洋 凌宸 刘昌伟 孙明辉 鲍虹达 朱泽章 邱勇 刘臻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289-296,共8页
目的:探讨退变性脊柱畸形患者经第2骶椎骶髂(S2 alar-iliac,S2AI)螺钉骨盆固定术中与术后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的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1月~2020年10月期间在我院接受后路矫形长节段融合固定术治疗的退变性脊柱畸形患... 目的:探讨退变性脊柱畸形患者经第2骶椎骶髂(S2 alar-iliac,S2AI)螺钉骨盆固定术中与术后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的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1月~2020年10月期间在我院接受后路矫形长节段融合固定术治疗的退变性脊柱畸形患者,其中22例患者采用双侧S2AI螺钉固定至骨盆,男性3例,女性19例;年龄45~74岁(62.3±7.9岁)。术中使用计算机辅助下O型臂X线机导航系统引导螺钉置入。收集患者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测量冠状面侧凸Cobb角、PI、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PI与LL差值(PI-LL)、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矢状面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导出术中俯卧位下O型臂X线机导航系统扫描的患者骨盆矢状面图像,并测量PI、PT、SS。结果:22例患者内固定节段数为5~17个(11.1±2.21个),随访5~13个月(6.64±1.43个月)。术前、术后1周和末次随访时冠状面侧凸Cobb角分别为38.04°±21.12°、19.16°±12.49°、19.01°±11.99°,LL分别为28.48°±28.12°、40.61°±15.25°、39.25°±15.51°,SVA分别75.64±64.66mm、21.82±19.42mm、23.18±19.12mm,PI分别为55.55°±14.68°、50.47°±13.35°、53.94°±13.37°,PI-LL分别为27.10°±22.00°、9.86°±10.41°、12.92°±13.02°,PT分别为31.55°±10.25°、19.69°±7.7°、24.25°±8.28°,SS分别为24.00°±16.61°、30.78°±10.27°、29.55°±11.23°。术后1周和末次随访时的侧凸Cobb角、LL、SVA、PI、PI-LL、PT和SS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的PI和PT与术后1周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中PI、PT、SS分别为45.17°±14.20°、21.56°±6.71°、23.61°±12.86°,PT和PI与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时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SS与术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21例(95%)患者术中PI与术前比较减少大于5°,13例(59%)患者术后站立位PI较术前下降大于5°。结论:应用S2AI螺钉进行骨盆固定的退变性脊柱畸形患者术中俯卧位下PI较术前站立位PI显著性降低,术后站立位PI较术中回升,但仍较术前站立位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脊柱畸形 骨盆固定 脊柱矫形 骨盆入射角 骶髂关节 第2骶椎骶髂螺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板关节突螺钉两种不同置钉方法的临床对比研究 被引量:14
10
作者 曾忠友 陈国军 +3 位作者 汤永华 严卫峰 吴鹏 张建乔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581-584,共4页
目的比较椎板关节突螺钉两种不同置钉方法的优缺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8月~2008年6月,采用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联合椎间融合器植骨治疗单节段下腰椎病变47例,其中开放置钉21例,瞄准器引导下经皮置钉26例。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病... 目的比较椎板关节突螺钉两种不同置钉方法的优缺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8月~2008年6月,采用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联合椎间融合器植骨治疗单节段下腰椎病变47例,其中开放置钉21例,瞄准器引导下经皮置钉26例。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病史时间、疾病类型、病变部位、疾病严重程度方面无统计学差异。结果两组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均未输血,术中、术后未出现相关并发症。两组病例术中导针穿刺次数、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切口引流液量和术后螺钉位置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19个月,两组病例融合率无差异。随访过程中两组病例均未出现螺钉松动、移位、断裂等现象,亦未出现椎间融合器移位现象,最后随访时两组JOA评分改善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开放置钉相比,瞄准器引导下经皮置钉具有创作小、操作简单、准确性和安全性高等优点,同时缩短了手术时间,因此,瞄准器可作为腰椎椎板关节突螺钉置钉的较好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板关节螺钉 固定 瞄准器 经皮 下腰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