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7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术前超声预测动静脉内瘘狭窄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的价值 被引量:1
1
作者 舒启沛 张君 +4 位作者 尹娜 张军 史琳 鄢玲 郭燕丽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870-875,共6页
目的 探讨术前超声对自体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fistula,AVF)狭窄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术后再狭窄的预测价值。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收集2023年1月至2024年5月陆军军医大学第... 目的 探讨术前超声对自体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fistula,AVF)狭窄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术后再狭窄的预测价值。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收集2023年1月至2024年5月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科、超声科225例接受PTA的AVF狭窄患者的临床及超声资料,根据术后3个月内AVF是否再狭窄分为通畅组(n=204)与再狭窄组(n=21)。对2组患者术前临床资料及超声参数进行组间比较,经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预测AVF狭窄行PTA术后再狭窄的相关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术前AVF血管狭窄长度预测AVF狭窄行PTA术后再狭窄的价值。结果 2组术前AVF血管狭窄处内径、狭窄长度、狭窄数量、内膜厚度、肱动脉流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AVF血管狭窄长度(P<0.001,OR=1.856,95%CI:1.350~2.552)是预测AVF狭窄行PTA术后再狭窄的独立相关因素。术前AVF血管狭窄长度预测AVF狭窄行PTA术后再狭窄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68(95%CI:0.784~0.953,P<0.001),灵敏度为85.7%,特异度为80.4%。结论 术前AVF血管狭窄长度可能是预测AVF狭窄行PTA术后再狭窄的独立相关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 狭窄长度 动静脉内瘘 经皮腔血管成形术 再狭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自体动静脉瘘血栓闭塞的危险因素
2
作者 陈颖慧 陈鸿雁 +3 位作者 张秉宜 熊狄 万珍 何晏霖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80-384,共5页
目的分析超声引导下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治疗自体动静脉瘘(AVF)血栓闭塞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纳入144例接受超声引导下PTA的自体AVF血栓闭塞患者,根据治疗成功与否将其分为成功组(n=114)与失败组(n=30);比较2组临床资料及AVF超声参... 目的分析超声引导下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治疗自体动静脉瘘(AVF)血栓闭塞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纳入144例接受超声引导下PTA的自体AVF血栓闭塞患者,根据治疗成功与否将其分为成功组(n=114)与失败组(n=30);比较2组临床资料及AVF超声参数,构建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PTA治疗自体AVF血栓闭塞的危险因素并以列线图可视化;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估模型预测效能。结果失败组年龄、AVF使用年限、血管钙化程度、血栓杨氏模量平均值(Emean)、最大值(Emax)及最小值(Emin)均高于,而AVF静脉流出道数量低于成功组(P均<0.05)。血管中-重度钙化、血栓高Emean、AVF静脉流出道数量为1均为超声引导下PTA治疗自体AVF血栓闭塞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所获模型预测治疗失败的AUC为0.969。结论血管中-重度钙化、高血栓Emean、AVF静脉流出道数量为1均为超声引导下PTA治疗自体AVF血栓闭塞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透析 动静脉瘘 血管成形术 超声检查 介入性 列线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开通带隧道和涤纶套透析导管留置后失功中心静脉及再置管的意义
3
作者 卜泉东 栾弘 +3 位作者 牛立园 徐岩 张岩 王曰伟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961-966,共6页
目的 探讨DSA造影下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 PTA)开通带隧道和涤纶套的透析导管(tunnel-cuffed catheter, TCC)留置后失功中心静脉和再置管的意义。方法 纳入2018年7月至2022年7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 目的 探讨DSA造影下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 PTA)开通带隧道和涤纶套的透析导管(tunnel-cuffed catheter, TCC)留置后失功中心静脉和再置管的意义。方法 纳入2018年7月至2022年7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肾内科就诊的TCC留置相关中心静脉病变患者13例。TCC留置中位时间35.2个月(6~70个月)。在加硬导丝支撑下拔除失功导管并造影显示中心静脉狭窄或闭塞。PTA开通中心静脉并原位或异位置入新TCC。结果 13例患者中有12例原TCC顺利拔除,1例因导管粘连严重,拔除失败。中心静脉狭窄包括右颈静脉、无名静脉、上腔静脉和右髂静脉,行PTA后均成功置入新TCC,未行支架植入。患者术后中位随访时间为23.1个月(6~48个月),通路功能正常。结论 DSA下PTA开通TCC相关中心静脉狭窄或闭塞,置入新TCC导管,能够为TCC后失功患者重新建立透析通路,延长通路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腔血管成形术 中心静脉狭窄 带隧道和涤纶套的透析导管 血液透析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比较直接或于超声引导下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扩张桡动脉后及反“J”型移植物建立动静脉瘘用于接受血液透析而相应血管细小患者 被引量:1
4
作者 姜燕 熊智倩 +4 位作者 刘俪婷 苏朝江 陈彦 张帅 刘宗旸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59-163,共5页
目的比较直接或于超声引导下以经皮腔内血管成形(PTA)扩张桡动脉后建立动静脉瘘(AVF),以及利用反“J”型移植物建立移植物动静脉瘘(AVG)用于需要接受血液透析而相应血管细小患者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96例计划接受血液透析治疗而桡动... 目的比较直接或于超声引导下以经皮腔内血管成形(PTA)扩张桡动脉后建立动静脉瘘(AVF),以及利用反“J”型移植物建立移植物动静脉瘘(AVG)用于需要接受血液透析而相应血管细小患者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96例计划接受血液透析治疗而桡动脉远端直径<1.5 mm、头静脉直径≥2.0 mm的终末期肾病患者,根据造瘘方案将其分为AVF组(n=30)、PTA+AVF组(n=34)及AVG组(n=32);比较3组技术成功率、临床成功率、初级通畅率及次级通畅率。结果AVF组、PTA+AVF组及AVG组技术成功率分别为80.00%、94.12%及100%,临床成功率分别为30.00%、82.35%及93.75%;3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VF组1、3、6、9及12个月初级通畅率分别为80.00%、30.00%、27.59%、27.59%及24.14%,PTA+AVF组分别为94.12%、82.35%、78.79%、68.75%及62.50%,AVG组分别为100%、93.33%、83.33%、76.67%及66.67%;3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VF组1、3、6、9及12个月次级通畅率分别为83.33%、75.00%、75.00%、70.83%及58.33%,PTA+AVF组分别为93.33%、93.33%、83.33%、83.33%及80.00%,AVG组分别为100%、100%、93.33%、90.00%及80.00%;3组间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相比直接及经超声引导下以PTA扩张桡动脉后建立AVF,AVG用于需要接受血液透析而相应血管细小患者效果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透析 动静脉瘘 血管成形术 超声检查 介入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联合支架置入治疗移植肾动脉狭窄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6
5
作者 顾世杰 陈秋源 +5 位作者 崔瑞文 马晴 马麟 石小红 孟凡航 曹荣华 《器官移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15-219,共5页
目的探讨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联合支架置入治疗肾移植术后移植肾动脉狭窄(TRAS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肾移植术后TRAS行PTA联合支架置入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肾移植受者中TRAS的发生情况,比较TRAS患者介入治疗前后相关... 目的探讨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联合支架置入治疗肾移植术后移植肾动脉狭窄(TRAS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肾移植术后TRAS行PTA联合支架置入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肾移植受者中TRAS的发生情况,比较TRAS患者介入治疗前后相关指标变化情况,分析TRAS患者的预后情况。结果507例肾移植受者中有21例发生TRAS,发生率为4.1%(21/507)。TRAS诊断时间为术后5(4,7)个月,67%(14/21)在术后6个月内出现TRAS。与介入治疗前比较,介入治疗后1周和1个月TRAS患者血清肌酐、收缩压、舒张压以及移植肾动脉峰值血流流速均降低,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叶间动脉阻力指数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PTA联合支架置入术后随访期间,共有1例出现移植肾动脉再发狭窄,经单纯球囊扩张后好转,1例右股动脉穿刺点假性动脉瘤形成,1例移植肾动脉闭锁导致肾脏萎缩失功,其余18例术后均恢复良好。结论PTA联合支架置入是肾移植术后TRAS首选治疗方式,可明显改善移植肾功能,显著延长移植肾的生存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植 移植动脉狭窄(TRAS) 血管造影 经皮腔血管成形术(PTA) 支架置入 单纯球囊扩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在肾血管性高血压治疗中的应用
6
作者 陈自谦 陈君坤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1993年第4期371-373,共3页
早在1978年,Grunt 就首次报道了经皮腔内肾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 Transluminal RenalAngioplasty,以下简称,PTRA)治疗肾血管性高血压获得成功,此后十余年来已有大量关于 PTRA 的文献报道。本文就近年来 PTRA 在肾血管性高血压中的应... 早在1978年,Grunt 就首次报道了经皮腔内肾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 Transluminal RenalAngioplasty,以下简称,PTRA)治疗肾血管性高血压获得成功,此后十余年来已有大量关于 PTRA 的文献报道。本文就近年来 PTRA 在肾血管性高血压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性高血压 血管成形术 动脉 皮腔 大动脉炎 内肾 动脉壁纤维化 良性高血压 文献报道 性高血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血液透析患者肿胀手综合征 被引量:10
7
作者 周春泽 侯昌龙 +2 位作者 兰雷 汪鹏 吕维富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083-1087,共5页
目的探讨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治疗血液透析患者肿胀手综合征(SHS)的成功率、通畅时间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17年3月采用PTA术治疗的16例SHS患者临床资料,观察技术成功率并随访初级通畅时间和初级通畅率,分析影... 目的探讨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治疗血液透析患者肿胀手综合征(SHS)的成功率、通畅时间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17年3月采用PTA术治疗的16例SHS患者临床资料,观察技术成功率并随访初级通畅时间和初级通畅率,分析影响技术成功率及通畅时间的因素。结果静脉DSA显示16例患者共16处狭窄/闭塞,其中狭窄病变6例,闭塞病变10例。PTA治疗成功14例,其中1例球囊扩张后即刻造影显示狭窄仍>50%,予植入支架,技术成功率为87.5%;失败2例,因导丝无法通过长段闭塞血管。14例随访3~24个月,中位通畅时间为10.5个月,3、6、12个月初级通畅率分别为71.4%(10/14)、57.1%(8/14)、42.9%(6/14)。单因素分析发现闭塞长度、血管成形时所需球囊压力,是影响术后通畅时间的因素。结论 PTA术治疗血液透析患者SHS安全有效,但远期通畅率仍需进一步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透析 肿胀手综合征 中心静脉狭窄 经皮腔血管成形术 经皮腔内支架植入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糖尿病并发小腿动脉病变 被引量:4
8
作者 陈光利 梁熙虹 +1 位作者 郁正亚 宋乐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1686-1688,共3页
目的探讨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治疗糖尿病并发小腿动脉狭窄或闭塞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糖尿病并发小腿动脉病变39例,其中男28例,女11例,共56条患肢。术前经影像学检查了解患肢病变血管情况,对胫前和胫后动脉的远端(或足背动脉和足底... 目的探讨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治疗糖尿病并发小腿动脉狭窄或闭塞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糖尿病并发小腿动脉病变39例,其中男28例,女11例,共56条患肢。术前经影像学检查了解患肢病变血管情况,对胫前和胫后动脉的远端(或足背动脉和足底动脉)至少有一条开放者行PTA。术中选择与病变血管相同直径的长球囊导管(长80~120mm)进行球囊腔内血管成形。结果对56条患肢中的38条行PTA,34条患肢完成治疗(34/38,89.47%),其中4足(有溃疡)症状明显缓解,其余症状基本消失,患肢皮肤颜色、皮温恢复正常。术后6个月内,9条(9/34,26.47%)患肢再次出现缺血症状,其中5条患肢病变血管再狭窄,4条患肢病变血管闭塞(1条为急性闭塞),再次进行血管成形治疗,患肢缺血症状消失。结论PTA是治疗糖尿病并发小腿动脉狭窄或闭塞较为安全、可行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缺血 经皮腔血管成形术 糖尿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糖尿病膝下动脉病变 被引量:5
9
作者 成军 赵渝 张矛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785-788,共4页
目的探讨分析糖尿病膝下动脉狭窄及闭塞病变的特点及腔内治疗方法,总结技术要点,观察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08年5月至2011年5月本科收治的糖尿病合并缺血性... 目的探讨分析糖尿病膝下动脉狭窄及闭塞病变的特点及腔内治疗方法,总结技术要点,观察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08年5月至2011年5月本科收治的糖尿病合并缺血性下肢动脉病变患者67例,共154条动脉施行了PTA。观察技术成功率、疗效及并发症。结果67例(81条肢体)患者共154条动脉分别行PTA,术后ABI明显提高(P<0.05),患者症状改善。8条肢体行踝关节上截肢术,保肢率90.1%(73/81)。本组病例技术成功率88.9%(72/81)。术后随访52例,平均15.6(6~36)个月,6个月通畅率82.4%,12个月通畅率69.1%。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PTA是治疗糖尿病膝下动脉狭窄和闭塞性病变的安全、有效和微创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经皮腔血管成形术 球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尿病下肢血管成形术后患者对比剂肾病的危险性 被引量:3
10
作者 刘丹 杨淼 +4 位作者 张童 石波 马鲁波 于春利 严励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659-663,共5页
【目的】分析下肢动脉造影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后患者对比剂肾病的发生率和相关危险因素,探讨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患者接受此项检查和治疗的肾安全性。【方法】2010年2月至2010年7月在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血管外科行下肢动脉造影检查... 【目的】分析下肢动脉造影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后患者对比剂肾病的发生率和相关危险因素,探讨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患者接受此项检查和治疗的肾安全性。【方法】2010年2月至2010年7月在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血管外科行下肢动脉造影检查或/和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的连续性病例141例,分为糖尿病(n=91)和非糖尿病(n=50)组。记录患者一般资料及术中对比剂用量,测定术前血红蛋白浓度、血糖、血脂谱和血肌酐水平以及术后48 h血肌酐水平。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卡方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糖尿病组患者比非糖尿病组患者年龄大[分别为(71±9)和(63±17)岁,P=0.003]、血红蛋白浓度低[分别为(124±20)和(134±25)g/L,P=0.016]。在糖尿病组,基线肾功能减退亚组患者的对比剂用量比肾功能正常亚组少[分别为(48±15)和(57±18)mL,P=0.039)]。糖尿病组患者对比剂肾病的发生率与非糖尿病组患者相比无统计学差异(分别为7.7%和2.0%,P=0.260)。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血红蛋白浓度是对比剂肾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B=-0.075,OR=0.928,95%CI为0.868~0.991,P=0.026)。【结论】采用有效预防措施、控制对比剂用量,可能降低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造影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后对比剂肾病发生的危险。糖尿病患者血红蛋白浓度降低,后者是对比剂肾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应该予以纠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比剂 糖尿病 下肢动脉造影 经皮腔血管成形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髂-股动脉狭窄或闭塞 被引量:3
11
作者 何山 艾永珍 王宏宇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12年第1期4-6,共3页
目的探讨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及血管内支架植入术治疗髂-股动脉狭窄或闭塞的应用价值。方法 66例髂-股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患肢均有不同程度的缺血症状,均采用PTA和(或)支架植入术进行介入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后测定踝/肱指数(ABI)... 目的探讨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及血管内支架植入术治疗髂-股动脉狭窄或闭塞的应用价值。方法 66例髂-股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患肢均有不同程度的缺血症状,均采用PTA和(或)支架植入术进行介入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后测定踝/肱指数(ABI)。结果 66例患者成功完成介入治疗,共植入支架73枚,其中髂动脉植入27枚,股浅动脉植入32枚,髂-股动脉植入14枚,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患者患肢缺血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ABI由术前0.39±0.12上升至0.72±0.15,术后随访3~24个月(平均15个月),10例患者因复发而再次接受介入治疗。结论 PTA及血管内支架植入术,因其创伤小、可重复性高、疗效显著等特点已成为治疗髂-股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 动脉闭塞性疾病 经皮腔血管成形术 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的炎症预测因子 被引量:7
12
作者 韩健 郭富强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876-879,共4页
大量的实验室及临床研究表明,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后发生血管再狭窄主要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炎症反应、血管壁的损伤、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血管内膜细胞过度增生等,其相应的反应参数可以作为PTA术后发生再狭窄的预测因子。本文... 大量的实验室及临床研究表明,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后发生血管再狭窄主要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炎症反应、血管壁的损伤、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血管内膜细胞过度增生等,其相应的反应参数可以作为PTA术后发生再狭窄的预测因子。本文就对几种与炎症反应相关的预测因子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腔内的血管成形术 再狭窄 炎症预测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径球囊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对急性颅内动脉闭塞出血性转化的预防作用 被引量:5
13
作者 胡深 宋伟健 +1 位作者 颜杰浩 曾丽 《中国卒中杂志》 2007年第12期975-978,共4页
目的探讨以小径球囊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为主或联用小剂量尿激酶(UK)对前循环颅内动脉急性闭塞部分再通术后出血性转化的预防作用。方法对38例前循环颅内动脉急性闭塞行超选择性介入治疗,其中16例采用常规UK+微导丝碎栓(对照组),22... 目的探讨以小径球囊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为主或联用小剂量尿激酶(UK)对前循环颅内动脉急性闭塞部分再通术后出血性转化的预防作用。方法对38例前循环颅内动脉急性闭塞行超选择性介入治疗,其中16例采用常规UK+微导丝碎栓(对照组),22例采用小径球囊PTA或联用小剂量UK(PTA组)。比较两组再通后出血性转化发生率和预后。结果再通时间在对照组63.9±18.9min,PTA组18.3±8.1min,P<0.01;残留狭窄率<50%者在对照组75.0%(12/16),PTA组22.7%(5/22),P<0.01。7例发生出血性转化(对照组4例,PTA组3例),其中4例(对照组3例,PTA组1例)需外科处理,并遗有明显神经功能障碍。无一例因出血性转化而死亡。结论在治疗时间窗内,对颅内动脉急性闭塞采用小径球囊PTA为主的控制性部分再通术,对其出血性转化有较好的预防作用,并可明显提高部分再通率,缩短再通时间,为二期支架成形术打下良好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 动脉闭塞 经皮腔血管成形术 出血性转化 小径球囊 尿激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伴支架置入术治疗TIA1例 被引量:1
14
作者 史树贵 迟路湘 +1 位作者 陈康宁 李慎茂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12-112,116,共2页
关键词 经皮腔血管成形术 支架置入术 治疗 TIA 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犬脑血管痉挛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
15
作者 韩军良 万琪 +3 位作者 李立 郭一川 张学昕 张魏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3年第2期130-132,共3页
目的 探讨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 (PTA)治疗顽固性脑血管痉挛的可行性和效果。方法 成年杂种犬 2 0只 ,采用枕大池两次注血模型。应用扩张后直径为 1.5mm的硅胶球囊 ,扩张压力为 2个大气压、持续时间 10s,在痉挛的基底动脉近、远端分别扩... 目的 探讨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 (PTA)治疗顽固性脑血管痉挛的可行性和效果。方法 成年杂种犬 2 0只 ,采用枕大池两次注血模型。应用扩张后直径为 1.5mm的硅胶球囊 ,扩张压力为 2个大气压、持续时间 10s,在痉挛的基底动脉近、远端分别扩张 1次。结果  2 0只犬的基底动脉均发生痉挛 ,为其中的 14只进行了PTA治疗 ,成功13只、死亡 1只 ;另外的 6只犬 ,由于血管解剖原因 ,无法进行PTA操作。PTA治疗后 ,痉挛的基底动脉明显扩张 ,犬神经功能恢复明显加快。 2 0d后复查脑血管造影 ,接受PTA治疗犬的基底动脉显影基本正常 ,而未进行PTA治疗犬的基底动脉仍有明显的痉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痉挛 经皮腔血管成形术 治疗 可行性 脑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一例
16
作者 刘建仁 刘慧勤 +9 位作者 晁明 丁美萍 黄鉴政 钟国栋 武建军 张广强 张宝荣 宋水江 胡海涛 郑锦志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2008年第2期218-220,共3页
关键词 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 经皮腔血管成形术 PTA治疗 并发症发生率 锁骨下动脉狭窄 胸外科手术 支架植入术 SS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肾动脉成形术治疗肾血管性高血压
17
作者 陈克敏 丁小龙 +2 位作者 陈伟敏 沈加林 张丹煜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1997年第3期199-201,共3页
评估DSA下的肾动脉成形术对治疗肾血管性高血压的作用。材料和方法:对6例不同病因所致的肾血管性高血压患者在DSA下作了球囊成形术治疗,包括大动脉炎和动脉粥样硬化各二例及纤维肌肉增生、及肾移植后所致的肾动脉狭窄各1例。结果:6... 评估DSA下的肾动脉成形术对治疗肾血管性高血压的作用。材料和方法:对6例不同病因所致的肾血管性高血压患者在DSA下作了球囊成形术治疗,包括大动脉炎和动脉粥样硬化各二例及纤维肌肉增生、及肾移植后所致的肾动脉狭窄各1例。结果:6例病人作球囊成形术均获得成功,术后血压有较为明显的下降。结论:DSA下的肾动脉成形术对治疗肾血管性高血压是一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 狭窄 血管成形术 血管性高血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肾移植术后血管并发症的诊疗策略 被引量:3
18
作者 张江伟 丁小明 《器官移植》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9,共9页
随着肾移植供受者评估标准、器官获取保存方案、手术技术等不断进步,肾移植术后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有所下降,但仍是肾移植较为严重的手术并发症之一,可导致移植物丢失及受者死亡,严重影响肾移植效果。因此,本文就肾移植术后常见血管并发... 随着肾移植供受者评估标准、器官获取保存方案、手术技术等不断进步,肾移植术后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有所下降,但仍是肾移植较为严重的手术并发症之一,可导致移植物丢失及受者死亡,严重影响肾移植效果。因此,本文就肾移植术后常见血管并发症,包括血管狭窄、动脉夹层、假性动脉瘤、血管破裂、血栓等的发生概况、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策略进行综述,并结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移植术后血管并发症发生和诊治情况,总结肾移植术后常见血管并发症的诊疗策略,以期为肾移植术后血管并发症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降低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肾移植疗效和受者生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植 血管并发症 血管狭窄 动脉夹层 假性动脉瘤 血栓 供者来源性感染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经皮腔血管成形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与手术治疗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的临床效果比较 被引量:37
19
作者 余燕婷 高占辉 +6 位作者 赵刘兵 肖磊娟 郑志波 朱润章 汪红英 吕献军 季大玺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305-1308,共4页
目的动静脉内瘘(AVF)狭窄发生率高,选择外科手术会造成患者血管资源耗竭,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可以保留可供造瘘的血管资源,但选择PTA或外科手术尚无更明确的界定。文中通过比较PTA和内瘘切除重建手术治疗血液透析患者自体AVF狭窄... 目的动静脉内瘘(AVF)狭窄发生率高,选择外科手术会造成患者血管资源耗竭,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可以保留可供造瘘的血管资源,但选择PTA或外科手术尚无更明确的界定。文中通过比较PTA和内瘘切除重建手术治疗血液透析患者自体AVF狭窄的疗效,旨在寻找合适的治疗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1日至2017年3月30日南京明基医院肾内科血液净化中心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自体AVF狭窄的46例患者。包括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者为PTA组(22例),内瘘切除重建手术者为手术组(24例)。比较2组临床一般情况,术后6个月通畅率,总体通畅时间,以及手术不良反应。结果 PTA组内瘘血管狭窄个数较手术组增多[(2.78±1.43)vs(1.67±0.71)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的6个月通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28)。PTA组内瘘血管共狭窄57处,其中吻合口12处狭窄(21.05%),狭窄程度平均为79.3%;内瘘静脉流出道43处狭窄(75.44%),平均狭窄程度为84.26%。PTA组3例患者发生肱动脉穿刺部位血肿,未予特殊处理,自行吸收痊愈。手术组1例术中发生轻度渗血,处理后好转;术后4例有术侧手背轻度肿胀,逐渐好转;2组不良反应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3处及3处以上的多处狭窄优先选择PTA治疗,通畅率相当的同时可以更好的保留血管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腔血管成形术 动静脉内瘘 狭窄 通畅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移植肾动脉狭窄:血管成形术径路和方法
20
作者 刘鹏程 Otal Philippe +3 位作者 Colombier Daniel Rousseau Herve Cisterne Jean-Marc FrancisJoffre 《放射学实践》 1998年第3期93-97,共5页
目的用于评价两种径路的血管成形术的方法对移植肾动脉狭窄的治疗作用。材料与方法 18例移植肾动脉狭窄并高血压患者成功进行了血管成形术。18例中,15例患者血管狭窄位于外科手术血管吻合处或吻合处远侧端移植肾动脉主干,3例位于移植肾... 目的用于评价两种径路的血管成形术的方法对移植肾动脉狭窄的治疗作用。材料与方法 18例移植肾动脉狭窄并高血压患者成功进行了血管成形术。18例中,15例患者血管狭窄位于外科手术血管吻合处或吻合处远侧端移植肾动脉主干,3例位于移植肾的肾内分支动脉。同侧股动脉径路用于治疗端-侧血管吻合的患者(n=10),对侧股动脉径路,用于治疗端-端血管吻合的患者(n=6)。16例采用股动脉径路,2例经肱动脉径路。疗效以临床随访、血管造影和超声追踪为评价。结果 18例移植肾动脉狭窄患者成功地施行了血管成形术。成形术后,所有病人均治愈。1例患者因为复发动脉狭窄,而再次作血管扩张,同时放置1个支撑器。第二次血管成形术后6个月,考虑病人已治愈。结论血管成形术是移植肾动脉狭窄所致长期高血压和肾功能减退的有效的、首选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植 动脉狭窄 血管成形术 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