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皮穿刺胆道引流术治疗肝动脉损伤大出血1例 被引量:2
1
作者 路军良 李京雨 +1 位作者 徐力扬 刘涛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11年第7期755-755,767,共2页
患者,男,78岁,因患胆管癌在DSA下引导行经皮穿刺胆道引流术(PTCD)进行减黄。采用右侧腋中线9~10肋间穿刺肝内胆管,术中造影可见胆道内血块充盈缺损(图1a),胆总管下段梗阻,放置8mm×60mm胆道支架,留置8.5F外引流管,减... 患者,男,78岁,因患胆管癌在DSA下引导行经皮穿刺胆道引流术(PTCD)进行减黄。采用右侧腋中线9~10肋间穿刺肝内胆管,术中造影可见胆道内血块充盈缺损(图1a),胆总管下段梗阻,放置8mm×60mm胆道支架,留置8.5F外引流管,减黄后,患者恢复良好。术后30d,准备在透视下拔除引流管,在进行引流管退出胆道的操作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动脉 出血 经皮穿刺胆道引流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循证构建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术后患者出院准备服务方案
2
作者 李玉莲 李玉辉 +2 位作者 莫伟 刘欢欢 李琴 《介入放射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16-321,共6页
目的构建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biliary drainage,PTBD)术后患者出院准备服务方案,为提高该类患者出院护理服务质量提供理论参考依据。方法检索PTBD术后出院准备相关文献,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并形成证据汇... 目的构建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biliary drainage,PTBD)术后患者出院准备服务方案,为提高该类患者出院护理服务质量提供理论参考依据。方法检索PTBD术后出院准备相关文献,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并形成证据汇总,结合临床实际需求,形成PTBD术后患者出院准备服务初稿。应用德尔菲法对17名专家开展2轮函询,确定出最终方案。结果2轮专家函询,第1轮发放问卷17份,回收15份;第2轮发放问卷15份,回收15份。第1轮有11名专家提出修改建议,第2轮有4名专家提出建议,提示专家参与研究积极性较高。专家咨询判断系数(Ca)为0.90,熟悉程度(Cs)为0.91,权威系数(Cr)为0.91,2轮函询肯德尔系数Kendall′s w分别为0.363、0.368,形成贯穿患者入院至出院后6个不同时间点的13项出院准备服务方案条目。结论构建的PTBD术后患者出院准备服务方案科学、可靠,可为患者出院服务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穿刺引流术 出院准备服务 循证护理 德尔菲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后患者出院准备服务的循证实践
3
作者 李玉辉 李玉莲 +3 位作者 莫伟 刘欢欢 李琴 徐珊 《介入放射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650-655,共6页
目的基于最佳证据构建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biliary drainage,PTBD)术后患者出院准备服务的实践方案,并评价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根据PIPOST原则提出临床问题,检索并汇总PTBD术后患者出院准备服务的最佳证据... 目的基于最佳证据构建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biliary drainage,PTBD)术后患者出院准备服务的实践方案,并评价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根据PIPOST原则提出临床问题,检索并汇总PTBD术后患者出院准备服务的最佳证据,制订审查指标和审查方法,开展基线审查,分析促进和障碍因素,制订变革策略,实施临床变革,并评价患者结局。结果证据应用后,PTBD术后出院准备服务各审查指标执行情况改善;患者出院后带管并发症(脱管、穿刺处皮肤感染)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堵管、渗液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PTBD术后患者出院准备服务循证实践的开展,有助于提升患者出院后自我照护能力,降低带管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临床结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穿刺引流术 出院准备服务 循证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患者出院准备度评估指标的构建 被引量:2
4
作者 闫静 陈香凤 +4 位作者 谭丽萍 赵晓芸 赵建琴 郑力 宋莉莉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790-795,共6页
目的构建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PTBD患者出院准备度评估指标。方法以Meleis等的转移理论为基础,通过查阅文献、半结构式访谈及小组讨论,初步形成PTBD患者出院准备度评估指标,并采用德尔菲法进行2轮专家函询,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 目的构建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PTBD患者出院准备度评估指标。方法以Meleis等的转移理论为基础,通过查阅文献、半结构式访谈及小组讨论,初步形成PTBD患者出院准备度评估指标,并采用德尔菲法进行2轮专家函询,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结果2轮函询问卷的有效回收率均为100%,专家权威系数为0.964和0.972,肯德尔和谐系数为0.240和0.228(P<0.001),最终形成的PTBD患者出院准备度评估指标,包含4个一级指标、35个二级指标。结论构建的PTBD患者出院准备度评估指标具有较好的科学性和可靠性,可作为判断PTBD患者出院准备程度的评估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穿刺引流术 出院准备度 指标 德尔菲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透明敷料联合粘性敷料在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管路固定的应用 被引量:7
5
作者 莫伟 刘智超 +4 位作者 阳秀春 秦月兰 龚放华 周碧芳 刘欢欢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97-400,共4页
目的 探讨透明敷料IV3000联合粘性敷料在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PTBD)患者管路固定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2019年7月至2021年3月在介入专科护理门诊行PTBD引流管维护的患者按就诊先后顺序分为两组:观察组194例,采用IV3000联合爱立敷固定导... 目的 探讨透明敷料IV3000联合粘性敷料在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PTBD)患者管路固定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2019年7月至2021年3月在介入专科护理门诊行PTBD引流管维护的患者按就诊先后顺序分为两组:观察组194例,采用IV3000联合爱立敷固定导管,对照组200例,采用常规的蝶形导管固定装置思乐扣固定导管。1周后比较两组的固定牢固度、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MARSI)、器械相关性压力性损伤(DRPI)、材料费用、护理耗时、患者舒适度和满意度、护士评价得分等情况。结果 观察组的MARSI发生率、材料费用和护理耗时分别为2.58%、(85.00±0.00)元和(6.61±1.28) min,低于对照组的10.50%、(156.40±0.80)元和(12.08±2.22) min;观察组的患者舒适度、满意度、护士评价得分分别为94.33%、96.91%、(8.45±0.75)分,高于对照组的84.50%、88.00%、(8.05±0.68)分,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导管均固定牢固,未发生脱管或管路移位现象,未见明显DRPI现象。结论 透明敷料IV3000联合粘性敷料爱立敷能有效固定PTBD导管,较思乐扣组不良反应少,材料费用和护理耗时更低,患者舒适度和满意度较高,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透明敷料 粘性敷料 导管固定 经皮穿刺引流术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脉全身麻醉在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2
6
作者 许敏 蒋天鹏 +3 位作者 宋杰 安天志 吴晓萍 周石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785-788,共4页
目的通过局部麻醉与静脉全麻比较,探讨静脉全麻在经皮经肝胆道引流(PTBD)手术中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收集2012年10月至2015年8月125例行PTBD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8例患者采用局部麻醉,77例采用静脉全麻。观察患者术中及术后疼痛... 目的通过局部麻醉与静脉全麻比较,探讨静脉全麻在经皮经肝胆道引流(PTBD)手术中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收集2012年10月至2015年8月125例行PTBD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8例患者采用局部麻醉,77例采用静脉全麻。观察患者术中及术后疼痛情况、心率及血压,随访观察手术操作时间,患者术后疼痛持续时间及穿刺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结果静脉全麻组术中仅5例(6.5%)出现轻度疼痛,术后8例(10.4%)轻度疼痛,明显低于局部麻醉组(P<0.01),疼痛评分亦低于局部麻醉组(P<0.05)。局部麻醉组术中患者心率、血压较术前、术后明显升高且波动较大,静脉全麻组术中患者心率、血压较术前、术后降低,但波动较小。局部麻醉组手术操作时间长于静脉全麻组(P<0.05)。静脉全麻组术后疼痛持续时间明显短于局部麻醉组(P<0.05)。手术相关并发症方面,局麻组3例患者发生肝动脉损伤,2例出现胆心反射综合征,2例出现胸膜损伤,静脉全麻组仅2例出现肝动脉损伤,无患者出现其他手术相关并发症。2组患者均无手术相关性死亡。结论 PTBD术中应用静脉全麻可有效降低手术风险,缩短手术时间并减轻手术痛苦,增加舒适性,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全麻 局部麻醉 经皮穿刺造影置管引流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结合支架植入治疗17例高位胆道恶性阻塞性黄疸 被引量:1
7
作者 席玮 陈世晞 尹国文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1456-1457,共2页
对于不宜手术和内窥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治疗的肝门以上高位胆道恶性阻塞性黄疸病例,自2008年10月~2009年5月,本文采用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PTCD)结合胆道内支架作为主要手段,对17例患者进行治疗。均获得较好疗效,病例... 对于不宜手术和内窥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治疗的肝门以上高位胆道恶性阻塞性黄疸病例,自2008年10月~2009年5月,本文采用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PTCD)结合胆道内支架作为主要手段,对17例患者进行治疗。均获得较好疗效,病例资料汇报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梗阻 经皮穿刺引流术 支架植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恶性阻塞性黄疸伴肝源性糖尿病患者行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及置管引流术的护理 被引量:5
8
作者 朱感华 邢健 《解放军护理杂志》 CSCD 2013年第18期42-43,共2页
恶性阻塞性黄疸多是由肝胆及胰头恶性肿瘤阻塞胆道而导致的黄疽,而肝源性糖尿病是指在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脂肪肝、肝癌等肝损害的基础上继发的糖尿病,亦称糖尿病综合征。当两种疾病并存时,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预期生存时间... 恶性阻塞性黄疸多是由肝胆及胰头恶性肿瘤阻塞胆道而导致的黄疽,而肝源性糖尿病是指在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脂肪肝、肝癌等肝损害的基础上继发的糖尿病,亦称糖尿病综合征。当两种疾病并存时,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预期生存时间[1]。目前,临床上对恶性阻塞性黄疸合并肝源性糖尿病患者常行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及置管引流术(per—cutaneoustranshepaticcholangialdrainage。PTCD)进行治疗,但术后易发生并发症,影响疗效。因此,加强对恶性阻塞性黄疸合并肝源性糖尿病患者行PTCD术后的观察与护理尤为重要。2009年4月至2011年2月,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中西医结合科收治的恶性阻塞性黄疸伴肝源性糖尿病行PTCD术患者16例,经积极治疗与护理,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阻塞性黄疸 肝源性糖尿病 经皮穿刺造影及置管引流术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德尔菲法的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病人自护能力评价指标的构建 被引量:7
9
作者 李灵艳 王红雨 +3 位作者 张艳芳 姚佳琴 庞青 刘俊华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0期3716-3720,共5页
目的:基于德尔菲法构建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PTCD)病人自我护理能力评价指标,为判断行PTCD病人的自我护理能力提供客观的衡量标准。方法: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前提下,结合10例病人半结构化访谈资料,初步形成自我护理能力评价指标内容。邀... 目的:基于德尔菲法构建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PTCD)病人自我护理能力评价指标,为判断行PTCD病人的自我护理能力提供客观的衡量标准。方法: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前提下,结合10例病人半结构化访谈资料,初步形成自我护理能力评价指标内容。邀请15名专家,进行了2轮专家函询。结果:2轮函询专家权威系数分别为0.906,0.930,2轮问卷回收率均是100%,2轮函询肯德尔协调系数分别为0.170,0.100,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轮函询问卷中条目重要性评分分别为3.930~4.870分、4.330~5.000分,变异系数分别为0.188~0.241、0.000~0.143。最终形成包括3个一级指标(自护态度、自护知识、自护技能)、36个二级指标的PTCD病人自我护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结论:基于德尔菲法构建PTCD病人自护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方法科学,内容可靠,可作为评价PTCD病人自我护理能力的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穿刺引流术 自护能力 德尔菲法 评价工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前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对术后胆道感染的影响 被引量:10
10
作者 雷东酿 娄琳滟 +4 位作者 江哲宇 黄昊 蒋天鹏 周石 王黎洲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879-882,共4页
目的 探讨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cholangial drainage, PTCD)术前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对术后胆道感染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贵州医科大学医学影像学院和贵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16年6月至2021年6月进行PTCD治... 目的 探讨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cholangial drainage, PTCD)术前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对术后胆道感染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贵州医科大学医学影像学院和贵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16年6月至2021年6月进行PTCD治疗的患者325例。将术前0.5~2.0 h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的25例患者作为观察组,未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的30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的基本情况和术后感染发生情况。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TCD术后感染的影响因素。结果 2组患者基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术后胆道感染率分别为8.0%、20.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34,P=0.13)。单因素分析显示,引流方式、术前血红蛋白、术前总胆红素、术前PT与PTCD术后胆道感染有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引流方式(OR=3.64,95%CI:2.026~6.542,P<0.05)和术前血红蛋白(OR=0.97,95%CI:0.974~0.998,P<0.05)是PTCD术后发生感染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预防应用抗生素对PTCD术后胆道感染率无显著影响,患者术前低血红蛋白,PTCD术后易发生胆道感染,采用内外引流也易导致PTCD术后胆道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穿刺引流术 感染率 梗阻性黄疸 抗生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SA下联合超声定位在经皮经肝穿刺胆道恶性梗阻引流术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0
11
作者 杨金炜 李冠海 +3 位作者 彭玲 孙高斌 刘献儒 独建库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69-71,共3页
目的探讨DSA下联合超声在经皮经肝穿刺胆道恶性梗阻引流术(PTBD)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2例恶性肿瘤所致的梗阻性黄疸(其中原发性肝癌4例,胆管癌21例,胆囊癌肝门转移2例,转移癌3例,胰头癌2例),在DSA下联合超声定位穿刺进行姑息性胆道外... 目的探讨DSA下联合超声在经皮经肝穿刺胆道恶性梗阻引流术(PTBD)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2例恶性肿瘤所致的梗阻性黄疸(其中原发性肝癌4例,胆管癌21例,胆囊癌肝门转移2例,转移癌3例,胰头癌2例),在DSA下联合超声定位穿刺进行姑息性胆道外或内外引流,术后常规复查生化全项。结果 32例患者应用该方法定位好后均一针穿刺并引流成功,成功率100%,其中21例外引流,11例内外引流,达到了减轻黄疸,改善肝功能和相关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结论在PTBD操作时,应用DSA下联合超声定位能显著提高成功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有助于减轻患者痛苦,同时很大程度减少了患者和介入医师射线照射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SA下 超声 经皮经肝穿刺引流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恶性梗阻性黄疸经超声引导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治疗的安全性及疗效分析 被引量:23
12
作者 叶本功 刘毅 张榕培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6年第15期1673-1676,共4页
目的:分析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PTBD)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的临床疗效及预后。方法:回顾分析安康市中心医院2009年4月~2014年2月收治的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共112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2例)与观察组(70例),其中对照组... 目的:分析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PTBD)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的临床疗效及预后。方法:回顾分析安康市中心医院2009年4月~2014年2月收治的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共112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2例)与观察组(7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接受开腹手术引流治疗,观察组患者则接受PTBD介入治疗。对所有患者进行3~23个月的随访,观察、统计两组患者接受不同治疗方法后的临床疗效、并发症情况以及住院时间,并对结果进行比对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接受不同治疗之后,血清中AIL、AST、TBIL和DBIL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但观察组患者血清中AIL、AST、TBIL、DBIL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WBC水平和NE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但治疗后两组间比较,WBC、NE和PT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介入治疗能够改善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临床症状,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减少住院时间,是不能手术切除的恶性梗阻性黄疸治疗的首选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梗阻性黄疸 经皮穿刺引流术 超声引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奥曲肽预防经皮经肝穿刺胆道介入治疗后高淀粉酶血症和急性胰腺炎 被引量:3
13
作者 高堃 翟仁友 +3 位作者 戴定可 李惠 黄强 王剑锋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13年第7期385-388,共4页
目的探讨奥曲肽对经皮经肝穿刺胆道介入治疗后高淀粉酶血症和急性胰腺炎的预防作用。方法纳入接受胆道介入治疗的90例患者,随机分为预防组41例和对照组49例,分别于术前1h静脉滴注奥曲肽0.30mg+生理盐水250ml和生理盐水250ml,持续6h;于... 目的探讨奥曲肽对经皮经肝穿刺胆道介入治疗后高淀粉酶血症和急性胰腺炎的预防作用。方法纳入接受胆道介入治疗的90例患者,随机分为预防组41例和对照组49例,分别于术前1h静脉滴注奥曲肽0.30mg+生理盐水250ml和生理盐水250ml,持续6h;于术前、术后6h和24h检测血清淀粉酶水平,观察相关症状及体征。结果两组术前血清淀粉酶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预防组术后6h和24h淀粉酶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1);预防组高淀粉酶血症和急性胰腺炎发生率分别为17.07%和2.44%,对照组分别为26.53%和12.24%,预防组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术前预防性应用奥曲肽可降低经皮经肝穿刺胆道介入治疗术后高淀粉酶血症及急性胰腺炎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经肝穿刺引流术 奥曲肽 淀粉酶类 高淀粉酶血症 胰腺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携带^(125)I粒子的胆道引流导管的研制报告 被引量:9
14
作者 陈斌 谢宗贵 +6 位作者 毛延发 李健 周小舟 郭绍举 邓海辉 林敏 柴琳琳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54-157,共4页
目的设计一种经皮经肝途径置入可携带放射性粒子的胆道引流导管,以达到胆汁引流和胆道腔内放疗的双重效果,用于治疗恶性胆道梗阻。方法利用常用的导管制作材料聚氨酯,通过铸型加热拉管技术,形成具有3腔结构的导管,导管外径8~10 F,3个腔... 目的设计一种经皮经肝途径置入可携带放射性粒子的胆道引流导管,以达到胆汁引流和胆道腔内放疗的双重效果,用于治疗恶性胆道梗阻。方法利用常用的导管制作材料聚氨酯,通过铸型加热拉管技术,形成具有3腔结构的导管,导管外径8~10 F,3个腔内径分别为0.75 mm、0.75 mm和≥1 mm,其中≥1 mm内径的管腔作为胆汁引流的通道,2个0.75 mm的管腔做为承载125I粒子的通道。对导管尾端进行特殊设计,便于粒子的置入及引流袋的连接。结果开发研制的胆道粒子引流导管结构合理,125I粒子假源能顺利送入导管的粒子腔道内,电视透视观察粒子能连续排列形成粒子链,并保持不移位;导管引流腔道与尾端引流接口相通,能够保证胆汁的顺利流出。结论本研究研制的导管具有较好的引流效果同时可携带125I粒子,拟对呈线形排列的粒子链的剂量学及生物效应进行计算,通过动物实验进一步探索其介入操作可行性及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梗阻性黄疸 经皮经肝穿刺引流术 125I粒子 引流导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经肝穿刺Fogarty球囊推石治疗胆总管结石 被引量:8
15
作者 张强 尹春辉 +4 位作者 李晓光 游国超 徐化静 集冰 张雪梅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995-999,共5页
目的探讨经皮经肝穿刺入路,十二指肠乳头球囊扩张联合Fogarty球囊推送治疗胆总管结石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胆管结石患者。常规经皮经肝穿刺胆管,置入8 F血管鞘,超滑加硬导丝置入十二指肠内,应用半顺应性球囊扩张十二指... 目的探讨经皮经肝穿刺入路,十二指肠乳头球囊扩张联合Fogarty球囊推送治疗胆总管结石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胆管结石患者。常规经皮经肝穿刺胆管,置入8 F血管鞘,超滑加硬导丝置入十二指肠内,应用半顺应性球囊扩张十二指肠乳头,扩张2次,每次持续1~2 min;后撤出球囊,应用Fogarty球囊缓慢经结石上方沿导丝,向肠道内推送结石。若结石较大,更换大于原扩张球囊直径2 mm的球囊再次扩张乳头,并再次尝试推送结石,球囊最大直径不超过18 mm。若仍取出困难,停止手术。术后置入8 F外引流管于胆总管内,持续外引流。术后常规禁食、抗炎等治疗。1个月以后复查CT及超声,若无结石残留,拔出引流管,其后1、3和6个月复查彩超。结果13例成功取出,成功率92.6%(13/14),其中1例因结石较大,最大径大于25 mm,未能成功取出。术后1周无感染加重,发热、黄疸、腹痛等症状逐渐消失。合并急性胰腺炎及胆囊炎患者均保守治疗治愈。肝被膜下出血1例,胆道少量出血1例,保守治疗好转。随访期内无结石复发。结论经皮经肝穿刺十二指肠乳头球囊扩张球囊推迭治疗胆总管结石,技术可行,安全有效,局麻下即可实施,是胆管结石的有效微创治疗方法,特别适合于高龄、基础疾病多、心肺功能差、不能耐受全麻,或者毕Ⅱ(BillrothⅡ)式术后内镜无合适路径的胆总管结石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总管结石 经皮乳头球囊扩张术 经皮经肝穿刺引流术 介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TCD诊断、治疗胆道-胃肠道吻合术后梗阻性黄疸的应用价值
16
作者 陈耀庭 许林锋 +4 位作者 陈斌 周经兴 骆江红 谭绮尹 胡仁美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08年第5期382-385,共4页
目的观察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cholangio-drainage,PTCD)在胆道-胃肠道吻合术后出现梗阻性黄疸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2003年9月-2008年1月。对45例胆道-胃肠道吻合术后出现梗阻性黄疸患者行PTCD治疗。结果4... 目的观察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cholangio-drainage,PTCD)在胆道-胃肠道吻合术后出现梗阻性黄疸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2003年9月-2008年1月。对45例胆道-胃肠道吻合术后出现梗阻性黄疸患者行PTCD治疗。结果45例均成功进行PTCD,其中11例(24.44%)合并胆道感染。PTCD前患者黄疸TBIL(185.89±104.68)μmol/L,DBIL(136.85±84.53)μmol/L,引流4~14天后,患者黄疸情况明显改善,术后TBIL(84.09±63.82)/xmol/L(t=8.72,P〈O.05),DBIL(60.54±51.37)μmol/L(t=8.15,P〈0.05)。随访2~48个月(平均10.21个月)期间发现胆瘘1例,肝动脉假性动脉瘤1例,未见其他并发症,42例获得二次治疗机会。结论PTCD对胆道胃肠道吻合术后梗阻性黄疸患者的诊断、治疗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穿刺引流术 吻合术 Roux-en—Y和胃肠 黄疸 梗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经肝胆总管结石球囊推石的临床应用价值 被引量:5
17
作者 陈锦州 朱培欣 +2 位作者 李建军 王闯胜 肖贾伟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91-195,共5页
目的:探讨经皮经肝穿刺入路,球囊扩张十二指肠乳头Oddi括约肌,继而球囊推送胆总管结石至十二指肠腔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胆总管结石患者,采用经皮经肝穿刺肝内胆管,应用球囊扩张十二指肠乳头Oddi括约肌,连续扩张3次,... 目的:探讨经皮经肝穿刺入路,球囊扩张十二指肠乳头Oddi括约肌,继而球囊推送胆总管结石至十二指肠腔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胆总管结石患者,采用经皮经肝穿刺肝内胆管,应用球囊扩张十二指肠乳头Oddi括约肌,连续扩张3次,每次持续1min;继而用球囊缓慢沿导丝顺胆总管走行向十二指肠腔内推送结石。若结石较大,通过十二指肠乳头困难,可更换更大球囊扩张Oddi括约肌,并再次尝试推送结石,球囊最大直径不超过18mm。若反复尝试后,结石通过十二指肠乳头仍困难,则终止手术。术后置入8F内外引流管于胆总管内,持续内外引流1周,减轻胆道内压。术后常规禁食、抗炎等治疗。1周后复查CT及超声,若证实无结石残留,拔出引流管,并于术后第1、3和6个月复查超声了解有无结石复发。结果:21例患者中18例成功完成手术,成功率85.7%(18/21),失败3例,其中1例结石长径29.0mm,结石过大;1例结石长径11.5mm,形态不规整,有棱角;1例患者脏器功能太差,无法耐受胆道刺激。术后1周,患者发热、黄疸、腹痛等术前症状逐渐消失,术前合并急性胰腺炎及胆囊炎者均治愈。术后并发疼痛8例、少量胆道出血4例、胰腺炎1例,均经药物治疗后缓解。随访期内无结石再发。结论:经皮经肝胆总管结石球囊推石治疗,技术可行,安全有效;对于高龄、合并基础疾病多、心肺功能差、全麻耐受能力差及不愿意外科手术的胆总管结石患者,可考虑选择该手段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总管结石 经皮十二指肠乳头球囊扩张术 经皮经肝穿刺引流术 介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梗阻性黄疸PTCD出血并发症的危险因素 被引量:1
18
作者 叶子鸣 许敏 +2 位作者 王黎洲 周石 李兴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00-506,共7页
目的探讨梗阻性黄疸患者经皮肝穿刺胆道置管引流术(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cholangial drainage,PTCD)出血并发症相关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贵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15年1月至2021年1... 目的探讨梗阻性黄疸患者经皮肝穿刺胆道置管引流术(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cholangial drainage,PTCD)出血并发症相关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贵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15年1月至2021年1月,接受PTCD资料完整的1042例梗阻性黄疸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PTCD出血并发症相关的危险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引流管成襻位置对PTCD出血并发症有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总胆管成襻位置相比,左右肝管成襻术后出血风险增加155.6%(OR=2.556,95%CI:1.251~5.225),左右肝管下一级分支成襻术后出血增加414.4%(OR=5.144,95%CI:2.618~10.106)。穿刺成功后引流方式选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外引流方式相比,内外共同引流方式增加术后出血风险159.1%(OR=2.591,95%CI:1.102~6.091)。术前血小板计数与术前总胆红素水平为PTCD出血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术前血小板计数每增加1个单位,术后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的概率减少0.2%(OR=0.998,95%CI:0.995~1.000),且术前血小板计数<228×109/L时,对术后出血产生影响;术前总胆红素每增加1个单位,术后出血并发症的发生概率增加0.3%(OR=1.003,95%CI:1.001~1.004),且术前总胆红素>264.4μmol/L时,对术后出血产生影响。结论PTCD引流管成襻位置及引流方式是PTCD出血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成襻位置越靠近三级分支,出血风险越大;内外引流方式的出血风险高于外引流方式。术前总胆红素、术前血小板计数是PTCD出血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总胆红素水平与出血风险呈正相关;术前血小板计数水平与出血风险呈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术 梗阻性黄疸 出血 并发症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期肝泡型包虫病PTCD联合阿苯达唑治疗前后肝功能及ADC值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13
19
作者 王强 康莹丽 +3 位作者 王虎 李伟霞 樊海宁 鲍海华 《磁共振成像》 CAS 2019年第4期254-257,共4页
目的采用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percutaneoustranshepaticcholangial drainage,PTCD)联合阿苯达唑治疗晚期肝泡型包虫病梗阻性黄疸患者,测定肝功能指标以及边缘带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观察该方法治疗前... 目的采用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percutaneoustranshepaticcholangial drainage,PTCD)联合阿苯达唑治疗晚期肝泡型包虫病梗阻性黄疸患者,测定肝功能指标以及边缘带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观察该方法治疗前后指标的变化。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2017年青海大学附属医院肝胆胰外科收治并明确诊断为晚期肝泡型包虫病梗阻性黄疸患者40例,比较PTCD联合阿苯达唑药物治疗前与治疗后患者肝功能及边缘带ADC值的大小。结果 40例患者治疗前3 d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直接胆红素(direct bilirubin, DBIL)、间接胆红素(indirect bilirubin, IBIL)与治疗后3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后7 d、10 d有差异(P<0.05)。治疗前1周病灶边缘带ADC值与治疗后3个月无差异(P>0.05),与治疗后6个月、1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ADC值与1年无差异。结论晚期泡型包虫病梗阻性黄疸患者采用PTCD联合阿苯达唑治疗后患者肝功能指标下降,且抑制病灶边缘带的活性需至少治疗6个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泡型包虫病 肝功能 经皮穿刺引流术 阿苯达唑 表观扩散系数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