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8篇文章
< 1 2 2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小径球囊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对急性颅内动脉闭塞出血性转化的预防作用 被引量:5
1
作者 胡深 宋伟健 +1 位作者 颜杰浩 曾丽 《中国卒中杂志》 2007年第12期975-978,共4页
目的探讨以小径球囊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为主或联用小剂量尿激酶(UK)对前循环颅内动脉急性闭塞部分再通术后出血性转化的预防作用。方法对38例前循环颅内动脉急性闭塞行超选择性介入治疗,其中16例采用常规UK+微导丝碎栓(对照组),22... 目的探讨以小径球囊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为主或联用小剂量尿激酶(UK)对前循环颅内动脉急性闭塞部分再通术后出血性转化的预防作用。方法对38例前循环颅内动脉急性闭塞行超选择性介入治疗,其中16例采用常规UK+微导丝碎栓(对照组),22例采用小径球囊PTA或联用小剂量UK(PTA组)。比较两组再通后出血性转化发生率和预后。结果再通时间在对照组63.9±18.9min,PTA组18.3±8.1min,P<0.01;残留狭窄率<50%者在对照组75.0%(12/16),PTA组22.7%(5/22),P<0.01。7例发生出血性转化(对照组4例,PTA组3例),其中4例(对照组3例,PTA组1例)需外科处理,并遗有明显神经功能障碍。无一例因出血性转化而死亡。结论在治疗时间窗内,对颅内动脉急性闭塞采用小径球囊PTA为主的控制性部分再通术,对其出血性转化有较好的预防作用,并可明显提高部分再通率,缩短再通时间,为二期支架成形术打下良好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 动脉闭塞 经皮血管成形术 出血性转化 小径 尿激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药物涂层球囊与普通球囊血管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安全性和预后对比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李彦江 刘彤晖 +2 位作者 田惠 孙岩 张勇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803-808,共6页
目的对比分析药物涂层球囊(drug-coated balloon,DCB)和普通球囊血管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重度狭窄患者的安全性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3月-2022年4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进行治疗的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重度狭... 目的对比分析药物涂层球囊(drug-coated balloon,DCB)和普通球囊血管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重度狭窄患者的安全性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3月-2022年4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进行治疗的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重度狭窄患者,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DCB组和普通球囊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疗效和安全性终点,包括围手术期并发症、临床结局和影像随访结果。结果研究共纳入49例患者,其中DCB组30例,普通球囊组19例。两组的基线资料、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后6个月内再发卒中率、再狭窄率及死亡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随访DCB组狭窄程度为14.50%(9.55%~23.42%),低于普通球囊组的30.00%(15.42%~37.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结论与普通球囊相比,DCB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重度狭窄是安全的,可以有效降低目标血管再狭窄的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涂层 血管成形术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 缺血性卒中 血管狭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巧克力球囊(限制性扩张技术)用于腔内治疗下肢闭塞性动脉硬化前血管准备
3
作者 种泓昭 宋龙雨 +3 位作者 聂紫嫣 赵波 李会含 张大伟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473-476,共4页
目的观察巧克力球囊(限制性扩张技术)用于腔内治疗下肢闭塞性动脉硬化(ASO)前血管准备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0例接受巧克力球囊血管准备的下肢ASO患者资料,记录病变类型及钙化等,获取巧克力球囊血管准备成功率及腔内治疗ASO成功率。... 目的观察巧克力球囊(限制性扩张技术)用于腔内治疗下肢闭塞性动脉硬化(ASO)前血管准备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0例接受巧克力球囊血管准备的下肢ASO患者资料,记录病变类型及钙化等,获取巧克力球囊血管准备成功率及腔内治疗ASO成功率。结果110例中,100例单侧、10例双侧存在下肢ASO病变,包括100处(100/120,83.33%)慢性闭塞性病变、8处(8/120,6.67%)狭窄病变及12处(12/120,10.00%)血栓病变;其中50处(50/120,41.67%)为3~4级钙化病变。腔内治疗前巧克力球囊血管准备成功率为92.50%(111/120);巧克力球囊扩张后7处病变(7/120,5.83%)因出现限流性夹层、2处(2/120,1.67%)因残余明显狭窄未达技术成功标准,直接植入支架而未使用药物涂层球囊(DCB);15处因DCB后出现限流性夹层而补救性植入支架。腔内治疗下肢ASO病变成功率100%。结论巧克力球囊(限制性扩张技术)用于腔内治疗下肢ASO前血管准备具有良好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 闭塞性动脉硬化 血管成形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eep球囊在糖尿病足经皮血管腔内成型术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1
4
作者 刘建平 刘凤恩 +3 位作者 谢斌辉 王小农 钟宝元 段青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8期3402-3403,共2页
目的:观察使用Deep球囊经皮血管腔内成型术(PTA)治疗重症糖尿病足的近期疗效,初步评估其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4例糖尿病足患者采用Deep球囊进行膝下动脉腔内成形术,观察治疗前后的静息痛、溃疡、踝肱指数(ABI)等结果并进行随访,所... 目的:观察使用Deep球囊经皮血管腔内成型术(PTA)治疗重症糖尿病足的近期疗效,初步评估其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4例糖尿病足患者采用Deep球囊进行膝下动脉腔内成形术,观察治疗前后的静息痛、溃疡、踝肱指数(ABI)等结果并进行随访,所有患者均有静息痛(30条肢体),足部溃疡14条肢体,足端坏疽6条肢体,术前踝/肱指数(ABI)为(0.22±0.19)。结果:24例患者(30条肢体)术后静息痛消失16条肢体(53.3%),明显缓解8条肢体(26.6%);足部溃疡愈合10条肢体(71.4%),膝下截肢2条肢体(6.6%),半足切除4条肢体(13.3%),术后两周踝/肱指数(ABI)为0.73±0.12,较术前显著提高(P<0.01)。结论:对于糖尿病足患者,Deep球囊经皮腔内扩张成型术短期疗效显著,可作为一种有效的治疗糖尿病足的首选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足 Deep 血管内成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球囊血管成形术对实验性狭窄管腔的作用及术后再狭窄
5
作者 朱国英 陈伯荣 +2 位作者 唐朝枢 侯桂华 汪丽蕙 《北京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3年第6期412-414,共3页
采用球囊血管成形术(BA)作用于粥样硬化狭窄的动脉,使管腔扩大,同时造成管壁撕裂,斑块碎裂。管壁内皮剥脱和内膜撕裂使血小板在损伤局部粘附和聚集,并通过释放一些生长因子刺激平滑肌细胞(SMC)增生,使管壁增厚,管腔再狭窄(RS)。聚集的... 采用球囊血管成形术(BA)作用于粥样硬化狭窄的动脉,使管腔扩大,同时造成管壁撕裂,斑块碎裂。管壁内皮剥脱和内膜撕裂使血小板在损伤局部粘附和聚集,并通过释放一些生长因子刺激平滑肌细胞(SMC)增生,使管壁增厚,管腔再狭窄(RS)。聚集的血小板形成血小板血栓并机化,对管腔产生机械性阻塞作用。结果表明,RS形成过程中,管壁损伤是其形态学基础及始动环节;SMC增生是其中心环节;血小板的作用贯穿于RS形成过程的始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成形术 血栓形成 再狭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切割球囊行经皮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时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与6-酮-前列腺素F_(1α)变化的临床意义
6
作者 李珊 贾国良 李伟杰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554-555,共2页
研究应用切割球囊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 (CBA)前后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 (PDGF)与 6 酮 前列腺素F1α(6 酮 PGF1α)活性变化的临床意义。将 5 7例患者随机分为切割球囊 (CBA)组 (n =31 )和普通球囊 (POBA)组 (n =2 6 ) ,由冠状静脉窦采血 ... 研究应用切割球囊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 (CBA)前后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 (PDGF)与 6 酮 前列腺素F1α(6 酮 PGF1α)活性变化的临床意义。将 5 7例患者随机分为切割球囊 (CBA)组 (n =31 )和普通球囊 (POBA)组 (n =2 6 ) ,由冠状静脉窦采血 ,采用生物活性法测定PDGF ,采用酶联免疫标测法(ELISA)检测 6 酮 PGF1α浓度。CBA组与POBA组比较 ,PDGF及 6 酮 PGF1α值在PTCA术后均存在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且PDGF呈时间依赖性上升 ,30min仍维持在高水平。 6 酮 PGF1a值术后两组均呈一过性降低 ,CBA组术后 1 0min恢复至术前水平 ,而POBA组恢复时间延长至术后 30min。提示切割球囊可减轻血管壁损伤 ,降低血小板活化水平 ,可能是降低再狭窄的重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成形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血小板源生长因子 6—酮—前列腺素F1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光辅助球囊血管成形术治疗膝下动脉硬化闭塞症合并严重肢体缺血的临床研究
7
作者 李攀峰 李晓健 +3 位作者 王国权 张松坡 牛浩 翟水亭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0-134,共5页
目的 评价激光辅助球囊血管成形术(LABA)治疗膝下动脉硬化闭塞症合并严重肢体缺血(CLI)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采用LABA或单纯球囊血管成形术(BA)治疗膝下动脉硬化闭塞症合... 目的 评价激光辅助球囊血管成形术(LABA)治疗膝下动脉硬化闭塞症合并严重肢体缺血(CLI)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采用LABA或单纯球囊血管成形术(BA)治疗膝下动脉硬化闭塞症合并CLI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临床疗效。结果 32例患者行LABA治疗,40例患者行单纯BA治疗。LABA组技术成功率、术后踝肱指数(ABI)、术后ABI较术前提高值、术后24个月临床症状持续改善率和靶血管一期通畅率均高于单纯BA组(均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手术相关的靶血管穿孔、截肢及死亡事件,在靶血管动脉夹层、远端栓塞、补救性支架置入及术后24个月免截肢生存率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结论 LABA治疗膝下动脉硬化闭塞症合并CLI安全有效,中期疗效优于单纯B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下动脉 激光 血管成形术 严重肢体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磷脂综合征合并颈内动脉闭塞患者药物涂层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一例
8
作者 孙建飞 吴一娜 +1 位作者 朱时杰 黄清海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53-256,共4页
抗磷脂综合征(APS)是一种少见具有高致栓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对于APS合并非急性脑供血动脉闭塞的最佳治疗方案仍不明确。作者报道1例采用药物涂层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进行再通治疗的APS合并颈内动脉非急性闭塞患者,术后7个月DSA复查血管... 抗磷脂综合征(APS)是一种少见具有高致栓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对于APS合并非急性脑供血动脉闭塞的最佳治疗方案仍不明确。作者报道1例采用药物涂层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进行再通治疗的APS合并颈内动脉非急性闭塞患者,术后7个月DSA复查血管保持通畅。药物涂层球囊具有无支架置入的特点,可降低再狭窄发生率,在该类高致栓性患者中可能具有一定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磷脂综合征 颈动脉闭塞 扩张 血管成形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次高温热球囊及冷冻球囊血管成形术的初步研究
9
作者 王燕 李志伟 +1 位作者 段峰 王茂强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663-669,共7页
目的探讨用次高温热球囊及冷冻球囊处理动脉狭窄模型的可行性及最佳效果参数。方法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动物模型,采用热球囊及冷冻球囊扩张髂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段。将符合研究条件的实验对象(6头长白猪)分为A组(热球囊,42~50℃,扩张1... 目的探讨用次高温热球囊及冷冻球囊处理动脉狭窄模型的可行性及最佳效果参数。方法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动物模型,采用热球囊及冷冻球囊扩张髂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段。将符合研究条件的实验对象(6头长白猪)分为A组(热球囊,42~50℃,扩张10 min)、B组(热球囊,42~50℃,扩张20 min)和C组(冷冻球囊,-10℃,扩张2 min),每组2头。DSA下导入球囊至血管狭窄段,在X线透视下,向球囊注入载热液体或氧化亚氮介质扩张球囊,同时用高灵敏温度测量仪实时测量球囊局部靶血管壁所承受的热、冷负荷。血管成形术后4周行病理学检查,动物处死前均行血管造影。观察局部血管对次高温、浅低温的反应及演变过程。结果 A、B、C组的血管横断面积分别为(263 653.76±251 422.46)μm2、(348 123.68±199 871.47)μm2和(260 960.68±141 244.12)μm2,B组大于A组和C组(P=0.003 7);每高倍镜视野内膜平滑肌细胞数目及管腔狭窄指数分别为(289±34)个和0.49±0.18、(330±105)个和0.78±0.17、(232±66)个和0.57±0.19,B组亦高于A组和C组(P=0.000 1);中膜面积及内膜面积分别为(545 198.09±64 574.07)μm2和(178 497.16±83 903.75)μm2、(543 880.64±66 129.98)μm2和(84 640.09±55 330.06)μm2、(640 743.85±262 858.74)μm2和(263 897.40±268 037.66)μm2,C组大于A组和B组(P=0.000 1);内膜/中膜面积比(代表内膜增生程度)及内膜增生指数分别为0.34±0.19和0.25±0.11、0.16±0.10和0.13±0.07、0.42±0.50和0.24±0.19,B组低于A组和C组(P=0.000 1)。结论局部导入"次高温"或"浅低温"均可抑制平滑肌细胞增殖、移行和分泌基质,从而可能会降低血管成形术后远期再狭窄率,最佳效果参数为次高温42~50℃,扩张时间20 m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冷冻 经皮经腔血管球囊成形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比经皮腔内肾动脉球囊扩张成形术与支架植入术治疗移植肾动脉狭窄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被引量:2
10
作者 祝云鹏 李坤 +2 位作者 翟水亭 武辉林 逯党辉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349-353,共5页
目的对比经皮腔内肾动脉球囊扩张成形术与经皮腔内肾动脉支架植入术治疗移植肾动脉狭窄(TRAS)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纳入39例接受腔内治疗的TRAS患者,根据治疗方式分为经皮腔内肾动脉球囊扩张成形术组(球囊组,n=21)及植入肾动脉支架组... 目的对比经皮腔内肾动脉球囊扩张成形术与经皮腔内肾动脉支架植入术治疗移植肾动脉狭窄(TRAS)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纳入39例接受腔内治疗的TRAS患者,根据治疗方式分为经皮腔内肾动脉球囊扩张成形术组(球囊组,n=21)及植入肾动脉支架组(支架组,n=18);比较组间治疗前、后的收缩压、舒张压、血肌酐、移植肾动脉峰值血流速度(PSV)及段间动脉阻力指数(RI)变化,以及并发症率、手术成功率和术后6个月一期通畅率。结果2组治疗成功率均为100%,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及治疗后1、6个月,2组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1、6个月,2组血肌酐、PSV均较术前降低,RI均较术前升高(P均<0.05);治疗后6个月2组收缩压、舒张压均较术前及术后1个月降低(P均<0.05)。治疗后6个月支架组一期通畅率高于球囊组(94.44%vs.66.67%,P<0.05)。结论经皮腔内肾动脉球囊扩张成形术与经皮腔内肾动脉支架植入术治疗TRAS均安全、有效;相比前者,采用后者治疗后肾动脉再狭窄发生率更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移植 肾动脉梗阻 血管成形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分子激光消蚀术在药物球囊扩张成形术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中的应用
11
作者 胥良 牛思泉 +3 位作者 王地 信鹏程 宁宏洁 乔木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36-540,共5页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消蚀术(ELCA)在药物球囊扩张成形术(DCB)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5月至2022年5月诊治的86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排秩法分为观察组(予以DCB联合ELCA治...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消蚀术(ELCA)在药物球囊扩张成形术(DCB)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5月至2022年5月诊治的86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排秩法分为观察组(予以DCB联合ELCA治疗)与对照组(予以单纯DCB治疗),各43例。对比2组治疗前后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Ⅰ(cTnⅠ)、B型脑钠肽(BNP)、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sd-LDL)、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以及治疗后1 a内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CK-MB、cTnⅠ、BNP、NT-proBNP、sd-LDL、GDF-15、LVESD、LVEDD降低的程度,LVEF升高的程度,均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1 a内MACE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19)。结论:ELCA联合DCB治疗冠心病效果显著,有利于改善心功能和减轻心肌损伤,并降低MACE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分子激光消蚀术 药物扩张成形术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使用长球囊行膝下血管成形术治疗糖尿病严重下肢缺血的回顾性分析 被引量:24
12
作者 王珏 吴正阳 +6 位作者 朱悦琦 赵俊功 王建波 程英升 李明华 王武 张培蕾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91-195,共5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使用长球囊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治疗糖尿病严重下肢缺血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从2007年4月到2008年3月,34例患者(53条下肢,119处血管病变)接受了长球囊膝下血管PTA。回顾性分析血管造影图像,根据病变长度和程度进行分... 目的回顾性分析使用长球囊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治疗糖尿病严重下肢缺血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从2007年4月到2008年3月,34例患者(53条下肢,119处血管病变)接受了长球囊膝下血管PTA。回顾性分析血管造影图像,根据病变长度和程度进行分类和分级。平均随访期(7.4±2.6)个月,随访期内每3个月进行1次下肢MRA,并收集相关临床资料。结果 92%患者手术成功。踝肱指数(ankle-brachial index,ABI)和经皮氧分压(transcutaneous oxygen tension,TcPO2)分别从治疗前的(0.50±0.18)和(18.85±12.08)mmHg,提高到治疗后的(0.81±0.12)和(39.85±12.67)mmHg。在随访期末,29例患者取得稳定疗效。5例症状复发,其中3例行第2次PTA。共进行了2例大截肢和4例小截肢术,取得94%的保肢率和59%的通畅率。结论使用长球囊行膝下动脉PTA治疗糖尿病严重下肢缺血安全、可行,取得令人鼓舞的中期效果,需要更深入的研究来评估其长期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成形术 糖尿病足 膝下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血管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被引量:9
13
作者 何凡 蔡进中 +2 位作者 王露平 窦永充 陈旭东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191-1195,共5页
目的:评价经皮血管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提高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手术成功率提供临床依据。方法: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30例,其中Fontain分期Ⅱ期患者11例,Ⅲ期患者7例,Ⅳ期患者12例,... 目的:评价经皮血管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提高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手术成功率提供临床依据。方法: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30例,其中Fontain分期Ⅱ期患者11例,Ⅲ期患者7例,Ⅳ期患者12例,观察所有患者术中血管再通及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30例患者45支血管行PTA,成功开通42支血管,手术成功率为93.3%。开通血管中行超声斑块消融术血管10支,超声斑块消融+球囊成形术血管20支,超声斑块消融+球囊成形术+支架植入术血管12支。27例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其中FontainⅡ期患者11例(11/11),Ⅲ期患者7例(7/7),Ⅳ期患者9例(9/12)。FontainⅡ、Ⅲ期患者术后临床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Ⅱ、Ⅲ期患者术后临床有效率高于Ⅳ期患者(P<0.05)。30例患者中仅1例发生严重并发症,无死亡患者。结论:多种血管腔内血管成形术联合应用可以提高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手术成功率;PTA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经皮血管血管成形术 超声斑块消融术 成形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药物涂层球囊治疗老年患者冠状动脉大血管原位病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一项队列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贾高鹏 曲泽 +5 位作者 李桂梅 皇甫卫忠 赵子豪 闫爽 陈秋雨 张越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3期4125-4131,4138,共8页
背景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老年患者冠状动脉大血管病变的发病率显著增加。药物涂层球囊(DCB)作为一种新兴治疗手段,因其能有效减少再狭窄发生率而备受关注。然而,现有研究多集中于小血管病变,对大血管原位病变的有效性数据较... 背景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老年患者冠状动脉大血管病变的发病率显著增加。药物涂层球囊(DCB)作为一种新兴治疗手段,因其能有效减少再狭窄发生率而备受关注。然而,现有研究多集中于小血管病变,对大血管原位病变的有效性数据较少。目的探讨DCB治疗老年患者冠状动脉大血管原位病变的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2022年就诊于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且年龄>60岁老年冠心病(CHD)患者128例为研究对象。完善术前检查化验。按照PCI治疗方案分为DCB组(n=30)、药物洗脱支架(DES)组(n=64)和生物可吸收支架(BVS)组(n=34)。术前、术后即刻及术后随访分别进行冠状动脉造影(CAG),观察术前靶血管参考直径(RVD),术前、术后即刻及术后1年随访观察最小管腔直径(MLD),进一步推算术前直径狭窄程度(DS)、术后即刻观察管腔获益(AG),术后即刻与术后随访1年残余直径狭窄程度(RDS)和晚期管腔丢失(LLL)。随访期间每月定期门诊或电话随访,记录患者院内及出院后1年内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采用LASSO回归分析筛选相关变量后,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MACE发生的影响因素。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患者发生MACE的生存曲线,生存曲线的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结果DCB组、DES组和BVS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即刻BVS组MLD、AG高于DCB组、DES组,RDS低于DCB组、DES组(P<0.05),术后1年DES组RDS低于DCB组(P<0.05)。3组患者院内均无MACE发生,术后中位随访时间为478(425,538)d,共发生38例MACE,随访期间3组均无心肌梗死与心源性死亡事件发生;出血事件:DCB组有0例,DES组有3例,BVS组有3例,表现为牙龈出血,经评估为轻度出血。Log-rank检验结果示3组患者无MACE存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80)。LASSO回归分析筛选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介入治疗史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示LDL-C(OR=12.204,95%CI=3.403~43.768)、介入治疗史(OR=0.041,95%CI=0.010~0.162)是患者发生MACE的影响因素。结论DCB治疗老年CHD患者大血管病变与DES和BVS比较无明显差异,有效性及安全性DES和BVS相当。DCB是治疗老年患者冠状动脉大血管病变安全、有效的方式,LDL-C升高和介入治疗史是MACE发生的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冠状动脉气血管成形术 药物涂层 老年人 队列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球囊压力的相关性探讨 被引量:19
15
作者 谢垒 施涛 +3 位作者 邱勇钢 陈美凯 许一凡 梁文清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75-180,190,共7页
目的探讨经皮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球囊压力的相关性。方法2008年1月至2017年6月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手术的患者209例,共26... 目的探讨经皮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球囊压力的相关性。方法2008年1月至2017年6月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手术的患者209例,共269例椎体。其中女177例,男32例;平均年龄(75±8. 19)岁。根据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信号改变分为不规则形组85例(A组,患者67例)、带状组56例(B组,患者42例)、裂隙征状组18例(C组,患者18例)和弥漫性组110例(D组,患者82例)。采用术中球囊压力及疼痛模拟视觉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比较各组间差异。结果术中球囊破裂11例,其中A组5例,B组3例,C组1例,D组2例,各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D组与A、B、C组之间球囊压力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 05),D组球囊压力最小;A、B、C组之间球囊压力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各组患者术前、术后VA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01),各组间患者术前、术后VA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 PKP治疗OVCF可获得满意疗效,弥漫性骨折术中球囊压力最小,术中需根据MRI骨折分型调控球囊压力,避免球囊破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椎体压缩性骨折 经皮后凸成形术 压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13例经皮球囊肺动脉瓣成形术的进一步分析 被引量:12
16
作者 朱杰敏 凌坚 +7 位作者 张立仁 刘玉清 蒋世良 戴汝平 黄连军 曾筝 郝保健 白华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1995年第1期18-22,共5页
回顾113例经皮球囊肺动脉溶成形术(PBPV)的经验。患者年龄2~45(平均13.3)岁。术后即刻肺动脉-右室平均收缩压差自12.2±5.2kPa(91.7±38.8mmHg)下降到4.5±3.9kPa(... 回顾113例经皮球囊肺动脉溶成形术(PBPV)的经验。患者年龄2~45(平均13.3)岁。术后即刻肺动脉-右室平均收缩压差自12.2±5.2kPa(91.7±38.8mmHg)下降到4.5±3.9kPa(33.4±29.6mmHg),平均跨瓣压差下降到1.8±1.1kPa(13.2±8.5mmHg)。3~34(平均18.4)个月后18例复查右心导管,证实了PBPV中期疗效的可靠性。作者比较了使用单球囊,双球囊和Inoue球囊行PBPV的结果,指出后者疗效更佳,推荐用于少年和成人组患者。本文还讨论了PBPV并发症、心肌激惹所致右室流出道压差的测量和转归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 成形术 肺动脉瓣狭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超引导下经皮血管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12例 被引量:13
17
作者 谢娟 李正胜 +4 位作者 卢晶晶 王叶 程晓娟 黎利达 张雄峰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4期1503-1506,共4页
目的探讨B超引导下经皮血管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治疗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的临床体会。方法 2012年4月至2015年4月我院收治维持性血液透析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致内瘘失功患者12例,B超引导下行PTA,... 目的探讨B超引导下经皮血管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治疗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的临床体会。方法 2012年4月至2015年4月我院收治维持性血液透析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致内瘘失功患者12例,B超引导下行PTA,对比手术前后狭窄部位血管直径、透析时血流量变化,定期随访观察动静脉内瘘远期通畅率。结果 12例内瘘失功患者B超检查发现狭窄部位在吻合口及其附近5例,在内瘘静脉透析用穿刺段7例。B超引导下在狭窄部位近心端8 cm处穿刺行PTA,术后B超显示11例血管再通,狭窄<30%,透析中血流量良好;1例术后透析中血流量间断<200 mL/min,静脉压高,血管造影显示上腔静脉狭窄,改为CT血管成像下行PTA。术后随访6个月,11例患者内瘘血流量满足透析所需;1例患者术后3个月再次出现血流量下降,B超显示狭窄部位有纤维环形成,再次行B超引导下PTA治疗,术后透析时血流量>250 mL/min。结论 B超引导PTA无需特殊设备和场地,操作简单,适合内瘘失功处理要求快的特点,同时避免造影剂应用和放射线暴露损伤,具有较好疗效,可作为外周放射介入的替代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体动静脉内瘘 狭窄 经皮血管血管成形术 B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血管减压和经皮穿刺球囊压迫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临床疗效的前瞻性队列研究 被引量:15
18
作者 王昊 俞文华 +4 位作者 刘群杰 朱强 车志豪 杜权 董晓巧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1期3388-3391,共4页
目的:对微血管减压(MVD)和经皮穿刺球囊压迫(PBC)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进行前瞻性分析对比研究,从而可能为临床决策提供较可靠的循证医学依据。方法:利用2010年间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三叉神经痛患者,建立前瞻队... 目的:对微血管减压(MVD)和经皮穿刺球囊压迫(PBC)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进行前瞻性分析对比研究,从而可能为临床决策提供较可靠的循证医学依据。方法:利用2010年间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三叉神经痛患者,建立前瞻队列研究患者数据库。分为MVD组和PBC组各30例。在术后第0~36个月,由独立观察者对临床疗效进行随访。分级资料比较使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比较使用t检验,面部疼痛预后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研究终点为随访期结束或出现重度复发。结果:至研究终点,共计纳入60例患者。术前一般资料与文献数据大致相仿,对比无痛生存、轻度复发和重度复发,MVD组要优于P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就无痛生存期来说,MVD组1年为96.7%,3年为93.3%;PBC组1年为90.0%,3年为83.3%。就3年随访期而言,无论是MVD还是PBC复发多集中在1年左右。结论:由于有可治愈性以及非毁损性的特点,MVD术仍是体质健康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主要治疗手段,与PBC术相比有更高的疼痛缓解率和更长的无痛生存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 血管减压 经皮穿刺压迫 前瞻性队列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站式经皮二尖瓣球囊成形术联合射频消融治疗风湿性二尖瓣狭窄合并持续性心房颤动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8
19
作者 白雪洋 白中乐 +5 位作者 刘刚琼 王琎 洪晋 辜和平 李凌 董建增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62-366,共5页
目的:探讨一站式经皮二尖瓣球囊成形术联合射频消融治疗风湿性二尖瓣狭窄合并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的临床安全性及疗效。方法:39例中重度风湿性二尖瓣狭窄合并持续性房颤患者分为A组20例,B组19例。两组均行经皮二尖瓣球囊成形术。B组术... 目的:探讨一站式经皮二尖瓣球囊成形术联合射频消融治疗风湿性二尖瓣狭窄合并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的临床安全性及疗效。方法:39例中重度风湿性二尖瓣狭窄合并持续性房颤患者分为A组20例,B组19例。两组均行经皮二尖瓣球囊成形术。B组术后即刻复查心脏彩超,二尖瓣瓣口面积大于1.5 cm2且无心包积液及中度以上二尖瓣反流,立即行房颤射频消融术。比较B组术前及术后6个月左心房内径、二尖瓣瓣口面积、NT-proBNP、6 min步行试验距离等,并记录围手术期并发症及术后房颤复发情况。比较两组术后6个月左心房内径、二尖瓣瓣口面积、NT-proBNP、6 min步行试验距离。结果:B组术后有2例患者出现少量心包积液,给予观察后自行吸收;随访过程中有1例患者于术后1个月复查时再次出现房颤,心脏彩超提示瓣口面积减少至1.0 cm2,并再发心力衰竭,至心外科行二尖瓣置换术;2例于术后3个月复发房颤,应用胺碘酮后转复窦性心律。B组患者术后6个月时左房内径、二尖瓣瓣口面积、NT-proBNP、6 min步行试验距离改善优于A组(P<0.05)。结论:一站式经皮二尖瓣球囊成形术联合射频消融治疗二尖瓣狭窄合并持续性房颤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二尖瓣成形术 射频消融 风湿性二尖瓣狭窄 心房颤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膝下血管微球囊扩张成形术在糖尿病足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14
20
作者 高印生 李景庆 杨迎国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08年第5期389-391,共3页
目的探讨膝下血管微球囊扩张成形术在糖尿病足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05年10月-2006年9月收治的以膝下动脉闭塞为主的糖尿病足患者33例,共44条肢体,均采用单纯球囊扩张成形术治疗膝下血管病变。结果44条肢体中技术成功40条... 目的探讨膝下血管微球囊扩张成形术在糖尿病足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05年10月-2006年9月收治的以膝下动脉闭塞为主的糖尿病足患者33例,共44条肢体,均采用单纯球囊扩张成形术治疗膝下血管病变。结果44条肢体中技术成功40条(90.91%),临床成功42条(95.45%)。术后平均随访6个月(2~12个月),所有患者的肢体症状均未见加重或复发。结论膝下血管微球囊扩张成形术可以有效改善肢体远端血供,有效防止糖尿病足病发展,促进肢端创面愈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近期疗效显著,远期疗效尚待进一步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闭塞性病变 血管成形术 放射学 介入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