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1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小肠黏膜下层促进经皮血管腔内支架植入术后内皮化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李景雷 王晓白 +3 位作者 乔宏宇 张红 张艳 洪晓涛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03-408,共6页
目的探讨小肠黏膜下层(SIS)促进支架表面内皮化在预防经皮血管腔内支架植入术(PTS)后再狭窄的价值。方法 14头猪经颈动脉球囊过度扩张双侧髂动脉后,随机选取一侧髂动脉植入裸支架(bare stent,BS),对侧髂动脉植入SIS覆膜支架(SCS)。于4、... 目的探讨小肠黏膜下层(SIS)促进支架表面内皮化在预防经皮血管腔内支架植入术(PTS)后再狭窄的价值。方法 14头猪经颈动脉球囊过度扩张双侧髂动脉后,随机选取一侧髂动脉植入裸支架(bare stent,BS),对侧髂动脉植入SIS覆膜支架(SCS)。于4、8、12周分别对4、5、5头猪进行造影复查,并处死,对支架段标本行病理组织学及扫描电镜观察。结果 14头猪(28支髂动脉)共成功植入14枚BS及14枚SCS支架。复查造影示,8周时SCS组和BS组各有1支动脉闭塞,其余26枚支架均通畅,4、8、12周时SCS组再狭窄率与BS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示4、8、12周时SCS组增殖细胞核抗原阳性细胞平均百分率均明显低于BS组(P<0.05);电镜见SCS组新生内膜内皮细胞数均高于BS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IS具有促进内皮细胞再生及支架表面内皮化的作用,可间接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并促进合成型平滑肌细胞向收缩型转变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狭窄 小肠黏膜下层 内皮细胞 经皮血管腔内支架植入术 动物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血管腔内支架植入术治疗布-加综合征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高万勤 李云东 +7 位作者 陈登庭 张灿斌 史海军 韦京华 方新历 张朝文 侯民聚 吴江潮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2年第6期546-547,共2页
目的 探讨经皮血管内支架植入术对布 加综合征治疗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具备完整诊断资料的 42例布加综合征患者 ,根据不同表现 ,分别采用单纯球囊扩张后植入支架 ,或穿刺破膜后球囊扩张满意后再植入支架治疗。结果 42例植入支架成功... 目的 探讨经皮血管内支架植入术对布 加综合征治疗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具备完整诊断资料的 42例布加综合征患者 ,根据不同表现 ,分别采用单纯球囊扩张后植入支架 ,或穿刺破膜后球囊扩张满意后再植入支架治疗。结果 42例植入支架成功 40例 ,共植入腔静脉支架 44枚、肝静脉支架 4枚。植入支架后造影证实原下腔静脉狭窄或梗阻征象消失 ,造影剂回流通畅。 2例因操作不当而失败。结论 经皮血管内支架植入术是治疗布 加综合征的一种有效的微创治疗手段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血管腔内 支架植入 布-加综合征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及支架植入术治疗颈动脉狭窄103例疗效观察
3
作者 史树贵 迟路湘 +3 位作者 陈康宁 范文辉 陈贞芳 胡冬萍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5年第5期530-532,共3页
关键词 支架植入术 颈动脉狭窄 经皮腔内 腔内血管成形 疗效观察 治疗 血管疾病患者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缺血性脑卒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腔内支架植入术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0
4
作者 王家平 杨达宽 +8 位作者 闫东 袁曙光 杨绍军 李迎春 杨青 吴起杰 龚颖娜 麻东辉 韩正林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05年第2期97-99,共3页
 目的 评价应用血管内支架治疗血管性疾病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36例患有血管性疾病的患者施行了血管内支架植入术,包括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24例,腹主动脉真性动脉瘤 3 例,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1 例,颈动脉动静脉瘘 1例,左锁骨下动脉狭窄...  目的 评价应用血管内支架治疗血管性疾病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36例患有血管性疾病的患者施行了血管内支架植入术,包括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24例,腹主动脉真性动脉瘤 3 例,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1 例,颈动脉动静脉瘘 1例,左锁骨下动脉狭窄1例,左锁骨下动静脉瘘1例,髂动脉假性动脉瘤4例及股动脉狭窄 1 例。除 1 例左锁骨下动脉狭窄患者、1例股动脉狭窄患者使用了裸支架外,其余34例患者均采用带膜支架进行血管内治疗。结果 术中所有患者均未出现特殊不适,术后随访期间未见明显合并症发生。所有患者均完全消除了临床症状。结论 应用血管内支架治疗血管性疾病是一种实用且效果较好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支架植入术 临床应用 左锁骨下动脉狭窄 血管内支架治疗 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血管内支架植入术 髂动脉假性动脉瘤 血管性疾病 锁骨下动静脉瘘 股动脉狭窄 真性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 临床价值 带膜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和术中支架人工血管植入术治疗外伤性主动脉弓降部病变的疗效 被引量:6
5
作者 李建荣 许尚栋 +3 位作者 郑军 刘永民 朱俊明 孙立忠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9期2645-2650,共6页
目的探讨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和术中支架人工血管植入术治疗外伤性主动脉弓降部病变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外科自2009年3月至2019年6月共收治外伤性主动脉弓降部病变患者47例,其中采用术中支架人工血管植... 目的探讨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和术中支架人工血管植入术治疗外伤性主动脉弓降部病变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外科自2009年3月至2019年6月共收治外伤性主动脉弓降部病变患者47例,其中采用术中支架人工血管植入术治疗18例(术中支架人工血管植入术组),采用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治疗29例(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组)。回顾性分析患者术前和术中临床资料、术后早期和晚期死亡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中支架人工血管植入术组中总合并手术及合并主动脉弓分支动脉重建术的比例均明显高于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组,两组死亡率、总并发症发生率、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均无统计学显著性差异。术中支架人工血管植入术组中术后因降主动脉破裂死亡1例,发生伤口愈合不良1例。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组中术后发生急性脑梗死1例。随访期间术中支架人工血管植入术组中1例因升主动脉-左颈总动脉吻合口瘘及术中支架人工血管远端降主动脉溃疡行升主动脉置换及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组中1例因烟囱支架闭塞行右锁骨下动脉至左锁骨下动脉转流。结论未累及主动脉弓部的降主动脉外伤可采用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累及主动脉弓部的降主动脉外伤行术中支架人工血管植入术更安全、疗效更持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 主动脉弓降部病变 术中支架人工血管植入术 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颅彩色多普勒在大脑中动脉狭窄经皮血管成型并支架植入术前后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4
6
作者 王磊 谭莹 +1 位作者 王华 郑虎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6年第9期797-799,F0003,共4页
目的评价经颅彩色多普勒(TCD)在大脑中动脉狭窄经皮血管成型并支架植入术前后的应用价值。方法47例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一过性脑缺血(TIA)或脑梗死患者,TCD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诊断为大脑中动脉狭窄,行血管成型并支架植入术(PTAS),... 目的评价经颅彩色多普勒(TCD)在大脑中动脉狭窄经皮血管成型并支架植入术前后的应用价值。方法47例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一过性脑缺血(TIA)或脑梗死患者,TCD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诊断为大脑中动脉狭窄,行血管成型并支架植入术(PTAS),对狭窄血管经PTAS治疗前后形态学及大脑中动脉血流动力学各项指标(平均流速Vm、收缩峰流速Vs、舒张峰流速Vd、脉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进行分析和比较,并与DSA进行比较。结果41例与术前比Vs、Vm、Vd下降,Pi值增高,Ri值变化不大,TCD及DSA随访所有例患者无再发狭窄;5例患者出现Vs、Vm、Vd增快,Pi值增高,但均未见反流信号;1例出现Vs增快,Vm增快,Vd降低。中、重度狭窄TCD与DSA相符率分别为75%、83%。结论TCD能为血管内支架术治疗大脑中动脉狭窄前后疗效提供客观依据,其无创、便捷、廉价的优点,更有优势作为PTAS治疗中、重度MCA狭窄的初选、疗效评价和术后随访的评定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颅彩色多普勒(TCD) 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 大脑中动脉狭窄 经皮血管成型并支架植入术(PTA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及支架植入术对QT离散度的影响
7
作者 许俊萍 陈光辉 +2 位作者 刘玲玲 李春江 王士雯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0年第6期374-374,共1页
关键词 血管成形术 经皮冠状动脉 QT离散度 支架植入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支架植入术前后NO和NA的变化
8
作者 姚珂 贾国良 《河南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310-311,共2页
目的 :观察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支架植入术 (CASI)支架植入前后血浆中一氧化氮(NO)和去甲肾上腺素 (NA)浓度的变化 ,探讨其在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支架植入术术后再狭窄发生中的作用。方法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 2 1例 ,年龄 ... 目的 :观察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支架植入术 (CASI)支架植入前后血浆中一氧化氮(NO)和去甲肾上腺素 (NA)浓度的变化 ,探讨其在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支架植入术术后再狭窄发生中的作用。方法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 2 1例 ,年龄 (5 4.7± 8.3)岁 ,对患者术前及术后不同时期分别取冠状静脉窦血测定血浆中NO和NA的浓度。结果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术后即刻血浆中NO生成明显低于术前 (P <0 .0 1) ;术后即刻血浆NA释放明显高于术前 (P <0 .0 5 )。结论 :支架植入术后NO和NA浓度有明显变化 ,这些变化与再狭窄的发生可能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定型心绞痛 一氧化氮 去甲肾上腺素 血液 经皮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 CAS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血管狭窄行支架植入术围术期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 被引量:5
9
作者 赵婉 菅敏钰 +1 位作者 王爱东 韩如泉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045-1049,共5页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脑血管腔内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 and stenting,PTAS)围术期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医院颅内、外血管狭窄行PTAS的患者416例,男334例,女82例,年龄40~85岁,ASAⅠ~Ⅲ级。...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脑血管腔内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 and stenting,PTAS)围术期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医院颅内、外血管狭窄行PTAS的患者416例,男334例,女82例,年龄40~85岁,ASAⅠ~Ⅲ级。收集围术期缺血性卒中的发病率、人口学、既往史、神经系统及围术期血流动力学因素与临床结局的关系,回顾性探讨围术期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结果颅外血管狭窄行PTAS的328例患者中,10例(3.0%)发生围术期缺血性卒中。颅内血管狭窄行PTAS的88例患者中,6例(6.8%)发生围术期缺血性卒中。颅外血管PTAS围术期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包括术前合并未治疗的颅内血管狭窄(OR=9.44,95%CI2.36~37.71,P=0.001)和术中SBP最低值<90 mm Hg(OR=9.13,95%CI 1.35~61.76,P=0.023)。颅内血管PTAS围术期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包括术前合并未治疗的颅内血管狭窄(OR=44.81,95%CI 1.99~1 011.84,P=0.017)、年龄增高(OR=1.25,95%CI 1.04~1.51,P=0.021)和存在钙化斑块(OR=11.02,95%CI 1.11~109.25,P=0.040)。结论在经皮穿刺脑血管腔内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术中,颅外血管PTAS围术期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是术前合并未治疗的颅内血管狭窄和术中SBP最低值<90mm Hg,颅内血管PTAS围术期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是年龄增高、存在钙化斑块以及术前合并未治疗的颅内血管狭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硬化 血管狭窄 经皮穿刺脑血管腔内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术 围术期缺血性脑卒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主动脉覆膜支架植入术治疗先天性主动脉缩窄一例 被引量:1
10
作者 朱鲜阳 韩秀敏 +3 位作者 张端珍 崔春生 张坡 魏明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322-322,共1页
主动脉缩窄以往多采用手术治疗,我院在国内率先使用主动脉覆膜支架治愈1例先天性主动脉缩窄,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关键词 经皮主动脉覆膜支架植入术 先天性主动脉缩窄 病例报告 血管扩张 血管直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血管腔内支架成形术联合溶栓治疗对主髂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踝肱指数的影响 被引量:9
11
作者 牛国浩 钱俊甫 李书旺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51-354,共4页
目的:探讨经皮血管腔内支架成形术(PTA)联合溶栓治疗对主髂动脉狭窄或闭塞(ASOD)患者踝肱指数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06至2015-06期间我院确诊治疗的ASOD患者100例,依据治疗方法分为传统外科手术治疗组和PTA联合溶栓治疗组,每组50例。结... 目的:探讨经皮血管腔内支架成形术(PTA)联合溶栓治疗对主髂动脉狭窄或闭塞(ASOD)患者踝肱指数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06至2015-06期间我院确诊治疗的ASOD患者100例,依据治疗方法分为传统外科手术治疗组和PTA联合溶栓治疗组,每组50例。结果:PTA联合溶栓治疗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床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传统外科手术治疗组,传统外科手术治疗组和PTA联合溶栓治疗组术后踝肱指数、步行距离明显高于术前,PTA联合溶栓治疗组术后踝肱指数、步行距离明显高于传统外科手术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传统外科手术治疗组和PTA联合溶栓治疗组1、2、3年累积通畅率、保肢率基本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外科手术比较,PTA联合溶栓治疗ASOD也具有良好的远期疗效,且可有效减少患者手术创伤及并发症,有利于患者身体恢复及提高近期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 溶栓 主髂动脉闭塞 踝肱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血管腔内支架成形术在肝移植(LT)术后静脉流出道阻塞(VOO)患者中的应用并附长期随访报告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华 王建华 +2 位作者 刘嵘 钱晟 路会林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11-116,共6页
目的评估经皮血管腔内支架成形术治疗肝移植(liver transplantation,LT)术后静脉流出道阻塞(venous outflow obstruction,VOO)患者的近期与远期疗效,总结相关介入处理经验。方法对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03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21例L... 目的评估经皮血管腔内支架成形术治疗肝移植(liver transplantation,LT)术后静脉流出道阻塞(venous outflow obstruction,VOO)患者的近期与远期疗效,总结相关介入处理经验。方法对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03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21例LT术后VOO患者的介入处理方式和长期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1例VOO患者中,下腔静脉狭窄16例次,肝静脉狭窄9例次。21例患者均采用经皮血管球囊扩张联合自膨式支架植入。术前跨狭窄压力梯度为3~31 cmH2O,平均(12.7±8.3)cmH2O,术后压力梯度为0~5 cmH2O,平均(2.2±1.5)cmH2O。技术成功率及临床成功率均为100%,与介入操作相关并发症1例。下腔静脉及肝静脉1、3、5和10年通畅率分别为100%、100%、100%和95%。结论经皮血管腔内支架成形术治疗LT术后VOO操作简便,疗效确切,可获得良好的近期及远期疗效,可作为LT术后VOO的首选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移植(LT) 静脉流出道阻塞(VOO) 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 介入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症状性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的观察 被引量:14
13
作者 刘新峰 李宝民 +2 位作者 李生 王君 曹向宇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77-180,共4页
目的评价药物治疗无效的症状性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PTAS)治疗的安全性、可行性。方法28例症状性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男性25例,女性3例;平均年龄(56.9±10.7)岁。所有患者均按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 目的评价药物治疗无效的症状性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PTAS)治疗的安全性、可行性。方法28例症状性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男性25例,女性3例;平均年龄(56.9±10.7)岁。所有患者均按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进行评估。结果除1例因血管严重纡曲行PTAS未成功外,27例30处行PTAS成功。全脑血管造影复查显示动脉直径狭窄率从术前平均(79.3±12.1)%降至术后(4.5±7.8)%。PTAS治疗后NIHSS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TAS术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18例,病情无变化7例,病情加重并死亡2例。随访1~30个月,仅1例出现脑缺血再发作,1例术后1个月发生支架内再狭窄,经再次PTAS治愈;1年后发生支架内再狭窄2例,1例再次行PTAS治愈,1例无症状而动态观察治疗。结论症状性椎基底动脉狭窄应用PTAS治疗,可以减轻患者的临床缺血症状和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底动脉供血不足 支架 血管成形术 经皮冠状动脉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支架在肿瘤所致下腔静脉梗阻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4
作者 王超 佟小强 +4 位作者 王健 杨敏 吕永兴 刘伯山 邹英华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06年第4期245-247,共3页
目的 探讨恶性肿瘤所至下腔静脉梗阻植入金属支架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 18例患者中,原发性肝癌6例,肝转移癌3例,胃癌2例,腹膜后肿物2例,肾癌3例,淋巴瘤1例,胰腺癌1例。均造成下腔静脉的完全或部分梗阻,梗阻段长度30~90mm直径0... 目的 探讨恶性肿瘤所至下腔静脉梗阻植入金属支架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 18例患者中,原发性肝癌6例,肝转移癌3例,胃癌2例,腹膜后肿物2例,肾癌3例,淋巴瘤1例,胰腺癌1例。均造成下腔静脉的完全或部分梗阻,梗阻段长度30~90mm直径0~5mm,采用经皮股静脉穿刺植入金属支架治疗。结果 18例患者均一次手术成功,患者梗阻症状积分由4~5分降至术后0~2分两者差异显著。结论 金属膨式支架可迅速缓解下腔静脉恶性梗阻患者的临床症状是有效的姑息性治疗手段,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 血管内支架植入术 放射学 介入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超声对经皮介入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评价 被引量:2
15
作者 杨希立 张阳德 +2 位作者 许兆延 李健民 周昭仑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914-1915,1918,共3页
目的以血管内超声(IVUS)了解经皮介入术(PCI)后支架内再狭窄(ISR)的相关参数。方法2004年至2006年在我院实施PCI术患者723例,32例患者经冠脉造影(CAG)证实ISR,其中19例为心绞痛患者,共38个病变进行IVUS检查,比较ISR与non-ISR患者、心绞... 目的以血管内超声(IVUS)了解经皮介入术(PCI)后支架内再狭窄(ISR)的相关参数。方法2004年至2006年在我院实施PCI术患者723例,32例患者经冠脉造影(CAG)证实ISR,其中19例为心绞痛患者,共38个病变进行IVUS检查,比较ISR与non-ISR患者、心绞痛与非心绞痛患者的外弹力膜面积、斑块面积、最小管腔面积、内膜面积的差异。结果ISR组与non-ISR组比较,两组外弹力膜面积无明显差异,两组斑块面积、最小管腔面积、内膜面积有显著差异(P<0.05);心绞痛组和非心绞痛组比较,两组外弹力膜面积无明显差异,两组斑块面积、最小管腔面积、内膜面积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IVUS是评价ISR的有效手段,经IVUS检查,ISR患者有更大的斑块面积和内膜增生面积,而最小管腔面积变小;有心绞痛症状的患者斑块面积和内膜增生面积增大,而最小管腔面积变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超声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支架内再狭窄 外弹力膜面积 斑块面积 最小管面积 内膜面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ouble Flash扫描模式在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的应用 被引量:2
16
作者 荆晶 周迎 +3 位作者 张弢 李建涛 杨俊杰 陈韵岱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277-282,288,共7页
目的探讨Double Flash扫描模式应用于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的图像质量、辐射剂量和诊断准确性。资料与方法 63例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行冠状动脉CT造影,心率≤70次/min者采用Double Flash扫描模式,心率>70次/min者采用螺旋... 目的探讨Double Flash扫描模式应用于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的图像质量、辐射剂量和诊断准确性。资料与方法 63例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行冠状动脉CT造影,心率≤70次/min者采用Double Flash扫描模式,心率>70次/min者采用螺旋扫描模式。比较两组支架节段图像质量主观评分、血管CT值、噪声、信噪比(SNR)和对比噪声比(CNR);以冠状动脉造影作为"金标准",评估两种扫描模式的诊断效能,并计算两组辐射剂量。结果 Double Flash组冠状动脉共植入支架59枚,其中57枚可诊断;螺旋组冠状动脉共植入支架58枚,均可诊断。Double Flash组和螺旋组图像质量主观评分、首次扫描过程中CT值、噪声、SNR、CN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ouble Flash组第2次扫描过程中图像质量评分与首次扫描和螺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ouble Flash组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度分别为90.0%、89.8%、64.3%、97.8%和89.8%,螺旋组分别为83.3%、95.7%、83.3%、95.7%和93.1%。Double Flash组对于直径≥3.0 mm支架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度明显高于直径<3.0 mm支架。Double Flash组整个扫描过程及冠状动脉CT造影增强扫描中的有效剂量、剂量长度乘积、容积CT剂量指数均显著低于螺旋组(P<0.05)。结论Double Flash扫描模式用于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可以获得较好的图像质量,与冠状动脉血管造影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且辐射剂量低,而对直径≥3.0 mm支架评估明显优于直径<3.0 mm支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血管成形术 经皮冠状动脉 支架 冠状血管造影术 体层摄影术 X 线计算机 辐射剂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椎动脉起始部狭窄患者经皮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体会 被引量:2
17
作者 王东升 刘英姿 +1 位作者 李宝民 王君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112-1114,共3页
目的评价老年椎动脉起始部狭窄患者经皮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老年椎动脉起始部狭窄患者30例,行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分析患者手术前后血管狭窄情况,随访再狭窄率。结果椎动脉起始部狭窄患者狭窄率从术前(79.4&... 目的评价老年椎动脉起始部狭窄患者经皮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老年椎动脉起始部狭窄患者30例,行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分析患者手术前后血管狭窄情况,随访再狭窄率。结果椎动脉起始部狭窄患者狭窄率从术前(79.4±13.3)%下降至术后的(13.2±8.5)%。30例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随访1~38个月,有2例发生再狭窄。结论血管内支架治疗可明显改善老年椎动脉起始部狭窄引起的临床缺血症状,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近期疗效满意,但仍缺乏远期及大样本的临床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底动脉供血不足 动脉粥样硬化 支架 血管成形术 经皮冠状动脉 血小板聚集抑制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内血管成形术和冠状动脉支架治疗 被引量:3
18
作者 王东亚 李小鹰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0年第5期350-353,共4页
老年冠心病人随着社会的老龄化而不断增加 ,这是一组有着特殊临床病理生理的人群 ,在选择介入治疗时应当充分考虑年龄、合并的慢性疾病、心功能状态、病变局部的解剖以及能否进行完全性血运重建等因素。老年冠心病人的介入治疗同样可以... 老年冠心病人随着社会的老龄化而不断增加 ,这是一组有着特殊临床病理生理的人群 ,在选择介入治疗时应当充分考虑年龄、合并的慢性疾病、心功能状态、病变局部的解剖以及能否进行完全性血运重建等因素。老年冠心病人的介入治疗同样可以获得理想的成功率。严格的病例选择标准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冠状动脉疾病 血管戍形术 经皮冠状动脉 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例动脉溶栓并动脉支架血管成形术后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护理 被引量:1
19
作者 常红 张本园 张茜 《护理研究(上旬版)》 2006年第3期655-656,共2页
关键词 蛛网膜下出血 血管成形术后 支架植入术 动脉溶栓 护理 动脉内溶栓治疗 急性脑梗死 紧急处理方法 介入溶栓治疗 国外学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动脉起始部腔内血栓1例
20
作者 丁杨 陈艺婕 +2 位作者 郑续 陈毅刚 张锦华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43-245,共3页
椎动脉起始部腔内血栓(intraluminal thrombus,ILT)临床少见,因症状不典型易漏诊,但其动脉-动脉栓塞风险可致严重后循环缺血。本文报道1例漏诊ILT病例,旨在提升临床识别能力。患者,男,49岁,2023年6月25日因“突发头晕伴恶心12 h”急诊就... 椎动脉起始部腔内血栓(intraluminal thrombus,ILT)临床少见,因症状不典型易漏诊,但其动脉-动脉栓塞风险可致严重后循环缺血。本文报道1例漏诊ILT病例,旨在提升临床识别能力。患者,男,49岁,2023年6月25日因“突发头晕伴恶心12 h”急诊就诊,头颅CT提示后循环缺血,予阿司匹林0.2 g/d、阿托伐他汀20 mg/d口服后离院。次日门诊头颅MRI示右侧小脑半球新近梗死灶。28日再发头晕,伴行走不稳、右侧偏身麻木,持续不好转,于29日入院。颈部CTA示右椎动脉开口重度狭窄、远端管腔内充盈缺损合并Donut征,确诊ILT。调整药物治疗方案为阿司匹林100 mg/d联合氯吡格雷75 mg/d,共15周。门诊颈部血管高分辨MRI示右椎动脉V1~V2段闭塞。11月2日在局麻下行血管内治疗,术后90 d及6个月随访,无脑缺血事件复发,mRS评分0分。本例患者提示,对后循环缺血患者,若初诊影像未明确责任病灶,需警惕ILT可能;药物治疗联合早期(5~7 d)CTA动态评估可有效逆转血栓进展,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动脉 腔内血栓 抗血小板 椎动脉开口狭窄 椎动脉开口支架植入术 血管内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