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61篇文章
< 1 2 4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疾病 被引量:11
1
作者 张希全 凌宝存 +4 位作者 朱伟 潘晓琳 董戈 郭锋 袁磊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09年第4期334-337,共4页
目的评价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PTAS),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LEAOD)临床效果和应用价值。方法127例LEAOD患者接受了PTAS治疗,制订治疗成功标准并疗效随访,对术前术后踝/肱指数(ABI)统计学分析。结果全组治疗成功率97.64%(124/127),除3... 目的评价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PTAS),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LEAOD)临床效果和应用价值。方法127例LEAOD患者接受了PTAS治疗,制订治疗成功标准并疗效随访,对术前术后踝/肱指数(ABI)统计学分析。结果全组治疗成功率97.64%(124/127),除3例LEAOD患者PTAS失败外,其余病例均成功,临床症状消失或好转,踝/肱指数(ABI)由0.37±0.15上升为0.87±0.18(P<0.05)。随访3~60个月,53例髂动脉均血流通畅,临床症状无复发;45例股浅动脉中、上2/3段阻塞和29例股浅动脉下1/3段阻塞,PTAS后6、12、36、60个月的通畅率分别为97.78%、91.11%、84.44%、75.56%及89.66%、79.31%、72.41%、65.52%。结论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和支架成形术(PTAS)治疗LEAOD,可使闭塞血管得到长期的有效开通,显著提高血流动力学指标,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 经皮 放射学 介入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症状性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的观察 被引量:14
2
作者 刘新峰 李宝民 +2 位作者 李生 王君 曹向宇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77-180,共4页
目的评价药物治疗无效的症状性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PTAS)治疗的安全性、可行性。方法28例症状性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男性25例,女性3例;平均年龄(56.9±10.7)岁。所有患者均按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 目的评价药物治疗无效的症状性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PTAS)治疗的安全性、可行性。方法28例症状性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男性25例,女性3例;平均年龄(56.9±10.7)岁。所有患者均按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进行评估。结果除1例因血管严重纡曲行PTAS未成功外,27例30处行PTAS成功。全脑血管造影复查显示动脉直径狭窄率从术前平均(79.3±12.1)%降至术后(4.5±7.8)%。PTAS治疗后NIHSS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TAS术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18例,病情无变化7例,病情加重并死亡2例。随访1~30个月,仅1例出现脑缺血再发作,1例术后1个月发生支架内再狭窄,经再次PTAS治愈;1年后发生支架内再狭窄2例,1例再次行PTAS治愈,1例无症状而动态观察治疗。结论症状性椎基底动脉狭窄应用PTAS治疗,可以减轻患者的临床缺血症状和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底动脉供血不足 支架 血管成形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动脉狭窄 被引量:19
3
作者 李宝民 李生 +5 位作者 王茂强 盖鲁粤 郭梅 辜小芳 李志坚 王立军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3年第6期385-387,共3页
目的 探讨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手术方法、适应证及操作技巧。方法 本组 2 2例颈动脉狭窄患者均采用经股动脉入路 ,对颈动脉颈段狭窄者应用自膨式支架进行血管成形 ,对位于颈动脉海绵窦段的狭窄则使用管状支架治疗。... 目的 探讨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手术方法、适应证及操作技巧。方法 本组 2 2例颈动脉狭窄患者均采用经股动脉入路 ,对颈动脉颈段狭窄者应用自膨式支架进行血管成形 ,对位于颈动脉海绵窦段的狭窄则使用管状支架治疗。结果  2 0例患者术后的颈动脉狭窄段直径较术前扩大 ,达到正常管径的 6 0 %以上 ,2例达到 30 %。 2 2例患者临床缺血体征术后明显改善 ,没有发生并发症。随访 2~ 2 4个月未见脑缺血发作。结论 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简便安全方式之一。但是缓慢及准确的操作仍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 血管成形术 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高龄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2
4
作者 李宝民 李小鹰 +2 位作者 王鲁宁 李生 王君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06-108,共3页
目的 对平均80岁以上的高龄颈动脉狭窄患者进行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效果进行探讨。方法 对18例(年龄76~92岁)单侧颈动脉狭窄和其中1例合并椎动脉狭窄患者经磁共振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确诊,后行经皮颈动脉... 目的 对平均80岁以上的高龄颈动脉狭窄患者进行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效果进行探讨。方法 对18例(年龄76~92岁)单侧颈动脉狭窄和其中1例合并椎动脉狭窄患者经磁共振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确诊,后行经皮颈动脉支架和椎动脉支架血管内成形手术。结果 19例次支架置放均获成功。DSA显示狭窄段的颈动脉直径明显扩大,同侧颅内脑血管循环时间和染色趋于正常。仅1例出现部分运动性失语。随访3~18个月,无1例再发生脑缺血事件;B超复查未见明显支架内再狭窄。结论 对高龄颈动脉狭窄行经皮血管内成形治疗的安全性高,效果可靠。但需重视预防和及时处理围手术期出现的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 支架 血管成形术 气囊 血管意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椎-基底动脉狭窄疗效观察 被引量:8
5
作者 李郁芳 蒋初明 +5 位作者 李冬华 叶容臻 李宇东 李燕 张静 缪中荣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08年第4期323-328,共6页
目的评价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椎-基底动脉狭窄的安全性、有效性和中短期疗效。方法23例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施行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共检出25个狭窄病变,其中22个位于椎动脉起始段(左侧13个,右侧9个),1个位于椎动脉颅内段,2个位... 目的评价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椎-基底动脉狭窄的安全性、有效性和中短期疗效。方法23例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施行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共检出25个狭窄病变,其中22个位于椎动脉起始段(左侧13个,右侧9个),1个位于椎动脉颅内段,2个位于基底动脉。共成功植入26枚球囊支架,金属裸支架15枚,药物洗脱支架11枚;基底动脉植入2枚,椎动脉植入24枚。其中1例基底动脉急性闭塞患者采用尿激酶动脉溶栓辅助药物洗脱支架治疗。结果23例患者施行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后血管平均狭窄率从治疗前的81.40%(50%~95%)降至6.30%(0~15%)。20例患者平均持续随访21个月,17例(85%)症状明显缓解或消失,3例(15%)部分缓解;2例复发患者中1例再次血管内植入药物洗脱支架后血管开通良好,1例拒绝接受再次治疗。结论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椎-基底动脉狭窄安全、有效,中短期疗效满意。药物洗脱支架对手术后支架内再狭窄具有一定的预防作用且优于金属裸支架,若手术后积极辅以抗血小板治疗可进一步提高药物洗脱支架治疗椎-基底动脉狭窄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成形术 椎底动脉供血不足 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椎基底动脉狭窄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7
6
作者 李迪 高众 王苏平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92-94,共3页
目的 评价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椎基底动脉狭窄的安全性、有效性和中短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10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椎动脉起始段70例,椎动脉颅内段13例,基底动脉19例,重点对手术方法、并发症、疗效进... 目的 评价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椎基底动脉狭窄的安全性、有效性和中短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10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椎动脉起始段70例,椎动脉颅内段13例,基底动脉19例,重点对手术方法、并发症、疗效进行总结.结果 102例患者中,101例成功置入支架,2例患者出现穿支动脉闭塞,1例因椎动脉颅内段极度纡曲,支架无法到位,采用单纯球囊扩张成形术.术后76例患者随访6-36个月,2例患者出现支架内再狭窄,其中1例再次行球囊扩张成形术,1例再次行血管内置入药物洗脱支架,目前2例患者血管开通均良好.结论 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椎基底动脉狭窄安全、有效,中短期疗效满意,长期疗效需进一步的随访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架 椎底动脉供血不足 血管成形术 气囊 血小板聚集抑制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脑动脉狭窄的近期疗效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牛国忠 殷聪国 +4 位作者 唐波 蒋琳 孟庆莲 王伟平 陈琰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567-569,共3页
目的探讨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脑动脉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经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证实的脑动脉狭窄患者62例,均行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观察疗效,并进行随访。结果 62例患者成功置入支架74枚,58例患者血管狭窄减少>80%,4... 目的探讨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脑动脉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经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证实的脑动脉狭窄患者62例,均行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观察疗效,并进行随访。结果 62例患者成功置入支架74枚,58例患者血管狭窄减少>80%,4例患者减少>70%,其中37例应用脑保护装置,均成功释放及回收,3例患者术中因低血压、低灌注出现偏瘫,经救治恢复。3例患者术后出现肺部感染、心功能不全等并发症。结论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脑动脉狭窄是有效安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动脉疾病 支架 血管成形术 气囊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随访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度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非完全扩张管腔经皮血管内成形术和支架植入术中血流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韩永丰 杨磊 +2 位作者 李虹 张栋梁 刘朝松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894-905,共12页
目的 探讨重度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以下简称颅内动脉狭窄)非完全扩张管腔经皮血管内成形术和支架植入术(PTAS)的临床疗效和支架植入前后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 选择2018年2月至2023年2月在河北省石家庄市人民医院行非完全扩张管腔PTA... 目的 探讨重度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以下简称颅内动脉狭窄)非完全扩张管腔经皮血管内成形术和支架植入术(PTAS)的临床疗效和支架植入前后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 选择2018年2月至2023年2月在河北省石家庄市人民医院行非完全扩张管腔PTAS治疗的52例重度颅内动脉狭窄(狭窄率> 70%)患者。记录术中植入支架后的残余狭窄率并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术前和术后6个月神经功能。采用MeshLab软件将血管三维影像学资料进行编辑,虚拟修复狭窄接近正常管腔,并获得支架植入前后狭窄动脉各段管壁和管腔内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 支架植入后的残余狭窄率为(15.34±6.12)%,优于支架植入前[(84.60±7.20)%;t=98.672,P=0.000]。术后6个月mRS评分(0.38±0.21)分,低于术前[(1.21±0.43)分;t=24.124,P=0.000]。与支架植入前狭窄动脉各段管壁血流动力学参数相比,支架植入后动脉近端正常段、狭窄段、远端正常段动态压力、总压力、剪切力、剪切率、单元雷诺数降低(均P=0.000),狭窄分支根部动态压力(P=0.000)、总压力(P=0.000)、剪切力(P=0.000)、剪切率(P=0.008)、单元雷诺数(P=0.000)亦降低。与支架植入前狭窄动脉各段管腔内血流动力学参数相比,支架植入后动脉近端正常段动态压力(P=0.000)、总压力(P=0.000)、血流速度(P=0.000)、涡度(P=0.005)、湍流动能(P=0.000)、湍流强度(P=0.000)、湍流耗散率(P=0.000)、湍流雷诺数(P=0.000)降低,单元雷诺数升高(P=0.000);除外血流速度(P=0.138),狭窄分支根部动态压力、总压力、涡度、湍流动能、湍流强度、湍流耗散率、湍流雷诺数值降低(均P=0.000);狭窄段动态压力、总压力、血流速度、涡度、湍流动能、湍流强度、湍流耗散率、湍流雷诺数、单元雷诺数降低(均P=0.000);远端正常段动态压力(P=0.000)、总压力(P=0.000)、血流速度(P=0.001)、涡度(P=0.000)、湍流动能(P=0.000)、湍流强度(P=0.000)、湍流耗散率(P=0.000)、湍流雷诺数(P=0.000)降低,单元雷诺数升高(P=0.000)。虚拟修复狭窄后各段管壁和管腔内血流动力学参数接近支架植入后血流动力学参数。结论 非完全扩张管腔PTAS治疗重度颅内动脉狭窄可以改善狭窄动脉各段管壁和管腔内血流动力学参数,降低紊乱血流对管壁的损害,降低完全扩张狭窄可能造成的斑块破碎脱落栓塞远端脑组织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颅内动脉疾病 血流动力学 血管成形术 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球囊血管成形术与肾动脉支架术治疗肾动脉狭窄的疗效对比观察 被引量:8
9
作者 田玉龙 张曦彤 徐克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48-251,共4页
目的观察经皮球囊血管成形术和肾动脉支架植入术治疗肾动脉狭窄的疗效。资料和方法 112例肾动脉狭窄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经皮球囊血管成形术组;B组,肾动脉支架术组。比较两组的首次手术成功率、术后6个月并发症发生率、通畅率及术后即... 目的观察经皮球囊血管成形术和肾动脉支架植入术治疗肾动脉狭窄的疗效。资料和方法 112例肾动脉狭窄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经皮球囊血管成形术组;B组,肾动脉支架术组。比较两组的首次手术成功率、术后6个月并发症发生率、通畅率及术后即刻再狭窄率,术后6个月血压及血肌酐变化情况。结果 B组成功率高于A组(94.64%对76.79%,P<0.01),通畅率B组高于A组(73.21%对30.36%,P<0.01),再狭窄率B组低于A组(10.71%对28.57%,P<0.01),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高血压治愈率较A组高(P<0.01),肾动脉支架术对动脉粥样硬化所致高血压的改善情况最好,而经皮球囊血管成形术对肌纤维结构不良所致肾血管性高血压的改善情况最好。术后血肌酐B组降低不明显(P>0.05),A组显著降低(P<0.05)。A组术后TGFR、RGFR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B组术后TGFR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A组术后TGFR改善更明显,较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肾动脉支架术操作成功率高、通畅率高、再狭窄率低,对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肾动脉狭窄所致高血压改善明显,较经皮球囊血管成形术有较大优势,可作为治疗肾动脉狭窄的一种重要的介入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动脉梗阻 血管成形术 气囊 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及支架治疗儿童和青少年肾动脉狭窄短期及长期疗效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楠 宋莉 +4 位作者 王健 王超 吕永兴 张玉香 佟小强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410-414,共5页
目的评估经皮经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及支架治疗儿童和青少年肾动脉狭窄的短期及长期疗效。方法分析34例接受PTA及支架治疗的儿童和青少年肾动脉狭窄患者,并分为肌纤维发育不良(FMD,n=17)和大动脉炎(TA,n=17)两组,术后短期(围手术期<3... 目的评估经皮经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及支架治疗儿童和青少年肾动脉狭窄的短期及长期疗效。方法分析34例接受PTA及支架治疗的儿童和青少年肾动脉狭窄患者,并分为肌纤维发育不良(FMD,n=17)和大动脉炎(TA,n=17)两组,术后短期(围手术期<30天)、3、6、12个月进行随访,之后每隔1年随访。记录介入治疗前及随访期血压,采用限定每日剂量(DDD)比较介入治疗前后药物剂量变化,比较介入治疗前后血肌酐水平,并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34例患者(40支病变肾动脉)接受PTA,手术成功率为90.00%(36/40)。随访中位时间30.0个月。随访期间血压较术前明显下降(P<0.001)。患者术后短期DDD较术前无明显变化(P>0.05);但术后3个月、1年、3年、5年较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平均血肌酐较术前无明显变化(P>0.05)。患者术后1年、3年、5年总体获益率(治愈+改善)分别为89.54%、66.89%、61.53%。随访期间FMD组的总体治愈率高于TA组。结论采用PTA及支架治疗儿童和青少年RAS安全可靠,且短期及长期临床获益良好。PTA治疗对于FMD患者获益程度大于TA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青少年 肾动脉 狭窄 血管成形术 支架 高血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伴支架置入术治疗TIA1例 被引量:1
11
作者 史树贵 迟路湘 +1 位作者 陈康宁 李慎茂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12-112,116,共2页
关键词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 支架置入术 治疗 TIA 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内血管成形术和冠状动脉支架治疗 被引量:3
12
作者 王东亚 李小鹰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0年第5期350-353,共4页
老年冠心病人随着社会的老龄化而不断增加 ,这是一组有着特殊临床病理生理的人群 ,在选择介入治疗时应当充分考虑年龄、合并的慢性疾病、心功能状态、病变局部的解剖以及能否进行完全性血运重建等因素。老年冠心病人的介入治疗同样可以... 老年冠心病人随着社会的老龄化而不断增加 ,这是一组有着特殊临床病理生理的人群 ,在选择介入治疗时应当充分考虑年龄、合并的慢性疾病、心功能状态、病变局部的解剖以及能否进行完全性血运重建等因素。老年冠心病人的介入治疗同样可以获得理想的成功率。严格的病例选择标准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冠状动脉疾病 血管戍形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血管腔内支架成形术联合溶栓治疗对主髂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踝肱指数的影响 被引量:9
13
作者 牛国浩 钱俊甫 李书旺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51-354,共4页
目的:探讨经皮血管腔内支架成形术(PTA)联合溶栓治疗对主髂动脉狭窄或闭塞(ASOD)患者踝肱指数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06至2015-06期间我院确诊治疗的ASOD患者100例,依据治疗方法分为传统外科手术治疗组和PTA联合溶栓治疗组,每组50例。结... 目的:探讨经皮血管腔内支架成形术(PTA)联合溶栓治疗对主髂动脉狭窄或闭塞(ASOD)患者踝肱指数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06至2015-06期间我院确诊治疗的ASOD患者100例,依据治疗方法分为传统外科手术治疗组和PTA联合溶栓治疗组,每组50例。结果:PTA联合溶栓治疗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床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传统外科手术治疗组,传统外科手术治疗组和PTA联合溶栓治疗组术后踝肱指数、步行距离明显高于术前,PTA联合溶栓治疗组术后踝肱指数、步行距离明显高于传统外科手术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传统外科手术治疗组和PTA联合溶栓治疗组1、2、3年累积通畅率、保肢率基本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外科手术比较,PTA联合溶栓治疗ASOD也具有良好的远期疗效,且可有效减少患者手术创伤及并发症,有利于患者身体恢复及提高近期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 溶栓 主髂动脉闭塞 踝肱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血管腔内支架成形术在肝移植(LT)术后静脉流出道阻塞(VOO)患者中的应用并附长期随访报告 被引量:2
14
作者 张华 王建华 +2 位作者 刘嵘 钱晟 路会林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11-116,共6页
目的评估经皮血管腔内支架成形术治疗肝移植(liver transplantation,LT)术后静脉流出道阻塞(venous outflow obstruction,VOO)患者的近期与远期疗效,总结相关介入处理经验。方法对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03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21例L... 目的评估经皮血管腔内支架成形术治疗肝移植(liver transplantation,LT)术后静脉流出道阻塞(venous outflow obstruction,VOO)患者的近期与远期疗效,总结相关介入处理经验。方法对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03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21例LT术后VOO患者的介入处理方式和长期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1例VOO患者中,下腔静脉狭窄16例次,肝静脉狭窄9例次。21例患者均采用经皮血管球囊扩张联合自膨式支架植入。术前跨狭窄压力梯度为3~31 cmH2O,平均(12.7±8.3)cmH2O,术后压力梯度为0~5 cmH2O,平均(2.2±1.5)cmH2O。技术成功率及临床成功率均为100%,与介入操作相关并发症1例。下腔静脉及肝静脉1、3、5和10年通畅率分别为100%、100%、100%和95%。结论经皮血管腔内支架成形术治疗LT术后VOO操作简便,疗效确切,可获得良好的近期及远期疗效,可作为LT术后VOO的首选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移植(LT) 静脉流出道阻塞(VOO) 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 介入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联合支架置入治疗移植肾动脉狭窄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6
15
作者 顾世杰 陈秋源 +5 位作者 崔瑞文 马晴 马麟 石小红 孟凡航 曹荣华 《器官移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15-219,共5页
目的探讨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联合支架置入治疗肾移植术后移植肾动脉狭窄(TRAS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肾移植术后TRAS行PTA联合支架置入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肾移植受者中TRAS的发生情况,比较TRAS患者介入治疗前后相关... 目的探讨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联合支架置入治疗肾移植术后移植肾动脉狭窄(TRAS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肾移植术后TRAS行PTA联合支架置入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肾移植受者中TRAS的发生情况,比较TRAS患者介入治疗前后相关指标变化情况,分析TRAS患者的预后情况。结果507例肾移植受者中有21例发生TRAS,发生率为4.1%(21/507)。TRAS诊断时间为术后5(4,7)个月,67%(14/21)在术后6个月内出现TRAS。与介入治疗前比较,介入治疗后1周和1个月TRAS患者血清肌酐、收缩压、舒张压以及移植肾动脉峰值血流流速均降低,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叶间动脉阻力指数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PTA联合支架置入术后随访期间,共有1例出现移植肾动脉再发狭窄,经单纯球囊扩张后好转,1例右股动脉穿刺点假性动脉瘤形成,1例移植肾动脉闭锁导致肾脏萎缩失功,其余18例术后均恢复良好。结论PTA联合支架置入是肾移植术后TRAS首选治疗方式,可明显改善移植肾功能,显著延长移植肾的生存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移植 移植肾动脉狭窄(TRAS) 血管造影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 支架置入 单纯球囊扩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与支架植入治疗股腘动脉狭窄的疗效比较
16
作者 GrenacherL SaamT +2 位作者 GeierA 张伶 郭俊渊 《放射学实践》 2005年第3期201-201,共1页
关键词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 支架植入 治疗 股腘动脉狭窄 疗效比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支架成形术处理颈动脉系血管狭窄 被引量:29
17
作者 李宝民 李生 +1 位作者 周定标 吴卫平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8期668-670,共3页
应用血管内支架成形技术治疗颈动脉系血管狭窄 14例 ,狭窄位于颈动脉分叉部 6例 ,颈内动脉颅内段 3例 ,大脑中动脉水平段 3例 ,颈总动脉起始部 2例。均经股动脉入路 ,依据动脉狭窄的程度和长度 ,13例分别选用不同型号的Smart自膨式支架... 应用血管内支架成形技术治疗颈动脉系血管狭窄 14例 ,狭窄位于颈动脉分叉部 6例 ,颈内动脉颅内段 3例 ,大脑中动脉水平段 3例 ,颈总动脉起始部 2例。均经股动脉入路 ,依据动脉狭窄的程度和长度 ,13例分别选用不同型号的Smart自膨式支架和Biodivysio管状支架进行血管内成形 ,1例行球囊扩张成形。 14例均获成功 ,神经功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术后卒中量表 (NIHSS)测定无卒中发生 ;随访 3~ 14个月 ,无TIA等缺血性神经损害发生。本组初步结果表明 ,应用支架成形技术经血管内治疗颈动脉系血管狭窄操作较安全简便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系血管狭窄 颈动脉狭窄 血管成形术 支架 手术适应证 禁忌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分析 被引量:12
18
作者 史怀璋 徐善才 +6 位作者 高成 季智勇 王春雷 吴培 刘珍 廉庆北 许斌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0年第1期12-16,共5页
目的探讨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围手术期并发症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1月 2009年11月,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单中心完成的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127例(责任血管狭窄率为50%~99%)的临床... 目的探讨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围手术期并发症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1月 2009年11月,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单中心完成的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127例(责任血管狭窄率为50%~99%)的临床资料。以应用球囊扩张支架的前20例和自膨式支架的前20例为界,将病例分为非成熟期和成熟期。观察术中及术后7 d所有不良事件,并分析其相关危险因素。结果①127例中,10例(7.9%)发生围手术期并发症。其中出血性卒中3例(2.4%),缺血性卒中6例(4.7%,4例为小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例(0.8%)。死亡3例(2.4%),重残2例。②非成熟期患者并发症发生率(17.5%,7/40)高于成熟期患者(3.5%,3/87),P<0.05。性别、年龄、狭窄程度、支架类型及病变位置对并发症无影响。剔除手术操作因素造成的4例(均在非成熟期),后循环病变的并发症发生率(11.1%,5/45)高于前循环(1.2%,1/82),P<0.05。③分层分析显示,应用球囊扩张支架,后循环病变并发症发生率(25.0%,4/16)高于前循环病变(1.7%,1/59),P<0.05;应用自膨式支架,后循环病变并发症发生率(6.9%,2/29)低于球囊扩张支架(25%,4/16),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术者接受严格训练的前提下,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相对安全的;处理后循环病变的相对风险较高,而使用自膨式支架可能会降低其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障碍 血管成形术 支架 危险因素 围手术期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动脉狭窄的中期随访结果 被引量:18
19
作者 黄清海 刘建民 +2 位作者 洪波 许奕 张鑫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4年第3期224-227,共4页
目的 总结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动脉狭窄的中期结果。方法  2 5例颅内动脉狭窄患者应用球囊膨胀型支架行腔内成形术治疗 ,分析影像学及中期随访结果。结果 共治疗颅内狭窄病变 2 8处 (1 3处为后循环狭窄 ,1 5处为前循环狭窄 ) ,... 目的 总结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动脉狭窄的中期结果。方法  2 5例颅内动脉狭窄患者应用球囊膨胀型支架行腔内成形术治疗 ,分析影像学及中期随访结果。结果 共治疗颅内狭窄病变 2 8处 (1 3处为后循环狭窄 ,1 5处为前循环狭窄 ) ,支架均 1次成功植入。临床随访 1 8~ 39个月 (平均2 4 .3个月 ) ,无短暂性脑缺血再发作或卒中 ;DSA随访 2 0例患者 ,4例血管再狭窄 (狭窄面积在 5 0 %以上 ) ,侧支血管通畅。结论 血管内支架成形治疗颅内动脉狭窄是安全、可行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 颅内动脉狭窄 脑缺血 影像学 治疗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血管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被引量:9
20
作者 何凡 蔡进中 +2 位作者 王露平 窦永充 陈旭东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191-1195,共5页
目的:评价经皮血管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提高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手术成功率提供临床依据。方法: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30例,其中Fontain分期Ⅱ期患者11例,Ⅲ期患者7例,Ⅳ期患者12例,... 目的:评价经皮血管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提高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手术成功率提供临床依据。方法: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30例,其中Fontain分期Ⅱ期患者11例,Ⅲ期患者7例,Ⅳ期患者12例,观察所有患者术中血管再通及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30例患者45支血管行PTA,成功开通42支血管,手术成功率为93.3%。开通血管中行超声斑块消融术血管10支,超声斑块消融+球囊成形术血管20支,超声斑块消融+球囊成形术+支架植入术血管12支。27例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其中FontainⅡ期患者11例(11/11),Ⅲ期患者7例(7/7),Ⅳ期患者9例(9/12)。FontainⅡ、Ⅲ期患者术后临床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Ⅱ、Ⅲ期患者术后临床有效率高于Ⅳ期患者(P<0.05)。30例患者中仅1例发生严重并发症,无死亡患者。结论:多种血管腔内血管成形术联合应用可以提高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手术成功率;PTA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经皮血管腔内血管成形术 超声斑块消融术 球囊成形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