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77篇文章
< 1 2 3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延续护理在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后病人二级预防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21
1
作者 潘楚梅 熊碧文 +4 位作者 张琢玉 汤昌连 张雪 王涓 刘幼文 《护理研究(上旬版)》 2015年第9期3104-3108,共5页
[目的]探讨延续护理对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CI)术后病人二级预防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8月—2013年5月实施PCI手术病人20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分段随机分组,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00例,两组病人均接受PCI手术常规治疗、护理与出院指... [目的]探讨延续护理对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CI)术后病人二级预防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8月—2013年5月实施PCI手术病人20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分段随机分组,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00例,两组病人均接受PCI手术常规治疗、护理与出院指导,随访1年,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延续护理。比较两组病人1年后治疗依从性、冠心病事件发生率及血压、血糖、血脂达标率。[结果]1年后,试验组病人治疗依从性评分为:服药依从性(3.63±0.93)分,改善生活方式依从性(2.75±0.84)分,控制体重依从性(0.54±0.50)分,定期复诊依从性(0.79±0.41)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3.21分±1.25分,2.48分±1.05分,0.44分±0.50分,0.65分±0.4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且试验组1年后血压、血糖、血脂达标率分别为77.4%、91.4%、83.9%,高于对照组(63.5%、76.5%、58.8%),冠心病事件发生率为15.1%,低于对照组(2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延续护理能促进PCI术后二级预防措施的落实,改善病人治疗依从性,提高血压、血糖、血脂达标率,降低冠心病事件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CI) 延续护理 二级预防 依从性 冠心病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运动耐量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苏良献 冯新武 黄仕洲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2年第12期1298-1299,共2页
目的 :通过平板运动试验探讨经皮腔内冠状动脉介入成形术 (PCI)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运动耐量的影响。方法 :16例初次Q波型AMI患者 ,于发病 3周后行PCI ,PCI前 1周内及 6个月后行次极量平板运动试验 ,监测血压、心率、运动量、运动... 目的 :通过平板运动试验探讨经皮腔内冠状动脉介入成形术 (PCI)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运动耐量的影响。方法 :16例初次Q波型AMI患者 ,于发病 3周后行PCI ,PCI前 1周内及 6个月后行次极量平板运动试验 ,监测血压、心率、运动量、运动时间、心电图变化及运动诱发的心绞痛。结果 :PCI后的运动量、运动时间、最大心率、心率血压乘积明显高于术前 (P <0 0 1) ,运动诱发心绞痛的比率明显低于术前 (P <0 0 5 ) ,运动诱发的S T段压低明显改善 (P <0 0 1)。结论 :PCI能显著提高AMI患者的运动耐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 急性心肌梗死 运动耐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塞的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治疗
3
作者 杨天崙 李传昶 +4 位作者 蒲晓群 郑昭芬 荆施展 邓金华 孟霜媛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52-154,共3页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塞 (AMI)直接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 (PTCA)的适应证、时机、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 :对 76例急性Q波型心肌梗塞患者行直接PTCA治疗并随访。结果 :76例患者共有 79支梗塞相关冠状动脉 ;78支再灌注成功 ,再灌注成功...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塞 (AMI)直接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 (PTCA)的适应证、时机、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 :对 76例急性Q波型心肌梗塞患者行直接PTCA治疗并随访。结果 :76例患者共有 79支梗塞相关冠状动脉 ;78支再灌注成功 ,再灌注成功率为 98.7%。其中心肌梗塞溶栓疗效分级 (TIMI)Ⅲ级者 77支 ,TIMIⅡ级者一支 ;再灌注未成功一例 ,再灌注后冠脉急性再闭塞一例 ,死亡一例。随访无一例发生急性左心功能不全与心肌梗塞再发。结论 :急性心肌梗塞直接PTCA安全可行 ,对AMI时间超过 2 4h ,经内科药物治疗后临床上仍有明显胸痛的患者 ,亦可考虑直接PTC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塞 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 治疗 血管成形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诊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及支架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近期疗效
4
作者 冯新武 黄仕洲 +3 位作者 陈长安 刘明 苏良献 扬春万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03年第4期277-279,共3页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 (percutaneous translaminal coronaryangioplasty PTCA)及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的近期疗效。方法  71例 AMI患者行急诊 PTCA及支架治疗 ,60例患者行...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 (percutaneous translaminal coronaryangioplasty PTCA)及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的近期疗效。方法  71例 AMI患者行急诊 PTCA及支架治疗 ,60例患者行溶栓治疗 ,比较两组住院情况。结果 PTCA及支架术治疗组 ,梗死相关动脉再通率 10 0 % ,无死亡 ,住院天数为 9.6± 4.1天 ,超声心动图示左心室射血分数为 5 2 .8± 7.2 %。溶栓治疗组住院期间死亡 9例 ,抢救成功率 85 % ,血管再通率 75 % ,住院天数为 17.6± 7.8天 ,超声心动图测左心室射血分数为 43 .6± 5 .2 %。结论 急诊 PTCA及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治疗 AMI,梗死相关血管再通率高 (P<0 .0 1) ,明显改善心功能 (P<0 .0 5 ) ,缩短住院时间 (P<0 .0 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 支架植入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患者围术期套管针留置时间探讨
5
作者 郑蓉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7年第11B期58-58,共1页
目的探讨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t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PTCA)患者围术期使用留置针的适宜留置时间。方法对56例PTCA术患者围术期使用套管针留置的时间与相关并发症(静脉炎、堵管、局部渗漏)发生情况进行观... 目的探讨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t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PTCA)患者围术期使用留置针的适宜留置时间。方法对56例PTCA术患者围术期使用套管针留置的时间与相关并发症(静脉炎、堵管、局部渗漏)发生情况进行观察分析。结果套管针并发症出现的时间全部在6 d以后,5 d内无静脉炎、堵管、局部渗漏等并发症发生。结论以5 d作为PTCA术患者围术期使用套管针留置时间界限,不仅有利于保护患者血管、减轻患者痛苦、节约护理成本,而且能够降低患者围术期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并发穿刺点出血的危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 套管针 留置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反式维甲酸防治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后再狭窄的研究进展
6
作者 党书毅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02年第2期137-139,共3页
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 (PTCA)是目前治疗冠心病的有效措施之一 ,但术后 3 0~ 5 0 %病变血管再狭窄发生率 ,已严重地影响了 PTCA术后的远期疗效 ,临床上目前尚无有效预防 PTCA术后再狭窄发生的药物。全反式维甲酸 (ATRA)是一种具有广... 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 (PTCA)是目前治疗冠心病的有效措施之一 ,但术后 3 0~ 5 0 %病变血管再狭窄发生率 ,已严重地影响了 PTCA术后的远期疗效 ,临床上目前尚无有效预防 PTCA术后再狭窄发生的药物。全反式维甲酸 (ATRA)是一种具有广泛生物学效应维生素 A类衍生物 ,可明显抑制细胞增殖 ,近年来一些研究表明 ,该药在防治 PTCA术后再狭窄发生方面具有多种抑制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反式维甲酸 再狭窄 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 血管重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CAM-1 K469E基因多态性与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后再狭窄发生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宋思武 王伯良 +1 位作者 沈剑 薛玉生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2年第5期600-603,共4页
目的:研究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K469E基因多态性与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PTCA)术后再狭窄发生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冠状动脉支架术后行冠状动脉造影随访的患者198例,分为再狭窄组... 目的:研究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K469E基因多态性与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PTCA)术后再狭窄发生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冠状动脉支架术后行冠状动脉造影随访的患者198例,分为再狭窄组(n=78)和未狭窄组(n=120),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PCR-RFLP)方法确定ICAM-1K469E基因位点的基因型,并且比较两组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结果:再狭窄组中KK、EK、EE基因型频率分别为56.41%、28.20%、15.38%,未狭窄组KK、EK、EE基因型频率分别为40.00%、31.67%、28.33%,两组3种基因型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4,P<0.05)。再狭窄组中K、E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70.51%、29.49%,未狭窄组中K、E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55.83%、35.83%,再狭窄组等位基因K和E频率明显高于未狭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61,P<0.01)。结论:ICAM-1K469E基因位点多态性与PTCA术后发生再狭窄存在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 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 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 因型 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后血中内皮素与一氧化氮的变化 被引量:6
8
作者 宋治远 何国祥 +3 位作者 舒茂琴 马均华 徐绍平 罗向东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247-248,共2页
目的:探讨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后血中内皮素(ET)与一氧化氮(NO)的变化规律及意义。方法:对15例接受PTCA治疗的冠心病患者及12例单纯行冠状动脉造影者,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h、3h、24h取血标本,... 目的:探讨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后血中内皮素(ET)与一氧化氮(NO)的变化规律及意义。方法:对15例接受PTCA治疗的冠心病患者及12例单纯行冠状动脉造影者,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h、3h、24h取血标本,用放免法测定血ET浓度,用化学反应法测血NO含量。结果:PTCA后1h、3h血浆ET浓度较术前明显增高(P<0.05),而血中NO含量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但两者均于PTCA后24h恢复至术前水平。结论:PTCA后血中ET与NO的正常平衡状态遭到破坏,有可能导致血管张力增加;因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成形术 内皮素 一氧化氮 PTC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造影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曾行德 曾建华 +1 位作者 张军 苍政文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20-22,共3页
本文报道70例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的造影初步经验。作者们将冠心病冠状动脉造影发现的冠状动脉狭窄形态分为单纯型与复杂型。本组结果显示,稳定型劳累性心绞痛常为单纯型病变,而冠心病的其它类型常为复杂型病变。还... 本文报道70例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的造影初步经验。作者们将冠心病冠状动脉造影发现的冠状动脉狭窄形态分为单纯型与复杂型。本组结果显示,稳定型劳累性心绞痛常为单纯型病变,而冠心病的其它类型常为复杂型病变。还发现,单纯型病变在经皮腔内冠状脉动脉成形术后,很少发生再狭窄,但复杂型则常发生再狭窄。本文还讨论了当前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的造影特点和X线投照技术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冠状动脉造影 冠状动脉成形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及支架术患者的健康教育效果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林淑梅 许惠 +1 位作者 王秀英 王琇 《中国健康教育》 2002年第2期83-84,共2页
关键词 健康教育 PTCA 支架术 整体护理 冠状动脉成形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心病患者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后1周内心功能改变及护理对策 被引量:3
11
作者 张晓云 周秀华 叶文琴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3年第11期4-6,共3页
目的 评估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 (percutanueoustransluminalcoronaryangioplasty,PTCA )术后 1周内心功能的改变 ,为完善PTCA围手术期护理方案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方法 对 6 0例成功行PTCA及PTCA +支架术的冠心病患者 ,于术... 目的 评估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 (percutanueoustransluminalcoronaryangioplasty,PTCA )术后 1周内心功能的改变 ,为完善PTCA围手术期护理方案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方法 对 6 0例成功行PTCA及PTCA +支架术的冠心病患者 ,于术前 1d、术后 1~ 7d每日定时测定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 两组患者的每搏血量 (SV)、心输出量 (CO)、心脏指数 (CI)、每搏功指数 (SWI)、心肌收缩力 (MCF)、左室总泵力 (TPF)、左室射血分数 (LVEF)及心肌耗氧量 (MVO)在术后均有一定程度的降低 ,术后第 3天最低 ,至术后第 5天或第 7天恢复至术前水平。反映心脏舒张功能的指标术后各天未见明显改变 ,均与术前无显著差异 (P >0 .0 5 )。结论 血流动力学指标的改变显示 ,PTCA术后 1周内心功能经历了从减退到逐渐恢复的过程 ,提示患者仍存在着潜在的心肌缺血的可能。PTCA术后护理应针对患者心功能的变化特征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 心功能 血流动力学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后再狭窄的机制及防治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2
作者 张焕鑫 张宏考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2006年第21期1813-1816,共4页
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广泛应用于冠心病患者,尽管初始疗效较好,但术后再狭窄率较高。本文从术后发生再狭窄的机制及其防治两个方面,总结了近几年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和进展,指出新生内膜增生和冠脉重塑不良可能是发生再狭窄的主... 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广泛应用于冠心病患者,尽管初始疗效较好,但术后再狭窄率较高。本文从术后发生再狭窄的机制及其防治两个方面,总结了近几年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和进展,指出新生内膜增生和冠脉重塑不良可能是发生再狭窄的主要机制;对于再狭窄的防治主要有药物、支架、基因、切割球囊PTCA和放射等方法,并指出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研究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成形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再狭窄 机制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后再狭窄的科学认知 被引量:7
13
作者 刘建平 何国祥 吴廷瑞第三军医大学政治教研室 《医学与哲学》 2000年第1期23-26,共4页
再狭窄 (Restenosis,RS)是随着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 (PTCA)等介入治疗技术用于治疗冠心病而带来的一个新的临床问题 ,严重影响了PTCA这一有效治疗方法的远期疗效。为认识了解再狭窄的发生与发展 ,达到有效防治的目的 ,过去十余年各... 再狭窄 (Restenosis,RS)是随着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 (PTCA)等介入治疗技术用于治疗冠心病而带来的一个新的临床问题 ,严重影响了PTCA这一有效治疗方法的远期疗效。为认识了解再狭窄的发生与发展 ,达到有效防治的目的 ,过去十余年各国医学界 ,特别是心血管病学界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并从过程、发生机制到临床对策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在现代科技革命条件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冠状动脉成形术 再狭窄 PTC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治疗冠心病223例疗效观察
14
作者 秦永文 丁继军 +2 位作者 曹江 胡建强 郑兴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2期986-988,共3页
目的:探讨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应用PTCA治疗的223例冠心病患者,并记录住院和随访期间的心脏事件。结果:共扩张267支血管,左前降支126支,左回旋支47支,右冠状动脉94... 目的:探讨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应用PTCA治疗的223例冠心病患者,并记录住院和随访期间的心脏事件。结果:共扩张267支血管,左前降支126支,左回旋支47支,右冠状动脉94支。非完全闭塞性病变222支,成功率98.20%(218/222);完全闭塞性病变45支,成功率77.78%(35/45),明显低于非完全闭塞组(P<0.01)。50例患者因疗效不满意给予放置冠脉内支架57个,均获得满意的疗效。术后随访1~43个月,21例心绞痛复发,3例术后3个月发生心肌梗死。结论:PTCA是治疗冠心病的较为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冠状动脉成形术 PTC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的护理
15
作者 史冬梅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7年第4期427-427,共1页
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的护理史冬梅(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科,南京210029)关键词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护理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简称PTCA)是利用导管技术经皮穿刺将特殊导管插入冠状动脉内,送到靶病变... 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的护理史冬梅(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科,南京210029)关键词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护理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简称PTCA)是利用导管技术经皮穿刺将特殊导管插入冠状动脉内,送到靶病变处,对阻塞性病变进行球囊扩张,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成形术 护理 冠心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后再狭窄的临床多因素分析
16
作者 温尚煜 毛节明 +5 位作者 郭丽君 赵一鸣 张福春 牛杰 郭静萱 陈明哲 《中国心血管杂志》 1998年第6期398-400,共3页
目的:通过对再狭窄和临床易患因素关系的分析,希望找出再狭窄的独立预测因素.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50例(共61支血管)在我院成功进行了PTCA术,并于术后6个月有完整冠状动脉造影随访资料的病人,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方法分析再狭窄与临... 目的:通过对再狭窄和临床易患因素关系的分析,希望找出再狭窄的独立预测因素.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50例(共61支血管)在我院成功进行了PTCA术,并于术后6个月有完整冠状动脉造影随访资料的病人,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方法分析再狭窄与临床因素的关系.结果:再狭窄率为49.2%(30/61).单因素分析中发现病变AHA/ACC分型B和C型、长病变、术前直径狭窄百分比较大、术前最小管腔直径较小组的再狭窄率高,以上4个因素和再狭窄的关系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球囊最大充气压较大和梗塞相关血管的再狭窄率较高,以上2因素和再狭窄的关系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变分型为B和C型、梗塞相关血管、最大球囊充气压较大可使再狭窄率增高.结论:病变分型、梗塞相关血管、球囊最大充气压力再狭窄的独立预测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 成形术 临床因素 再狭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0例冠心病患者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前后QT离散度变化的分析
17
作者 杨文红 张绍昌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0年第3期151-151,166,共2页
关键词 血管成形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冠状动脉循环 QT离散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加冠脉内支架术1例护理
18
作者 曹青 《护理学杂志(综合版)》 1997年第2期120-121,共2页
关键词 冠状动脉成形术 冠脉内支架术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技术在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冠脉微循环障碍中的诊断性能研究
19
作者 贾硕 程功 +4 位作者 关蕾 冯盼盼 许百灵 方伟 张骥 《中国全科医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122-1127,共6页
背景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PCI)后的患者仍存在典型心绞痛症状的原因可能与合并冠脉微循环障碍(CMD)有关,单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技术(SPECT)作为可定量检测CMD患者冠状动脉血流储备(CFR)的一项无创检测手段,在此类人群中的诊断性... 背景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PCI)后的患者仍存在典型心绞痛症状的原因可能与合并冠脉微循环障碍(CMD)有关,单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技术(SPECT)作为可定量检测CMD患者冠状动脉血流储备(CFR)的一项无创检测手段,在此类人群中的诊断性能研究较少。目的评估使用升级采集技术及新的心肌血流定量分析软件后的SPECT在PCI后合并CMD患者的诊断性能。方法纳入2020年11月—2021年11月于陕西省人民医院因冠心病行PCI后仍存在典型心绞痛症状的住院患者32例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行冠状动脉造影术,通过温度/压力导丝测算血流储备分数(FFR)和冠状动脉微循环阻力指数(IMR),筛选出FFR>0.8且术后无心外膜下血管梗阻性狭窄的患者共20例,共60条血管纳入研究。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探究IMR与CFR的相关性。以IMR为金标准,绘制CFR诊断CMD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结果20例CMD患者纳入研究,男15例,女5例,患者平均年龄(64.2±9.3)岁。纳入的60条血管中有21条为左前降支,17条为左冠状动脉回旋支,22条为右冠状动脉。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IMR与CFR呈负相关(r=-0.526,P<0.001)。CFR诊断CMD的AUC为0.840(95%CI=0.716~0.964),截断值为1.985。结论SPECT在PCI后患者中表现出良好的诊断性能,使用升级采集技术及新的心肌血流定量分析软件后的SPECT可作为诊断PCI后无心外膜下血管梗阻性狭窄患者是否存在CMD的有效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冠脉微循环障碍 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 单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技术 临床诊断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分子激光消蚀术在药物球囊扩张成形术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中的应用
20
作者 胥良 牛思泉 +3 位作者 王地 信鹏程 宁宏洁 乔木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36-540,共5页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消蚀术(ELCA)在药物球囊扩张成形术(DCB)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5月至2022年5月诊治的86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排秩法分为观察组(予以DCB联合ELCA治...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消蚀术(ELCA)在药物球囊扩张成形术(DCB)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5月至2022年5月诊治的86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排秩法分为观察组(予以DCB联合ELCA治疗)与对照组(予以单纯DCB治疗),各43例。对比2组治疗前后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Ⅰ(cTnⅠ)、B型脑钠肽(BNP)、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sd-LDL)、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以及治疗后1 a内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CK-MB、cTnⅠ、BNP、NT-proBNP、sd-LDL、GDF-15、LVESD、LVEDD降低的程度,LVEF升高的程度,均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1 a内MACE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19)。结论:ELCA联合DCB治疗冠心病效果显著,有利于改善心功能和减轻心肌损伤,并降低MACE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分子激光消蚀术 药物球囊扩张成形术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