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皮肝动脉的门静脉造影诊断小肝肿瘤的价值 被引量:1
1
作者 杨涛 姚家琪 杨广夫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2007年第2期92-94,共3页
目的:评价经皮肝动脉的门静脉造影(CTAP)诊断小肝癌及肝内小转移瘤的价值。材料和方法:对12例经病理证实为肝癌或肝转移瘤患者进行CTAP检查,其中肝癌6例,肝转移瘤6例;比较CTAP与常规CT、DSA、碘油造影CT病变检出率。结果:CTAP发现的病... 目的:评价经皮肝动脉的门静脉造影(CTAP)诊断小肝癌及肝内小转移瘤的价值。材料和方法:对12例经病理证实为肝癌或肝转移瘤患者进行CTAP检查,其中肝癌6例,肝转移瘤6例;比较CTAP与常规CT、DSA、碘油造影CT病变检出率。结果:CTAP发现的病灶23个,常规CT 12个,DSA 16个,碘油造影CT 23个。结论:CTAP对发现小肝肿瘤有重要作用,可成为患者介入治疗前的影像检查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肝动脉的门脉造影 CT 细胞癌 转移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肝穿刺活检联合动脉造影及栓塞技术在肝肿瘤诊疗中的应用(附46例报道) 被引量:5
2
作者 李国平 王小林 +4 位作者 陈颐 龚高全 程洁敏 李长煜 施东华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56-60,共5页
目的探讨超声导引或透视下经皮肝穿刺活检结合动脉造影技术在肝肿瘤诊疗中应用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选取难以明确诊断或欲知病理类型的肝占位患者共46例,肝穿刺活检前先行股动脉插管动脉造影,暂时保留导管于肿瘤动脉,用B超或透视导引... 目的探讨超声导引或透视下经皮肝穿刺活检结合动脉造影技术在肝肿瘤诊疗中应用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选取难以明确诊断或欲知病理类型的肝占位患者共46例,肝穿刺活检前先行股动脉插管动脉造影,暂时保留导管于肿瘤动脉,用B超或透视导引下行肝穿刺活检。活检后再行一次动脉造影,判断有无穿刺道出血。如存在出血征象,则行肿瘤供血经导管动脉栓塞术(transcatheter arterial embolization,TAE)治疗,在栓塞完成后,再行最后一次动脉造影,显示肿瘤血供是否阻断以及出血是否停止。患者每次重复穿刺肝内病灶前,均用无水酒精纱布擦拭穿刺活检针,以避免穿刺道肿瘤种植。结果 46例患者肝穿刺活检均顺利完成,其中37例用B超导引,9例患者在透视下肝穿刺活检成功。46例患者共取出114条0.8~1.5cm细条组织,26例血管造影显示为富血供肿瘤,供血血管紊乱,不规则。4例肿瘤病灶较小,穿刺活检后造影显示造影剂弥散至瘤周并有小的门脉分支显影,考虑存在动静脉瘘或出血;3例显示造影剂外渗;此7例患者中有3例选用单纯超液化碘化油加明胶海绵颗粒行肿瘤血管栓塞,另4例选择了化疗栓塞。本组中共有36例患者术中明确诊断为恶性肿瘤,均对肿瘤进行了化疗栓塞,5例患者进行了单纯灌注化疗。大部分患者(80.4%)术后仅有轻度穿刺点疼痛,与穿刺时肝包膜刺激有关,均在术后第2~3天好转,无需使用镇痛剂;患者均未出现气胸、胸腔积液、腹膜炎;患者未出现穿刺道、肝包膜下出血及出血性休克等严重并发症表现。术后随访2个月未发现穿刺道肿瘤种植。穿刺活检阳性率为91.2%。结论在肝肿瘤诊疗中,经皮肝穿刺活检结合动脉造影及栓塞,可及时发现和治疗肝穿刺出血等并发症,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技术组合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穿刺活检术 动脉造影 经导管动脉栓塞术 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肝动脉造影和CT动脉性门脉造影在肝癌术后复查中的意义 被引量:1
3
作者 武振明 齐秀恒 刘琪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08年第2期104-105,共2页
目的通过对手术后的原发性肝癌,定期行CTA和CTAP检查,并且对比DSA,US以及CT等检查方法,对比几种检查在肝癌切除手术后复查中的敏感性。方法选择原发性肝癌手术后患者15例,手术后1、3、6月各行一次检查,检查内容包括AFP、B超、常规CT和DS... 目的通过对手术后的原发性肝癌,定期行CTA和CTAP检查,并且对比DSA,US以及CT等检查方法,对比几种检查在肝癌切除手术后复查中的敏感性。方法选择原发性肝癌手术后患者15例,手术后1、3、6月各行一次检查,检查内容包括AFP、B超、常规CT和DSA以及插管行CTA和CTAP检查,观察各种检查的结果。结果在肝癌手术后复发的数目以及检出时间方面,CTA、CTAP联合检查率高于其他检查,检出时间提前。结论CTA、CTAP在肝癌术后复查中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盱癌 CT动脉造影 CT动脉门脉造影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2012(简本) 被引量:134
4
作者 韩雅玲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2年第12期50-59,共10页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当今世界威胁人类健康最重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其主要病理生理机制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或阻塞所致的心肌缺血坏死。心肌血运重建治疗是指以冠状动脉介入或外科手术方法解除冠状动脉狭窄、...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当今世界威胁人类健康最重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其主要病理生理机制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或阻塞所致的心肌缺血坏死。心肌血运重建治疗是指以冠状动脉介入或外科手术方法解除冠状动脉狭窄、重建血管,恢复心肌灌注,目前最主要的方法包括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和二者结合的杂交手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CI 受体拮抗剂 血运重建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依诺 CABG 双联抗血小板 氯吡格雷 病变 替格瑞洛 普拉格雷 冠状动脉造影 冠脉造影 心血管造影 磺达癸钠 磺达素钠 支架内再狭窄 阿司匹林 乙酰水杨酸 负荷剂量 证据水平 稳定性冠心病 简本 中华人民共和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介入联合质子放射治疗晚期巨块型肝癌伴门脉癌栓一例 被引量:1
5
作者 李强 沈迪 马克敬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82-182,共1页
关键词 质子放射治疗 巨块型 动脉内化疗药物灌注 门脉癌栓 介入 arterial 间接门静脉造影 晚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癌侵犯门静脉的影象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3
6
作者 刘崎 贾雨辰 +2 位作者 王振堂 吕桃珍 杨继金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1991年第3期138-140,共3页
肝癌易侵犯门静脉,形成腔内癌栓和动静脉短路,明确这些征象,对鉴别诊断、治疗方法的选择和预后有重要价值。门脉异常在B型超声、CT和血管造影上各有其特定的表现,本文拟就96例有门脉受侵的肝癌。
关键词 门脉主干 动静脉短路 动脉造影 血管造影 鉴别诊断 门脉短路 栓塞剂 肿瘤染色 碘油 侧支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移植术后血管与胆管并发症的介入治疗 被引量:3
7
作者 黄加胜 闫东 +4 位作者 袁曙光 李迎春 王家平 韩正林 龚丽娜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05年第3期187-189,共3页
目的评价介入方法诊断与治疗肝移植术后血管与胆管并发症的价值。方法对40例肝移植患者的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0例肝移植患者中有3例患者术后出现血管并发症,发病率为7.50%(3/40),首发时间分别在术后4天、38天和80天。其中2例... 目的评价介入方法诊断与治疗肝移植术后血管与胆管并发症的价值。方法对40例肝移植患者的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0例肝移植患者中有3例患者术后出现血管并发症,发病率为7.50%(3/40),首发时间分别在术后4天、38天和80天。其中2例肝动脉狭窄植入支架,1例肝右动脉主干闭塞,但侧支循环形成未做治疗。2例患者术后出现胆总管吻合口狭窄,其中1例合并吻合口漏,发病率为5.00%(2/40),首发时间分别在术后68天和100天。经皮肝穿胆道造影诊断后1例行内外引流,1例先行球囊扩张后植入胆道支架,黄疸均减轻。结论介入放射技术对于肝移植术后胆管与血管并发症的诊治具有很大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植术后 胆管并发症 介入治疗 移植患者 血管并发症 胆道造影诊断 介入放射技术 诊断与治疗 回顾性分析 动脉狭窄 吻合口狭窄 介入方法 动脉主干 吻合口漏 内外引流 经皮穿 胆道支架 球囊扩张 发病率 胆总管 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均血小板容积对肝细胞癌TACE术后疗效判断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5
8
作者 王海瑞 刘兆玉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57-262,共6页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患者的平均血小板容积在TACE术后疗效评价中的价值。方法收集2012年1月—2016年6月接受TACE治疗的肝细胞癌(HCC)患者的临床资料,主要包括初次TACE术前、术后及随访过程中每次TACE术前、术后平均血小板容积(MPV),并记录...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患者的平均血小板容积在TACE术后疗效评价中的价值。方法收集2012年1月—2016年6月接受TACE治疗的肝细胞癌(HCC)患者的临床资料,主要包括初次TACE术前、术后及随访过程中每次TACE术前、术后平均血小板容积(MPV),并记录肿瘤首次发生进展的时间(TTP)(参照m RECIST标准)。将初次TACE术前MPV值按中位数分为低MPV组与高MPV组,并比较两组TTP。结果共随访263例患者,HCC患者初次TACE术前MPV值(9.45±1.24)fL与初次术后MPV值(9.01±1.11)f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44,P<0.05);HCC病灶首次出现进展时MPV值(9.38±1.16)fL与初次TACE术后MPV值(9.01±1.11)fL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t=3.498,P<0.05)。以初次TACE术前MPV值的中位数(9.3 fL)为界值,将初次TACE术前MPV值分为低MPV组、高MPV组,高MPV组首次肿瘤进展时间与低MPV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资料采用Cox回归分析显示BCLC分期B、C期、初次术前MPV是HCC TACE术后肿瘤病灶进展的独立风险预测因素。结论 HCC患者术前及术后MPV值的变化在TACE术后疗效的评估方面有一定临床意义,且初次术前MPV值可能对TACE术后HCC进展时间起到预测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癌 平均血小板容积 经皮动脉造影及化疗栓塞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浆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与肝细胞癌临床特征的相关性 被引量:3
9
作者 孙继泽 郭启勇 关美玉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05年第3期180-183,共4页
目的通过检测肝细胞癌(HCC)患者肝动脉栓塞术前血浆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考察VEGF表达与肿瘤大小、边界、门脉癌栓、远隔转移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介入治疗前HCC患者46例,VEGF定量检测采用双抗体夹心酶ABC ELISA法。根据血浆V... 目的通过检测肝细胞癌(HCC)患者肝动脉栓塞术前血浆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考察VEGF表达与肿瘤大小、边界、门脉癌栓、远隔转移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介入治疗前HCC患者46例,VEGF定量检测采用双抗体夹心酶ABC ELISA法。根据血浆VEFG表达水平将患者分为阳性组(32例)和阴性组(14例),对肿瘤大小、边界、门脉癌栓、远隔转移情况进行组间对比。CT和DSA间接门脉造影获得的图像进行对比评估。结果VEGF阳性表达率69.56%(32/46),阴性表达率30.44%(14/46)。VEGF阳性组肿瘤直径>5cm者26例(81.25%),阴性组12例(85.75%),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CT片上阳性组肿瘤边界清楚15例(46.88%),阴性组边界清楚8例(57.14%),组间无显著性差异。阳性组门脉癌栓发生率62.50%(20/32),阴性组14.29%(2/14),两组间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阳性组远隔转移8例;阴性组无远隔转移,经检验P<0.05。结论血浆VEGF高表达可以提示门脉癌栓或远隔转移的存在,而与肿瘤大小、边界无关。血浆VEGF可能成为观察肿瘤门脉癌栓及远隔转移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癌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 相关性 血浆 临床特征 ABC-ELISA法 显著性差异 门脉癌栓 肿瘤大小 VEGF表达 动脉栓塞 介入治疗前 双抗体夹心 阳性表达率 定量检测 门脉造影 肿瘤直径 0.05 阴性 边界 转移 患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面CT在肝移植受体术前评估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0
作者 林晓珠 凌华威 +2 位作者 施卫平 彭承宏 陈克敏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2005年第3期176-179,共4页
目的:探讨多层面CT在肝移植受体术前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我们总结分析了自2003年11月至2004年8月52例接受多层面CT检查的晚期肝病患者。采用薄层动态增强扫描,横断面图像+CT血管造影技术,评估肝脏实质病变及血管变异情况。结... 目的:探讨多层面CT在肝移植受体术前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我们总结分析了自2003年11月至2004年8月52例接受多层面CT检查的晚期肝病患者。采用薄层动态增强扫描,横断面图像+CT血管造影技术,评估肝脏实质病变及血管变异情况。结果:其中接受肝移植手术26例,其中有6例肝动脉变异,与术前判断完全吻合。5例门脉癌栓形成及5例血栓形成中各有1例误诊。结论:多层面CT是一种快捷、无创、价廉的检查手段,可为肝移植受体术前评估提供详尽且准确的解剖及病变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植受体 多层面CT 术前评估 动态增强扫描 血管造影技术 门脉癌栓形成 2004年 2003年 横断面图像 移植手术 动脉变异 应用价值 病患者 CT检查 血管变异 术前判断 血栓形成 检查手段 接受 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