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9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腕部内瘘吻合口旁狭窄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分析:一项单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姚国明 胡日红 +3 位作者 杨媛媛 黄加力 欧斐 陈洪宇 《中国血液净化》 CSCD 2024年第7期546-551,共6页
目的分析腕部桡动脉-头静脉内瘘(radial-cephalic arteriovenous fistula,RC-AVF)吻合口旁狭窄首次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后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单中心前瞻性分析2021年1月—2022年6月在浙江... 目的分析腕部桡动脉-头静脉内瘘(radial-cephalic arteriovenous fistula,RC-AVF)吻合口旁狭窄首次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后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单中心前瞻性分析2021年1月—2022年6月在浙江中医院大学附属杭州市中医院接受PTA治疗的自体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fistulas,AVF)患者,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病变特征、技术因素及辅助检查结果,使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评估PTA后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120例患者,114例RC-AVFs患者成功完成了首次PTA治疗,手术成功率为95.0%(114/120)。112例患者完成了随访,PTA后90、180、360、540天一期通畅率分别为:94.6%、81.3%、56.1%、33.3%;一期辅助通畅率分别为:97.3%、95.5%、85.1%、70.1%;二期通畅率分别为:100%、100%、95.7%、85.7%。COX回归分析显示球囊直径(HR=0.62,95%CI:0.43~0.89,P=0.009)是PTA手术后一期通畅率丢失的独立预测因素,ROC曲线分析AUC为0.614(95%CI:0.510~0.718,P=0.037),临界值为6.0 mm;狭窄长度(HR=1.04,95%CI:1.02~1.07,P<0.001)、狭窄数量(HR=3.73,95%CI:1.32~10.54,P=0.013)是PTA手术后一期辅助通畅率丢失的独立预测因素,狭窄长度AUC为0.686(95%CI:0.543~0.838,P=0.009),临界值为17.5 mm;狭窄数量AUC为0.685(95%CI:0.559~0.810,P=0.010),临界值为2。结论RC-AVF吻合口旁静脉狭窄首次PTA后的复发率较高,球囊直径与RC-AVF吻合口旁静脉狭窄首次PTA后再狭窄相关,使用最大直径<6 mm的球囊是手术后一期通畅率丢失的独立预测因素。长段狭窄(≥17.5 mm)和多发狭窄(≥2个)是一期辅助通畅率丢失的独立预测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体动静脉内瘘 吻合口旁狭窄 经皮血管内成形术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肱动脉穿刺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40例临床观察 被引量:2
2
作者 林英忠 王风 +3 位作者 徐广马 林虹 伍广伟 刘伶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70-70,共1页
关键词 冠状动脉内成形术 经皮肱动脉穿刺 临床观察 冠心病患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术后即时疗效观察 被引量:1
3
作者 张邢炜 周亮 +4 位作者 徐坚 李雄 孙建辉 吴欣 李佩璋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02年第2期112-113,共2页
目的 对糖尿病 (DM )合并冠心病和非DM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及冠状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 (PTCA)作对比研究。方法 从 2 0 0 0年 5月至 2 0 0 2年 1月对 2 4 3例冠心病患者进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 (PTCA) ,其中DM患者 30例 ,... 目的 对糖尿病 (DM )合并冠心病和非DM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及冠状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 (PTCA)作对比研究。方法 从 2 0 0 0年 5月至 2 0 0 2年 1月对 2 4 3例冠心病患者进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 (PTCA) ,其中DM患者 30例 ,非DM患者 2 13例 ,PTCA术后即刻行冠状动脉造影观察疗效。结果 DM组冠状动脉狭窄程度重 ,复杂病变多 ,多支病变比率高 (43.3% )、非DM组多支病变比率为 16 .9% ,两组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PTCA术后 :DM组术前平均狭窄 (91.3± 12 .6 ) % ,显著高于非DM组 (86 .7± 5 .7) % (P <0 .0 1) ,术后残余狭窄DM组为 (15 .7± 9.7) % ,非DM组为 (7.3± 3.1) % ,临床成功率无显著性差异 ,分别为 92 .3%与94 .2 %。结论 PTCA是合并DM的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即时再通有效、安全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冠状动脉心脏病 血管成形术 经皮冠状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穿刺脊椎成形术中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4
作者 朱云章 赵平 +1 位作者 冯春林 王文杰 《临床误诊误治》 2008年第12期4-5,共2页
目的:评估经皮穿刺脊椎成形术(PVP)中注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对患者心血管系统的影响。方法:对48例实施PVP患者分别于术前、PMMA注射过程中、注射后监测平均动脉压(MAP)、心率、脉搏及脉搏氧饱和度(SpO2),并应用多元回归模型分析心... 目的:评估经皮穿刺脊椎成形术(PVP)中注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对患者心血管系统的影响。方法:对48例实施PVP患者分别于术前、PMMA注射过程中、注射后监测平均动脉压(MAP)、心率、脉搏及脉搏氧饱和度(SpO2),并应用多元回归模型分析心血管系统变化及与并发症的关联性。结果:MAP在PMMA注射中、注射后5 min、10 min分别为94.0 mmHg、97.3 mmHg和97.5 mmHg,与注射前(92.2 mmH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9,0.23,0.24);心率在注射中、注射后5 min、10 min平均分别为80.5/min、80.4/min和80.0/min,与注射前(80.5/min)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1,0.92,0.65);SpO2在注射中、注射后5 min、10 min分别为98.0%、98.0%和97.4%,与注射前(98.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0,0.89);SpO2的4个最低值出现在注射后10 min,与注射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7),但SpO2平均值与注射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VP中PMMA的注射与机体心血管变化无显著性关联。结论:PVP中注射PMMA安全,对心血管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穿刺脊椎成形术 骨质疏松 骨折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血管系统 手术后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与单纯药物治疗膝下动脉缺血临床疗效对比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王晓 崔世军 +2 位作者 谷涌泉 杨胜家 罗涛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458-461,共4页
目的比较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与单纯药物治疗膝下动脉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膝下动脉缺血患者73例,分为PTA治疗组37例和药物治疗组36例,分别记录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1、3、6、12、18和24... 目的比较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与单纯药物治疗膝下动脉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膝下动脉缺血患者73例,分为PTA治疗组37例和药物治疗组36例,分别记录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1、3、6、12、18和24个月踝肱指数(ankle brachial index,ABI)、跛行距离、血管通畅情况、静息痛及截肢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Kaplan-Meier曲线分析再通率和免截肢情况。结果 PTA治疗组治疗后1~24个月随访ABI均高于药物治疗组,到24个月时ABI仍高于药物治疗组(0.640±0.238 vs 0.500±0.152,P=0.038);PTA治疗组患者1和3个月跛行距离、1~18个月的静息痛改善幅度较药物治疗组明显(P<0.05,P<0.01);2组患者的免截肢生存曲线相似(P_(logrank)=0.618)。结论对于静息痛明显、严重间歇性跛行、急需改善症状的患者,PTA治疗将会获益更大,症状改善更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成形术 经皮冠状动脉 药物疗法 下肢 动脉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治疗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的成功率及手术后1年内通畅率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15
6
作者 谭嘉臻 薛志强 +2 位作者 曾石养 孔媛媛 罗成建 《中国血液净化》 CSCD 2021年第10期690-692,共3页
自体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fistula,AVF)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首选的血管通路^([1])。由于血流动力学发生明显改变,以及反复穿刺操作、压迫等影响,AVF可能会发生不同程度狭窄,导致AVF功能丧失。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 自体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fistula,AVF)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首选的血管通路^([1])。由于血流动力学发生明显改变,以及反复穿刺操作、压迫等影响,AVF可能会发生不同程度狭窄,导致AVF功能丧失。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是近年来被应用于临床治疗血管狭窄的一种新技术,逐渐成为AVF狭窄的一线治疗方法。本文旨在分析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AVF狭窄的成功率及1年内通畅率的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体动静脉内瘘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 经皮血管内成形术 通畅率 血管通路 血管狭窄 血流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动脉炎胸腹主动脉狭窄的腔内血管成形术 被引量:2
7
作者 吴庆华 寇镭 +7 位作者 陈忠 杨宝钟 邓鸿儒 罗小云 唐小斌 吴章敏 刘晖 韩延民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2年第6期372-374,共3页
目的 总结应用经皮穿刺血管腔内成形术 (Percutaneoustransluminalangioplasty ,PTA)治疗 12例大动脉炎胸腹主动脉狭窄的经验。 方法  1987年~ 2 0 0 1年 ,我科应用PTA治疗 12例胸腹主动脉型多发性大动脉炎 ,以扩张前后动脉造影以... 目的 总结应用经皮穿刺血管腔内成形术 (Percutaneoustransluminalangioplasty ,PTA)治疗 12例大动脉炎胸腹主动脉狭窄的经验。 方法  1987年~ 2 0 0 1年 ,我科应用PTA治疗 12例胸腹主动脉型多发性大动脉炎 ,以扩张前后动脉造影以及术中狭窄段两端测压判断疗效。术后应用上、下肢Doppler和彩色超声检查作为随访手段。 结果  12例PTA均获得成功 ,除 1例患儿术后发生髂股动脉急性血栓形成外 ,无其它严重并发症出现 ,无死亡率。本组病例扩张后病变狭窄均小于 5 0 %。扩张前狭窄段近远端压力差为 2 5mmHg~ 46mmHg ,平均 37 7mmHg;扩张后压力差降至 5 0mmHg~ 10 5mmHg ,平均7 2mmHg。本组病例术后随访 12月~ 72月 ,无再狭窄或阻塞。 结论 PTA治疗胸腹主动脉型多发性大动脉炎 ,安全、有效、经济。PTA是短段狭窄的胸腹主动脉型多发性大动脉炎的首选治疗方法。对长段狭窄的病例PTA仍是可行而有效的治疗手段。操作时不必勉强将狭窄段动脉扩张至正常管径 ,有效地降低跨狭窄段压力差即可取得满意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动脉炎 胸腹主动脉狭窄 经皮穿刺血管腔内成形术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防治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8
作者 史长生 王珏 +1 位作者 司一民 杨长春 《临床误诊误治》 2009年第4期11-12,共2页
关键词 中草药 血管成形术 经皮冠状动脉 冠状动脉再狭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冠状动脉经腔血管成形术术后再狭窄机制研究及其防治进展 被引量:1
9
作者 艾尔肯.阿吉 徐新娟 +1 位作者 祖菲娅.斯马义 张尘君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2年第5期487-490,共4页
关键词 血管成形术 经皮冠状动脉 冠状动脉疾病 外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超引导下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20
10
作者 章圣泽 周丽娜 +2 位作者 董芍芍 朱源 王牡丹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8年第8期120-123,共4页
目的探究B超引导下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治疗自体动静脉内瘘(AVF)狭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温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30例维持性规律血液透析AVF狭窄病例纳入研究,均在B超引导下实施经皮血管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比... 目的探究B超引导下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治疗自体动静脉内瘘(AVF)狭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温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30例维持性规律血液透析AVF狭窄病例纳入研究,均在B超引导下实施经皮血管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比较患者手术前、术后即刻、术后1 d、术后3 d内瘘狭窄血管内径(D)、横断面积(S)、狭窄部位峰值流速(Vmax)、肱动脉阻力指数(RI)、手术成功率、术后内径狭窄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相较于手术前,患者术后即刻内瘘狭窄血管D与S明显增加(P<0.05),Vmax、肱动脉RI明显降低(P<0.05),术后1 d与术后3 d内瘘狭窄血管D、S明显大于术后即刻(P<0.05),且刻狭窄部位Vmax、肱动脉RI明显低于术后即刻(P<0.05),术后1 d与术后3 d内瘘狭窄血管D、S、Vmax、肱动脉R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成功率为100.00%,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6.67%,经处理完全消退。结论 B超引导下PTA治疗AVF操作简单、安全性高等特点,能显著改善狭窄处血流速度及管腔直径,提高手术成功率,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超 介入治疗 经皮血管腔内血管成形术 自体动静脉内瘘 狭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血管腔内球囊扩张成形术联合支架置入术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效果分析 被引量:6
11
作者 林金加 《华夏医学》 CAS 2021年第5期18-21,共4页
目的:探讨经皮血管腔内球囊扩张成形术(PTA)联合支架置入术(PTAS)治疗糖尿病足(DF)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84例DF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每组各42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观察组加用PTA联合PTAS治疗,持续观察至术后4周。比较... 目的:探讨经皮血管腔内球囊扩张成形术(PTA)联合支架置入术(PTAS)治疗糖尿病足(DF)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84例DF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每组各42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观察组加用PTA联合PTAS治疗,持续观察至术后4周。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足背动脉血流变化及踝肱指数。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88.10%高于对照组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足背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末期最低流速(EDV)、踝肱指数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TA联合PTAS可增强DF的治疗效果,加快足背动脉血液流速恢复正常,提高踝肱指数,利于患者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足 经皮血管腔内球囊扩张成形术 支架置入术 足背动脉血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康复护理对冠心病经皮穿刺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术后患者生活质量及并发症的影响 被引量:3
12
作者 崔锡兰 《中国民间疗法》 2020年第5期82-84,共3页
目的:分析早期康复护理对冠心病经皮穿刺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术后患者生活质量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98例行PTCA治疗的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早期康复护理,两组均护理6... 目的:分析早期康复护理对冠心病经皮穿刺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术后患者生活质量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98例行PTCA治疗的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早期康复护理,两组均护理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生活质量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护理6个月后,两组生活质量评分(QOL)均较护理前改善(P<0.05),且观察组QO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12%(3/49),低于对照组的20.41%(10/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冠心病PTCA术后患者,能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经皮穿刺冠状动脉内成形术 早期康复护理 生活质量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穿刺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支架术后拔鞘管的护理
13
作者 王慧 《淮海医药》 2003年第4期326-326,共1页
关键词 经皮穿刺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 支架 术后 拔鞘管 护理 冠心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疗效和安全性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1
14
作者 孙宝贵 王毅 +5 位作者 温沁竹 何奔 张建军 金炜 张国兵 周国伟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3年第4期224-226,共3页
目的 评价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 13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 ,根据年龄分为≥ 70岁组 (43例 )和 <70岁组 (92例 )。比较两组手术成功率及住院随访结果。结果 ≥... 目的 评价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 13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 ,根据年龄分为≥ 70岁组 (43例 )和 <70岁组 (92例 )。比较两组手术成功率及住院随访结果。结果 ≥ 70岁组与 <70岁组比较 ,手术成功率 (97.6 %vs 97.9%)和因介入需要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率 (2 .3%vs1%)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 70岁组精神症状显著高于 <70岁组 (11.6 %vs2 .1%)。结论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是安全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症 心肌梗塞 血管成形术 经皮冠状动脉 治疗等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症状性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的观察 被引量:14
15
作者 刘新峰 李宝民 +2 位作者 李生 王君 曹向宇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77-180,共4页
目的评价药物治疗无效的症状性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PTAS)治疗的安全性、可行性。方法28例症状性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男性25例,女性3例;平均年龄(56.9±10.7)岁。所有患者均按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 目的评价药物治疗无效的症状性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PTAS)治疗的安全性、可行性。方法28例症状性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男性25例,女性3例;平均年龄(56.9±10.7)岁。所有患者均按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进行评估。结果除1例因血管严重纡曲行PTAS未成功外,27例30处行PTAS成功。全脑血管造影复查显示动脉直径狭窄率从术前平均(79.3±12.1)%降至术后(4.5±7.8)%。PTAS治疗后NIHSS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TAS术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18例,病情无变化7例,病情加重并死亡2例。随访1~30个月,仅1例出现脑缺血再发作,1例术后1个月发生支架内再狭窄,经再次PTAS治愈;1年后发生支架内再狭窄2例,1例再次行PTAS治愈,1例无症状而动态观察治疗。结论症状性椎基底动脉狭窄应用PTAS治疗,可以减轻患者的临床缺血症状和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底动脉供血不足 支架 血管成形术 经皮冠状动脉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巴酚丁胺负荷超声评价行经皮经腔冠状动脉成形术及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 被引量:4
16
作者 赵秀峰 常超 +4 位作者 赵艳明 信栓力 王玉芬 李琴 牛丽杰 《临床荟萃》 CAS 2010年第17期1495-1497,共3页
目的探讨多巴酚丁胺负荷超声心动图(DSE)评价行经皮经腔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及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39例行PTCA或支架植入术后1~12个月的患者,在造影前1周内接受DSE检查,多巴酚丁胺剂量递增方案为5、10、20、30... 目的探讨多巴酚丁胺负荷超声心动图(DSE)评价行经皮经腔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及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39例行PTCA或支架植入术后1~12个月的患者,在造影前1周内接受DSE检查,多巴酚丁胺剂量递增方案为5、10、20、30、40μg.kg-1.min-15个级别,每级负荷维持3分钟。比较DSE和造影检查结果的一致性。结果 DSE评价PTCA及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的敏感度为75.0%,特异度为92.6%,准确度为87.2%。结论 DSE评价PTCA及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具有准确、安全可行的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血管成形术 经皮冠状动脉 多巴酚丁胺 超声心动描记术 支架 再狭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诊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2
17
作者 王健 赵振涛 岳园 《中国实用医药》 2008年第36期36-37,共2页
目的探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价值。方法对4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发病后12h内进行急诊PTCA,术后即刻行血管造影并进行随访(6~12个月)观察,评价其疗效。结果48例患者共扩张57支血管,其中左前降支36... 目的探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价值。方法对4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发病后12h内进行急诊PTCA,术后即刻行血管造影并进行随访(6~12个月)观察,评价其疗效。结果48例患者共扩张57支血管,其中左前降支36支,左回旋支12支,右冠状动脉9支;完全闭塞性病变24支,成功率为75.0%(18/24),而不完全闭塞性病变33支,成功率97.0%(32/33)(P<0.05)。随访6~12个月,40例(83.3%)无靶血管再狭窄及与其相关的心绞痛、心肌梗死,8例(16.7%)因靶血管再狭窄而进行支架植入治疗。结论急诊PTCA治疗急性心肌梗死近期疗效显著,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成形术 经皮冠状动脉 急性心肌梗死 急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99m)Tc-MIBI运动-静息心肌灌注显像对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术后患者的预后估价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晓丽 王翠英 +5 位作者 刘秀杰 史蓉芳 高润霖 何作祥 陈纪林 杨跃进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02年第2期85-88,共4页
目的 本研究旨在评估运动 静息心肌灌注显像对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后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对 16 0例PTCA术后行99mTc 甲氧异丁基异腈 (MIBI)运动 静息心肌灌注显像的患者 ,随访 (36± 2 8)个月。结果 随访期间 ,34... 目的 本研究旨在评估运动 静息心肌灌注显像对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后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对 16 0例PTCA术后行99mTc 甲氧异丁基异腈 (MIBI)运动 静息心肌灌注显像的患者 ,随访 (36± 2 8)个月。结果 随访期间 ,34例 (2 1.3% )患者发生心脏事件 ,其中心肌显像提示的心肌缺血组 (n =4 3)心脏事件发生率为 6 2 .8% ,明显高于心肌梗死组 (n =32 ,12 .5 % ,χ2 =19.3,P <0 .0 0 0 1) ,而且也明显高于心肌显像正常组(n =85 ,3.5 % ,χ2 =5 7.4 4 ,P <0 .0 0 0 1)。心肌缺血组的无心脏事件生存率在 1年 ,3年 ,5年和 10年分别为 5 6 % ,32 % ,2 6 %和 2 6 % ,而正常组在相同时间内的无心脏事件生存率为 99% ,97% ,94 %和 94 %。多元线性分析显示 ,可逆性心肌灌注缺损节段是预测PTCA术后发生心脏事件的最重要的独立危险因子 (RR =5 .13,P <0 .0 0 0 1)。结论 99mTc MIBI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放射性核素显像 血管成形术 经皮冠状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腔内成形术治疗膝下动脉硬化闭塞症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光新 张曙光 于振海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CAS 2010年第2期142-144,共3页
近年来血管腔内成形术(PTA)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迅速发展,多种新型介入材料相继问世并且应用于临床,血管腔内治疗的范围已从大中血管向中小血管扩展,腘动脉及远侧胫、腓动脉的治疗也在广泛开展。大量文献报道,PTA治疗膝下ASO成... 近年来血管腔内成形术(PTA)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迅速发展,多种新型介入材料相继问世并且应用于临床,血管腔内治疗的范围已从大中血管向中小血管扩展,腘动脉及远侧胫、腓动脉的治疗也在广泛开展。大量文献报道,PTA治疗膝下ASO成功率高,并发症少,保肢率高,可以作为膝下ASO特别是重症肢体缺血的首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血管成形术 腔内 膝下动脉硬化闭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冠脉腔内成形术治疗不稳定心绞痛24例研究
20
作者 李科民 吕九华 +3 位作者 王步群 王飞鸣 陈向民 孙红军 《淮海医药》 2001年第2期89-91,共3页
目的 探讨经皮冠脉腔内成形术 (PTCA)及冠脉内支架术治疗不稳定心绞痛 (UAP)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药物治疗疗效欠佳的不稳定心绞痛患者行冠脉造影术 ,单支血管病变行 PTCA术并置入支架 ,双支或三支血管病变先判断“罪犯”病变血管 ... 目的 探讨经皮冠脉腔内成形术 (PTCA)及冠脉内支架术治疗不稳定心绞痛 (UAP)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药物治疗疗效欠佳的不稳定心绞痛患者行冠脉造影术 ,单支血管病变行 PTCA术并置入支架 ,双支或三支血管病变先判断“罪犯”病变血管 ,根据病情扩张包括“罪犯”病变血管在内的主要病变血管 ,可同期手术扩张双支血管或分期手术。结果  11例单支血管病变全部成功扩张后植入支架 11枚 ,双支或三支血管病变中 ,3例患者首期仅扩张了“罪犯”血管 ,均接受了二期手术 ,5例患者同期手术扩张双支病变血管 ,5例患者仅扩张了“罪犯”血管 ,PTCA成功率为 96 .8% ,置入支架 30枚 ,成功率 10 0 % ,术后血管前向血流全部 Ti Mi 3级。结论  PTCA及冠脉内支架术治疗 UAP疗效确切 ,安全系数大 ,多支血管病变即使行不完全血运重建亦能显著缓解症状 ,减少病死率 ,提高生活质量 ,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定型心绞痛 血管成形术 经皮冠状动脉内成形术 PTCA UA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