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5篇文章
< 1 2 2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皮穿刺桡动脉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和支架术123例报告 被引量:9
1
作者 赵全明 田 军 +2 位作者 李慧平 Martial Homon Gilles Grollier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269-271,共3页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进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安全性和介入材料的选择。 方法:选择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成功的123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88处左冠状动脉病变中,56例使用了Judkins左冠导管,16例使用了Vo...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进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安全性和介入材料的选择。 方法:选择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成功的123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88处左冠状动脉病变中,56例使用了Judkins左冠导管,16例使用了Voda左冠导管门4例使用了Amplatz左冠导管,另2例分别使用了人Amplatz左冠导管和MAC导管。45处右冠状动脉病变中,26例使用了Judkins右冠导管,12例使用了Amplatz右冠导管,6例使用了Amplatz左冠导管,l例使用了MAC指引导管。 结果:共对123例患者的138处病变(左主干1例,左前降支53例,左回旋支34例,右冠状动脉45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血管5例)进行了治疗。其中,对4处病变进行了单纯的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65处进行了直接支架术,69处进行了PTCA加支架术。123例中119例获得成功(96.7%)。支架置入前后血管平均狭窄程度分别为83.4%和 5.8%。共置入支架 131枚,其中 2.5 mm的11枚,2.75 mm的 5枚,3.0 mm的 50枚,3.5mm的 51枚,4.0 mm的 13枚,5mm的1枚。 结论:经桡动脉进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是一种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架术 动脉 经皮穿刺 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穿刺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的护理
2
作者 万虹 金华 梁玉芳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1995年第4期357-357,共1页
经皮穿刺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的护理万虹,金华,梁玉芳珠江医院心内科我科自1991年1月至1994年11月共行经皮穿刺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ercutanioustraslumi-nalcoronaryangioplas... 经皮穿刺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的护理万虹,金华,梁玉芳珠江医院心内科我科自1991年1月至1994年11月共行经皮穿刺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ercutanioustraslumi-nalcoronaryangioplasty,PTCA)36例,成功率达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 腔内成形术 经皮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疗效和安全性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1
3
作者 孙宝贵 王毅 +5 位作者 温沁竹 何奔 张建军 金炜 张国兵 周国伟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3年第4期224-226,共3页
目的 评价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 13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 ,根据年龄分为≥ 70岁组 (43例 )和 <70岁组 (92例 )。比较两组手术成功率及住院随访结果。结果 ≥... 目的 评价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 13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 ,根据年龄分为≥ 70岁组 (43例 )和 <70岁组 (92例 )。比较两组手术成功率及住院随访结果。结果 ≥ 70岁组与 <70岁组比较 ,手术成功率 (97.6 %vs 97.9%)和因介入需要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率 (2 .3%vs1%)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 70岁组精神症状显著高于 <70岁组 (11.6 %vs2 .1%)。结论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是安全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症 心肌梗塞 血管成形术 经皮冠状动脉 治疗等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青年人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特点及直接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特征分析 被引量:11
4
作者 杨芳芳 郭航远 邢杨波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55-557,共3页
目的探讨45岁以下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特点及直接经皮冠状动脉内成形术的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近5年来55例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的特征。结果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死诱因明显、起病急骤、症状... 目的探讨45岁以下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特点及直接经皮冠状动脉内成形术的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近5年来55例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的特征。结果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死诱因明显、起病急骤、症状典型且并发症少,合并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比例分别为45.45%(25/55)、32.73%(18/55)和23.64%(13/55),冠状动脉单支、双支、三支病变的比例分别为52.73%(29/55)、30.91%(17/55)和16.36%(9/55),罪犯血管大部分为前降支(61.67%),冠状动脉闭塞发生率达35.00%,血栓形成率为14.55%。冠状动脉均无钙化,钢丝一次性通过率、开通成功率为98.18%(54/55),无一例发生PCI并发症,随访3个月无严重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结论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有一定的诱因和发病临床特点,可针对性进行一级预防,减少发病率;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直接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开通血管成功率高,预后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血管成形术 经皮冠状动脉 中青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前后心肌肌钙蛋白Ⅰ的变化及与远期心脏事件的关系 被引量:4
5
作者 张如升 杨志健 +5 位作者 张馥敏 张寄南 马根山 朱铁兵 王连生 马文珠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21-123,128,共4页
目的 :评价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对心肌的可能影响 ,以探讨 PTCA术后心肌损伤的相关因素及对远期心脏事件的影响。方法 :对 173例行 PTCA术的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 (CAD)患者分别测定其术前、术后血清心肌肌钙蛋白 I(c Tn I)... 目的 :评价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对心肌的可能影响 ,以探讨 PTCA术后心肌损伤的相关因素及对远期心脏事件的影响。方法 :对 173例行 PTCA术的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 (CAD)患者分别测定其术前、术后血清心肌肌钙蛋白 I(c Tn I)及肌酸激酶同工酶 (CK- MB) ,随访患者的远期心脏事件。结果 :42例患者术前 c Tn I正常 ,术后升高 ,84例术前术后均正常 ,47例术前术后均升高。 1例患者 CK- BM术前术后均升高 ,10例患者 CK- MB术后增高。血清 c Tn I升高与球囊扩张总时间、压力、次数、支架植入数、造影剂用量及术中胸痛发生有关 (P<0 .0 5 ) ,随访 16 2例出院患者 ,在平均 2 1个月的随访时间中 ,共有 2 6例患者发生心脏事件 34件 ,各组间远期心脏事件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0 .0 5 )。结论 :c Tn I监测 PTCA术患者心肌损伤比 CK- MB敏感 ,特异性高 ;PTCA术造成的心肌损伤与手术操作的强度有关 ,其不足以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肌钙蛋白 心脏事件 冠心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前后凝血功能的动态变化 被引量:2
6
作者 张峻 陈纪林 +3 位作者 赵秀文 关婷 吴永健 袁晋青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12-113,共2页
目的:了解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前后凝血及纤溶系统的相应变化。 方法:选择行PTCA的患者20例,于手术前1天、术后4、12、24、48、72小时和手术后第5天取血测定纤维蛋白肽A(FPA)、组织型纤溶酶... 目的:了解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前后凝血及纤溶系统的相应变化。 方法:选择行PTCA的患者20例,于手术前1天、术后4、12、24、48、72小时和手术后第5天取血测定纤维蛋白肽A(FPA)、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活性、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活性。 结果:PTCA术后12小时FPA较术前增高(P=0.01),并于术后24小时达到峰值(P<0.01),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此后逐渐降低,于术后第5天恢复至术前水平;PAI-l活性、tPA活性和PAI-1/tPA术前术后无明显变化。 结论:PTCA术后凝血系统被激活,应加强抗凝血酶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成形术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凝血功能 纤维蛋白肽A类 冠心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及支架置入术病人早期康复的循证护理 被引量:6
7
作者 包艳 钟美容 +3 位作者 张丽群 韦丽华 杨靖 朱沛华 《护理研究(上旬版)》 2008年第5期1175-1177,共3页
[目的]探讨运用循证护理方案护理择期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及支架置入术后病人的早期康复护理效果。[方法]将60例择期行介入治疗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循证组按循证康复护理方案进行护理,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护理,比较两组病人术后... [目的]探讨运用循证护理方案护理择期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及支架置入术后病人的早期康复护理效果。[方法]将60例择期行介入治疗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循证组按循证康复护理方案进行护理,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护理,比较两组病人术后并发症与不良反应发生率、心理状态及运动能力。[结果]循证组在不良反应发生率、心理状态、运动能力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运用循证护理方法,可以促进PTCA及支架置入术后病人的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证护理 冠心病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支架置入术 康复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后再狭窄的机制及防治研究进展 被引量:3
8
作者 张焕鑫 张宏考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2006年第21期1813-1816,共4页
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广泛应用于冠心病患者,尽管初始疗效较好,但术后再狭窄率较高。本文从术后发生再狭窄的机制及其防治两个方面,总结了近几年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和进展,指出新生内膜增生和冠脉重塑不良可能是发生再狭窄的主... 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广泛应用于冠心病患者,尽管初始疗效较好,但术后再狭窄率较高。本文从术后发生再狭窄的机制及其防治两个方面,总结了近几年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和进展,指出新生内膜增生和冠脉重塑不良可能是发生再狭窄的主要机制;对于再狭窄的防治主要有药物、支架、基因、切割球囊PTCA和放射等方法,并指出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研究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成形术 经皮冠状动脉 再狭窄 机制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患者对相关知识的需求 被引量:4
9
作者 陈玮 赵伟 《中国健康教育》 2005年第2期138-141,共4页
目的调查PTCA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对患者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预防心理危机产生。方法采用自制调查问卷对心内科102例实施PTCA的患者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结果找出了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的需求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结论根... 目的调查PTCA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对患者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预防心理危机产生。方法采用自制调查问卷对心内科102例实施PTCA的患者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结果找出了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的需求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结论根据患者的需求,采用正确的护理干预手段,通过不同时期的健康教育,制定出各种疾病的适合个体化的健康教育计划,提供不同层次患者健康教育与咨询服务,有效地提高患者的满意度,从而达到预防疾病,促进早日康复,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患者 健康信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后早期体位护理效果观察 被引量:5
10
作者 李书会 《护理学杂志》 2007年第5期28-29,共2页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术后患者早期体位护理的效果。方法将择期行PTCA患者3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146例)和观察组(154例)。对照组按PTCA术后常规护理;观察组拔除动脉鞘管2h后,在不影响伤口的情况下,早期协助患者躯体平移...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术后患者早期体位护理的效果。方法将择期行PTCA患者3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146例)和观察组(154例)。对照组按PTCA术后常规护理;观察组拔除动脉鞘管2h后,在不影响伤口的情况下,早期协助患者躯体平移,改变患者的体位,按摩腰背部受压部位。对两组患者睡眠质量、穿刺处出血情况以及PTCA术前、后的心率、收缩压、呼吸频率进行观察。结果观察组失眠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术后穿刺部位出血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心率、收缩压、呼吸与术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术后心率、收缩压、呼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1)。结论PTCA术后早期改变患者卧位,能有效提高患者的卧位舒适度和睡眠质量,维持生命体征稳定,使患者处于较佳的身心康复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睡眠质量 卧位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接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合并支架置入与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比较
11
作者 王庆胜 柳东田 +5 位作者 张健 杨红梅 马利祥 方海滨 梁慧 苏庆立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261-261,共1页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直接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合并症 支架置入 治疗 静脉溶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与冠状动脉内支架术后红细胞变形能力变化的临床研究初探
12
作者 葛智平 郭静萱 +2 位作者 毛节明 谭秀娟 文宗曜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46-46,共1页
关键词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冠状动脉内支架术 术后 红细胞变形能力 临床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离散度的影响及意义
13
作者 严丽丽 孙晓春 李志梁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00年第2期128-128,F003,共2页
1985年,Campbell等对急性心肌梗死存活者的心电图进行分析,发现同一次心电图中,从不同导联测得的QT问期互存差异,因而提出了QT离散度这一概念,但一直被视为记录伪差所致而未予重视.1990年Day等首先证实QT离散度(QTd)的概念及其重要临床... 1985年,Campbell等对急性心肌梗死存活者的心电图进行分析,发现同一次心电图中,从不同导联测得的QT问期互存差异,因而提出了QT离散度这一概念,但一直被视为记录伪差所致而未予重视.1990年Day等首先证实QT离散度(QTd)的概念及其重要临床价值.到目前为止,QTd的应用已涉及到室性心律失常、心脏性梗死的预防和随访、缺血性心脏病、QT延长综合征等领域.本文分析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CA)患者手术前后的心电图,并探讨CA对QTd的影响及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急性心肌梗死 QT离散度 手术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选择素与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后再狭窄
14
作者 张竞涛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54-155,共2页
再狭窄 (restenosis)是限制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远期成功的重要因素。它是一个由内皮损伤触发的多种因子参与的损伤修复过程 ,主要包括 :球囊损伤内皮处非阻塞性血栓形成、新生内膜增生及血管重构等反应。P 选择素介导的白细... 再狭窄 (restenosis)是限制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远期成功的重要因素。它是一个由内皮损伤触发的多种因子参与的损伤修复过程 ,主要包括 :球囊损伤内皮处非阻塞性血栓形成、新生内膜增生及血管重构等反应。P 选择素介导的白细胞与血小板及内皮细胞的黏附作用是上述一系列反应的始动条件。P 选择素在PTCA后作用的研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选择素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再狭窄 术后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后并发症的监测及护理对策
15
作者 徐建红 《解放军护理杂志》 1998年第3期34-35,共2页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是目前治疗冠心病心肌缺血的有效方法,但它存在一些并发症。这些并发症常常影响手术效果及患者的生活质量。良好的术后护理有助于并发症的及时发现与处理,从而提高手术成功率。作者报道81例冠心病患者PTCA...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是目前治疗冠心病心肌缺血的有效方法,但它存在一些并发症。这些并发症常常影响手术效果及患者的生活质量。良好的术后护理有助于并发症的及时发现与处理,从而提高手术成功率。作者报道81例冠心病患者PTCA术后出现的并发症情况以及对其的监测与护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术后并发症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护理对策 监测 治疗 PTCA术 冠心病患者 情况 作者 有效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及支架植入术对QT离散度的影响
16
作者 许俊萍 陈光辉 +2 位作者 刘玲玲 李春江 王士雯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0年第6期374-374,共1页
关键词 血管成形术 经皮冠状动脉 QT离散度 支架植入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0例冠心病患者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前后QT离散度变化的分析
17
作者 杨文红 张绍昌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0年第3期151-151,166,共2页
关键词 血管成形术 经皮冠状动脉 冠状动脉循环 QT离散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均血小板体积与血小板计数比值和白细胞计数与 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择期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支架植入术后住院病死率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7
18
作者 王春明 李东泽 +4 位作者 杨毅宁 马依彤 李晓梅 潘硕 陈铀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69-273,共5页
目的探讨平均血小板体积(MPV)与血小板计数(PLT)比值(MPV/PLT)和白细胞计数(WBC)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晚期血运重建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支架植入(PCI)术后患者住院死亡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1月—2013年8月在新疆医科... 目的探讨平均血小板体积(MPV)与血小板计数(PLT)比值(MPV/PLT)和白细胞计数(WBC)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晚期血运重建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支架植入(PCI)术后患者住院死亡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1月—2013年8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的STEMI患者660例,其中死亡88例(死亡组),生存572例(生存组)。收集一般资料、血压、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冠状动脉狭窄情况;采用ROC曲线判断入院时MPV/PLT及WBC预测住院死亡的临床最佳截点;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STEMI晚期血运重建PCI术后住院死亡的影响因素。结果死亡组患者MPV/PLT〔0.052(0.037)〕高于生存组〔0.045(0.022),u=-4.629,P<0.001〕;死亡组患者WBC〔12.25(9.30)×109/L〕高于生存组〔8.22(4.49)×109/L,u=-8.561,P<0.001〕。采用ROC判断STEMI晚期血运重建PCI术后患者住院死亡的MPV/PLT、WBC临床最佳截点分别为0.047、9.28×109/L。MPV/PLT>和≤0.047的晚期血运重建PCI术后患者病死率分别为19.2%(60/313)和8.1%(28/3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547,P<0.001);WBC>和≤9.28×109/L的晚期血运重建PCI术后患者病死率分别为22.6%(64/283)和6.4%(24/3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6.935,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MPV/PLT〔OR=2.665,95%CI(1.632,4.351),P=0.027〕和WBC〔OR=4.258,95%CI(2.572,7.049),P=0.015〕为STEMI晚期血运重建PCI术后患者住院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MPV/PLT>0.047和WBC>9.28×109/L均为STEMI患者晚期血运重建PCI术后住院死亡独立危险因素,并且对STEMI患者晚期血运重建PCI术后住院死亡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血小板计数 白细胞计数 血管成形术 经皮冠状动脉 医院死亡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切割球囊行经皮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时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与6-酮-前列腺素F_(1α)变化的临床意义
19
作者 李珊 贾国良 李伟杰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554-555,共2页
研究应用切割球囊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 (CBA)前后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 (PDGF)与 6 酮 前列腺素F1α(6 酮 PGF1α)活性变化的临床意义。将 5 7例患者随机分为切割球囊 (CBA)组 (n =31 )和普通球囊 (POBA)组 (n =2 6 ) ,由冠状静脉窦采血 ... 研究应用切割球囊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 (CBA)前后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 (PDGF)与 6 酮 前列腺素F1α(6 酮 PGF1α)活性变化的临床意义。将 5 7例患者随机分为切割球囊 (CBA)组 (n =31 )和普通球囊 (POBA)组 (n =2 6 ) ,由冠状静脉窦采血 ,采用生物活性法测定PDGF ,采用酶联免疫标测法(ELISA)检测 6 酮 PGF1α浓度。CBA组与POBA组比较 ,PDGF及 6 酮 PGF1α值在PTCA术后均存在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且PDGF呈时间依赖性上升 ,30min仍维持在高水平。 6 酮 PGF1a值术后两组均呈一过性降低 ,CBA组术后 1 0min恢复至术前水平 ,而POBA组恢复时间延长至术后 30min。提示切割球囊可减轻血管壁损伤 ,降低血小板活化水平 ,可能是降低再狭窄的重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成形术 经皮冠状动脉 血小板源生长因子 6—酮—前列腺素F1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与单纯药物治疗膝下动脉缺血临床疗效对比研究 被引量:8
20
作者 王晓 崔世军 +2 位作者 谷涌泉 杨胜家 罗涛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458-461,共4页
目的比较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与单纯药物治疗膝下动脉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膝下动脉缺血患者73例,分为PTA治疗组37例和药物治疗组36例,分别记录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1、3、6、12、18和24... 目的比较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与单纯药物治疗膝下动脉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膝下动脉缺血患者73例,分为PTA治疗组37例和药物治疗组36例,分别记录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1、3、6、12、18和24个月踝肱指数(ankle brachial index,ABI)、跛行距离、血管通畅情况、静息痛及截肢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Kaplan-Meier曲线分析再通率和免截肢情况。结果 PTA治疗组治疗后1~24个月随访ABI均高于药物治疗组,到24个月时ABI仍高于药物治疗组(0.640±0.238 vs 0.500±0.152,P=0.038);PTA治疗组患者1和3个月跛行距离、1~18个月的静息痛改善幅度较药物治疗组明显(P<0.05,P<0.01);2组患者的免截肢生存曲线相似(P_(logrank)=0.618)。结论对于静息痛明显、严重间歇性跛行、急需改善症状的患者,PTA治疗将会获益更大,症状改善更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成形术 经皮冠状动脉 药物疗法 下肢 动脉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