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皮经肝胆道穿刺引流联合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在胰头癌围术期的应用 被引量:2
1
作者 石力 田伏洲 +3 位作者 汤礼军 汪涛 苗建国 罗皓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1234-1236,共3页
目的观察经皮经肝胆道穿刺引流(PTBD)联合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AME)在胰头癌患者围术期内的治疗效果。方法对35例胰头癌患者以PTBD进行术前减黄,并将患者分为单纯PTBD组(21例)及PTBD+AME治疗组(14例);PTBD组仅对患者进行胆道引流,PTBD+AM... 目的观察经皮经肝胆道穿刺引流(PTBD)联合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AME)在胰头癌患者围术期内的治疗效果。方法对35例胰头癌患者以PTBD进行术前减黄,并将患者分为单纯PTBD组(21例)及PTBD+AME治疗组(14例);PTBD组仅对患者进行胆道引流,PTBD+AME组在行PTBD胆道引流的同时静脉滴注AME1000mg/d。对两组患者的肿瘤切除率、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以及肝功能变化等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比较。结果PTBD组行胰十二指肠切除7例(33.3%),单纯内引流14例(66.7%);术中出血量为584±96ml,术后发生并发症5例次(23.8%)。PTBD+AME组行胰十二指肠切除5例(35.7%),单纯内引流9例(64.3%),术中出血量为493±84ml,术后发生并发症2例次(14.3%)。PTBD+AME治疗组手术前总胆红素(TB)、丙氨酸转氨酶(ALT)以及手术后1周的TB、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均显著低于PTBD组(P<0.05)。结论与单纯以PTBD进行术前减黄比较,胰头癌患者在围术期以PTBD进行术前减黄的同时用AME治疗能够进一步促进黄疸消退及肝功能恢复,减少术中出血量,提高手术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肿瘤 黄疸 阻塞性 经皮肝胆穿刺引流 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肝胆囊穿刺在治疗胆道梗阻中的应用 被引量:2
2
作者 虞文魁 李维勤 +3 位作者 汪志明 赵允召 李宁 黎介寿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6年第9期799-802,共4页
目的:探讨经皮肝胆囊穿刺(PTGD)在急性胰腺炎伴胆道梗阻患者解除梗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伴有胆道梗阻的55例急性胰腺炎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PTGD组(27例)和内镜治疗组(28例)。比较两组患者预后、并发症和解除胆道梗阻疗效间... 目的:探讨经皮肝胆囊穿刺(PTGD)在急性胰腺炎伴胆道梗阻患者解除梗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伴有胆道梗阻的55例急性胰腺炎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PTGD组(27例)和内镜治疗组(28例)。比较两组患者预后、并发症和解除胆道梗阻疗效间的差异。结果:55例患者中28例先行PTGD治疗,其中3例治疗失败后改为内镜引流;27例先行内镜引流治疗,2例失败后改PTGD治疗。30例接受PTGD治疗的患者中,27例(90.0%)置管成功;30例接受内镜治疗的患者28例(93.3%)引流成功。PTGD组和内镜治疗组的梗阻解除率分别为92.6%和92.9%,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内镜治疗组的胆红素下降明显快于PTGD组(P<0.05)。PTGD组有1例发生胆瘘,1例穿刺管脱出胆囊,但PTGD组腹胀痛和肺损伤等并发症明显低于内镜治疗组(P<0.01)。两组患者急性期并发症、胰周感染率和治愈率等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PTGD是一种解除胰腺炎患者胆道梗阻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胰腺炎 梗阻 经皮肝胆穿刺 内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肝穿刺硬质胆道镜治疗复发性肝胆管结石的疗效 被引量:24
3
作者 方兆山 黄海 +2 位作者 王平 陶海粟 刘星星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8期3034-3037,共4页
目的:探讨经皮肝穿刺联合硬质胆道镜治疗复发性肝胆管结石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54例复发性肝胆管结石患者治疗情况。观察组(PTCSL组):经皮肝穿刺联合硬质胆道镜治疗患者28例;对照组(开腹组):开腹手术联合纤... 目的:探讨经皮肝穿刺联合硬质胆道镜治疗复发性肝胆管结石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54例复发性肝胆管结石患者治疗情况。观察组(PTCSL组):经皮肝穿刺联合硬质胆道镜治疗患者28例;对照组(开腹组):开腹手术联合纤维胆道镜治疗患者26例。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结石清除率、术后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等指标。结果:PTCSL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结石清除率、术后住院时间均优于开腹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TCSL组术后疼痛发生率显著低于开腹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余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随访期内两组结石复发率、胆管炎复发率、胆道狭窄发生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经皮肝穿刺联合硬质胆道镜治疗复发性肝胆管结石,是一种安全、有效、微创的方法,可获得较好的近期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发肝胆管结石 经皮穿刺镜取石 硬质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臂CT在经皮经肝胆道引流术治疗梗阻性黄疸中的应用 被引量:13
4
作者 郑琳 郭晨阳 +2 位作者 黎海亮 余朴 李亚楠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007-1010,共4页
目的探讨C臂CT在经皮经肝胆道引流术(PTCD)治疗梗阻性黄疸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82例梗阻性黄疸患者,A组43例在C臂CT引导下PTCD治疗,B组39例在X线透视引导下PTCD治疗。研究终点是穿刺成功(自穿刺开始至安全地将导丝置入合适的胆管内... 目的探讨C臂CT在经皮经肝胆道引流术(PTCD)治疗梗阻性黄疸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82例梗阻性黄疸患者,A组43例在C臂CT引导下PTCD治疗,B组39例在X线透视引导下PTCD治疗。研究终点是穿刺成功(自穿刺开始至安全地将导丝置入合适的胆管内)。观察指标是穿刺次数、穿刺透视时间、总穿刺时间、辐射暴露剂量及并发症(胆道出血、胆汁性腹膜炎)的发生率。结果 A组平均每例穿刺(1.1±0.3)次,显著少于B组的(2.8±0.6)次。A组穿刺透视时间为(13.1±2.7)s,穿刺时间为(46.9±9.7)s,均显著短于B组(33.7±6.2)s及(90.7±17.2)s。A组辐射暴露剂量(2.61±0.53)mGy也低于B组(6.75±1.23)mGy。B组有6例出现胆道出血。结论在PTCD治疗中,由C臂CT引导穿刺胆管较常规透视引导所需穿刺次数及时间更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梗阻性黄疸 C臂CT 穿刺 经皮肝胆置管引流 介入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经肝一期硬质胆道镜联合二期电子胆道镜取石治疗弥漫型肝胆管结石病 被引量:10
5
作者 潘孟 李敏朋 +1 位作者 俞渊 常明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531-534,共4页
目的探讨经皮经肝一期硬质胆道镜联合二期电子胆道镜取石治疗弥漫型肝胆管结石病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2017年8月~2019年12月我科对18例有胆道手术史的弥漫型肝胆管结石病采用经皮经肝一期硬质胆道镜联合二期电子胆道镜取石治疗,观察结... 目的探讨经皮经肝一期硬质胆道镜联合二期电子胆道镜取石治疗弥漫型肝胆管结石病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2017年8月~2019年12月我科对18例有胆道手术史的弥漫型肝胆管结石病采用经皮经肝一期硬质胆道镜联合二期电子胆道镜取石治疗,观察结石残留情况、二期胆道镜取石次数、结石清除率、复发率等指标。结果18例均顺利完成经皮经肝一期扩张窦道胆管造瘘硬质胆道镜取石,无严重出血、脏器损伤及术后胆漏等并发症。18例均行二期电子胆道镜取石,其中胆道镜取石1次1例,2次4例,3次及以上13例,最终结石取净16例(88.9%)。18例中位随访时间18个月(3~26个月),16例取净结石者有2例复发,16例治疗效果为优,2例偶发胆管炎。结论经皮经肝一期硬质胆道镜联合二期电子胆道镜取石治疗有胆道手术史患者的弥漫型肝胆管结石病安全可行,近期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胆管结石病 手术史 经皮肝胆穿刺引流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对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围手术期的评估与应用 被引量:3
6
作者 符川 吴嗣泽 +2 位作者 刘光清 范天伦 陈有科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5年第8期1082-1084,共3页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成像对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PTBD)治疗阻塞性黄疸的术前、术中和术后的评估与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133例拟在本院作PTBD患者的相关资料,包括PTBD术前、术中和术后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彩色多普勒超声成像、C...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成像对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PTBD)治疗阻塞性黄疸的术前、术中和术后的评估与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133例拟在本院作PTBD患者的相关资料,包括PTBD术前、术中和术后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彩色多普勒超声成像、CT和/或MR成像、X线和超声引导介入治疗、手术治疗、组织病理分析记录,对结果进行分析,重点分析超声对PTBD围手术期评估价值和应用。结果:133例拟作PTBD患者中经术前评估适合作超声引导PTBD者105例(78.94%,105/133),其中最后完成超声引导PTBD者56例,手术顺利,一次性穿刺置管成功率100%。术后患者黄疸、皮肤瘙痒明显减轻、进食量增加、精神状态好转。术后7天肝功能指标检查明显改善,超声随访显示肝内外胆管内径有不同程度减轻。术后并发症轻微,发生率为7.14%。无胆道感染、肝脓肿、胆漏、胆汁瘤、肝功能损害并发症。结论:PTBD术前超声评估能够选择合适患者,帮助制定手术方案,术中超声的正确定位与引导是PTBD成功和避免及减少并发症的关键,术后超声随访可对术后并发症的诊断和处理提供重要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穿刺引流 阻塞性黄疸 彩色多普勒超声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25)I粒子条联合胆道支架植入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22例疗效分析 被引量:30
7
作者 韩成龙 马亦龙 +2 位作者 欧盛秋 赵昌 蒙志斌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41-145,共5页
目的研究和探讨125I粒子条联合胆道支架植入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2011年6月—2013年9月收治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40例。行胆道支架植入术治疗患者18例,为对照组;采用125I粒子条联合胆道支架植入患者22例,为观察组。两组均... 目的研究和探讨125I粒子条联合胆道支架植入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2011年6月—2013年9月收治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40例。行胆道支架植入术治疗患者18例,为对照组;采用125I粒子条联合胆道支架植入患者22例,为观察组。两组均采用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PTCD)并胆道支架植入。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平均胆道开通时间分别为(8.7±0.7)和(6.2±0.4)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平均生存时间分别为(11.4±0.8)和(8.7±0.5)个月,生存时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近期疗效及并发症两组之间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但是远期疗效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术后生存时间及胆道开通时间明显延长,对于125I粒子条联合支架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值得进一步临床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梗阻性黄疸 经皮肝胆穿刺引流术 支架植入术 I125放射性粒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大陆地区肝移植后缺血性胆道病变诊断及治疗专家共识 被引量:7
8
作者 杨扬 王金锐 +11 位作者 郑荣琴 罗渝昆 杜联芳 任秀昀 丁红 孟晓春 黄明声 任杰 郑丰平 易述红 汪根树 汪国营 《器官移植》 CAS CSCD 2015年第1期1-5,共5页
肝移植后缺血性胆道病变已成为影响肝移植中长期疗效进一步提高的主要原因。根据专家经验、我国现实情况和文献报道,本文对肝移植后缺血性胆道病变的诊断和治疗达成共识,从该病的病因、病理改变、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等方面予以... 肝移植后缺血性胆道病变已成为影响肝移植中长期疗效进一步提高的主要原因。根据专家经验、我国现实情况和文献报道,本文对肝移植后缺血性胆道病变的诊断和治疗达成共识,从该病的病因、病理改变、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等方面予以阐述,供同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移植 缺血性胆病变 超声造影 磁共振胰胆管成像 经皮经肝穿刺胆管造影 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移植术后远期胆道并发症的诊断与治疗 被引量:4
9
作者 周尊强 张正筠 +3 位作者 王书云 戚晓升 潘明 周光文 《器官移植》 CAS CSCD 2013年第6期347-349,366,共3页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远期胆道并发症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3年6月42例同种异体非转流原位肝移植术后远期不同类型胆道并发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42例患者于肝移植术后3个月发病。患者通过影像学手段如超声、经内...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远期胆道并发症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3年6月42例同种异体非转流原位肝移植术后远期不同类型胆道并发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42例患者于肝移植术后3个月发病。患者通过影像学手段如超声、经内镜下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MRCP)和经皮经肝胆管引流术(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cholangial drainage,PTCD)等确诊。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包括胆道狭窄21例,其中吻合口狭窄8例和非吻合口狭窄13例;胆道结石19例,其中泥沙型7例和非泥沙型12例;另2例为奥迪括约肌功能障碍。吻合口狭窄的患者中,6例经ERCP治疗3~5次后痊愈;另2例经ERCP治疗效果不佳改行胆肠吻合重建术后治愈。13例非吻合口狭窄患者中,ERCP治疗2例,再次肝移植11例,效果良好,无1例出现死亡。胆道泥沙型结石7例,经ERCP和PTCD治疗均无效,行再次肝移植效果良好。12例非泥沙型结石患者中,4例行ERCP取石成功,另8例行手术取石,效果良好。2例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患者行ERCP放置支架,效果良好。结论肝移植术后远期胆道并发症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确诊。一经确诊就应根据不同的胆道病变类型而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案,采用积极的内镜和介入治疗,若无效时及时进行再次肝移植等手术治疗,疗效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移植 并发症 诊断 治疗 经内镜下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 磁共振胰胆管成像 经皮肝胆管引流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人原位肝移植术后常见胆道并发症的诊疗 被引量:11
10
作者 胡鑫文 李亭 《器官移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569-576,共8页
肝移植已成为治疗终末期肝病的有效方法,由于外科技术、供者选择、器官保存和运输、免疫抑制药、围手术期管理的长足发展,肝移植总体手术并发症明显下降,但胆道并发症发生率仍处于较高水平。当前,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仍是导致移植物失... 肝移植已成为治疗终末期肝病的有效方法,由于外科技术、供者选择、器官保存和运输、免疫抑制药、围手术期管理的长足发展,肝移植总体手术并发症明显下降,但胆道并发症发生率仍处于较高水平。当前,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仍是导致移植物失功的重要原因,关于胆道并发症的发病机制及诊治仍存在争议,也是近年来器官移植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尝试对成人原位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新突破和进展进行总结,为进一步解决胆道并发症相关临床问题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肝移植 并发症 狭窄 胆漏 内镜逆行胰胆管成像(ERCP) 经皮穿刺肝胆成像(ptc) 磁共振逆行胰胆管造影(MRCP) 全覆膜自膨式金属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期肝泡型包虫病PTCD联合阿苯达唑治疗前后肝功能及ADC值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13
11
作者 王强 康莹丽 +3 位作者 王虎 李伟霞 樊海宁 鲍海华 《磁共振成像》 CAS 2019年第4期254-257,共4页
目的采用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percutaneoustranshepaticcholangial drainage,PTCD)联合阿苯达唑治疗晚期肝泡型包虫病梗阻性黄疸患者,测定肝功能指标以及边缘带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观察该方法治疗前... 目的采用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percutaneoustranshepaticcholangial drainage,PTCD)联合阿苯达唑治疗晚期肝泡型包虫病梗阻性黄疸患者,测定肝功能指标以及边缘带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观察该方法治疗前后指标的变化。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2017年青海大学附属医院肝胆胰外科收治并明确诊断为晚期肝泡型包虫病梗阻性黄疸患者40例,比较PTCD联合阿苯达唑药物治疗前与治疗后患者肝功能及边缘带ADC值的大小。结果 40例患者治疗前3 d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直接胆红素(direct bilirubin, DBIL)、间接胆红素(indirect bilirubin, IBIL)与治疗后3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后7 d、10 d有差异(P<0.05)。治疗前1周病灶边缘带ADC值与治疗后3个月无差异(P>0.05),与治疗后6个月、1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ADC值与1年无差异。结论晚期泡型包虫病梗阻性黄疸患者采用PTCD联合阿苯达唑治疗后患者肝功能指标下降,且抑制病灶边缘带的活性需至少治疗6个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泡型包虫病 肝功能 经皮穿刺引流术 阿苯达唑 表观扩散系数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造影早期检出联合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改善肝移植术后胆道缺血预后的初步探讨
12
作者 林跃君 郑博文 +5 位作者 吴涛 周慧超 廖梅 吕艳 何玉婷 任杰 《器官移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24-328,共5页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CEUS)早期检出联合间充质干细胞(MSC)治疗肝移植术后胆道缺血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肝移植术后4周内CEUS提示胆道缺血且术后1年内确诊为非吻合口胆管狭窄(NAS)受者的临床资料。常规治疗组4例,行常规治疗,治疗方式...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CEUS)早期检出联合间充质干细胞(MSC)治疗肝移植术后胆道缺血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肝移植术后4周内CEUS提示胆道缺血且术后1年内确诊为非吻合口胆管狭窄(NAS)受者的临床资料。常规治疗组4例,行常规治疗,治疗方式包括护肝、利胆、介入治疗等;MSC治疗组5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分别于CEUS提示胆道缺血后1、2、4、8、12和16周接受MSC静脉输注。分析两组受者肝移植术后1年内介入治疗情况和预后。结果MSC治疗组2例受者需接受介入治疗,首次治疗时间为肝移植术后7~9个月,治疗次数1~2次;常规治疗组所有受者均需接受介入治疗,首次治疗时间早于MSC治疗组,为术后1~3个月,治疗次数2~6次。肝移植术后1年内,MSC治疗组2例受者发生弥漫性胆管损伤,未发生移植物失功;常规治疗组所有受者均发生弥漫性胆管损伤,2例受者发生移植物失功。结论应用CEUS早期检出肝移植术后胆道缺血并进行MSC治疗可延缓并减少NAS介入治疗需求,改善受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造影(CEUS) 间充质干细胞(MSC) 肝移植 非吻合口胆管狭窄(NAS) 缺血 内镜逆行胰胆管成像(ERCP) 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 经皮肝胆管引流术(ptc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