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5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皮血管成形术治疗肌纤维发育不良型肾动脉狭窄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3
1
作者 王瑾 陈韬 +2 位作者 王青梅 汪奇 郭军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217-220,共4页
目的评价经皮血管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治疗肾动脉肌纤维性发育不良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肌纤维发育不良型肾动脉狭窄患者32例(均合并2~3级高血压或难治性高血压),行经皮肾动脉成形术治疗。术后随访观察患者血压、药物治疗种类、术... 目的评价经皮血管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治疗肾动脉肌纤维性发育不良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肌纤维发育不良型肾动脉狭窄患者32例(均合并2~3级高血压或难治性高血压),行经皮肾动脉成形术治疗。术后随访观察患者血压、药物治疗种类、术后再狭窄、生存率和并发症等。结果 PTA技术成功率93.94%(31/33)。术前、术后收缩压分别为(189.6±26.0)mmHg、(136.6±8.0)mmHg(t=9.117,P<0.001),舒张压分别为(121.6±21.7)mmHg、(81.1±11.5)mmHg(t=7.745,P<0.001)。无肾动脉破裂、夹层、分支堵塞及血栓形成等相关并发症和术后不良事件发生。术后随访时间5~100个月,平均(40.4±26.1)个月,患者生存率100%(32/32)。结论经皮血管成形术治疗肌纤维发育不良肾动脉狭窄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纤维发育不良 肾动脉梗阻 经皮血管成形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血管成形术治疗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狭窄或闭塞 被引量:8
2
作者 谭隆旺 贺斌 +9 位作者 成友华 孙寒 俞赶年 郑霞 刘力 曹礼应 余月明 和卫梅 孟熙 张勇 《放射学实践》 2012年第7期793-795,共3页
目的:探讨经皮血管成形术(PTA)治疗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狭窄和闭塞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6例动静脉内瘘狭窄和闭塞的血液透析患者行PTA治疗,比较PTA治疗前后的血管造影表现、透析时血流量及静脉压的变化情况。结果:术后血管造影显示... 目的:探讨经皮血管成形术(PTA)治疗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狭窄和闭塞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6例动静脉内瘘狭窄和闭塞的血液透析患者行PTA治疗,比较PTA治疗前后的血管造影表现、透析时血流量及静脉压的变化情况。结果:术后血管造影显示狭窄和闭塞的血管扩张、再通,触诊感血管震颤增强。术后第2天透析时血流量升高至200ml/min以上,可完成透析,在血流量为250ml/min时静脉压下降为(110.62±15.71)mmHg;其中2例分别在术后3个月和6个月发生再狭窄,再次行PTA后血流量恢复。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血管破裂、出血、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结论:PTA是治疗动静脉内瘘狭窄和闭塞的有效、安全、微创的方法,可选择适宜的患者采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透析 动静脉瘘 经皮血管成形术 血管造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血管成形术治疗肾动脉纤维肌性发育不良所致高血压1例
3
作者 舒娴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732-1732,共1页
患者女,24岁,因头昏、头痛半年就诊。既往体健,家族中无高血压病史。入院后查体:血压:左上肢180/110 mm Hg,右上肢200/110 mm Hg、左下肢210/100 mm Hg、右下肢200/120mm Hg心界不大,未闻及杂音。腹部及双侧肾动脉听诊区未闻及血管杂音。
关键词 肾动脉 纤维肌 经皮血管成形术 性发育 血管杂音 再狭窄 炎症指标 降压药物 颈动脉颅外段 药物涂层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治疗锁骨下动脉近端闭塞性病变 被引量:4
4
作者 金征宇 杨宁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5期348-352,共5页
利用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PTA)对30例锁骨下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进行治疗,并对其中2例锁骨下动脉重度狭窄并发急性血栓形成的患者进行溶栓及PTA治疗,成功27例(90%),未发生与手术相关的严重并发病。除2例患者于... 利用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PTA)对30例锁骨下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进行治疗,并对其中2例锁骨下动脉重度狭窄并发急性血栓形成的患者进行溶栓及PTA治疗,成功27例(90%),未发生与手术相关的严重并发病。除2例患者于术后8~10个月发生再狭窄经重复PTA再通外,随访6~12个月均获得满意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血管成形术 锁骨下 动脉闭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超引导下经皮血管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12例 被引量:13
5
作者 谢娟 李正胜 +4 位作者 卢晶晶 王叶 程晓娟 黎利达 张雄峰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4期1503-1506,共4页
目的探讨B超引导下经皮血管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治疗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的临床体会。方法 2012年4月至2015年4月我院收治维持性血液透析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致内瘘失功患者12例,B超引导下行PTA,... 目的探讨B超引导下经皮血管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治疗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的临床体会。方法 2012年4月至2015年4月我院收治维持性血液透析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致内瘘失功患者12例,B超引导下行PTA,对比手术前后狭窄部位血管直径、透析时血流量变化,定期随访观察动静脉内瘘远期通畅率。结果 12例内瘘失功患者B超检查发现狭窄部位在吻合口及其附近5例,在内瘘静脉透析用穿刺段7例。B超引导下在狭窄部位近心端8 cm处穿刺行PTA,术后B超显示11例血管再通,狭窄<30%,透析中血流量良好;1例术后透析中血流量间断<200 mL/min,静脉压高,血管造影显示上腔静脉狭窄,改为CT血管成像下行PTA。术后随访6个月,11例患者内瘘血流量满足透析所需;1例患者术后3个月再次出现血流量下降,B超显示狭窄部位有纤维环形成,再次行B超引导下PTA治疗,术后透析时血流量>250 mL/min。结论 B超引导PTA无需特殊设备和场地,操作简单,适合内瘘失功处理要求快的特点,同时避免造影剂应用和放射线暴露损伤,具有较好疗效,可作为外周放射介入的替代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体动静脉内瘘 狭窄 经皮血管腔内血管成形术 B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血管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被引量:9
6
作者 何凡 蔡进中 +2 位作者 王露平 窦永充 陈旭东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191-1195,共5页
目的:评价经皮血管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提高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手术成功率提供临床依据。方法: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30例,其中Fontain分期Ⅱ期患者11例,Ⅲ期患者7例,Ⅳ期患者12例,... 目的:评价经皮血管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提高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手术成功率提供临床依据。方法: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30例,其中Fontain分期Ⅱ期患者11例,Ⅲ期患者7例,Ⅳ期患者12例,观察所有患者术中血管再通及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30例患者45支血管行PTA,成功开通42支血管,手术成功率为93.3%。开通血管中行超声斑块消融术血管10支,超声斑块消融+球囊成形术血管20支,超声斑块消融+球囊成形术+支架植入术血管12支。27例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其中FontainⅡ期患者11例(11/11),Ⅲ期患者7例(7/7),Ⅳ期患者9例(9/12)。FontainⅡ、Ⅲ期患者术后临床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Ⅱ、Ⅲ期患者术后临床有效率高于Ⅳ期患者(P<0.05)。30例患者中仅1例发生严重并发症,无死亡患者。结论:多种血管腔内血管成形术联合应用可以提高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手术成功率;PTA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经皮血管腔内血管成形术 超声斑块消融术 球囊成形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音乐疗法对经皮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老年病人的干预 被引量:15
7
作者 赵皎皎 金海君 +2 位作者 任爱玲 姜琦 文淑峰 《护理研究(上旬版)》 2006年第8期2011-2013,共3页
[目的]探讨音乐疗法对经皮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PTCA)老年病人的干预作用。[方法]将66例实施PTCA的老年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音乐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音乐疗法,治疗前后分别以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量表(SDS)和... [目的]探讨音乐疗法对经皮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PTCA)老年病人的干预作用。[方法]将66例实施PTCA的老年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音乐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音乐疗法,治疗前后分别以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量表(SDS)和McGill疼痛强度指数(PPI)评估病人心理状态及术后伤口、腰背疼痛情况,并记录术后入睡困难和排尿困难情况。[结果]音乐组病人术后焦虑状态及术后疼痛、入睡困难和排尿困难等不适感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或P<0.05)。[结论]音乐疗法可有效地降低PTCA老年病人的焦虑、抑郁程度,明显提高病人的舒适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乐疗法 经皮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 老年病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人行经皮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的护理 被引量:15
8
作者 席虎玉 《护理研究》 2002年第5期288-289,共2页
关键词 老年 经皮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 护理 冠心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症状性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的观察 被引量:14
9
作者 刘新峰 李宝民 +2 位作者 李生 王君 曹向宇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77-180,共4页
目的评价药物治疗无效的症状性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PTAS)治疗的安全性、可行性。方法28例症状性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男性25例,女性3例;平均年龄(56.9±10.7)岁。所有患者均按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 目的评价药物治疗无效的症状性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PTAS)治疗的安全性、可行性。方法28例症状性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男性25例,女性3例;平均年龄(56.9±10.7)岁。所有患者均按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进行评估。结果除1例因血管严重纡曲行PTAS未成功外,27例30处行PTAS成功。全脑血管造影复查显示动脉直径狭窄率从术前平均(79.3±12.1)%降至术后(4.5±7.8)%。PTAS治疗后NIHSS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TAS术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18例,病情无变化7例,病情加重并死亡2例。随访1~30个月,仅1例出现脑缺血再发作,1例术后1个月发生支架内再狭窄,经再次PTAS治愈;1年后发生支架内再狭窄2例,1例再次行PTAS治愈,1例无症状而动态观察治疗。结论症状性椎基底动脉狭窄应用PTAS治疗,可以减轻患者的临床缺血症状和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底动脉供血不足 支架 血管成形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与单纯药物治疗膝下动脉缺血临床疗效对比研究 被引量:8
10
作者 王晓 崔世军 +2 位作者 谷涌泉 杨胜家 罗涛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458-461,共4页
目的比较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与单纯药物治疗膝下动脉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膝下动脉缺血患者73例,分为PTA治疗组37例和药物治疗组36例,分别记录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1、3、6、12、18和24... 目的比较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与单纯药物治疗膝下动脉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膝下动脉缺血患者73例,分为PTA治疗组37例和药物治疗组36例,分别记录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1、3、6、12、18和24个月踝肱指数(ankle brachial index,ABI)、跛行距离、血管通畅情况、静息痛及截肢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Kaplan-Meier曲线分析再通率和免截肢情况。结果 PTA治疗组治疗后1~24个月随访ABI均高于药物治疗组,到24个月时ABI仍高于药物治疗组(0.640±0.238 vs 0.500±0.152,P=0.038);PTA治疗组患者1和3个月跛行距离、1~18个月的静息痛改善幅度较药物治疗组明显(P<0.05,P<0.01);2组患者的免截肢生存曲线相似(P_(logrank)=0.618)。结论对于静息痛明显、严重间歇性跛行、急需改善症状的患者,PTA治疗将会获益更大,症状改善更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成形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药物疗法 下肢 动脉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血管腔内支架成形术联合溶栓治疗对主髂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踝肱指数的影响 被引量:9
11
作者 牛国浩 钱俊甫 李书旺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51-354,共4页
目的:探讨经皮血管腔内支架成形术(PTA)联合溶栓治疗对主髂动脉狭窄或闭塞(ASOD)患者踝肱指数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06至2015-06期间我院确诊治疗的ASOD患者100例,依据治疗方法分为传统外科手术治疗组和PTA联合溶栓治疗组,每组50例。结... 目的:探讨经皮血管腔内支架成形术(PTA)联合溶栓治疗对主髂动脉狭窄或闭塞(ASOD)患者踝肱指数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06至2015-06期间我院确诊治疗的ASOD患者100例,依据治疗方法分为传统外科手术治疗组和PTA联合溶栓治疗组,每组50例。结果:PTA联合溶栓治疗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床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传统外科手术治疗组,传统外科手术治疗组和PTA联合溶栓治疗组术后踝肱指数、步行距离明显高于术前,PTA联合溶栓治疗组术后踝肱指数、步行距离明显高于传统外科手术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传统外科手术治疗组和PTA联合溶栓治疗组1、2、3年累积通畅率、保肢率基本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外科手术比较,PTA联合溶栓治疗ASOD也具有良好的远期疗效,且可有效减少患者手术创伤及并发症,有利于患者身体恢复及提高近期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血管腔内支架成形术 溶栓 主髂动脉闭塞 踝肱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血管腔内支架成形术在肝移植(LT)术后静脉流出道阻塞(VOO)患者中的应用并附长期随访报告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华 王建华 +2 位作者 刘嵘 钱晟 路会林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11-116,共6页
目的评估经皮血管腔内支架成形术治疗肝移植(liver transplantation,LT)术后静脉流出道阻塞(venous outflow obstruction,VOO)患者的近期与远期疗效,总结相关介入处理经验。方法对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03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21例L... 目的评估经皮血管腔内支架成形术治疗肝移植(liver transplantation,LT)术后静脉流出道阻塞(venous outflow obstruction,VOO)患者的近期与远期疗效,总结相关介入处理经验。方法对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03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21例LT术后VOO患者的介入处理方式和长期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1例VOO患者中,下腔静脉狭窄16例次,肝静脉狭窄9例次。21例患者均采用经皮血管球囊扩张联合自膨式支架植入。术前跨狭窄压力梯度为3~31 cmH2O,平均(12.7±8.3)cmH2O,术后压力梯度为0~5 cmH2O,平均(2.2±1.5)cmH2O。技术成功率及临床成功率均为100%,与介入操作相关并发症1例。下腔静脉及肝静脉1、3、5和10年通畅率分别为100%、100%、100%和95%。结论经皮血管腔内支架成形术治疗LT术后VOO操作简便,疗效确切,可获得良好的近期及远期疗效,可作为LT术后VOO的首选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移植(LT) 静脉流出道阻塞(VOO) 经皮血管腔内支架成形术 介入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德国Augsburg医疗中心1996年到2003年收治周围动脉闭塞性疾病行截肢术,旁路分流术和经皮血管内成形术(PTA)的发生率研究
13
作者 Wohlgemuth WA Freitag MH +3 位作者 Wlfle K D Bohndorf K Kirchhof K 杨海涛 《放射学实践》 2006年第12期1265-1265,共1页
关键词 周围动脉闭塞性疾病 经皮血管成形术 下肢截肢术 医疗中心 分流术 发生率 旁路 德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动脉炎胸腹主动脉狭窄的腔内血管成形术 被引量:2
14
作者 吴庆华 寇镭 +7 位作者 陈忠 杨宝钟 邓鸿儒 罗小云 唐小斌 吴章敏 刘晖 韩延民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2年第6期372-374,共3页
目的 总结应用经皮穿刺血管腔内成形术 (Percutaneoustransluminalangioplasty ,PTA)治疗 12例大动脉炎胸腹主动脉狭窄的经验。 方法  1987年~ 2 0 0 1年 ,我科应用PTA治疗 12例胸腹主动脉型多发性大动脉炎 ,以扩张前后动脉造影以... 目的 总结应用经皮穿刺血管腔内成形术 (Percutaneoustransluminalangioplasty ,PTA)治疗 12例大动脉炎胸腹主动脉狭窄的经验。 方法  1987年~ 2 0 0 1年 ,我科应用PTA治疗 12例胸腹主动脉型多发性大动脉炎 ,以扩张前后动脉造影以及术中狭窄段两端测压判断疗效。术后应用上、下肢Doppler和彩色超声检查作为随访手段。 结果  12例PTA均获得成功 ,除 1例患儿术后发生髂股动脉急性血栓形成外 ,无其它严重并发症出现 ,无死亡率。本组病例扩张后病变狭窄均小于 5 0 %。扩张前狭窄段近远端压力差为 2 5mmHg~ 46mmHg ,平均 37 7mmHg;扩张后压力差降至 5 0mmHg~ 10 5mmHg ,平均7 2mmHg。本组病例术后随访 12月~ 72月 ,无再狭窄或阻塞。 结论 PTA治疗胸腹主动脉型多发性大动脉炎 ,安全、有效、经济。PTA是短段狭窄的胸腹主动脉型多发性大动脉炎的首选治疗方法。对长段狭窄的病例PTA仍是可行而有效的治疗手段。操作时不必勉强将狭窄段动脉扩张至正常管径 ,有效地降低跨狭窄段压力差即可取得满意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动脉炎 胸腹主动脉狭窄 经皮穿刺血管腔内成形术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青年人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特点及直接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特征分析 被引量:11
15
作者 杨芳芳 郭航远 邢杨波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55-557,共3页
目的探讨45岁以下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特点及直接经皮冠状动脉内成形术的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近5年来55例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的特征。结果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死诱因明显、起病急骤、症状... 目的探讨45岁以下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特点及直接经皮冠状动脉内成形术的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近5年来55例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的特征。结果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死诱因明显、起病急骤、症状典型且并发症少,合并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比例分别为45.45%(25/55)、32.73%(18/55)和23.64%(13/55),冠状动脉单支、双支、三支病变的比例分别为52.73%(29/55)、30.91%(17/55)和16.36%(9/55),罪犯血管大部分为前降支(61.67%),冠状动脉闭塞发生率达35.00%,血栓形成率为14.55%。冠状动脉均无钙化,钢丝一次性通过率、开通成功率为98.18%(54/55),无一例发生PCI并发症,随访3个月无严重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结论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有一定的诱因和发病临床特点,可针对性进行一级预防,减少发病率;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直接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开通血管成功率高,预后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血管成形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中青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缝合器和血管封堵器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后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7
16
作者 陈章强 姚薏 +1 位作者 戴军 洪浪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696-699,共4页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后应用血管缝合器与血管封堵器对患者止血时间、制动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及舒适度的影响,评估血管缝合器及血管封堵器止血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2年2月—2014年3月江西省人民医院经股动脉穿刺行冠...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后应用血管缝合器与血管封堵器对患者止血时间、制动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及舒适度的影响,评估血管缝合器及血管封堵器止血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2年2月—2014年3月江西省人民医院经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住院冠心病患者1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成为人工压迫组(A组)60例、血管缝合器组(B组)60例、血管封堵器组(C组)60例,观察3组术后止血时间、制动时间、血管创口处理时间、住院时间、患者舒适度、并发症发生率、相关费用及随访情况。结果 B组和C组术后止血时间、制动时间、血管创口处理时间、住院时间较A组均缩短,腰背酸痛、术侧肢体疼痛、腹胀、排尿困难、烦躁发生率较A组均降低(P〈0.01);B组与C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发生并发症23例(38.3%),B组2例(3.3%),C组2例(3.3%),3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43,ν=2,P〈0.001);其中B组和C组低于A组(χ2值分别为22.28和22.28,P〈0.001);B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A组费用为(62±8)元,B组为(2 930±12)元,C组为(2 888±13)元,3组费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78,P〈0.001);B组、C组费用高于A组(P〈0.01);B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2-3个月,复查股动脉血管彩超,B组、C组患者未见血管闭塞或严重狭窄。结论与人工压迫止血方法相比,血管缝合器和血管封堵器用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后止血效果较好、并发症少、舒适度高,但经济费用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造影术 血管成形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血管缝合器 血管封堵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后再狭窄的机制及防治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7
作者 张焕鑫 张宏考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2006年第21期1813-1816,共4页
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广泛应用于冠心病患者,尽管初始疗效较好,但术后再狭窄率较高。本文从术后发生再狭窄的机制及其防治两个方面,总结了近几年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和进展,指出新生内膜增生和冠脉重塑不良可能是发生再狭窄的主... 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广泛应用于冠心病患者,尽管初始疗效较好,但术后再狭窄率较高。本文从术后发生再狭窄的机制及其防治两个方面,总结了近几年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和进展,指出新生内膜增生和冠脉重塑不良可能是发生再狭窄的主要机制;对于再狭窄的防治主要有药物、支架、基因、切割球囊PTCA和放射等方法,并指出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研究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成形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再狭窄 机制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椎动脉起始部狭窄患者经皮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体会 被引量:2
18
作者 王东升 刘英姿 +1 位作者 李宝民 王君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112-1114,共3页
目的评价老年椎动脉起始部狭窄患者经皮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老年椎动脉起始部狭窄患者30例,行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分析患者手术前后血管狭窄情况,随访再狭窄率。结果椎动脉起始部狭窄患者狭窄率从术前(79.4&... 目的评价老年椎动脉起始部狭窄患者经皮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老年椎动脉起始部狭窄患者30例,行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分析患者手术前后血管狭窄情况,随访再狭窄率。结果椎动脉起始部狭窄患者狭窄率从术前(79.4±13.3)%下降至术后的(13.2±8.5)%。30例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随访1~38个月,有2例发生再狭窄。结论血管内支架治疗可明显改善老年椎动脉起始部狭窄引起的临床缺血症状,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近期疗效满意,但仍缺乏远期及大样本的临床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底动脉供血不足 动脉粥样硬化 支架 血管成形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血小板聚集抑制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同时处理非梗死相关血管的疗效研究 被引量:6
19
作者 张晓锋 刘艳 +3 位作者 惠玲玲 吕强 邵玉玲 樊沫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15年第3期171-175,共5页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同时处理存在严重狭窄的非梗死相关血管的安全性及1年随访期的疗效。方法将221例多支血管严重狭窄的急性STEMI患者,根据急诊PCI是否处理非梗死相关血管分为常规组(...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同时处理存在严重狭窄的非梗死相关血管的安全性及1年随访期的疗效。方法将221例多支血管严重狭窄的急性STEMI患者,根据急诊PCI是否处理非梗死相关血管分为常规组(仅处理罪犯血管)179例及处理组(同时处理非梗死相关血管)42例,观察两组的住院时间、术后心绞痛症状、心功能状况、再次手术率、再次住院率、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包括术后及随访期间心原性死亡、非致死性再次心肌梗死)发生率等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体质指数、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糖、血肌酐、吸烟史、糖尿病、高血压、发病至球囊扩张时间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常规组比较,术后处理组的心绞痛发生率降低(40.48%比60.34%,χ2=5.46,P=0.02)、再次手术率降低(9.52%比58.10%,χ2=32.13,P=0.00)和再次住院率减低(11.90%比27.93%,χ2=4.68,P=0.03)。处理组心功能状况优于常规组[(1.19±0.59)级比(1.49±0.89)级,t=2.66,P=0.01]。两组MACE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76%比2.79%,χ2=0.03,P=0.87)。结论急性STEMI直接PCI同时处理存在严重狭窄的非梗死相关血管有助于减少心绞痛发作,降低再次手术率、再次住院率,改善心功能状况,且未增加MACE发生率,在预期成功率高的情况下可作为急性STEMI直接PCI的一种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成形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非梗死相关血管 多支血管病变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次高温热球囊及冷冻球囊血管成形术的初步研究
20
作者 王燕 李志伟 +1 位作者 段峰 王茂强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663-669,共7页
目的探讨用次高温热球囊及冷冻球囊处理动脉狭窄模型的可行性及最佳效果参数。方法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动物模型,采用热球囊及冷冻球囊扩张髂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段。将符合研究条件的实验对象(6头长白猪)分为A组(热球囊,42~50℃,扩张1... 目的探讨用次高温热球囊及冷冻球囊处理动脉狭窄模型的可行性及最佳效果参数。方法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动物模型,采用热球囊及冷冻球囊扩张髂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段。将符合研究条件的实验对象(6头长白猪)分为A组(热球囊,42~50℃,扩张10 min)、B组(热球囊,42~50℃,扩张20 min)和C组(冷冻球囊,-10℃,扩张2 min),每组2头。DSA下导入球囊至血管狭窄段,在X线透视下,向球囊注入载热液体或氧化亚氮介质扩张球囊,同时用高灵敏温度测量仪实时测量球囊局部靶血管壁所承受的热、冷负荷。血管成形术后4周行病理学检查,动物处死前均行血管造影。观察局部血管对次高温、浅低温的反应及演变过程。结果 A、B、C组的血管横断面积分别为(263 653.76±251 422.46)μm2、(348 123.68±199 871.47)μm2和(260 960.68±141 244.12)μm2,B组大于A组和C组(P=0.003 7);每高倍镜视野内膜平滑肌细胞数目及管腔狭窄指数分别为(289±34)个和0.49±0.18、(330±105)个和0.78±0.17、(232±66)个和0.57±0.19,B组亦高于A组和C组(P=0.000 1);中膜面积及内膜面积分别为(545 198.09±64 574.07)μm2和(178 497.16±83 903.75)μm2、(543 880.64±66 129.98)μm2和(84 640.09±55 330.06)μm2、(640 743.85±262 858.74)μm2和(263 897.40±268 037.66)μm2,C组大于A组和B组(P=0.000 1);内膜/中膜面积比(代表内膜增生程度)及内膜增生指数分别为0.34±0.19和0.25±0.11、0.16±0.10和0.13±0.07、0.42±0.50和0.24±0.19,B组低于A组和C组(P=0.000 1)。结论局部导入"次高温"或"浅低温"均可抑制平滑肌细胞增殖、移行和分泌基质,从而可能会降低血管成形术后远期再狭窄率,最佳效果参数为次高温42~50℃,扩张时间20 m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热球囊 冷冻球囊 经皮经腔血管球囊成形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